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2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合集15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有人說,這是一個杯具。而我卻以為,沒比這更好的結局了。

假如1900下了船,不外乎兩種結局。一是徹底地被這個骯髒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摯愛的方面、鬱鬱而終。而無論是哪一種,遠沒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這般廣大的胸懷方可容得下他驚世絕豔的才華。即便陸地上有大把大量的資金,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燈紅酒綠的生活,1900卻不是那裡。不是一個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裡,這才是個杯具。非常簡單的一個道理,無人可以說水裡和地上哪個比較好,魚是水,人是地,只不過合適不合適的問題。

與MAX道別的時候,1900說:“原諒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該怎麼樣活下去。記得他決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長時間,最後把帽子扔進大海,人卻非常堅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沒嘗試過,終不可以戰勝他的內心,只因那裡太純淨。他說他看到無數條街道,卻不知道路該往哪兒走。

看到那裡,應無人再指責他的懦弱了。所謂“不懦弱”的大家會在這個骯髒的世界上非常圓滑地活著,他們或是有錢,或是有權,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而他們終究沒辦法純粹地活,由於愛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顆完整而乾淨的心,令他的音樂永遠流淌著純淨的氣息。

影片的末尾,1900對MAX說:“兩條右臂能彈出什麼音樂,期望天堂有鋼琴。”我想,1900終是不是人間,即便在那裡,他獲得過無數掌聲。然而,他需要的不是這部分。假如可以的話,他寧可一個人,一架鋼琴,就如此一向彈下去。

天使不應在人間。正如1900最後選擇與船一齊炸燬,這樣,海上會流傳著如此一個傳聞:以往有個天才的鋼琴師,他的音樂令所有人為之折服,他一直沒離開過大海,然而他的心卻已到達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其實,在一個月前我就已經把電影下載到電腦裡了,一直是沒機會看,所謂沒機會不是沒時間,因為看這種電影,必須一氣呵成地看完,還得心無雜念,心無旁騖。這邊廂滿腦子都是明天該買那隻股票抄底,那邊廂還要跟著偉大的鋼琴師在海上顛沛流離,如此的私心雜念絕對是對一部好電影的大不敬。所以等來等去,我決定今晚觀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藝電影的片長都不短,幾乎都在兩個小時以上,這讓我很是受用,誰叫我是文藝片的粉絲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是一位叫1900的鋼琴師在海上生海上長,最後死在海上的故事,當然這位鋼琴師不是大西洋底來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類似於泰坦尼克號的大船上。他彈鋼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鋼琴師甚至是偉大鋼琴家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他彈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熱鬧的都為之折服。然而,鋼琴師1900對大海的熱愛,準確地說是對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的那艘船的痴迷,遠遠勝過其他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鋼琴。電影的最後演的是,在那一艘即將被銷燬的大船上,海上鋼琴師1900萬般投入地,非常的忘我地,上下搖動手指對著空氣彈琴,看到這裡我唏噓不已。

這真的是一部文藝的不能再文藝的電影了。

電影講的就是一個人的宿命,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一樣事物決定了的時候,這個人也許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愛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來決定,也許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滿這樣的荒唐。

生命被決定,在這部電影看來是美麗的。

也許,我是無法評判劇中人的幸或不幸。不過,我倒寧願看到電影這樣的結尾:海上鋼琴師1900跟隨著他的鋼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於最後的生與死,不在我關心的範疇之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主角1900,出生後被遺棄,之後被船上的煤工收養。八歲那年,養父的離去讓她就這樣一直孤獨下去。也是這一年,她接觸了鋼琴憑著自己的悟性與彈鋼琴時的專注,1900擁有著無譜卻勝有譜的鋼琴演奏之路。眼前頭等艙裡的每一個人,他都可將其的內心洞察,然後以鋼琴曲的形式演繹出各人的不同心態;爵士之父咄咄逼人地來與他較量,最後黯然神傷地離開…

然而,他的一生是孤獨的,沒有家庭的溫暖,沒有兒時沒有同齡夥伴的玩耍,從出生到死亡,他不曾離開過大海,一直陪伴他的只有從小演奏的鋼琴。他也想有更多的朋友。於是,演奏之餘,他翻開電話簿,打給一位陌生的女士,很快得到的是他人對他的不解,這是他第一次打電話,也是最後一次;當他遇到他心儀的女孩時,他努力去接近她,卻總有不同的因素阻攔,他人無意的,他自身很難逾越的;當唯一的好友滿懷憧憬地為他設想美好而溫馨的生活前景時,他含著淚,默默地望著不解自己的好友。

