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錦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邊城》讀後感錦集15篇

《邊城》讀後感1

1934年,沈從文寫了中篇小說《邊城》,1984年以此為劇本的電影《邊城》在中國上影,此電影得到沈從文的肯定和支援。其文學藝術上的價值我說不上來,只能用自己的感覺表達:清涼、細膩、純真。基於其“真”,我有了以下的思考:

一、電影結尾時,翠翠孑然一身於船上,直接原因是老漢的去世,深層原因則在於其父母的自殺。其父親作為一名軍人,因為不能戰勝感情與軍人榮耀的矛盾,一死了之。所以,站在現實的角度,作為一個男人對子女生而不養,實為家庭杯具之根源。另外也說明男人在那個時代的職責有多重,男人在情感上面要主動追求女方,然而物質上女方更要依靠男人。在更遠的歷史上,在更貧困的'年代,男人天生具備的勞動力優勢確立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溫床。

二、就算是在農村,經濟不富裕,老漢還是隨時帶著酒,端午不願看龍舟比賽更愛找熟人“喝一杯”。這種喝酒不以經濟貧富狀況決定喝不喝的現象值得思考一番。電影里老漢喝酒主要有三種狀況,分別是寒冷時暖身子、會友時聊天、吃飯時自酌;現代人喝酒主要有兩種狀況,分別是會友時聊天,聚餐時應酬。這個差別的產生主要原因是現代人很少再感寒冷、有時候各種非酒的飲料代替了自酌的酒,這是生產力提高、物質豐富的結果。現代人飯局上的酒,只有一個作用:助興,就如上門送禮一樣,起說話開題之用。這種現象就部分反射出現代人怕冷場,而冷場卻恰恰有助於思考,所以怕冷場也就是場上的人耐不住性子,大多時候說不出帶思考成果的話。如此官話、套話成風就自然構成了。這種因為怕冷場導致的不醉不歸、套話成風就像毒品一樣,會上癮;這局中人不知不覺就陷入天天飯局、句句套話的無限迴圈中。肚皮大了,肝火重了,脂肪高了,明明明白不對,卻悟不出為何不對,一句“沒得辦法”又將自己拉進死迴圈中。的確,這種飯局拉動了中國的內需,但卻助長了無知,敗壞了風氣;這樣的內需與透過犧牲環境拉動的GDP有何不同?不同的只是拉動內需犧牲的是人體健康,是社會風氣罷了。我國經濟急需轉型,文化也急需轉型。

三、老漢去世後,翠翠似乎還在等待二老的回來,二老還會不會回來?二老什麼時候回來?二老回來時還會像當七年級樣娶她嗎?從情感上,只能說是兒女情長,經看緣分。但物質上,她還得生活,她將依靠什麼生活?羅斯福發明了一套制度——社會福利。《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愛人》裡有一句話簡要的總結了一個每個人都會遇到和思考的矛盾:“飯都吃不起,還談什麼感情?”。所以,感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只有豐富的物質才能保障豐富的情感。我國改革開放後,大刀闊斧搞經濟,到這天20xx年6月7日,國家已經更加富足,有潛力保障全社會人民的最基本生活保障,低保、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生存福利保險。如果翠翠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或許老漢不會這麼悲情的死去、小溪不會那麼的清澈、沒有免費的渡船、翠翠也不會那麼孑然一身,代替的是村委領導的送暖或在養老院、溪水就應是紅色或者是黑色的、殘破的拱橋或者是高額的旅遊渡船費、翠翠被人收養或呆在孤兒院。我們此刻就生活在一個社會的過渡期,充滿了各種機遇和風險,不得不前進!

四、今年5月,電影裡的年輕演員們重聚在電影頻道《流金歲月》,電影裡的翠翠在現實中透過努力學習,做了翻譯,結婚生子,過得很好;現實中老漢已經在20xx年不在了;導演凌子風也不在了;二老後期拍電影受挫折,但是也發福了;三人在電影拍完後首次重聚的另一個,大佬幾乎每年接一部戲,有一副很文藝風的形象。的卻是時間沉澱了電影《邊城》,成為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一。同時,《邊城》的那些人經歷的歲月,也在資訊時代下讓我們這些未以前歷過的新一代中國人,感受了、體會了、感動了,也思考了。這或許就是“經典”的傳承價值的具體體現。我們將要做的是:繼往開來。

《邊城》讀後感2

白雲漸長,馬石高突,河流溫柔,翠竹悠悠。《邊城》這本小說就是浸在這樣極美的文字裡,繪出這樣一幅絢爛而又清新的畫卷來。

邊城。這樣的名字聽來就這樣動人,而這本書裡的故事,才真正地在讀者心中刻下動人的記憶。“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條黃狗。”詞藻並非華麗,氣勢並非恢弘,故事開頭就這樣簡練而淳樸地娓娓道來,或許正是這樣才能敘述這古樸寧靜的故事,才能不動聲色地扣開我的心門。美麗的湘西古鎮裡,一對祖孫與一條善解人意的黃狗相依為命,一次端午看龍舟,卻改變了他們清貧而寧靜的人生。翠翠純潔的少女之心被船總的次子儺送激起波瀾,然而託人來說媒的卻是長子天保。這便註定了悲劇,按照習俗,兩位少年需在山頭唱歌,來贏得翠翠的青睞。深知自己不如弟弟,天保失望之餘乘船遠去,竟葬身激流;因為父親不接受害死長子的翠翠為媳,儺送也負氣遠走;爺爺本一心盼著大喜事,到頭來卻是這般結局,滿心擔憂,竟然死在了雷電交加之夜;最後只剩翠翠帶著黃狗,守著渡船,憂愁而孤獨地等待著思念的未歸人。“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也許明天回來。”結局如此哀傷,也給人以暇想,他會回來嗎?她能等到麼?

