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有感(10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2W

海上鋼琴師有感1

《海上鋼琴師》不愧為一部經典影片。它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生在船上,長在船上,死在船上,只為鋼琴而生的人的一生。他將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個這艘船上,短暫而悽美。

海上鋼琴師有感(10篇)

主人翁(名叫1900)對於這艘船的愛戀不捨,可能類似於我們對於故土的一種眷戀。生於斯,長於斯,故土賦予我們生命以及生命裡的一切,這艘船同樣賦予他人生的全部價值和情感。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不願離開他的故土,縱然那土地貧瘠,荒涼,甚至充滿危險,縱然外面的世界紛繁多彩,金銀遍地,他們從不離開故土一步。對於1900,一個孤兒,他的全部世界就是這艘船,那裡就是他的的家,他的全部快樂悲傷夢幻激情。能夠說他對於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個人來的都更深沉,更灼熱。所以即便是最後一刻,他仍然不會選取離開。

片中最後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獨白,他說他不走,不是因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築讓他感到畏懼,而是因為他看不到世界的盡頭。是啊,鋼琴的鍵有始有終,船的甲板有始有終,他能夠用有限的鍵盤奏出無限的樂曲,他能夠駕馭這種“有限”,在那裡,他就是他。而這個世界呢,沒有開始,沒有結束,錯綜複雜的街道,星羅棋佈的高樓大廈,有太多的路能夠選取,他沒有辦法去駕馭。駕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樂。他只能選取他能夠選取,能夠駕馭的方式生活,這種方式與世無爭,平靜自如,不受功名利祿的紛擾。如果一種生活方式,他無法駕馭,他寧可不要!我想這也許是他不選取離開的第二個理由。

他內心的孤獨,音樂可知,就如同他的語言,他用它來述說生命,表達情感。其中有這樣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會大廳,他演奏著,鋼琴隨著在颶風大浪中左右搖擺船艘,在光潔的地板上,合著音樂的節拍,乎左乎右,時而轉圈,時而滑行。讓你感受到彷彿他整個人的身心和這音樂,這艘船,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齊。他說過,他的音樂和他的人不分開,所以拒絕釋出他的音樂膠片。我想,他的內心裡,也必須這樣篤信,他的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開。生命彷彿自他被拋棄的那一刻起,就和這船聯絡在了一齊。音樂,船,他,是“一”,永遠無法分開。船的生命結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結束,也似乎成為了必然。這也許是他不離開的第三個理由。

對家的深深眷戀,對生存方式的抉擇要求,以及早就融為一體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杯具。

然而這真的是杯具嗎?就像戲曲在最高潮處嘎然而止,人生在顛峰時刻隱退,情人們相擁著步入婚姻,我們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後呢?看戲曲漸漸索然無味,人生逐漸走向低谷,感情繼婚姻之後埋葬在數不清的家庭瑣事裡,這就是最真實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我們誰也無法想象這樣的一位曠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樣開始他平凡的人生,開始變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們不忍心看到那裡,導演自然也不會忍心拍到那裡。所以從某種好處上講,這也許算不得是一幕杯具。

現實生活中,對於別人的選取,我們會感到匪夷所思,就像這部影片一樣,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這種選取,但是,我想說,無論是誰,作出怎樣的選取,無論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謬,多麼的不明智,多麼的讓人不解,這都是他的選取。這個選取必須有他的理由,他的思考,你不是他,你沒有經歷他所經歷的,你沒有了解他所想的,那麼我們唯一能夠作的事情,不是述說我們的不解,而是握住他的手,微笑著說一句,Goodluck!

