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11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4.21K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11篇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1

《追憶似水年華》是我讀過的所有長篇小說中篇幅最長情節最散漫隨意的一部,它沒有嚴謹的故事,除了馬賽爾以外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沒有一部長篇小說讓我如此著迷,我彷佛面對一座規模浩瀚博大、結構精緻繁複的宮殿,推開那扇看似平凡的門,發現裡面竟是一個非常奇妙的世界。普魯斯特用其精美、精細和精微構造出了一種博大的氣勢。

《追憶逝水年華》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令我過目難忘。其中作者對兒童時代早晨起來喝熱茶時一塊俗名叫“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茶裡,一邊喝茶,一邊吃點心,他感到其樂無窮,而在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重提“瑪德萊娜”時,“今”與“昔”的回憶已同時出現在作者腦海裡,作者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了起來。通過回憶,他解除了“時間”的束縛,獲得了過去、現在的重疊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憶結構,形成了真正的生活。也同時告訴我們,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的.延續。而且回憶的方式有很多種。當你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憶一件事或一個物品時,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敗。可是,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的或擁有過的,在一個恍惚的瞬間與你正在經歷或擁有著的現實重合了就像作者回憶起那塊甜點心,像一把鑰匙正確地插入了一把鎖,然後回憶的大門便被啟開了,往事如潮水般湧進腦海。而這種回憶的方式確是強求不來的,你也無法預知它的到來。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為連線過去與現在的橋樑,你迴避不開,也找尋不來。所以,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記憶,無論美好與否,都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幸福不是一個瞬間可以兌現的,就像青春難以用愛情來計算。因為片面的永遠無法成為全部。如同那條“我”所鍾愛的槐樹路,槐花縹緲的香氣已經消失殆盡,可枯萎的禿枝與嶙峋的樹幹依然存在,像是在挽留,彷彿垂暮的老人只能靠回憶來弔唁已逝的青春。

就算青春可以停滯,時光可以挽留,又有誰願意犧牲全部的未來與無限的希冀,只是為曾幾何時的那個動人心魄的凝眸淺笑呢?

大概普魯斯特的記憶中也有一個這樣支離破碎的威尼斯,只得靠無數記憶的橋樑才可以連線起拼湊成難以名狀的優雅與極致的美麗;難以碰觸,無法擁有,與香榭麗舍相似,發生了太多太多細碎瑣屑的故事;卻也埋葬了太多太多絢爛的青春。而青春送給我們記憶的也只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像生活一樣,永遠難以掌握。

那麼青春在普魯斯特的眼中就是一場場虛假的愛情,來的轟轟烈烈,刻骨銘心,最後卻也難逃消逝的命運,一落在年華猖獗的風暴之中;沒有憐香惜玉,有的只是義無反顧的葬送。而普魯斯特終歸是看破紅塵的人,所以可以微笑的接受,並記錄下風花雪月裡無情的青春。

可是離開《追憶似水年華》,離開普魯斯特,在我們平凡的現實之中,當歲月凋零,時光落寞,青春了無憑據的時候,又有誰會守在誰歸家的那條林蔭路旁,等待著永遠不會出現的誰呢?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2

《追憶似水年華》,讀這本書時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時間”和“回憶”就這樣在普魯斯特的筆下自然地勾勒了一幅瑰麗的畫卷。他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他沒有高爾基這樣的坎坷多難的青少年時代,也沒有傑克·倫敦和海明威那樣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在他的小說中把心靈之門開啟,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曼妙曲折。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無限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文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為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時間在你的血管裡流動,把一切已過去的或還未發生的迴圈到你的心——我們普通人依賴著它來生活,而普魯斯特聽到了心跳的聲音。當前的瞬間,常常因為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為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而這也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為了解自己,因為“我”就是“我”。

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的或擁有過的,在一個恍惚的瞬間與你正在經歷或擁有著的現實重合了——比如貢佈雷的`形象和在萊奧妮姨媽家曾經吃過的小瑪德萊納點心的滋味——像一把鑰匙正確地插入了一把鎖,然後回憶的大門便被啟開了,往事如潮水般湧進腦海。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為連線過去與現在的橋樑,你迴避不開,也找尋不來。時空的迷霧終要掩蓋一切。而回憶,這種與時間相反抗而註定要失敗的行為從本質上就是悲劇性的。我們都說,最珍貴的便是已失去的,將已經失去的重新搬進你的心靈,定然就會引發感慨、傷感,但同時又覺得快樂、滿足。沒有什麼能比回憶更加傷情,卻又沒有什麼能比回憶更加美好。回憶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卻又是一切幸福的開端。回憶本身就是一種完美的統一。