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喧鬧的白晝,靜謐的夜晚,濃郁純樸的湘西風情,遠離陰暗的世外桃源,上演著這樣純淨的愛情。或許一切都是註定,都該發生,那樣俊逸優秀的少年儺送,那樣純淨爽朗的清脆笑聲,初見又是那樣美麗的誤會,任憑哪個少女能毫不在意?然而命運捉弄。上天註定的兄弟,需要關懷的少女。兄弟“決鬥”,大老殉命,二老出走,爺爺離去,但這一切,無辜的翠翠都不知前因後果,仍舊在夢中守候自己那甜美的愛情。淳樸的民風孕育了這些善良的人們,與他們的悲劇。若不是善良,儺送與翠翠便不會相識,天保作為水中能手也不會傷心欲絕溺水而亡,一切也不至於如此遺憾。

整個故事帶給人的感覺不言而喻,然而更令我驚訝的是沈從文作為男性,對於情竇初開的少女情懷拿捏地竟然這麼細膩到位。如故事前面“(祖父)便不加撿點笑著說:‘翠翠,假若大老耍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籤應?’翠翠就說:‘爺爺,你瘋了!再說我就生你的氣。’”這向翠翠的話傳神之極,沒有一句神態或動作上的筆墨,卻讓人不禁地想起翠翠清秀的面龐泛起紅暈,嘴脣微撅,或許還嬌羞地跺著腳。對於長輩有些放肆的語氣,既表現祖孫倆的親暱,也表達出少女被提及婚事的羞惱。又如後來提親時的一個細節“翠翠明白了人來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頭抬起,心咚咚的跳著,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且隨把空豆莢拋到水中,望著他們在流水中從從容容的流去,自己儼然了許多。”簡單幾個動作把她的猶豫,糾結,驚慌失望並試圖加以掩飾的內心描寫得恰到好處。全篇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都惟妙惟肖,彷彿就發生在自己身上,無論角色是誰。連本書獨特的藉助夢境來表達感情的方式也是,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而然而應該。也許作者能做到這一切也是合情合理的,誰沒有年少,誰不曾動情?沈從文將他在生活中細膩的觀察融入筆下。天寶儺送也好,爺爺、翠翠也罷,他們身上所表現的,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城市情感的淳樸與熱情。翠翠愛情上的朦朧,天保與儺送對翠翠的忠誠與真摯,爺爺的為難與憐惜,包括爺爺離去後順順對翠翠不計前嫌的照顧,這種純粹的人性之美,與邊城絢麗的風情,迷人的景色,是如此完美地融為一體,一起成就這部動人的經典之作。

作為與女主人公年齡相近的女讀者,那段與其說是暇想倒更不如說像是記憶深處埋藏的故事,那發生在兩個優秀少年與簡單少女之間的糾纏,那純粹而濃烈的湘西風情,那沒有結局的愛情,都依舊不斷地在我心中挑起波瀾。山岡那樣溫柔,透過翠竹的天空多藍啊,藍得如此令人心痛。

《邊城》讀後感3

沈從文先生常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裡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著,可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著祖父的渡船,等著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他深愛著翠翠,他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為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為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為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為心中的憂愁而死。儺送二老愛著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為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著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為彼此的誤會交織著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裡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這樣沒有結尾的節選,讀起來有種時代,空間的距離感,文字鋪就的是黑白單調畫面,情感衍生的是動人,柔和的樂調,這是浸著文化,才情的邊城,保守而朝氣,不覺動心。很自然就想到這樣一個複雜的開場,節日盛況的細述就是個鋪墊,鋪墊翠翠與儺送的邂逅,不過節日裡的邊城傳統熱鬧,喜慶可愛,不是我們如今的虛設所能營造出的,那些瑣碎生動的習俗放到現在看如此充實生動,趣味橫生。

翠翠那顆細緻敏感的心猶如瑪瑙的樸實,堅硬,剔透。固執的等待著祖父,初遇儺送時的慌亂,對祖父慪氣,被說親得羞澀……就是那一樣一個鮮活的耿直,明媚的少女形象,抿嘴,笑,輕問,這樣細微的神態,話語都透著少女的朝氣,頑皮,可愛。是邊城裡跳躍的青春。儺送與翠翠邂逅及其中莫名的情愫讓人感覺如山楂樹之戀般純情,美好。沒有世俗與物質的牽絆,那些年輕人的情感都真切,清澈地沁人心脾。

