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間詞話》有感(7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人間詞話》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人間詞話》有感(7篇)

讀《人間詞話》有感1

跟隨筆者的步伐,一起探索王國維式的境界。

王國維《人間詞話》可謂明清第一論。常人言其自大,眼高以視百家,餘謂之其才情也。“非吾曉天下,驚才而已。非吾睨九州,蓋世而已。”固非其人自大,乃其境高巔。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一言餘獨鍾愛:“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句一出便可知其才之高大,境之深遠。

何謂“境界”?真情、真景。境有真境,此謂之寫境。有假境,此謂之造景,“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此二派朦朧難明,因大詞人、大詩人所造之境,必為其所曾識,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其情必匿其中,故鄰於理想。若深入其究,可發至浪漫、現實之境,便可明其神姿。如太白、子美類。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此境可謂之,景也。“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非物有情而人難情,乃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非我無情,而乃臨摹其景,為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餘以為有我者,詞亢情高,起落開伏,乃情之所為。故能讀者垂淚,聞者心鬱,動其情思,撩其心絃,攝其神魄。若李重光“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易安“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梅聖俞“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無我者,詞清神秀,調高樂雅,字句間山水湍迤,月明人和,魚嘻鳥樂,境之自然,情之俊麗。故觀者如觀臨其境,讀者若聽聆其景,非“真純”二字不能蓋也。若李太白“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夏竦“三千珠翠擁宸遊,水殿按涼州”、馮正中“池邊梅自早,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韋蘇州“流螢度高閣”。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為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境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寫真情者在乎字切,繪真景者在乎神合。即真情者思慮其字之準,能吐其境、訴其情耶?真景者推敲其詞之切,能繪其麗;描其秀;傳其神乎?

無真情寫真情者無,無真景寫真景者無。故真情乃沉鬱於心,積於胸,而發於喉,方執於筆,志於紙。真景見於眼,思於心,形於辭,而得神秀,繪其真,顯其純。

凌空造情、造景者,餘未見也。太白,屯田亦不可為也。因其所造之情、景,必為其所歷或取自自然,則必合乎自然,順乎自然之道,而非衍生太虛,無中生有。

境界明隱,優劣在乎字。“紅杏枝頭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淡煙流水畫屏幽”、“柳外鞦韆出畫牆”、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其高低顯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八字則蓋領全詞,境界獨絕,非常人能道。

蓋《人間詞話》全冊,可言王國維其論詞可歸而四字;“境界”、“境字”。有境界則格調自有、名句自顯。然境界託之境字,故“境字”一出全境霞飛華升,全情盡染。

餘言王國維才高絕巔,乃於其人生三境:“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句一出,才蓋晚清當足以。此三詞風格不一,境界高妙,且所寫所言異然不同。蓋能化三詞為己話,則才情可見也。

讀《人間詞話》有感2

讀書之意義有二,其一者悟前人之思想。文以載道。又曰:文如其人。屈子高潔,故其辭亦高潔;太白疏狂,故其詩亦仙逸。太史公能傳千秋,陶潛能閒萬世。因其境界者也。

思想各有異。中華數千年之思想,於文學與水墨畫中可見一斑。何謂?追求境界者也。水墨畫,寥寥數筆,形離而境界全出。古文亦如此。“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寥寥數字,景象全出,境界神矣。西方文學類之於工筆、油畫,追求形似。現代之蕭紅《火燒雲》,此形彼狀,描繪甚豐,而讀者據其想象。所想所得仍是蕭之所描所繪,即有超出,模仿而已。思品示童以一米線等現象,亦似工筆畫,以此為戒,然其所識則為各現象,如後新狀現,何以類?況所記亦有所忘,行之遠忘之疏矣。莫若中華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之水墨畫。何以為禮?類之生矣。以此為綱,行之愈遠,行之愈深,必無所越。

另有一支,即日本動漫,二者兼而有之。

讀書既多,素養漸成,益近於境界者也。所謂知書達理者也。以書踐生活,則現實之一草一木皆著理想之色彩。如能以此觀世界,如此待萬物,則積蓄豐,雖一草一木皆文章。如不能以此觀世界,則積蓄窮乏,縱乾坤倒轉亦只知尖呼耳。

