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有感【優秀】

來源:果殼範文吧 5.47K

品《三國》有感 篇1

祖國,一個之地。只因為了贏得這一席之地,古今有多少名將聖君戰死沙場;只因為了這混亂之所,古今有多少文人雅士退隱山林;只因為了這動盪之城,古今又有多少愛國人士護之。

品《三國》有感【優秀】

祖國就真如此禍水,如此?非然也。如不,為何她能孕育著如此燦爛之文化,又為何能哺育出如此博廣之能人呢?

不知曾幾何時,祖國已在我心裡紮下深根。也許,是從我瞭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時起,我為祖國的而憤懣時紮下的吧;也許,是從我感嘆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那時起,我為祖國的頑劣而無奈時紮下的.吧;也許是從我得知“降孫皓三分歸一統”那時起,我為祖國的團結而激動時紮下的吧!

祖國永駐我心,只因它歷史輝煌,而又不失今朝霸氣;祖國永駐我心,只因它風彩依然,而又不失莊嚴威風;祖國永駐我心,不為別的,只因我愛祖國。

我愛你,我的祖國!不管你繁榮與否,貧賤與否,我至始至終都銘記在心。

品《三國》有感 篇2

剛剛翻開《品三國》,就被它開場白——大江東去的第一段話吸引住了: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三國,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面目呢?如此神祕的話語,不禁想讓我揭開《三國》的面紗。

易老師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瞭解,雖然曾經我並沒有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只是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也沒有看全,只能說對三國有一個大概的瞭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詳的人物以及事件,具體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歡易老師《品三國》這本書的講解風格。

當然三國裡面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這幾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關羽,張飛,呂布,趙子龍,周瑜,魯肅,當然這幾個人物當中我最欣賞的有曹操,孫權,周瑜,諸葛亮,最讓我感興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戰,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冷酷奸詐的歷史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後使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當今社會的大小企業,在用人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關,這就是為什麼人力資源是那麼的重要,如果一個單位不會用人的話,那麼這個單位將會是一個失敗走向滅亡的。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才如何去發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為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為企業著想,曹操的前期為什麼會那麼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為曹操能夠發現人才,並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能夠採納好的建議為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這些成就了曹操身邊不缺少有才幹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並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一個企業是一樣的,靠什麼壯大,靠的人,說白了企業是辦事的不是辦人的,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夠做到人才為我所用,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麼這個企業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劉備為了諸葛亮這樣小他十歲的人才,能夠屈身三顧茅廬,可見無論是在什麼時代人才是多麼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業迅速的發展並壯大起來,一個企業如果想做到這幾點那麼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現出整體的形象,首先一點就是要讓員工信服,靠什麼讓員工信服,不只是單靠的工資,最重要的是企業的信譽和企業的發展潛力,有沒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業文化,有沒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讓員工信服,要讓員工真正的看到企業的發展潛力,而不是意味的說意味的唱高調子,這樣只能是一時的效果,但帶來的後果是十分的嚴重的,因為直接影響了企業在員工心目的形象,企業靠什麼傳播,靠什麼吸引人才,靠的是實力以及信譽,如果你在員工的心中就把這兩樣給毀了,還談什麼企業文化,還談什麼發展,一切都是空的。

通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明白了什麼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為什麼能夠一步步的走向強大! 還有一個人使我很欣賞的,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賞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劃才能,就拿赤壁之戰來說,曹操大軍就要滅劉備,劉備無處可去,只能聯合孫權共同抗曹,但是劉備剛被曹操打敗,首先氣質上就低人一等,諸葛亮作為劉備最器重的人才,自薦去東吳聯合孫權共同抗曹,也使諸葛亮初出茅廬為劉備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說是做的相當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劃能力,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魯肅,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誤,但諸葛亮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乾脆利落,這是我十分欣賞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學習的。

通過讀易老師的《品三國》一書,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讓我學到了如何做人,在現代社會中我應該如何給自己策劃,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當今社會中,在自己的事業中,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立於不敗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漢!我謝謝易老師帶我的這些寶貴的財富!

品《三國》有感 篇3

祖國就真如此禍水,如此無能?非然也。如不,為何她能孕育著如此燦爛之文化,又為何能哺育出如此博廣之能人呢?

