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6.91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15篇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1

偶然的機會,從朋友處借來一本書《不抱怨的世界》,是由一位美國牧師威爾·鮑溫編寫的心靈勵志圖書。介紹了由他創意併發起了一項名為“不抱怨的世界”的活動,通過一隻手環向我們傳遞了“抱怨不如改變”的生活理念。“據不完全統計,該書上市不到一個月,就有600萬人參與了“不抱怨”活動,並迅速蔓延到全球80多個國家。”

“不抱怨”活動是這樣的:

“1.將一隻手環戴在一隻手腕上。

2.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講閒話或批評時,就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上。

3.交替更換,直到養成連續21天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的目標為止。

4.堅持下去,平均的成功時間是4~8個月。“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在想:我是不是也在整天不停的抱怨呢?沒錯。比如,昨天鄭州下了一場不算太大的雨,城市裡有很多路口都有積水,汽車、電動車無法通行,我和很多人一樣立即表達了對市政工作的不滿;比如,今天上午,上司把一件應當由別人完成的工作安排給了我,雖然表面沒說,可我又在內心表達了對於上司和同事的不滿;比如,愛人在樓下種了一個多月的指甲草昨天終於開花了,愛人正準備今天晚上摘了給女兒包紅指甲,可當我中午回家時發現,花朵兒不知被哪位一下子摘個精光,心中自然對不知名的先生或女士進行了不禮貌的問候;再比如,吃晚飯時,小孩兒總是貪玩兒而

不好好吃飯,我又拿出司空見慣的口吻督促斥責她趕快吃飯,等等。不經意間,我發現在每天的生活中都有很多的抱怨、批評和閒話,而且,實際的抱怨可能比我能夠認定的還要多。

這些抱怨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呢?是道路積水現象能夠立即得到改善,還是上司安排的工作可以不幹,是別人摘走的指甲草能夠立即又長出來,亦或是小孩兒吃飯的速度馬上變快了?什麼也不會變,什麼好處都沒有。

這些事情有那麼嚴重嗎,有必要抱怨嗎?

同樣的事情,我們換種方式考慮。請你相信,市政工程肯定會越來越好的,下次下雨時也許積水就會少了,再說,赤腳踏在暖暖的水裡,這是我們兒時多麼美好的記憶呀,重溫這些美好記憶是多麼美妙的享受。再想想,被摘走的指甲草,晚上可能會裝飾一個美麗女孩的修長手指,也許明天,她的美麗就會展現在你面前,即使你們永不謀面,在她心中,也會因為指甲草的種植者所贈與的美麗而送上美好的祝福。再說小孩兒吃飯慢吧,你完全可以採取開導、鼓勵的方式解決,通過總結鼓勵他(她)的每一點進步來解決,比如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快一點,明天是不是比今天又快了一點點,請記住: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至於那件所謂別人的工作嗎,相信你能比我處理的好。

看來,這些引起事情沒有什麼大不了,這些抱怨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抱怨對我們產生的後果卻很嚴重,這些抱怨會給我們負面的思維,會給我們愈發增加煩惱,而且還有可能波及他人。抱怨,只是消耗能量的無用功,沒有一點有效的作用,甚至是負功,是反作用。

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叫“吸引力法則”:“當一個人正說些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情時,就會接收到更多的負面和不快樂的事;同理,如果多說一些感恩的事,就會為自己引來更多高興的事兒,當你的嘴巴停止表達負面的思想,你的心靈也就產生了快樂的念頭,你就會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充滿了快樂。”這就是《不抱怨的世界》所倡導的遠離抱怨的快樂思想。

讓我們現在就開始,不必等到手環到手才開始,現在就拿一條橡皮筋套在手上,用硬幣或石子放在口袋裡,用一塊紙板放在桌子一角或者任何一種能進行自我監督的方法,現在就做。然後,當你逮到自己在抱怨時,就移動哪個東西---把橡皮筋移到另一手,把硬幣放到另一個口袋,把紙板移到書桌的另一邊等等。移動很重要,這樣的動作將在意識裡深深的刻下痕跡,讓你自己覺察到自己的行為,讓你逐漸的減少抱怨和批評,讓你走進幸福和快樂。

萬通地產的董事長馮侖說過:“把壞事當好事辦,人生就只有快樂、沒有抱怨”。比爾·蓋茨說過:“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讓我們從現在就開始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2

兩個石匠正在山下揮汗如雨地工作。恰巧,有一位哲人途經此地。哲人問兩位石匠是不是非常辛苦。第一個石匠無奈地說出了自己的苦衷,並伸出滿是老繭的手掌給哲人看。第二個石匠的回答卻令哲人感到振奮。他說:“累是累了一些,但是我能用手中的錘子和鐵錘賦予那些石頭以生命,感到很快慰。尤其是當我把雕刻的那些作品,被運送到很遠的城市擺放時,就會有許多人看到我的作品。我想,那些人看了之後一定會猜想,雕刻這件作品的石匠長得什麼模樣呢?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也為此而感到自豪!”

哲人聽了第二個石匠的回答後,拍了拍他的肩頭說:“幸運之神也會為你而自豪!”許多年以後,第二個石匠成了一位遠近聞名的雕刻師,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賣到很高的價錢。而第一個石匠,仍然在愁眉不展地做著與他從前毫無分別的工作。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有很多事情是否成功取決於你的自身態度,當你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眼前的事情,它就有可能迎刃而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你用消極的態度去面對,你就會原地踏步,停滯不前,做事很累,也沒有什麼幸福感而言。一個人是否在生活中積極進取、樂觀向上,還是消極不前、頹廢度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人能否正確對待生活的態度,同時也從對待生活中反映出這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

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人對工作很反感,把工作看成是負擔和懲罰,他們經常抱怨、牢騷滿腹,嘴裡常常說的是“累”;第二類人比較實際,把工作當成是一種養家餬口的方式,因此雖然沒有任何怨言,但也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沒有更高的追求;第三類人則把工作當作是一種快樂,把完成的勞動成果看作是自己的一種成就感,把工作看成是一種創造,在工作中不斷進取、享受快樂。