再看質樸,善良的祖父,好心的幫助,替他的老船伕和賣皮紙的過渡人,年邁的擺渡人,誠摯的對待每一個渡河人,而這相依為命的祖孫倆守著船,守著這幽幽親情。

看著這健康向上的邊城,看著這清純內斂的情愫,看著這質樸人性化的交往,人性美最為珍貴。於是,便有了一觸傾心的內斂。

《邊城》讀後感4

《邊城》初識時是高中的節選課文,翠翠的故事讓我很是著迷,於是便買了本書看,於是一發不可收拾,陶醉其中,那些情節現在任然歷歷在目。那時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賞著一幅很唯美的畫面,但卻有一種很莫明的悲傷。依然記得那個美極了的茶峒,“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那是一種沉重古老而又靜止的邊城風景,如畫,直教人傾倒。而且那裡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除了風景,茶峒的人文環境也是令人流連忘返,人們都是樸實的,似處於《桃花源記》中的那片世外佳處一樣,日日的生活都是那樣恬淡,與世無爭。於是,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這就成了一幅優美的圖畫女孩是翠翠,老人便是她的祖父。祖父在河邊過渡。或有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晒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子。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迴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這樣的生活,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然而,祥和背後,也遮不住影藏的淡淡憂傷。因為故事的主線是一段愛情的悲劇。

“順順”是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裡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文章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裡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裡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裡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

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讀後感5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裡輾轉,不自覺就會有許多浮華蒙了雙眼,混沌了內心的清靈,總覺得心是不安穩的浮著,所以總該讓一些美好的文字沉澱一下心靈,給我一些沉靜和安慰。但我總怕文字給我的觸動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化、消逝,忍不住要記錄下來,過後的許多日子裡翻閱,還可以回味到最初的美好與感動。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總是試圖在印象裡搜尋或者想象裡延伸現實裡可以與之相襯的載體,這樣美麗的地方肯定是在江南,一定與烏鎮,鳳凰這樣的古鎮相隔不遠,因為她有著像梓潼、仙遊、錦屏一樣美麗的名字---茶峒,我常常羨慕的有點氣惱,為什麼我們北方就沒有這樣美麗的名字,隨處可見的都是張家村、陳寨這樣直白粗獷的代號呢?

記得高中的語文課本里學過《邊城》的選節,不過記憶裡對於它的印象已經十分模糊了,那時候非常喜歡看小說,覺得很遺憾為什麼只是選節不是完整的文章,也會想象我到底錯過了哪些段落,錯過了些什麼內容。記憶最深刻的是文章的最後一段,儺送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印象裡一直覺得這是個悲劇,可再次讀來,我竟然十分相信儺送二老一定會回來的。

文章裡的茶峒像一個世外桃源,有的只是質樸與純粹,安靜與美麗,好像世間的戰爭、苦難、飢餓都無法近及它的邊緣,它在自己的天地裡忙碌、歡喜或哀愁,歡喜都是從內心而來,而哀愁都是淡淡的,不使人悲傷,反而覺得很有味道。

作者描寫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在碧溪岨的家裡,在進出茶峒的渡船上,在屋後的白塔下,在附近的`竹林裡,在篁竹中鳥雀的啼鳴中,也用許多的細節刻畫祖孫兩人,讓他們身上既有著茶峒人都有的美好品德,也有著他們獨特生活與性格。

爺爺在渡船上守了五十年,他盡職盡責,像家人一樣對待每一個過渡人,知道他們都要趕去城裡看端午節的龍舟賽,自己就捨棄這一年一度的熱鬧,知道過渡人是趕著進出城吃晚飯,一直堅守在渡船上,沒有誰要求他必須這樣做,他也不是為了報酬。其中有一個細節,爺爺定下的規矩是絕不收取過渡人的錢物,即使有人非要把錢擲到船裡,讓他來不及撿還,他也會讓他家的黃狗和翠翠幫忙把錢還去,翠翠也深深記著爺爺的教誨,有一次王鄉紳的太太給了她幾個銅錢,她因為愣著一直看和她一樣大年齡的鄉紳小姐,竟然忘了還給人家,可過一會反應過來還是追了一個山頭硬是還了錢,看著這裡我很感動,人間依然有真的視錢財為身外物的清貧人家呵。

當然,小說的重點是講翠翠與天保大老、儺送二老三人純純的愛情,兄弟二人同時愛上一個姑娘,這在茶峒人眼中不算什麼稀奇事,坦坦蕩蕩,他們認為水是隨處可流的,愛情是隨處可發生的,他們也不會如現在人般躲躲藏藏或者拱手相讓,他們會以當地人特殊的方式較量,在夜裡站在對岸的山崖上唱歌,勝出的人理應得到心愛的人,另一個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可是翠翠與二老互相歡喜,大老心中鬱結以致在茨灘出了事,也就使事情變得有點不可控制了,翠翠心中對二老純純的愛從不曾說出口,爺爺也是從各個細節觀察揣摩出來,不過看到那裡時候,我以一種欣賞的心情,覺得那種感情十分美好,純淨透明,像山楂樹之戀裡的靜秋和老三的愛。

儺送二老可以選擇王鄉紳女兒的新碾坊陪嫁,可是他寧願要一艘渡船。雖然因了哥哥的原因內心埋怨翠翠的祖父,家裡也因翠翠間接的造成了大老的死,不願意這門婚姻,可是二老還是不願意放棄自己對翠翠的愛情,翠翠雖然也歡喜二老,可是或是羞澀或是不安的原因她從不曾迴應過什麼,在家裡問二老要一個對王鄉紳女兒的回覆時堅持下了桃源縣,或許他是想讓時間來沖淡家裡因哥哥的死隱約給翠翠的偏見,或許是想給自己點時間好好想想這件事,或許這個虎實的年青人是想給翠翠一點時間也說不定。

