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讀後感【精】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6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名人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傳讀後感【精】

名人傳讀後感1

音樂家。藝術家。文學家。

三個巨人。

忍者永不言棄

“我窺見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標,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如果我擺脫了這疾病,我將擁抱世界……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絕不能讓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是多麼美!”

這是貝多芬發自內心的呼喊。

從1815年開始,貝多芬就只能和別人在紙上交談了——一隻無形的手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拿走了。這對他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他曾想放棄作曲、離開祖國、過隱居生活。但經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終於開始面對命運、頑強耕耘,寫出了交響曲《英雄》《田園》《命運》,鋼琴協奏曲《皇帝》,小提琴奏鳴曲《克魯採》,鋼琴奏鳴曲《華倫斯坦》《熱情》,歌劇《菲德里奧》……

有個叫密契爾的人,他也許沒有貝多芬著名,但也有貝多芬的精神。他曾自認為世界上最倒黴的人:46歲時因車禍燒得面目全非,51歲時又因墜機造成癱瘓。但他不甘心屈服於命運的安排,最終憑藉自己的頑強意志,成了既是受人愛戴的演說家,又是事業成功的企業家。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不管他們是平凡還是出名,凡是有貝多芬精神、與命運抗爭的人,都是偉人。

貝多芬的堅強意志在他的音樂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他的精神和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話:“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能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勇者無所畏懼

米開朗琪羅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軟弱、膽小、多疑、優柔寡斷、做事有始無終……但在藝術上呢?為了尋找好材料,他在採石場一呆就是幾個月;為了運送精心挑選的石料,他親自帶領工人開山築路;為了使壁畫保持鮮豔不脫落,他摸索顏料配方,一有差錯就得從頭再來,於是嘗試了又失敗,失敗了再嘗試;為了建造陵園、鑄造銅像,他不得不從頭學習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鍊銅術、建築學;為了掌握人體的結構,他用屍體來解剖,不僅惹來人們反感,還累得大病一場……他在生活中也許不勇敢,但在探索藝術時,他從未膽怯過!

馮剛,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也有著這樣超人的勇氣。為了將野生動物的美展現在人們面前,從而喚起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他揹著十幾公斤重的照相器材,足跡遍及天山南北。為拍藏羚羊,他克服了高山反應,擺脫了重重困境;為拍野犛牛,他孤身步行8小時,凍壞了雙腳;為拍蒙古野驢,他曾在40℃的高溫中迷路14小時;為拍大白鷺,他裹在雨衣中等了4個多小時……他和米開朗琪羅一樣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勇氣十足。

米開朗琪羅一生作品無數,他卻因未完成的.太多而認為“虛度一生”。其實他不知道,只要是勇敢地與艱難搏鬥的一生,都是成功的一生。

仁者悲天憫人

有這樣一個人,他來到人世間後,表現出了不平常的奉獻感和拯救感。他為許許多多的人做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卻從無所求。他為心中的真理而奮鬥,屢遭誤解也毫無怨言。他寫了不少書,展示了歷史的廣闊畫面,譜寫了民族之魂,塑造了一大群鮮活的人物形象。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書被人們稱讚,他的善行被廣為傳頌,他的名字被人們默默敬仰。他離開人世間若干年後,他還一直被人們深深懷念著。他有著優越的地位,健康的身體,美滿的家庭。倘若他安於現狀,過著平靜而幸福的生活,那麼若干年後,將沒有人記得他的生存。

他,就是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喜歡打扮成流浪漢的樣子徒步旅行。有一次,他在一個小火車站的月臺上休息,月臺邊列車上的一位婦人誤將他當成腳伕,叫他去候車室取回手提包。他照辦了。婦人隨手塞給他五戈比小費。他先是一愣,而後自然地收起來。這時周圍的人認出了托爾斯泰,婦人由驚訝變為了窘迫,請求托爾斯泰將那五戈比還給她。托爾斯泰拒絕了:“這是我用勞動掙來的正當收入,我要把它留下來。……這是件很平常的事,您不必感到不安。再見吧,祝您一路順風,夫人。”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他的行動讓人們看到了他靈魂的崇高和人格的偉大。

這就是這三個巨人。但卻是命運待他們不公:為什麼貝多芬沒有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那樣好的身世?為什麼米開朗琪羅沒有貝多芬和托爾斯泰的自由?為什麼托爾斯泰不像貝多芬和米開朗琪羅那樣有追隨者?……他們有種種的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時表現得勇敢堅毅,沉著地與困難抗爭。他們所表現出的堅韌與勇敢感動了所有的人。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三個“大寫的人”。

名人傳讀後感2

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固然它們的生業和所處的時代各不一,但他們所尋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 ——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盡力儘量。

貝多芬的幼年是苦痛的。 人的生活對他來說就好似是一場悽慘而殘忍凶惡的 鬥爭,爸爸急於想研發他的音樂天資,運用暴力強迫做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痛 苦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互相交流。繼續拜海頓為老師。後來,貝多芬著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 越來越近時,災殃再度的來到,貝多芬聽覺的耳朵越來越衰落,他的內臟也受著猛烈的苦痛的煎熬。但他仍然瞞著全部人,一直到他再也不可以掩飾了,才修函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漸漸增加的,但沒有絕對聾,幾乎全部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他以一種不可以抗拒的氣勢去除愁悶的思想,最後變成著名人物。作為一個音樂家,聽覺失聰了,這是多麼悽慘的一件事呀!並且這種對音樂家而言非 常致命的惡疾給他帶來的苦痛,是十分人所能假想的,不過全部的苦頭都使他變的更加剛強:他苦痛,卻不肯屈撓於命數;他貧困,卻既不賣身投靠,亦不迎合潮流,始末維持獨立的人格;他伶俜,卻能以熱心誠懇的赤子之心最愛的人類; 他從未享用快樂,卻發明呈獻給全球。

米開朗琪羅外表看中去是比貝多芬幸運的多,他不殘疾,也不貧窮,他生於佛羅倫薩的城市居民家子,起小兒接納權貴教育,有頎長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底蘊,不過他在神魂上卻比貝多芬更受煎熬,更大的壓力。由於他的祖國禍不單行;自個兒國度的土地失陷卻力不從心,他與貝多芬一樣伶俜一輩子,他的親族從未給過他不論什麼暖和與安撫,只是在他身上牟取好處; 他滿眼際遇忌妒和坑害,更悽慘的是,他所處的背景與奴工沒關係兩樣。貝多芬從神魂上是自由的, 他可以做不論什麼自個兒喜歡的事, 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 他只得附著他所不願附著的教皇,只得為教皇們服務。惟一幸運的是,至少教皇還承認他的天授,況且繼續不停一次的盡力照顧他的藝術業績不遭毀傷,不過他 們卻朘削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使喚,他一生都像拉磨的驢一樣被拴在教皇的磨房裡,七十餘歲的高齡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假如米開朗琪羅沒有理想尋求,或許他就不苦痛了,便會以教皇讚揚為榮了,不過他比同時期的 藝術家更不滿意足於宗教藝術,更尋求表達尊嚴與心志。他是人文主義時期的 “巨人”之一, 這就表決了他和那一些只關切為自個兒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恆不可以得到完全一樣,表決了他將一生為理想沒有辦法成功實現而苦痛,固然他的實質性情是自滿自信並且古板執著的,只是他的親族觀念,根深蒂固的光前裕後 思想和“長子”的責任心,使他不可以存身家名字於不照顧,這就表決了他在關鍵時候定然會逃走,還是挑選獨善其身,向權柄屈撓。