喜歡這部電影,喜歡1900,喜歡音樂,喜歡這一片湛藍的大海。

海上鋼琴師有感2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海上鋼琴師》。主要講的是鋼琴師1900的一生。

1900從出生到去世一直生活在弗吉尼亞號上。最令人難望的是1900和爵士樂的開山鼻祖謝利的'挑戰。謝利彈了三段技藝精湛的爵士樂,可以說是隨心所欲,他以為這就可以把1900打個人抑馬翻,就連一直在旁邊聽的小號手麥克斯都不願再聽下去。誰知1900卻一步一個臺階,先彈奏簡單清新的“平安頌”,大家都問到聖誕節了嗎?第二段音樂1900把謝利的曲子按原樣彈了一遍,大家都表示不解,第三段音樂1900才顯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如閃電般地彈奏了他的第三段音樂。1900將預先準備好的煙放在琴線上引燃,並放在早已目瞪口呆的謝利的嘴裡,說:“這根菸你抽,我不抽菸。”所有的人都如夢初醒,掌聲雷動。

我覺得1900的琴技很高,他可以用鋼琴感染所有人,他能用鋼琴來表達心中的思想,他把彈琴作為一種快樂,但1900不願接受現實,就算弗吉尼亞號報廢要炸燬時也不上陸地。

海上鋼琴師有感3

《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個鋼琴天才傳奇的一生:1900年,一個孤兒被遺棄在Virginian號豪華郵輪的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長大,顯示出了無師自通的非凡鋼琴天賦,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每個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爵士樂鼻祖傑尼聽說了1900的高超技藝,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自嘆弗如,黯然離去。可惜,這一切的事情都發生在海上,1900從來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想看看大陸,想下船,但還是沒有去成……

弗吉尼亞號,行駛在廣袤太平洋上的一條渺小的鋼鐵鯨魚,狹小的舷窗將暴風雨隔絕在船外,船內的1900放聲大笑。

經過了十七年,這部1998年出品的電影還穩居在電影史的神壇之上。電影當中1900與爵士樂鋼琴家鬥琴的一幕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這個孤兒的十指像是蝴蝶般在黑白雙鍵上跳躍飛舞,這架鋼琴彷彿被他賦予了生命,從指尖面板傳來的輕微震顫好似它的歌頌。身邊人群如死亡般寂靜,都在瞪大眼睛看著年輕男人優雅地彈出一個又一個音符。威士忌中的冰球已然融化,澄澈的橙黃酒液折射出瀲灩的光線,片刻後卻被揉進了點燃的香菸。這杯酒只被動過幾口,因為當1900開始彈奏後,在場所有人的心神就已經被他攝走。一曲終了無人應腔,他撩了撩燕尾服後襬,昂首走出舞廳,他為自己贏得了尊嚴。

站在現代社會的視角看,1900性格內向、孤僻而自閉,他將成為社會的犧牲者。但天才與瘋子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他的悲劇性反而成就了這個虛構角色的絕世才華。他守了這條船十幾年,透過那些鏽蝕的欄杆,我看到這個男人對這條母親船深沉如大海的愛意與堅守。就像梵高,他的藝術性和他的性格形成了尖銳的衝突,而在1900身上則是極端的自我孤立,猶如時裝中的撞色,反而碰撞出光彩四溢的效果。在無邊的大海上,這個男人身上的光彩無人知曉。他沒有信仰,沒有下過船,而正是這從未下船的人生經歷保留了他赤子般的純真。他的固守讓他錯過了一生中唯此一次的摯愛,但是他靈魂的歸宿始終踏在他腳下。鋼琴與音樂同屬於他的生命。他在短暫的一生中沒有感受過親情,愛情也如煙火般短暫,這孤獨的琴聲就彌補了那殘缺的部分。

結尾時的那場爆炸讓電影的戲劇性到達了高潮,1900在六噸炸藥中灰飛煙滅,自此世界上記得他的人只有故事的講述者,也就是“我”。1900的一生其實像極了《香水》中的男主角,我當初看這本書時,被男主角只在意一件事物,為此卻可以放棄一切的執著所震撼,1900給我的感受和他如出一轍。人類是害怕死亡的種群,而他卻坦坦蕩蕩接受未來。除了《香水》,《歌劇院魅影》裡的那個幽靈也是如此。他們都是人間的'隱士,一身驚世才華只有幾個人知道,這份神祕卻令人傾心。1900,他是矛盾的結合體。“當我站在天國大門外,上帝查生死冊查不到我的名字,‘你叫什麼?再說一遍。’”這是他無法言說的悲哀,為自己放棄了人世間的那份自由權利而發出的嘆息。彈奏鋼琴時他是完美無缺的,但在獨自抱膝仰望星空時他是殘缺的。對於這樣一個人物,儘管他是虛構的,人們也無法給予太多評價,他表現出來的豐富性格讓人吃驚,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看透他。

