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讀書筆記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9W

魯迅,我們大家應該都比較瞭解吧!原名周樹人,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一生中寫過很多流傳萬世的作品,《吶喊》、《彷徨》、《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等,這些都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力。他用筆來奮鬥,戰鬥了一生。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野草讀書筆記,一起來看一下吧。

野草讀書筆記

野草讀書筆記一

這些看似短小,而確短小深涵的文章,讓我來不及變化表情,一百多頁的墨灑開我心中點點疑團,對生活,以及對曾以往在我身邊或未來抑或魯迅年代的種種變遷,心靈的變遷,生活的萬變。魯迅要講的很深,而總是用夢來詮釋,哪怕夢,也是有些細膩的,幻然成了迷宮,我仰望天空給自己希望去尋找答案,所謂彩虹。魯迅尖酸的文字直指封建階級的腐朽庸俗,醜化之至。讚美,現在不是當時,我不會絲毫後怕與退卻,所以我笑的直爽。

野草,好比當時社會起來奮鬥的人民,他們的忘我、為民,使得更多的人民憤慨。魯迅先生高興,這樣的局面預示著人們的革命快要完成,未來的大業就在眼前,同志們起來吧,奮鬥吧,用我們的雙手建立我們的家園,把侵略者趕出去。先生在革命成功之前,他不允許自己大笑或歌唱“為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起不幸。”先生希望戰爭快快到來,精力充沛的戰士經不起歲月的摧殘,時間也經不起等待的消逝;更希望戰亂快快結束,流離失所的人民經不起硝煙的折磨,戰火也經不起長久的痛苦。

從古至今,多少的愛國志士“生得偉大,死得光榮”。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過戍輪臺”;顧言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雷鋒的“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話語都是名人的肺腑之言,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誠實,什麼叫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他們用青春燃燒,用生命激勵世人。他們是歷史的故人,也是偉人,更是我們心中的英雄。魯迅先生也是。 《野草》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借種子的力量來說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藉此來啟發和鼓舞當時的人們去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野草的這種精神也告訴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困難重重、佈滿荊棘,但我們要像野草一樣,只有克服重重困難,才能鑽出地面,向世人展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

野草讀書筆記二

一、 引言

魯迅的《野草》已成為一個歷史存在,但其本質的彰顯卻有待時日和學人的進一步挖掘。 對於部分學人的《野草》研究文章進行分析可以得知:他們大都將視點聚焦在文字的深層意蘊,即文字的歷史內容層,哲學意味層和審美意味層。我們有必要對魯迅野草的技術進行關照,但又不能孤立地關照,否則就會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淖。對文學文字的完整關照應該是連續,遞進的過程,脫離基石的虛以拔高是荒謬的,凝滯於基石做圓心運動而無輻射之張力又是拙劣的。

語言指作家言語行為的工具或載體,可稱為作品,是以組合和聚合兩種形式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一種形式,是文字的話語系統。言語活動總體來說關涉個人領域和社會領域,這樣的關涉使它成為有個性的體驗和人類的共同經驗,從而具有一種深層意蘊。作為言語正規化的.方法論就是立足語言,探索語言和言語之間的關聯以及由二者所構成的言語活動的多義性。《野草》的形式和意味正好符合作為言語正規化分析的範本,下文即是對其的具體分析。

二、 內容簡介 《野草》寫於“五四”後期,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詩集。以曲折幽晦的象徵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覺》等篇目都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影的告別》、《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後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後》等篇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地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

作品以隱晦的象徵表達了一個啟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軍奮戰的孤寂、迷茫與疑懼,同時表達出對“糊里糊塗生、亂七八糟死”的民眾的失望與希望之情。此作品區別於魯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徵是隱含著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魯迅的全部哲學。

三、 思路辨析

這部作品是魯迅以其獨特的個性和方式同痛苦作“絕望的抗戰”而催生的小花,是他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心泉所化成的藝術瑰寶,是一部“心靈鬥爭的記錄”。魯迅以他不可模仿的藝術才華,將自己微妙的感覺、情緒,難以言傳的心理、意識,複雜萬端的心態與情感,憤激與焦躁,感傷和痛苦,苦悶與彷徨,探索與追求,溶入這叢野草之中,從而把內心的痛苦轉入《野草》,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誌銘。

魯迅毫不諱言現實在他看來乃是實有的黑暗與虛無,卻又認為,不是沒有可能從反抗中得救。他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誕與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著充沛的人文主義激情,這是他高

出許多存在主義者的地方。他說,他的哲學都包括在《野草》裡面。《野草》的低沉陰鬱、桀驁不馴,體現出彷徨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作者孤憤蒼涼的心情,是作者真實的靈魂袒露;是追尋生命意義卻感到死亡的悲愴時的焦慮;是獨自與黑暗搏鬥的直面真相的勇氣,是在無路之處走出路來的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

