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讀後感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4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沉思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沉思錄讀後感14篇

沉思錄讀後感 篇1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是一本記錄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書,也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感受一:修身養性,笑對人生。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善抑惡,修身養性,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正所謂知足常樂,不抱怨,朝著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樂觀生活,笑對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己,常常反省。“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奧勒留說,“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在當今,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不斷膨脹的時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己為社會做了什麼。

感受三:換位思考,學會諒解。《沉思錄》強調,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絡,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因此,作為一名會計工作者或管理人員,我們待人處事還是應當堅持以人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講教條,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忙、相互促進,學會換位思考,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組織的溫暖,自發地產生迴歸感,自然而然地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總之,《沉思錄》中關於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觀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的良藥,因為簡單所以快樂。

沉思錄讀後感 篇2

做符合本性的事,做有益於身邊的人和自己的事,讓自己的行為和活動循規有矩。這是最近從中得到比較有感覺的想法。如孔子所言“不逾矩。”

如果有什麼人做錯了事,那麼損害的是對他自己。但也許他沒有做錯事。這是自己覺得最難想通和去處理的。

最近我盡力挽回失去的東西,用盡渾身解數去討好它,而她卻將一塊巨大的石頭堵住我走出深井的路口。我也不畏懼死亡。我可以學習李廣驍勇抗戰,我也能委曲求全。無論怎樣,一切都是為了它的回心轉意。而最後的無言以對那一刻,我確定錯誤的故事開始了,悲慘的結局詮釋這個沒有人的夜晚的悽楚。

愁脈脈,恨君不似江樓月,未滿還虧。

在這個多愁的季節,許多人會選擇情感寄託。風花雪月。柔情蜜意。多麼令人窒息。

那一刻的謝意,我辭去千百年的愛意。

認識之前,我傾盡所有的諾言。當諾言變成白紙時,我已經喪失本性。可不曾為本性做出什麼事。而按照本性做的事情往往是x的。因為不能控制對它的依賴。

而本性正常的我沒有做錯事,真的有傷害是自己。

走過憂傷之路後,做些有益於雙方的'行為,而不是單單沉浸泡於那段傷疤回憶。按照書中說的,不要無知的作無謂的交談。我會說些讓人喜歡又傷心的話,卻是真的想讓喜歡的人不要離開我。而有很多事情不盡人意,才證實我的無知。要不我怎麼對它念念不忘呢?身邊有那麼多值得我珍惜的人。

我換髮型,換手機號碼,換裝飾來修整我整個枯黃的身軀。

我選擇與有同樣原則的人一起生活。只是有某種它能夠是一直以來我信任的,它也信任我的甚至超過親情的關係的。這也是本性做的事。

告別過去,迎接未來。在來自外部事物的打擾中保持自由。這是最近必須做的。否則我永遠做著不是錯誤的錯誤事。

別以為走了烏雲就是雨後的天空,別以為走了狂風就是寧靜的空間。

我繼續下去做值得的事。

本性難移啊!

沉思錄讀後感 篇3

第一次被《季羨林生命沉思錄》所吸引,是因為這本書封面上,先生的一句話——長達一個世紀的感悟。仔細讀完,深深感受到,以格言形式出現的這本書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會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思想遊歷和穿越。

先生說,“在億萬年地球存在的期間,一個人只能有一次生命。這一次生命是萬分難得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熟悉到這一點。切不可掉以輕心。儘管人的壽夭不同,這是人們自己無能為力的。不管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假如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裡。在漫漫紅塵之中,我們每個人很渺小,但是對於自己和家人朋友的人生而言,我們卻又那麼重要。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擔當起責任和義務,做好每一份工作,完成好每一次任務,綻放每一張笑臉,如果有人因此而得到一些收穫,便是我們畢生的追求。

先生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孤獨,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不時會有的一種狀態,正是因為孤獨,才能開出清冷獨特的智慧之花。陽臺上盛開的玫瑰和薔薇,因為花朵開得熱鬧,才能吸引路人駐足觀看,贈與一絲花香,只為讓人們感受到哪怕只有幾秒鐘的快樂和欣賞。

“自己的花,是開給別人看的”。每個人都是一朵花兒,都能綻放成最美的風景,在自己的心裡,在別人的眼裡。因為愛著,所以願意付出。無論個人名利在何處體現,都應堅定自己的信念:讓生命不虛此行,走下去!

