死亡詩社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9W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死亡詩社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死亡詩社觀後感

死亡詩社觀後感1

剛才看完了電影 死亡詩社很受觸動,所以還是寫點什麼吧。

看了開頭,以為是很普通的校園青春劇,但是,整部電影在尼爾父親出現在劇院那一剎那改變了。變得無比沉重。在我看到尼爾那無助的眼神的時候,在我聽到他說nothing的時候,我就知道,他會選擇自殺。

有人說我們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從國小、中學到大學關心的只是一味地讀好書、作個大人看來引以為豪的孩子,考出優異的成績,以後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後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再在以後等我們有了孩子,也要這樣迴圈往復地教導培養下一代,讀好書、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個問題開始終日縈繞在我思緒中: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難道我們要想尼爾那樣,順從父母的意志?那我們自己的生活呢?我們自己的思想呢?沒錯,父母們是愛我們的,是為我們好。但是,他們知道我們需要什麼嗎?顯然不知道

看了《死亡詩社》後,我懂得了意義存在的價值。生活只是我們的一個舞臺,它本身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在舞臺上選擇並出演什麼樣的角色和內容:戲劇、詩歌、悲劇、話劇、啞劇、歌劇……,什麼都可以,哪怕亂七八糟,渾渾噩噩都可以,但原則是:你自己選擇的並樂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就像許三多說的那樣,人活著就是要做有意義的事.........

當然,這部電影還有關於人性的一些思考,比較深,我也講不好。只是說說我自己的一些感想。

說真的,要是我拿到那份檔案,我也會籤的,這是實話。我絕對不會像卡麥隆那樣背叛詩社,但是我也是普通人,不會為此而退學。我想,換了我,我也會踩在桌子上,大聲的喊一聲 captain, my captain!我堅信John keating那樣的老師才是真正好老師,值得尊敬的老師。

還有,個人感覺這部電影結尾和聞香識女人太像了!

最後用電影裡面的一首詩來結尾: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死亡詩社觀後感2

初看影名,第一反應是電影劇情可能會比較悲涼悽慘,但當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它帶給我的卻是震撼與感動。

《死亡詩社》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中學裡。這裡一向都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來教授學生,在富有個性的基丁老師帶動下,年輕的學生們在視“傳統和紀律”為第一要務的“地獄學校”,見識到了不一樣的課堂教學,領會到了詩歌的非凡魅力,體悟到了獨立思考的樂趣,感受到了生命追求的另一種可能。基丁老師用他所特有的方式,開拓學生們的眼界,啟發學生們的思考,引導學生們的思想,讓學生們不再死板地墨守成規,而是釋放屬於年輕時代的活力與激情!在教學的第一堂課上,基廷並沒有在教室裡上課,而是領同學們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讓他們去聆聽死者的聲音,並去領悟生命的真諦。基廷甚至要求學生將課本中古板老套的內容撕去,自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開始懂得自己的興趣、愛好、前途和目標。他的學生們甚至於反抗學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於該校學生時代參與過的祕密小組——死亡詩社,在校外很遠的山洞中探討詩歌、人生。

有勇氣展示個性,有勇氣追求愛情,有激情熱愛詩歌,有激情追求自由,尋找自己所喜愛的事物並付出不懈努力去對之追逐。在這種充滿活力與激情的片段裡,“死亡詩社”代表著一種詩意的態度,明快而歡喜,像最美的春光一般,溫馨而感動。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在影片中,一開始基丁老師因為思想別出心裁,與眾不同,讓當時的大多數人無法接受,但在漸漸的接觸和了解中,學生們開始理解並接受他甚至成為了心心相惜的朋友,因為他適應了年輕人的天性,讓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這其中我認為和“愛”是分不開的,他在教育中用愛去感化學生,用愛與詩歌去教育他的學生,以此讓他們來明白生命的真諦。

