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電影亞瑟王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3W

《亞瑟王》講述亞瑟通過戰爭後成功地建立了大不列顛王國,創造了英國的歷史,而格溫娜維爾最終也成為了王后。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文章吧。

史詩電影亞瑟王觀後感

史詩電影亞瑟王觀後感

其實這可能是一箇中古世紀的傳說。

亞瑟王傳說,是西元十二世紀,由遍歷歐洲的吟遊詩人開始傳頌的。公認的集大成作品為15世紀左右的《亞瑟王之死》。

曾經統治英國的凱爾特民族在西元一世紀的時候被羅馬帝國所統治,歷經六世紀以後,日耳曼民族相繼入侵,其勢力漸趨衰微,終於被迫讓出英國王位。傳說中,亞瑟就是在日耳曼民族入侵的這段時期裡面,以凱爾特人的英雄身份登場。他率領各部落在名為巴頓山之役的交戰中一舉擊潰屬於日耳曼民族一支的薩克森人,被視為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傳奇人物。   但是,亞瑟的形象卻隨著傳說故事的演進而不斷地變化,最後演變成為統治不列顛之王,成為將蘭斯洛特、崔斯坦等傳說中的騎士收於麾下的“圓桌騎士團”的首領,擁有至高榮譽的英雄。

王者之劍與石中劍是亞瑟王至尊的王權象徵,佩帶著這把具有精靈魔力的王者之劍,令眾騎士俯首稱臣,不僅確立他自己的王位,也在眾多的戰役之中凱旋。

亞瑟王的佩劍王者之劍,又譯為斷鋼劍、斬鐵劍、湖中劍、誓約勝利之劍。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較不專業的譯文將此劍時譯之為石中劍,這是不正確的。

石中劍,亞瑟拔出的選王之劍。一說其為Excalibur的原型Caliburn。《不列顛諸王史》關於Caliburn的記載有亞瑟王用此劍一戰殺掉攻擊他的470名薩克遜士兵。

王者之劍是在亞瑟王傳說中所登場的魔法聖劍,可以稱得上是後世騎士文學中,英雄多半配持著名寶劍傳統的濫觴。

在亞瑟王傳說中,拔出石中劍、登基為王的亞瑟在與King Pellinore交鋒時折斷了石中劍,此役起因是亞瑟在一座城堡拜訪時,城堡主人Annoure看到向城堡走來的Sir Pellinore,請求亞瑟王給予保護。實際上Sir Pellinore也是受到Annoure戲弄,前來與亞瑟王交鋒。這次戰鬥被認為是違反騎士道的,成為石中劍斷裂的原因。後來他在梅林的指引下,從湖中女士的手中得到了王者之劍。王者之劍在精靈國度阿瓦隆所打造,劍鍔由黃金所鑄、劍柄上鑲有寶石,並因其鋒刃削鐵如泥,故湖中女士以Excalibur(即古塞爾特語中“斷鋼”之意)命名之。梅林此時則告誡亞瑟:“王者之劍雖強大,但其劍鞘卻較其劍更為貴重。配戴王者之劍的劍鞘者將永不流血,你決不可遺失了它。” 但後來亞瑟王還是遺失了劍鞘,也因此他雖擁有削鐵如泥的寶劍,最後仍為叛徒騎士Mordred所殺。而王者之劍最後則在亞瑟王的囑咐下,由Sir Bedivere投回湖中,與亞瑟王一齊回到精靈國度阿瓦隆去。

時至今日,“圓桌騎士”已不再僅僅是一個歷史名詞,而成為“英勇”、“忠誠”和“信任”的代名詞。這群騎士們的故事,以成傳奇。

史詩電影亞瑟王觀後感

《亞瑟王》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幾部影片之一,前後也看了不下十餘次,百看不厭。對於同類型而評分更高的《勇敢的心》和《角鬥士》等影片,看了引起的共鳴很少,不甚感冒。喜歡這部電影,不僅僅因為主角克里夫-歐文無與倫比的氣質、恢弘的配樂和瑰麗的風景,還有影片展現的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下面就說說我所理解的《亞瑟王》。

經過無憂無慮的孩童時代,我們就會開始思考和尋找此生的意義和歸宿所在,這一點隨著年齡的增長更甚。正如影片《亞瑟王》描述的那樣,也許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其實都是一個只存在於自己夢裡的世界,當我們發現夢想照進現實的影子,認為那就是夢寐以求的家園所在。當有一天我們一直深信不疑的夢想破滅,發現無路可走的時候,才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渺小和悲哀。但人的思維是不會停止的,總是在絕望的灰燼裡發現新的影子,開始新的追尋。