沉思錄讀後感 篇4

據說這是古羅馬皇帝在馬背上寫出來的一本書,我對這本書最初的印象是大學期間在好友那裡看到,她推薦了。當時天真的我看到這個書名翻了翻就放棄了,轉而到穿越都市小說海洋中了。重新拾起是過年期間閒來無事,想到董事長提倡讀一本經典,在書架上搜索居然發現了。我問書架的主人這算經典嗎,人家回答你看看封底寫的什麼。我一看推薦語說他讀了很多遍,每晚睡前都會讀幾句,再看署名是溫家寶。

這本書是一段段話,各段之間關聯性不大,讀起來不存在串聯故事情節的顧慮。仔細想想,奧勒留皇帝在治國作戰的零碎時間中,記錄了自己的想法,行文倒也相符,幸運的是居然留傳下來了,我摘抄了感觸比較深的幾段話,自己的感想也在其中了。

在天亮的時候,如果你懶得起床,要隨時做如是想:“我要起來,去做一個人的工作”。我生下來就是為了做那工作的,我來到時間就是為了做那工作的,那麼現在我就去做那工作又有什麼可猶豫的.呢?我既是為了這工作而生,那麼我應該蜷臥在被窩裡取暖嗎?被窩裡較為舒適呀,那麼你是生來就為了享樂的嗎?簡言之,我且問你,你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要有所作為?但是一些休息也是必要的呀!這我不否認,但是根據自然之道,這也要有個限制。

做事不可遲緩,言談不可雜亂,思想不可模糊,心靈不可完全傾注在本身上面,不可任其激動。

在談話中要注意所說的話,在行動中要注意所做的事,在後者中要於開始時洞察其所能引起的結果,在前者中要小心地把握含義。

向內看,善的源泉是內在的,如果你肯發掘,它便會不斷地噴湧。

沉思錄讀後感 篇5

《季羨林生命沉思錄》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季羨林生命沉思錄》讀後感600字。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瞭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儘管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在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學習中都會或多或少的遺憾,我想沒有幾個人會喜歡它,但是它確確實實又是生命中的收穫,可以入心且無聲,象長了翅膀,在偌大的心靈世界裡自由飛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憶,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帶給人的是對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沒有經歷過遺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遺憾是一種感人的美,一種破碎的美,因為有它,人世間一切的真善美將更值得稱頌;因為有它,生命將更值得去回味;因為有它,就有了遠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其實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學會生氣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這個世上,我們不應當太多的.在乎和顧豈別人怎麼樣評別自己,只要你認為做的對,你就堅持去做。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當有一個自足的內心精神世界,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你雖說不能脫離這個社會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會建築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紮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拋下屬於自己的錨,有了它們,你的心中就擁有了一個對你來說最安全的場所,就會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

沉思錄讀後感 篇6

以前朋友送給我一本英漢雙語對照版的《沉思錄》,沒有深入閱讀就放在書架上了。總想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再讀,一拖再拖,沒有想到最後讀完的不是手頭的實體書,卻是下載的圖文並茂的純漢語電子書。我下載電子版純粹是因為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沒錯,就是“梁實秋”三個字。樑老師是莎劇翻譯大師,他翻譯的《沉思錄》影響不小。他曾力推這部譯作,認為是對他影響較大的一本書。帶著試探與好奇,想看看這本書到底神奇在哪,對自己會產生什麼影響,於是我匆匆流覽了一下。

原來這是善於思考哲學問題的羅馬皇帝奧勒留留給自己孩子的警世恆言,也是斯多亞派哲學最後一部重要典藉。全書共十二卷,每一卷都加了一個小標題,小標題來自正文中最為經典的一句話,點明瞭主旨,可以根據標題喜好選讀。正如梁實秋所言,這些字字珠璣完全是“人格修養之借鏡”,是一個人修身養性的生活準則。作者對生死、善惡、理性、工作等都有思考。個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死亡以及相關問題的深刻闡釋。

什麼是死亡?每個人來自於自然,被投放到宇宙,最後離開自然是一個自己的過程。無所謂恐懼與擔憂。每個人都只是蒼茫宇宙裡的一個小角色,演出三幕足以謝幕離開了。做事應該抱著一種享受的.態度,做每一件事就像做最後一件事那樣。不要動不動發怒生氣,應該學會理性剋制自己。不要對過去與未來心存幻想,把現實據為己有,因為人唯一能被剝奪的只有現在。要簡單樸素愉快地活著,不要被肉體所奴役,只做必做之事,讓自己有保持安靜的定力。愛命中註定相遇之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去生活。