當弗吉尼亞號沉入海底,那首悲愴而巨集大的《Silent Goodbye》響起,標誌著一個天才靈魂的離去。波濤翻湧,海鷗的羽翼兀自上下翻飛,這一刻人世間的一切都已離1900而去。望著灰白色的波濤,我們能做的只有願逝者安息。

海上鋼琴師有感4

《鋼琴師》是在我記憶中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一部電影,片子大概要三個小時,我看的幾乎忘了時光,直到電腦自動關掉,納粹、逃亡、男人、女人、那個世界、離我太遠,卻又很近。我只能任憑自我跟著主人公一齊逃亡,在那裡除了活著。其他什麼都失去了好處,看完這部電影,內心感到無比的糾結,人性的光輝,為什麼總是在泯滅時閃現。《鋼琴師》給了我一種心靈上的洗禮,很感激為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們。

鋼琴家暫時逃離了猶太死亡之旅,成為一名建築工人。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髒又累,還是無法擺脫死亡的陰影。身邊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個暗示,也可能當場招來殺身之禍。工人們在暗地裡醞釀作亂,而鋼琴家再次幸運的逃出了魔窟。

擺脫了疲憊的'肉體折磨,又進入了飢餓和囚禁的地獄。由於他猶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隱藏在變換的建築中,耳邊傳來隱約的槍炮聲,那是工人們作亂的訊號,他為自我苟且偷生感到羞愧,但畢竟,生存是完美的,哪怕在飢餓和恐懼中苟活著。

之後鋼琴家象個野地的幽靈,落魄而憔悴。他每一天都在廢墟中尋找可存活的食物。當他最後找到了一隻罐頭時,德軍來了。鋼琴家再遇險境,只得閉目等死。當聽說他是位音樂家時,頗有修養的德軍將領帶他來到鋼琴前,要求他彈奏一曲。那是怎樣一種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遊移在琴鍵上,額前的亂髮覆在眼前,一個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貴的鋼琴前,就在前一秒,撫著琴鍵的手還在為一點食物而不擇手段。但是音樂是一種神奇的東西,他被一點一點喚醒。身體慢慢地挺直,雙手也由遲疑轉為行雲流水般旋轉。很快,他就與琴融為一體。在黑白的琴鍵間,那個消失的鋼琴家又復活了。而音樂也經過災難的歷練而更加純潔,更加打動人心。德軍將領也在其中,他默許了這個不凡生命的存在,併為他帶給食物。

當重重磨難過後,雲開見日。鋼琴家重又優雅地在華麗的大廳裡演奏音樂。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麗綻放,一切陰霾不再。可電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現實中的鋼琴家會這麼幸運嗎?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間消亡的普通民眾呢?除卻戰爭,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經歷著優勝劣汰的殘酷淘汰呢?我不得而知。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類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與偉大。當繁華過眼,灰飛煙滅時,只有人類精神的矍矍之火還在宇宙的上空飄蕩迴響。這,該是不滅的吧。

海上鋼琴師有感5

今日是幸福的一天,因為觀看了一部精彩的電影——〈海上鋼琴師〉。

在一艘來往於歐洲和美國之間的油輪上,誕生了一個鋼琴天才,他是一個棄嬰,被黑人鍋爐工收養,取名“1900”。1900漸漸長大,一個深夜裡他來到輪船的豪華大廳,坐在鋼琴前,手指神奇的在琴鍵上跳動,美妙的音樂流動出來,吸引了船上的人們。從此,1900成了海上鋼琴師。從此他每一天在海上演奏,不斷的送走又迎來一批批的旅客,他就透過這些人看這個世界。多年過去,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他心愛的姑娘的下船去了,他的朋友下船去了,這艘比他還年老的大船也即將報廢了,人們把成噸的炸藥運到船上,搬走了船上所有的東西,準備炸船。可是他昔日的老朋友卻斷定1900還在船上,他固執地說服了所有人先不要炸船,在大船上苦苦尋找,最終在廢墟中發現了1900。可是他卻拒絕下船,最終在一聲巨響後告別了這個世界!