人只有生活在回憶中,對曾經的生活進行加工,再創造,才是真正的生活。“現在”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東西,我們很難把握,很難判斷它的真實程度,只有失去了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最有意義的。因此我們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3

“社交界就是這樣,大家都看不透對方,都不跟對方說自己想說的話,不過生活到處都是這樣。”這句話是德·蓋爾忙特夫人對德·弗羅貝維爾先生說的,十分苦澀,但又千真萬確。

對於社交界,“任何作者對自己的人物都不像他這樣既冷酷無情又心慈手軟。”他的朋友雅克·波雷爾說,“他把人物像兔皮那樣翻過來,但他首先是狂熱愛戀,然後這些被人詛咒的人物在他筆下突然具有其高大的身材,他們如同被愛慕者用手抱著。”

普魯斯特對一些人和另一些人的怪癖迷戀,他寫下的關於愛情、友誼、慾望、嫉妒、喪失以及記憶的文字,到現在的時刻,我們仍然感到我們自己也處在跟一百年前的普魯斯特年代相同的時代。

我們也被那些情感所感動和困擾,我們也迷茫,也被誤解,我們也會在不經意間傷害了我們的朋友、戀人和親近的人。我們也希望被別人尊重,也想踏進更高一級的圈子,我們也表現出對文學,對繪畫和音樂的喜好,我們也曾經裝高雅,跟人辯論尼采,探討叔本華,對波德萊爾的詩也得評論一番。我們對一切好像感興趣的事物和人,總想要跟交談者,辯論一下高低,有時話不投機,互相抬槓,甚至惡語相加。

我們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別人的思維裡,我們能改變的只是我們自己臆想,別人怎麼想怎麼做,那是人家自己的心,你無法改變,只有在他想跟你交流的時候,你才能參與到別人的思維裡去,而且,你絲毫不能影響和改變別人的看法,有時即使他表面同意你的`看法,那可能是他顧及你的面子怕傷害你罷了,從內心他可能還是不同意你的想法。

我們想擴大自己的社交網路,但我們又擔心和害怕進入,怕傷害別人,更怕被別人誤解。有時我們在朋友圈裡發一些具有明顯主張和輿論看法,如果文章本身就有某種道德傾向的話,你就很有可能讓你朋友圈的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似乎感到你發這篇就是衝著他而來的,這時你很有可能對此一無所知。這就是造成我們互相誤解和傷害的根源,當然這是發生在我們互相熟悉而且彼此之間有一些瞭解,而且總是默默地互相關注的比較親近的人之間,對於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你發任何文章,他從來都不會看,即使看他也不會絲毫想起你的存在,說到底,他就不是你的圈內人。

所以,社交之人,一定要三觀一致,同樣的興趣愛好,差不多的看問題的認識能力,經濟能力社會階層不能懸殊等等。

社交是有進入門檻,像讀名校那樣,對人的一生的定位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它決定了一個人生活的寬度,並在無形之中同樣影響了下一代人階層定位。特別是在當下,人情社會越來越被經濟庸俗化的時候,那些以前單純的社交圈,門檻越來越高,大多數的人們如今只能在網上追尋那些虛幻而不可及的微信朋友圈了。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4

“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後消失,消失之後又浮現。”這是《追憶似水年華》裡的一段話。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透過主人公馬塞爾的追憶表達出了對自己人生的感悟。

“有回憶才是完美人生。”主人公馬塞爾患有重度失眠症,經常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加之年幼時的他又體弱多病,敏感異常。但出生於富裕家庭的他並沒有感受到生活的艱難,這與那些參軍青年相比要幸福得多。馬塞爾的難過在於睡前等不到母親的親吻,這般“天堂”般的感覺促使馬塞爾有了後來追憶時的幸福的感覺。很迷茫,但這也是他們那個時代,他們那個貴族所應該享受的。是的,也許對很多人甚至是以後的我來說,冬天裡靠著火爐,把瑪德萊娜小蛋糕浸泡在茶水中吃,這是多麼地享受和令人嚮往。但是,我有過類似的經歷,那種感覺是十分可怕的。那時我才六七歲,昏暗的下午,我從墊著紅毛毯的床上醒來,突然想起我好像睡過了一個下午。那種後怕不知不覺間湧上心頭,我大喊著媽媽,心裡卻因為這變化十分難過。為什麼呢?因為我睡了一個下午什麼也沒有做就到了晚上,我感覺這十分不值得。人生也是如此,我害怕自己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生命,卻又沒有幹自己原本想幹的事情,尤其是在最不應該浪費的時間裡。那份後怕會伴隨著我很長一段時間。這份迷茫就像把我拉進了無窮的深淵。我非常不喜歡那樣的時刻,更無法理解作者所說的“唯一真實的樂園是我們已經失去的樂園”中的“樂園”。但是正如賀拉斯所說的,“在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完美無瑕的”。我抱著能學些什麼的態度把這本書讀完了。

