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3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論語心得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論語心得有感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1

讀完這本書,彷彿有一種心靈的體驗,使我的內心無比舒暢,愉悅。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幾個儒家理論最精髓的字眼:“恕”、“仁”、“義”還有“知”。雖然只有區區四個字,卻帶給後人無盡的思考與聯想,它們教育過多多少少中華民族的莘莘學子,讓讀者懂得為人處世之道,也讓讀過它的讀者有一種人格魅力上的昇華,學習孔夫子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一種謙抑的態度,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這本書彷彿讓我們穿越時空,與孔子面對面,讓孔子教受我們做人的道理。

《論語》告訴我們的永遠是最簡單的,也是最精華的道理,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我們在繁華而且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尋找到真實而且簡樸的心靈之美,讓我們得到一種內心的昇華和提高,讓我們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的強大。

在孔夫子眼中,君子就是“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勇者需要有“義”,才能“不懼”,仁者要做到“愛人”和“恕”才會“不憂”,會交好的朋友,與朋友對照自省,就是智者的表現,才會“不惑”。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謂是“恕”最好的解釋了。對每一個人都要抱有寬容的心態並不是一件易事,要做好自己並且想到別人,為別人著想,這樣才能擁有人們所希冀的簡單而又樸素的生活,寬容一點,就會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讓別人得到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仁”,用孔子的話來講,“仁”就是要“愛人”,要真正地去關心別人,關愛別人。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做到這一點,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和平與美好。自己有了成就,就要想到別人,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你就能體會到心靈的昇華與提高,你會體會到這種簡樸生活的美麗與快樂,同時你也讓更多的人得到了快樂。

“義”,孔子認為,子路對勇敢的事特別敏感,但是要做到“勇”,也要在義的前提下,否則將會有不良的後果。孔子曾經說過:“吾日三省吾身”,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有一定的約束,知錯就改,要有寬廣的胸懷還要有高遠的志向,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願望,也是成為一名君子的重要條件。

“知”:“知”就是同現代漢語中的智,“智”就是知人,瞭解別人才算得上有智慧,才能交上好的朋友,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要與別人對照自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的內在更加美麗。

讓我們做到孔子所說的最高境界,擁有真實的簡樸生活。讓我們獲取心靈上的富足,獲取我們快樂的生活,讓我們努力領悟享受著這種不同於一般的心靈體驗和歷險。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2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我們,使我們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詮釋了《論語》的真諦!

她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他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如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麼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對於我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小事,不要抑鬱於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不必計較那麼多。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看于丹《論語》心得體會到的是,《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是一個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啟迪!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3

向來喜歡看百家講壇,而且更喜歡聽於丹老師的講座,是那樣的令人心曠神怡,那樣的震憾人的心靈,每次閱讀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都會有很多的收穫與啟迪,敬佩她的聰明與睿智,以及她看問題的獨到見解之處。

于丹教授說,其實《論語》的態度是什麼呢?就是以一種樸素的、溫暖的,言傳身教的生活態度,去影響他的弟子。《論語》告訴我們,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滿幸福感。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境界。當所有憂煩、迷惑或畏懼壓在眼前的時候,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厚仁達,變得更加智慧聰穎,變得更加勇敢無畏,那麼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沒有了嗎?所以,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而不要藉助外在物質的得與失,讓自己擁有一份淺薄的驕傲,這就是《論語》裡所倡導的一種人生觀。

于丹教授以自己的心得來詮釋論語中難以理解的`道理,並結合實際生活幫助人們去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使人們明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尤為重要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拿自己與別人相比較,同樣的學歷、同樣的境遇,別人為什麼做得很成功,而自己卻為什麼總是默默無聞,總在羨慕、嫉妒別人的日子裡生活,於是埋怨、憤怒油然而生,使自己身心疲累、鬱鬱寡歡。其實他沒看到別人的付出,很多時候就是缺乏于丹老師在論語中所說的豁達開朗,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如能以平和的心態想一想,別人的得到一定有他相對應的付出,當然,這個付出有種種。如果你不想去付出就不要去嫉妒別人的擁有,羨慕別人的生活而看不到自己的珍貴,這是不聰明之舉,也是可悲的。

于丹教授用一個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生存的環境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藉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憑藉我們勇敢的心靈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4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檔案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著很多的道理在裡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為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為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5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句話是于丹《論語心得》對《論語》的總結。那麼要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就要有一個好心態,不然,儘管你富有,你也不會快樂。這是我讀了《論語心得》後的最大收穫。