1900沒有戶口,一生漂泊於海上,又悄悄離開這個世界,僅有一個和他同臺演奏多年的小號手朋友明白他的存在與消失。看完這個故事讓人覺得心酸和惋惜。雖然他悄悄的來又悄悄的走,人們無暇顧及他的存在,可是他的音樂、他的故事卻提醒人們這位偉大的鋼琴師以往那麼真實地給人們帶來過歡樂。

他是那樣的善良而富有個性,他用琴聲表達著自我豐富的情感。人們是否會驚訝:這樣一位音樂天才為什麼會選擇與一艘舊船一齊被炸燬卻不和好朋友下船尋找新生活呢?

我想:他從小生活在海上,適應了船上的生活,陸地上的生活對於他來說是未知的,這就是導致他選擇生命終結的根本原因。就好象從小掉進狼群裡的孩子喪失了人的本性一樣,也許與生俱來的東西並不能代替環境的影響,1900恐懼這未知的世界。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鯊魚的故事:有一群海上捕回來的鯊魚,凶猛異常。被關在海洋館等待馴化,訓獸員把他放在玻璃罩著的大水池裡,水池外面是另一個水池,裡面有許許多多的魚。一開始,鯊魚拼命的撞擊玻璃,企圖游過去覓食,可是每次都是徒勞。日子久了,它慢慢放棄了這個愚蠢的念頭,開始等待訓獸員的餵養。又過了很久,隔著兩個水池的玻璃板被抽掉了,兩個水池變成了一個,可是鯊魚卻從不肯游到那邊。可見,多年的`生活環境一旦改變,適應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影片不僅僅構思有其獨到之處,以感人至深的友情為主線,還貫穿著優美的音樂。

當鋼琴師愛上漁夫女兒時,那段抒情鋼琴曲是最為經典的,從鋼琴師深情的眼眸跟隨女孩遊走的那一刻,音符遍如涓涓細流在鋼琴師指尖下流淌,是那麼的純淨,清新。又是那麼的纏綿,溫柔。此時,無須語言,音樂表達了一切!電影結束時這段音樂再次響起,是他的小號手朋友拿著破留聲機坐在即將炸燬的廢墟中播放的,音樂再無先前那般清澈,完美。似乎預示著鋼琴師必將與音樂一齊永遠消失在茫茫海上,是那樣的淒涼。給觀者傳達了無限的哀思……

無論是經典的音樂還是其故事情節,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片,觀看的同時我由衷的被導演與演員的音樂才華和表演本事所折服。尤其對於喜歡音樂的朋友來說,影片必須會到達引人落淚的藝術效果!因為從主人公用音樂詮釋著內心的喜與悲,讓我們能從中發現一種淒涼的美!

海上鋼琴師有感6

有人說,別人的故事有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故事有別人的影子。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在我至今所生活的18年中,我讀懂了很多故事,也錯過了很多故事,也無緣很多故事。拋開這生活不說,至少在股市發展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實而幸福著的。而那些過往,或許是我們見過的最美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記憶。

也許在故事中,他們在旅行,他們在工作,他們在聚會,他們在前進他們在駐足,而現在的我也如其中的一類,仔細發現那一切的美好,即使它早已隨風遠去,不再重來,即使它正在向我駛來,而我卻沉默不語,毫無行動。

在看完之後,所以的`這些感悟,都蜂擁而至,或許許多人更側重與1900對於鋼琴的執著與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卻是拿短暫而不連續卻又令人至今難忘,深刻的友情。