與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事情狀況絕對不一樣的是列夫·托爾斯泰, 他起小在名門權貴長大,地位優良,無憂無慮,亦不會像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那樣子終身沒空, 身板子康健, 有著福祉的家子, 有著頎長的文學天授, 在另外的人看來, 已經是十分的完美,不過他的憂慮和苦痛正是由此而生。他厭煩了優良的背景, 輕視自己已經領有的一切,涵蓋自個兒的文學聲望名譽,只有性命的真諦才是他 未知的亦唯獨迫切地盼望的,於是他用自個兒一生的精神力去求索和探尋,他所 領有的福祉變成了他神魂上的沉重擔擔, 假如他只是平凡的亦心安理得的享用他 所領有的這一切,煩悶苦惱是不會在他的身上表現出來的,正是因為對真理的尋 求和不肯蹉跎歲月的神魂才使他的煩悶苦惱接踵而來。 實際上縱觀全書,在三位著名人物的傳記描畫中,都不時透漏出了這些個著 名人物的欠缺, 貝多芬脾性的急躁, 米開朗琪羅的缺乏力氣和優柔寡斷, 列夫·託 爾斯泰古板執著和封建。實際上《著名人物傳》也奉告了許多人,英雄和著名人 物並非沒有弱項,也並非就完美,畢竟他們是人,而不是神,不過這並無缺於他 們所做出的偉大的事業。悽慘的命數和嚴肅的考驗不止來到在平常的人的身上, 一樣也來到在著名人物的身上。當我們受到艱難困苦的時刻,應當想到這些個勉 強承受並打敗苦痛的楷模,不再怨天尤人,況且堅定自己的崇奉。 羅曼.羅蘭也曾說過:“生存是嚴酷的。對那一些不安於平凡的人說來,生 存就是一場無停止的搏鬥,並且往往是無光榮的名譽無福祉而言的,在伶俜中默 默施行的一場令人悲傷的.搏鬥。”筆者寫的這三位著名人物,他們都是很平凡的 人,可他們卻比常人碰到更多難於假想的苦頭和絆腳石。然而他們都是從幢幢艱 難中勇敢起立來的人,也是從種種艱難中鍛煉出來的偉人、著名人物,並且仍然 不屈撓於命運對他們的挑戰和考驗。他們三個都是筆者確定地認為的英雄人物, 由於他們都具備一樣的英雄品格:一是有百折不撓的努力向前神魂;二是永恆維 持人格的尊嚴,嚴格遵守個性的獨立,既不勉強服從於強權政治,也不認識不清 地隨大流;三是具關懷人、愛惜並保護人的博愛神魂,甘心為人的總稱的福祉奉獻自身。

原來, 著名人物也並不像我們假想當中的那樣子美妙, 或許正由於幢幢艱難, 種種阻攔、 艱難困苦和不幸運的命數才讓他們勇敢地起立來而變成絕世傳誦的著名人物吧!他們要打敗這樣艱難危險的艱難到底要多大的力氣,多大的勇氣,多 大的毅力呀!我們也一定 會像他們同樣嚐到成功的愉悅和滋味。我們到底在等什麼?來!加油吧!自己的生活是要自己作主的!沒關係能壓倒我們的,我們也一定 會成功的。信任自己吧!——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吧!

名人傳讀後感3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曼·羅蘭,羅曼·羅蘭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出生於1866年1月29日,是法國文學大師,191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童年籠罩在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的陰影中,青少年時期,他被高等師範錄取,在這裡,他人文科學上的天賦和對音樂的熱愛表露出來,開始夢想著成為一個世界心碎的單純的藝術家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原型。此後,羅曼·羅蘭得到了高等師範的鉅額獎學金,到羅馬遊學兩年,在典籍目錄中探尋歷史。這兩年中,他感受得最多的是友誼了,來自70歲的老太太馬爾薇達·馮·邁森布洛的友誼。在兩個人的身上有著同樣的理想主義。義大利之行後,1903年到巴黎大學執教。在嚴謹的學術生活和寫作中,他找到了一份慰藉。1912年,羅曼·羅蘭退休。為改善身體狀態,羅蘭許多年都在瑞士度過假日。1919年羅曼·羅蘭同母親一起返回巴黎,當時他以病重。母親去世後,羅蘭又回到瑞士,自1922年至1938年與父親和妹妹定居在那裡。這個時期裡,他對社會主義和東方宗教產生的興趣。此後,羅蘭前往家鄉附近的一個法國小鎮,在那裡繼續寫作,後來,因反納粹行動而遭到軟禁,於是,1944年12月30日謝世於家中。羅曼·羅蘭的文學生涯從他個性中的矛盾體逐漸發展而成他從父親那裡吸收的愛自由、愛挑剔的高盧人精神和從母親那裡得到的藝術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繪得奇怪的特徵:一個宗教社會主義者,一位反神權的神祕主義者,一位革命的主義者,一名非教條的_,他還是一位在充滿巨大國際競爭的世紀堅持國際合作主義者。

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曆史充滿了恥辱和醜聞,法西第三共和國成了不光彩的共和國。整個法國社會到處充斥著庸俗和醜惡,人民經受著無數的苦難。再環顧世界,完全是一個物質利益決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為國際秩序的時代,羅曼·羅蘭深深感到需要有一種高貴的精神榜樣來拯救人類。1902年,他在寫作《貝多芬傳》的時候,逐漸形成了,寫一系列名人轉的龐大計劃。音樂家貝多芬在耳聾後,進場閱讀希臘歷史學家普魯塔克的《名人傳》幫助他忍受疾病的痛苦,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撫慰。受到這種啟發,羅曼·羅蘭決定要寫一些英雄人物的傳記,宗旨在安慰和鼓勵“世上不幸的人們”。作者選擇了音樂家貝多芬,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作家托爾斯泰等人。《名人傳》由《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他們均創作於20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這本書中有很多的人物,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講一下吧:

一、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名人傳》中,在記敘貝多芬光輝的一聲,而且以耳聾、愛情挫折為線索,寫出了貝多芬的痛苦的超越。在記敘《第九交響曲》中,羅曼·羅蘭更以詩一樣的語言讚美著這一偉大的作品,讚頌著貝多芬以大眾歡樂為生命最高歡樂的崇高境界,語句在此時幾乎要飛越出紙面,火一樣的激情洋溢在語句之間。

二、米開朗琪羅(1475-1564),義大利雕塑家、畫家、建築家、詩人。他的藝術作品,如《大衛》雕像、西斯廷禮拜堂的壁畫,鮮明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徵,是義大利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代表作。他也創造詩歌,他的詩歌,大多抒寫友誼和愛情,它們也同他的造型藝術作品一樣,雄渾、深沉、粗獷、樸實,具有感人的力量。

三、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作家、改革家、道德思想家。他在自己一生的文學活動中創作出了許多天才的作品,其中以《戰爭與和平》、《安納卡列尼娜》和《復活》最為著名。

說完了書中的主要人物,我們就開始看一看這本書中的很多的好詞佳句吧!

1、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2、主要的是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

3、人啊!你當自助!

4、偉大的心靈猶如崇山峻嶺,我不是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我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我們可以變換胸中的呼吸和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我們將感到更迫切永恆。

……

我認為這本小說敘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義大利畫家、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一生,讚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鬥。

貝多芬,他的音樂受到歡呼,他的困難卻無人問津,在生命的末日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

米開朗琪羅,每從事一項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妒嫉和怨恨,他同貝多芬一樣終生未婚,沒能享受到真正的愛情。他臨終前幾天還整天站著塑像,終於留下傳世傑作。

托爾斯泰,要面對整個貴族上流社會,一直被教會開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

好了,廢話說多了沒有用,還是大家自己去看一看吧!說不定,你們的感受要比我的還真切呢!