《野草》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激越、明快、潑辣、溫潤,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迴曲折,神祕幽深。作者表現的主要是一種悲劇性情緒,它源自生命深處,許多奇幻的想象,其實都是由此派生而來,因此,最富含熱情的語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氣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野草》的語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無數張開而又糾結在一起的紅豔的珊瑚枝。

四、 評價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多次為魯迅所稱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書的大綱,倘置換為魯迅自己的說法,則是: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凝聚著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退潮以後思想上處於彷徨時期對人生、對人的存在價值、對中國文化的特徵和社會發展的深沉思考。在魯迅生命最痛苦的時候,“五四”運動高潮後的回落、“新青年”陣營的裂變、統治階層的專橫和欺壓??一系列社會的矛盾讓魯迅陷入消沉抑鬱的海洋、感受心靈苦悶的煎熬。黯淡的情緒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誕生。

《野草》總的藝術特徵是內斂的抒情傾向,它所表露的是靈魂的“真”與“深”,是對於人自身存在的困境的自覺體驗與突圍,表現了人的生存矛盾與心理困惑:生與死,愛與恨、希望與絕望、存在與虛無的纏繞與掙扎。《野草》也呈現出主題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是魯迅情緒、情感、性格甚至整個內心世界各個側面的反映,它是魯迅從啟蒙的文化批判者向啟蒙後的戰鬥者轉折過渡階段的心靈史。

五、 引申討論

魯迅《野草》的創作作為自己的言語實踐,其言語行為本身莫不與彼時的物理環境,生理特點,心理特點有關。對於作為魯迅言語活動的工具或載體即文字而言,魯迅獨特的,涵蓋了彼時的物理、生理、心理等因素的言語行為與其發生了必然的關聯,這種關聯形成了《野草》的技術,形式或形象。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 以感覺抵禦遺忘,以記憶確立時間的存在

魯迅在《野草》中持有的言語心理與普氏所說相似但又所超越。魯迅用感覺抵禦遺忘,

以追憶,記憶確立存在,更多的不是偶合,而是偶然中的必然。這種“感覺”在語言形式上體現為具體可感的感念集合在一處,使野草成為了一個龐大的隱喻的世界。詩意取代了推理和抽象,情境取代了思維的流動。這種帶有個人體驗的語言是魯迅言語行為的固化,正是言語的獨特性造成了語言的獨特性。

魯迅在《野草》中大量運用了夢境這一語言形式,如《失掉的好地獄》,《死火》,《墓碣文》,《頹敗線的顫動》,《立論》,《死後》,《狗的駁詰》。夢境本身就是一種追憶,魯迅正是用記憶及記憶中的感覺尋找存在。夢中的世界具有雙重結構,一面是人物,事物,時間構成的現實世界即敘述者(夢幻者)所處的真實世界,一面是由時間及時間裡的主體經驗(記憶)所構成的想象世界。這一系列夢的語言符號具有極大的指引性,在其表面的單調中發掘了最豐富的想象空間,使象徵完全免於僵化。

2. 以語詞的兩極對立形成悖論,以語詞的平行重複建立存在

《野草》中有一些對立性的詞語:如“空虛和充實”,“沉默和開口”,“生長和朽腐”,“生和死”,“明和暗”,“過去和未來”,“希望和失望”。這些都被置於互相作用,互相補充和對照的永恆的環鏈裡,這是魯迅矛盾的邏輯。他的多種衝突著的兩極形成了一個不可能邏輯地解決悖論的漩渦。這是希望與失望之間的一種心理絕境,隱喻地反映出魯迅在他生命的那一關鍵時刻的內心情緒。

《野草》中同時還大量存在著語詞的平行重複現象。最顯著的例的是秋夜的首句:“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一句極普通的寫景語,但是語言的重複帶來了無限的張力。它是習慣性敘述方法的背叛,作者在修辭學方面的創造性試驗給人一種反常規思維的閱讀體驗。重複不是表面的疊加,而是神韻的深化和躍遷。魯迅如此重複的敘述使棗樹的形象更加鮮明,更具有存在感,也流露出了作者當時的寂寞與孤立感。可見,魯迅的語言更具形式感,從而使實質的內容更不易被遺忘。

3. 焦慮的情緒,邃密的表達

人對存在的認識是依靠突如其來茫然失措的“原始的焦慮”的情緒體驗來達到的。不過,這原始的焦慮在存在中大多是被壓制的。在人生的若干瞬間,焦慮感會因某種機緣受到震動而從內心深處升起和蔓延。魯迅的言語行為正是這種焦慮情緒的體現。魯迅在焦慮中並未沉淪和逃避,而是採用了邃密的語言表達方式。

魯迅的慣常語言風格是冷峻乾瘦的,但在野草中卻表現非常豐腴,飽滿甚至繁縟,給人一種高度的邃密感。這種邃密的語言風貌是作者言語心理的體現,心理的邃密鬱結使語言的組合和聚合高速地進行和毫無遮掩地呈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