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褒禪山記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5W

遊褒禪山記有感1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對此深信不疑,因為身邊有很多例子都是如此,但這個規律真的就一成不變?近墨者就真的只能變黑嗎?我認為,近墨者有時會更赤。

遊褒禪山記有感

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想必大家都讀過,有同學認為從王安石遊歷山洞不得,可以看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其實如果抓住進洞、出洞這也許可證實此觀點,但從全文看,其實不然。

我認為此篇折射出另一道理,近墨者更赤。王安石去遊覽華山洞,不料有人半路就堅持不住,要返回,王安石一行隨之而出,出去之後,大家很是掃興,有人責怪之,王安石更後悔之。於是,王安石就有了很深的感慨,得到“盡吾志”才能“無悔”“無可譏”,“深思而慎取”這樣的心得。難道這不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嗎?王安石為何出洞?因為同伴害怕找藉口要出,既然一起來了,就相互幫助。於是,出洞。但是出洞之後,非常懊悔所以才會有之後的'感慨。經過這次遊歷,一番思考,王安石如飲醍醐,才會有這般深邃的思想。如果沒有這意志不堅定的同伴,王安石會有如此徹悟嗎?

近墨者更赤,我想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就像王安石,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有一番事業,失敗之後定會汲取教訓,使自己更優秀。然而對於常人來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首先要爛熟於心的。所以做人首先要擇善從之,見賢思齊焉,練就一番真本事,才會近墨者更赤。

遊褒禪山記有感2

──我為怠而欲出者喊冤

最近剛學習了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讀後第一感想是哪個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為大家解釋一下:怠,懈怠之意也。這懈怠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鬆懈懶惰。

或許那位先輩是膽小了一些,鬆懈了一些,懶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就滅了。結果一起遊玩的人都出來了。而出來的人又有人責備這位先輩。連作者王安石也感覺後悔聽了這位先輩的話。但這一切都應讓這位先輩來承擔嗎?

非也,非也。這位先輩只是一句意見性、提示性的`話,又沒讓其他人非得跟著出來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著出來嘛。是擔心他一人出來有危險嗎?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餘二人繼續自己的遊玩嘛。是因為給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絕而跟著出來嘛?本人估計其他三位也有些擔心也有些怠,只是因為面子不好意思說罷了。有敢說的了,也就有了個臺階下了。但最後敢說出心裡想法的人卻因為火未滅未發生危險而成了被責備的物件了,成了背黑鍋的人了。

遊褒禪山記有感3

生命每個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只有那些"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人才能經得起風雨人生不懈進取便有"乘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時候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鄭板橋曾說過:"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源於斷巖間。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正是青松的高貴的`品質。

立志堅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貢獻。達爾文22年寫成《物種起源》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史記》蘇武羈留匈奴19年的遭遇中不為威脅所屈不為利誘所動堅持民族氣節忠於祖國的愛國志士最後"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蒲松齡屢試不第便引詩自勵:"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便寫成《聊齋志異》留名青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追溯以住歷史也並非人人能至"險遠之地""壯志難酬"之人也並不是沒有"長使英雄淚沾襟"之人更不在少數。然而"盡吾志者可以無悔矣"。

人生治學"路漫漫其修遠兮"無論險也罷難也罷。有志之人定將"上下而求索"而至險遠之地便可無悔矣。譚嗣同一代烈士從小便立志救亡圖存救民於水火但他一心主持的變法最後也以失敗告終而被捕於獄題一詩於獄壁說:"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雖然變法失敗了但是他甘願為變法犧牲希望以自己的鮮血報答皇上警醒世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