工作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夠堅持正確對待和處理工作,不僅能反映一個人在工作中的積極表現,也體現出一個人樂觀面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更是一個人長期在工作中做出貢獻和成就的體現。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明明已經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

要想幹好工作首先要熱愛工作,這是常理,也是快樂工作的前提,工作不是為某個人乾的,更不是機械行為,而是為了滿足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同時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熱血沸騰、豪情滿懷的時刻,都曾把工作當成實現人生理想、體現人生價值的事情來做,也都在各自的工作中幹出過成績,為社會、為企業做出過貢獻。但是能否長期快樂面對工作,這就需要我們能正確樹立人生觀、世界觀。無論從事何種工作,只要把工作和單位、社會發展與個人奮鬥目標有效地結合起來,樹立起為社會進步、為單位發展努力工作的目標,煥發向上進取、獻策獻力的激情,就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向著心中的目標執著追求、勤奮努力工作,為社會發展添磚加瓦,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價值。

另外,我們每個人還要善於調整心態,平衡心理,樂觀地面對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情況。如果單純的認為工作是否快樂,取決於外部因素的話,我們就能找出一千種不開心的理由,永遠都不會快樂。原因很簡單,世界還未達到十全十美的,各種情況、各種變化、各類人群等等客觀因素永遠存在。各類事物的發展也並不如我們所願,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曲折、磨難,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從主觀上正確對待,一分為二看待事物、分析事物,還是會從戰勝挫折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要想快樂工作就要把自己置於集體之中,要有團隊協作精神。經調查,凡是對工作不滿和牢騷不斷的人,大都是與集體和同事之間產生有隔閡。在人際交往中經常與人產生摩擦,不光自己工作起來不快樂,往往還容易造成周圍別人的懊惱和沮喪。所以,要想快樂的工作,就要把自己融入到集體中。

總之在人生的路上擁有積極的心態會給你的人生添上更多的色彩,良好的心態是成功的關鍵,保持始終如一的心態,讓積極的心態為成功的你帶來幸福和快樂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3

《不抱怨的世界》是最近走俏的一部勵志書。可是與那些試圖整體重構讀者脾性的同行不一樣,本書只是期望讓讀者能做到“不抱怨”而已。

作者威爾·鮑溫被譽為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他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我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為止。按照書中描述,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8個月。順利實現21天“不抱怨”的讀者,基本也就實現了“平和心態”在自我個性中的生根。

這是一幅完美的“圖景”吧。儘管作者興致高昂的表示已有600萬人參與了這項活動,我卻更相信“免費郵寄紫手環”是導致參與人數如此眾多的原因。這是有現實依據的,比如北京清晨免費派送大白菜(限一人一棵)的活動總能吸引上千老年人踴躍排隊。所以,假如這紫手環在工藝裝飾上更為考究的話,吸引6億人填寫申請單也不是難事。

但對於“不抱怨”本身,是有話可講的。人因其出身、財富、機遇等各方面的不一樣造成後天差異,要想讓自我在明明檢視到此種差異的前提下又堅持“不抱怨”是很難的。本書為倡導此種理念,開出了一些“誘惑”讀者選擇“不抱怨”的藥方。

“你抱怨的事真有那麼嚴重嗎”一節的要義是“抱怨會讓你失去更多。”這是經過一個男子在試圖追捕肇事逃逸人員過程中的省悟展開的。肇事者撞到了男子的獵狗,男子開車緊追,路上突然想到如果在這樣的飆車過程中受傷甚至不治,給家人帶來的傷害遠勝於狗的死亡。由此“那一刻,我稍微平靜了下來,想起我如果在開車時喪命,對桂兒和莉亞而言,就要比金吉爾受傷更難以平撫了。在我和那個駕駛人的距離慢慢拉近時,我也把車速降到了能夠控制的程度。”

“抱怨疾病,是在消滅健康的能量”一節則以“樂觀意念能挽回健康”遊說讀者。雖然當今的科學研究還很難證實這是否具有合理性,但如下一點應當是對的:即便意念一點也不能挽回健康,但它能夠使比如絕症患者更為歡樂的走完餘生(我們假定進取或消沉狀態下餘生一樣長)。

純粹的“利誘”未必能讓普通人堅持恆心,這正是威爾·鮑溫引入“紫手環”的原因。“紫手環”並不因為它的“紫色”或“是手環”而具備任何特殊因素,它只是魚線上的遊標而已,起一個提示作用——“只要一察覺自我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你完全能夠換成別的什麼,只要它夠醒目且便於脫卸即可。

我並不認為順著聽聞的熱潮而加入“紫手環”活動就能把人帶入“不抱怨”的境界,這正如讓白領學幾天乞丐不會自動養成樸素那樣。“不抱怨”是個人充分內省後到達的心靈狀態,它首先要求具備獨立思考本事,比如上頭談及的駕車男子就是例證。

在此之上,它又要求一種繼發的執行本事,否則“不抱怨”的理性光芒立刻會被“忍無可忍”等熱血豪邁給壓下去。不妨從另一角度舉例,很多人在公車上有過讓座的慾望,但最終沒能站起來,因為一種“此舉不合群”的心理暗示阻礙了讓座行為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學生不肯主動舉手也是一樣的原因。克服這種心理恰恰需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特立獨行膽識,而這與上述隨大流申領“紫手環”或團體裝乞丐活動完全是南轅北轍。

人為什麼會抱怨,歸根到底是現實與慾望之間存在差距,所以更高層次的“不抱怨”往往都從淡化慾望著手。比如佛說“寂滅”,道家倡導“無為”就是這樣的意思。當人充分肯定現實,不存在強烈慾望時,抱怨又從何談起呢?是故《莊子》說“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意思是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馬,也好。人把虛榮的慾望去掉了,就不會在乎別人怎樣說自我。而到了這種境界,也就不會簡單把“唾面自乾”當成懦夫行為了。