影片最後,基丁老師被校長呵斥快點離開,沮喪中夾雜無奈,但當伊桑·霍克站上課桌喊起那句“哦船長,我的船長”時,我心潮騰湧,心裡都是感激和喜悅。

死亡詩社觀後感3

能讓我心頭一震,感通身受的哭著笑,羅賓·威廉姆斯真沒讓人失望,這麼多年觀影真是為數不多的一次。《死亡詩社》,聽起來就壓抑沉悶的電影,對的,就像你認為的那樣,它一定會讓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猛烈撞擊,就像死亡和詩一樣,我一直覺的死亡是最大的真理,詩往往是最靠近死亡的藝術。但是電影講的並不是這些,電影代入的還有人生態度,成長,自我救贖,以及那些閃著光的青春荷爾蒙。

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老師印象深刻的幾堂課,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課堂上讓學生們站在講桌上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撕掉書本第一章概論,讓學生們追隨自己的內心寫一首詩在課堂上大聲朗讀,課堂外以每個人走路的姿勢和狀態來觀察最真實的一面。是的,泛泛來看這些沒什麼新奇,把自己的成長經歷代進去,你就知道,我們人生中如果能遇到一位這樣的老師有多麼的難得。基汀老師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是學會獨立思考,在基汀捂住todd的眼睛,讓todd自己感受並大聲朗誦自己的感受時我激動的不行,哭著笑,我似乎特別理解todd的不容易,那個能讓你心頭一震,原來世界是這樣的,我可以這樣看世界的新態度,才是人生最最寶貴的東西吧!

我們教育的大環境死水一潭,傳統,墨守成規,我們都是這麼成長起來的。但是個體的成長經歷又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就會遇到像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這樣的老師,必然會在內心點燃一個小火苗,受益終身。其實生活本身也是需要一種能力的,一般像基汀這樣的老師會給到你這樣的能力,忠於自己,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適合與不適合自己判斷,對自己的生活篤定而又有自己的態度,其實只有這樣的生活是充實而快樂的,那些被裹挾以及隨波逐流的生活,終究是自己厭煩也被別人厭煩。這種發光的生活態度,大多數人是不能無師自通的,人生中如果能遇到這樣的一位老師或長者點播,真是大幸。同理一部好的電影或書籍如果能在年少時受到啟蒙,也是人生的大幸。

死亡詩社觀後感4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教師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結局感人至深,落淚了。

尼爾喜歡演戲,父親卻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學醫。從來沒有和孩子進行等位溝通,瞭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和喜歡的東西。以一位長輩的口吻強勢要求孩子放下自我的愛好去做自我強加給他的事情(真想一個巴掌甩過去)。尼爾妥協了。結果尼爾開槍自殺,父親和學校卻把職責推給了尼爾的教師,一位對學生們進行著心靈的啟發的好教師。

“我們不會讓你毀滅你的生活。(臺詞)“殊不知家長的逼迫已經是對孩子的一種毀滅。“你擁有我從來沒有夢想過的機會,我不會讓你白白糟蹋。(臺詞)”不明白多少家長以此為由進行著無形的殺人行動。

我想很多教師和家長應當都沒有想過,逼迫自我的學生或孩子去做他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利益至上的長遠目光我是真不明白該如何評價。能夠理解他們為了讓自我的孩子謀求好的發展而迫使他們急功近利的讀書學習。

但我更想說的是,工作並不是一輩子的事,活到八十歲的人七十歲退休也還有十年時光是脫離自我的工作的。而對生活的熱情和理解才是一輩子的。

“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賺錢,賺很多錢,賺更多的錢。”聽到這樣的回答如何不讓人難過。

物慾已經超越精神世界而稱霸了嗎?那實在是人類的悲哀。

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新聞說到某某學校某學生跳樓自殺,可是卻從來沒有人想過深層原因。學習壓力大的背後是什麼,元凶就是這些自以為是為了學生和孩子好的家長和教師。為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你們的陪伴而感到同情。

無法避免的是在求學路上遇到渣渣教育工作者。幸運的是,我的父母從來沒有強迫我學這學那,我的專業也是我自我喜歡和熱愛的。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大事!