不知曾幾何時,祖國已在我心裡紮下深根。也許,是從我瞭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時起,我為祖國的多災多難而憤懣時紮下的吧;也許,是從我感嘆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那時起,我為祖國的`頑劣無知而無奈時紮下的吧;也許是從我得知“降孫皓三分歸一統”那時起,我為祖國的團結統一而激動時紮下的吧!

……

祖國永駐我心,只因它歷史輝煌,而又不失今朝霸氣;祖國永駐我心,只因它風彩依然,而又不失莊嚴威風;祖國永駐我心,不為別的,只因我愛祖國。

我愛你,我的祖國!不管你繁榮與否,貧賤與否,我至始至終都銘記在心。

品《三國》有感 篇4

今天,我們先從一句話開始:“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許劭對曹操的評價,可是曹操到底為什麼能有這麼高的評價呢?讀完《品三國》我終於有了答案。

曹操是一個很有政治眼光的人,他奉天子令諸侯,官至丞相。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並且他選賢任能,郭嘉、賈詡、典韋、張遼等盡收麾下,稱霸北方,這樣的魄力誰能不為之感嘆。

曹操是一個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的人。他曾規定馬不可以踩到農民的麥子,否則就有殺頭之罪。有一次他的馬突然受驚踩到了農民的莊稼,為了讓大家瞭解規定命令的重要,打算自殺,幸得眾將勸說才以割去自己的`鬍子以示懲罰,這樣一個仁心並且從自己做起的人,怎麼能不令人佩服。

因而讀完《品三國》我真正的瞭解了這樣一個人,曹操真是一個擁有智慧的政治家,軍事家,許劭對他的評價一點都不為過。

品《三國》有感 篇5

匆匆又匆匆,終於讀完了易中天的《品三國》,上冊。很喜歡易的敘述品評筆調,可以說,除了生活和帶孩子的必須時間外,其它事情都讓我扔在了一邊,讀此書,實在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好像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朋友說,讀後感應看完書後馬上寫,所以又將一大堆必做的正經事扔下,先記錄一些讀書的感受。如果時間允許,本應該再翻一遍做些資訊的篩選,現在只好就這樣敲出些文字寬慰一下自己。因此怕是難免有胡言亂語之處。

讀此書,感覺易先生實在是嚴謹、認真而又博學,但感觸最深的是他的可愛,這種可愛包含了很多內容,這所有的內容就形成了他的個性魅力。因為只是匆匆閱讀,因為本人解讀文字能力的有限性,在此只能略說一二,而且還極有可能是胡說。

我想說的是易先生的好惡,物件當然是三國中的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三國的英雄中,感覺先生更喜歡曹操和孫策,而對劉備則不太以為然,雖也有讚美之詞,但還是有些言不由衷,那些肯定之詞好像僅僅是學者的一種態度,而曹操和孫策卻似乎是真欣賞,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下面我摘錄一些文字加以說明。

一、曹操

曹操究竟是英雄、奸雄還是奸賊?品三國主要想弄清這樣一個事實。

品三國第一集——真假曹操。在這一集中,先生儘量科學地引用歷史上的各種評論來講述曹操其人。開篇他就引用了魯迅的評論:“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這當然是一個積極的引導,接下來還是引述魯迅先生的話,魯迅是想為曹操翻案的,他的言論自然對曹操有利。所以接下來先生說:“壞話說多了,就成了成見。成見一代代傳下去,就積重難返。具體到曹操,事情更麻煩。”後面先生說到了眾多涉及曹操的書籍,包括《三國演義》和《資治通鑑》;還就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一話引經據典展開了評論。看“毛批”:“此猶孟德之過人處也”,“猶不失為心口如一之小人”,“試問天下人誰不有此心者”,“誰復能開此口”。之後作者說:“毛宗崗父子是不喜歡曹操的。他們都說這是曹操的過人之處,那就應該是過人之處了。”而後,作者又引述曹操臨終時的細節及諸多故事論證了曹操的真誠、兒女情長和寬巨集大量。最後作者說:“曹操是真實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詐、狡猾、殘忍、暴虐,都表現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然,這實在是一種‘大氣’。”最後作者的論斷是:曹操是“可愛的奸雄”。