本書其實也看到了“紫手環”的單薄,為此向讀者推薦了一組修習“不抱怨”的心靈階梯:1、無意識的無能;2、有意識的無能;3、有意識的有能;4。無意識的有能。結合上頭的例子,想讓座而不敢為即處於第二境界。以紫手環或“利誘”導致的“不抱怨”屬於第三境界。而最終的目標肯定是將“不抱怨”內化為一種無意識,或說下意識。要達成這樣的境界,必須從瞭解、剋制、淡化自我的慾望入手——這是很難的,當然我猜如威爾·鮑溫先生,必須早能做到對“600萬”信徒的真實進展“不抱怨”了。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4

有這樣一句格言:“無知就是福。”要成為不抱怨的人時,你會在“無知”的福氣中,開始穿越轉化的亂流,獲得真正的福樂。

很多人都是習慣去注意傷害而喊“痛”。你如果大聲喊“痛”,傷害就會出現;如果抱怨,就會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這是行動上的“吸引力法則”。當你歷經這些階段,當你揚棄抱怨,當你不再去注意傷害而喊“痛”時,你的人生就會像美麗的春花般綻放。

改變自己說的話。不要再抱怨。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健康的溝通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只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問題,也會繼續製造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

抱怨就是自誇,沒有人會喜歡愛吹牛的人。

還有一個事實你也必須認清:你會注意到另一個人有這些缺點,是因為你自己也有。就像那些覺得“身邊的人都滿腹牢騷”而來索取紫手環的人,通常也都有慣性抱怨的傾向,你會發現自己對其他人的厭惡之處,就是你和他們的共同點,只是你對自己個性中的這一部分,還處於“無意識的無能”階段。

如果你想指出某人的負面特質,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傾向,然後要心懷感恩,慶幸自己有機會,能察覺這個缺點、並進行療愈。

套用邱吉爾的說法:“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不改熱情。”

批評是帶著利刃的抱怨,通常是針對某人而發出,意圖貶低此人。有些人認為批評能有效地改變另一個人的行為,其實,批評倒是比較可能造成反效果。

沒有人喜歡被批評。而且我們的批評往往只會擴大、卻不會消弭被我們批評的事端。傑出的領導者都知道,人們對於欣賞的迴應,要遠比對批評的迴應更為熱烈。欣賞能激勵人們表現優越,以獲得更多賞識;批評則使人耗損,當我們貶低別人時,其實也是在默許此人往後依然故我。

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在思維的外顯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

我們的外在世界,就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反射;我們與別人的關係,也源自於我們與自己的關係。你對別人不可能比對自己還好,一切都是從你自己開始。

幫助他人的最好方法,就是過著不抱怨的生活,成為不抱怨的榜樣。當你開始身體力行,也要同時去愛身邊的人們。“愛是無條件的接納,並著眼於光明面。”當我們決定接納各種人事物,並從中發現其光明面時,我們會體驗到越來越多的良善與美好,因為我們的關注,將使這樣的期許在生活中實現。

閱讀後觀念的改變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若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煩心事或挫折,即使說不來不能改變什麼,但抱怨一下總能釋放內心的壓力,讓自己心裡舒坦些。於是,我習慣於去抱怨身邊的人和事。在讀完《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後,我明白:抱怨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負面的生活,抱怨就是推開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對生活不抱怨,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自然也會成為快樂的人!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5

“交通怎麼這麼堵”、“食堂的飯怎麼這麼難吃”、“現在的工作壓力怎麼那麼大”“領導怎麼總喜歡折騰人”,諸如此類,隨口一出,就是抱怨的話。抱怨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的一個習慣,已經成為一個潛意識行為。它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裡吐露時,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能充耳不聞。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抱怨的物件,抱怨似乎像空氣一般瀰漫在我們周圍,久久無法散去。

雖然知道抱怨是無濟於事的,但是為了發洩內心的種種不滿或是獲取同情心,還會不由自主的抱怨,甚至相互抱怨成為了與朋友、同事之間的相處之道,似乎沒有了抱怨,談話就無法繼續下去。殊不知,抱怨不僅給身邊人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使氛圍變的消極,而且也使自己變的越加消沉。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我拜讀了一本《不抱怨的世界》,給我帶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心靈感悟和啟迪,對抱怨形成的原因、抱怨的危害以及如何不抱怨等問題有了全新的認知,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通過用一隻紫手環教會我們如何改變愛抱怨的習慣,手帶紫手環者只要一察覺自己有抱怨苗頭時,就將手環帶到另一隻手上,讓自己刻意地去遏制抱怨的想法,這樣,一直堅持21天,漸漸的,不去抱怨生活中的煩惱,而是積極地看待生活,參與者都認為是這個紫手環有魔力,其實,手環沒有特別神奇之處,它只是讓你及時的意識到抱怨的行為,並有意識的停止抱怨。

除了手環方法讓我印象深刻外,書中的很多語句也成為我的人生座右銘,激勵我成長、讓我保持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世間不美好、不如意的事情,比如“上天是公平的,每個看似強大的人,背後都歷經了諸多的磨難”,身邊總會出現非常成功的人,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們光彩一面,心中充滿嫉妒和怨天尤人,怨上天沒有給自己機會,怨別人沒有看到自己身上的才華,有懷才不遇之感,殊不知,成功的人付出努力是你的千倍萬倍。

從現在起,做一個積極的人,消除內心消極想法,心中充滿陽光和彩虹,不抱怨任何事物,在有限的生命裡,摒棄抱怨,保持正能量,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6

(一)紫手環的力量

1、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

2、思想造就你今天的模樣,也將被明天的思想牽引著走。

3、當你成為更快樂的人,你會傳送出樂觀和希望,和其他理念相似的人互相共鳴。

(二)抱怨的事情不是那麼重要

1、抱怨對方的過失,其實傷害著自己也是受傷的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感受。

2、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和不滿。我們的抱怨多半是“聽覺汙染”