直到最後作者也沒有寫到他回來,可是這次我卻偏執的相信,他一定會回來的。就像依然相信美好的愛情仍然存在一樣,這個世間,你只要相信美好,美好便不會辜負你吧。

《邊城》讀後感6

《邊城》小說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是因為鄉土氣息更有文化軟實力吧。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沈從文先生曾經也提過一二,他說,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所以,我們可以從沈先生的創作手法上可以看得出他的寫作實力。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功利硬實力與鄉土人情軟實力之間的衝突。文中所出現的爺爺以及在他圈裡的人是不功利的,比如說,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原則上是婚嫁自由的,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裡,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是,邊城,這樣一個地方,也不可能完全不受中心城市商業氣息的影響,我們可以從順順對唱歌求愛的要求感到為難的情緒中看出問題來:順順覺得男婚女嫁是兩廂情願的,雙方可以直截了當地表示這個婚事能不能成,現在雖說我們這裡沒有中心城市那樣追求功利,但也要追求一個“快”字。

最有說服力最有軟實力的,就是文中所說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便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裡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著勢利,而盡力過著如此“軟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的生計,可以因為河上的一個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處處點出邊城的軟實力,人人以反功利為榮。從中透露出沈先生對此的喜愛。

下面我重點分析一下爺爺對軟實力的重視。孫女倆生活拮据,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為金錢所買”,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實際上,爺爺是傳統的邊城人思想,以不愛錢為榮。

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為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文中有個細節,翠翠不願去看熱鬧,要與爺爺守船時,爺爺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壓她,以使她乖乖去玩。為什麼要品德壓一個女孩子呢,因為對爺爺自己,這是最具軟實力的東西,所以下意識的拿來“恫嚇”翠翠。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硬實力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硬實力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當地風情。當然,我並沒有說誰的錯,我是說,碾坊陪嫁,之類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團總家,即便不是以金錢在思維,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錢,並且毫不掩飾,這與邊城風情,就本質的不同。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裡軟實力,憎惡硬實力,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取而代之的是與外來文化相適應的軟實力。翠翠的去向象徵著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非此即彼的二元結局,按照他的想法,他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在他看來,翠翠的唯一出路就是迎接一個新的中國新的秩序的到來,因為只有一個巨大的改變才能帶來真正的新的氣象,真正地給邊城注入新的力量----文化軟實力。

《邊城》讀後感7

《邊城》這部書我很早就看過,但從這兩天的重讀效果看,當初似乎沒看懂多少。

湘西的小鎮邊城,美麗、純淨、樸實的代表和最佳寫照,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友好產物,在一片如詩如畫的美麗山水中間世世代代生長著的村民,似乎從精神到靈魂都融入了山的清新與水的淡雅,人們的生活沒有收到外界現實環境的影響,人性也似乎沒有受外界物質精神的束縛。在小說裡,作者塑造了一群閃耀著人性美的理想人物,既不同於魯迅筆下孤寂的鬥士,也不是老舍文中無奈的貧民。莊嚴、美麗、虔誠、友善、誠信,以至於對於外界的物質文化的輕視和不屑,一切都充滿了善,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卻又善良的如此清雅自然。吶喊的狂人到了這裡也會悠閒的漫步於邊城的小巷;福海和祥子也會放下手中洋車的手柄,做在街邊一邊看著人來人往,一邊抽袋煙。

但細看之下,這個“世外桃源”似乎又不是完全的超凡脫俗。全書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這可能是沈先生對現實的無奈,以及對人性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無論大佬、二佬、爺爺,甚至沈從文本人,所有人都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碾坊的出場,就是作為物資財富的代表出現在原本恬靜的邊城生活中,所有人都開始猶豫,開始迷茫;或者逃避,或者無奈。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生了矛盾衝突後,所有人都沒有解決的方法。結果,當生活中的各種情感都順乎自然向前發展時,當每一位讀者都開始從心底裡期待那份美好的到來時,卻出現了這樣那樣的陰差陽錯,似乎是可以避免的偶然,但又像是命運必然的安排。最終,小說中一切的美好只能存留在記憶裡: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只留下孤零零的翠翠獨自在河邊孤零零的等待。一部極力張揚人性美的小說卻以悲劇而告終,這不能不使讀者陷入無邊的悵惘。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許多時代的人們都在追求人性化的社會,但從來沒有一個成功的',也根本不會成功。社會需要發展與進步,如果沒有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社會根本無法發展,人性雖然沒有了慾望但也沒有希望,理想最終只能剩下空想。所以,在沈從文先生所描寫和追求的人性美社會中,有其無法避免的侷限性和不足,這是沈從文先生看得見,卻無法改變的問題,也是《邊城》中的迷茫。