名人傳讀後感4

人生來並不是一場輕鬆的享樂,而註定是一場沉重的負擔。——列夫·托爾斯泰

小時候學鋼琴,喜歡貝多芬總是勝過莫扎特的。後者譜的曲子高貴典雅,然而像我這種凡夫俗子總是難以體會真諦。而貝多芬的作品卻像面對著奔騰不息的大河,還沒來得及抵抗便被那洶湧的情感捲了進去。那時我還並不曉得這位西方樂聖的生平苦難,卻已經為他前無古人的才華所傾倒。

所以當我第一次翻閱《名人傳》,看到“路易維希·凡·貝多芬”這個名字出現時,便深深地淪陷了。

英雄是孤獨而痛苦的。貝多芬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他人生的命運大起大落,他飽受疾病困擾,嚐盡世間涼薄,卻從未低頭。羅曼·羅蘭精彩的描寫和傅雷大師絕妙的翻譯使這位西方樂聖不屈的形象再度鮮活,躍然紙上。

寫貝多芬的這一部分始終是壓抑的,不論他如何抗爭,最大的敵人——命運還是主宰著一切。讀完之後合上書,只覺得黑暗,黑暗,無盡的黑暗。

而終究有光芒,刺破羅網,掙脫束縛,砸開枷鎖。而終究有英雄,來自地獄,目光堅定,高舉火把。

貝多芬就是這樣的人,這樣矛盾的一個人。

他承認命運的黑暗,卻成為荒夜裡一束奪人心魄的光芒。

其實說到黑暗,米開朗基羅所處的環境遠甚於貝多芬。只是相比貝多芬英勇衝動,米開朗基羅顯得更為溫和,也更為迷惘。

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正如《雙城記》所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方面,中世紀恐怖壓抑的威壓正盤旋在歐洲人民的頭上;而另一方面,閃耀著人性光芒的颶風正在亞平寧半島成型。米開朗基羅便誕生於此,他的一生註定不凡。

然而最初的他卻是孤獨而迷惘的,糾纏於各方勢力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這與他人文主義的理想相差太遠。他痛苦,他不堪。這位羅馬天才陷入了精神與信仰的雙重危機。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求索。

這注定是一場痛苦而危險的旅程,他卻成功了。米開朗基羅在鬥爭中獲得了勝利,西斯廷教堂祭壇上的那六年,上帝不知與他辯論了幾百回,堅硬的大理石牆壁不知被他如炬般的目光貫穿了幾千次。終於,他找到了,他發現了,他醒悟了——《末日審判》!

這是米開朗基羅向世俗,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他完成了求索與鬥爭的旅途。他勝得驕傲,那畫上面的衣服,只不過是歷史餘毒的遮羞布。而那靈魂,卻已經完成了最偉大的人性之救贖。

把列夫·托爾斯泰歸入到“作家”這個職業簡直是對他的大不敬。他是個英雄。他必須要承受英雄所要承受的,無邊的孤獨。

貝多芬的孤獨源自命運,米開朗基羅的孤獨源自信仰,托爾斯泰的孤獨則源自他的心靈。對於托爾斯泰,他的經歷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矛盾。羅曼·羅蘭精確地把握到了這一點,筆墨不多,卻將托爾斯泰的掙扎寫進了骨子裡。

托爾斯泰自己如同那個時期的俄國一樣,是矛盾的——他有著平凡的外表和樸實的心靈,卻生活在自己所痛恨的貴族之家;他所要牴觸的是自己享受著的,所要反對的正是他自己成為的人。這使他與同時期的高爾基永遠的劃開了一條界線:高爾基無所畏懼,如同海燕一般;而托爾斯泰卻始終在掙扎,在猶豫,在痛苦。

所以,托爾斯泰想到了博愛,想到了寬恕。

而在人生的最後,他也完成了自己心靈的寬恕。這個一直處在煎熬的,不屈吶喊的靈魂終於得到了永遠的安寧。在秋天的車站裡,托爾斯泰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

孤獨而生,寬恕而死,如悲涼之霧,遍披華林。

我是個英雄主義者,我相信螳臂當車,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我敬佩這三位英雄,也敬佩人類數千年文明之間無數捨生取義的志士仁人。

托爾斯泰說過:“人生來並不是一場輕鬆的享樂,而註定是一場沉重的負擔。”這句話可以看做是對《名人傳》最好的解讀。

貝多芬與命運對抗,米開朗基羅與信仰博弈,托爾斯泰與心靈鬥爭。他們的人生始終是充滿苦痛的歷練,是一場沉重的負擔。因此這部《名人傳》的基調也是深沉的,黑暗的。

然而生命最美好的地方就是黑暗,因為只要有黑暗,必然就會有希望。

這種希望來自靈魂,也會拯救靈魂。

因此,這三位英雄的人生在我們看來是恐怖的,是苦痛的。然而對他們自己而言,卻是一次暢快淋漓的宣洩,一場血脈賁張的戰鬥,一首波瀾壯闊的史詩。他們在不斷的抗爭中實現了自我,也為人類文明畫下了濃墨重彩的、閃耀著光芒的一筆。

所以,去堅持自己應該堅持的事情吧。在你堅持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人生。

雖然苦痛,卻是救贖。

名人傳讀後感5

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米開朗琪羅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名人傳》描述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啟示更多,獲得更多。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展開恢復20世紀文學崇高德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鬥爭,儘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瞭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鬥,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鬥爭和捨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為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為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著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讚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裡獲得更大的啟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鬥,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現在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裡,我們的靈魂也被所昇華為一種崇高。

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米開朗琪羅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名人傳》描述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啟示更多,獲得更多。

名人傳讀後感6

翻閱著剛剛才從書店裡帶出來的《拿破崙傳》,邊看邊是震撼又為他感到遺憾。這個小個子的科西嘉人也人類文明歷史教科書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令人佩服,當然同時和很多古今中外的歷史人物做一下對比,從中還是能看到學到很多東西。雖說他出生在一個所謂的貴族家庭,但是由於歷史背景和其家族歷史的緣故,使得他有了一種獨特的思維模式。他身上帶有一種不屈不饒的精神,由於自小苦讀加上 銳利的眼光使得他一步青雲,從第一次反法聯盟到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反法聯盟,其中經歷了數十年之久;從第一帝國到流放生涯,他選擇了什麼?和很多歷史偉人一樣的放棄?不是,也許是上帝賜予的堅強,他又一次的成功了,似乎和小說《基督山伯爵》的主人公有異曲同工之處。對比近代的希特勒,古代的項羽,雖不說他們是正義的使者還是反人類的惡魔,至少在最後關頭還是少了一分堅持,所以就確定了結局的失敗。相比之下,希特勒和拿破崙又有很大的相同點,即是野心。他們嚮往的是整個歐洲,但是少了變通,諸如通過和平手段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歐洲聯盟。但是在當時談和平統一,未免為時太早,畢竟人類歷史一直在發展和修正的過程中,對過去的偉人指指點點有些不公平。言歸正傳,他們的失敗來自野心的膨脹,以及外部的合作。希特勒,最和毀於蘇聯之戰,因為這好比動物奇觀中的蛇吞象,就算吞下了也會被活活咽死,他繼承了德國雅裡安人獨特的嚴謹態度,也許經過了精密的計算,想以慣用的閃電戰術瞬間擊垮蘇聯,似乎太簡單了,但操作上並不像之上計算的那樣,紙上談兵談何容易,想想,蘇聯降雨何等之遼闊,橫跨幾乎十二個時區,就算閃電戰,閃電從東邊要傳到西邊也不是霎那間的事。同樣,拿破崙面對的是當時的沙皇俄國。最後都是由於盟軍的反覆合作,一次又一次,終於都失敗。兩人如此一般,是歷史的巧合?誰也不知道。

回眸歷史,歐洲歷史,好像每個歐洲國家都曾在歷史上稱王稱霸過,因此可以說歐洲的歷史錯綜複雜。各個國家有著他們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輝

煌期和衰敗期。而如今,和平外交促使他們走在一起,忘掉過去的民族仇恨,不顧前賢,因此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今天的歐盟。

一個出生於沒落中產的科西嘉青年,懷揣著光榮與夢想,功勳卓著的他一步步走向了法國的王位,直至權利的至尊。他曾經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麼究竟是什麼成就了他,築就了他?且開啟《拿破崙傳》,感受這位傳奇將領、皇帝的傳奇一生。