3、喬.沃許(Joe Walsh)歌曲《人生一直都很好》(Life Been Good)

4、“達克效應”學習嘗試一門新的東西,就需要花時間堅持下去。

(三)改變自己的話語

1、“尋找就必尋見”耶穌

改變你想說的話,改變思維,不要抱怨。

2、心理學家羅賓.科瓦斯基: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

3、Psychosomatuic(心身),Psych(心)和soma(身)有三分之二的疾病是源自於病人的心理。

4、選擇一個月中的幾天抱怨,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

5、健康的溝通是:直接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只跟那個人談。[1]

(四)抱怨與你的人際關係[2]

1、如果你一直在生氣或抱怨,別人也不會有空理你。——史蒂芬.霍金

2、抱怨會變得不受歡迎,戒掉像煙和酒一樣上癮的抱怨,獲得更多屬於你的人脈。同性相吸,異性相斥。思想是能量。遠離抱怨的人群。

3、別人的閒話和抱怨,是因為你也存在同樣的缺點。亦你讚賞別人之處,是因為你也有同樣的特質。

4、人類的天性是曳引、同步,會調整成周遭相同的模式,如地心引力,是一種原理。當你呆在抱怨者身邊時,你的抱怨會更多。

5、最好的訓誡就是以身作則——富蘭克林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7

一篇篇的翻閱《不抱怨的世界》,感覺這是一本很棒的心靈勵志書。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那我們就陷入一個自擾的困境,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抱怨的最大受害者還是自己。威爾·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為什麼會抱怨呢?怨天尤人是一種負面的思考與具殺傷力的表達方式?是人們只看到了生活中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當現實與理想有差距時,當事情背離自己的價值觀時,抱怨便應運而生,這也是我們生活的常態,工作、家庭、學習、交通都是抱怨的物件,抱怨就象腳臭,它會傳染,而習慣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裡倒水,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那就是凡事要懂得知足、感恩和惜福。

知足常樂做為一句俗語,耳熟能詳,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的,而快樂的根本便是惜福,珍惜擁有的一切,心裡手裡全是滿滿的,便騰不出手或心來攫取更奢侈的東西了,也就不會為得不到而抱怨。這才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人人都懷有一顆如此感恩的心,那麼人生一定會過得堅實而有信心!因為感恩,我們才擁有了一個多彩的社會。

從現在起,做一個積極的人,談論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抱怨不要的東西。這樣大家都想和你共事或為你工作,而你會締造更高的成就、得到更多的收穫,遠勝過自己夢想所及。“不抱怨”行動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碌的生活工作中,藉助這鑰匙,開啟我們對生活的不抱怨,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讓我們都擁有一個“純淨無暇”的世界——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8

《不抱怨的世界》是最近走俏的一部勵志書。不過與那些試圖整體重構讀者脾性的同行不同,本書只是希望讓讀者能做到“不抱怨”而已。

作者威爾·鮑溫被譽為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他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為止。按照書中描述,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8個月。順利實現21天“不抱怨”的讀者,基本也就實現了“平和心態”在自己個性中的生根。

這是一幅美好的“圖景”吧。儘管作者興致高昂的表示已有600萬人參與了這項活動,我卻更相信“免費郵寄紫手環”是導致參與人數如此眾多的原因。這是有現實依據的,比如北京清晨免費派送大白菜的活動總能吸引上千老年人踴躍排隊。所以,假如這紫手環在工藝裝飾上更為考究的話,吸引6億人填寫申請單也不是難事。

但對於“不抱怨”本身,是有話可講的。人因其出身、財富、機遇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後天差異,要想讓自己在明明檢視到此種差異的前提下又保持“不抱怨”是很難的。本書為倡導此種理念,開出了一些“誘惑”讀者選擇“不抱怨”的藥方。

“你抱怨的事真有那麼嚴重嗎”一節的要義是“抱怨會讓你失去更多。”這是通過一個男子在試圖追捕肇事逃逸人員過程中的省悟展開的。肇事者撞了男子的獵狗,男子開車緊追,路上突然想到如果在這樣的飆車過程中受傷甚至不治,給家人帶來的傷害遠勝於狗的死亡。由此“那一刻,我稍微平靜了下來,想起我如果在開車時喪命,對桂兒和莉亞而言,就要比金吉爾受傷更難以平撫了。在我和那個駕駛人的距離慢慢拉近時,我也把車速降到了可以控制的程度。”

“抱怨疾病,是在消滅健康的能量”一節則以“樂觀意念能挽回健康”遊說讀者。雖然當今的科學研究還很難證實這是否具有合理性,但如下一點應該是對的:即便意念一點也不能挽回健康,但它可以使比如絕症患者更為快樂的走完餘生。

純粹的“利誘”未必能讓普通人保持恆心,這正是威爾·鮑溫引入“紫手環”的原因。“紫手環”並不因為它的“紫色”或“是手環”而具備任何特殊因素,它只是魚線上的遊標而已,起一個提示作用——“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你完全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只要它夠醒目且便於脫卸即可。

我並不認為順著聽聞的熱潮而加入“紫手環”活動就能把人帶入“不抱怨”的境界,這正如讓白領學幾天乞丐,可是不會自動養成樸素那樣。“不抱怨”是個人充分內省後達到的心靈狀態,它首先要求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比如上面談及的駕車男子就是例證。

在此之上,它又要求一種繼發的執行能力,否則“不抱怨”的理性光芒馬上會被“忍無可忍”等熱血豪邁給壓下去。不妨從另一角度舉例,很多人在公車上有過讓座的慾望,但最後沒能站起來,因為一種“此舉不合群”的心理暗示阻礙了讓座行為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學生不肯主動舉手也是一樣的原因。克服這種心理恰恰需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特立獨行膽識,而這與上述隨大流申領“紫手環”或集體裝乞丐活動完全是南轅北轍。