影片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始終讓我難以忘懷,在1900下定決心終於開始追逐新的生活,決定下船時,1900這樣問康傑,你會來看我嗎。當然,你會把我介紹給孩子的母親,還邀請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帶著甜品,一瓶酒,你會說我太客氣了,然後你領著我參觀你的家,外形像條船,等你妻子燒好了烤雞,我們圍著桌子坐下,我會稱讚她的廚藝驚人,她會告訴我你平時總是嘮叨我。

或許他們相遇的時間的時間並不長,但彼此的感情卻足夠堅固,也足夠深。人總說知音難遇,或許那個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盡頭,或許就在咫尺,只是等著我們去發掘,去體會。

在影片的尾端,康傑坐在快要報廢的船艙裡,將摯友的琴聲用流聲機放遍整個角落,懷念所有從前的相見,回憶著從前的林林種種,也包括對他的思念。

最終一句,這些年你是怎麼過的。打破報廢舊船艙裡的寧靜,也觸動我的心。

有時我們也會因為周遭環境的變化和心情的不同,而對事物有了重新的定義和認識。但是那些生活中你認為珍貴的東西希望千萬不要放棄,類似於友情,也許我們早已長大,真正懂我們的同齡人又有幾個,不必在乎那麼多,好好把握現在,可以去尋覓,好好地珍惜,保持以前,繼續向前,始終如一,從中體會那最初的美好。

海上鋼琴師有感7

在蒼茫的海上,是誰將心深埋于波瀾?是誰譜一曲傳奇與絢爛?是誰奏響海洋的心跳?是一位孤獨的行者,一位執著的追夢人,一位海上鋼琴師。1900不僅是他的名字,也是一個開始,一個起點,一篇樂章的前奏。高潮的悠揚,是他內心的禱告,是從海洋深處呼喚天際的歌聲。他如海一般寧靜深遠,也如海一般變幻莫測,大陸的紛繁擾亂了他的眼,所以他選擇留下,用黑白的旋律與浪花共舞,譜下屬於自己的傳奇。

義大利著名作家亞歷山大德羅.巴里科的獨角劇本《十九世紀》上演成功後,被改編成電影《海上鋼琴師》,讓人永遠記住了那位非凡而孤獨的鋼琴家T.D.林蒙,人們喜歡稱他為1900。

一位小號演奏家麥克斯回想起當年海上浮城遇到的音樂知己。當年,麥克斯就是吹奏著一首爵士小號曲登上船的。他滿懷希望,就像去參加一場盛大的.聚會一樣,但是,很快他就嚐到顛簸大海的痛苦滋味。正巧,他遇上了1900,邀請他坐在鋼琴邊聽他演奏,隨著大海的波瀾自由滑動,他們享受著這顛簸中帶來的美妙時刻。從那以後,船上的貴客們在1900鋼琴聲的伴奏中度過海上時光。有時,他也會來到下層客艙,為那些貧窮的歐洲移民者演奏。他手在琴上,心在海上。只要有人給他幾個音符,他就能演奏塔蘭臺拉的舞曲。人們隨著歡快的樂曲翩翩起舞。美國到了,曲終人散,所有人都踏上了新大陸,只有1900一人孤獨地留下。他為什麼不上岸呢?世界近在咫尺,他完全可以征服世界。可是1900認為,陸上的人總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許多光陰,就像冬天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總是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他並不羨慕。

1900是獨一無二的,他認為,就像鋼琴一樣,琴鍵有始有終,有限的琴鍵可以奏出無窮的音樂。他的音樂不僅給凡人演奏,還給上帝演奏。上岸後,該何去何從?太多選擇讓他無所適從。他來自海上,也必將回歸於大海。這艘船不僅載著人,也載著他的夢想。他生活的範圍離不開船頭和船尾,在有限的範圍內,他習以為常,他自得其樂。陸地對他來說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濃的香水,是無從彈奏的樂章。所以,他無法捨棄這條船,他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

