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書筆記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5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紅與黑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紅與黑讀書筆記
紅與黑讀書筆記1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主角於連是一個身份卑微的農民的兒子,通過自己兩個女人躋身上流社會,而最終卻被陷害成為了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對於於連,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可以說他是個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小人物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認為,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著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著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著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當中。他為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為德。

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為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偽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每每在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著緊接著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當他以為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偽裝和麵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司湯達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在五十年後才會有讀者。我們讀完後也禁不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那少數的真正為自己而幸福的人?

紅與黑讀書筆記2

這本書曾被《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名著”之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傑出小說家紀德曾將這本書列為他平生最受益的書籍而這本書便是《紅與黑》。

這本書的作者是亨利貝爾19世紀法國批判主義的奠基人一生筆耕不倦。它摒棄華而不實的文風與冷靜,明晰的文體增強故事的感染力。

這本書寫了法國大革命失敗,王朝復辟時期,一個來自農村的貧苦家庭的孩子——於連,憑藉著自己卓越的才華、強大的自信心與過人的心計,在上流社會上飛黃騰達。事業上,他從木匠家的懶散兒子,一舉成為變成名噪一時的家庭教師。又由神學院年輕的教士,成為侯爵府深受賞識的心腹祕書。感情上,他既有市長夫人的真誠相待,也有侯爵千金的芳芳暗許,但是在他人生中一片光明之際,他那驕傲衝動的性格,使他竟因為一封信,而去槍殺自己的舊情人,最終被送上了斷頭臺。

首先,我在這篇文章中,體會到一個人出身對其帶來的影響,我認為於連出生平民,備受當時社會的歧視,在長期的壓迫下,改變了於連,使其對社會充滿不滿,心理扭曲,在激發於連奮鬥上進的野心同時,也導致其走入一條動盪的人生之路。

於連最終失敗,最後在監獄中,於連淡化了成功,也不再貪圖虛榮,在生的最後一個階段,迴歸自身的本心,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不論是對於愛情來說,還是對於人生,我認為一個人有點野心並沒有錯,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要迷失自己,包括在愛情面前、在金錢面前、在慾望面前、在權勢面前,也不論是我們的出身是如何的卑微,我們都可以憑藉自身的努力找到自己想要的,實現自己的價值。

紅與黑讀書筆記3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簡單的書名所吸引,“紅與黑”?它究竟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紅又代表了什麼?黑又代表了什麼?帶著這樣的一些問題,我開始看這本書。等到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我似乎隱隱約約的明白了。內容所反映的沒有書名看起來那麼簡單。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主角於連是一個身份卑微的農民的兒子,通過自己的兩個女人躋身上流社會,而最終卻被陷害成為了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孱弱靦腆,社會地位低下的青年人,他靠著自己的博學、聰明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利用宗教,依靠女人,也為了實現自己巨大的野心,不惜擠進了上流社會。在這期間,他認識了有孩子、有丈夫的德·瑞納夫人,兩人很快相戀,不久之後便墜入愛河。很快,德·瑞納夫人就成為了他的情—婦。後來,不幸被德·瑞納先生髮現,一氣之下,把於連打發到了神學院。在那裡,於連剛開始很受人瞧不起,但隨著天生的聰明和機靈,出類拔萃,不僅得到了彼拉爾神甫和夏司·倍爾納神甫兩位神甫的喜歡而且得到了神學院裡人的尊重。但他並不滿足於此。

很快,他便被推薦當上了巴黎一個侯爵家的《聖經》課家庭教師。在那裡,他又認識了瑪蒂爾德——一個聰明但且高傲的女孩,兩人又很快墜入愛河。在這兩個女人身上,於連在期間總用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當於連自認為自己已經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兩位女人超越階級的愛情時,但卻最終失敗,被社會無情地推上了斷頭臺。

於連,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著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但在我看來,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在小說的序言部分,我看到司湯達曾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這本書在五十年後才會被人所重新重視。這我們讀完後也禁不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那少數的真正為自己而幸福的人?