人為什麼會抱怨,歸根到底是現實與慾望之間存在差距,因此更高層次的“不抱怨”往往都從淡化慾望著手。比如佛說“寂滅”,道家倡導“無為”就是這樣的意思。當人充分肯定現實,不存在強烈慾望時,抱怨又從何談起呢?是故《莊子》說“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意思是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馬,也好。人把虛榮的慾望去掉了,就不會在乎別人怎麼說自己。而到了這種境界,也就不會簡單把“唾面自乾”當成懦夫行為了。

本書其實也看到了“紫手環”的單薄,為此向讀者推薦了一組修習“不抱怨”的心靈階梯:

1、無意識的無能;

2、有意識的無能;

3、有意識的有能;

4、無意識的有能。

結合上面的例子,想讓座而不敢為即處於第二境界。以紫手環或“利誘”導致的“不抱怨”屬於第三境界。而最終的目標肯定是將“不抱怨”內化為一種無意識,或說下意識。要達成這樣的境界,必須從瞭解、剋制、淡化自己的慾望入手——這是很難的,當然我猜如威爾·鮑溫先生,一定早能做到對“600萬”信徒的真實進展“不抱怨”了。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9

無怨方能無悔,若能平安喜樂度過每一天,人生何求。但與之相反的卻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喜怒哀樂還是人生常態呢,是一個世間存在體就不可能是始終如一,想始終如一的快樂著更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妄想。我們能做的只有用正確的心態做事,讓快樂能多一點。

近日來,網路上突然流行起一種“文化”來叫喪文化,並且還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引起這種喪文化興起的主要原因是,現在大部分青年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缺乏改變困境的行動力消極逃避問題,以喪文化進行宣洩和尋求思想解脫。這種喪文化並沒有激發人向上的目的,而更像是很多人聚集著消極,這便讓自己的怨天尤人變得合情合理。針對這一現象,我發現了一劑良藥,那便是美國心靈導師的最新力作《不抱怨的世界》。認真閱讀,它就像心靈的淨化器,讓人豁然開朗。

每個人都擁有著完美的願景,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又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同事、怨領導……抱怨是容易的,正如心理專家所言,“抱怨帶來簡便和快感,猶如乘舟順流而下,那是因為我們是在順應自我負面思考的天性,而停止抱怨,改而用進取的態度去欣賞事物完美光明的一面,卻需要意志力。”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一樣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並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裡抱怨給自我聽。《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運動,來的恰是時候,它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天下僅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我的人,應當試著學習接納自我;抱怨他人的人,應當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我們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我們的人生也會更加地完美、圓滿。

美國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威爾鮑溫,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我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個國家、600萬人熱烈參與了這項運動,學習為自我創造完美的生活,讓這個世界充滿平靜喜樂、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而我也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戴上紫手環,理解21天的挑戰,為自我創造心想事成的無怨人生!

摒棄抱怨,讓耳邊不在充斥抱怨的聲響。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把每—次的失敗都歸結為一次嘗試,不去抱怨;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想象成一種幸運,不去自傲。就這樣,微笑著彈奏從容的絃樂,去應對挫折,去理解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抱怨。

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把塵封的心胸敞開,讓抱怨的聲響淡去;把自由的心靈放飛,讓豁達寬容迴歸。這樣,一個豁然開朗的世界就會在你的眼前層層疊疊開啟:藍天,白雲,小橋,流水……瀟灑快活地一走過去,鮮花的芳香就會在你的鼻邊醉人地縈繞,華麗的彩蝶就會在你身邊曼妙地起舞。

是的,就這樣——摒棄抱怨,讓我們微笑著應對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10

生活中免不了有挫折,會產生對一些事情的不滿,你要注意了,你已經開始抱怨了。如果不停止,你將會怨天,怨地,怨他人,怨命運。厭惡各種對於你的問題,包括他人對你的抱怨,如果這樣,我們將生存在一個滿是抱怨的世界中Whatshouldwedo?當我讀到這篇《不抱怨的世界》是我突然明白一切的根本取決於自我。

在沒讀到這本書之前,我們並不是未意識到這一點,只是因為不願意應對缺點,導致我們的寧願不應對也不承認,不願進取的做出行動。因為我們不願意正視我們的缺點。在書中有一個小故事:有兩位建築工人在吃午飯,其中一人說“呃!肉卷三明治……我厭惡肉卷三明治。”他的朋友什麼話也沒說。隔天兩人又碰面吃午餐,同樣地,第一個工人開啟便當盒往裡面看,這次他更火大了,說:“怎樣又是肉卷三明治?我痛恨肉卷三明治。我厭惡肉卷三明治。”他的同事一如前日,仍然堅持沉默。

第三天,兩人又要準備吃午餐,第一個工人開啟便當盒,又大叫起來:“我受夠了!日復一日都是一樣的東西!每個有福的日子都是吃肉卷三明治!我要吃別的東西!”他的朋友想幫點忙,便問他:“你為什麼不乾脆叫你太太幫你做點別的?”第一個人滿臉疑惑,答道:“你在講什麼啊?我都是自我做午餐。”對,這是一個笑話,因為這文中的前一個工人很懶,自我吃肉卷三明治是他自我造成的,還要抱怨,真叫人貽笑大方。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我認為首先就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那麼你就能改變自我的人生

