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者2審判日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W

《終結者2:審判日》講述了一個從未來回到九十年代的機器人T-800,他的任務是保護長大後會成為領袖的約翰康能和他的母親。而比他先進的T-1000也不露聲色地追殺過來,兩位正邪機器人為相同的目標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的故事。我們來看看相關文章怎麼描述吧。

終結者2審判日觀後感

終結者2審判日觀後感

T-800:他原本是冷血的機器人殺手,不用殺死這個詞,只用終結,在他看來那只是結束,因為不真正理解生命,所以也不真正懂得死亡,沒有恐懼,沒有感情,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執行指令機器的本質,但是他偏偏碰倒了並不那麼理解和相信這些本質的約翰。當學習的程式啟動後,他開始學習,同時也開始疑惑。學會微笑,學會一些原本只屬於人類的話語,手勢,卻仍然無法理解很多屬於內心的東西,無法理解那些不屬於肉體的傷痛,無法理解淚水,那些情感讓他迷惑。

曾看過一篇美國的科幻小說《趁生命的氣息逗留》,講了人類滅亡之後,統治北半球的機器弗洛斯特用漫長的時間研究人類的所有文化遺產,想要理解人性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類的故事。它試過很多方法把自己變成一個人,但都沒有成功,最後它通過將意識矩陣傳入一個複製出來的人體,而終究懂得了對事物的模糊的非度量性的瞭解,懂得了非邏輯的思維,懂得了恐懼,絕望,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人類。

對一個沒有疼痛,只懂得具體度量和邏輯思維的鋼鐵機器來說,人性是不可理喻的,但最終T-800還是懂得了。在理解笑容,理解信任和誓言,理解生命的時候,也漸漸理解了人性。於是當約翰不讓他離開的時候,他沒有再像以前那樣笨笨地問他“why?”,而是說:“I’m sorry.”,因為他知道他的離去會讓約翰傷心,也就在那一刻,他理解了眼淚的含義。或許他仍然不懂得恐懼和絕望,但至少他懂得了愛和傷痛,那是他和那個孩子共同創造的奇蹟。於是這個以前拉人進屋都要用拎的大老粗輕輕地抹掉了約翰臉上的淚水將他摟在懷裡,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成就了溫柔,這一幕也成為了經典 永遠留在了觀眾心中……

我對它有太多的崇拜及看法; 不得不承認,隨時間的推移,這部經典慢慢已經完全屬於我們的那個年代,再也進入不了現代年輕人那顆輕浮的心……

但是經典永遠是經典,終結者告訴我們在接下來的歲月裡讓我們用自己的光和熱去儘可能的幫助我們的朋友吧!!在他們遇到困難時伸出自己的雙手毫不猶的去幫助他們吧!!在他們絕望的時候告訴他們一句話“I Will be back”

阿諾德老了,老去的只是肌肉,精神會永遠不朽……

終結者2審判日觀後感

最近又回想起T2,個人認為卡梅隆就是“大片”這個詞的最佳代言人,和他比起來斯皮爾伯格像個半路出家的天真教師,總是要在大眾口味里加些溫情和說教;藝術和商業上都極具實力的呂克貝鬆卻在技術鑽研上難忘其項背,更不要說法國人本來就缺少的雄渾剛健;趁著老卡不發威而嶄露頭角的邁克爾貝則像個廣告片導演,華麗煽情和場面總掩蓋不了自己脆弱的快餐核心;最能夠在思維、整體、細節、技術等方面與之一較天才的喬治盧卡斯(此人不用說了,他的星戰正是當年老卡指引者,關於電影技法上的水準在其少年時代的“美國風情畫”裡就已一覽無遺,控制能力絕不輸給巔峰時的老卡)卻早已高高在上坐享宗師之名,對目前商業電影粗製濫造,炒完冷飯抄鍋巴的狀況完全無視。

大多數中國人對於“大片”的概念其實就來自兩部電影,碰巧的是這兩部也是卡梅隆最新的兩部片子“真實的謊言”和“泰坦尼克號”(98年的--!),不想多說了,如果說這兩部片子是商業片的標準和終極體現的話,那我覺得就完美性而言,老卡最偉大的作品還是T2。