作為一名深受中國應試教育影響的學子,我能夠深深的體會到,教育現狀無法改變的無奈和心酸。期望中國考試製度的改革能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不是在歪路上摸爬滾打數十年仍然駭人聽聞。

死亡詩社觀後感5

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獨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這部電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為我們都會死去。”影片的開頭,基廷就對他的學生說這樣的話。

我們被太多的期望和壓力在約束著,因此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著怎樣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來,實現別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們很多人都在妥協著。因為夢想太沉重了。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領悟獨立思考的含義,基廷站在了講臺了。因為他要讓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換個思維,去想問題。

影片中,基廷讓內向的安德森到臺上朗讀他的詩。安德森由於內心的恐懼,不願意上臺。基廷便讓他在臺上表演怎麼哭喊,還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讓安德森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情景很讓人抓狂,卻也讓人釋然。

為了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團體中保持自己的獨立觀點和信仰,他讓三個學生在院子裡行操,以此來揭示:每個人都在妥協中與別人趨同,雖然我們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進。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接納的需要,但我們必須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獨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如何的糟糕。

電影中的尼爾,一個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卻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他無法逆父親為他未來做得計劃,於是,他選擇了自殺。對自由的嚮往值得我們用生命的換取。他是一個在期望下悲劇的縮影。

安德森與尼爾同宿舍,可他倆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點比較像的是,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無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基廷的課上,安德森終於突破了自己內心的恐懼(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長面前,公然表達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個站在桌子上,對基廷說:“哦,船長,我的船長。”

現在我們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殺我們的個性,讓我們全服於權威和標準。獨立的思考變成是一件艱難和珍貴的事情。

死亡詩社觀後感6

初聽到這個題目,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是一部恐怖片,還頻頻猜測劇情。帶著猜測和疑問觀看了這部影片。

這是發生在美國大學裡的事情,這所大學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這位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裡,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這時發生了……最後的結果也是令我們出乎意料的,學生死了,老師走了,詩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從前。

在這部影片裡,我比較欣賞基廷老師,他通過詩歌解放了他們的思想,教會他們如何思考,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社會意義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規,教條死板的書本“奴隸”!遺憾的是,在影片的後半部分,基廷卻很少出現,即使出現,也是以一個忍氣吞聲的形象出現,被校長和尼爾父親訓斥得沒有半句怨言。他雖然有著浪漫主義的思想,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是失敗的。但他同時又將自己的思想傳遞給他的學生,讓他們敢於揹著學校成立自己的社團,敢於在校刊上發表文章要求放女生進學校,敢於冒著被打的危險大膽地追求自己喜愛的女孩。當原本最為膽小怕事,最為循規蹈矩的託德第一個站到桌子上高喊著“船長,我的船長”並帶動其他人一起為基廷送行時,他事實上已經成功地教育了這幫學生!

同是作為教師,這部影片的教師形象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和迷惑,自由、開放、融和與意外的結果給人很壓抑的感覺。在同情基廷老師的同時,更多的`是欣賞他的教學方式和做人原則,在這一點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們可以借鑑的地方。雖然基廷老師最後無奈的離開了學校,但是我相信這群學生會永遠記住他的,我想作為老師就這一點也就夠了。在完美中留有遺憾,我想這就是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吧!

死亡詩社觀後感7

在假期中我觀看了《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雖然從片名上看這部影片充滿著恐怖,但去實實在在是一個感人,讓人受益匪淺的電影。

這部影片所講述的內容是一個規規矩矩的教條學校。但一名叫基丁的老師打破了這個常規,頑皮淘氣的男孩子們,在他們親愛的“船長”基廷的啟蒙下,迅速豐滿著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故事

看完之後,我對基丁老師充滿了敬佩,他敢於打破常規和不畏權威的精神,讓我改變了對老師的認識,他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潛能而不是被課本所拘束。面對著同行差異和不理解的眼光,基丁老師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堅持,他慢慢的改變著他的學生,讓學生自己組建了自己的死亡詩社,自己思維的碰撞和交流的地方。

影片中還有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那就是為什麼尼爾會自殺,而大多數電影中的人都認為是基丁老師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尼爾的人生觀,產生了對父親的逆反心理,從電影中可以看出,尼爾一開始是個不敢反駁父親,聽任父親的這麼一個人,