可是有些人發現自我沒法不抱怨,因為他人在抱怨自我時禁不住會抱怨幾句,那該怎樣辦?其實書中已經把答案告訴了我們,首先讓自我對任何事樂觀開朗起來,不要讓他人的負面情緒影響你的內心的真實感情,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言語,因為這可能會影響你,讓你容易產生抱怨。並且有時你會發現你說抱怨的正是那種雞皮蒜毛的小事,從壞一點講根本不值得你去抱怨。其實這些的本質源自於自我,在與他人發生爭執時要將心比心一下,忍耐一下,委屈一下,心平氣和地與他人談談,禮讓他人三分。很多事情其實看起來總是那麼簡單,但不明白人們為什麼總會把他們複雜化。其實“不抱怨”不就是對別人多多忍耐、理解與溝通,對自我多多省視、要求、改變,難道不是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不歡樂,會抱怨,是由於我們要求太多卻無法實現;很多時候,我們會失望,因為我們總按著自我的設想臆造客觀世界,最終才發現原先事實不是我們所想的。其實想要歡樂是比較容易的,那就是珍惜眼前的便可;想要滿足是異常容易的,那就是用進取的平常心去理解現實罷了。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11

父母也許會犯錯,會誤會你,打他們的愛沒錯,天下怎會有父母不愛自己兒女的呢?最後是不抱怨自己的身體。不抱怨的身體來自健康的生活理念,的確如此,擁有健康的生活理念,自己才會擁有健康,才會不抱怨自己的身體。

不要抱怨疾病,如果自己生病了,不要壓抑自己的心情,誰還會不得病嗎?但不要抱怨它,要積極樂觀地去消除它,它才會很快的離開你。在書的下篇,作者寫道學會感恩。感恩生命,感謝生活,感謝身邊的一切。

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生病,還是健康;無論缺陷,還是完美。我們都要感謝生命,感謝它能讓我們活在世上,感受快樂,以及人間的喜怒哀樂。感謝生活,因為生活讓我們認清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實現自我價值。

不抱怨的人永遠是快樂的,我們要學會做一個不抱怨的人,同時影響身邊的人。讓世界少一分抱怨,多一份溫暖,多一份愛!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

一開始很多時候自己抱怨完了才發現自己又抱怨了,甚至想要說個夠不想停下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自己確實抱怨的越來越少了,每天的心情也都好了很多。

慢慢的發現很多以前不覺得是抱怨的事其實也是在抱怨,比如我常常會問別人“為什麼”,我媽做菜做鹹了我會不停的問為什麼,或者問很多人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認為沒有理由的或者是不好的事),意識到這些問題以後我才發現,原來常常把自己困在抱怨裡影響了別人,因為這樣的情況常常是鬧得不歡而散。

而當我發現我這些問題並且試著避免了以後,我和身邊的朋友、同事和家人相處得越來越融洽了,看客戶也越來越親切了,也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客戶都對我也很好,我想這就是不抱怨的力量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12

今天又學習了《不抱怨的世界》,上面說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時我們經常會被自己的情緒左右,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總經理早上出門的時候,跟太太有一點不快,所以帶著一些不良情緒來到了公司。一來公司碰到副總經理,就隨便找個事情把副總經理給訓一頓,成心要找個事情訓人哪能找不到呢?那副總經理當然敢怒不敢言。回到辦公室,把經理叫過來也給訓了一頓。這經理一大早莫名其妙就給副總訓了一頓,也敢怒不敢言,就回到自己辦公室,正好看到一個助理,也順手找個事將他訓一頓:“這麼一大早,你做這個幹什麼?!”這個助理是個女孩子,莫名其妙地被經理訓一頓,也敢怒不敢言。這個時候接到一個電話。誰打來的電話?男朋友打來的。女助理正好抓住了一個物件,順勢就把男朋友也給訓了一頓:你對我不好,一直不體貼我,一直不關心我等等,沒事找事把人家罵一頓。這個男朋友一大早的心情很舒暢地給自己的女朋友打個電話報個到,結果莫名其妙被女朋友訓一頓。心裡實在不舒服啊,一看左右沒人,不好發洩,往腳下一看正好一隻貓蹲在那裡,就一腳飛過去:“你這該死的貓!哪裡不好蹲你蹲在這裡!”一腳就踢過去。“踢貓理論”,其實很簡單,就是說在平時沒有控制好自己的的情緒,把不良情緒,一層一層地傳染下去。

所以不隨便抱怨,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是多麼的重要,請不要讓你的壞心情影響到他人。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俗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謙虛和自信也是必不可缺的,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擁有謙虛、自信,成功必屬於有準備的你!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13

感悟賞析

最近,我閱讀了世界名著《不抱怨的世界》。讀了這本書,讓我深刻的明白了,一本書,一隻手環,改變愛抱怨的你,成就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改變了很多人,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一本優秀的勵志書籍,能夠啟發和讓人獲得力量。

好詞

吝惜、優厚、岔路、滋潤、抱怨、思緒、牢騷、貶低、耗損、驅使、招攬、反射、快意瀟灑、萬物相對、年幼無知、無拘無束、怡然自樂、如夢似幻

好句

1、給自己一點時間,別害怕重新開始。

2、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

3、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

4、不要試圖教豬唱歌,那只是浪費時間,還會惹豬生氣。

5、奮鬥不一定能帶來成功,但是一定能帶來成長。

6、《聖經》中說,你若不壓橄欖成渣它就不能成油,你若不投葡萄入榨,它就不能變成酒。我要說:如果你能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你就是生活的強者。

7、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8、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裡吐露時,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能充耳不聞。改變自己說的話,不要再抱怨。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9、要想改變一個人,首先,你就要改變自己對他的看法,這是改變你別人的唯一途徑。

10、說出來的話要有建設性,如果無話可說,就保持沉默。

11、當一個人遭到抱怨或批評時,他會覺得受到攻擊,而第一反應往往就是自我防衛,這樣的防衛通常是以回擊的形式表現出來。

12、當我們在貶低別人時,其實也是在默許此人以後依然故我。

13、我們的想法創造了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話語又表明了我們的想法。我們會成為自己想象、思考的東西。