二佬儺送的出走是全書留下的一個懸念,作者只是,或者只能用時間和翠翠的等待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如果按照當時的社會,二佬的出走有什麼結局?以魯迅小說的思想,二佬的出走無疑是三種情況:死了;墮落;飽經風霜後無奈的回去。所以,作者追求美好社會,就好比祖父希望翠翠有好歸宿,極度愛護,極度重視,但因為愛之深而總是莫名又無奈的產生偏差,似乎無論如何努力,最終無法達到目的,只能剩下遺憾。沈從文先生不是政治家、軍事家,不是孫中山,不是毛澤東,他可以見到問題,但無法解決。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那種傳統意義的人性美,在與社會的物質文明衝突後,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我十分嚮往和感慨那種原生態的人性美,那種高尚純潔精神文明,正是這個社會從形成到現在一直缺失的精神美。但同時又必須承認,社會在發展,物質在進步,一個非物質化、非社會化的意識形態難以發展下去。像祖父那樣死去,像翠翠那樣等待,像二佬那樣出走,似乎只有這三條路去選。或許會得到拯救,或許只會留下一些痕跡。總之,如果無法改變這種情況,翠翠就只能在紙上等待,二佬也絕對不會回來。

結尾處翠翠孤獨、無奈的等待二佬回來,也可以視為作者的寫照:無奈的等待著一個美好社會的真正到來。

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儘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邊城》讀後感8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說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說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在小說中,沈從文不追求扣人心絃的懸念,也不想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更不敘述波瀾曲折的情節,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三個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們性格迥異,卻有著共同的心理情感:愛、矛盾、孤寂。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著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由於她感覺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設想著自己出走給祖父帶來的“懲罰”——讓祖父嚐嚐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祖父的無奈便又為他擔心起來,於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手。這生動地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文章最精彩之處就在於翠翠的“哭”。哭得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深沉,那麼的久長。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從整部小說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是一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祖父的身上,同樣流淌著熾烈的愛,也存在著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祖父對翠翠的愛寄託著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他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蹈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風,徵求翠翠對天保兄弟的看法,給翠翠講她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他沒有把天保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並沒有讓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獨。

節選部分,對天保的刻畫不多,但這個人物的性格卻同樣鮮明地突現在我們的面前。他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當得知弟弟也愛著翠翠,便懷著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著失敗的落寞。從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著愛,孤獨地客死他鄉。

總之,作者通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在貌似不經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邊城》讀後感9

前幾天又看了一遍沈從文的《邊城》,再次被文中人物的善良所感動,同時也被他們之間純真的愛情所吸引… …真可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合上書,拭乾眼淚,視線轉向窗外,思緒開始飄飛……

青山、秀水、夕陽、白塔、飛鳥、虎耳草,還有那美麗的晚霞,在邊城的天空上如顏料般盪漾開來,是一種寧靜的幸福,同時也意蘊著一股淡淡的哀傷。

書裡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美麗純潔的女孩子。她自幼父母雙亡,由靠擺渡為生的祖父撫養長大。多少個黃昏裡,翠翠獨坐在山頭的白塔下,看天,看雲,看滿枝的落花隨潺潺的溪水流走,如同自己飄逝的年華。

這樣的邊城是美麗的,溫柔而但又有幾分淒涼,翠翠便是在這裡平靜地度過了14年,然而14年後翠翠的生活出現了轉折。15歲,就在朦朧的15歲,情竇初開的少女第一次嚐到了愛情的滋味,儘管這段感情沒有任何雜質,但卻比什麼都要來得沉重。邊城很小,世間的事也多有巧合,巧到天保和儺送倆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但翠翠對這一切卻毫不知情。無疑,她是天真的,她愛上了儺送,她愛上了夢中那美妙的、悠揚的、迴盪在整個山頭的歌聲。這歌聲給了她一雙翅膀,帶她去尋覓幸福的方向,也安撫了翠翠那顆長年徘徊在渡口,早已厭倦漂泊的心。那時候,翠翠的生命也因此充滿了希望。

可生命往往錯置,幸福往往易逝,就像短暫駐留在春天的候鳥,一去不復返,只是一路上青春小鳥掉下的長不回的羽毛。

翠翠的愛情只有一縷歌聲和一把虎耳草作為承載物,簡簡單單,然而一個音符、一片葉子又怎能承載天保死的.成全呢?能嗎?

無星無月,夜色很濃。夜很靜,人更靜,唯有那秋蟲的低訴,更顯寂寥。

有多少個日子翠翠沒有聽到儺送的歌聲了?很久很久吧。儺送離開了邊城,戴著一副精神的枷鎖遠走他鄉。他怎麼能忘記哥哥的死呢?他怎麼能忘記那日在山頭沉默的黯淡眼神呢?他怎麼能忘記哥哥決意闖灘的那種絕望呢?能嗎???

操勞一輩子的祖父看著那些關於翠翠母親的烙印,沉下去又浮下來,竟在15年後與翠翠生命的軌跡相重合。她們的命運驚人地相似,這,這難道是悲劇的又一個輪迴?於是帶著滿腹心酸與悲愴,祖父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永遠地離開了翠翠。一坯黃土、一副棺木、滿天飛舞的紙錢……沉痛中,翠翠終於明白了一切,可惜遲了,一切的苦痛只得自己默默承受。

天保、儺送、祖父,他們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或死或走離開了邊城,從翠翠的生命裡消失了。也許,天保是個好人,儺送也是個好人,邊城裡的人都是善良純樸的,可是他們都走了,走得遠遠的,誰來陪伴翠翠?誰來守護翠翠的夢?誰來呵護翠翠?誰來給翠翠一生的幸福?想著想著,我的視線再次模糊了,從婉約到蒼涼,這注定就是一場美麗、蒼白,且永遠遊離的愛情。

煙水迷離,四野寂寥。只有翠翠獨自一個人守著渡船,依然痴痴地等待儺送的歸來,這種無望的等待是痛苦的,它一點點的消逝著翠翠的希望。

“也許這個人永遠都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悲與喜相互交織,縈繞在翠翠心頭,眼前好像浮現出翠翠憂鬱的臉龐,單薄的背影,哎,可憐的妙齡少女。

想那時少女心上花開,不知為誰;而少年夜半高歌的片刻光景,又是為誰。幾分哀思,幾分愁緒;幾分幽怨,幾分悲傷,無奈中已成為過往,化作一潭湘西碧水向東流。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悠悠邊城悠悠情,什麼叫幸福?什麼叫永恆?愛,為何如此沉重?

