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讀書心得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7.04K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暑假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暑假讀書心得2篇

暑假讀書心得 篇1

有幸拜讀安德烈·焦爾當《學習的本質》,初次閱讀便如獲至寶,一口氣看了數小時,停不下來。作者根據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將本書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怎麼學習?為什麼學習?第二部分、關於學習的新研究;第三部分、學習和文化機構的轉變。這三個部分相互滲透又彼此獨立,使讀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首先,作者強調了“學習者”這一概念,並強調了“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這一理念。通常作為教師而言,我們認為要想學生好好學習,就應該先好好教課,甚至理解為只有好好教課,學生才能好好學習。然而,這一點是不準確的,因為我們忽略的學習這一主觀行為的執行者——學習者,只有學習者個人才能學習,別人不能取而代之。而作為大家共識的一點——教和學之間並無直接關係,也可以很好的證明這一觀點。

學生不可能完全吸收老師所教授的所有東西,換句話說,即教不是學。而當教學如果僅僅被當作一種簡單的知識傳遞時,它便不能引發學習,甚至還會妨礙學習。一系列關於學習的錯誤想法限制、束縛了教學實踐和文化實踐,它們使人們走上了歪路,甚至教師自身也未能避免,很多時候,我們把“教”和“告訴”混為一談。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學生脫節的問題,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把他認為過難的知識砍掉,把能夠證明他所要傳達的資訊的論據收集起來,從而完成意義的煉製。為了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在無意中讓學習者失去了學習中有教學意義的方面之一。此外,隨傳遞模式的嚴格執行使學習者逐漸失去了批判思維,而批判思維是學習的動力,而且這種模式還會扼殺想象力、創造力和適應能力。學習者最後會變得滿足於被動接受,不再對任何事負責。

因此,對學習者的先有概念的考慮必須稱為一切教育計劃的出發點。

其次,本書在介紹了要學習的重要性後,又進而提出應該怎樣學。三種傳統主流思想認為:第一種是把學習描述為一種簡單、機械的記錄,知識的獲取通過一個隨時待命的、空白的、始終專注的大腦來進行,學習被看做知識傳遞的直接結果;第二種是建立在訓練的基礎上,進而形成一種原則——學習者在這一傳統下所要做的實際上就是形成條件反射;第三種是所謂的“建構”教學法。它從個體自發的需求和“天然”的興趣出發,提倡思想的自由表達、應變、自主發現和探索。個體不再滿足於接受原始資訊,要對其進行研究和選擇。

從此,“傳統”教育進入了一條始終沒有改變過的軌道,只要是學習者的感官處於接收狀態,他就可以學習。教師的職責被定位為儘可能清晰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講述。如果學習者理解不了,那就是他不用心甚至是他“懶惰”的表現。因此,所謂的接受者不僅沒有學到東西,而且感到灰心喪氣,和知識背道而馳在歐洲和美國進行的所有評估都證實了這一點。又一個過去存在且現在仍在繼續的錯誤,是認為學習者思維結構的運件和磁帶是一樣的。然而學習者永遠不可能記住刺激物本身,被記錄的刺激物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的思想。學習者對於自己要做什麼有自己的想法,在他聽到的話裡,他只會記住對他而言有意義的東西。

再者,本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部分——學校和文化機構的轉變,未來的教師職業應該是怎樣的?怎樣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適合的?顯然,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散播知識,我們已經看到授遞模式具有很大的侷限性。教師必須創造教學情境,促進對質和意義獲取。但是,正如之前所說,學習者只有依靠自己才能進行學習,沒有人能替另一個人完成學習,只有學習者自己才能賦予學習以意義。不過如果沒有他者的參與,學習者也無法學習,即使自學者也是如此。人們必須藉助他者——或是因為他者——才能學習,有時則是為了反對他者而學習。這裡的他者是各式各樣的:可能是偶然遇到的一個人,一個不經意間啟發了你的陌生人;或者是一個專業人士,給學習者創造了一整套促進其學習的機制。在上述情景中,教師都可以有一席之位。