個人覺得卡梅隆的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1、無敵的落實能力,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因為個人覺得如果說他的思維創新性超過常人的話,那麼他這方面能力在當前的導演中可以說是天下無敵的,確立一個主題之後,他可以精確的控制和調動一切資源去實現它,整體、細節、邏輯、節奏都無可挑剔,簡單的說就是做命題作文的能力。T2就不說了,真實謊言和泰坦尼克都是證明。

2、思維和現實的結合能力,導演對作品受眾要有準確的定位和足夠的敏感,從而能將自己的想法在作品通過合適的形式和手段表達出來,商業片導演尤其如此,這方面卡梅隆的能力也是數一數二的,他所有的作品都是準確地把握住了人類共通的情感,恐懼、憂慮、愛情、英雄主義等,並加以適度放大和宣洩,腳踏實地言之有物的同時適度昇華。

3、思維創新和技術能力,這是他最明顯的特點,就不多說了。

4、藍領的完美主義者,相比斯氏動不動的大師風度,卡梅隆就像個傻傻的卡車司機,渾身上下散發著機器的汽油味,低調而執著,偶爾憨憨的釋放一下情緒卻被人鄙視,但對於技術追求和熒幕表達的要求他絕對有近乎瘋狂的投入與執著,我總覺得他是用工程師的方式來製作電影,所有的場面排程、演員情緒和鏡頭運用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準確。

5、細節運用,這一點要單獨提出來,因為在任何偉大的商業電影無不滲透著豐富而有趣的細節,奪面雙雄裡肥尊的浪漫腳步、黑衣人中蟲蟲的另類幽默、印第安納瓊斯的刀槍對決、虎膽龍威的“我有機關槍了,ho……ho……ho”、乃至現在看來頗為經典的“空中監獄”“石破天驚”等,都有些細節的神來之筆,這一點,正是目前的商業電影最缺乏的,稍微有點想法,就巴不得別人看到,搞得背景蒼白無比,而老卡電影裡細節之豐富讓人歎為觀止,可謂段段有戲,目不暇給,唯巔峰期的徐老怪可與之媲美,但徐克受制於條件稍顯粗糙與戲謔。

至於T2,我的評價是“你可以在這裡面找到一個電影工作者所有的需要的東西,從匠人到大師”,中國的商業片導演如果鑽透的半部T2,那就離我們自己的經典大片不遠了。

終結者2審判日觀後感

我本來就是的超級Fans,昨天看了,加上今天早上收到噹噹寄到的<智慧簡史>,忽然間覺得很多事情看似遙遠,其實暗地裡已經悄悄接近,只是我們渾然不覺.

智慧機器人和人類的`故事這種題材早已經不是新東西了,光電影就拍了N部. 這些故事都圍繞著一個差不多的爭論展開--該不該發展這種具有自我意識的超級電腦. 我第一次看應該是在1991年左右吧. 可能在很多人眼裡它是一部不錯的動作片,但也僅此而已. 我總共看了可能有30遍. 連的劇本我也收集了. 當然它是一部罕見的好的動作片,有著當時一流的特效和大場面. 但它在我心目中是如此的成功, 是因為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東西.

其實在我一直看來,比人類智力高千萬倍的智慧機器是遲早會出現的,而且並不需要在太遠的將來. <智慧簡史>也在闡述同樣的觀點,作者是人工智慧領域方面倡導硬體進化理論的先行者. 在他看來, 未來的人類將被智慧機器毀滅. 不是由於爭奪生存資源或者意識形態差異, 而是因為雙方的差距已經極其巨大. 與裡的故事不同, 雙方在能力水平在將來是沒有可比性的. 你不會歧視苔蘚, 因為你們的層次差別實在太大. 你打死一隻蚊子的時候也不覺得需要多加思考, 儘管蚊子是經過億萬年進化而來, 比人類歷史悠久的多的複雜生物體. <智慧簡史>認為, 將來智慧機器也會同樣的毀滅人類,因為人類相比之下實在太蠢, 太缺乏存在的必要.

感謝佔士金馬侖為注入的靈魂. 生命的自由往往就象空氣一樣, 很容易因為隨手可得而被忽視. 但當你需要傾盡全力去爭取, 去戰鬥的時候, 你才會發覺, 以前生命中經歷的每一次日升日落, 都是那麼的彌足珍貴.