生活中,總是會出現許多不盡人意使的事,可用不同的心態去對待可能會出現出人意料的結果。這一點,從《論語心得》中的例子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對比就可以體現出來。

于丹《論語》心得中舉例說“一個外國足球明星,小時候他媽媽去醫院拔牙,因為心臟病突發,死在了拔牙椅上。這一切,兒子都看在眼裡。小男孩長大後,變成了家喻戶曉的足球明星,只是,媽媽死在拔牙椅上的陰影在他心中始終揮之不去。他不敢去看牙醫,牙痛時自己默默忍受。但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有一天,他終於忍受不住牙疼了,它把牙疼的事告訴了家人。家人對他說:“那快點把那顆牙拔掉啊,總疼也不是事啊!”可他卻說:“我媽媽死在了拔牙椅上,我會不會也和她一樣。”家人安慰他說:“不必擔心,我們把牙醫請到家裡來,我們在一旁陪著你。”儘管他很不情願,但還是勉強答應了。當那個牙醫到他家準備拔牙工具時,那個足球明星已經死了。”牙疼,本是一個人人都會有的小病,可他卻用對拔牙的恐懼心理,殺了自己。我爺爺20xx年年底查出被人們稱為不治之症的胃癌。爸爸媽媽一開始瞞著爺爺,怕影響爺爺情緒,可爺爺卻心知肚明,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並很快做了手術,還在20xx年3月開始化療。在第三階段化療中,由於藥物的作用使爺爺變的滿頭白髮。每天早上起床枕頭上滿是掉落的白髮。一天,爺爺去醫院抽血化驗,身體虛弱,本應好好休息,可爺爺卻依舊頂著烈日去學校接我妹妹,爺爺回到家,只見頭上大汗淋漓,面無血色,竟險些暈倒。家人都勸告爺爺:“化療不行就做到這,不往下做了。”可爺爺選擇了堅持,最後爺爺圓滿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化療。不僅如此,爺爺還天天堅持早鍛鍊,一個星期還到郊外釣一次魚,再加上奶奶的精心調養,爺爺的'身體越來越硬朗。是好的心情好的心態讓爺爺戰勝病魔,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從足球明星和我爺爺的事對比不難看出,心態的好壞決定事的成敗。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6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能打動一個人,一本好書能感動一個人。很幸運,我發現了這本書,很自豪,我閱讀了這本書——于丹《論語心得》。

讀書是自己的事情,哪怕再忙也要豐實自己的羽翼,讓厚積薄發成為自己的習慣。細細品味這本書,于丹教授用她理性的頭腦和獨到的思考,把《論語》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諦和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聯絡起來,警示後人。眾所周知,《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教授的精心的提煉,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剛讀完前三章節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因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這一章中,于丹把孔子的聖人一面解讀的非常深刻、透徹。如孔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子的教學太度。想到自己有時會對學生聲色俱厲,經常職責學生不該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

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會像孔子那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著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歉抑的態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我們說,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溫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匯出來的一種飽和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後來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感謝于丹老師讓我這樣深刻的瞭解了孔子。讓我懂得如何當一名好老師。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在《于丹論語心得》第二部分中剖析的`非常深刻,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和諧,我們努力建立的和諧社會,就是要人民幸福的生活安居樂業。要有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

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常常這樣想,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了,不要管別人如何。也因此把自己發座右銘定為“認認真真工作,踏踏實實做人。”于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不僅應該儘自己的的本職工作,還有儘可能去幫助別人,所謂的“與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得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心靈之道的解讀,讓我們學會改變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論語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對映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心得》所給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7

央視"百家講壇"節目裡圍繞著于丹的論語心得播出後,于丹《論語》心得中所提到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里的每一點,已成為許多的一面鏡子,我也有幸捧起這本書一讀,便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對《論語》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于丹教授在書中提到"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其實想想地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學生有成績出色的有成績平庸的,還有成績較差好,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其餘那些學生也是孔子這位千古聖人的缺憾,面對之些情況,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于丹《論語》心得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真希望各所層的人都解領略一下其中之道,讓我們一起各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于丹心語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關愛別,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遇事要拿得地起放得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予人玫瑰,手有全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以直報怨。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各的尊重,這樣尊重即使在最親近人的中間,也應該保有。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8

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讓一個人從失敗走向成功,從憂傷走向快樂,從灰心失意走向奮發圖強。《論語》是人類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卻透著大道理。

寒假裡我又一次拜讀了這本書,不僅有不同的感觸,更是受益匪淺。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溫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更讓我懂得了作為一名教師該努力的方向:

一、多些“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於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著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麼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二、 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於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於丹教授所說“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說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於丹教授說,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緊張和壓力每天都伴隨著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作為國小的班主任,瑣事多,課時多,班額大,班裡再有幾個學生基礎差的,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腦漲,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我們的薛校長更是經常的、耐心的給我們講: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多動腦筋想辦法,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成績出來後,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鬱鬱不樂……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我們必須面對,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和教育下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努力找尋更好的教學方法,相信一些都會好起來的。于丹教授說,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說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它已植根於我的心中,成為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聖人—孔子!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9

近讀于丹《〈論語〉心得》,感覺如一摯友,用輕鬆的語氣、自然的語言,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等向你娓娓道來,不經意間讓智慧得到增長,讓心靈得到淨化,讓品性得到昇華……作為一名組工幹部,細細讀來,又有些許新的啟發和思考。

勤學立本

《論語》開篇即講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縱觀全書,對學習有著較為深入的闡述。關於學習態度,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關於學習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關於學習目的,孔子認為,“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 同樣,對組工幹部來說,學習力也是一項核心競爭力。組織工作是一項與時俱進、常幹常新的工作,需要主動加強學習,及時關注和學習最前沿的理論知識,自覺用先進理論武裝頭腦,並廣泛涉獵、汲取各學科有利於組織工作發展的先進知識,不斷拓寬視野和眼界,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眼界最寬、思想最新、知識最豐富的幹部。

實幹立功

對待工作,孔子認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 每個人不管幹什麼首先要幹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工作中,要講求原則,一切按照本崗位的要求合法合規地處理日常事務,處理問題對事不對人,即所謂“君子之於天下也,無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工作的方式上,要“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即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樣才能多一些成功,少一些遺憾。當前組織工作的各項任務非常繁重,工作要求越來越高,需要組工幹部具備創先爭優的意識、爭先進位的激情和勇於開拓的魄力。要始終明確自身的崗位職責和要求,牢記使命,恪盡職守,勤奮工作,高標準地完成工作任務。要堅持原則,規範嚴謹,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和程式規定辦事,努力做到細緻、周全、穩妥,確保各項工作沒有漏洞。要經常深入第一線創新思、辦新事,善於把握組織工作的新形勢,發現新問題,探詢新思路,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修身立德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出現了一百多次。孔子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在他看來,君子不僅是個好人,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要胸懷天下,奮發有為。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即是說做人要正直磊落。在他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孔子還提醒我們,要結交益友,就是對我們有用的.人,所謂“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而對組工幹部來說,就要胸懷大志,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實現黨的偉大事業、服務人民群眾作為自己一生不懈努力和奮鬥方向,孜孜以求、無怨無悔。要始終保持一身正氣,對上尊而不諛,辦事公而不偏,與人交往做到言談有據、舉止有度、自信從容。要多交事業、工作和生活上的益友,提倡積極、健康的友誼,遠離庸俗、低階的關係,時刻展示組工幹部的良好形象。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10

一直以來,“寬容”一詞是被我這樣詮釋的: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就是不與人斤斤計較,就是時時與人為善,就是寬恕別人的過失。再次很認真很仔細地拜讀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後,我不禁為自己的知識淺薄而慚愧不已,我也終於明白了寬容的另一個真諦: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寬容別人,善待別人的同時,其實就是在善待自己。因為只有在寬容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才能奏出和諧的生命之歌!於是我讓自己在忙忙碌碌中停下來對照對照,反思反思。