接下來先生用了11集來品這個“可愛的奸雄”。在第二集中先生用了外很大篇幅論述曹操的可愛,他說:“曹操最可愛也最遭人嫉恨之處是他說真話。”在12集“天下歸心”中,先生用了八句話來概括曹操的用人之術:一,真心實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誠待人;三,開誠佈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設身處地,以寬容人;七,揚人責己,以功歸人;八,論功行賞,以獎勵人。之後先生又說:“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八個字——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曹操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而他做人的'成功,又是知人的成功。”先生還說:“洞察人性,洞悉人心,已不容易;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也很難得。但更為可圈可點的是,……他做得是那樣坦然、實在、大氣、自然。這就不能不讓人歎為觀止了。”此外,先生還說到了他的性格,他的人情味,幽默感,他愛才的真誠,他的大氣和深沉。讀到這裡,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如先生所說的那樣,曹操確實是可愛的奸雄,關鍵詞還在於“可愛”二字。普天之下,如曹操者又有幾人呢?

二、劉備

我認為,先生並不喜歡劉備其人。

在品曹操的章節當中,先生就有這樣的話:“劉備溜得比兔子還快。”後文還有同樣的話:“又溜得比兔子還快。”在十三集前言部分有這樣的話:“劉備出道的時候,一無所有,一文不名,只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覆無常地投靠他人。”注意詞語:反覆無常。但先生還是想盡量客觀地評價劉備的,他引經據典地評說了劉備的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英雄之義。但貶斥之意總還是不自然地從文字中流出。就十三集中,有這樣的話:“劉備在戰場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敗績‘的記錄屢見不鮮。”“等到他親眼看見曹操的旗幟,便嚇得掉頭就跑,完全不顧部下死活,哪裡像個英雄?”在說到劉備的身份時,先生還多次用到一個詞:“注水豬肉”。在十九集中,作者又這樣評說:“這是一個貓頭鷹式的人物,體面的說法是天下梟雄”。注意,貓頭鷹並不可愛,梟雄也不如“可愛的奸雄”。第二十集“兵臨城下’中,論及劉表託國劉備拒絕一事,先生說:“這事裴松之認為不實,我也認為靠不住。”分析之後又說:“所以,把劉表的‘託國’和劉備的‘謙讓’看作‘高風亮節’,不過腐儒之見。”再論及劉備逃跑時堅持與百姓同走的‘以人為本’之說時,先生又有這樣的話:“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說:‘要做事業,手下一定要有人’,和道德不道德、仁慈不仁慈沒有關係。”說到曹操追上劉備。兩軍相遇後劉的表現時,先生引用了〈三國志〉中的記載,並這樣評論:“可憐的劉豫州,這時不但再也講不得‘以人為本’,就連老婆孩子也顧不上了。”

可以發現,先生在劉備身上用了許多貶義詞語,語調常含譏諷之意,在這樣的敘述中,對他英雄身份的認定就顯得很乏力了。

三、孫策

感覺之中,除曹操外,先生最愛孫策。

寫孫策的文字並不多,主要集中在十八集“江東基業”。一開始,先生就用“帥哥”一詞稱呼孫策,而後他說:“其實在我看來,孫策比項羽更可愛。”之後,先生引用〈三國志〉中的話來介紹孫的種種優點,後面又有這樣的評論:“這就真是英雄!不但大氣,而且聰明。”讚美起來毫不吝惜情感和筆墨。再看,“孫策的大氣和聰明使他英氣逼人,充滿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英雄惺惺相惜,”然後先生舉證了太史慈的故事,並談到了孫的自信,並說,“自信的人是有魅力的,有魅力的人是有吸引力的,何況孫策還能以誠相待!”然後,先生還說到了孫的軍紀和政治,充分肯定讚美了孫的英雄之氣。先生也談到了他的缺點,但終究是瑕不掩瑜。最後先生還提到了孫是個孝子、佳偶、好兄長和好領導,並都一一舉證。特別是“好領導”這一評說中,先生用了較多筆墨。並說:“這也再次證明,孫策是有政治眼光和政治頭腦的。”