應該說,拿破崙的一生,都在書寫著“磅礴”、“恢弘”和“大氣”。他的成就,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都是極其輝煌的。在軍事上,拿破崙被人們稱為“一代軍事偉人”他戎馬一生,親自指揮的戰役,多達60餘次,其中有許多戰役在戰爭史上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崙的軍事言論和戰爭戰例仍被作為教材在一些國家的軍事院校廣為傳播。在政治上,他曾這樣總結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並非建立在四十次勝利的戰役上,也不是由於我使得萬邦臣服,滑鐵盧戰役就足以抹煞對那麼多勝利的回憶。永不湮沒的是我的法典和參政院的會議紀錄,我與大臣們的通訊……由於條文簡明扼要,我的法典遠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這就足夠了。用武力打下的遼闊領土,從亞歷山大的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帝國,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無不是經過一兩百年就分崩離析的。唯有拿破崙法典,歷經百年仍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在今天的法律制度中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但是說到底,一切的物質成就終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飄然遠去。我想,拿破崙之所以至今仍擁有強大號召力的重要原因,便是他精神上的某種特質,換句話說,是他出眾的人格魅力。“一個人應養成信賴自己的習慣,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與毅力”、“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不可能只有庸人的.詞典裡才有”、“人生之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能屢仆屢起”、“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為政之道就是勇往直前,有進無退”。這些都是拿破崙的語錄,而他正是這些話的最好實踐者,他的積極進取的心態、無私博大的胸懷、永不懈怠的精力、非凡的想象力、敏銳的洞察力、堅定的自信心……

叔本華曾將人分成流星、行星、恆星三類,拿破崙一定屬於第三類。恆星堅守著太空,閃著自己的光芒,它屬於全宇宙。那麼拿破崙的精神內涵猶如一顆熾熱的恆星,而他所締造的功勳和所取得的榮耀就恰恰如恆星所散發出來的光芒,經久不息,他屬於全人類,屬於全世界。

或許天妒其才,他終被囚於聖赫勒拿島。他已經倦了,他完成了他的任務,他可以用死來結束他壯烈的一生了。就這樣,一頭雄獅倒下了,伴著暴風雨,就像他來時那般壯美,他去得悽美,卻也動人。但他的雄魂永遠吸引著世人,他的神祕永遠留給後人。

一個人憑藉自信和勇氣,憑藉激情和努力,憑藉知識和能力,為了光榮與夢想,就像拿破崙那樣,又有什麼可以橫亙在他面前呢?尋著偉人的腳步,我們何懼前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名人傳讀後感7

黃昏,漫步在林蔭小徑。眺望天際,夕陽潑灑著溫暖的餘暉浸染著天邊的雲朵。霞光萬道,西下的太陽竭力放射出最後的光芒渲染著天地間的萬物。不由想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使幹”的執著信念和不懈努力。頃刻,雲彩轉瞬散開,猶如漩渦般彷彿在緩緩轉動,讓人思緒飄飛。

時間是一條滾滾向前流淌的河流,不停亦不休。歷史便由它推動不斷前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是啊,多少人事在春秋歲月中被時間的河流淹沒,不留絲毫的痕跡。但同樣的,大浪淘沙始見金;一顆又一顆閃耀的星升起又隕落,激盪風雲。他們被世人所銘記,因為他們以自己的軀體為引用思想閃射出真理的光芒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 羅蘭為我們帶來了“英雄的氣息”,一部《名人傳》盡情地譜寫著一首波瀾壯闊的英雄讚歌! 幾段心路,無不與命運抗爭;真正的英雄是那些以執著的信念和堅韌的意志戰勝自己並超越自己的人們。那是永不屈服的靈魂,堅忍不拔的心靈。

18世紀末,出身貧困的貝多芬,僅僅依託著對音樂的夢想隻身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尋夢。正如他自己所說:“我願證明,誰若行為高尚、善良,必同樣能承受苦難。”他歷經磨難在維也納初

顯鋒芒,迎來了人生中的光輝時刻,此時他的聽力日漸衰退,聽覺上的隱憂日趨明顯;但同樣的',他走向了自己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曾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裡嚥下了最後一口氣。他用這樣一句話總結了自己“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的一生:“惟其痛苦,才有歡樂。”

15世紀末,13歲的米開朗基羅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學畫。那是他首次踏入藝術的殿堂,從此沉浸其中。此時的他初現光華,1年後他做出了令他的老師都嫉妒的成績;此後他轉入一所雕塑學校學習,但不久後因為信仰不同離去。以後他周遊了威尼斯、羅馬等等名城,對於雕塑的技藝不斷提升;同時,也慢慢步入了他的輝煌時期。直到而立之年被人鼓動為教皇所差遣,雖然此時的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西斯廷教堂天頂畫”等名作,可是他自己卻十分痛苦地繪製著這些他並不滿意的作品。終其一身,他都在躲避教皇的追捕 ,直至1564年2月18日下午5時,這位“愈受苦愈使我喜歡”的傑出雕塑家兼畫家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似乎正應了他的那句“。歸宿,即死亡。”,這或許正是他的歸宿。

19世紀初,2歲喪母9歲喪父的托爾斯泰青少年時代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他充實而快樂的中年時代在部隊服役參加衛國戰爭,他曾力圖改善農民生活卻因不得農民支援而以失敗告終。34歲他結婚了,幸福的生活讓他有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鉅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援。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的他選擇了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

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三位英雄不同的人生向我們揭示了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麼就定能衝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的獻身精神和挑戰精神。

絢麗如夢的時代巨人正是這歷史長河中美麗耀眼的少許浪花,迴轉思緒,夕陽下不禁立志讓我們以更加堅韌的意志去掀開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也正是貝多芬雖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棄音樂,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其創作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他通過精湛的藝術手法,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歐洲古典樂派推向新的高峰,並開闢了浪漫主義樂派個性解放的新方向。米開朗琪羅也遭遇悲慘,卻仍然堅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琪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巨集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托爾斯泰面對內心的惶惑矛盾,使他最終創作出不朽名篇。托爾斯泰被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環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托爾斯泰從未放棄對人生真諦的執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會上層與下層、地主與農奴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在哪裡,農民貧困的根源何在,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

名人傳讀後感8

共軍對戰術的研究與貢獻,其實很多來源於日本人。”三三制”其實就出現在平型關中,日本人拚刺刀時就是三人一組,抑制了八路軍的人多優勢。最後一一五師傷亡人數,幾與日本人相同,但日本人全死光了。不能不說,共產黨的軍隊能夠在戰術上得到提高,以至比高出一籌,是在敵後長期與日寇作戰的結果。而日寇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也是共軍以不畏死作為建軍思想的來源。

共軍戰術從抗戰結束,就得到昇華。這從林彪與粟裕身上體現出來。而延安總部多少還是保留著以前的遊擊思想。這在採守勢的中原戰局中表現更加明顯。大踏步後退,大踏步跳轉敵後,就是毛澤東一貫的戰略。挺進大別山就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思想。和毛澤東基本是同時代的劉伯承,很容易就理解了毛澤東的意圖,而年輕一輩的粟裕,則表現出更多的銳氣。粟裕打仗,絕不大踏步後退。就算要後退,也要把當面敵人打殘再走,以免以後被動。而對大踏步跳轉敵後,有過抗日先遣隊失敗經驗的粟裕更是深知其弊。因此,他堅持依託根據地,消滅敵有生力量,未到絕境,絕不跳轉出去。

林彪在東北,就是明顯的大踏步後退。因為他有兵,但還來不及整合。為了求得整合時間,就必須大踏步後退。

在戰略問題上,毛澤東比蔣介石高明。這表現在哪裡呢?共產黨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唯一目標。毛澤東一直在計算著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100萬對400萬,算到200萬對300萬,然後,就認為應該轉入戰略進攻。而蔣介石的戰略並不是打仗。他仍把共軍當土匪,進行圍剿,而不是以消滅敵有生力量作為最終目標。

“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戰爭目標”,這在蘇德戰場,就得到體現。蘇聯拼死消耗德軍,最後依靠遠東抽來的兵力,佔據了戰略優勢。而在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同時,通過土改,不斷補充自己的軍隊。一銷一長,就實現了戰略轉變。

