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讀後感7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5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局外人》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局外人》讀後感7篇

《局外人》讀後感 篇1

緩緩合上書本,不禁為默而索最後的吶喊感到震撼。“他人的死,對母親的愛,與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種命運選擇了我,而成千上萬的幸運的人卻同他一樣自稱是我的兄弟,那麼,他所說的上帝,他們選擇的生活,他們選中的命運,又都與我何干?”

孤獨的默而索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局外人》的開篇寫道“今天,媽媽死了,或許是昨天,我不知道。”如此荒誕的一句話,讓我吃驚之餘,不禁想問,主人公到底盡歷了什麼。一個人到底墜入了怎樣的深淵,才會對至親的離世如此平靜?生活無趣,被活著的壓力所壓迫的默而索因為經濟的困境而將母親送入了養老院,身邊的一切像一部無聲的黑白電影一樣寂寞的放映在枯燥的熒幕上。與癩皮狗相依為命的薩拉瑪諾,歌唱者去看電影的青年人,往復運動的電車,所謂的朋友,以及瑪麗。他們都與默而索沒有關係,然而,他們卻是他生活的全部。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歸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木了,對於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後拒絕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認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因為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老院裡有許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麼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麼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遊戲”,他認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並無關係,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並不會讓他流淚。對於老闆的攤派巴黎,他並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女友的求婚,他認為“這無關緊要,如果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於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因為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彷彿一把寒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裡,他屢次拒絕接見神父,因為他不信上帝,是因為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後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看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看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啼聲。”

“而我,我好像兩手空空。但我對我自己有把握。”默而索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孤獨自由,一切都是生命中的過客,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無為的接受,抗爭。一切的一切,又有什麼關係。我們看似與這個世界融合得很好,可是不是暫時的喧囂掩蓋了真相?我不能做出回答。我也只能猜測,我們是身在局內的局外人。

《局外人》讀後感 篇2

週末,和女兒泡了兩天圖書館,彷彿回到學生時代。當時,我總是一人泡圖書館,室友每晚無償幫我開啟水。參加工作後,住叔叔家。堂妹超愛去市圖書館,然後我也經常同去。後來的後來,去不同城市工作,就很少去圖書館,經常逛逛書店,席殊書屋,曉風書屋,博庫書城等等。總之,我還是最喜歡位於城市一角新造的圖書館,寬敞、簡潔、安靜。

讀了些馮驥才、林清玄散文,尋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欣賞片刻。最後,找到心心念唸的加繆《局外人》,一口氣將它讀完,意猶未盡。這是本孤獨人愛讀的小說,比較沉悶。主人公,冷漠、孤獨。送母親去養老院,參加母親葬禮,全程冷靜至極,沒有絲毫悲傷情緒,像個局外人。生活中的感情生活,也沒多大熱情,女友提出結婚,同意。不結婚,亦然接受。對待鄰居,也是冷眼旁觀,沒有多少交集,但別人請求的事,也會欣然幫忙。不是壞人,也不是好人,只是性格冷而已。

性格冷漠的人,總是被動地接受,不會積極主動爭取。比如我,小時候哪怕一支棒冰,總是被動地等待父母問我,想不想吃。從來不會為自己想要的東西撒嬌爭取。這是別人眼裡的乖孩子,剋制慾望,隱藏需求。有或無,都無所謂。看似無慾無求,實則這是默默形成的消極人生觀。長大後,眾女生追求美衣美妝美食美景,而我不動於心。被嘲諷太節約。殊不知,性格使然。遇到問題,也不會積極溝通,而是默默藏於心間,自我消化。與我成為伴侶,不爭不吵,生活平靜無趣,沒有愛的熱度。幸好對方熱情似火,一如繼往。如果對方也是極冷的人,那便是一場災難。有個友人,和男友鬧彆扭,同在屋簷下,一個月沒說話。之後,搬離,分手。