馬塞爾童年時在貢佈雷生活。在貢佈雷家,有兩條步行小道,一條通往斯萬家,另一條通往蓋爾茫特府邸。除了鄰居,馬塞爾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但是那時的上層社會充滿了腐朽與醜陋。同性戀在他看來是變態的心理,他曾決心娶阿爾貝蒂娜為妻,以糾正她與安德萊同性戀的.變態心理。但事與願違,阿爾貝蒂娜離家出走了,後來她騎馬時摔死了。他認識的人也在這一變態心理下墮落,聖盧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夏呂斯也是一名同性戀還有受虐傾向,也是一個墮落之人。唯一讓他欣慰的,是下層人民的勤勞和淳樸。在悲痛中馬塞爾寫下了這篇作品,在悲痛中作者普魯斯特寫下了這篇別樣的回憶錄。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沒有道德規範的所謂自由,只會在人世間留下醜陋與骯髒。交際場中早已是物是人非,有人淪為乞丐,有人早已死去,唯有還保有清醒頭腦的馬塞爾決定把他所遊歷的記錄下來,這是他認為最好的文學創作的材料,也是他向這不公世界的控訴。

“真正的天堂是已經失去了的天堂。”追憶這似水年華,讓我們更加完整地看待自己,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啊。我很佩服作者不按時間先後順序,而是按情節發展順序寫下這篇回憶錄。希望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像作者以回憶來寫回憶的巧妙寫作手法一樣,靈活應對各種困難與挫折。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5

《追憶似水年華》的興起,標誌著法國傳統小說的中介和現代小說的興起,因此馬塞爾·普魯斯特也被稱為不世出的法國作家。《追憶似水年華》是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窮盡一生所著的一個鴻篇鉅製。它運用敘述性的語言為廣大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堪稱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靈動,藝術技巧高超,對於生命的體察細緻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稱經典,甚至還有全新的寫作模式——裂變式描寫,這些都是構成這部傳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書的內容我只讀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卻感受頗深。因為我總是會沉陷在極其悠長的對某個人物的描寫裡面而忘了作者是怎麼樣來塑造上一個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說,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之所以留世是因為他那蓋世絕倫的敘述語言。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因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深有體驗。作者在文章中的敘述性語言雖然悠長但並非以辭藻華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裡行間,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語言的詼諧,以及其對文體的嫻熟駕馭能力。這也許與他長期模仿寫作巴爾扎克的作品有關,這使得他筆下的人物無不熠熠生輝,他筆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個性十分鮮明。

從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對馬塞爾·普魯斯特獨特的敘述性語言的魅力窺見一斑。除此之外,馬塞爾·普魯斯特還喜歡用複合式的長句,一個句子中包含有幾個附屬句,冗長與瑣碎也就成了他獨特的.敘述語言風格。魯斯特的複合句式由之而構成的一連串從屬句的用途就在於不僅把某一瞬間的內心體驗,而且同時把環境、景色、體驗發生於其中的情勢統統納入一個完整的句子,換句話說,似乎使一個人的內心和外表在同一個時間裡呈現出來。如:“維爾迪蘭夫人面對我們新客人,像德·夏呂斯先生(戈達爾沒有看見他)啦,像我啦,聽到康布林梅夫婦到了,故意不露聲色,不以為然,不動身子,對這條訊息的宣佈不做出反應,只顧同大夫談話,優雅地扇著扇子,操著法蘭西劇院舞臺上一個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調說道:‘男爵正是這麼對我們說的……’這對戈達爾來說太過分了。”