人數佔優,並不表示戰爭佔優。毛澤東的所謂戰略進攻,其實是扯談。他確實明白,有了人數,他才有一拼之力。但是在戰略相持時,怎樣才能達成戰略進攻的態勢,卻不是草莽毛澤東能夠解決的。千里挺進大別山,就是用游擊戰術指導正規戰爭的結果。在中原,戰略進攻最終還是由粟裕實現了。粟裕從實戰中明白,他一個軍團的兵力,只能消滅有限的敵人。我們的人數比例已經今非昔比,就需要整合更大的方面軍團,才能與更強大的敵人周旋,才能消滅更多的敵人。這樣,才能利用人數比例的有利變遷,達成戰略進攻的態勢。一句話,還是要繼續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這才是正規的戰爭原則。劉伯承就提不出來。因為以他當時的實戰能力,不能承擔這一重任。那一輩的人,弱習慣了,總想著避實擊虛,並沒有戰略決戰的膽略。毛澤東的偉大,只在於他認識到粟裕是對的,並把整個戰略決戰完全交給了粟裕。但這不是軍事上的貢獻。軍事上的貢獻來自粟裕。

粟裕不當三野司令,是因為那樣做不利,對戰爭不利。一直到抗戰結束,甚至在中原大戰開始時,粟裕還不是一個方面軍的主將。粟裕在南方三年游擊戰,手下兵將太少,基本上是被放棄的棋子。抗戰時是新四軍下一個支隊司令,上面有葉挺、陳毅、張鼎丞一大串大人物在他之上,就是因此,組建華中野戰軍,他要讓司令,而且他所有的部下,都只能任副職。後來組建華東野戰軍,他還得讓司令。一直到淮海戰役後,他才贏得了無可爭議的地位。從二讓司令,就可以看出,粟裕是個標準的軍人。他知道自己擅長的只是打仗。

毛澤東對東北的指導又如何呢?毫無疑問,錦州一戰,盡顯其雄才大略。打錦州,包餃子,林彪會不明白其戰略意義嗎?林彪的謹慎,是有道理的。以東野的`實力,東北基本上大局已定。問題只在於願不願意放走一部分敵人而已。以東北的工業基礎,再加東野的實力,只要得到東北,全國解放只是遲早的事。在這種情況下,需不需要把整個東北的命運,押在塔山這一彈丸之地上呢?毛澤東堅持這樣打,你可以說雄才大略,也可以說冒險。而且這個險冒得也太大了。只差一線,就是東北全盤逆轉的惡果。塔山是一個輝煌的戰例。就是因為太輝煌了,我才認為那不是一個可複製的戰例。大功還是要記在林彪和四野的頭上。林彪如果有野心,大可以讓錦州之敵逃回去,這樣,淮海戰役要改寫,整個共產黨,就四野老大了。所以說,林彪是一個標準的軍人。“野心家”的稱號,無論如何不能加到林彪頭上。

毛澤東的貢獻,在抗日戰爭,堅持在敵後擴張。無視日寇就在面前,堅決以儲存實力,發展地盤為主。這種戰略需要毛澤東這樣的政治人物,才能承擔。當然,紅軍在井岡山發展壯大,毛澤東也起了主導作用。

名人傳讀後感9

最近不會起標題了,象徵性地起一個,看著高大上,也符合《名人傳》裡想要傳達出來的意思,只不過我今天寫的讀後感比較天馬行空,估計與這個標題關係不大。

也許有人會建議比較學術的書從序言讀起,因為裡面可能有總結概括性的內容,可以幫助理解正文。一般情況下我都不會耐心看序言的。不過《名人傳》是個例外。《貝多芬傳》裡面三篇序,一篇是譯者傅雷寫的,兩篇是作者羅曼羅蘭寫的。實際上傅雷的序的第一句話就驚醒了我:“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無病呻吟與傷春悲秋,說到底就是閒的,餓兩頓就好了。

還是傅雷的話:“不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練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感覺大文豪一針見血,每一個字說的都是我,每一個字都像針一樣要刺進靈魂裡去。現在的人活得都安逸,和平舒適的生活讓我們很難想象那些年代的苦難——有時候我會被自己的想象嚇得流下眼淚,痛苦得彷彿呼吸不過來,但究竟只是想象。

傅雷的序是1942年寫的,那是民國時候,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羅曼羅蘭的序是1903年和1927年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繁榮和隱憂,舊世界要滅亡而新世界還沒有到來。他們能夠理解貝多芬,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是貝多芬式的人物。

然而從貝多芬身上汲取了勇氣和力量的傅雷最終還是自盡了,藝術家和文人有時候比所有人都堅韌頑強,有時候又脆弱得像高枝上的巢,不知道哪一陣風會將其摧毀。有時候想想,我就讀的大學估計會好一點,畢竟是以理工科尤其是工科見長的學校,就算庸人覺得文人死絕了對這個世界也無傷大雅,沒有人可以否認造飛機大炮原子彈的人是無可替代的,也許就是那樣,哪怕最可怕的那十年珍貴的老師們也儲存下來了。

連著讀傅雷和羅曼羅蘭的序言很有意思,很酣暢淋漓,彷彿是內心情緒的宣洩——我之前彷彿說過,文人最重要的作用就在於幫助我們普羅大眾說出了我們說不清楚的話。看書的時候總有這樣的感受,呀,這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我自己說不清楚,但是作者幫我說了。並且,很讓我感慨的是,傅雷真的把翻譯做到極致了,真的做到了“信達雅”,簡直可以說是翻譯界的標杆——我根本就分不清哪個是他自己寫的而哪個又是他翻譯的。

比上兩天看的《德國簡史》好多了,那個《德國簡史》的譯者就沒有通讀過自己翻譯的東西嗎?翻譯成中文就要按照中文的語序和表達習慣,保留了後置定語從句是想幹什麼,幫忙修改中文語言習慣嗎?

說遠了,說回到《貝多芬傳》上。我感覺之前這學期學德語很有意思,因為學著德語,忍不住就會多關注一下跟德國有關的東西——好像聽到自己家孩子的名字一樣。接著就是因為要寫二專論文,看了《德國簡史》,把歷史事件串了起來不說,確實是把歐洲歷史又複習了一遍。有時候想,歷史可能真的是學習文學的前提,說不定也是學習音樂的前提,不然你怎麼能搞清楚貝多芬為什麼要寫這樣的音樂,羅曼羅蘭為什麼又要寫貝多芬?把人物放進歷史裡會很有意思,看他跟歷史上的'其他大人物有交集,好像看見了舊朋友。比如在貝多芬傳裡看見歌德,再比如第一次把《歡樂頌》的作者席勒放進歷史構架裡,哦,他跟歌德一起的,德國人,“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後來就間接影響格林兄弟收集德國童話了。時間順序捋清楚,記憶宮殿裡又多了一個成員,多有意思。

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說實話並不能算是一個正統的人物傳記,至少我看了不像,它有點像人物精神體悟,如果一個人是一本書,它就是一個讀後感,貝多芬這個人的讀後感。我沒有了解過貝多芬的生平,文中有好多事情我不知道前因後果,有很多人我不知道到底跟貝多芬有什麼樣的關係。但這並不要緊,因為貝多芬的形象足夠突出,其中幾個細節描寫得也足夠動人。一個耳聾的音樂家,他在指揮音樂會的時候聽不見聲音,於是造成了混亂,可他本人都弄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真是最叫人心疼的細節了,雖然已經知道貝多芬是文章開頭那種雄獅一般的英雄形象,可也忍不住想要抱抱他,安慰他。

以羅曼羅蘭的序言結尾吧:“他們固然由於毅力而成為偉大,可是也由於災患而成為偉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過於怨嘆,人類中最優秀的和你們同在。”是苦難造就了他們的輝煌嗎?也許吧。也有可能是上天給予了他們無上的天賦,便收回了一些平淡的幸福。然而就在無盡的苦痛裡,偉大的人仍然不會停止追求歡樂,甚至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要將歡樂帶給全人類。

名人傳讀後感10

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環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托爾斯泰從沒放棄對人生真諦的執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會上層與下層、地主與農奴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在哪裡,農民貧困的根源何在,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徵,永遠銘刻在人類的記憶之中。寬廣的前額上兩道微彎的皺紋,白色的雙眉異常濃密,一部忠厚長者的鬍鬚,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蒼老的面龐變得平靜、溫和,留著病痛、憂傷和慈祥的痕跡。”

正如書中所描述的,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髮覆在前額,長了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脣,寬闊的耳朵,長得十分醜陋。正因為這醜相,他的童年過得一點也不開心。然而就在托爾斯泰寂寞無比、急需關懷的時候,他的親人一個一個離開了他。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一歲。他的父親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城邑中過著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他的童年不再有歡笑,在悲傷和落寞中度過。