古人說:境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個人是否快樂,不在於他擁有什麼,而在於他怎樣看待自己的擁有。西方人則說:“同一件事,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 的確,一個人的處境是苦是樂常是主觀的。 對此,我是深有感觸。記得我曾經的一位閨中密友,我們從小玩到大,在一起學習、一起工作,後來僅僅因為單位“評優”事件,她竟致多年的情誼於不顧,深深地傷害了我。當我得知真相後那種痛楚、傷心、失望的感覺是難以言表的。那次的打擊使我開始懷疑我一貫的人生觀和處事態度,我認為許多人在利益和友情之間選擇的是前者,所以從那以後原本快樂的我變得沉默了,經常生悶氣,脾氣也越來越差,我甚至曾想過與她絕交、也想過對她“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善良的愛人卻巧妙地告訴我遇事要理智、要冷靜,要學會寬容,並讓我學著寬容那位朋友。他說:“你現在就是在拿別人犯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所以你才會那麼痛苦。要減少自己的痛苦,你要學會寬容。寬容,意味著你不會再為他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 寬容地對待自己,你就能心平氣和地工作、生活,這種心境是充實自己的良好狀態。”於是,在獨自痛苦地思索和反省之後,我發現那件事對我而言並沒有想象當中那樣糟糕,因為它教會了我認識人,使我在今後的日子裡走得更穩。後來,我一如既往地對待那位閨中密友。記得在我決定寬容她的那一剎那間,一直以來壓在我心頭的怨恨、憤怒、悲傷,全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寬容使我又恢復了以前的快樂。那位女友後來給我寫了一封長信,向我表示歉意,並表達了她也要學會寬容待人,善待他人的意願。多好的結局呀!它讓我們都明白了,學會寬容,對別人對自己都可成為一種毋需投資便能獲得的“精神補品”。學會寬容,不僅有益於身心健康,而且對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滿,乃至事業的成功都是必要的。我們仔細想想,為使別人痛苦,而自己的痛苦仍然存在,甚至比別人更痛苦,那又有什麼快樂而言呢,有什麼滿足可言呢?要降低傷痛,最好的辦法可能就只有寬容了。

因為學會了寬容,我給自己的心路找到了出口,我找回了失去了的'快樂。所以,寬容別人,就是在寬容自己。生活中,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應該寬容自己,首先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讓自己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當我們不小心跌倒了,我們應該寬容自己,繼而不趴在地上懊悔,而是站起來擦亮眼睛繼續往前走;當我們的路走錯方向了,我們也應該寬容自己,繼而不停留在原地轉圈,而是迎著日月星辰,明辨方向不動搖;當別人不理解我們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寬容自己,要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時間終會證明一切,而不須急於解釋那一時難以說清的誤會。

再讀《論語心得》,我明白有了“寬容”隨身攜帶在自己的左右,既寬容別人,也寬容自己,那麼我們將是擁有了靈丹妙藥,我們可以時刻施展妙手回春,讓自己的心活得更健康,讓自己的一生更加“順水順風”……所以,朋友,請帶著“寬容”前行吧!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11

記得自己第一次在百家講壇上看到于丹的《論語心得》,我就被其中的故事折服了,深深吸引著我看完了她的每一篇講壇,于丹《論語心得》讀書體會。於是,在餘味未盡的情況下,我馬上買了她的這本書,拿回家好好地再次享受一番。我這人有從來看不完一本書的讀書歷程,但是我卻一口氣把《論語心得》看完了。我不知道是因為喜歡于丹這個人還是喜歡這本書,總之,我是被這種特有的魅力折服了。每看一次,我都會有新的收穫,心靈都能重重地受到啟迪。

又是一個寒假,趁者這稍微空閒的時間,我再次開啟自家的書櫃,伸手便又拿了這本《論語心得》。于丹的《論語心得》讓有機會和沒有機會讀《論語》的人,都近距離地接觸了一次聖人。這個只有聖人形象的孔子,突然變得親切,成了一個可以去觸及,可以去請教的老者,孔聖人的見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創造,成了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的處事原則,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中,這種觀點的介入,可以讓很多人學會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緩。初讀于丹的心得,只要你讀到某一句,某一個故事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一次淨化,這種感覺是其它書本是不能給的。

一次又一次地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雖然不能說是大徹大悟,但也確實觸動了心靈,以前,我覺得自己的心胸狹隘,無法平靜自己的心情,讀了它,使我變得從容大度,這中感覺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此的心境,如此的平和,除了于丹老師的引領,又有誰能給呢?佩服於丹老師的出口便成章,更佩服她給我帶來的別樣心態。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主要講了天地人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的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師真是一位難得一見的解讀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她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走進了我們的心裡。看過"天地人之道"和"心靈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樣在自然和社會中的和諧,如何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坦然處世。對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多考慮別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對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去為他們考慮,要充分體諒別人的難處,這樣才能使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同,這點,我從自己的教學生活中得到了論證。記得剛看到我這個班級的時候,在我的眼裡什麼都是那麼不堪入目,學生的行為習慣就沒有一個讓我覺得順心的。那時候,我的心情無法平靜,總覺得孩子們做的都是錯事,做了太多的錯事。我會以我自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強制他們,結果他們學得並不舒心。是啊,我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了嗎?我又一次忘記了《論語心得》。記得它的時候,我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讓他們快樂學習、快樂生活,我的教學也因此豐富起來,孩子們也在師生的進一步融洽中生活得快樂起來了。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我們需要這樣的《論語心得》。