14、愛是無條件的接納,並著眼於光明面。

15、一個在辦公室裡散播陽光和喜樂的人,則具有黃金般貴重的身價。

16、獅子如果能追上羚羊,就能生存;如果追不上,抱怨並不能改變什麼,只能餓死。同樣,羚羊如果能跑得過獅子,就能生存;如果跑得慢,抱怨獅子殘暴沒有任何作用,只能淪為獅子的口中餐。讀後感·如果羚羊覺得不公平,那羚羊的食物——青草又該向誰抱怨,羚羊至少還能逃跑,青草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

17、人生的路有許多條,哪條路都連線著成功。即使你不慎拐入岔路,並且已走出很遠不能回頭,也不必沮喪、不必懊惱,因為人生沒有死衚衕,再崎嶇的路也會峰迴路轉、別有洞天。

18、成功需要時間、需要積累。當成長達到了成熟期,自然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19、心態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20、抱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滿懷敵意地進行指責和埋怨對方;溝通是站在雙方的角度,友好地協商解決問題的辦法。哪一種方式效果會更好,結果是毋庸置疑的。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14

我們都知道抱怨於事無補,可是抱怨就像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裡說出來的時候,我們深惡痛絕,但從自己口中發出的時候,卻渾然不覺。結果,明明是人人都厭棄的行為,卻偏偏人人愛抱怨。想戒掉抱怨,想在抱怨的人群中獨善其身,想避免被捲進負能量中心,你可能應該先知道,當人們抱怨的時候,到底想告訴你什麼?

今天的書是《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爾·鮑溫是美國的一個牧師。四五年前看的書,直到現在我仍然對其中提到的觀點記憶猶新,因為它深刻地影響了我的生活。

什麼是抱怨呢?你對一個人說:好啦,你別抱怨啦。對方很可能回嗆你一句:我沒有抱怨,我只是在陳述事實!是的,抱怨常常披著‘陳述事實’的皮出現。但很好區分,心懷不滿是抱怨,心平氣和才是陳述;糾纏於現狀是抱怨,反之則積極尋求解決。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喋喋不休的抱怨只會徒耗抱怨者和傾聽者的精力。

我也曾以為抱怨式的傾訴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但最後卻發現傾聽者的響應、認可、聲援,不僅無法讓我平復,還讓我的不滿成倍地爆發。每一次嘗試之後,我都會更加委屈,更加不滿,更加不快,更加認為自己有理。

抱怨是所有不愉快關係的共同特徵,它帶來的最可怕的傷害是對關係的腐蝕。關係中的一方或雙方對關係產生不滿,他們為了獲得滿意的結果,最常做的是抱怨遭遇而不是直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願。為什麼不直接表達意願呢?男朋友如廁忘記掀馬桶蓋,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你希望他怎麼做並加一個萌萌噠的馬桶圈,豈不是比指責和埋怨有效的多。抱怨只會讓被抱怨者感到被輕視和詆譭,反而讓他更加固守那些讓你討厭的行為。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有些人和戀人的相處遇到問題,卻向朋友抱怨,和同事關係不好,卻向配偶抱怨。背後非議總歸不磊落,磊落的話即使不在場的人現身,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複。

和某人有疙瘩,卻向第三方抱怨,其實是為自己辯解,這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製造新的問題,因為話說出去之前你是主人,說出去之後你就無法控制之後的連鎖反應了,原本簡單的兩方問題很可能演變成複雜的三角問題。

所以聰明人也不輕易擔任調解人、仲裁方,即使是兩個小朋友之間的衝突也不要輕易捲入,應該讓他們學會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健康的溝通應該是直接去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通過正面溝通,來梳理分歧,消弭誤會,解決問題。可為什麼不直接說呢?因為抱怨者害怕被拒絕、被攻擊、被傷害。

比如愛抱怨的員工,對待遇不滿,認為遭遇不公,認為公司沒有足夠成長機會,你既然這麼不滿意為什麼不辭職,擇良木而棲?要麼是沒有離開的勇氣要麼是沒有更好的選擇。你既然那麼有理,為什麼不直接找老闆談,找能管事的談?要麼沒有談的勇氣,要麼沒有談的實力,搞不好被炒魷魚。

既然如此,就不要嗶嗶了,把注意力放在個人能力養成,儘可能從目前職業經歷裡面獲得成長,等你羽翼豐滿,豈不就可以帥氣地坐在老闆面前談談你的要求,談得攏就談,談不攏你有一手好牌,也沒在怕。尖刻的語言背後藏著虛弱的理由。抱怨對抱怨者來說,就像哭泣對嬰兒的作用一樣。嬰兒餓了,尿布溼了,一哭就有人來滿足他的需要。抱怨者感到不滿、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通過抱怨來傳遞自己的要求。

嬰兒啼哭不止、抱怨者喋喋不休,都讓人心煩。但啼哭是沒有語言能力的嬰兒無助時不得已的選擇。抱怨者明明可以做點什麼,卻像弱小的嬰兒一樣奔走呼號。毫不客氣的說,躲在抱怨背後的都是沒有實力、沒有勇氣、沒有決斷力、沒有執行力的懦夫。很多時候,對環境和他人的不滿,還只是表象。羅賓·柯瓦斯基博士在1996年的《心理學報》上發表的文章認為:很多抱怨反映的都不是人們對某個事物或某個人真實的態度,人們只不過是想借由抱怨引匯出一定的人際反應。換句話說,抱怨不過是目的,抱怨是偽裝,人們抱怨的時候,其實有豐富的潛臺詞,有更為隱蔽的動機。抱怨主要有五個動機,尋求關注、推卸責任、自誇、獲得操縱力、為欠佳的表現找藉口。不過,人類的心理活動太過複雜,一個抱怨行為背後常常涵蓋多重動機。