1900有著驚世駭俗的才華,但也有著另人難以想象的孤單,彷彿他的世界僅有他一個人。似乎擁有著登峰造極才華的人們都有著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感傷與傷痛,還有像入境後雌雄不分的程蝶衣、帶來文學變革的弗吉尼亞·伍爾夫、繪畫大師梵高…他們的個性與天賦給了他們驚豔的才華,也給了他們無法走出的憂鬱,給了大眾永恆的養分,卻只給他們短暫的成就感。

電影娓娓道來這這位音樂天才的傳奇的一生,將他的曠世之才(世人所知的音樂家幾乎完全沒法和他比)與避世的人生態度故事般地講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聽,以一種淡淡憂傷的視角展現了出來。

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同身受了沒有親人、沒有夥伴的痛苦,給人小小的溫暖、友善帶來的不同。看完電影,除了感傷震撼之外,我也知道了應該對身邊的朋友、同學、親人和那些關心著我的人,還有陌生人更好些,減少不解帶來的不快。力量微小,但畢竟是是我的一小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一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託尼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裡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鬥琴,1900最後一曲彷彿是四隻手在彈琴,甚至誇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絃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菸。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鍾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戶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並想找機會送給她。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著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臺詞,而每次他每次帶著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後一次他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讓人慶幸的是,託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說: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裡,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戶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裡,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著自己說:“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為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在眾多影評中覓得這麼一句話:凡人只能望其項背而興嘆,過後走向萬家燈火,各自喧鬧。

在影片帶來強烈視覺衝擊與心靈震撼之後讀到這句話,心底驀地一暖。

眼前回放著一幅畫面。當船頭人高喊America時,原本徜徉於音樂的人群蜂擁而出,只餘1900(主人公名)一人留於室內,伴著他的鋼琴。

對比如此,暗自心酸。

如此人物,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只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荷花一擎。他註定是孤獨的。他的所有的音樂才能,凝成一顆無法觸碰的含淚明珠,化為不可攬懷的清冷月光。音樂奏響時,眾人為他燃起的燈火,僅是過眼煙雲。

萬家燈火捧出一世輝煌,與他無關。

人都是趨向利己性的,那些不為他駐足流連,趕著追逐自家燈火的人,我們無法歸咎於他們。他們只是甘於平庸,只是將海上鋼琴師這樣的境遇視為日常,無法體察其中的詩意與遠方。

常人只是驚羨於煙花綻放時的奪目,卻少有人為落幕時悄然的灰埃感慨。

城市格子間裡講述著的庸常繁瑣,兀自生動與凋謝。

許許多多執拗的天才,以常人難以理解的追尋,以遠離萬家燈火為代價,去裝飾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對此種人而言,把酒言歡者難尋,棋逢對手者難逢,高山流水的知音比萬家讚譽更為珍貴。

他一生未曾離海,以身殉船。陸地上的人浪費太多時間在為什麼上,冬天害怕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將至,永遠在追尋著哪裡永遠是夏天。凝望萬家燈火,他看到的只有茫然。

他說:我不會讓我的音樂離我而去。

他說:我已經和這個世界擦身而過了。

他曾受陸地上所謂大師的挑戰,第三曲慷慨昂揚,熱汗淋漓。現在想來,那是他在彈奏自己生命的華章。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湧現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思緒紛飛卻不知從何整理的。《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令人慾罷不能卻欲言又止的電影。也許多年之後,人們會忘記那場驚豔的鋼琴決鬥,會忘記他心愛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號,會忘記……但在維吉尼亞號殘骸中他與麥克斯最後的對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獨、決絕而溫柔,始終會出沒在心底,帶來生息。

這個故事的開頭到結尾,始終是以倒敘的手法由邁克斯陳述而來的。所以,有人說,邁克斯和1900其實就是“一個人”,因為除了邁克斯,沒有人能作證,我們並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種境界,是和外界紛擾不一樣的存在狀態。

對於這樣的結尾,我一開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為什麼不能試著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為什麼不能在喧囂繁鬧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為什麼非要以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捍衛一生的夢想呢?