這本書最好是經常閱覽,會常讀常新。因為裡面有梁實秋的評論,以及相關歷史背景介紹,所以讀起來相對較為方便。拙樸的內容,拙樸的文字,連梁實秋都認為原文很難翻譯,可見譯者的功底。有空還要看一下英漢對照版,看看難在哪裡。

沉思錄讀後感 篇7

最近,讀到曲黎敏的《生命沉思錄》,關於感悟生命的一書,感觸頗深。可以說該書是一本充滿大智慧和富有哲理之作。作者從“養生”到“養心”,實現華麗轉身。面對當下文化焦慮、社會變革,精神頹廢,價值失衡的現實。作者走筆春秋,揚湯止沸,對衣食、男女、婚姻、—、人性、生死、靈魂、宗教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全書詩情洋溢、哲思通透、禪意悠遠,行文流暢。

中國當代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周國平先生對此評價很高。他說:“靈魂進入肉體,於是有了人的生命。生命,靈魂是道,肉體是器。養生,不是調養肉體,而是調養靈魂,使之陽光明媚,照亮肉體。真正善養生者,必善採人類智慧之精華以養心,且聽曲黎敏說。”

是啊!曲黎敏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養生不如養心。她說:“醫藥只能部分地解決人肉體層面的問題,而更大的問題在於養心和養神。要想'離苦得樂',還要內心的覺悟。”

由此可見,時下流行的養生詩話:“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真的還是有些道理的。我們認為,“補”是針對虛症而言的。藥補的.理由就是“有病治病,無病也可強身”。食補也是歷來醫家都極為推崇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那麼,神補就是我國中醫的一大貢獻。中醫注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注意清靜養神,適度用神。動靜結合,節慾守神,怡情暢神。

因此,掃除種種煩惱,自我擺脫悲愁的情緒,都應屬於“神補”的範圍,嚴格地講還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內容,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歸結起來一句話;生命誠可貴,養生在養心。

沉思錄讀後感 篇8

人與人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之所以能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就因為他們分得清楚這兩種概念——“理性化與情緒化”。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兩種概念都是必備的,因為,人之常情難免會有一些小情緒或者是過於理性化地行事。但是,這兩種概念只能以二選一。

情緒化:人之常情之中是會有一些情緒的。比如說,你和另外一個人在有矛盾的時候,你的心其實是十分不服的,因此,你罵出了一些難聽的髒話,大聲吼叫,而不像理性行事的人清楚、沉穩地向對方說出你想表達的東西,同時也會帶一些大一點的聲音。換而言之,從另外的一種角度來看,情緒化,是一種思維不清晰,腦子混亂的症狀,儘量讓自己平靜下來,沒有一個清醒的頭腦與理性的概念,有再大的怒氣也都比不過有理性思想而說話的人。情緒化也有另一種概念,我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證明:就像劉備錯伐吳的例子,在那時,關羽命喪吳國,畢竟是在當年幫助劉備脫離心理困境的知己——關羽,被自己的敵人殺死了,當然總有一股怒氣衝上心頭。這時,劉備猶豫了,因為在左有諸葛亮曰:北伐徵魏,殺去漢室之愁;而在右有張飛言:東征伐吳,早忘桃園之誓。而在這次,劉備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東征伐吳。就因為他太急於復仇了,太情緒化了,而諸葛亮給出的建議是理性的,先聯合吳伐魏,到時候一舉殲滅吳國,這不是比這樣意氣用事有效多了嗎?

理性化:理性化行事的人是比情緒化意氣用事的'人好多了,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人的腦子裡要是一有理性,就說明了你的頭腦清醒一些,說出的話也就有條理一些,比如說辯論賽,你拿出一些論據就有可能說服別人。但是,需要說出來的是,人要是太理性化了必定會物極必反,因為太理性化的話,別人就會厭倦,因此,人要做隨機應變的人,這樣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沉思錄讀後感 篇9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是一本記錄自我與自我對話的書,也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感受一:修身養性,笑對人生。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善抑惡,修身養性,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正所謂知足常樂,不抱怨,朝著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樂觀生活,笑對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我,常常反省。“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奧勒留說,“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忽略觀察我們自我的缺點和行為。在當今,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不斷膨脹的時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我為社會做了什麼。