僅是一集就用了那麼多的文字讚美孫策,可見先生對其喜愛之甚。

綜觀先生對以上三個英雄的態度,可以看出先生的喜愛很大程度緣於人的真性情,曹操和孫策都是真實、真誠、大氣的人,而劉備就顯得做作一些;其次,當然跟人物的個人才能有關,從個人能力這個角度而言,劉備稍顯遜色。當然,我認為主要還在於前者。其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的過錯並不能決定別人對他的評價,相反,有時缺點的彰顯還會增強其人格的魅力;再者,一個人人說好的人往往要麼無能要麼偽善,不然也是勞累地活著,壓抑得失去本我。這樣的言辭或許有些過激,不過對於人的真性情的喜愛一直決定著我的擇友標準,因此在通過《品三國》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中,我感覺易先生是那麼的親切,那麼的可愛;因此,我才會早起晚睡地捧著此書,並在還未讀下冊的情況下撇開一切正事在此胡言亂語。希望能儘快閱讀下冊。

品《三國》有感 篇6

當你能夠喊出痛的時候,那痛便不算是痛,有一種痛,能讓你痛得連喊都喊不出聲來;當你能夠哭的時候,那也不說是傷心,有一種傷心,會讓你連哭也哭不出來……

謂曰:椎心之痛。

——題記

我曾對那些有關歷史的一切嗤之以鼻。我曾認為,過去的一切就應當過去。無意義的去不斷追溯幾千幾百年前的那些只是一片空虛。

可總有事物能使我改變。讀罷那書,卻始終忘不掉其中的蕩氣迴腸、千迴百轉。

那一個睥睨天下、傲然自負的男子。那一個名留青史、千古不朽的梟雄。那一個被許劭成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曹操。他是魏武帝,古往今來,但凡有天下野心之智者,似乎都無比虔誠地尊信著“愛江山不愛美人”。他曹阿瞞妻妾成群,或許他這一生最愛的真正是環夫人,可身處三國,又能耐兒女情長以何?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當身處於那繁星閃耀的`夜空,她仰頭注視著他。他,是曹操,“寧肯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而她,只是他的環夫人。她只能次次頑強地將痛掩埋於她的笑靨如花中,將愛深藏於她的明眸善解中。她只為他……

窮其一生。滄海桑田。

曹操以天下為重,逐為明主,而每一位明主身邊必有一名謀士,“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郭嘉一生,都輔佐曹操成就霸業。那清澈的明眸,閃爍著看透一切的睿智。一襲青衣,溫潤如水,卻有大山般可靠的安全。

建安十二年,郭嘉病逝。

星辰隕落。

建安十二年,諸葛亮出山。

他布衣羽扇,隱士楓林。他明潤的眼眸裡常常帶著問問的悲憫。最終,他仍是為了漢室嘔盡心血。“師未捷身先死”,便是如此吧。

孔明與奉孝何其相似,卻終究不同……

爾虞我詐是三國,烽火連天永不休。紛紛擾擾千百後,世間萬物皆從頭。

“白雲飛,雀兒歸,青煙嫋嫋成晚炊,遊子行天涯,日暮尋歸途,家鄉知何處。明月夜,燭光暖,慈母絲絲手中線,月兒在遠方,天涯思親顏……”

七年級(2)班 陳梓蒨

品《三國》有感 篇7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列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開啟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我依然為三國風雲縱歌

吳國風雲周瑜

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赤壁江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東風號角擂鼓鳴,半入江風半入雲。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潮漲江騰連環船,扁舟共濟與君同。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火船為蓋卿?萬里連船齊攻魏,千帳曹營防更慌。東風擋火傳捷報,公瑾撫掌鬚眉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蜀國風雲孔明

先生為酬三顧初出茅廬,一把羽扇直搗黃龍:要統天下,先取荊州。不畏強敵,火燒新野,然:置之死地而後生。談笑之中,脣槍已戰群儒;撫掌之際,空城計惑敵無數;羽扇輕搖,草船破浪借萬箭;衣襟飄飛,高臺之上喚東風。你虞爾詐,攀比不了先生足智多謀,精兵百萬,更奈何不了先生羽扇躑躅。"出師未捷而身先死"是先生唯一的遺憾。自您歸去,孔明燈永照巴蜀大地。

魏國風雲曹操

三國之雄,首推曹操。文不如孔明,武不如呂布,工不如滿寵…但何超過這三國第一人?是梟雄?他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是奸臣?請纓持刀刺殺董卓,又"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謹慎?"人為雞肋,我為食客"被下屬參透,下令誅之。是糊塗?活擒關羽,卻以禮相待,卒之,其卻過五關斬六將。…千古功過任後人評說。

"…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但當生前事,何懼身後評…"我依然為三國風雲縱歌。

品《三國》有感 篇8

讀易中天《品三國》上冊後,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場、現代觀點,通過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的三種形象即歷史本來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進行剖析來揭示了一個真實的曹操。