對於這部電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題。當然,如果一部電影只能從單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經典之作。

從追求夢想的角度來看,當時的人們都朝著美國夢不斷努力,世界充滿了慾望、利益和關係的紛爭,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沒有獲得想要的成功,最終走向窮途末路。邁克斯為了生計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號賣掉,為了生存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了夢想他可以放棄一切,甚至於面對死亡,他依然無所畏懼。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態,如果結尾沒有這麼悲劇性的一幕,這部影片就沒有了昇華的價值,在我看來,它反映了很多現實世界與理想主義的東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擁有了和平常人一樣的家庭和財富,也許他就無法彈奏出在大船上那種純淨、自然的音樂了。所以,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頌了一種遠離世俗喧囂的純潔夢想。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

記得有人說,這是一個悲劇。而我卻以為,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兩種結局。一是徹底地被這個骯髒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摯愛的方面、鬱鬱而終。而無論是哪一種,遠沒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這般廣大的胸懷方可容得下他驚世絕豔的才華。即使陸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錢,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燈紅酒綠的生活,1900卻不屬於那裡。不屬於一個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裡,這才是個悲劇。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沒有人可以說水裡和地上哪個更好,魚屬於水,人屬於地,只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

與MAX道別的時候,1900說:“原諒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該如何活下去。記得他決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後把帽子扔進大海,人卻很堅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沒嘗試過,終不能戰勝他的內心,只因那裡太純淨。他說他看到無數條街道,卻不知道路該往哪裡走。

我看到這裡,應無人再指責他的懦弱了。所謂“不懦弱”的人們會在這個骯髒的世界上很圓滑地活著,他們或是有錢,或是有權,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而他們終究無法純粹地活,因為愛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顆完整而乾淨的心,令他的音樂永遠流淌著純淨的氣息。

影片的末尾,1900對MAX說:“兩條右臂能彈出什麼音樂,希望天堂有鋼琴。”我想,1900終是不屬於人間,即使在這裡,他獲得過無數掌聲。然而,他需要的不是這些。如果可以的話,他寧願一個人,一架鋼琴,就這樣一直彈下去。

天使不應在人間。正如1900最終選擇與船一起炸燬,如此,海上會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曾經有個天才的鋼琴師,他的音樂令所有人為之折服,他始終沒有離開過大海,然而他的心卻已到達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

1998年,吉賽貝·託納多雷執導了他的第一部英語片——《海上鋼琴師》,獲得金球獎最好作曲和歐洲電影獎最好攝影獎。而真的的讓吉賽貝·託納多雷名震江湖的是1988年的《天堂電影院》,影片不但獲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最好外語片,同樣在歐洲各大電影節上也屢獲殊榮。而為這部《海上鋼琴師》操刀配樂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義大利最具風格,著名的資深作曲家埃尼奧·莫里康內這位大師參與制作的各國電影配樂已不下400部,故被音樂界冠以最多產的作曲家美譽。

現時已經是70多歲高齡的他,仍擁有豐富的創作想法和素材,在《海上鋼琴師》裡,大師以鋼琴為主配適合當的管絃樂和室內樂創作出音色醉人、旋律優美和風格雋永的迷人樂章。

就像這部影片的中文譯名與”鋼琴師”有關的電影一樣,鋼琴演奏是電影的一大重心,何況這部電影剛開始正名就是”海上鋼琴師的傳奇”,它所描寫的鋼琴家1900是一個飄迫於大洋間的傳奇爵士樂手,自然,在影片中是必不可少精彩的鋼琴演奏,而且是爵士樂的鋼琴演出來,莫里克奈的爵士音樂作品,向來就有鮮明出色的個人風格影片中主人公1900所彈出基本上都是輕快俏皮,演奏精彩又富有娛樂性的作品,而《Danny’sBlue》是一首慵懶閒散,情調迷人的藍調作品,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影片除去莫里克奈本人的`創作外,也特別邀請AmedeoTommasi,GildaButta等鋼琴演奏家,演出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當代名家的爵士音樂作品,打造出濃濃的年代環境,當然,莫里克奈捕捉早期爵士音樂神韻的方法之傳神,當然也不言而喻了。