七位沙美西亞騎士為了履行原罪式的協議為羅馬帝國效力了十五年,就在騎士們完成契約以為即將重獲自由,甚至已經開始暢想以後的幸福生活的那一天,羅馬方面卻背信棄義,給他們下達了一道不可能完成的“最後的命令”穿過黥面族人控制的叢林,在入侵的薩克遜大軍到來之前救出對羅馬方面來說非常重要的馬略家族和他們的兒子亞勒多。身為指揮官的亞瑟為騎士們的生命被教廷玩弄感到怒不可揭,但為了大家免遭教廷追殺,還是接受了這道“最後的命令”。此時的另一邊,騎士們正在為慶祝即將到來的自由開懷暢飲豪爽的波爾斯、浪蕩的葛文、放浪形骸的崔斯坦、沉默寡言的達葛奈、有些孩子氣的加拉赫德還有總是覬覦別人老婆的蘭斯洛。波爾斯硬拉著老婆給大家唱一首,當薇諾拉歌聲一響起,無論是在忙著泡妞的葛文還是和人賭錢的蘭斯洛,抑或是正在喝酒的其他騎士們,都像被施了魔法一樣瞬間歸於沉靜。此時此刻,深埋心底的思鄉情緒被重新喚醒,都沉浸在對家鄉的無限回憶中。無論此時眼中閃現的是渴望、悲傷還是淚水,在他們心中,家鄉都是神聖不可隨便褻瀆的。

亞瑟的到來把大家從家鄉的夢境中拉回現實,當騎士們得知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完成所謂的“最後的命令”時無不激憤不已,性格耿直的波爾斯對著亞瑟咆哮,但他也知道自己還是會堅定的追隨亞瑟。經過一陣牢騷的爭吵,大家還是都選擇了去完成這項有去無回的任務。正如達葛奈所說:是羅馬人違背了承諾,但我們有亞瑟的承諾,that is good enough!所謂知己至交,正是那些在大家都不理解你的情況下,還能不需要任何理由堅定地說一句“I’m with you!”的人。就這樣,騎士們第二天就馬不停蹄地踏上了生死未卜的旅程。

當亞瑟和他的騎士們歷經艱險順利來到馬略家族所在地,才發現羅馬統治下的人民過著悲慘的生活。貴族們自詡是上帝的使者,命令奴隸們做繁重的工作卻只給極少的食物,而他們居然以為這些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些都與亞瑟所信奉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貝拉吉烏斯學說截然相反。在薩克遜大軍鼓聲的壓迫下,亞瑟堅持帶上包括奴隸全部的人員,並解救了日後發揮關鍵作用的桂妮薇雅。而對於幾個堅稱自己是上帝的使者至於走火入魔的幾位傳教人員,亞瑟憤怒地將他們關回地牢。打探敵情回來的崔斯坦提醒亞瑟帶上這些人的話can never make it,卻也沒有半點猶豫和退縮。

回程路上桂妮薇雅和亞瑟發生了言語上的碰撞,桂妮薇雅試圖用亞瑟的母親是不列顛人的事實喚醒亞瑟體內的不列顛血液,而此時仍對自己的信仰堅信不疑的亞瑟則憤怒的勸告桂妮薇雅不要自以為了解別人。而後亞勒多告訴亞瑟貝拉吉烏斯因為得罪教廷已於一年前被羅馬方面處死,而自己所一直為之戰鬥的其實是一個並不存在的羅馬。亞瑟第一次感到自己內心世界開始崩塌,整個人呆若木雞消失在前行的車隊裡。經歷冰上的戰鬥達葛奈犧牲,回到羅馬的騎士們面對主教的通行證不再有半點欣喜,而此時的亞瑟正處於自責和絕望的谷底,失去信仰一片迷茫。格妮薇雅則提醒亞瑟是個“羅馬血統的不列顛人”,羅馬已死而不列顛才是他的家鄉,才是亞瑟一直為之戰鬥犧牲所追求的真正的自由家園。

不久,凶殘的薩克遜大軍兵臨城下,看著滿城手無寸鐵的人們殷切的眼神,亞瑟終於明白自己作為一名騎士的使命此前多年的征戰,正是為了此刻能夠保衛自己的家園能夠不遭受外敵侵害!料定此戰必死的亞瑟選擇挺身而出並與騎士們道別。當波爾斯與亞瑟隔山相望振臂高喊,都明白這一別很可能就是兩個世界!面對族人叛徒的挑釁,亞瑟隻身一人出城面對整支薩克遜大軍,而薩克遜人首領在與亞瑟簡單的會面之後,也終於找到了a man worth killing。撤退路上的騎士們面對薩克遜人隆隆的鼓聲最終沒有選擇離去,而是再一次和亞瑟並肩作戰!這個片段一直是個人整部電影最喜歡的幾個鏡頭之一:並肩多年騎士們幾個眼神,彼此心領神會。當崔斯坦對自己的寵物鷹說Now you are free的時候,都已抱定了此戰必死的決心,此時騎士們臉上流露出的是視死如歸的豪情。