《邊城》讀後感10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在《莊子應帝王》中,莊子講述了這麼一個“七竅開而混沌死”的故事。混沌為什麼死了?因為破壞了原本的樣子,損害了自身的本性。他原本是混沌的,無所分辨的。現在有了七竅,感知開始分界,便也失了自性。莊子推崇的道,是宇宙的原本,人類原初,可是天地開闢,破壞了大同,人類開化,破壞了敦誠。本來應該順應道無為而治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啟蒙”,道在不斷失真。

沈從文在《邊城》中也構建了一個混沌般的世界。山坳、溪澗製造的一個峒城,被周邊的割據勢力都遺忘,消失在行政地圖上,在自己長年累月的演化中孕育了獨特的秩序。無論是土房還是吊腳樓,一家的東西落了水會引得大家一齊下水救;“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旁觀者也就從不用讀書人的觀念加以指責輕視”,在這裡文明的圭臬是失效的,那些看起來有悖於道德倫理的事在這裡是那樣的`順理成章,值得包容。因為邊城的人們是抱團緊實的野草,放肆地在山間的每一寸土地上蔓延,他們的秩序源自長久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情誼,哪怕是“作妓女”也只是參與社會的運轉,這是一個角色而不是符號,只需承擔物質分工,不用承載文明意義。他們自己就是他們規矩的代言,他們的存在、甚至生生不息就是他們規矩的合理性的最好明證。

東晉大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構建了相似的烏托邦,也是一個黃髮垂髫依然自樂的大同社會。而當象徵著外界我們秩序的捕魚人誤打誤撞闖入桃花源,散播了秩序的產物(幾百年的改朝換代正是俗世紛爭的凝合體現)後,失去了烏托邦的純粹,於是陶淵明便再次將他們從文明中抹除,以“不復得路”,“未果”鋪陳他們去往下一個遺忘的路。

桃花源與文明的碰撞導致了自身的消失,混沌獲得有秩序的感官而走向死亡——在《邊城》中亦如是。翠翠的媽媽是第一個想要逃出混沌的:為了愛情,最後只留下翠翠作為失敗的證明。爺爺經歷了喪女,不想孫女重蹈覆轍,又人為地干涉了兩個青年對她的追求,於是作者也給他安排了死亡的結局。同樣的,《三三》中從城裡來的白麵少爺在邊城中停留的時間不斷延長,邊城中的人對新文明的指手畫腳益發甚囂塵上,眼看平衡機將被打破,作者立馬下筆斬斷這層關係——所以他溘然而逝。這都象徵著“混沌”與“秩序”的衝突,而有衝突就必定會有各自的受損與瓦解。比如爺爺死去那晚的暴雨同時也摧毀了渡口的白塔,爺爺作為秩序與原來的矛盾體,這個情節就是雙方的相互妥協;又如蕭蕭、如三三與母親,雖然都是混沌裡原來的住民,可無時無刻不在嚮往世外,嚮往“女學生”,嚮往城市。因為這些追尋,他們或成為犧牲品,或令別人作出了犧牲。

《邊城》看似用平淡質樸的語言描述小城故事,可還是在這樣那樣的矛盾中讓人惋惜。畢竟這邊城太過純粹,誘導這些嚮往爆發的火星並不常有。寬厚的邊城人只將這些作為令人記憶的停留。可這其中的況味,也只有在混沌中真正生髮才能被真正感化。比如在城中做妓女的老七,因為對丈夫和對邊城的情念,成功迴歸;白麵少爺終究不是混沌孕育的孩子,在這裡度過了返璞清寂的最後時光,走向消亡。

邊城的混沌不死,可混沌也無法出走,越過山丘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只能被山水環繞,繼續堅持自己的道與大同。現實中邊城就是我們心中的烏托邦。純粹的混沌,被我們用層層心防包裹,保護我們的本真。可我們依然要披著面甲與這個世界交手,在文明的秩序裡求生存。我們該如何淨化呢?也只有靠我們自己的闖蕩來回答了。

畢竟現實永遠比故事精彩。

《邊城》讀後感11

邊城是一個位於四川與湖南之間的一個小鎮,這裡山川秀美,地域偏遠的原因這裡的人們過著十分古樸。故事開始於一個碧溪上的一個美麗的女孩和一個善良的老人。這個小溪是川湘來往的必徑之地,由於財力有限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渡船。老人就是這裡管渡船的人。老人和外孫女翠翠就在這小溪上住著。老人十分的善良和正直,過渡的人經常給老人錢幣作為酬謝,但老人都一一拒絕。還在小溪邊設了專門給來往的人喝茶的地方,買來了菸草送給來往的人……