以我貧乏的語言不能總結出馬塞爾·普魯斯特所擅長的敘述性語言所擁有使得無窮魅力,在這裡引用網路上的一則書評中的話來表達對此種語言風格的欣賞和崇拜。這些長句依靠副句的層層相疊和協調並列豎起一棵棵枝繁葉茂而又錯落有致的大樹,呈現出勻稱美麗的框架結構,它們又如瓦格納歌劇中那綿綿悠長的樂句,旋律優美,婉轉流麗,讀來悅耳動聽。長句生動的形象和樂感為所敘事物增添了某種具體形式,使讀者更加便於感受。獨特的敘述語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細緻的裂變式描寫等構成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小說人物。普魯斯特巧妙地將這些手法嫻熟地運用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為讀者們呈現一個“近看一片模糊,遠看光彩奪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畫,只宜遠觀,只宜意會,如果非分出個一二三來,那就偏離了作者寫作的本意。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6

《追憶似水年華》全書一共有七大卷,主要是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我的所見所聞心理思考所觸所感融為一體,這本書既是對於社會的、人情事態的描寫,又是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的描繪,其中更是包括了大量的議論和感想。整部小說並沒有所謂的中心人物,更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故事,也沒貫穿全文的線索。主要是以敘述者的生活為主,其中穿插著大量的人物事件,就像是一顆大樹上不斷冒出的分叉,相互交錯,整部小說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出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的小說,可以說是一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的交響樂。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將現實和回憶相聯絡在一起,是與傳統小說不同的小說,這是《追憶似水年華》的創新之處。作者不斷的在回憶和現在之間徘徊,通過這個方式不斷的'像我們傳遞著文章的內容:“我”是一個家教富有但體弱多病的青年,曾經嘗試過文學的創作,但是沒有成功。曾鍾情於猶太富翁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便失戀了。後來又結識了少女阿爾伯蒂,卻發現少女阿爾伯蒂竟然是個同性戀患者,為了糾正阿爾伯蒂的變態心理,“我”便決心娶她為妻。後來少女阿爾伯蒂逃跑後在一次騎馬中摔死。這悲痛的力量之下“我”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而“我”所經歷的一切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造才能讓“我”找回昔日失去的東西

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繪著一個個人物故事,展示了一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小說除了描繪各種上層公子,貴婦的生活外,還描寫了作家,藝術家,而這些藝術家,作者們雖然生前落魄失意,但是他們的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說還有描寫了下層勞動者的生活。《追憶似水年華》通過無數人物的活動,真實的描繪出了法國社會的習俗的人情事態,所以《追憶似水年華》又被西方的評論家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為“風流喜劇”。

《追憶似水年華》共七部,其中包括《在斯萬家那邊》,《在少女身旁》,《索多姆與戈摩爾》,《女囚》,《女逃亡者》,《重現的時光》在第二部的《在少女身旁》,獲得古爾文學獎,從此名聲大振。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與《人間喜劇》一樣“規模巨集大”的作品。作品通過“我”的回憶,表現出作者對於家庭,童年和初戀感情的懷念,對於庸俗事物的厭惡,主要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法國所謂“黃金時代”的法國巴黎上流社會的種種人情事態。

《追憶似水年華》可能不是我看的最久的一本書,但是它給我的震撼卻是其他的小說無法給予的,它的那種穿越了現實和回憶的寫法,總是能在特定的場合表現出特定的場景,給予人們特定的震撼,讓人留下無盡的遐想。

《追憶似水年華》是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也是文學史上最為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它能在不同的場景給予不同的人們那些不同的震撼。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7

《追憶》這本書的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著名的小說家,也是法國意識流作家,這本《追憶似水年華》其實帶有很強的自傳性質,由於作者從小體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這也更加使他能專心從事寫作,而《追憶似水年華》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寫可能也正源於此吧。

《追憶逝水年華》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令我過目難忘。其中作者對兒童時代早晨起來喝熱茶時一塊俗名叫“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茶裡,一邊喝茶,一邊吃點心,他感到其樂無窮,而在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重提“瑪德萊娜”時,“今”與“昔”的回憶已同時出現在作者腦海裡,作者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了起來。通過回憶,他解除了“時間”的束縛,獲得了過去、現在的重疊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憶結構,形成了真正的生活。也同時告訴我們,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的延續。而且回憶的方式有很多種。當你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憶一件事或一個物品時,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敗。可是,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的或擁有過的,在一個恍惚的瞬間與你正在經歷或擁有著的現實重合了就像作者回憶起那塊甜點心,像一把鑰匙正確地插入了一把鎖,然後回憶的大門便被啟開了,往事如潮水般湧進腦海。而這種回憶的方式確是強求不來的,你也無法預知它的到來。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為連線過去與現在的橋樑,你迴避不開,也找尋不來。所以,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記憶,無論美好與否,都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其次,《追憶似水年華》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文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也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為了解自己,因為“我”就是“我”。