積蓄既豐,則流沛且長矣。藝之生也。所讀之書必左右其藝。常觀油畫則思描思繪;常觀水墨畫則思水墨傳神;常觀日本動漫,則思光影波動。

如今之讀書偏此道矣。一切皆為應試得分。而表露亦如此。八股滅而再生。立一主題,後則杜撰以證之。如表達“母愛”,常以雨中送傘,病中送診為證。文壇之以表達技巧杜撰故事以感動、啟迪之類靡漫。論文亦如此。要求於各行各處,然所積窮乏,故“天下文章一大抄”。吾甚厭之。然亦未能脫身於外。悲哉。

如我輩能褪偽俗,行本性於自然,直擊境界,理想之於現實者也。

讀《人間詞話》有感3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一場場的風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陽,美的像畫一般的詞句,隨著時光的流逝,彷彿停滯了百年,依然存留著最初的那抹驚豔。這便是宋詞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幾乎所有煩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詞細膩真切地變數出來了,我們沉浸在宋詞的天地裡,細聽風聲雨聲,靜看花開花落。品位愛斷情傷,盡歷狼煙沙場。我們在宋詞裡品位這人生百味。宋詞裡囊括了世間種種的情緒:“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倒出了昔日君主的萬般惆悵;“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難以言表的無盡悲愁躍然紙上;“高樹鵲街巢,斜月明寒草”,看似寫景的白描,卻蘊藏著深深的憂思。詩詞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詞裡收穫了不一樣的心情,你讀到的是舒暢,他讀到的或許就是憂傷。

王國維先生一部《人間詞話》,便把宋詞吟詠的種種情致均囊括其中。境界說是《人間詞話》裡的核心。王國維先生不僅把它視為創作原則,也把它當做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境界是一種微妙的東西,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境界之說如此,詞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幾道……一個個耳熟能詳的人,在王國維先生的筆下,在《人間詞話》裡演繹著不同的才情。他們的詞亦或灑脫,亦或悲壯。晏幾道矜持華貴有餘,秦觀的詞境最為悽婉悲涼,周邦彥極為工緻精巧。詞人筆下的《煙雨》、《斜陽》、《梅蕊》在《人間詞話》裡有了別樣的延伸。

歲月的流河中,我們都會慢慢老去。唯有經典,會與世常留。陽光滿滿的午後,身邊泡一壺香茗,開啟《人間詞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細細品讀流傳百年的芳香,品味那絕妙的意境,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動。

讀《人間詞話》有感4

清晨如梅花鹿一般,踏在我的額頭,人間的早晨是這樣的美好。

人間的詞話亦是如此,詩詞有獨到之境。我讀《人間詞話》初入佳境,便覺豁然開朗,詞中走來一位瀟灑飄逸的隱士,寫詩作畫,仙風道骨,一雙手生的通體圓潤,似要窮盡丹青之妙,一縷清輝,便生出一篇悠長的畫卷。

王國維先生曾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三境之我看,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景,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人雖“憔悴”,心卻“不悔”;我在人群中尋找它千百回,猛然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它,頗有醍醐灌頂,返璞歸真之感。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居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詩詞之境亦是人生之境,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中,又須入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一本書竟將境界的本質打破。

人生之詞話,鬚生意境,魂向星光。

讀《人間詞話》有感5

近期全國掀起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為了保持道法教師的"專業性"、"思想性",我暗下決心要惡補充電。正在苦惱從何處入手時,一本薄薄的小冊子進入了我的視野——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僅有69頁,卻字字珠璣,警句迭出,言簡意深,在我面前展現了一位國學大師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貫通中西的文學積澱、成己達人的儒家君子風采。這樣一部鴻篇鉅製,如此純粹的一位學者,奈何才疏學淺,竭盡所能也只能略知皮毛而已,我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對於靜安先生自殺的一些淺薄之見。