這真的只是傳奇,屬於1900一個人的傳奇。他從不奢望在陸地上開始新的生活,用他至美的琴聲征服驚豔的世界,他只是默默地在海上,在漂泊中譜寫自己的音樂人生。他的生命始於此,也終於此,1900永遠地享受著世間少有的孤獨,他把弗吉尼亞號船視為永恆的家,他的搖籃,他的精神的寄託,他的音樂的歸宿,孤獨感也造就了他一生的傳奇。

世界宛如一座舞臺,音樂是一束閃亮的聚光燈,能射入我們內心深處,也能給我們一線光明。“為升進天堂而努力,當然是壯麗而崇高的,但是活在這可愛塵世同樣是美好無比!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做人吧。”能在每分每秒中,以開闊的心來演繹世界,是一門藝術,一顆心永遠向未來開啟的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有感8

一個人,沒有父母,沒有名字,沒有任何能證明他存在的法律檔案。他在嬰兒時期被遺棄在一條叫“維珍尼亞號”的蒸汽船上,然後一生在船上度過,不曾踏上過陸地一步。他的職業是“維珍尼亞號”上的鋼琴師。當“維珍尼亞號”廢棄的時候,好友前來的勸解未能改變他與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毀滅的決定。記錄了他曾活在這個世界的唯一痕跡,是一張他彈奏的唱片模版。當然,唱片中的琴聲絕大多數人聽不到,即使聽到也不知道琴聲的另一邊是誰。

音樂,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不用解釋,就能打動人們的心絃。與生俱來的天賦,造就了這位海上鋼琴師。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鋼琴領域才華橫溢的天才。而一場震耳欲聾的爆炸場面,不僅僅讓我們震驚和深感遺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蹟。天妒英才,用在這位海上鋼琴師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適與否?但人們總說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麼,總會還給你些什麼,就當關上了一扇門時,他總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如此看來,上帝也是方圓有度的。

國小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告訴我們“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賦。”現在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重要。”至今為止,我們可以十分確定我們都還不是天才!我們沒有如這位海上鋼琴師般的天賦,但很慶幸的'是我們有一個健全的身心。“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並不是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鬆應對!”他喜歡做他能輕鬆應對的事,他覺得陸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無法應對,會使他崩潰。他選擇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陸地的步伐,為心靈加上了一把枷鎖。回憶一下,愛迪生為人類開啟電燈時代做了多少次的嘗試!生命因嘗試而勇敢,人生因嘗試而更加富有意義。這位鋼琴師沒有讓音樂離開他的身邊,未能用自己的琴音點亮別人的世界。如果多一點嘗試,多一份勇敢,也許他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不一樣的世界。

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他帶著他尚未奏完的樂曲飛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結了,但我們生活還在繼續。疲憊的奔波於這個紙醉金迷物慾橫流的世界,拷問自己靈魂的深處,我們為了什麼而活,我們怎麼活,又是什麼支撐著自己,我們是否能像這位鋼琴師做到忠於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利益所左右呢?雖然很遺憾,但不得不說,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著真正藝術家所擁有的高貴的自尊。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或堅持,或放棄,如當我們取捨有道,則常足!

海上鋼琴師有感9

重溫電影《海上鋼琴師》,又有了些許體會,這是一部關於音樂、關於命運、關於困境中成長的影片。

《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個被拋棄在“弗吉尼亞號”頭等艙鋼琴上的棄嬰“1900”在蒸汽船上成長成為一名以海為家的天才鋼琴師,並最終殉船於海底的故事。這看似虛構了一名悲劇的藝術家的人生,其實電影充滿了對生命和存在意義的思考。他在海上出生,在陸地上卻是個從未存在的人,沒有親人,沒有戶籍,大海便是他的搖籃。他隨著弗吉尼亞號往返靠泊各個碼頭,逐漸長大。他有著非凡的鋼琴天賦,吸引了愈來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1900”從出生到船被爆破拆除的時候至始至終未曾離開大海,一生與鋼琴相伴,他認為外面的`世界非常不著邊際,上岸的話怕迷失了自我。