莫里克奈的大師級地位早已無庸置疑,《海上鋼琴師》再一次印證其寶刀不老的實力,音樂風格隨便貼切的悠遊於各種範圍間,讓古典的音樂方法變得平易近人,直探人心,而且完美的將各種音樂素材重新結合再造,一次又一次為人帶來新的音樂創意與音樂感受,不愧是一代大師。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9

近日心有所感,卻碼不出字來,發舊文一篇,抒懷解鬱。

能玩轉88個琴鍵的無限音樂世界,卻無法面對紛繁的現實生活。是對桃花源的堅守還是困頓於楚門世界,是純粹不染塵埃不妥協的抗爭還是脆弱玻璃心扛不起應負的重擔?是跟從我心還是逃避認慫?不要說這是個不切實際的童話,分明看到每個人心中的那艘船,沒有絕世天才,沒有英姿神采,還是想遠離凡塵俗世、一地雞毛,詩和遠方似乎近在眼前。然而大多數人還是會下船,也應該下船。下船是這個世界賦予我們的宿命,無法推卻的重擔。

彩雲易散琉璃脆,困守在自我小世界,在現實中只會一地破碎。鋼琴師這樣的人格很難成就爵士大師的世俗成功,大概率會成為落魄的小號手,即使他是天才。所以不下船是對的,不下船成就一世傳奇,下船就是世俗悲喜劇。

如果不是在現實中遇到同樣靈魂的人,我對影片的理解將會是不同的。也是用鍵盤構築世界,有才華有顏值,無擔當無膽氣,一手好牌困於心魔墮入凡塵。

什麼是真正的勇氣?人們終於學會接受外界事、物、人的不完美,歸根結底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是消極承受,改變能改變的,適應能適應的,放手無法忍耐的,學會與不完美和諧共存而且不放棄成長。太多的人在離開學校之後就已經不再成長,讓人喟嘆的是某些人原本資質不錯讓人豔羨,但在隨後的歲月裡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他還能搬出各種有理有據的藉口,讓人無法反駁,成功的搬起石頭堵住了最後一絲成長的空間,不敢選擇,不敢承擔,不敢面對真實的內心需求,不敢追求,只因為懼怕失敗,究其心理,始終無法接受並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只能像駝鳥樣拒絕世界,也拒絕了自我改善的可能性。

現實中沒有鋼琴師,你只會看到一個怨天尤人,精神崩塌,甚至無法自立的真正的loser。

奉勸在影院淚水漣漣的妹子,在現實生活中碰見鋼琴師這樣的人最好遠離,否則你的整個人生將充滿淚水。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0

用了三天的時間,慢慢地靜靜地看《海上鋼琴師》。

不斷地回放,不斷地思索。

在思想的過程中,悲哀的是:鋪墊、襯托、人物形象特點、人物之間的關係、環境、結構、主題這些詞像小丑一樣地在我的腦海裡跳蕩亂舞,我為自己的固化思維噁心。

1900是個象徵,是希望?是夢想?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獨?是決絕?是堅守?……文學作品鼓勵“合理誤讀”,從文藝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被允許的。在一定範圍內,允許讀者有自己的思考,讓讀者發揮創造性和想象力,將他們的想法帶到作品中去,對作品進行解構與再創造。或者,這也叫多元解讀,或者,這就是《海上鋼琴師》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個人都從它那裡讀出了一些什麼。

我喜歡1900一臉的清澈,喜歡他沉迷的樣子,喜歡他靜靜地用音樂和心與自己對話。喜歡他說的話。他說:“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並不是無限的,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可是走過跳板之後,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不是給凡人奏,是給上帝奏。我生於船,長於船。這艘船每次只載客二千,既載人也載夢想,但範圍離不開船頭與船尾之間,我過慣那樣的日子——陸地?對我來說,陸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濃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的樂章。我沒法捨棄這艘船。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間沒有人記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這裡。你屬於少數,原諒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1

藝術是有生命的,這句話在《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海上鋼琴師》是義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的“三部曲”之一。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電影是由1994年的劇場文字《1900:獨白》所改編而成。

這部電影裡,音樂的運用很能夠打動觀眾,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那個帶有悲劇和傳奇色彩的1900。