全書貫穿著兩個主題:“時間”和“回憶”,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無限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對於我們來說,時間和回憶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書中,我也找到了我最珍惜的回憶。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8

《追憶似水年華》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出文學創作上的新觀念和新技巧。小說以追憶的手段,藉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已逝去的歲月,從中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和難以排遣的惆悵。普魯斯特的這種寫作技巧,不僅對當時小說寫作的傳統模式是一種突破,而且對日後形形色色新小說流派的出現,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是一部意識流小說,在這本小說中,“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後消失,消失之後又浮現。”如一連串在海中跳躍的浪花。《追憶似水年華》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出文學創作上的新觀念和新技巧。小說以追憶的手段,藉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已逝去的歲月,從中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和難以排遣的惆悵。

有一點可以肯定,作者是個天才!他的文筆之深邃,靈感之豐富,描寫之精彩,議論之深入,縱觀諸多文豪大家,鮮有人企及。他筆下的人物難用美醜善惡來定義。幾乎所有的人都是複雜的、豐富的、多面性的。

這部著作,一直是被大眾視為陽春白雪,敬然後遠之。即便是在小眾讀者群裡,也是被談論得多、被閱讀得少——堅持讀到最後一頁的更少。

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佔全書的主要篇幅。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裡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為仇惡的變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

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

讀普魯斯特,心情也會隨之似水一般,平和,偶爾泛起漣漪。這是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的回憶錄,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當你真正用心去讀,你會發現人類的共性,這是國界、時代、階層無法改變的。多年之後,不再年輕的時候,你坐在椅子上發呆或遐想,也會猛然記起普魯斯特書中的某段。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9

大學生活即將成為過去,在大學裡看過很多書,雖然有些書讓我感到思索,讓我為了探索沒有答案的問題感到迷茫,或者讓我的看破世界的某些假象,俗話說,愚者無畏,當我知道某些真相的時候我未必就有那份勇氣、激情繼續去追求。

然而我還是慶幸我看過了這些書。魯迅曾經創造過一個情景,在一個封閉的密室裡面,所有的人都睡著了,這時候房子起火了,是叫醒他們讓他們在絕望中死去呢,還是讓他們在美妙的夢境裡死去?如果是我一定選擇醒來,雖然知識帶來了意識上的覺醒,然而它也讓我體驗到想象的無比快樂以及瞭解到他人的滿足感。

法國作家的普魯斯特,是一個資產階級,家境的富裕以及貴族的.逐漸衰退,讓他有幸進入到貴族社會,得到他們的認可及尊重。另外,他又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小的時候母親臨睡前的一個吻曾經被他認為是人生的一切。此外,他從小就把當一名作家當為人生理想,看過非常多的書,雖然他的一身不斷地質疑他是否有寫作能力,是否有人生價值。

他寫的《追憶逝水年華》總共有1800多頁,為了看完它,花了我一個暑假,不過感覺特別值。人與人似乎是註定無法互相理解,孤獨一身,永遠只能瞭解到別人的冰山一角,我只有在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能意識到這個我才是真真正正的我,有別人在的時候總會遷就別人,沒辦法理性地思考。然而看了《追憶逝水年華》,我覺得我知曉了他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他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他是一生是怎樣度過的。他把他的想法寫在了這本書上面了,而且通過非常多、非常恰當的比喻,把那種對事物的感覺、對人生的思索描寫了出來。也許我對朋友的瞭解遠遠比不上對他的瞭解,因為他已經無所謂了,他就是要寫出一本他自己的書。

就像他寫的:“真正的藝術,諾布林先生會稱之為文學愛好者的遊戲的藝術,其偉大就在於重新找到、重新把握現實,在於使我們認識這個離我們所見所聞遠遠的現實,也隨著我們用來代替它的世俗認識變得越來越稠厚的現實,越來越不可滲透,而離我們越來越遠的那個現實。這個我們很可能至死都不得認識的現實其實是我們的生活。”

已經大四了,生活中總有著種種感觸,然而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去表達,比如在實習、在公車上、在學校,某些認識的人在你面前,突然間變得那麼衰老,而在之前他是那麼光鮮。