臨戰前亞瑟激勵騎士們的話,道出了亞瑟心中所領會的自由The home we seek resides not in some distant lands, it’s in us and in our actions on this day!經過一番激戰,最終和黥面人聯手的亞瑟擊敗了入侵的薩克遜人。而蘭斯洛和崔斯坦都在此戰中犧牲。崔斯坦臨死前仰望天空,鏡頭再次給了那隻鷹。也許此時那隻鷹確實自由了,但他的主人卻已經戰死!而這隻鷹正如一位離開了戰場的騎士宿命使然。

故事回到影片開頭,年幼的亞瑟激動地跑向河邊向媽媽展示自己製作的貝拉吉烏斯的塑像,洗淨轉身的時候卻發現媽媽已經走遠,如此即如母親一樣的至親,也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幾位騎士決定追隨亞瑟最後一戰的時候也許並不能完全理解亞瑟心目中的自由世界,但是一路走來,正是由這些諸如梅林、喬斯、Ganis、亞勒多以及他母親這些現實世界裡殘存的善良忠直的人們的相互幫助、彼此取暖、並肩作戰對抗現實的不公和殘忍,才最終保衛了心目中自由的家園!正如影片開頭河邊貝拉吉烏斯對小亞瑟所說:The world isn’t a perfect place, but perhaps people like you, me and them can make it so.

縱觀全片,幾位騎士的形象刻畫得非常鮮明細緻,騎士間的性格和關係也非常生動有趣,因厭倦騎士生活而一心向往平靜的亞瑟在責任降臨到自己身上時也總是能依靠自身的信仰選擇挺身而出。騎士們為之拼殺了十幾年的不列顛在薩克遜人入侵,羅馬放棄之後,最終亞瑟選擇繼續戰鬥終成不列顛人心目中的亞瑟王,也許這正是人生的宿命。

史詩電影亞瑟王觀後感

很喜歡寫古代歐洲的片子,比如較早前Mel Gibson的《勇敢的心》。草地、森林、騎士、各式各樣的武器,帳篷式的屋子,大家都穿著粗布衣服可是卻和周圍的自然很搭配。《勇敢的心》據說是史詩類的片子,最後的那聲freedom震撼心靈;《亞瑟王》卻是一部傳奇式的電影,結局也很好。因為亞瑟本來就是英國詩歌裡經常傳唱的英雄,代表責任,命運,忠誠,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據說是他發明了圓桌會議,戰鬥時使用的迷彩,甚至米字旗都和他很有關係。

騎士們會因為是否應該信仰上帝而爭論,也許是因為他們和羅馬的關係就只有那麼一個約定吧。他們和普通人一樣脆弱、敏感,並因時時遭受虛無感的侵襲而猶豫不定。不過他們死心塌地地相信亞瑟。而亞瑟幻想羅馬是平等自由的城市,所以即使是主教要他去完成一項幾乎送死的任務,他也只是憤怒,並沒有懷疑自己的信仰。覺得悲哀,主教扔碎那塊亞瑟珍惜的牌子,被救的那一家人殘酷折磨異教徒,亞瑟們拼命維護的信仰被所謂神的使者一點點玷汙。在沒有自由平等的現實面前,羅馬的那些信念看起來好可笑好沒有道理。所以信仰只是信仰,脆弱、單純,不能有一點點的曲解,不能強加給生活。

喜歡亞瑟的話,一個人可以有所作為,但是個人的作為必須鎖定更高的目標才會有意義。夢想破滅的時候,他找到了鋤強扶弱的正義感,追求自由平等的本能渴望。他是fight for freedom的英雄,只是,他也不知道,信仰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為什麼到最後,完美的神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嗯,他還是擺脫不了宗教力量的操縱。所以看到他和他的騎士悲愴的戰鬥,並沒有如看到《勇敢的心》時那樣的感動,他們也為了自由,只是都不清楚,自由到底是什麼。

電影很長,可還是覺得單薄,沒有講清楚很多事情,比如蘭斯洛特對桂妮薇婭的感覺,亞瑟的心路歷程,等等,情節有些快。這樣的電影也近娛樂化了,或者,娛樂的痕跡越來越明顯,哎,有些失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