小說中的主人公,因鄰居邀請參加出遊,捲入他人恩怨是非中,意外殺了人。當對方倒下,仍多開了幾槍。一念之間的事,他以為這是正當防衛,頂多過失殺人,律師積極幫他取證,他卻消極待之,檢察官以他過往冷血表現,推斷出故意殺人動機,置他於死地。神父安慰,他嗤之以鼻,他就不相信有上帝存在。生命,總是偶然中藏著必然。看似偶然事件,實則性格使然。無所謂對錯,人終有一死,或早或晚。最後關頭,他心中仍燃起對生命的渴望。希望有奇蹟出現,越獄也行。

冷漠背後藏著巨大熱情,只是無處安放。表面熱情之人卻藏著更多可怕的人格缺陷。討好型人格,嬉嬉鬧鬧,事事以別人快樂為樂,同樣失去自我。喧鬧背後藏著更深的孤獨,助人亦是害人。有個友人,對妻子有求必應,事無鉅細,樣樣代勞。她有依賴,他有怨氣。我勸他,你這不是為她好。萬一有天你不在,她如何帶娃生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覺得有道理,放手助她成長。育娃也是如此。世間所有的愛都為在一起,唯有父母愛為了更好分離。小鳥展翅高飛之前,躍躍欲試,不停跌倒再爬起。天資要有,後天努力重要,父母放手更重要。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雖是蘇軾戲作,在我眼裡,卻是大徹大悟後的肺腑之言。這又是另一種為父母境界,面對如此多的天災人禍,安全、健康、平淡,才是幸福之事。然而,人生就是從無到有再到無的過程,沒有享受過得到的快樂,何談失去的痛苦。反之,亦然。酸甜苦辣,人生百味,才不枉來人世一遭。

很幸運,我又積極了。

《局外人》讀後感 篇3

一天之內,把加繆的《局外人》看了兩遍。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但正因為在這種簡潔日常的敘事裡,主人公脫離常人的內心戲才顯得特別值得回味。

我想我基本上能夠體會默爾索。作為一個老實本分,或者說是對世界和生活沒太大抱負和期待的人,能夠得到的最好結局就是平淡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沒有什麼不好,以這種個性,不必付出太多,換取波瀾不驚的一輩子,其實是價效比很高的一件事。在我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並且說服了自己溫和寬厚良善的個性只值得一個平淡是真的人生之後,這個故事猛然給了我當頭棒喝。

這個警醒就是,無所謂的隨便的好說話的處世態度,在平時不會帶給你什麼麻煩,甚至還可以規避掉很多的麻煩。但是,等哪一天你真正需要為自己申辯的時候,為嚴重如生死問題申辯的時候,你會發現一直以來的散漫冷淡無謂的處世哲學態度徹徹底底幫不上你的忙。這麼多年來你已經習慣了不去主動選擇,不去爭取,不去感受外界。最後,你就會像默爾索被宣判死刑之後,在有機會說一些話時,只說出了“沒有”二字。加繆甚至沒有給這時的主人公多餘的心理描述。

作者有許多深遠的意圖,比如批判司法審判中以道德臆測代替事實依據的荒謬,每一個配角的臉譜都非常生動,他們組成了這個可笑的世界,是默爾索們懶得開口對話的世界。然而,諷刺的是,這世界手握權力的人大多是這些自以為是的浮誇的急於站在自己想象的道德制高點藐視普羅大眾的人。

我個人不太同意譯者序中所說的,加繆對主人公的個性有多少的肯定。我只是感覺到,這種人存在於每個時代,需要被真實地呈現,給那些個性脾氣如他一樣,對這個社會感到虛無冷漠和絕望的同類,找到一點共鳴而已。

但是,我為什麼要說,深邃必要吃苦。通常,默爾索這類人都有著極為內斂深沉的性子。不論他是出於懶惰、無力、鄙視都好,他無法向世界敞開心扉,所以永遠向內地忠誠自我。他說,人即使只活一天,就可以在監獄裡待一百年而不會難過。可見,他靠回憶這種留存於內在的東西便可以很歡愉。他對黑夜、黎明、天空。海水、氣味這些非人際交往的自然世界有著非常敏銳的觀感力。所以,事實上這是一個深邃的人。以我的個人經驗而言,一個深邃到過度自溺的人,不光在情感上常常吃苦(當然其幸福感受力也許強於一般人),在現實中也常常吃虧。