眾所周知,人民群眾很喜歡三國,一定讀過或者瞭解過《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對其內容已爛熟於心,但是《三國演義》是以劉蜀為正史,對曹魏或多或少有貶低的內容。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是不能隨便更改的,而易中天先生治學嚴謹,查閱陳壽《三國志》、裴松之對《三國志》的注、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的批及《九州春秋》等歷史資料來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曹操。

如曹操落難,經過朋友呂伯奢,並殺其一家人後這節內容,在《品三國》引用史料上的內容,說曹操殺人以後說了一句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殺了以後,才發現人家是準備殺豬宰羊來款待自己,誤殺好人,這才會“即而悽悵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曹操發現自己誤殺無辜以後,心裡也是很悽慘,很悲傷的,只悲傷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辯護,至少還沒有“喪盡天良。”而《三國演義》的改動就很大,“悽悵”的心情沒有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也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而且這句話是理直氣壯說出來,這簡直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賊。

再如《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不但運籌帷握,決勝千里,而且是神機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按照他的“錦囊秒計”行事,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其實並非如此。“錦囊秒計”是有的,可惜是發生在曹操身上的,這件事情是記載在《三國志 · 張遼傳》裡的,時間是公元215年。

《品三國》上冊對曹操的評價是:他大氣、深沉、豁達、灑脫、風趣、機敏、隨和、狡詐、冷酷、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多面,又有個性、富有戲劇性的人物,既有奸詐的一面,又有坦誠的一面,有眾多嘴臉集於一身,不可為是一個奇蹟。他的奸與誠統一於雄,他的善與惡也統一與雄,但是曹操人性中有惡的一面,所以稱為“

奸雄”,而易中天先生在“奸雄”前面加上“可愛”兩字,稱為“可愛的奸雄”。

讀完此書,給人最大的感受是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不能絕對的、簡單的用善與惡、好與壞的二元對立觀念來看待,是要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好心的人是怎麼變壞變惡的。更是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從多方面、各角度進行客觀評價,也不要盲目的信服書本,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也是人文科學的優勢,不象自然科學真理只有一個,如果在自然科學真理不止一個的話,對自然科學就很難進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學裡就不需要去證明真理,也不必要去證明真理,重要的是在於得出真理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能啟迪我們的智慧,充實我們的知識。在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中,我們應該儘可能地客觀全面看待他,當然,由於我們不是當事人,又不可能全面掌握資料,可能一些觀點言論有所誤差,所以,我們才要各抒已見,發表各自的看法,儘可能拿出一些材料和史料,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和人家一起分析和判斷,還歷史人物一個本來的面目。

易中天先生所著《品三國》目前之所以能這麼暢銷,因為他不同於其他歷史書籍,風趣、幽默,當中摻雜了當代的大眾語言,頗受人民群眾的口味,自然看的人就多了。所以就遭到不少的學者對其著作進行批判、諷刺和挖苦,說歷史怎麼可以這樣說的呢?怎麼能這樣誤導大眾呢?所以有記者問易中天先生有很多人讀過《三國演義》,幾乎很少有人讀過《三國志》,如果讀過你的《品三國》後就把你所說的內容當成正史怎麼辦?易中天先生回答到學術討論的目的不是比個高低,爭個輸贏,而是探明事理,啟迪智慧。同時把清人趙潘在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聯”加以略改,並與諸君共勉: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書非好辯;

不審勢,既褒貶皆誤,後來治學要深思。

品《三國》有感 篇9

百家講壇之易中天品三國賞析懷著對三國的嚮往之情,為重溫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與智慧,我觀看了央視百家講壇推出的由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主講的《易中天品三國》欄目。

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那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那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小說演義,戲劇編排,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觀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重生,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場,通過現代視角,運用三維結構,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畫龍點睛品三國,繼往開來說三分。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的撲朔迷離的歷史、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現在了我的腦海裡,《易中天品三國》講述了三國時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徹,曹操、周瑜、關羽、魯肅、劉備、孫權等人在他的妙筆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對人物的刻畫比較全面,更顯真實,《三國演義》裡面的偉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點功勞,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讓鬼神都來顯靈顯聖,以突出人物的.睿智與神聖,其實多看幾遍,就很容易發現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譜。易中天對人物的評述比較真實,是因為在他看來:惡人不一定十分惡,時勢、環境都是造就人向惡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響的。我不禁為易中天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折服。

