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日》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紅日》讀後感

《紅日》讀後感1

這是一個血淋林的復仇故事。故事源於《列異傳》與《搜神記》,魯迅先生以白話寫文言,在簡短的篇幅中加入自己深沉的思考和強烈飽滿的反抗力量,使簡單的復仇原型表現出人物的個性以及事件本身的張力。

故事一開始還原了一個十六歲男孩應有的狀態:天真、單純,對這個世界談不上熱愛也說不上厭惡。他會害怕老鼠,他會貪玩地捉弄老鼠,看到老鼠在水中痛苦的樣子,他會去拯救,更會在老鼠死後產生罪惡感。"他又覺得很可憐,彷彿自己作了大惡似的,非常難受。他蹲著,呆看著,站不起來。"這是眉間尺最真實的本性,但這是他的可貴之處亦是他的致命之傷,"你就是十六歲了,性情還是那樣,不冷不熱地,一點都不變。看來,你的父親的仇是沒人報的了。"是的,因為他是一個有殺父之仇的少年,所以天性再怎麼可貴被視為不能行大事的優柔寡斷。少年的成長歷程,在和老鼠的鬥爭中得到體驗,這無疑是《鑄劍》中最精彩的篇章,是作者刻畫人物的神來之筆。小說在這裡揭示了主人公最典型的性格,產生了第一個人物與社會環境的矛盾併為下文眉間尺不能完成殺父之仇埋下了伏筆。

原本的故事,父子兩代的篇幅是大體均等的。而在《鑄劍》中,真正的鑄劍者在故事開始的時候已死去,他的事蹟是通過主人公母親之口交代的。"大歡喜的光彩,便從你父親的眼睛裡四射出來;他取起劍,拂拭著,拂拭著。然而悲慘的皺紋,卻也從他的眉頭和嘴角出現了。他將那兩把劍分裝在兩個匣子裡。""你不要悲哀。這是無法逃避的。眼淚絕不能洗掉運命。我可是早有準備在這裡了!’他眼裡忽然發出電火似的光芒,將一個劍匣放在我膝上。‘這是雄劍’他說。‘你收著。明天,我只將這雌劍獻給大王。倘若我一去竟不回來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間了。你不是懷孕已經五六個月了麼?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撫養。一到成人之後,你便交給他這雄劍,教他砍在大王的脖頸上,給我報仇。

這莊嚴的筆調,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頌歌。眉間尺的父親是真正的英雄,是作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現的,故事這樣安排,作者的匠心在於拉開英雄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樹立一個理想寄寓之所,告訴我們真正的安身立命所在。小說中還有一個值得品味的細節:雄劍溶在青光中看似全無,正隱約象徵魯迅心底深處對文化,對國家命運虛無主義的態度,渴望英雄的出現。

在復仇的道路上,優柔寡斷這個骨子裡的性情仍是存在於眉間尺身上。"他徑直向前走,一個孩子突然跑過來,幾乎碰著他背上的劍尖,使他嚇出一身汗。"或許可以這樣認為,如果沒有遇到黑色人,殺父之仇根本無法報成。他的生活環境是一個無聊落寞的反英雄的環境,一個消解重大行動意義的環境,一個人心失衡遠重於腥風血雨的環境,儘管腥風血雨在但是並不缺乏,可是卻再也不能造就英雄了。然而,黑色人的出現,卻打破了眉間尺所處環境的平衡,讓他有勇氣毫不猶豫地砍下自己的頭,拋棄了自己的未來去成全一個仇恨,也就完成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

高潮是三個人頭在金鼎中互斗的事。"仇人相見,本來格外眼明,況且是相逢狹路"眉間尺的頭死死地咬住楚王的頭不放,楚王也不示弱"王又狡猾,總是設法繞到敵人的.後面去。"寥寥幾筆就將王的狡詐聲動展現出來了。接下來王公大臣的描寫更為微妙,詭異的神情令人哭笑不得,麻木了的動作使人啼笑皆非。黑色人的頭的參與使這個高潮又一次昇華。黑色讓你和眉間尺的頭對楚王的一個頭"於是他們就如餓雞啄米一般,一頓亂咬,咬得王頭眼歪比塌,滿臉鱗傷。"在這金鼎沸水之中如此場景正是神奇呀!之後的事就是王公大臣們的了,他們蠢笨的舉動和黑色人和眉間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黑色人和眉間尺是沾了"楚王的光",才得以隆重的安葬,和楚王埋在一起。這時,老百姓們的舉動更具有諷刺性,"大出喪"變成了全民"瞻仰"的"狂歡節"。全文就在這樣一個"似悲實喜"的諷刺結局中結束了。

《鑄劍》與《藥》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以各種大膽誇張的寫法,表現了無比深沉的思想。這是魯迅革命的復仇主義的藝術結晶。正如他所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黑色人是一個反抗階級的代表,而王則是可惡可恨的封建官僚,百姓則是麻木不仁的過客。魯迅先生以筆為槍,進行他的復仇,也試圖喚醒沉睡的國人,這才是小說意義所在。

《紅日》讀後感2

《紅日》這部小說以1947年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為中心,講述了共產黨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的王牌軍74師之間展開的大規模戰役的故事。本書猶如一幅氣壯山河的化,又像一首氣勢磅礴的歌。吳強老先生把人物寫得正直,把一幅幅畫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彷彿看到戰火紛飛的年代、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裡,中華大地上有多少優秀兒女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為了國家的平安幸福而光榮犧牲,他們總是赴湯蹈火的與敵人搏鬥,用他們寶貴的青春和熱血,保衛了祖國的尊嚴和平靜的生活。他們多次勇敢的舉起了他們保衛的五星紅旗。雖然烈士們雖然離我們遠去了,奮鬥不止的精神卻永垂不朽,一代一代的傳送下去。我們今天幸福的時代,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生命和搏鬥的精神換來的,我們應該為他們感到驕傲!