紅與黑讀書筆記4

《紅與黑》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風俗畫,全面地展現了當時法國從小城到省城至京城的貴族教會、資產階級和貧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作者司湯達賦予了主人公於連十分豐富的性格,他是一個自尊、自愛、勇敢、真誠而又自卑、怯懦、虛偽的矛盾統一體,他既充滿激情而又冷靜,既要確立自主,有時又表現出屈從和依附。

他的性格,他所生活的時代,註定了他必將是一個悲劇。所謂悲劇,就是將美的事物打碎了給別人看。於連不是一個偉人,但確實那個時代一類人的代表,他善良、勇敢、真誠,他有著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努力躋身於上層社會,擺脫貧困。他奉拿破崙和盧梭為精神導師,以九死無悔的精神,不擇手段地向法國上層社會邁進,希冀完成自己的巨集偉志向。但這種超越是非歷史的,勢必被時存秩序扼殺,他的無可挽回的死也因而產生了深厚的審美意蘊。

他是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王權貴族壓制之下的小資產階級反抗者的典型。他憑藉不屈的意志,採用各種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表現出令人歎服的超越現實的精神。於連並不滿足於基本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突破社會對人的束縛和限制,追求個體思想的真正實現,顯現出對現實時代的超前性。他的行為方式是不擇手段的,結局是可悲的,然而把這一形象昇華到超越倫理道德、社會政治之外的美學範疇,他就不是一個平常的奮鬥者、野心家,而是一個具有充分審美價值的物件,因為他有超出一般人之上的特殊品格和頑強的精神生命,所以,於連的悲劇具有深刻的審美價值。

紅與黑讀書筆記5

小說主人翁於連。索黑爾,是一個出身農民家庭但博學多才的青年。這個出類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決不甘於貧賤,一心向往拿破倫時代的沸騰生活,渴望通過從軍去建功立業,青雲直上。但在王政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法國,於連看到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一途他才有希望躋身上流社會。小說題名《紅與黑》,紅即象徵軍隊,黑即象徵教會。於連開頭在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為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徑,使他很快贏得了市長夫人的歡心,成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進入修道院學習,企圖以此達到發達的目的。他最後到了巴黎,又有幸成為德?拉?木爾候爵的祕書,同時勾搭上了候爵的女瑪特兒。正準備和瑪特兒結婚,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的時候,市長夫人出於嫉妒,在聽她懺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給候爵寫了一封揭發他醜行的長信,使於連的野心和夢幻完全破滅了。在他絕望之餘,一怒槍擊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嚴厲的審判,終於被送上了斷頭臺,從而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心希望擺脫貧賤地位報復上流社會蔑視的於連,是煞費苦心,不擇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倫,卻要當眾大罵拿破倫,他明明不信神靈,卻要把《聖經》讀得爛熟,能夠完全背誦。好虛偽的青年啊!我不瞭解那時的生活背景,只知道於連為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欺騙自己,帶著假面具來應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會很累。要自己時刻像電影裡一樣去扮演一個和自己內心世界異樣的角色,而且要讓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出戲,沉浸在這個角色裡是很難辦到的。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我真同情於連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

正義永遠戰勝邪惡,於連最終的下場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誠少些虛偽。

紅與黑讀書筆記6

與其說紅色與黑色分別代表著“軍隊”與“教會”或分別象徵著“拿破崙英雄時代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與“浪帝王朝的復辟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倒不如直截了當,通俗地將紅色看作感情,把黑色喻成榮譽。自然前者會更官方地詮釋《紅與黑》,因為這是由歷史引發的結論,然後這只是其背景,一條貫穿事件發展的線索,而後者則是書中不斷提及與真正內涵所在之外。

關於感情。於連一生中兩段感情無疑是極其瘋狂與用情至深的,他的情感是極其多變的。他那偉大的感情有時勝過他一心追求的榮譽。與德·瑞那的夫人的私情,儘管他之後遠赴貝藏鬆,後又去往巴黎與德·瑞那夫人在無聯絡,他總不忘回想她那美麗的眼睛與軟弱的小手,以至在牢中的最終幾日裡滿腦子都是她,他們的感情是純情的真摯的。而他與馬蒂爾德間的戀愛又是如此不一樣,這就像是一段嵌在開頭與結尾之間的感情。這個女人與德·瑞那夫人一樣瘋狂的迷戀與深愛著於連,以至於放下自身高傲的姿態,到處位於廉謀求一條生路。於蓮也曾逝掉榮耀與自身的追念向她示愛。然而感情總會讓人喪失理智,也使得於連走進囚室。