他在一個叫卡讚的地方讀書,這期間他的.頭腦處於狂熱的境界中,他不斷地試驗各種人生觀念和學說,矛盾對立的理論讓他固有的信念動搖了,各種幻想不時佔據他的頭腦。在年輕混亂的心底,一個不變的東西是他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他絕對的真誠。他毫不留情地進行自我分析與解剖,坦白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行為,他後來還將自己年青不道德的生活記錄拿給妻子看。由於不滿於學校的教育,他自動退學回家進行農莊改革。

不知不覺間,他已成長為了一個的青年。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變得粗狂,學會了放蕩自己。有一樣東西拯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最後,他被迫去塞瓦斯托波爾從軍,這期間他發生了改變,他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並且深受宗教的影響,他開始回過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想了自己的未來,他由原本的放蕩不羈變得呆板嚴肅起來。

他在幸福的婚姻庇護下,創作了不少傳世名作,他事業也進入了巔峰。但在輝煌背後也有痛苦,在《安娜?卡列尼娜》還未完稿前,他已經厭倦了,陷入死的眩惑之中,他有一種巨大的虛無感,有強烈的死的慾望。他害怕自己會突然自殺,便把房間的繩子藏起來,不敢帶獵.槍打獵。他將自己的苦惱賦予了人物,卻也把人物的境遇摻雜在了自己的生活中。

晚年,他最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社會問題的論戰中,他反對謊言,反對暴力,抨擊各種迷信。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殊榮即將贈予他。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他的思想與家人產生了溝壑,他的妻子逼迫他繼續寫作。1910年10月28日,82歲的托爾斯泰突然離家出走。11月20日清晨,這位世界文豪和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在阿斯塔波沃車站與世長辭。臨終前,他對身邊的人說:“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你們為何大家都在這裡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回顧托爾斯泰的一生,我驚奇地發現,他竟然“不是個天才”,《名人傳》裡他自己說到: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在後天的生活中,憑著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頂峰的。

是的,年輕時代的列夫?托爾斯泰,學習成績如此的普通;既無洋溢的激情又橫溢的才華,不僅孤獨鬱悶而且大腦狂熱偏執;他對生活不滿甚至感到厭倦,於是他變得放蕩不羈,他學會了財博,他不得不四處借債……這可真令人難以置信:列夫?托爾斯泰竟然會曾如此!他那善良的心靈呢?他那昂揚的鬥志呢?他那閃光的才幹呢?

青春的低谷是暫時的!列夫?托爾斯泰怎會永久消覺下去呢?他勇敢地追求意志與肉體、精神與境界的完美結合,而且他還希望得到全人類的敬仰和愛戴,正因為如此,他努力著……終於,用那支桀驁不馴的筆寫出了驚世之作。他成功了!是的,他的作品吸引了無數的愛戴者;隨之,他的名聲也響遍了國內外;很久很久以來,他的價值無人能媲美。

然而,列夫?托爾斯泰一再強調:他只是個普通人,他不是個天才;他只是用了他的“金鑰匙”,打開了他的“智慧之門”,才造就了自己的成功。

希臘神話告訴我們: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扇“智慧之門”,只是它常常被暫時地掩埋著,因為一個人本身就是一座潛力巨大的寶藏庫,假如你善用你的“金鑰匙”,才能發現門後是一片燦爛陽光,有著無窮的熱能——這時的你,就奏響了生活的最強音;相反,如果你惰於開發自己的無限潛能,你將一輩子是個弱者!

事實不就是這樣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在困境中,給生命之舟加燃料,他們名垂青史;在順境中,更應當給生命之舟加動力,要不怎麼會有“滿招損,謙得益”之說;順境中要堅持創造,因為“一切事物的趨於完善,都是來自適當的改革”;“人才進行工作,天才進行創造”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人才,甚至是天才,就看你的每一天是否在改進。

因為羅蘭說:“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屬於他自己的一份精華。我們要了解自己,選定方向,認真去追求。”如果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開掘“智慧之門”的可貴,並且都有勇氣和決心,能踏踏實實,以自己的方式,認認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我想我們有朝一日也可以驕傲地宣稱:我不是天才,但我成材了!

就譬如列夫?托爾斯泰,善用自己的那把“金鑰匙”,適時給自己的生命之舟添油加動力,給自己一個理想的前程!

名人傳讀後感11

讀完《名人傳》這本書,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們的心靈的,名人傳讀後感100字。這本書裡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無敵手的江湖豪傑,也不是功蓋千秋的大偉人,這裡面的英雄具有一種內在的強大的生命力,使他們勇敢地與困難作鬥爭。

貝多芬出身貧寒,他很小就輟學。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與命運作鬥爭。他孤獨的活著,他惟一的親人辜負了他,他內心受到沉重的打擊,可他還堅強活下來。他沒有一個朋友,他就像與世隔絕。雖然這位偉大的音樂家一直痛苦的活著卻創作了不朽的傳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聾後創作的。他最後終於戰勝命運,戰勝疾病,戰勝痛苦,戰勝聽眾的平庸,戰勝困難和障礙,攀上生命的巔峰。貝多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不肯屈服於命運,他改變了命運,他的精神震驚全世界。

米開朗琪羅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他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功底。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看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毀於戰亂,他受到別人的折磨,他的家族向他索要錢。他一生依附教皇,為教皇做事。教皇為自己樹立碑立傳,使米開朗琪羅達不到自己的理想。他一生遇到許多困難。他堅持,為了自己的理想,他活到了70多歲。

托爾斯泰出生於富貴家庭。他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曾經獲得成功,但他蔑視自己擁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虛度年華,他想要通過照福人類來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他弘揚真正的基督精神,對自由主義的蔑視。

作者告訴我們要勇敢的與命運作鬥爭,只要你不屈服於命運,總有一天你會改變命運。人生就是奮鬥,幸福就產生在奮鬥之中,命運是自己掌握的。

人們常說:“一本優秀的傳記不僅能讓我們認識世界,還會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人生。”而《名人傳》即:“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他們的主人公分別為音樂家、雕塑家和小說家,不過,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鬥爭,儘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瞭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鬥,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鬥爭和捨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為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為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著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讚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裡獲得更大的啟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

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鬥,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名人傳讀後感12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_題記

觸著濺火的書頁,耳畔彷彿碰撞出一聲聲不屈的怒吼,隨著羅曼羅蘭那激情燃燒的文字,我彷彿躍入那無聲的世界,聆聽那來自心底的鏗鏘有力的旋律。

1796年,正是潑灑青春熱情的時期,命運卻將他甩入一個無聲的世界,耳根子靜得發痛,五臟六腑也跟著鬧翻了天。至愛也棄之遠去,肉體與精神上的煎熬重重地墜在了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肩上。

你能想象,一個將音樂嵌入靈魂的人眼睜睜地看著指揮棒與樂隊錯開卻毫不知情嗎?你能想象,面對滿堂雷鳴般的掌聲卻目光如水,呆滯得如一尊雕像嗎?如果,那個人是你呢?

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再次盪滌我的靈魂,如此險惡的逆境中貝多芬尚能做出如此成就,那我們呢?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將絕望的淚水濺落在所謂的“逆境”中呢?我們又能憑藉什麼來喊出那一個“不”字?!

他,短小臃腫,外表結實,穿著講究卻不華貴,目光中射著狂野,他不屈權貴,在黑暗中劈開一道刺目的光亮,在一聲震怒的狂嘯中隱沒。

漸漸合上書,卻揮不去心間燃得正旺的火焰,無論將來的路有多麼坎坷,有多少荊棘,我們都要勇敢地走下去,並在心間綻出最美的鏗鏘玫瑰!

米開朗琪羅傳

淡白色的粉末在輕輕的敲打中紛紛散落,望著那幾近完美的雕像,他微笑,忽又皺眉,拼命搖頭,最後,竟在一聲脆響中一錘子將雕像砸成滿屋子的碎片,他,就是米開朗琪羅!