在劇中,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就是1900在踏上木板準備下船,但是最終還是回到了他一生生活的地方-郵輪弗吉尼亞號。在這艘船上,密集著形形色色的人,唯獨有一個人,他對大海,有著始終如一的鐘情。對名利,他從來沒有動過心。對音樂,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演奏。他說“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有88個鍵錯不了,並不是無限的,但音樂是無限的,在鍵盤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我應付得來。走過跳板,前面有無數的鍵盤。事實如此,無窮無盡,鍵盤無限大。無限大的鍵盤,怎麼奏得出音樂?那是上帝的鋼琴,我彈奏不來。”他說:“只是街道,已經好幾千條。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選擇,我無所適從。漫無止鏡,茫茫無際,思前想後,那樣的日子怎麼過?”有時候,我們在塵世中感到痛苦,並不是因為我們得不到某些東西而痛苦,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捨棄而痛苦。有太多的選擇,就會有很多的雜念,這些往往會讓我們忘記了我們最初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在1900的心中,他只愛大海,只愛雙手在琴鍵上飛舞。音樂和他是融合在一起的,在那艘船上,只要有音樂陪伴著大海,他的靈魂就找到了棲息的地方。

1900用他的一生守護著大海,熱愛著音樂。他最好地詮釋了自由來自內心,真正的熱愛是細水長流的堅守,是堅如磐石的信念。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2

有人說,這是一個杯具。而我卻以為,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兩種結局。一是徹底地被這個骯髒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摯愛的方面、鬱鬱而終。而無論是哪一種,遠沒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這般廣大的胸懷方可容得下他驚世絕豔的才華。即使陸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錢,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燈紅酒綠的生活,1900卻不屬於那裡。不屬於一個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裡,這才是個杯具。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沒有人能夠說水裡和地上哪個更好,魚屬於水,人屬於地,只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

與MAX道別的時候,1900說:“原諒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該如何活下去。記得他決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終把帽子扔進大海,人卻很堅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沒嘗試過,終不能戰勝他的內心,只因那裡太純淨。他說他看到無數條街道,卻不明白路該往哪裡走。

看到那裡,應無人再指責他的懦弱了。所謂“不懦弱”的人們會在這個骯髒的世界上很圓滑地活著,他們或是有錢,或是有權,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而他們終究無法純粹地活,因為愛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顆完整而乾淨的心,令他的音樂永遠流淌著純淨的氣息。

影片的末尾,1900對MAX說:“兩條右臂能彈出什麼音樂,期望天堂有鋼琴。”我想,1900終是不屬於人間,即使在那裡,他獲得過無數掌聲。然而,他需要的不是這些。如果能夠的話,他寧願一個人,一架鋼琴,就這樣一向彈下去。

天使不應在人間。正如1900最終選擇與船一齊炸燬,如此,海上會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以往有個天才的鋼琴師,他的音樂令所有人為之折服,他始終沒有離開過大海,然而他的心卻已到達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3

本片《海上鋼琴師》,顧名思義,有大海。所有一切發生在大海上。大海是藍藍的,是一種冷色調,給人有一種憂鬱,冷靜,孤獨。這也是鋼琴師1900給人們的感覺,把快樂帶給別人把憂傷帶給自己。給我帶來比較遺憾是他在錄製唱片的時候偶然看到並且愛上的那位女孩(是那位手風琴匠的女兒),對愛情的憧憬使他曾經“下定決心”要離開船去開始新的生活,甚至他想那張唱片送給她(唱片最終沒有送出去,所以被他親手毀掉),這或許也算是他唯一一次愛情來得那麼突然,但卻是無可能的結局。最後他同這艘船一樣爆炸中消失在他出生的地方——大海中。1900的一生在我們看來是悲劇而又短暫的。似乎一切都那麼憂傷和憂鬱。但是同看全文除了開頭和結尾,給我都是一種暖色調的,亮麗的船上舞會,一切似乎都在熱鬧中進行。1900儘管是悲劇的,沒有父母,而養育他的丹尼父親又在他小時候不幸遇難,唯一美好回憶估計就是他的好朋友MAX和他那段不完美的朦朦朧朧的愛情。