世人評點靜安先生時,往往會談到他的作品,但更多的是探討他的自殺。靜安先生一生講究"境界"二字,但是他並沒有獲得自己所追求的境界。他在自盡之前曾留下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人們對他的死因眾說紛紜,他的不幸當然不囿於他憂鬱悲觀的性格,關鍵是他處於那樣一個身不由己的時代,他親眼看著滋養他生長、他賴以生存的中國文化日漸消逝,力不足以副人生之志,而陷於絕望之域,只能通過極端逃避的方式來追求精神上的解脫與自由。

靜安先生的好朋友兼同事——陳寅恪先生認為他是死於自己對中國文化的信仰,這對一些人是不能理解的,但對於一個有信仰的人則是十分合理的表現。換作以前的我是無法理解的,好好地活著不好嗎?但近期似乎有些明白了。

在當下主流價值觀的框架下,自殺是對自己、他人、社會的不負責任,與道義相悖,與法不和。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更多地從對他人的道德角度,如孝敬友善,去挽救那些想放棄生命的人,並非引導他們珍惜審視自己的生命。但加繆在《西西弗的神話》說過,"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叔本華也說過"哲學的起點是死亡",這兩位大哲學家並不是提倡人們去草率地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引導人們回到自身的生命體驗,去思考什麼樣的生活是值得過的?人有限的一生該如何度過?我們很多人都以為,長生不死是最好的,但如果人類的生命真有十億年,我們也就不用去思考18歲之前應該要做哪些事?28歲之前要去哪些地方遊歷?30歲前要不要結婚生子?但正是因為我們深知死亡的不可抗性,因而我們才會"向死而生",突破自身和時間的侷限,以期當死亡來臨時能不虛此生。

樑文道先生曾講過,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人生無非是:讀書→工作→結婚→生子→孩子讀書→…→終老,人活到最後總是要死,那活著還為了什麼?如果你不自殺,如果你覺得做人還得做下去,你明知道最後是徒然的話,那就要為自己發明創造一些東西了,要為自己創造屬於你自己的人生故事。一個到閉上眼睛那一刻可以回答自己這輩子是什麼樣的人,這個時候就能回答自己了,這種人生是有意義的人生。

面對死亡,可能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自己的生命與一些更巨集大的東西聯絡起來:一個數學定理、一件藝術作品、一項終生事業或一種恆久的信仰,諸如靜安先生為學術信仰而活,身邊的大笨為自由進步而生;康德靠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流芳千古,馬爾克斯通過《百年孤獨》遺世獨立。

庸人一個的我暫時無法擁有上述純粹的信仰,或許在尋找自我價值所在的同時,可以嘗試另一種面對死亡的方法:生活在當下的每個瞬間,不煩擾過去,不擔憂將來。當然,這也不是享樂主義,而是活在當下,讓每一個時間點的自己都可以比前一個時間點進步一點,多體驗一些,變得跟原來的自己不一樣。

讀《人間詞話》有感6

最早接觸到王國維先生是因為他的那句“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作為晚清大儒,王國維成長於書香門第,同時又受資產階級新潮思想影響,他將西方美學思想和中國古典美學、哲學相融合,自闢戶牖,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與體系。而他於詩詞方面造詣頗深,最大的成就便是《人間詞話》,今之眾人也對之推崇備至。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乃是一本文藝批評,薄薄一冊,可見其中之睿智閃光如閣樓裡高高懸著的幽微的光芒,等待後生探尋。其中詩詞信手拈來,成竹於胸,可見王國維先生底蘊之深厚,積澱之驚人。

提到《人間詞話》,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境界”,王國維先生喜用象徵,擷取前人的詩詞重新編排,提煉出別樣的意義,把表達的愛情的詞句來象徵學習,貼切地表達出自己對於做學問,成就事業的需要經歷的三重境界的獨到見解,無數仁人志士奉為圭臬,人生箴言。而《人間詞話》一書中,開篇王先生便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他認為“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更加推崇“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境。他曾說過:“惜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統作者。”言外之味,弦外之響,點到為止,含蓄蘊藉,留下無限遐想空間,這與劉墉《螢窗小語》中:“話到七分,酒至微醺,筆墨疏宕,言辭婉約,古樸殘破,含蓄蘊藉,這便是不完而美的最高境界”不謀而合,彷彿時光裡的兩位智者,穿越歷史長河,隔空擊掌,相視會心一笑。

