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2017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1W

《傲慢與偏見》講述了19世紀初期英國的鄉紳之女伊麗莎白班內特五姐妹的愛情與擇偶的故事。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相關文章吧。

傲慢與偏見2017觀後感
傲慢與偏見2017觀後感

等什麼時候,每一個女人都完全不用考慮掩示自己的優秀了,再跟我提男女平等。

這麼多年過去,人們擇偶的標準還是一點沒變。焦大喜歡上林妹妹,是個冷笑話。換林妹妹喜歡上焦大?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就是不可能。從古至今由中而外人們在擇偶機能上無一例外地存在著一個隱性渴望:男強女弱,包括精神肉體財產智力各個方面。這是造成優秀女性(起碼是自認優秀)晚婚甚至無婚狀態的原因之一。男人要有錢有閒有情有義,古今只一西門慶。女人要江浙人北京話新思想舊道德,也就獨個林妹妹。要相愛要對味還要靈肉相合,哪有這麼完美,你當丘位元店小二呢!老羅說這叫WONDER,伊麗莎白也是賭了一把才找到意中人。結婚和相愛哪個更難一些,看你在意內容還是形式。古人很聰明地把它分了,牆裡開花牆外香,也算權宜之計。現在沒有人相信愛情,婚姻變得分外容易,但也脆弱得不堪一擊。不好意思我跑了題。

說真的,除了頎長秀頸和俏皮的答語,當然還有特別能撒丫子跑,我實在看不出伊麗莎白特別突出的地方。可一旦考慮到她所處的時代對女性的標準,這位天生就插了草標在頭上的女人,竟還能以“傲慢”作為性格(並且是顯性的),在已不便透露年齡的年紀連線拒絕了適婚男子,更是信任理智把初見不歡的壞印象清空,義無反顧愛上達西。“是的,我很愛他”,淚水盈睫的肯定,連最理解她的父親都大跌眼鏡。

我不佩服她的理智,卻佩服她對自己理智的信任,她至少是一個清楚自己轉變的人。要是換成很多人,比如珍,大概都要為自己四月剛出口的“就算世上男人死光我也不會嫁你”糾結不已吧。當然她的小妹妹們在移情別戀轉變立場方面會更為爽快些,但伊麗莎白還是不同,因為她有過彷徨無助痛苦失落,她的愛與不愛都緣自內心。正如“不存在不通過蔑視而自我超越的命運”,加繆這話實在精闢,也不存在不通過掙扎而自我肯定的愛情。對自我的認同感,加繆會說“自我的意識”,很大程度就是生命強度的代名詞,很不幸這種感受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自戀。現代人很少自我認同,太多自以為是的水仙,或稱芙蓉姐姐。

優秀是能力,敢於優秀是勇氣,遇到能欣賞你的人是運氣,對於古今中外的女人來說都是一樣。伊麗莎白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在於,她從未委屈過自己的優秀。她使自己的優秀超脫了家世,超越了時代。簡傲斯丁以同樣的原因不俗。但也大可不必因此替張愛玲抱恨,遇人不淑也是種運氣,固然不能和林妹妹比。愛玲必是懂得的,俗世人自有民間的清嘉運道,切不可妄擬仙境。

我極喜歡伊麗莎白佇立湖畔的身影伶俐,有所思而又無所待。“我已亭亭,無憂亦無懼”。她父親的話真是對,我擔心世上沒有人能配上你。他的話又不太對,別擔心世上沒有人能配上你。

傲慢與偏見2017觀後感

兩百年前,簡在明亮的碳白色窗臺旁,用沾著黑色墨水的羽毛筆寫下了當時倫敦以北德比郡的風光:

太陽在低低的雲層裡穿行,風捲著北大西洋空氣中的寒意,那些浮著落葉的溪水,溼潤的草場,零落的樹木和丘陵,被雨水沖刷之後,微微泛著清新的亮綠。

兩百年之後,作為一個身處英倫三島的東方人,面對著這些原本明信片上的風景,我為這種宿命感的相逢而迷惑。簡奧斯丁筆下的英國田園,經過兩個世紀的變遷,絲毫不見時光遺落的滄桑和陳舊。這也讓我相信,那段宛如明信片般美麗愛情的起源,原本即是為了和這風景相互寄生。

《傲慢與偏見》一開篇就說: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作為鎮上還算有臉面的人家,鄉下小紳貝納家的舞會是個名副其實的交際場。單身漢和待嫁的小姐們在擁擠的空間裡交換著被蘇格蘭紅酒加熱過的曖昧眼神,在舞池中被歡快的節奏煮的沸騰。

突然出現的達西和賓利先生,猶如兩隻鮮豔的孔雀。

他們灼熱的目光刺激著每一個女孩興奮的燒紅了臉。

棕栗色頭髮的伊麗莎白是貝納家最出眾的兩個女孩之一,年輕,漂亮,但和她姐姐簡的執意和她妹妹麗蒂婭的輕率幼稚不同,她對愛情有著更加獨立的主見。她相信自己對男人的判斷。她認為愛情不應由物質簡單的決定,至少她不是那種,為了成為某個莊園女主人,便去竭盡全力去討好男人的女性。

所以,當達西帶著那種慣有的貴族表情檢閱女生們的時候,我可以預料到會發生些什麼。

我喜歡達西,他像18世紀英國的眾多古典小說中的貴族一樣,英俊富有,而且,單身。我相信當這樣的男人騎著高大的棗紅色馬駒,穿過鄉間的林蔭小道的時候,會帶走所有沿途女子不安的心。

可能是他沒有預料到,在這樣一個鄉下小紳家裡,賓客們無論怎麼看都不入流的舞會上,會有他命運中女子的出現。達西的臉就像戴著鐵製的面具一樣冷峻,習慣了在上流社會的公爵和貴婦人裡穿梭的他可能並不習慣這個小屋子裡的熙熙攘攘,也可能他早已被某種沒有希望的未來麻木。他那豪華城堡裡的凱瑟琳姨媽,在他還在孃胎的時候,就為他安排了一樁似乎門當戶對的婚姻。

所以便有那份在伊麗莎白眼中難以忍受的傲慢,讓她對這個擁有半個德比郡的男人產生了難以消除的偏見,也讓原本的一見鍾情變的如此疏遠。

“讓我喜歡他,一個德比郡都沒用,何況半個...”