當然本片的音樂也是獨樹一幟,一部好的影片離不開好的音樂和好的鏡頭剪下和轉換。《海上鋼琴師》多角度,有的地方近乎於整個螢幕都是一個部位(Jelly Roll Morton輕蔑的微笑卻露出自己嘴裡那兩顆門牙之間巨大的縫隙,其中一顆上面還有一小塊鉑金來補齊牙齒)都有深深的。而1900去偷偷親吻那個姑娘時,鏡頭是偷偷跟著1900,而後又在他前面、側面。鏡頭轉換也用的十分合理。總結來說,這是一部充滿深思,不缺乏哲理和幽默,具有浪漫主義的電影。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4

主角1900是一個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一個好心的黑人燒爐工老丹尼收留了。可惜好景不長,在一次意料之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歲大的1900再度成為孤兒。當美國警察上船搜查欲將他帶往州立孤兒院時,他躲了起來。直到幾天後的深夜中,大家才發現,1900滿身煤灰地在鋼琴上彈奏著不知名的美妙音樂!原來,從小被鋼琴所吸引的1900憑著過人的天分無師自通練就了一身高超技藝。他的天才琴技令當時最負盛名的爵士鋼琴家都甘拜下風。但因為對紅塵世俗的戒備和對陸地的恐懼,1900堅持不下船,就算是遇見了自己一見鍾情的女生。一次次地放棄機會與猶豫致使他對陸地、對城市越發恐慌、畏懼,乃至終生沒下過船,直至船被炸燬的那一刻。

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由於害怕陸地與城市;不願被人刻碟發行世界,只由於不想讓我們的音樂離開自己。作為音樂天才的1900的種種舉動令大家十分不理解。

但這所有又是有跡可循的。1900從小讓人教育,除去那艘船上的人,別的人都是壞人,因此,1900對陸地充滿好奇的同時又不能不對陸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審視船上的遊客;美國警察上船搜尋幼年的他時的跋扈,傑瑞鋼琴師的自傲粗魯及對他的不屑,三等艙美洲人偷人衣服、偽裝成一等艙歐洲移民尋求豔遇的行徑等,都令他對世俗越發恐懼。同時,1900想盡所有去知道陸地、世俗的本質意義。他對“將來”太過重視,想要因果,要盡頭的執著,使他想不開也放不開。其實死,對於1900來講,未必是件壞事,可能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解脫吧。

感慨天才鋼琴師的選擇。不過,假如1900能下船,有勇氣去追求,或許,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收穫一段不一樣的生活。大家該做的,是珍惜當下,把握機會,不懼將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5

不知從何時開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流行起來,經年不衰,時常能在各類文章、臺詞裡看到,被眾人奉為格言、座右銘,就連領導人講話裡也套用這句來彰顯情懷。

但這句話美則美矣,做起來卻很難。塵世喧囂,我們需要跟各種事務、人物打交道,碰到的每一樁人事,做出的每一個選擇,走進的每一段關係,都會影響我們的想法和心境,牽引我們的關注,不知不覺、匆匆忙忙、兜兜轉轉,某個時刻你停下來,突然發現自己已嚴重偏離了最初的想法,甚至變成了一個自己覺得陌生或者曾經討厭的人,忘了初心。

從某種角度上看,這部電影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忘初心、始終專注於初心的故事。

電影男主角一九〇〇在一艘名為維吉尼亞的船上出生,被父母遺棄在船上,自此他這一生即與這艘船緊密相連。他把心性之錨定在船上,船雖然四處航行,但在他心裡的位置一直固定不變。始終變化的是船每次航行沿途的風景、港口,以及每次抵達或駛離港口時上上下下的乘客,他們都是過客;船上的船員、樂隊成員也是如此,大抵都想在岸上安家。而只有一九〇〇,生於斯,長於斯,最後死於斯,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過船,把船當作自己的家。

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因為他把心安放在船上,執著於本心,他與船的聯絡異常穩固,而與沿途、乘客等外界的聯絡微弱,所以他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欣賞沿途的風景,看著流動的乘客來來往往,觀察他們的喜怒哀樂,而心魂安定,不被他們所牽引。這裡有一個形式上的反差,船是漂泊而變動不居的,但船上一九〇〇的心卻異常安定;岸上的居所是穩固不動的,但在岸上安家的人們的心卻是漂泊的。

一九〇〇的好友問他為什麼不下船去岸上看看的時候,他回答道:我想你們岸上的人把時間都浪費在問為什麼上。

冬天剛到就巴望著夏天趕緊到來,夏天來了又憂慮冬天還會再來。

為此你們總是四處奔波,尋求一個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

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