但在他的內心中早就對父親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他不願任憑父親擺佈自己的人生,就如他父親想讓他學醫而他卻想表演。背離父親的他再宿舍裡表現出了自己對錶演的渴望,併成功演出,是基丁老師教給他了要敢於表達自己的心裡。基丁老師只不過教給他溝通的方法並沒有讓他對父親產生敵對心理。我認為導致尼爾自殺的原因主要是父親的搶大的壓迫感使尼爾覺得自己的夢想被湮滅。從中也能看出被學校壓迫者的一代代表,反應出黑暗中的無助感。

另外,基丁老師讓學生們叫他船長,我認為船長的含義是像水手一樣在海上自由的航行的含義,更代表了基丁老師你教育準則和內涵。

在影片最後,全體同學站在桌上一這樣的方式來送別基丁老師,這反應出基丁老師的教育已經成功,他印象了這些未來的花朵 ,他的教育的種子深深的紮在了他們的內心。基丁老師的離開不代表他的教育的失敗,而是象徵著勝利的開始。

死亡詩社觀後感8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老師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結局感人至深,落淚了。

尼爾喜歡演戲,父親卻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學醫。從來沒有和孩子進行等位溝通,瞭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和喜歡的東西。以一位長輩的口吻強勢要求孩子放棄自己的愛好去做自己強加給他的事情(真想一個巴掌甩過去)。尼爾妥協了。結果尼爾開槍自殺,父親和學校卻把責任推給了尼爾的老師,一位對學生們進行著心靈的啟發的好老師。

“我們不會讓你毀滅你的生活。(臺詞)“殊不知家長的逼迫已經是對孩子的一種毀滅。“你擁有我從來沒有夢想過的機會,我不會讓你白白糟蹋。(臺詞)”不知道多少家長以此為由進行著無形的殺人行動。

我想很多老師和家長應該都沒有想過,逼迫自己的學生或孩子去做他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利益至上的長遠目光我是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可以理解他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謀求好的發展而迫使他們急功近利的讀書學習。

但我更想說的是,工作並不是一輩子的事,活到八十歲的人七十歲退休也還有十年時間是脫離自己的工作的。而對生活的熱情和理解才是一輩子的。

“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賺錢,賺很多錢,賺更多的錢。”聽到這樣的回答如何不讓人難過。

物慾已經超越精神世界而稱霸了嗎?那實在是人類的悲哀。

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新聞說到某某學校某學生跳樓自殺,可是卻從來沒有人想過深層原因。學習壓力大的背後是什麼,元凶就是這些自以為是為了學生和孩子好的家長和老師。為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你們的陪伴而感到同情。

無法避免的是在求學路上遇到渣渣教育工作者。幸運的是,我的父母從來沒有強迫我學這學那,我的專業也是我自己喜歡和熱愛的。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大事!

作為一名深受中國應試教育影響的學子,我可以深深的體會到,教育現狀無法改變的無奈和心酸。希望中國考試製度的改革能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不是在歪路上摸爬滾打數十年仍然駭人聽聞。

死亡詩社觀後感9

沒有想到電影的結局會是悲慘的,不過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過去理想主義,夢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現實。也就是說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當基丁老師對學生說出這句:“哦,船長!我的船長!”時,我特別感動,感受到這個老師是在讓學生自己親身去體會而不是一味地知識灌溉。填鴨式教學,已經過時了!!!可為什麼我們還在會說現在的中國小教育依舊是填鴨式呢?

不時會看到現在所謂的減負是越減越重,孩子的書包越來越重,從前是揹包現在書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桿了。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根源到底在哪裡?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許我應該更加深入地去探討。

過去很多個日子裡,我總會問自己:為什麼選擇國小教育專業?為什麼要想要當老師?一開始答案特別偉大:我要去“拯救”現在的國小生!用我學習到的先進的理論為現在的孩子帶去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讓他們不再經歷我曾經經歷過得不美好。在後來的教師技能訓練中,我不斷受挫不斷髮現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別人的誇耀,我也不斷地被提醒:現在的教育體制還不允許你“創新”、“特立獨行”,會有學業成績、家長、學校等等要求著你。我開始忘記了自己要當教師的初心,可是連自己都覺得那些話是遙不可及的,我怎麼會有愛學生的心?怎麼會有要幫助學生的心?怎麼會真心地想要幫助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講課講的如何天花亂墜如何征服評委老師,我怎麼會記得其實我最開始是想要幫助學生呢?