易中天教授的講解非常幽默,對歷史的態度非常認真,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實。讀完易老師的書後給我很大啟發,而我們應該從他的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中反思我們教學的態度:怎樣在今後的教學中抓好常規教學,創新教法,突出重點,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才能取得更多的進步。

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動力!是激發學生各項能力的直接動力!我們應當多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才能引發求知的慾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學會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採用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給學生傳授豐富多樣的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認識興趣和對所學技術、技能的好奇心,從而為其創造活動打下良好基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三國的歷史值得我們去品讀,去研究,去分析。讀歷史,聽講解,可以拓展自己的視野,開闊自己的思維,使自己有所裨益。

品《三國》有感 篇10

三國之戰,以魏蜀吳之戰為題。而此文則著重描寫赤壁之戰初期東吳與魏國之間的鬥爭,亦即周瑜與曹操之間的智鬥。

其時,曹操率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進攻東吳。初戰即大敗於周瑜幾十萬人馬。正值無計可施之時,其手下謀士蔣幹自恃巧舌如簧,自告奮勇前去勸降。怎知此意正中周瑜下懷,如此這般安排,設下連環計等蔣幹前來。寒暄一番,以敘舊為名迫使蔣幹封口,又以擴音軍旅之事設下埋伏。酒過三巡,故顯兵精糧足之氣概壓倒蔣幹。怎奈蔣幹躊躇滿志,三計過後,只可勉強招架,毫無反擊之力。夜半時分,周瑜佯裝醉酒,利用蔣幹不甘落空,曹操多疑之心,借刀殺人,巧除曹軍二員大將,待曹悔時已晚矣!讀罷此文,有感於蔣幹中計之由,頗生感慨。先談蔣幹其人,他在這一事件中,扮演了一個可笑的角色,被後人當做脣齒之間的笑談。其實蔣幹也並非平庸之輩,能在曹操手下謀得一席之地,已非常人可及,更何況在曹操無奈之時,還可以出謀劃策,不可小覷。而他落敗中計之由,是因其太過自負,沒有看清對手是何許人物——周瑜周公瑾!連曹操這樣久經沙場的老將亦常敗於其手下,更何況蔣幹!然而蔣幹卻不自量力,自覺能言善辯,又與周瑜有同窗之誼,結果卻碰了一顆大大的'釘子。蔣幹的此番經歷,給我們一個啟示,只有認清自己和對手,作出正確判斷,做到知己知彼,方可取勝。

說道“知己知彼”,我們不得不談到周瑜。在這方面,周瑜就做得非常漂亮。周瑜自幼飽讀詩書,才智過人,在此番鬥爭中,曹操剛剛安營紮寨,周瑜便親自探了個虛實,將曹軍人馬糧草數目分佈摸了個清清楚楚,為日後之戰做了充分的準備;繼而群英大會,被他佈置的計劃周密,無懈可擊。蔣幹一到,先點破“為曹氏作說客耶”令其陷入被動,繼之炫耀實力懾服其心志,而後佯作睡夢囈語激起蔣幹疑心,故意使他拿走假信,從而借刀殺人,除掉曹軍兩員大將,使曹軍大敗,反間計用的是何等之妙!他機智多謀,行事迅疾,明與蔣幹暗鬥,步步緊逼,實則為與曹操明爭,氣勢咄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何等的氣概!何等的灑脫!令人歎為觀止!

再說這曹操,何等智慧,兵法謀略,精中之精,經驗豐富,心思縝密。可這樣的一個人怎麼會敗在周瑜手下呢?他其實並不差於周瑜,而是輸於疑心太重,又恰恰被周瑜抓住了這一弱點,做了文章,利用他的疑心,使得他老人家偷雞不成蝕把米,待到覺醒時,已落得兩手空空,痛失主將。可悲可嘆矣!

讀三國,品三國,意蘊深遠,收益頗豐!