在我們對學習的認識中,教師的職業性質改變了。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掌握者,根據事先計劃好的進度傳授知識的某些方面,而是變成了知識和學生之間的“中間人”,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被貶低了。相反,“中間人”促進、豐富、創造者學習的條件。知識從來不是即使獲得的,它是長期的文化煉製的產物,人們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最棘手的任務是要成為學習的啟動者,教師要通過自己提出的問題、做出的反應或是提議的活動,引起學生的好奇和驚訝。老師講了多少話不重要,他的傾聽和在場激勵、促進著學生的表達,他的干預幫助學生髮現錯誤和侷限。因此教師是提出問題的人,而不是操控著,他不應該只顧著把學生引向自己的教學計劃、闡釋或教學程序,而是必須尊重學生的自由,然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和自主權。教師扮演著喚醒者的角色,不應等待學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後再促進他們學習。教師可以確保提問、煉製、參與和意識覺醒的時間。他是可以確保一個共學習者與環境、教育情境互動的空間,促進交流與對質。

最後,我們要考慮的是一種整合教育。學習應該成為不同媒介整合的場所。它應該優先在學習過程的上游發揮作用。在整合教育中,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或者維持他的學習動機,讓他的計劃更加成熟。在知識煉製過程中,教師團隊可以提供工具和組織性概念以聚合各類資訊。各類媒介可使資訊的獲取更加便利,教師可以從中汲取材料用於教學,擺脫重複性任務,學生可以從中找到更豐富的材料。在學習的後續階段,學校也可以發揮作用,它可以變成學生進行摸索的地方——學生可以在這裡犯錯,這裡沒有社會風險,因為人們安排了各種條件用以促進學習,這對摸索至關重要。

學校甚至可以成為研究有益於社會的問題或者解釋公民問題的場所。學校仍然是人們為人生做準備的場所,今天的“做好準備”意味著不再害怕改變,甚至是對改變有所預期。當今世界,變化已成為一種常態,學校尤其應該是一個人們發現、探討世界變化的地方,學生可以自己想象各種解決途徑。

暑假讀書心得 篇2

人的一生與書形影不離,每當進入書的海洋時,總會有深深的感觸。

我讀的書是著名小說家沈石溪寫的《狼王夢》。沈石溪,自稱沈一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慈溪市。最擅長寫動物小說,被稱為動物小說大王,代表作有《第七條獵狗》、《狼王夢》等。

這本書主要講了爭奪狼王寶座的故事,這是每個成年公狼一致的追求。所不同的是,紫嵐的丈夫黑桑比其他成年公狼想得更苦,心情更迫切。為了使野心得逞,整整兩年時間,黑桑經常悄悄地半夜起來在堅硬的花崗岩上磨礪狼爪,發瘋般地啃咬樹皮,力求把狼爪鑄煉得更鋒利些,我覺得黑桑身上天生就具有一種狼王的風采,理所當然應該登上王位。

它們已在暗地裡計劃商定,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紫嵐假裝被霹靂震得心驚膽戰,往洛戛身上靠攏,就在洛戛注意力被完全分散時,黑桑藉著風雨聲和雷聲的掩護,繞到洛戛的背後,冷不防就一口咬斷它的喉管!哪知道黑桑在一次與野豬決鬥時被刺穿頭顱,死於非命,可惜了一代狼傑。

後來紫嵐在與獵狗的`戰鬥下生了五隻狼崽,因為當時天氣惡劣,山洪咆哮,雷雨交加,無法一起將五隻狼崽安全送回狼窩,紫嵐決定一個個送回狼窩,可中途卻死了兩隻,紫嵐心如刀絞,於是決定把黑桑的願望寄託在餘下三隻小狼崽身上。

後來黑桑、藍魂兒接二連三地死去,只剩下雙毛可以有機會坐上狼王寶座,因為雙毛習慣了當弱者,所以在與洛戛決鬥時被洛戛的吼聲迷住了,停止了爭鬥,結果被洛戛咬斷喉管,死於非命,這也最終讓紫嵐的心願成了泡影。

我認為,動物小說之所以耐人尋味,最直接的就是它通過一個個典型的例子告訴我們,人類文化和社會文明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更新,但生命中殘酷競爭、頑強生存和追求勝利的精神本質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也是達爾文先生所講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

總之,細讀了這本書讓我受益頗深,我似乎更加明白了用心讀書的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