有時候很慶幸自己出生在這樣一個人類激烈進化的年代. 幾百年前的人活80年所能經歷的變革, 今天可能幾年就可以遠遠超越. 可能在google上搜索一小時獲得的解決方案,以前需要在國家圖書館查書閱卷歷時數月. 太多的新技術就象進入了粒子加速器一樣以遠超過想象的速度在發展. 今天我們在討論用FPGA實現可進化的人工智慧硬體實現, 多久之後我們會談論可逆的三維電路, 或者量子計算? 電腦科學領域的預言往往都要冒被後來人笑話的風險. “640k記憶體對任何人都夠用了”, “全世界只需要5臺計算機” 這些今天看來可笑的斷言可都是出自精英之口. 過去幾十年來計算機的發展取得了讓人吃驚的成就. 但在以指數速度發展的電腦科學領域, 未來幾十年只會讓人更加驚訝.

但身處激烈技術變革時期的工程師和科學家, 我想偶爾也會思考同一個問題: 到底這些技術進步將把我們帶到什麼境地?

<智慧簡史>裡面有一段描述的感覺很能引起我的共鳴. 遙望星空的時候, 那種覺得自我無限渺小感覺. 人類大多數科學成就是在近100年裡取得的. 100年對於宇宙來說是怎樣一個概念? 一瞬間都談不上. 而我們才剛剛處於這種文明爆發的奇點. 假如存在另一個文明, 以這種指數增加的發展速度發展了1萬年,會是什麼樣的情況? 無法想象. 單細胞的藍藻在我們看來如此的原始, 其他文明看我們,又有何區別?

有時候想想,生物體的進化實在是太慢了. 一個人類的生命一旦產生, 即使不是一個值得在此基礎上進化的個體,也需要將近3/4個世紀才能被淘汰掉. 而下一代需要20多年後才能產生並接受自然的優勝劣汰.而現階段的硬體進化已經可以在剎那間完成千萬次組合與選拔, 雖然規模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 在量子計算以及其他技術的配合下,計算能力再提高10個數量級,進化的速度已經無法用人的思維去想象. 會產生什麼樣的組合? who knows.

由於軍事需求和商業利益的推動,這樣的事情遲早都會發生: 機器以自己都無法徹底瞭解的速度和方法在內部對各個零件做進化和測試優選, 給自己升級,或者從其他個體那裡通訊得到最優方案應用在自己的電路中. 看上去這種隨機進化獲得結構的方法好象很愚蠢, 但別忘了人類也是用這樣的方法發展過來的. 加上機器永遠不死和難以形容的高速運算能力,而最恐怖的是這種發展不是線性的,是在原來基礎上疊加滾動的.

去到那種極端情況,我倒覺得人類反而安全了. 人類說一個詞的時間裡, 智慧機器已經瞭解完人類發展歷史並且開始思考如何通過蟲洞進行時空旅行. 好比岩石需要千萬年風化才能告訴人類: “我在變化”. 而岩石面前的人類觀察岩石10分鐘後已經很不耐煩. 同樣的, 當人類試圖與超級智慧機器溝通的時候, 智慧機器只是給該任務分配了一個納秒級的時間片,然後因為超時而取消了該任務. 人類在機器看來就象岩石,在機器感興趣的時間內,它沒有得到任何迴應,所以人類基本是靜止的死亡物體.

也許到時候智慧機器對自己的產生淵源也會覺得是一個迷. 人類沒有確切弄清楚自己是怎樣產生的,人不相信那些比我們低等得多的東西構造了我們.而一旦我們建造出一個自我進化的機器,他在數小時裡完成了生物體需要千萬年才能達成的自我完善與發展的歷程, 該機器同樣也無法得知自己的起源. 因為進化工程學本來就不能確切地預知進化和發展的方向,經過無數個分支的選拔之後, 後面的組合體已經丟失了當初的資訊. 機器也不會試圖與智力低於自己幾十個數量級的人類溝通, 就如人類不曾寄望藍藻告訴我們人類的發展史. 差異跨越幾個數量級的智慧體之間應該已經不能產生什麼交流. 想象一下, 人和狗還可以互相打下招呼, 人與蚯蚓就很難做朋友了. 蚯蚓不理解我們在做什麼, 甚至覺察不到我們這樣高階的生物體存在. 與此類推, 我們到時候也不能跨越這種多數量的智力差異, 去意識到高階智慧機器的存在形態. 更沒有交流的意向和衝動.

人類將來會扮演什麼角色? 也許人類就象將結束時Sarah Connor所說的: 未來尚未註定,一切在乎我們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