這本書在緊張氣氛的時刻,卻又不失樂趣。例如:

“副軍長也在這裡!”

“好大的眼睛,有那麼大個人在你面前,居然看不見!”副軍長樑波哈哈大笑起來。

“剛才說了兩句怪話。”劉勝摸著腦袋說。

“知道錯就行啦!”樑波笑聲不歇地說。

有一句最有氣勢的話,在我的心裡刻下了,這是沈振新說對敵方一團長說的:“我們要你們把喝下去的血,連你們自己的血,從肚子裡全部吐出來!”這句話是那麼的激昂,那麼的熱血沸騰。我感激打敗了強敵的那些革命人民、人民展示的勇敢的、高尚的、忠誠於黨和共產主義事業的英雄。想軍長沈振新、副軍長樑波、參謀長朱斌、戰士王茂生、班長秦守本……他們為了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創造了輝煌的勝利,建立了豐功偉績。他們在生活裡感動過我,他們總是向別人多一點,想自己少一點。就如樑波同志教導戰士們:“我自己少賺或者不賺有什麼不好?有時候,為了別人賺錢,自己還得幹賠錢。在家庭裡,要照顧兄弟姐妹!”

作者把張靈鋪的驕縱、冷酷、奢侈、虛偽和狡詐有手中的筆寫了出來。他率領七十四師直下淮南、淮北,兩次進攻連水城,在萊蕪戰役裡李先洲當了俘虜和李先洲的五萬多人馬被殲滅的悲慘教訓是我最喜歡的段落,我似乎看到了沈振新一團得到勝利的喜悅。在書的封面有一幅汪觀清畫的'畫。畫上有兩個軍首長站在山頭,望向遠方,血多指揮員們,紅旗排、紅旗一班的英雄戰士們,屹立在巍峨的山上。長大著他們鷹一樣的光亮炯炯的眼睛,俯瞰著群山四野,構成了一個偉大的、崇高的、集體英雄形象!

歷史上的張靈甫,據我所知並不是這樣的。在我瞭解中,張靈甫是一個大英雄,是為抗日拼死護衛祖國的優秀中國軍人,是值得我們永遠的記住和懷念的。不過錯就在張靈甫是國民黨軍官,在錯誤的指揮下,走上了人民的對立面,這真是十分值得我去惋惜的。張靈甫在抗戰期間,蔣介石以其作戰有功,一再擢升,幾乎年年晉級受獎,由團長而旅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軍長。常德之役,被蔣介石譽為“模範軍人”。湘西會戰,獲得《紅日》這部小說為我們成功塑造了革命軍人形象。軍長沈振新和副軍長樑波尤為光彩照人。沈振新是我國經過萬里長征鍛鍊和考驗的高階軍事指揮員,他身經百戰,高瞻遠矚,總是從戰爭的大局、全域性思考問題,作出決定和決策。他率領全軍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最後全殲敵七十四師。他是一名優秀指揮員,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對部下關懷備至,處理問題通情達理;對犧牲的戰友的沉痛思念;對妻子滿懷思念之情…他和我們一樣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副軍長樑波性格開朗,平易近人,說話風趣幽默,即使批評人也不疾言厲色。在無數次的戰爭中充分展現了他的性格,他既有軍事指揮員的謀略,又有政治家的氣度,既有理論水準,又能平易近人,他們二人在閱讀時給我留下了很深刻地印象,他們的精神永垂不朽值得我們學習。

人民的軍隊,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戰的;人民也是戰爭的主力,他們是人民軍克敵制勝的基礎,離開了人民的支援,人民軍將一事無成。

漣水戰役的守衛戰、萊蕪戰役、孟良崗戰役的包圍戰、攻堅戰…無不寫到了戰爭與人民的關係,突出了人民的力量,各地人民群眾對隊伍的大力支援正是人民軍隊戰無不勝的最大法寶。人民的軍隊因為有人民的支援才是真正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正義之師,才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看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現在享受的美好生活是來之不易的,都是用無數戰士的鮮血換來的。戰士們雖然都不在了,但他們那永垂不朽、寧死不屈、捨己救人的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全景式的戰場描寫,給我帶來很大的震撼和感觸,血雨腥風的年代似乎就展現在我的眼前,看到了那個槍林彈雨的戰場,看到了那些浴血奮戰的革命烈士…那種捨生取義,願意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偉大情操值得我們學習。

讀一本好書,給予無限思奇和啟迪,從中我們可以體悟出從未有的那種熱血,好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最後,由衷讚美我們的黨,全心全意為人民的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