感受三:換位思考,學會諒解。《沉思錄》強調,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絡,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所以,作為一名會計工作者或管理人員,我們待人處事還是應當堅持以人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講教條,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忙、相互促進,學會換位思考,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組織的溫暖,自發地產生迴歸感,自然而然地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總之,《沉思錄》中關於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觀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的良藥,因為簡單所以歡樂。

沉思錄讀後感 篇10

《沉思錄》作者是瑪克斯.奧勒留,譯梁實秋。讓我翻開這本的人,是我的大學同學——周帥帥。他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熱愛讀書,艾斯蘭德積極向上的男孩。他的每篇文章,我幾乎都看,有一篇就是寫他看的幾本書,講解非常獨特。所以我記下了書名,並買來看。《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沉思錄》。

今天,我要講的是《沉思錄》,這本書的觀點,放到現在看,也不過時。

自我修養是古人一直在嚴格要求自己最重要的事情

卷二中摘錄如下:

1.我之所以為我,不過是一堆肉,一口氣和一股控制一切的理性。

這句話讓我明白了自己肉身凡夫俗子,但是卻有一股控制一切的理性。這理性中有很多需要自己用意志去克服的東西。我覺得自己最大的一個改變,就是能用理性控制自己購物的慾望,因為我發現自己買了這個奢侈品之後,還想買更好的,比之前更上檔次的化妝品,所以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我就永遠被慾望這個魔鬼所操作。所以我學會了理性,學會了剋制。我相信,只有這樣,我才會實現財務自由。

2.我的靈魂,你慢待了自己,而你榮耀自身的時機已一去不返。每個人都有一次生命,你的生命已日薄西山,你卻仍不關照自身,而是將幸福寄予到別的靈魂。

生活中,我們有多少人把自己幸福愛好,人生價值都依賴於別人,殊不知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正如卷三18所說,一個人不管別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確,只管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那麼這個人的生涯將是何等豐富!老實講,一個好人是不要窺察別人內心的黑暗,目不斜視地直赴目標。

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給自己帶來了無比的好處,我們可以勇敢的面對自己往後的人生。比如說,養成早起的習慣,並且努力的去學習,去不斷汲取書中的營養,為自己建造一個精神的家園。早起的習慣真的特別好,早起可以幹很多事情,看書,練毛筆字。

沉思錄讀後感 篇11

《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這天讀來,該書仍有一種甜美、憂鬱和高貴結合在一齊的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的寶貴是來自作者思想的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的崇高,它的憂鬱是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和身處亂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則是由於作者心靈的安寧和靜溢。

作為一本哲學書、生活書、勵志書,這天讀來仍然具有現實好處。作者寬廣的胸懷及言行一致、努力踐行自己的世界觀等優秀品質,仍然值得我們後人學習。作者的“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觀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的良藥,在這天物化的社會裡,這不失為當代人健康人生的指南,因為本真所以簡單,因為簡單所以快樂。我們要學習作者追求自身內心安寧、自我完善的精神境界,加強道德修養、人文修養。諸葛亮講:

“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我們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持續寬廣的胸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上海社保案中的領導幹部違法犯罪,我認為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他們放下了自身的修養,有的認為官位結構封頂,有的認為自己船到碼頭車到站,內心嚴重失衡,一味追求物質享受,導致鋃鐺入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當然,對書中諸如對鬥爭的放下、某種清靜無為等消極厭世思想及認為世界上存在神的封建迷信思想,我們要進行批判。總之,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有批判地學習吸收。

沉思錄讀後感 篇12

《左手沉思錄右手智慧書》是本好書,本人雖然沒有讀完,但也有些體會。

上學的時候,班主任的嘴邊經常掛著一句口頭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懵懂的我的心裡,留下很深的印記。

將要踏足社會之際,母親告誡我:“年輕人容易心浮氣躁,但是你要謹記,不要‘半桶水晃盪晃盪’,越是沒本事的人,越喜歡吹噓自己多有能耐;越是高人,越是深藏不露或者大智若愚,後者才是值得你學習的物件。”

現在,已經在社會上打拼多年,才發現班主任和母親的話靈驗如真理。

人要知道自己、瞭解自己,至少要知道自己多高、多重、多胖、多瘦、多美、多醜這些外在的東西。人都喜愛聽好話、奉承話,不自知的人聽到好話、奉承話,信以為真,飄飄然,覺得自己好偉大,他沒有考慮在這些話的背後,說這話的人的目的是什麼。