試圖獲得他人關注是抱怨的主要動機。很多人習慣用消極的陳述來展開一段對話。他們抱怨工作、健康、交通、天氣、戀人、家人……總能找到東西來抱怨,這差不多是吸引別人關注的預設模式,但不管他們說什麼,其實都不重要,因為他們想傳遞的真正資訊是:嘿,看著我,和我說話,快來關注我。人是害怕寂寞的群居動物,獲得關注是人的一項基本需求。不論和你關係是深還是淺、相處的時間是長是短,人們都需要得到你的關注。讀書筆記.當你把他們所渴望的抱怨給予他們,或許他們就不會再有那麼多抱怨了。比如,愛抱怨的主婦可能是絕望的主婦,默默付出卻備受忽視,她們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懷。人們之所以抱怨,可能的動機還有推卸責任。很多人抱怨現狀,可是當你熱心地給出一條條建議時,他卻一次次地否定,最後你會發現他根本不想改變現狀。他只是想讓你作為證人幫他證明:情況糟糕透頂,但都是客觀因素造成,不是他的錯,他們根本無力改變,最好全世界都知道這一點。

然後他們就順利從拿出行動、改變現狀的責任中脫身。抱怨當然比改變容易的多,有些人一個勁兒地埋怨另一半的缺點,把摩擦和不愉快全都歸結為對方的問題,當你替她著急,絞盡腦汁地給她出主意,她馬上就嗤之以鼻,告訴你,你的建議不會管用。她其實只是想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

“悲觀者埋怨風,樂觀者靜候風變,現實者調整風帆。”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15

最近市場上暢銷一本書《不抱怨的世界》,該書的作者威爾·鮑溫被譽為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他發起的“不抱怨”運動,就是想最終實現人們“平和心態”在自己個性中的生根。

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見有人抱怨,不是抱怨職位、待遇、工作的環境,就是抱怨同事、上司、老闆過分注重“關係網”,抱怨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貫穿於人們生活的始終,就像纖維在繩子中無處不在。生活在這種抱怨文化中,我們的想法、感覺、做法常常會因為抱怨、爭吵、吹毛求疵、批評而受到影響。我們難以且不情願意識到,所厭惡的種種問題,譬如身邊人無休止的抱怨,同樣存在於自己身上。出現差錯時,我們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該抱怨誰呢?”

我們真的面對了這麼多不公嗎?抱怨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嗎?大多數人都會堅定地回答:沒有。太多的抱怨只是增添了我們無盡的憂愁,只是讓我們更加悲觀地去面對生活。然而,為什麼人們總要抱怨?原因也許是:人們只看到了生命中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

俗話說的好:愁一愁,白了頭;笑一笑,十年少。不要抱怨,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而正是因為有這些波波折折,才練就出異彩紛呈的人生。生活本來就不是事事如意,生活本來就不會十全十美,相反,起起落落,悲歡離合才是家常便飯。如果能常換個角度來看問題,你可能會很容易發現自己的人生照樣很精彩。你不能改變容顏,你何不想一想放縱笑容;你不能改變天氣,你何不改變心情。俗話說:風雨之後才見彩虹。人生也是如此,歷經磨練往往能造就精彩的人生。

發明家愛迪生為了尋找做燈絲的最好材料曾做了1000多次實驗,並且都失敗了。有一鄰居嘲笑他:“你怎麼做1000多次實驗都失敗了?”愛迪生說:“我不是發現了1000多種不合適做燈絲的材料了嗎?”愛迪生能換個角度看待失敗,深信一定能獲得最合適的材料,正因為有這自信,所以能不懈努力,最後終於獲得成功。

小時候兄弟姐妹中就屬我的成績最差,哥哥姐姐們都順利地考上了中專走上工作崗位,而我兩次都沒有考上中專,並在第一年的大學聯考中落榜,鄰居們經常會拿我和哥哥姐姐們比較。我也曾心灰意冷、抱怨老天爺為什麼不給我一個聰明的頭腦?在父母的開導下,我重新回到校園,我從自身找原因,改變學習狀態和方法,一步一步從抱怨到少抱怨到不抱怨。

通過一年的刻苦學習,1996年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我沒有因有了穩定的工作而鬆懈,我先後通過了企業法律顧問資格考試,並在20xx年進入渝水區檢察院工作,我邊工作邊學習,攻讀了在職法律碩士、通過了司法考試、學習駕駛技術,參加各項文體活動,同事們都誇我腦子聰明,學東西快。

在單位我是一名進取心強、紮實肯幹的人,在家庭我有一個支援我工作且很有責任感的丈夫,還有一個懂事乖巧的女兒,父母也都還健在,我覺得自己挺幸福美滿的。這樣的現狀告訴我,是因為我遵循了書中的許多觀點和理念——“遇到挫折要從容面對,不抱怨、不放棄……只要繼續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回頭看看,其實關鍵不在於命運是否給予我一個聰明的頭腦,而是在於自己是否努力過。《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即“無論何事,你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

通過這些,我感悟到:抱怨不如改變。

要做到不抱怨,我們首先應該改變我們的心智,我們應該接受現狀,但是不應該安於現狀,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們必須認定我們會發展得更好,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然後,我們就要行動。光想是不能實現“改變”更不能實現“變好”。雖然領導的想法很難猜,但是他們都喜歡忠誠、積極、有才的下屬。我們何不忠誠一點,熱愛我們的工作一點,更多地從集體利益出發,為單位發展出謀獻策;我們何不勤奮一點,積極一點,有效利用和執行各項任務,做好本職崗位的事,力爭上游,進之以猛、持之以恆;我們何不讓我們變得有才,我們需要學習,學習各種理論,學習前人的經驗,學習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升值辦法,它能給我們積蓄的資本和能量,等著我們去利用和爆發。

我們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要有自信,要朝著既定目標不懈努力,要像大詩人艾青所說的那樣,“即使我們是一支蠟燭,也應該蠟炬成灰淚始幹;即使我們是一根火柴,也應該在關鍵時刻有一絲光亮”。

在此,以《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的觀點和理念提醒自己與大家共勉:一是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二是改變自己的言語,改變自己的思維;三是隻要成為積極改變的模樣,你就能改變世界。每個人都擁有無盡的潛能,不抱怨才能迎來成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