她感覺被傷害了。

傷害她的是達西,也或者是她的自尊。

對於一個有著自主愛情觀的女孩子來說,這種傷害是足夠危險的。所幸伊麗莎白是個理性的女子,她的反應不會過份的激烈,卻也不會輕易妥協。

她需要一個能給她優越生活的男人,但並不意味著她會接受那個男人如國王般的不可一世。

更何況,她還沒有到把自己中產階級家庭女性的`矜持當作嫁妝的地步。

英倫風在柔和的小提琴聲中流淌,高腳杯,小摺扇和各式的晚禮服在白色的燭盞旁凸顯著妖嬈的質感,貝納家自制的甜葡萄酒香氣襲人。

那個漂亮軍官維卡的出現,讓伊麗莎白對達西的誤解進一步的加深。

小提琴的伴奏很傷感,彷彿魔鬼的手指引導著那些詭異的變幻。

我知道達西是在自欺欺人。

對於伊麗莎白,他早已無可救藥了。他愛她,卻用冰刀一樣鋒利的語言傷害她。和可愛的男生賓裡比起來,沒有熱情的微笑和表情,冷漠的達西只不過是一尊英俊的石膏塑像而已。

可達西依舊我行我素。他對貝納家二小姐產生出的強烈敵意全然不覺。貴族的氣質讓他在什麼時候都顯得冰冷而自負。

他們在舞池裡舞蹈,在華爾茲的舞曲中旋轉,話語瞬間的交鋒猶如兵戈相向。

兩人的舞蹈不歡而散。儘管他們作為舞伴,配合的是如此默契協調。

危險的風暴正在醞釀,可是傲慢的“白痴”依舊抱有幻想。

然而,在愛情的溫度下看上去再堅硬的男人,不過只是一塊正在融化的巧克力。

他對社會階層和貴族身份的片面維護,讓達西先生在這場角力中和他的敵人“兩敗俱傷”。他意識到,這個看似瘦弱身處鄉下富農家庭,甚至有些“野”的女孩子,是他無法用他優雅的舞步所能征服的。他漂亮的蝴蝶結和華麗的馬車,都讓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還有令她討厭的半個德比郡。

他屈服了,在一個大雨的傍晚裡他瘋狂的表白,他說,伊麗莎白,我愛你。

拒絕是毫無懸念的。但我相信,伊麗莎白的內心中絕對沒有一個勝者的歡喜,相反她心痛,無法淡漠和釋懷。就像之後在潘伯萊,她找的那個令自己都發笑的荒唐理由,只是因為她是如此害怕再見到達西一樣。

他原本知道結果,然而他還是不顧一切。決絕的夜晚,面對那樣悲傷而無助的眼神,即使無法讓伊麗莎白原諒他當初的傷害,可換誰不會心痛呢。

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

受過良好貴族教育的達西應當讀過莎士比亞的至理名言。

所以,當他還可以選擇的時候,他寧願以這樣極端痛苦的方式,讓他不再日夜被對她的思念所折磨。

在那個暴雨的夜晚過後,達西留下了那封信,信裡的帶著溫度的語言,一句句都是那麼真誠而細膩。

他說伊麗莎白,那些都不是真的。除了我愛你。

對一個女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讓她捧著一顆破碎的心更讓她感動了。

更何況,她知道了,他是無辜的。

與其說達西一直沒有放棄伊麗莎白,不如說他們心中一直都沒有放棄這段感情的期待。

達西和伊麗莎白。賓裡和簡。故事的結局圓滿的就像一個童話。

一直以來,都覺得兩個世紀以前的英國社會只存在於油畫之中,微笑的紳士們拄著柺杖,貴族小姐從掛著瀑布般流蘇的馬車裡向外張望,上了年紀的家僕揮著長長的馬鞭。那些蒙著灰塵的古老色澤,在我看來永遠不會在博物館透進的強烈光線中明麗起來,但那些浪漫的氣質卻如同那些滄桑的古典小說一樣被時光纖細的包裹著,安靜如沉睡的琥珀。

不管《傲慢與偏見》是否沾著評論家們批評其“小資情調聖經”的口水,但達西和伊麗莎白山窮水復的愛情故事,作為英國文化中一個經典的浪漫符號,卻永遠純潔的不染塵埃。

一直很愛達西和伊麗莎白共舞的那支小提琴獨奏。

後來,朋友告訴我,舞會上的那支曲子是《A postcard》。

跋山涉水而來的愛情,宛如明信片上情人褪色的筆跡。

傲慢與偏見2017觀後感

今天,總算在《傲慢與偏見》下檔前,去了電影院,150人的小廳居然坐得滿滿的,考慮到這部文藝片都放了一個多月,使我不禁又多了幾分期待。環顧四周,都是些老頭老太,大概就我們幾個是40歲以下的,就又感慨了一下自己“未熟先爛”,大概心理年齡已經年過半百了。