傳說在阿爾卑斯山的入口處,就寫著“認識你自己”這樣一句警語。因為只有認識了你自己,你才能變得睿智,你才能勝不驕、敗不餒。首先要“察己”。客觀的審視自己,跳出自我,觀照自身,如同照鏡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點,更要覺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對自己的學識能力、人格品質等進行自我評判,切忌孤芳自賞、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斷自我完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須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有能耐的`人,總是安守於自己該做的事情,只是在關鍵的時候讓大家眼前一亮,話語擲地有聲,而且,當膚淺的人賣弄自己的時候,他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了一番成績。

只有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明確哪些是需要繼續發揚光大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座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著手改進之時,就是進步的開始。

沉思錄讀後感 篇13

溫總理說:“這本書每天抬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每天都在讀。”果這句話我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我也象暖總理一樣將這本書作為我的案頭書,天天都在讀,地天都在凝聽一位智者道話:

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他軍功赫赫,作為天子,他關懷庶民,普修慈悲機構,甚至出賣私家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績,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重視實際、崇尚感性的性情相符合。由於《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我感悟:《輕思錄》是一原用靈魂、用智慧寫成的書。己能夠通功單眼望世界,然而有個逝世角就是本人,所以瞅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可能幹到的,唯有居心靈往審閱從前,去反費過返。而檢查自人,取自己對話素來就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它需要相對真摯、平跟的口態,需要超常、決盡的勇氣。在這利《重念錄》裡,作者佳似一個異樣嚴格而又溫和的我站在鏡子後面,告誡鏡子面頭的自彼,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賴的亮證。這不是簡略的心坎獨紅和情感傾訴,這是大家與自己的接聊這是結剖靈魂對自己入言告誡。

我感悟:如《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皆是相互聯結的所以在人的構造中重要的準則就是友好的本則,每集體都要對自己的同種友愛,意識我們來自共一本源,趨勢統一目的,要有團聯合作的精力,都要作沒有利社會的行動。 這恰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實正領有的。

我感悟:息替青多年我們正處在英姿颯爽、暮氣沉沉的大惡時候,我們有一腔暖血,卻缺少生涯的歷練。所以,我們須要《尋思錄》這樣一標智慧的書,去輔助咱們掌握豪情、把握盼望、掌握方向,教會從爾束縛,找到本身價值。

沉思錄讀後感 篇14

人與人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之所以能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就因為他們分得清楚這兩種概念——“理性化與情緒化”。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兩種概念都是必備的,因為,人之常情難免會有一些小情緒或者是過於理性化地行事。但是,這兩種概念只能以二選一。

情緒化:人之常情之中是會有一些情緒的。比如說,你和另外一個人在有矛盾的時候,你的心其實是十分不服的,因此,你罵出了一些難聽的髒話,大聲吼叫,而不像理性行事的人清楚、沉穩地向對方說出你想表達的東西,同時也會帶一些大一點的聲音。換而言之,從另外的一種角度來看,情緒化,是一種思維不清晰,腦子混亂的症狀,儘量讓自己平靜下來,沒有一個清醒的頭腦與理性的概念,有再大的怒氣也都比不過有理性思想而說話的人。情緒化也有另一種概念,我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證明:就像劉備錯伐吳的例子,在那時,關羽命喪吳國,畢竟是在當年幫助劉備脫離心理困境的知己——關羽,被自己的敵人殺死了,當然總有一股怒氣衝上心頭。這時,劉備猶豫了,因為在左有諸葛亮曰:北伐徵魏,殺去漢室之愁;而在右有張飛言:東征伐吳,早忘桃園之誓。而在這次,劉備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東征伐吳。就因為他太急於復仇了,太情緒化了,而諸葛亮給出的建議是理性的.,先聯合吳伐魏,到時候一舉殲滅吳國,這不是比這樣意氣用事有效多了嗎?

理性化:理性化行事的人是比情緒化意氣用事的人好多了,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人的腦子裡要是一有理性,就說明了你的頭腦清醒一些,說出的話也就有條理一些,比如說辯論賽,你拿出一些論據就有可能說服別人。但是,需要說出來的是,人要是太理性化了必定會物極必反,因為太理性化的話,別人就會厭倦,因此,人要做隨機應變的人,這樣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