面對困難,他的人生詞典裡只有兩個字,那就是逃避。但他又強制自己去忍受,去面對。在菲冷茲那個恐怖專制到了極點的人間地獄裡,他恐懼,他謹慎,滿腔的怯懦堵在心口,令他軟弱如一池的漣漪,風雨襲來,只會一圈一圈地避開。

隨著名人傳中細緻生動的刻畫,我步入米開朗琪羅的世界。緩緩揭開了他神祕的面紗。

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工作。不停地雕,不停地刻,不停地用小刀和小錘敲敲打打,不停的呈現心中所謂的完美。

他,軟弱中透著貴族氣息的他,從羅曼羅蘭的筆中,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再次翻開那冰涼如霜的紙頁,耳畔響起一聲聲淺思的樂音,“那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悲劇人物......”

在那專制橫行的年代,他雕刻著,追求著至真至善的藝術世界。

但在藝術的外殼下,卻隱匿著謹慎到了極點而產生的怯懦,一生雖忙忙碌碌卻毫無自己的作為,這樣的人生,可謂悲到了極點。

就算命運註定要失敗,也應該勇敢地走下去不是麼?那一刻,戰得頭破血流比苟且偷生更加絢爛奪目。

嫩草無法逃避狂風,但他可以選擇在狂風摧殘後勇敢地立最後一次;飛花無法躲開旋雨,但它可以選擇在旋雨狂墜後潤澤一片土地。

我們,又有什麼理由逃避?

折上書角,合上書。一個淒涼的故事,一位淒冷的雕刻家,一首悲愴的詩。緩緩在指間滑去。冰涼的觸感引出我輕聲的嘆息。

在那黑暗汙濁的年代,羅曼羅蘭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提筆寫下那一行行啼血的文字,喚醒一個個迷惘無知的青年?

一縷寒風襲來,我的心涼到了極點。

夜,無眠。

托爾斯泰傳

家,如一團金黃色的`火焰暖烘烘地燃燒在我們心頭。但在托爾斯泰的心中,家卻是那樣的沉重,冰冷和無奈。

以往,從老師口中觸到他神祕的面紗,他蒙著面紗淡淡一笑,離去。指間徒留那冰涼的觸感。

我也笑他,無知地笑他痴,笑他傻,笑他年至垂暮還玩離家出走的把戲,卻不知,這一齣戲的幕後,藏著多少愁苦,多少無奈。

托爾斯泰面容醜陋至極,目光犀利如寒劍,正視他,他的眼眸能長驅直入直刺內心,正因此特點,托爾斯泰思想與家人格格不入,另外宗教信仰的衝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無法想象,至親至愛極力反對自己,擊傷自己是怎樣的場景,外人不理解也就罷了,連唯一的家人也......

心中的信仰,心中的追屬只能含淚埋葬在心底,滿腹愁苦無處可訴,生活苦澀如一杯陳年舊茶,日子的心中沉澱著苦悶與無奈,強逼著自己灌下那一杯杯苦膽水一般的陳茶。

該怎麼辦?能怎麼辦?

那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尋不到的答案。

面對至親至愛,選擇擁有,等於選擇失去,而選擇失去,換來的,是捆綁一生的痛楚。

無奈,不得不含淚離開。

眼睜睜地看著熟悉的房屋漸漸模糊,渺遠。踏上去往他鄉的路,沉重,冰涼。

生命,在那一刻飛逝。

是什麼,釀成這冰霜一般的悲劇?我不敢妄下結論,只覺得心中有一絲絲閃動的火光在噝噝作響。

生活,何必要斤斤計較。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何必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人頭上?

倘若現在瑩藍的天幕中鉤著一彎淺月,要說這月兒像什麼,一般情況下,沒人能保證每個人都異口同聲地說:“像小船兒。”

又如盧溝橋的獅子,一百多隻惟妙惟肖的獅子形態各異,妙趣橫生,這也是不同思維模式的結果。

在數學這門學科中,也有定向思維和逆向思維。

倘若全世界都信仰同一個宗教,說同樣的話,守同樣的禮節。還會有這堂皇的教堂麼?還會有繽紛的語言文化,多彩的風俗習慣麼?那時,生活只是一杯冒著氤氳白氣的白開水,索然無味,單調枯燥。

與其造成那樣的結果,不如互相尊重,友好相處,共同進步。

湛藍的天空下,雪白的鴿子銜著嫩綠的橄欖枝立在濃翠的樹間,樹蔭下,不同膚色的孩子歡跳著唱著歌謠:

“小皮球,圓又圓,阿姨帶我去公園......”

淡金色的陽光下,純淨歡快的童聲圓滾滾地碰撞著歡樂的樂音,如煙如霧,在空氣中繚繞。

夢醒,遠方,又一聲炮起,又一聲劃破黃昏嘶啞的呼喊......

為了孩子,停手吧!

名人傳讀後感13

《名人傳》的作者是羅曼 羅蘭,他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和評論家。《名人傳》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一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單核全人類的偉大情懷。

這本書分別寫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三位人物。他們三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另一個是小說家,卻都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傅雷先生先生說:“在陰霾遮弊了整個天空的時候,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蒂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我們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吸取生存的力量和戰鬥的勇氣。

在這三個人物中,貝多芬是最令我感動了,他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科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僕。童年和少年的時代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 ,他被整天的綁在洋琴面前,或和一架提琴一起關在家裡。他創作了舉世聞名的《英雄交響曲》。《特來莎奏明曲》。《命運交響曲》,歌劇《費德里奧》。可是,命運總是和他開玩笑,他的耳朵聾了,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 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並沒有放棄創作音樂。任何時候他都絕不向命運屈服,任何事情不論是成功的喜悅還是身體健康帶來的痛苦,都不能使他停止前進,放棄自己鍾愛的事業。

一個不幸的人,貧苦,殘廢,孤獨,世界不給他快樂,他卻創造歡樂給予世界!他用他的困難鑄成快樂,正如他那豪言壯語所說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快樂”“古 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這句古訓被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基羅的“愈愛哭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所很好的印證。

我們應學習這些偉人在面對悲慘的命運時,那種不屈不饒的精神!當我們遭受挫折時,應該想到他們——戰勝痛苦的榜樣。堅定自己的信仰,好好的活著!

貝多芬:長相醜陋。渴望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卻總是遭受失敗,所以要承受打擊。他同時又以頑強的毅力投入到音樂創作中去,創作出易系列輝煌的作品。他不會向命運屈服,不會放棄自己的事業。他給世界創造快樂 !

米開朗基羅:他對待自己的藝術工作追求盡善盡美;對待愛情純潔;對待困難他不會絕望;對待危險他不會逃避。他只知道夜以繼日的工作,別的什麼都不想。他是一個悲劇人物。

托爾斯泰:他是一個文學巨匠,永遠不會放棄自己所熱愛的藝術。他有時又因自己的貴族出身而驕傲自大。不會相信別人。他的容貌醜陋使他感到自卑和絕望。他願意為了自己的祖國而奉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是一個 英雄!