(1)選角

先說說演員。必須說,導演抓了一把不錯的牌。Darcy高大英俊(雖然我覺得似乎應該再“文”一些),Lizzy漂亮活潑(Keira Knightley)。幾個配角也選得不錯,Catherine頤指氣使的派頭,Collins笨拙的裝腔作勢,以及Bennett夫婦的相配和不配,書呆子Mary的格格不入,都不壞。不過,還是有兩個重要的缺陷,那就是Bingley和Jane這對。《傲慢與偏見》的焦點當然是Darcy和Lizzy這一對,但沒了Bingley和Jane這一對“有人緣”和“與人為善”的映襯,也很難見得出“驕傲”和“偏見”的真正意涵,看不出一部圍繞“禮”(civility)的婚姻小說的背後深意。這個選角上的小問題,其實是個大問題。根據小說,初看上去,Jane應該比Lizzy漂亮,所以,無論Bingley,還是Collins,最初追的都是Jane。不過,現在這個Jane,可謂又老又醜,一點也談不上漂亮。Bingley則從開場,就是Darcy的一個小跟班形象。當然,他這樣的形象,確實和Jane比較配,但問題是這樣其實完全破壞小說的架構。小說不僅在人物設計上,而且在整體結構上,其實都是用的所謂“左傳筆法”。表面上,小說是從Lizzy的角度看到的世界,好象Bingley和Jane的婚配應該是小說的焦點,殊不知,Lizzy這個觀察者自己才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通過Lizzy及其家人操心Jane的感情安排小說的情節(直到第3卷最後都是如此),從而讓我們間接瞭解Lizzy這個人,這樣的寫法,不僅使小說多了一層含蓄和蘊藉(儘管James不太欣賞奧斯汀,這其實多少類似James推崇的曲筆了),更重要的是,這就是奧斯汀小說重新闡述的civility時代的德性:Lizzy,象Elinor和Emma一樣,她的德性不是浪漫派不顧他人甚至對抗他人的個人本真性,而是體貼親人關心朋友的 “通情”和“識禮”。不過,因為導演完全不理解這一點,為了陪襯Darcy和Lizzy,反而挑了兩個看起來完全沒有光彩的演員來演Bingley和Jane,使奧斯汀精心安排的效果完全落空。

另外一個比較糟糕的選擇是Charlotte的演員,Charlotte Lucas是Lizzy的朋友,卻因為性格的弱點選擇了Collins。小說講得很清楚,她應該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姐,只不過似乎太“精明”了一些,而導演卻完全不能理解奧斯汀為什麼要安排這麼個角色,結果挑了個蠢笨的姑娘來演。要知道,和第一次拒絕Darcy不同,Lizzy拒絕Collins是個在現實中更艱難的選擇,奧斯汀本人就有過類似的經歷,結果就是她終身未嫁。Lizzy和Charlotte的差別,可以看出奧斯汀對婚姻的態度,prudent(通情達理)但絕不惟利是圖(mercenary):沒有錢婚姻是不可能的,但只有錢沒有感情,也絕對沒有幸福。現在這個Charlotte,倒使觀眾覺得她和Collins挺般配的,而Lizzy的詫異和反對,倒顯得不通情理。

(2)性格與表演

拿了一手不錯的牌,導演打得如何呢?糟透了。除了Collins和Catherine這樣比較漫畫性的人物不錯,Bennett夫婦比較中規中距以外,幾乎所有演員都表演得太外露,太張揚,一句話,把奧斯汀演成了夏綠蒂勃朗特。Lizzy,本來演員就太漂亮,不過這是大眾電影,象我這樣的觀眾就挺愛看漂亮女演員的,所以也算不上什麼毛病。但非要把好端端的Lizzy演成一個眼波流動,總是不斷和人眉目傳情的女孩,似乎把Lizzy變成了一個更聰明的Lydia。不過,比起導演對她姐姐的性格處理,Lizzy還算是好的了。小說裡Jane是個頭腦單純到有些木訥的大好人,完全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人心的惡。而現在的這個Jane,為了給Lizzy的漂亮面孔讓路,戲刪掉了很多,沒有任何特點,我經常誤以為她是個女僕。而且Bingley一離開Netherfield,她就對愛情喪失了信心,倒要Lizzy來安慰她,讓人納悶為什麼這些男的都這麼笨,要追求這個沒有任何光彩的姑娘。她的男朋友Bingley雖然長得慘不忍睹,演得還算和他的財富相配。Darcy雖然長得很帥,但似乎並沒有演出他何以“驕傲”,倒象是一開始就和Lizzy一見鍾情,只不過追得太笨,象瓊瑤阿姨一樣非要把一樁好端端的愛情搞得雞飛狗跳。