再回到電影,基丁老師最後走的那一幕,很多學生都站起來了,但也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站起來。我很敬佩那些站起來的學生,同時尊重那些沒有站起來的學生。這個社會,正是因為有各色各樣的人才會豐富,人之所為人是因為我們會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們的教育會越來越好的,因為探討教育的意義的人越來越多,思考如何實現中國教育改革的人越來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愛,有問題可想,有選擇的自由!我們都加油吧!

這本來是一篇要上交的作業,我不想去隨意百度一下然後東拼西湊成一篇觀後感,所以選擇來豆瓣寫下自己的感受,記錄提醒自己。然後再交給老師。

真實比起優秀更可愛。

死亡詩社觀後感10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群在威爾頓預備學院上學的學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師。JohnKeating老師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鼓勵學生用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讓學生們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而不是老師,甚至讓學生們把課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Keating老師獨樹一幟的教育方式,給這個學校增添了一分生氣。但學校卻很不喜歡他,因為威爾頓預備學院是以他凝重的風格受到當時人們的尊敬,這個學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單調且束縛了學生們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評為非正統的教育方式。

他引導著孩子們重建了“死亡詩社”,他讓他們用自己一瞬間的靈感來創作詩篇,讓他們擁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一味的跟著別人做事,不經過自己的思考。他讓一群膽小的孩子變得膽大開朗。

Todd原來是班裡最膽小的一個同學,後來因為John Keating老師的鼓勵,漸漸變得開朗起來。

JohnKeating還鼓勵了一個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戲,演了一場很棒的戲,而不是像原來一樣做一個只聽父母話而不敢做自己愛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終自殺了,因為他的父親想讓他上哈弗然後當一個醫生,而Neil自己卻想做一名演員,卻徵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開除作威脅來逼其他幾個Neil的同學簽字,並開除了JohnKeating老師。

我認為John Keating老師唯一沒有做好的就是——沒有教好學生們怎樣處理事情、壓力,而Neil就沒有經受住來自他爸爸的打擊,開槍自殺了。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中的JohnKeating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告訴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僅需要勇氣還要聰明……我感謝這部電影!

死亡詩社觀後感11

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獨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夢想,是我看這部電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日,因為我們都會死去。”影片的開頭,基廷就對他的學生說這樣的話。

我們被太多的期望和壓力在約束著,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著怎樣抓住今日,只是一向在追求未來,實現別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們很多人都在妥協著。因為夢想太沉重了。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領悟獨立思考的含義,基廷站在了講臺了。因為他要讓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換個思維,去想問題。

影片中,基廷讓內向的安德森到臺上朗讀他的詩。安德森由於內心的恐懼,不願意上臺。基廷便讓他在臺上表演怎樣哭喊,還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讓安德森表達自我內心的想法。情景很讓人抓狂,卻也讓人釋然。

為了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團體中堅持自我的獨立觀點和信仰,他讓三個學生在院子裡行操,以此來揭示:每個人都在妥協中與別人趨同,雖然我們是以自我的步伐在前進。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接納的需要,但我們必須要堅持自我的信仰獨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如何的糟糕。

電影中的尼爾,一個生性外向,有自我追求的人,卻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他無法逆父親為他未來做得計劃,於是,他選擇了自殺。對自由的嚮往值得我們用生命的換取。他是一個在期望下杯具的縮影。

安德森與尼爾同宿舍,可他倆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點比較像的是,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無法做自我喜歡的事情。在基廷的課上,安德森最終突破了自我內心的恐懼(不自信,否定自我)。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長面前,公然表達自我的感情以及第一個站在桌子上,對基廷說:“哦,船長,我的船長。”