一本《名人傳》,我看完之後,為列夫·托爾斯泰的命運而惋惜,也為米開朗琪羅的天賦而驚歎,更為貝多芬雙耳失聰的天才而敬佩。他們之所成為流芳百世、為後人奉為楷模的名人,其共同點,正如一生橫跨兩個世紀 的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所說的那樣:“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找到一個巨集遠的目標,並下定決心實現它”,也就是說,他們都有為之奮鬥終生的理想,並經歷無數磨難才得以實現。

出身於貴族家庭的列夫·托爾斯泰,從讀書時起,就選定了寫作作為自己的目標,無論是在故鄉的土地上耕作,還是在高加索軍隊上服役,他都沒有離開寫作。在他去世前兩年的1899年,完成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 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貝多芬從小就立志做一名音樂家,12歲的時候已能自如地演奏。178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從而 奠定了其人文主義思想的基礎。他不怕困難,自己努力用音樂來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在生命的最後的10年,貝多芬在雙耳失聰、健康情況惡化、生活陷入貧困、精神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然以巨大的毅力,創作完 成了流芳百世的《第九交響曲》,以不朽的音樂總結了他一生美好的願望。他曾經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它絕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這些名人的一生,讓我們明白:人生,總得有一定的目標。也許,一輩子都得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奔波;也許,實現目標的道路不會很平坦。即使想是平凡的生活,也會讓你摔跤,可能會疼,甚至可能會受傷;但,這就是 挫折,是人生最寶貴的收穫。他們的一生,又讓我們懂得:挫折,只是五彩斑斕生活的一部分色彩。看到自己辛勤付出卻不可能有所回報,平添幾分遺憾,或許會傷心;但,風雨過後總見彩虹,幾經挫折的人,將與成功相伴 一生。

試想一下,如果人生沒有目標,那這個人註定一世活得非常平淡,像一潭死水一樣沒有波瀾,沒有生氣。到頭來碌碌無為,虛度人生。或者是胸懷轟轟烈烈的理想,但又不願意腳踏實地辛勤付出,不思耕耘只想收穫。遇 到困難和挫折,就畏縮不前,或者一門心思尋找捷徑。到頭來無所作為,“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生活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五彩斑斕的色彩,“找到一個巨集遠的目標,並下定決心去實現它”應成為我們年輕一代的座右銘。馬克思曾說過:“人要學會走路,先得學會摔跤,這樣他才能學會走路。”在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 旅途中,總有坎坷,總會摔跤,但我們不怕,就像那勇敢的海燕,在狂風暴雨來臨的大海上,高傲地、自由自在地飛翔。

讓我們迎接人生的挑戰吧!

名人傳讀後感14

在讀《名人傳》之前也許我還只是一個小孩,但在拜讀《名人傳》時我發現自己在體會貝多芬,托爾斯泰,米開朗其羅內心世界的同時,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

貝多芬天性是快樂的,他希望快樂,即使是在悲苦的深淵中,他也要歌唱歡樂~!

許多人只看得到勝利時的讚揚,但誰又瞭解成功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呢?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即便是這樣但貝多芬卻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嚐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他未因為耳聾而放棄音樂,相反是更加的努力,這點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因為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雖然會遇到很多挫折,但只要我們堅持,一定就能戰勝挫折!

貝多芬是天才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正是即使他是天才,他仍然遭受著命運的折磨----愛情的折磨,身體上的痛苦,但這一切的一切卻未讓他放棄.我想每個人應該都很清楚要克服這種困難只要有多麼大的勇氣和毅力哇!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也許現在你的成績是差了點,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你依然是這樣.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對自己要有信心.

因為貝多芬的執著,天分和勇敢最終使他成為了名人,所以我們應該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

米開朗其羅---一位偉大的雕塑家,畫家和詩人.米開朗基羅內心瀰漫著黑暗她的周圍也是一片黑暗,它的思想就如流行一般在黑暗中劇烈旋轉,它的'意念和幻夢就在其中迴盪。

他在不斷的追求中所流出的慘痛的鮮血,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尊敬,去學習嗎?說是話看著這本書我不得不佩服羅曼羅蘭,因為他真切地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痛苦以及因由這種痛苦而來的偉大,而且我們可以由此而更好的理解米開朗基羅的那些知道他死時也未完成的作品是我們後人得意欣賞。

米開朗基羅面對祖國的動盪,面對訂貨認得專橫,面對敵人的攻擊,又面對自己的恐懼和疾病,他遭受的肉體精神的痛苦又是多麼巨大,但它的“大衛”,它的西庭壁畫,他的“日”、“夜”、“旦”、“夕”有時多麼的偉大!

……

列夫·托兒斯泰---一個擁有犀利眼睛的偉大作家.記得高爾基曾經說過“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裡有一百隻眼珠.”是呀,這對眼睛是多麼的特別呀~!

他雖是貴族但他有跟別的貴族不一樣,他不喜歡和別人一樣利用自己的權利去傷害他人,他甚至在最後擺脫了“貴族”的束縛,這種豁達又有誰逼的上呢?

托爾斯泰他相信“當一切人多實現了幸福的時候,塵世才有幸福存在。”因此我也相信這句話.

托爾斯泰雖然與妻子之間持續數十年的互不理解,但他並未放棄自己的寫作之路,相反更加努力.即使在這時他所要面對的是整個貴族,上流社會,以至於被教會虛假的莫須有的的稱呼……

……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他們是天才人物,但他們更是英雄——他們或有疾病的折磨,或有悲慘的遭遇,或有內心的惶恐矛盾,或三者交加於一身,這種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他們的呼吸,毀滅了他們的理智。但是憑著他們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他們全是英雄般的堅持著自己艱苦的歷程,貝多芬用痛苦換來的歡樂化成了不朽的音樂,米開朗基羅用他們的生命的鮮血塑造了後人仰視才見的鉅作……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瞭解到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我想這就是我在這閱讀中所成長的見證吧!

名人傳讀後感15

他們的歷程總帶有神奇史詩般的色彩,可他們原本卻同我們一樣。他們出自民間,勝於民間……“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寧靜。”

一個是德國的音樂家;

一個是義大利的藝術家;

一個是俄國的文學家。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國度,卻同樣的有著人性的真、善、美,同樣的為了一份事業而獻出了畢生精力。始終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麼就定能衝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巔峰。

強者無畏

貝多芬“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正如作者羅曼羅蘭形容的“他的整個一生都像是個雷雨天”。年少的貝多芬就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可以說他是音樂的天才,並且他的父親也發現了這一點。但恰恰就是因為這樣,在他父親強行的控制下開始學習音樂,也同樣開始了一個悲慘的童年。貝多芬卻沒有就此自暴自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接著,他又拜海頓為師,潛心學習音樂。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難又一次的降臨,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就在聽力正每況愈下的時候,這位“巨人”也曾想過放棄,放棄作曲,放棄生活。但是經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終於開始面對命運,扼住命運的.咽喉,在痛苦之中為他人帶來歡樂,寫出了《英雄》、《田園》、《命運》等不朽的傳世佳作。可以說貝多芬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

忍者無懼

米開朗琪羅“愈受苦愈使我喜歡”。實際而言,米開朗琪羅的生活並不算是痛苦的。他出生於市民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不像貝多芬一樣受到身體上的痛苦折磨,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就像活在高壓鍋裡一般,巨大的壓力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貝多芬從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願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為教皇們服務。專制的教皇剝削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使喚,七十餘歲的高齡居然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

他比同時代的藝術家更不滿足於宗教藝術,更追求表現尊嚴與意志。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這就決定了他和那些只關心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遠不能達成一致,決定了他將終生為理想無法實現而痛苦,特定的時代成就了他的偉大,卻也限制了他天才的發揮。

仁者無敵

托爾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環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出生於貴族家庭,從小就受高等教育,享受高等的生活。但是,托爾斯泰卻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這使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自己身處社會的上層,心裡卻始終想著社會的下層。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開始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援。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托爾斯泰,要面對的是整個貴族上流社會,以至最終被教會開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托爾斯泰始終關心萬千生靈的偉大與渺小,藉以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

古語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的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以及托爾斯泰,他們都是精神的傳承者,傳奇的締造者,世界的征服者。貝多芬的堅強;米開朗琪羅的隱忍;托爾斯泰的仁愛,無不謳歌著人性的光輝,書寫著真、善、美的華彩。他們不是傳說,但都是傳奇。他們就是一個個大寫的“人”。

生活中的我們十分平凡,甚至渺如微粒,在這世上宛如滄海一慄。時光一逝,這世上便再無我的痕跡。我很迷茫,於是執著而又絕望地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在這五千多日的日子裡,名人的事蹟棒頭一喝,清醒而又明晰的轉告著我生命的意義。即便我再平凡,在生活中就像透明,無人記掛,可我都有其生存的意義。而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計算,而是用深度去衡量。只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認真做事,都是有意義的。而我認為其實所謂的價值並非一定事業有成、家庭和睦、活得體面、衣著光鮮,而是讓自己變得“不凡”。

生命宛若長河,平凡的我們就像這河中的一滴水,苦苦煎熬,水與阻物衝擊,揚起水花,在太陽的照耀下,雖短暫卻美麗耀眼,正如我們。

因為我是凡人,所以才可以不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