《論語心得》還告訴我們對待自己要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或大或小,當他們發生的時候,我們一定很難受,每個人都不可避免。但我們要難受多久呢?一輩子?不能,當我們汲取了應該學到的教訓的時候,我們應該坦然地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種勇敢,也是一種慰藉,生活的路還很長,我們也許改變不了別人,或者是外部環境,但是,我們要正視自己,改變自己,正所謂"仁者不憂"。當你的胸懷無限大,這樣很多事情就變小了。是的,曾經我也覺得自己很辛苦,自己的工作確實比別人多,當時,我想自己並沒有擺好心態,我沒有用那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但是,慢慢地,我學會了適應,學會了努力,學會了多方面看問題,我的生活就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少了些抱怨,多了些快樂。我想,這正是于丹的《論語心得》帶我走進了這種境界,使我的.心胸變得寬闊起來。當工作上出現坎坷,一定要學會堅強,心靈想到的不是給自己帶來多少麻煩,而是自己又從中學習了多少。聖人的光芒就在這裡,他們可以生活得並不富裕,然而他們卻懂得什麼是生活,怎樣去生活。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個小故事,其中都蘊涵著生活中最樸實最真實的道理,我也常常沉寂於這些故事,引人入勝,看著看著,自己就慢慢懂得了于丹老師是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于丹老師的水平是如此讓人折服。當我們逐漸把自己融入書中的時候,我們就彷彿開始與于丹老師進行對話,那是一種相當幸福的感受。從她的故事中我們獲得了多少為人處世的道理!比如蘇軾與佛印的故事,心裡有眼中就有,我們眼中滿是嫉妒,都是不公,我們的心中也就只有這些,是豁達不起來的。是啊,心裡有什麼,眼裡就有什麼。作為一個老師,我們心中如果有的是孩子的優點,我們看到的就是孩子的長處;如果心裡都是對孩子的挑剔,我們眼中的孩子自然就不稱心。迴歸到我們現在的教學,又有多少老師能做到徹底地看到都是孩子的優點呢?我想,老師或多或都會對學生存在這麼一點那麼一點的挑剔。其實,我們缺少的是一種愛,更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因為沒有這雙眼睛,所以我們的心裡就有了更多的不稱心。就是這樣一個個精簡的小故事,通過於丹老師的解讀,讓我們從對人、對己、對物都有了一個明確的原則,做起事情來才會有條理。通過自己不太深刻的感悟,我明白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在告訴大家要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學會善待別人;學會選擇朋友;學習做一個君子;學習面對困苦;學習自信和誠信等等。

真的喜歡于丹的《論語心得》,喜歡書中透露出來的那種快樂的生存態度。因為接觸了這本書,真正認真讀了這本書,我的心也因此變得從容豁達起來。現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悲哀,我的每一天都是笑呵呵度過的,我學會了從容寬大,也因此漸漸地長大了。于丹稱自己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她的樂觀帶動了國內外許多人,使我們大家也學著樂觀起來。我們用最快傑的方式去讀懂這種對人生的態度,使自己學會了好地對待人生。我們用孔聖人的話理解生活,努力創造自己的快樂人生!

這就是論語,這就是聖人的智慧,也就是于丹和她的《論語心得》教會我們的東西。讓我們在聖人的智慧照耀下學會怎樣去工作,怎樣去生活,追求到我們所要追求的快樂人生吧!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12

昨天讀了一本好書《于丹〈論語〉心得》,起初只是隨手翻翻,沒想到一拿起來居然就放不下了。

文字其實不多,中華書局為此在版面和裝幀上頗下了一番功夫,我花了個把小時把書讀了一半,但最後還是忍不住買了下來。因為讀好書不應該囫圇吞棗,即便吞下,也該像駱駝反芻那樣細細咀嚼,而我因為最近的煩惱,正好需要這樣靜心的良藥。

這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會思考人、人性和生活的意義這類問題,讀了不少老外的東西,反過來發現其實很多讓某些人“驚羨”、甚至時常用以炫耀自己的學問的所謂“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我們祖先在幾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何其相似。

例如,培根的“人的行為準則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妨礙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根本上講,是一個道理。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設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壞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兩種力量的對抗達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短時間內,生的力量佔優勢,然而長遠的,死亡終將來臨。這是否和中國傳統的太極兩儀如出一轍?

讀這本書,的確會產生很多共鳴,如於丹所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一起感受兩千年前孔子的溫暖,這樣的想法,真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