此刻我們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殺我們的個性,讓我們全服於權威和標準。獨立的思考變成是一件艱難和珍貴的事情。

死亡詩社觀後感12

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基丁和一群希望突破傳統束縛、追求自由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影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

基丁老師鼓勵學生們在讀書或者讀詩歌的時候,不要只關注作者的思想,而是要深入探究自己的看法。

基丁老師哼著的《揚基進行曲》、及時行樂的信條、撕去教科書上伊凡所·普利查矯作的詩歌分析,在威爾頓學生長期被窒息的心靈中引發了一場地震。

他可以帶領學生站上講桌,讓學生們換個角度體會不同視角。

基丁老師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們的喜愛,親切稱呼他為“船長”,但是在其他老師眼中他卻成了異類。

喜愛他的學生們翻出他的簡歷,並在簡歷裡看到基丁老師曾經參加過一個“死亡詩社”學生組織,這個組織的學生們會定期在山洞中聚會,聚會時輪流吟誦詩歌,激情四溢。

基丁老師不曾想到,他的學生尼爾重建了“死亡詩社”,在當年基丁聚會的地方和著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著青春生命的激情。

透過電影看家庭教育,有個學生名叫尼爾,父親對他的要求是考上哈佛,尼爾的學習成績很優秀,考試都是A,但是尼爾卻熱愛表演,並希望父親能允他參加戲劇表演。

但是尼爾的父親卻認為他熱愛的戲劇表演是不務正業,儘管尼爾一再請求,但是並沒有被父親接納。

在他瞞著父親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演出後,徹底的激怒了他父親。

他父親完全沒有看到兒子在演出後獲得的掌聲和認可,也沒有看到兒子在舞臺上閃爍的光芒,他只需要兒子執行自己的命令:考上哈佛。

在父親要把他轉到一所軍事化管理的院校時,他和父親爆發了短暫的爭吵,最終在一句“nothing”的回答後,尼爾放棄了自己,他選擇了自殺。

他無力爭取自己的興趣,也無力和父親抗爭,飾演尼爾的演員把尼爾內心的失望和無助演的非常打動人。

為人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卻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尼爾的父親在發現兒子死後發出的呼喊,是憤怒、是悔恨、是自責,在他把兒子的死歸罪到基丁老師身上時,我們似乎已經找到答案了。

學校迫於壓力,最終辭退了基丁老師。

死亡詩社觀後感13

影片講述了一個特立獨行的老師和一群年輕學生的故事。老師的思想別出心裁、與眾不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思想過於超前,這本不是一件壞事,卻不被當時的大多數人接受。這大多數人,包括老師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長、以及學生家長。而學生是理解並接受他的,因為他適應了年輕人的天性,讓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達到高潮。我們說一個人自殺,是要放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去分析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國今天,許多人因為適應不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思想衝擊還有的個人信仰缺失而自殺。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說這部電影的年齡可能比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還要大,那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的論壇一類形式的詩社,更沒有什麼第二課堂活動,學校傳統的管理制度更讓人覺得壓抑沉重。

作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會為兒子的表演天賦和才華感到驕傲的,畢竟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卻百般要求他成為一名所謂體面的醫生,禁止他的一切興趣愛好,這個就有點兒極端了。

Neil的死,有學校,有家庭,有社會的責任,老師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個導火索。那麼為什麼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老師的身上呢?

因為,久負盛名的學校要保住它的名譽。這個學校如果要維持它的正常運轉,就必須犧牲一個可憐的老師的利益,老師只不過是一個替罪羊,是整個教育系統中一個最小的螺絲釘,一個人的力量是無力改變長久形成的龐大的傳統教育體制的。而傳統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麼長的時間,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處。

作為先驅者,Neil的這位老師的犧牲意義是很大的。任何一項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驅犧牲。畢竟改革是利益關係的調整,在教育也在趨利的時代,我相信像Meil老師一樣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雖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堅定地在改變我們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後,大部分學生都站在桌子上為默默地目送老師離開,這也是這個老師最大的欣慰吧!也賦予我們了一些對當今教育體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詩社觀後感14