於是,問題來了,到底要不要做一個局外人。坦白說,我有那麼一刻真心佩服默爾索。有時候無力感是很迷人的,就像重感冒的鼻音一樣性感。為什麼,因為慵懶。當你背過身去,以一種I don’t care的姿態懶洋洋地作別這個操蛋的世界,也不失為一種高冷的風情。但是,局外人的風險並非人人都能承受得起,如果你能夠像默爾索那樣最終在夏夜、星光、田野、土地和海水的撫慰中,坦然地清除掉痛苦和恐懼,平靜地走向死亡,那麼就請任性地對這個世界冷眼相看吧。

但是,我還不能夠。

我常常對這種堅硬如頑石的靈魂著迷,愛他們的冷酷無情和這背面的洶湧熱烈,也愛他們抽身局外拒被規訓的真實自我。但是,我不允許自己這樣,我選擇帶上盔甲。所以,永遠只能向書中的他們表示欣賞和致敬。

之後,幽怨地對自己說,深邃必要吃苦。

《局外人》讀後感 篇4

“大部分人總是表裡不一,他們做的往往並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但《局外人》中的主人公,卻總是嘗試擺脫這既定的、看似符合社會道德準則的禁錮。

他在母親老去後將她送到敬老院,在母親的葬禮上他面無表情,拒絕看母親最後一眼,甚至在棺材邊喝牛奶咖啡、吸菸乃至睡覺。在母親去世的次日便去游泳,看喜劇片,與女友尋求刺激……我看到這時,覺得他是一個冷血、不近人情的傢伙。這一切在書中的旁人看來,也顯得荒謬不可理喻,超出了他們的認知範圍。因為在他們已有的社會觀與價值觀中,親人去世應該是痛哭流涕,更不能在葬禮後的第二天就去尋歡作樂。但莫爾索卻與他們格格不入,在社會的邊緣遭受旁人的冷嘲熱諷。

但當我繼續往下讀,讀到在法庭上檢察官荒誕至極的言辭以及莫爾索死前在牢房裡與神父的爭吵和過後的內心獨白中,我漸漸靠近、理解莫爾索,並開始同情他。自始至終,他都在社會邊緣徘徊,始終是個“局外人”。他不想做作的表現出自己的悲傷,於是在母親的葬禮上無動於衷;他不想否認抵制自己內心的慾望,於是與女友約會;他不想去一個遙遠的城市,於是拒絕了老闆提供的令旁人眼紅的職位;當女友問及自己是否愛她時,他沒有用花言巧語來討她歡心……這看似無理的一切,都只是從莫爾索將自己心裡所想的付諸於行動罷了。在他看來,真正的道德是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去刻意地討好比別人,而是活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樣子。但正是他敢於這麼做的勇氣與理智,與整個社會所預設的道德規範相悖。

社會好比一個巨大的、有強大吸引力的漩渦,它的節奏與方向有著驚人的帶動力,於是一些原本與它不一樣的東西,在漩渦中呆久了之後,就會與它一起轉動。倘若這節奏與方向是好的、積極的、向上的,那麼結果當然是正面的。但如果這股漩渦混沌不清,代表著一些落後、荒誕可笑的習慣的話,後果不可設想。正如這本書中的情節一樣,莫爾索周圍的人都被帶入了這股強大的漩渦之中,他們的思維與觀念驚人的一致,都認為莫爾索的所作所為冷漠無情,覺得他是一個萬惡不赦的殺人犯,不可原諒。但莫爾索“遠非麻木不仁,他懷有一種執著而深沉的激情,對於絕對和真實的激情。”他早已看透這了個社會的荒謬,於是他能在法庭上面不改色,能在死神前冷靜思考。他堅守著自己心中的道德,冷靜的看待周圍的一切。“我不知道”“毫無意義”是他的口頭禪,“厭煩”則是他對人事社會的態度。但這“厭世”情緒的背後,恰恰是他洞悉一切後的無奈與偽裝。其實莫爾索心底十分敬畏母親,對工作的十分認真嚴謹,對朋友也坦誠相待。但他終究還是輸了,輸給了整個社會,輸給了可怕的思維慣性。