書中充滿了王國維對詩詞的哲思,“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可謂作文藝批評之大成之境,如他贊李白“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青蓮寥寥數字,便勾勒出豪壯之境,盛唐氣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千古以來無一闕登臨詞可與之匹敵。而後世佳作,氣象略缺矣。而此處之氣象,不正是王國維先生所言之“境界”?有境界者自成高格,因此,太白之詩獨領風騷,千古卓絕。

若說評論,《人間詞話》當以詞評為最,王國維似乎對馮正中,李後主極為欣賞,稱“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只因李煜人生的大起大落,使他的心性轉變了許多,更加深刻地體味到了人生冷暖,人生境界發生了極大轉變,從而詞風也由娛樂轉變為了抒懷。由此可見,王國維對於“境界”二字十分看重,“境界”也成了他評判詩詞優劣的重要標準。而境界之分,書中提到了“有我之境”和“與我之境”兩個重要概念。中學時期我們學習詩詞並鑑賞詩詞,多研究景與情的關係,不少同學對於景情關係頗有為難,難以區分。這便是王先生所提出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了。“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飽含了詩人的落寞與心酸,正如王國維所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是帶有主觀情感色彩的,同時這也是很多詞作的一大特點;“無我之境”,書中舉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通篇寫景寫物,不帶情感色彩,但境界全出,含蓄蘊藉,那份悠然心境於紙上飄出,人於句中卻又置身句外之感,達到“物我合一”之境。

王國維在書中的評析可謂字字珠璣,雖強調“境界”,可煉字,典故,無一不精。如“‘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同時,有褒便有貶,書中寫到“馮夢華謂:‘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餘謂:此唯淮海足以當之。小山矜貴有餘,但可方駕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王老覺得晏幾道“意境稍顯狹小而不夠開闊,抒情略顯矜持而不夠揮灑”,才情高於張先,賀鑄,卻不足以與秦觀抗衡。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傾向,千人千口,小山詞反映生活面雖然窄,但藝術境界頗高,只不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這裡王先生對古人把秦觀與晏幾道並稱頗有意見,便能看出王國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審美,不盲目隨古的大家之風了。

王國維欣賞不過於注重格律,不過度雕琢的自然美感,不欣賞那種形式上有著過重的雕琢堆砌的痕跡,即便是姜夔的《疏影》《暗香》,他也說“格調雖高,然無一語道著”,而卻認為詠物之詞,乃蘇軾的《水龍吟》渾然天成,藝術造詣最高。從此可見,可見王國維雖推崇“境界”,卻更欣賞以淺白的詞語揮灑自如,撼動人心。

雖然《人間詞話》成就斐然,可其中一些觀點確實略為偏頗,其中有一些詩句和詩人甚至錯亂,只因王國維先生也非聖人,而各人價值觀念不同,也造就了他有些偏見,王國維是一位傳統保守,思想守舊之人,而柳永是一位風流浪子,於王國維眼中,自是難登大雅之堂,上不得檯面,這也難怪王國維對柳永的評價不太公正。而雖有小瑕難掩大瑜,不得不說《人間詞話》是一本優秀的著作,書中王國維先生不僅點評詩詞優劣,也提出許多精煉的詩詞概念,正如俞平伯先生所作的序中言:“明珠翠羽,俯拾皆是,莫非瑰寶。”可見王國維於詩詞鑑賞方面的極高造詣。他注重“弦外之響”,因而書裡暗藏的,自然是“龐然巨帙”,尤其耐人尋味,後生讀者當細細領略王國維的睿智哲思。

讀《人間詞話》有感7

靜默的時光,在你靠著書桌寫字,坐在藤椅看書的時候,飄然遠去。讀著《人間詞話七講》,你總會感受到一種不知名的吸引力,讓你繼續讀下去,輕鬆而不壓迫。字裡行間的共鳴,使人不禁覺得葉嘉瑩先生與王國維大師是一對穿越了千年時空促膝而談過的知己,意氣相投。讀一本好書亦是如此,彷彿在與作者進行一場千年間對話,深刻久遠……

說到《人間詞話七講》,不得不提《人間詞話》。想必大家對《人間詞話》印象最深的.,是這段著名的詞話"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三境,已成為文學絕話。那麼大家對詞話和詞都瞭解嗎?