《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覆思慮的電影。

自由與規則之間似乎總是一對矛盾。就如同電影中的校長,他所象徵的就是一種規則,也是傳統的思想束縛。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基廷老師則是自由精神的體現。也是現代學生所向往的生活。從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更加青睞與頌揚基廷老師的自由主義精神。但其實規則與自由之間是應該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從而達到對立統一的狀態。比如撕去教科書前言部分的那段場景,基廷所要學生們撕去的並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學生們撕去抑制學生想象力的封條。社會需要規則,學校也同樣需要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社會、集體正常執行的保證,也是人的基本品質的反映。這些規則不僅不影響人們思想自由的發揮,而且更是保證了每個人個性思想、創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區分的是,校長所謂的規則並非我之前所講的規則,他只是在假借規則這一名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後男孩之所以要自殺的原因,並非是他觸犯了什麼清規戒律,而只是因為他沒有走家長、學校給他規劃的那條“經濟仕途”而已。為了自己喜愛而終究因為現實中重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戲劇表演,他選擇了自殺。因此校長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舊,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抹殺。他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將學生通過一個標準化的流程,輸送進名牌的大學。他所要維護的已經不是學生這個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賴以生存的學校的名聲。

另一方面,我認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對我們也很有啟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爾的家庭一樣,現在很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歡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們失去自我選擇的空間,他們的成長是一個可悲的“被成長”的過程。我覺得親子之間,從人格來講應該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溝通、理解和尊重,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從而去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相信這部影片還有很多哲理,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死亡詩社觀後感15

假期中我觀看了電影《死亡詩社》,這部名字有些恐怖的電影卻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這其中關乎師生情,同學情,還有主人公們那份對文學的崇高熱忱……

威爾頓預科學院是一所沉悶而教條的貴族學校,直到一位詩歌老師——“船長”基丁來到了這所學校。他以他獨樹一幟而又突破常規的教學方法迅速獲得了學生們的愛戴。他們發現基丁老師曾是一個叫做死亡詩社的學校祕密組織中的一員。不循規蹈矩的學生們決定重新創立死亡詩社,每天晚上他們都到學校的山洞中朗讀詩歌,直到一天他們中的一員在校報上以“死亡詩人”的名義刊登了一篇激進的文章。學校決定對此事進行調查。隨著成員尼爾在父親的壓力下自殺和另一個成員卡梅隆的告密,學校偏執地認為是基丁老師錯誤引導了他們,師生們也只好悲傷的分別。

基丁老師雖然遭到學校開除,但他用他的熱忱和激情帶給學生們的深遠影響卻是難以磨滅的。他的突破常規的教學方法如同普羅米修斯帶給黑暗人間的火種一樣,使這個毫無生機的學校重新充滿活力。

基丁老師反覆提到的一個詞是“卡匹迪恩”,在拉丁文中即“珍惜時間”的意思。他希望學生們在學生時代能夠珍惜寶貴的時光。影片中基丁老師帶領學生們看了學校的照片牆。當尼爾等人看到一個個手捧畢業證書和考了高分的試卷的往屆學生時,卻被告知他們在畢業後過著枯燥而乏味的生活,每天為了生活而奔波。他們在那裡反覆朗誦“卡匹迪恩”,也正是在那一刻,他們真正理解了詩歌。

基丁老師教會了學生們突破常規。他不希望學生採用課本的理論方法來欣賞詩歌,為此他要求他們撕掉書中這部分內容,因為在基丁老師眼裡,詩歌是要自己去體會的。他帶領學生在院中隨意做他們想做的動作,抑或是在廣闊的草場上踢球。

基丁老師的課堂在外人看來總是瘋狂而無所約束的。但或許也正是他們的“瘋狂”和對自由的追求,才使他們真正明白了詩人並不是只會寫韻腳的自娛自樂的文人。他們理解了真正的詩人是怎樣的,在走路時,他們是舞者,在綠茵場上,他們是鬥士,他們是自己思想的創造者,他們珍惜當下,而又歌頌死亡。他們願意為此付出全部,或許這就是死亡詩人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