雖然有人看過後會說,這是一個懦夫,但我不這樣認為,反而被主人翁的那份信念所打動,現在社會太過浮躁,很多人忘記自己當初的夢想,能堅持信念的人是偉大並需要偌大勇氣的。也許有人會覺得“1900”有點固執,不懂變通。要是他下船了,以他的才華,肯定能有很好的生活,幹嘛非得和一艘船共存亡呢,這不正是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嘛?縱使外面的世界有著千千萬萬的誘惑,他依舊追隨著自己的內心,一生都只為自己熱愛的事情而活。

“1900”寧願離開自己的生命也要守住自己初心,帶著音樂與船共存亡,讓我感觸萬分——生命不在於長短,有的人活了一百年,但卻像只活了幾十年一樣唯唯諾諾,可有些人,雖然只活了幾十年,卻勇敢的活成了一百歲的樣子。

海上鋼琴師有感10

第一部電影,有讓我想看第二遍的衝動。

影片以三人稱的敘述開始,敘述了人們對美國的渴望。新奧爾良,美國的重要港口,他是大批移民的聚集地,看到他就看到了自由。而這樣一個包容的城市卻容不下1900。一個白人孩子,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遺棄在一條豪華輪船貴賓艙的鋼琴上,卻被輪船最底層的黑人添煤工人收養了。影片一開始就充滿了戲劇性,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黑人Danny是他的爸爸,而鋼琴就是他的媽媽。

“什麼是孤兒院?”“孤兒院像監獄,關沒孩子的人。”;“什麼是媽媽?”“媽媽就是馬,媽媽是世界上最棒的馬,你賭她絕對贏。”一開始爸爸Danny給1900的世界觀念就是與普世價值相反的,早已經在1900的潛意識裡刻下了“船是整個世界而陸地是不可登上的船”這樣的觀念。在爸爸出現意外死了之後1900開始展現了他過人的音樂天賦——鋼琴演奏。準確的說,是鋼琴和船一起組成了媽媽這個概念。1900把所有的能量都傾注再了鋼琴和船的身上。

為什麼他不下船?先前就有朋友問過我這個問題,可惜當時我還沒看這部影片。

船在港口停靠過無數次,影片中通過畫面表現出來的有4次。

第一次是故事的敘述者也就是1900之後的同事兼好友Max上船的時候,因為這次靠岸才有了這個故事和1900這個人,因為是Max向岸上的人講述了1900的故事,讓1900在世界上有了存在。

第二次是船靠岸後Max問1900“你為什麼不下船?你應該去看看這個世界,哪怕一次也好。”,“why?why?why?"1900也開始問自己,但他給出的回答是”岸上的人把時間都花在質疑上,有些事情無須強求。”他真的是這麼想的麼?他是不敢質疑。不敢質疑船上的世界,不敢質疑他的職業——海上鋼琴師,也就是不敢質疑他媽媽。而在他心裡有些觀念一直在被動搖。和農夫的那場對白髮生在經濟艙的鋼琴邊,就1900和農夫兩個人。農夫說:“幾年前我只懂耕種,我的世界就是那一畝地,我從沒見過大城市。”這句的潛臺詞其實是“1900只懂彈鋼琴,他的世界就是這隻輪船”。這是1900的自問。但是1900面對農夫說的話,回答卻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有個朋友和你一樣。”這個“朋友”就是他自己。他實際上是不接受現在的自己的,但是他卻離不開自己的媽媽。農夫為了自己的小女兒外出闖蕩,說自己因此感受到了大海的美麗並被海洋的聲音所震撼。“我從來沒有聽到過海洋的聲音”這是1900的回答。真的麼?從小生活在海上的人卻沒聽過海的聲音?我想,這裡的”海洋“是指外面的世界,指自由,指夢想。農夫告訴了1900,生命是可以改變的。