(3)劇本改編與結構

看看前面,我們就知道,這個導演幾乎完全不懂奧斯汀。甚至奧斯汀的敵人都知道她絕對不是個浪漫或者煽情的作家,只有我們的導演偏不信這個邪,以驚人的勇氣,要以Marianne的方式來拍一部《傲慢與偏見》。

小說的曲筆、映襯和發展,在電影中完全看不到。小說中幾個最精彩的段落,Lizzy在Bingley家客廳Darcy寫信的段落(第一卷第十章),Darcy的第一次求愛和他寫的信(第二卷第十一章),Lady Catherine和Lizzy的交鋒(第三卷第十四章),都沒有抓住要點,處理要麼過於太溫吞,要麼過於亢奮。大家要是好好讀讀這三章,比照一下電影,就知道大師和肥皂劇的差別了。

電影有許多細節,和小說不一樣,尤其看得出導演的品味與奧斯汀的差別:

其一,Lizzy和她叔叔一家趁Darcy不在,拜訪他的豪宅。這段很重要,後來Lizzy對Jane解釋她對Darcy感情的變化時,就半開玩笑地說,她是從那時就開始愛上Darcy。如何理解這句話,成了20世紀《傲慢與偏見》批評史的一大關鍵,究竟財富在Lizzy對Darcy的愛中佔什麼分量?這個大問題我們這裡不談,小說至少有一點寫得很清楚,Lizzy在參觀豪宅的時候,最讓她著迷的不是豪宅裡面的高雅裝飾或是藝術收藏,而是在樓內看到的遠近高低不同的自然景觀。Darcy大宅的這一好處,究竟意味著什麼,歷來眾說紛紜,惟獨我們導演難以遏制自己的浪漫情懷,讓Lizzy對著一具蒙著面紗的少女雕像發了一通呆,我當時坐在電影院,恨不得衝上銀幕,把那尊矯情的雕像砸翻,把Lizzy的頭揪到窗邊。不過,濫情了一會兒的導演終於想起了窗戶,他讓Lizzy走到了窗前,窗外居然是法國式修剪整齊的園林,看上去和林肯紀念堂前倒差不多。當場暈倒。

其二,看電影trailer時就有Lizzy倒在Darcy懷中擁吻的鏡頭,我當時就一直暗自祈禱,可別是結尾。不過,怕什麼,什麼來。影片最後一幕,在燈光虛映的豪宅前,Lizzy跪坐在地上,先是輕輕撫摸站著的Darcy的小腿(居然是裸露的!倒)。然後Darcy就一邊叫著Mrs Darcy一邊從頭髮開始一路吻下,可憐的Lizzy,難道這就是那個婚後要教導Darcy妹妹什麼是婦女對丈夫的自由的活潑的Lizzy嗎?我還以為是驕傲但愚蠢的Darcy憑藉財富和老套的浪漫手法征服的女奴呢。

其實,電影一開始我就應該知道是這麼個結果,當時Lizzy手捧著一本書,向觀眾走來,我就對一同去的朋友悄聲說,怎麼還拿本書,真矯情。

最後,或許這片子還有些值得看的地方,那就是有些不錯的風景,特別是在電影院看,如果你看碟,這個優點怕是也沒有;另外,拍了一些不錯的動物,特別是那隻橫穿Bennett家的豬,是整部浪漫肥皂劇中最寫實的段落,我最喜歡,建議大家看的時候,千萬別錯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