品《三國》有感 篇11

對百家講壇上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品三國的系列講座的不屑來源於師長師兄們的影響;歷史當作玩藝,人物成了boss和ceo等,簡直是在拿歷史、歷史人物開玩笑;可終究好奇還是佔了絕對上風,《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我倒不會傻B兮兮每天爬在電視機前看那一嘆三湧,就直接買來一本《易中天品三國(全集)》來看了。

這不看不要緊,一看啊!還談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絕對稱得上一個學者,也讓電視,準確地說,也就是這個百家講壇更深刻了。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牽出歷史事件、牽出時勢格局,而三國時代又豈是容你孑然獨世的時代,於是從曹操談起,揭起錯綜複雜的一張網,將三國眾英雄一網打盡了。這與劉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讀《紅樓夢》似有同曲同功之妙。再說,易中先生是否扭曲歷史或者言過其實了,我看未必,最起碼比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或者過於偏袒蜀漢的陳壽的《三國志》要更可信一些;不過說起來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愛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連諸葛亮也是下意識地繼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個大大的代表歷史一定方向的創新家了。這一點,我倒覺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賤),性格(暴而疑),經歷(艱辛)決定的,而不是說他就承擔了什麼歷史使命,即使承擔了,那也是歷史發展強加給他的,要不他早就當上魏帝了,還能等到曹丕。

讀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腦中原先模糊的三國的複雜統將清晰了一起,一張人物事件譜讓它越發清晰;朋友說,別用你易中天的理論和我談三國,看,他還在不屑呢!我倒認為,品出來的三國,更吸引人興趣啊!

品《三國》有感 篇12

前兩天看報紙,稱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火得不得了,大有超過先前的韓寒、劉心武輩的作品熱度。韓寒不去說他,因為其所謂的作品,屬於“超女”一類文化;而劉心武的“紅學”研究,大抵是玄學一派的變種,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紅學”研究走得更遠,因為他“研究”出來的東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紅樓夢》中沒有寫過的,他已“超越”了《紅樓夢》,所以炒作得十分熱火。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紅樓夢》原著反不及劉心武的“品紅學”叫得熱火了,這就叫人看不懂。

現在,易中天的《品三國》,由於先是電視臺講解,接著又是出版社炒作,其書、其人已經被炒作得十分熱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讓人覺得易中天這三個字分外火熱,像伏天的太陽,讓人吃不消了。據《新聞晨報》報道:易氏的《品三國》已“未賣先火”,45萬冊被徵訂一空,易中天肯定將淨賺140多萬元。而出版社還稱:易氏這一品牌,將“幾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為,易氏暢銷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卻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易氏的“品”三國,由於他以通俗的說書方法講故事,所以聽眾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這是他的成功之處、精明之處,他能賺這麼多“銀子”,說明知識值錢了。但是,我看過易氏在報上刊登的“品三國”一書摘編,覺得他所講的東西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點,是他把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和陳壽的史書《三國志》放在一起“品”了,這就把《三國演義》中的藝術描寫與《三國志》中的歷史真實一鍋煮了,而歷史與藝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去讀《三國演義》,處處從史實的角度去考據它,則《三國演義》魅力何在?再說,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本身並非為了演繹史實,三國史、三國中的諸多歷史人物,只不過作為他抒發理想的一個載體而已,他因為在元末明初英雄並起年代未能獲重用,才決心寫《三國演義》來表現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

這樣的品三國可以休矣!

品《三國》有感 篇13

剛剛翻開《品三國》,就被它開場白——大江東去的第一段話吸引住了: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三國,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面目呢?如此神祕的話語,不禁想讓我揭開三國的面紗。

易中天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瞭解。當然三國裡面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這幾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關羽,張飛,呂布,趙雲,周瑜,魯肅,這幾個人物當中我最欣賞的有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最讓我感興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戰。

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奸雄的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後使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他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才如何去發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為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為整個集體著想。曹操的前期為什麼會那麼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為曹操能夠發現人才,並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能夠採納好的建議為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劉備為了諸葛亮這樣小他十歲的人才,能夠屈身三顧茅廬,可見知人善用是多麼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集團迅速的發展並壯大起來。

還有一個人使我很欣賞的,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家,但我賞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劃才能,就拿赤壁之戰來說,曹操大軍就要滅劉備,劉備無處可去,只能聯合孫權共同抗曹,諸葛亮作為劉備最器重的人才,自薦去東吳聯合孫權共同抗曹,也使諸葛亮初出茅廬為劉備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說是做的相當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劃能力,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魯肅,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誤,但諸葛亮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乾脆利落,這是我十分欣賞的。

通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明白了什麼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了怎麼用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