莫爾索的確是這個社會的局外人,但也是個保持清醒頭腦的、遠離社會無知的明眼人。

《局外人》讀後感 篇5

“是的,我控告這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這一聲宣判,顯然,顯然對全體聽眾起了很大的影響。默爾索因為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哭泣等原因,最終導致他在最後的審判中被判處了死刑。

在葬禮上默爾索只覺得困、累、太陽晒,在問及默爾索需要看母親最後一面時,默爾索因為太累了就回答了不需要。看起來默爾索似乎只在乎葬禮的麻煩,和自己不舒服的感受,但其實原文中有一段描寫‘見到如此景象,我對媽媽有了理解。在這片景色中,傍晚時分那該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時刻。’這其實能看出默爾索對母親去世的悲傷,但只因為沒有在葬禮上哭泣,便成為了他自己的絞索。

我們看到默爾索是一個真誠的人,他感到什麼就是什麼,似乎所謂的倫理道德的“標準”在他身上都無法起效。他是一種更加貼近自然的純真狀態,感受沒有好壞之分,在他眼中一切的事物價值都是等價的,因為反正都要死,那麼三十歲死,和七十歲死沒有區別。所以默爾索在面對外物是所採用的姿態就是“都一樣”、“無所謂”。這不是一種放棄的姿態,而是以一種過於勇敢的姿態面對世界和自己的荒謬——人一生下來就是註定要死的。

正是這種姿態,使默爾索不再評價事物,萬事萬物在他的存在之中被還原為原來的樣子。所以默爾索喜歡的是前社會化的價值,如:自然,愛慾……我們不得不承認默爾索這種面對世界的姿態,使他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感覺,並且幫助他真實地表現這種感受。

而當我們跳躍到默爾索的反面來看社會,似乎在母親葬禮上哭泣成為社會不成文的規定,似乎只有在母親葬禮上哭泣才能證明你是孝順的。這種情況是一種因果倒置,最開始在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大家理解為是悲傷的、是孝順的,但慢慢地就成了在葬禮上哭泣的人是孝順的。於是我們就發現一種形式主義誕生:在親人的葬禮上你得哭。所以我們也可以假設有哪些不感到悲傷卻哭以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孝順。

或者我們換句話說,既然你可以允許別人真實的悲傷,為什麼不能允許別人真實的不悲傷,甚至是悲傷不被你看見?

這也是我們平時會遇見的情況:明明不想參加公司的團建,但為了不想被別人認為不合群,所以只能參加,還得裝得自己很開心,回到家又不爽好久。你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

也許你會說:和公司同事保持良好的關係很重要。所以這本質上是一種你對於公司同事的需要,你不能忍受他們拋棄你,這就是你將權利交到了他們手上。權力可以簡單得理解為被需要,誰被需要,誰就有權力。所以你的同事的要求你很難拒絕,你無法展現真實的自己,因為掌握你自己的權利不在你自己手上,是你自己將它交出去的。所以我們再來理順一邊思路,你的同事比你擁有更多的權力,因為你需要他們。將這條骨架提出來後,難道不荒謬嗎?

當你無法真誠的對待自己時,你會感到自己處在一種虛假的“真實”中,即知道這不是正常的,但又希望把它變成真實的,於是衝突產生了。而當我們真實的對待自己時,感受到的則是一種疲憊的真實,因為你將對自己做出的一切選擇負責。

現在我面對著這個充滿星光與默示的夜,第一次向這個冷漠而未溫情盡失的世界敞開了我的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局外人》讀後感 篇6

《局外人》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貝·加繆的成名作,這本書篇幅簡短、描述平淡卻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更增我一睹為快的好奇之心。可能因文化差異和時代背景不同,一開始我是不喜歡主人公默爾索這個人的,也不是很理解他的行為舉止和思想情感,但讀完全書卻感覺某時某刻自己的內心就住著一個默爾索。