在第三次船靠岸的情景中畫面呈現的是1900對一個女子的送別。別人為他的琴聲錄製唱片的時候他看到了那個女子,悠揚動聽的琴聲表達了1900對女孩的愛慕。他想要把錄製的唱片送給她,卻一直沒有勇氣開口。他半夜跑到船艙偷偷的吻她,在船上遠遠的望著她。他知道了女子就是那個農夫的女兒,在女子下船的時候他像女子求證了這個猜想,看得出女子對他也頗有好感,但手裡拿著唱片卻最終都沒能把禮物送出去也沒能下船追那個女子。他在船上遇到過無數的美女為什麼偏偏喜歡上了這個女子?而這個女子為什麼又恰好是農夫的女兒?因為這個女子象徵著“自我”,農夫為了他女兒出來探索、闖蕩去新奧爾良尋找自由,而1900也對她有無限的渴望,只是他沒能克服自己的膽怯,他把唱片折斷了,也斷了自己的夢想。這次送別對1900來說是個巨大的挫折,他在第一次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失敗了。然後就有了第四次靠岸。

在消沉了一陣子之後,1900終於決定下船了,去尋找新的世界。他和Max聊自己下船之後的美好生活,聊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暢想。船靠岸後,船上所有的員工都與他告別替他高興。但是,他下船走到一半時突然停住了,影片進展到這裡變得十分揪心,觀眾最不希望的事情發生了。他站了好久,注視著自己嚮往的城市,他猶豫了。他把自己的帽子向空中扔去,希望它能落到岸上,但是帽子卻穩穩地落在了水裡,然後他徹底絕望了,轉身回到了船上。

影片以插敘的手法呈現故事,Max站在現在的時間裡講述著過去的故事,而現在的故事仍舊在繼續。那艘船經歷了戰爭,已經破舊不堪,準備被爆破。過去和現在兩個故事就在這個時間點上交匯了。Max去廢棄的船上瘋狂地尋找1900,他相信1900肯定還在船上。破舊的船艙裡全是廢鐵和積水,Max用留聲機在船艙裡放著被1900折斷的唱片,音樂放遍了每一個角落,然後他們相遇了。

他為什麼不下船?“大城市,看不到盡頭,盡頭在哪裡?當初我下定了決心下船,下船的時候心情很好……眼前的景色難不倒我,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我沒看見的景物。”,“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太美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郁的香水,是我創造不出的`旋律,我永遠下不了船。”他從一出生就不被這個世界所承認,他是被遺棄的孩子,面對拋棄自己的那個世界他充滿了渴望也充滿的無力。真正想要的東西是最沒有勇氣去爭取的。他對陸地的排斥實際上投射出的是他認為自己不被這個世界接納,他沒有勇氣去擁抱這個世界,實現自己的夢想。甚至在離別時,在他對天堂的幻想中,自己也是不被天堂接納的。他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他的能量都固著在了戀母情結中,似的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面對這個世界。最終,在自由與死亡之間他選擇了死亡,和船一起被爆破。下船就是一個情節,他在那個情節中一次又一次輪迴,直到死去。

影片一開始就說這是個大家都不相信的故事。1900,真的有人叫這樣的名字麼?影片中時不時出現荒誕的情節,這讓我感受到1900根本不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的,而是作為一個子人格,他是Max的子人格,是我們每個人的子人格,他包含著我們的慾望、無比渴望卻不被自己承認的慾望,故事的結局就是我們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船上,永遠都下不來,我們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永遠都走不出去的世界。

影片一開始就感動了我,越往後情緒堆積的越多,終於忍不住在最後那段看似平靜的場面中爆發了,影片結束之後都無法平息。影片敘述很緊湊,兩個小時每個場景都很經典,鋼琴演奏在作為影片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表達情感渲染氣氛推動情節上起了很大作用。這是我長這麼大寫的第一個影評,我沒辦法把每個覺得精彩的地方寫下來,因為真的太多了。我沒敢看別人寫的影評,我怕看了之後就不能最真實的表達自己最及時的看法了。可能再看幾遍之後會有新的想法,那就是之後的事了。

我迫不及待的將感受寫下來,是怕任何時間或事情的打擾讓我忘記此時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我不知道對或者錯。我打算將這部影片好好珍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