故事一翠翠的愛情為主線。她的愛情開始於一個端午節上。茶峒的端午節上十分的熱鬧,人們中午都在河街上看龍舟賽,在翠翠十三歲那年的端午節上她認識了那個讓她心動的男孩儺送,儺送是這個鎮上船老大的二兒子,他很善於泅水,走遠路。並且長相也很俊美,我想在那個時候他這樣的男生應該是古鎮所有女孩追求的物件吧。在水邊那幾句簡短的對話標誌著他們愛情的開始。翠翠好像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些。值得介紹的是儺送的父親順順,他是個很豪爽的人,為人十分的大方,樂於助人。有一句話是來形容順順的:凡幫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故事的另外的一個主角是他的大兒子天保。他和弟弟同時愛上了翠翠,最後他識趣的推出了,但不幸的是他在行船是遇難了。從此,順順父子便對守渡老人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是恨?是責備?是自責?反正就是沒辦法面對老人。老人也終於在父子兩人冷淡的態度下,淒涼的`死去。而儺送也沒辦法原諒自己。一個人走了。翠翠則在小溪上默默等著。也許他明天就回來,也許他永遠都不會回來……

看完了這個故事,就是很喜歡裡面的一些話,例如:這並不是人生的罪過。詩人們會在一件小事上寫出一整本一整部的書,雕刻家在石頭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畫家一撇紅,一撇灰,畫的出一幅一幅帶有魔力的彩畫,誰不是為了一個微笑的影子,或是一個皺眉的記號,方弄出那麼些古怪的成績。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頭,不能用顏色,把那點心頭上的愛憎移到別的東西上去,卻只讓她的心,在一片荒.唐的事上馳騁。很喜歡這樣的句子,不是因為它的華美,是一種不可言語的感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明白了很多。記得以前看完這本書時覺得這個故事很無聊,明明可以在一起的,明明只要一句話就可以解決的事,幹嘛要把它弄的這麼複雜。現在也許可以明白了一點點,不是不愛,只是現實太殘酷。不是不想在一起,是不能在一起。還記得這部小說的最後的一句話是: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突然很同情翠翠,她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命運要這樣的捉弄她,等一個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人,是一種怎樣的痛,我沒法理解。有時候我會懷疑翠翠和儺送之間的愛情到底是真是假?一個人可能因為初次見面的幾句話而愛上彼此嗎?對於我這樣的女孩,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相信,感情可以來的這樣的容易。我想能這樣一見鍾情的人恐怕是個奇蹟吧,有句話說,上輩子的五百次回眸才換的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那這樣的感情上輩子得要多少次的擦肩而過?遇到了就不要錯過,這就是我關於愛情的理解。

這部小說打動我的除了翠翠和儺送悽美的愛情,還有那世外桃源古樸的民風。不僅是翠翠和她爺爺重義輕利,就連最有錢的順順也是願意娶窮人家的女兒做兒媳。在這裡的人們好像永遠不為錢的多少而著急。比起現在社會的燈紅酒綠,邊城多了一些性格,它桀驁不馴,性格大方,活潑。現在的一些人越是擁有的多了越是感覺不幸福,也許就像有個笑話裡講的除了錢,真的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是多可悲的事。之所以有很多人羨慕邊城美麗的風景和古樸的民風,其實有些事很簡單,只是人們想的多了也便複雜了。

《邊城》讀後感12

人嚮往的是什麼?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裡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汙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裡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邊城》讀後感13

天空中透著柔和的白光,彷彿是陽光經過一層白雲的過濾後,呈現出來夏初的柔和感,滌盪心靈的一種純淨。在那個祥和寧靜的小城鎮內有著純淨的陽光,並不像那些即便裝飾得美奐美輪卻見不到真陽光的城市。

守著渡船的老人,對著世界還很懵懂的小女孩,拉著過河的人往返著這條平靜透著些淡綠的河面。

老人第一次帶著翠翠進城裡看端午節賽船,入夜時分,被老人忘記在河邊的翠翠初次邂逅那人叫喜歡的感情。站在河邊等待著自己爺爺來接翠翠回家,會被河裡大魚吃掉的天真無邪,孩童般賭氣,少女清脆的嗓音。

渡船上迎來一位嫁入別家的姑娘,那份懵懂的愛更加清晰地呈現在翠翠的心中,喜慶的嗩吶,走遠的紅色花轎,請爺爺唱著《娘送女》,這時的翠翠也已長大了,不會再怕河邊大鯉魚吃了去,對嫁人有著憧憬的翠翠開始不願意嫁給大老,她喜歡二老,那個從河裡逮著鴨子,要送她回家被拒絕的人,那個告訴她會被大鯉魚吃了去的男子。

爺爺在歲月的腐蝕下日漸蒼老,大老意外中離去,徒留的二老想娶翠翠,拉一輩子的船而放棄自己的磨房,幫著爺爺拉船的翠翠在什麼都不曾知曉的情況下與自己的愛情失之交臂。

翠翠拉著渡船,聽著山那邊傳來的歌聲,純樸的邊城小鎮還殘餘著封建思想的荼毒。這個世界,這個小鎮,無論情節多麼荒謬,多麼有趣;無論幾多悲苦,幾多歡欣。在懵懵懂懂的年少時節,有份愛清晰深刻的存在著。