普魯斯特這樣寫著:生活在我們看來竟像童話仙境,一幕一幕地讓我們看到嬰兒變成了少年,成人,彎腰弓揹走向墳墓。而彷彿就是通過一些永恆的變化,我們才感到在那些每隔相當時距抽取的人樣之間存在著那麼大的差異,感到自己與他們一樣,也遵循著這條法則。他們仍然是他們,因為他們的變化那麼大,而正因為他們仍然是他們,才不再像我們從前看到過得他們了。

喜歡這本書,因為通過他發現了不曾發現的現實,不能描述的感覺。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10

《追憶逝水年華》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代表作,這部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鉅著,以其出色的對心靈追索的描寫和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並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為“風流喜劇”。

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為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而當前的瞬間,卻常常因為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為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從這個小小的感受,回憶便自然地展開到面前來。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為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普魯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他沒有高爾基這樣的坎坷多難的青少年時代,也沒有傑克·倫敦和海明威那樣的傳奇經歷。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

作者整本書都在寫他一生的回憶,我覺得雖然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將那些幸福快樂的事情留在回憶當中,可是當離開《追憶似水年華》,離開普魯斯特,在我們平凡的現實之中,當歲月凋零,時光落寞,青春了無憑據的時候,又有誰會守在誰歸家的那條林蔭路旁,等待著永遠不會出現的誰呢?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過去的世界裡,即使過去的回憶再美好,那也只是過去,現在的世界才是真的,我們要好好的度過現實中的每份每秒,讓自己在以後能夠真的追憶屬於我們自己的似水年華。

這本書極其細膩的描寫,把每一個細節刻畫到幾千字。作者塑造人物的能力很強,每個人的鮮明特點都在每個記敘中很明顯的顯露出來,即使是再多的人物,作者也能很深刻的描寫出想要通過此人所要闡述的一些人世間的看法。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11

《追憶似水年華》被康諾利評為“一百年才出現一次的作品”,可見其影響之深遠。說實話,我沒讀過完整版的《追憶似水年華》,只是看過一些簡易版的,所以在這裡,我只是簡單談一談它在體裁上的創新之處。

首先,作者將現實和夢想聯絡在一起,是與傳統小說不同的小說,這是它的創新之處。作者在回憶和現實中徘徊,雖然講的都不過是簡單易懂的事情,但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起的效果完全不同。小說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千百年來,人們講述同樣的故事,因為人的生活本質沒有變,每個人都面臨著生命在無時無刻走向死亡這一事實,但是在小說中,作者用回憶的方式來抗拒死亡,抗拒遺忘,在夢中,或許一切都不同,但於再另一面反應社會現實,逃避其實是另一種方式的面對。小說將現實與夢想之間這種對立和統一的關係表現的淋漓盡致,用虛幻來表現真實往往直接比揭露現實更有震撼力。

其次,作者敘述讀後感的方式很特別,不僅僅敘事,還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特定的中心人物,都不是完整的故事,也沒有明顯的貫穿全書的線索。它主要以描寫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活動為主,看似一個個之間支離破碎的,但是卻是形散神不散,可以分為多個獨立完整的小說,這和傳統的小說截然不同,沒有特定的主題比只有一個主題更能吸引人,真所謂單音節的旋律是無法與巨集大的交響樂相提並論的。

《追憶》在敘述角度和結構形式上的創新是具有革命性的,但在有些方面又具有兩面性,呈現出一種轉折點的面貌。首先,它的敘述者不是全知全能的形象,具有多重性,即有自我的多重存在,隨著時間的變化,主導的自我也發生變化,表現為敘事結構的變化。但是在每一個斷片也就是__的時間段內的自我並不呈現為__狀態,而是呈現為單一顯性自我的主導性和多種隱性自我的和平共處。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小說中的“我”應分成兩個主體,一個是行為的主體即主人公,一個是敘述的.主體即敘述者,“敘述者秉持著敘述大權,但是他把觀察和認識生活的權利交給了主人公;敘述者雖然擁有全知的意識,而身在局中的主人公只有有限的意識。但是敘述者尊重主人公的侷限性,並不要求他跟自己一致”。

這與卡夫卡是不同的,卡夫卡的__的自我是同時存在的。這也是昆德拉認為卡夫卡作為真正現代性的開始在文學具有比普魯斯特更重要的地位的原因所在。在昆德拉心目中的小說史裡,“是卡夫卡開闢了新的方向:後普魯斯特方向。他構思自我的方式是人們完全意料不到的。……卡夫卡確實時時表現K的各種想法,但這些想法都僅僅是關於即時處境的……任何可能超越於這一處境之外的東西都沒有向我們展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