所謂詞話,就是談論評說詞的著作。評論詩的叫詩話,而評論詞的就叫詞話。清代劉體仁在《七頌堂詞繹》中說過,詞有與古詩"同義"、"同妙"者。詞與詩有相似處,卻也大異其趣。在上下五千年的華夏璀璨文明中,詩一片燦爛輝煌,詞並不耀眼,但它毫不氣餒。唐詩宋詞元曲,詞上承於詩,下沿於曲,雖晚於詩出現近一千年,卻積極積蓄著力量,並不斷髮展發光成熟,至宋代終於成為能與詩分庭抗禮的一顆亮星,和詩同為中國重要的文學體裁,在中國文學史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人間詞話》在詞學界中擁有極高的評價。很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它是王國維大師在接受西洋美學思想的洗禮之後,用嶄新的獨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但由於解說方式比較抽象,並不是每個讀者都能看懂這部經典著作。因而有《人間詞話七講》的誕生。葉嘉瑩先生用深入淺出的演講,使得我們一下子"靠近"了《人間詞話》——我們知道了詞的由來,瞭解了詞的字面意思,甚至領悟到了詞的意境。更重要的,文學作品的第一要義就是求真,寫文章一定要有感情,用感情灌注於文字中,真實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情感以昇華——這也就是書中第一段詞話中的"境界"二字!

有人這麼評價葉嘉瑩先生——"專為詩詞所生",她對詩詞懷著飽滿的熱情。目前90多歲的她從60多歲就致力於古詩詞的教育工作。作為《人間詞話》的解讀者,她對這部著作有獨到的"添字注經"之法,不僅充分地解讀了書中的詞話,也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她很崇尚王國維大師的寫作。"王國維先生他對於詩歌,對於文學的那種銳敏的感覺,不但超越了眾人,而且是超越了時代"!但她並不是一味地盲從大師的觀點。對於"境界"二字,她提出自己的見解:"詩詞曲賦莫不講求境界,以此指為詞所特有,並不精準",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探討。書中的"創造性背離"是令我最為深刻的。這是葉先生利用中西方結合的思想對詩詞進行賞析的一大技巧。作為讀者,我們可以背離作者的意願,有自己更豐富的創造性的聯想,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這也是文學的生命力所在,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用不同的視角碰撞融合,可以開拓出新事物來。

假期在家常看一個"年輕"卻擁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節目——《國家寶藏》。一眼千年,九大主角(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齊聚一堂,名家評說,27位明星"守護人"用創新演繹寶物背後的前世今生。"瓷器問不倒"的年輕志願講解員張甡懷著滿滿的敬畏和激情服務了故宮博物院整整五年。更有"故宮世家"樑家連續五代人守護著一件又一件文物,七年只做一件事……這是一個能夠讓身體的每個細胞為之跳躍不止的節目,一個讓華夏兒女熱血沸騰的節目!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國寶守護人,傳承就在我們的熱血之中!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國家寶藏,抑或是其他蘊含著千年歷史氣息的寶物,它們都有著共同的名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欣賞著這些富含文化底蘊的國學經典,我彷彿穿越了時空在與這些"活的傳承"對話,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傳承方式,作為華夏兒女,我們都有著那一份責任。用創新的適度的方式和新奇的角度去吸引大眾眼光,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為重要!更能夠令人歎絕!有一口氣,點一盞燈。相信,在我們的舉燈照耀下,在我們的用心傳播下,中華民族的根,定是生生不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