爺爺在震耳的雷聲,磅礴的大雨中離開了翠翠,離開了人世,帶著翠翠還沒有著落的愛情沉睡在冰冷的土地裡,荒誕的人世裡只剩下了翠翠一人和那條渡船。

小小的渡船裡坐著失去愛情的翠翠,她會守著這隻渡船走過餘生,眺望著山與天交際的地方,想念著遠走的二老,等待著二老回來,送給自己一束虎耳草。

故事的結局空靈得讓人不願往後再去聯想,時間是否能治癒一切,它會讓人更加深刻的記得有一份愛,讓很多悲喜都變得淡薄,卻讓原來相愛的人,狠狠的錯過。

《邊城》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小說敘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但愛情卻不是小說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爺爺,渡船,黃狗。

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儘量展現他們與自然和鄉人的和諧關係。這也是那艱苦生活中的一種美。

然而作者在為我們描繪著人與自然相處得相融、優美和諧時,卻無法不體味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陽染成桃花色的薄雲,”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是一種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

翠翠愛情的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不見,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和猶豫,源於沒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解,無意中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大老,二老還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

而他們卻是那樣的美好。二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大老則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而這般對鄉情世態的敘寫,對鄉土的感情,對生命的愛,總是令人憂愁。這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們卻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

《邊城》讀後感14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裡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裡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邊城》讀後感15

湘西茶峒------沈從文筆下一個美得讓人神往的地方。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一面,城牆儼然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城中僅五百多戶人家,當地風俗純樸,故十分安靜和平。城邊有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老人是負責渡溪的船伕,女孩是老人唯一的親人,因為住處兩山多竹,老人便給女孩起名叫翠翠。故事的一切都和這一家有關。

城中最有名氣的要數順順一家,順順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天保,二兒子儺送,都是城中即能幹又美麗的男子。文章通過幾次節日寫翠翠和他祖父進城看划船,使順順家的兩個兒子都想娶翠翠為妻,由於儺送比他哥哥顏值更高,所以翠翠也對儺送有好感,但翠翠本人一直羞於啟齒。一段時間以後天保派人來說媒,老船伕為翠翠未來的婚事操碎了心,最終想讓翠翠自己決定,翠翠不太願意,於是老船伕給兩兄弟提出了兩條路,一條直接來提親;另一條通過歌聲來感化翠翠,兩兄弟決定用歌聲來爭奪翠翠的芳心。大老歌聲比不過二老,便坐船去了下河,但就此以後二老的歌聲再也沒有傳來。原來大老下河淹壞了,二老認為老船伕有責任,害死了哥哥,於是出現了隔閡,老船伕更加為翠翠著急,本來年歲已高,身體一下就出了狀況,在一個風雨雷電交加的夜晚離開了人世,之下翠翠這個可憐的孩子,雖然城中人來幫著處理後事,但仍然不能緩解翠翠的悲痛,後來楊馬兵-----老船伕的朋友來照顧翠翠和渡船,也講了許多翠翠不知道事:二老的唱歌,順順大兒子的死,順順父子對祖父的冷淡,二老既記憶著哥哥的死,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會,又被家中逼著娶其他人因此鬥氣下行........ 翠翠明白後哭了一晚,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 明天' 回來!

到這裡文章就結束了,結尾引人無限深思,永遠和明天的強烈對比讓人對翠翠的命運感到擔憂,難道還和她祖父一樣撐一輩子船嗎?還是能得到二老的理解,在二老回來後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不會得到答案,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思維去構造之後情節......

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角色就是翠翠和老船伕。作者筆下的翠翠就好似一隻小獸物,文中對她的描寫也是淋漓盡致' 面板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又乖巧,從不想到殘忍的事,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這段描寫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翠翠那美麗的外表與溫柔的性情,雖然文中並無更多對翠翠外表的`描寫但就憑這一段,每位讀者對翠翠也許都會有種朦朧的美感,這就是為什麼順順家的兩個兒子都會喜歡上翠翠的原因,只是苦於翠翠對這種感情太過羞澀,總是將情感隱藏起來,導致了一個不太完美的結局,但這不正體現了人性中那種最自然的至真,至善與至美嗎?

再說說老船伕,這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老人。將大半輩子的精力用於管理渡船,免費送人過溪,除了當地風俗習慣之外從不收錢,有時還將自己的菸葉送給路人,這使得老船伕在當地有很好的名聲,這點從他過世後就能夠看出----城裡人們包括船總順順得知訊息後自發為他帶來了後事必須的物品,請來了道士,為他安葬。在他為翠翠未來婚事著急上可以看出他對翠翠的愛,他屢次進城打聽大老二老的訊息,希望翠翠早點有著落,他的行為確實讓人感動,但他終究沒能活著看到翠翠出嫁,這讓人感到惋惜。

文章中的一處精彩的環境描寫就是老船伕去世前的暴風雨以及暴風雨過後的一片狼藉的景象,溪邊白塔傾圮了,船被沖走了,這一切似乎也預示著老船伕的死亡,和翠翠命運的悲催。

沈從文憑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滿是自然的美麗和人性的純粹。在充滿焦慮甚至苦難的現實中,他筆下的世界,給我們的心靈開闢了一方淨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