一、不符世俗,荒誕奇怪

該書從主人公默爾索的母親去世、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到最後關進牢房進入司法程式,都是一步步按照時間順序在描寫,默爾索在母親葬禮上表現的冷漠,及對瑪麗的感情態度,還有莫名參與到雷蒙的事情當中,很多行為和言語都不符合一般意義上的世俗標準,後面殺人的過程更是荒誕奇怪。本不荒謬的事物在一起組成了那樣一個荒謬的世界,默爾索的過失殺人以及不信基督教讓他在“預謀殺人”、“絲毫沒有人性”、“最藐視最基本的的社會原則”、“其空洞的心即將成為毀滅我們社會的深淵”、“罪不可赦”、“以法蘭西的名義”等字眼下被判處了死刑。加繆可能正想通過這種荒誕來闡明他心中的自由是否定上帝后的自由,其結果是由人自己承擔行動的責任,從而以挑戰的`姿態接受這個荒誕的世界,以現世對抗來世。

二、遵照本心,並非無辜

“大部分人總是表裡不一,他們做的往往並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但默爾索卻有意無意地要跳出這個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眾的距離,完全遵照內心本性,做一個冷眼旁觀、我行我素的局外人。回顧全文雖然不是完全看懂,但這個部分確實我最欣賞的,在檢察官的強硬和神父的歇斯底里下默爾索能堅持自我,完全不理會這種信仰和價值觀的強加,不信基督教就是不信,愛咋咋地態度,我卻莫名對他產生了一份好感,既然改變不了這個世界,那還不能保留一份自我嗎?

不過話說回來,默爾索並非傳統意義上被冤屈的形象,傳統上那些人是完全無辜的,但默爾索不是,他確實殺了人,確實有罪,只是倒黴在被司法機關妖魔化了,面對法律連自我申辯的權利都沒有,這個一直是局外人的人在自己的審判中被架空、被取代,自我又成了自我的一個局外人。

三、讀後有感,芻蕘之見

《局外人》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很微妙,荒誕之中亦有讚賞之處,不喜歡主人公的很多行為言語,卻又覺得自己有時就是他的一個縮影,“人生沒有希望但並不包含絕望。所以,要活的真實而不虛偽,就必須堅守下去,並不是不願迂迴,而是沒有退路可走。”加繆這一論點觸及我內心深處,讀後感可能是這種微妙感最好的解釋吧。默爾索被很多人嗤之以鼻,不禁讓我聯想到近來的劉強東事件和女博主咪蒙離婚事件,搞不明白這社會怎麼了,正如《呵旁觀者文》中所說:“天下最可惡可憎可鄙之人,莫過於旁觀者。”比起真相,這些起鬨的人更願意相信聽說的、更醜陋、更熱鬧的。

這個世界從來都只有三種真相:真相、別人口中的真相、自己願意相信的真相。人生的高度,我想不是你明白了多少道理,而是你守住了多少底線。生活的狀態也沒有哪一種優於另外一種,人們往往忽略了選擇怎樣的人生道路應該是個人的自由,只要不傷害別人。

《局外人》讀後感 篇7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小說,描述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後,一直到因為防衛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幹脆,稍嫌單調的敘述揭示了默而索複雜的內心世界。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憤然,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菸。第二天,他就遊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麼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後迷迷糊糊殺了人,對於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後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讀者不由震驚!

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那麼不凡,使得中間的有點枯寂有點冷淡的述說,頓時變得意味深長,平淡中現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社會裡,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這種生存的荒誕感,人和社會的剝離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說有深沉的哲理。事實,評論界把《局外人》標籤為哲學小說。

問題是,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麼不哭,小說最後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脫節。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就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遊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於,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恆,但是也不為永恆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在於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於是生存有時候就很荒誕。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課堂上,成為局外人。乞丐在繁華都市,成為局外人。每個異類,在他的特定環境裡,都是局外人。默而索遊蕩在我們周圍,千千萬萬,每個孤獨的背影,詮釋了生存的荒誕和無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