至於榮耀。於連本就出生於平民氏家,下層階級,所幸獲得較好的教育。但他有很大的抱負與決心。他很努力,也很出色,他的偶像是拿破崙,他畢生的夢想便是成為像拿破崙那般勇敢的人。在那裡要說明一下,此刻的榮耀變非達官顯赫這般簡單而無價值,他所追求的,包括滿足自我的自尊心,及贏得他人的尊重(尤其被地位高的人所尊重)。似乎有些勢力,但那個社會,不願追逐名利的人將會被看作傻子,可是費盡心思,扭曲自身人格只為課求自身利益,一個遭人唾棄。由於現實,他所呈現出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神父。

他讀熟讀《聖經》也可是是為迎合世人,這並非他所愛。他是有思想的,相比其他同行人,他顯得更獨特更有作為。他確實有才。他的人生之所以如此順利,自然少不了他人的幫忙。能夠說,他的人生是幸運極了的。

作品中,幾乎無時無刻不透著人性的矛盾。於連的懦怯與膽小讓他悔恨卻正是所以使德·瑞那夫人著迷。於連一時衝動,拔劍想殺了馬蒂爾德,為了使她不用在人事如此痛苦,那看是癲狂偏激與醜陋的行為,更加使瑪蒂爾德堅言:於連便是他一生的摯愛。

總之,這是一本讓人深陷並有所思考的書。那一次的傳奇最終在頭顱落地,軀體葬山洞之後被泯友,被遺忘。或許這算不上傳奇,但至少,於連在應對死亡時,沒有一絲畏懼,他是那麼勇敢,未曾恐懼。

紅與黑讀書筆記7

這部小說是一部關於一個年輕人的激情、魯莽、高傲、虛榮、社會的不公、命運的捉弄的小說。它幾乎成為各國青年的案頭必備書。每個年輕人幾乎都能在這部現實主義小說的主人公於連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於連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上天給於連開了一個極大的玩笑。他憑藉著自己的手段爬上高處,正 要享受無數的榮耀和讚美,上天卻將他從高處又拉了下來,年紀輕輕就上了斷頭臺,斷送了一生。

這部小說實際上就是一部成長史,他書寫了主人公於連的人生的四個階段,分別是小城時期,神學院時期,巴黎時期和監獄時期。於連在這四個階段一步步成長起來。在他成長的這幾個階段他不斷地轉化著角色和麵臨著不同的選擇。

於連每次的選擇都會面臨不同的人生。第一次他可以選擇不去市長家裡當家教,那麼他便不會與市長夫人有任何交集,以後的事情便不會發生。在他當家教的時候,如果他選擇和女僕艾麗莎結婚,他就會得到女僕繼承的財產,從而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但是於連拒絕了。在富凱提出可以和於連一起販賣木頭的時候,於連也拒絕了。這些選擇無疑促使於連最終實現了他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但於連其實是矛盾的,他在選擇教會還是選擇當一個騎士而糾結。在於連小的時候,看見幾個騎兵很威風的回到維裡埃,就決定長大也要當騎兵,但是長大後看到富麗堂皇的教堂內心又產生了動搖。他於是將自己的未來的命運寄託在謝朗老神甫身上,為了得到神甫的歡心,於連可以用拉丁語把整部《新約》全部背下來。並獲得去神甫家上課的機會。但這並不代表著於連對於教會有多麼的熱愛。他在當家教的時候講拿破崙的照片放在房間裡。而當他知道謝朗老神甫離職獲得的報酬時,又嚮往騎士。可見,於連的內心並不堅定,它一直在這聊著中搖擺不定,當哪一方對自己更有利時,他的內心便會偏向哪一方。

於連自身的矛盾不僅體現在他的人生目標上,更體現他的性格上。他是一個自卑而高傲,魯莽而冷靜,虛偽而真實,滿是虛偽卻又充滿激情,自視清高的人。他的性格很大一部分與他所出的環境有關。他生於一個家境相對不錯的木匠家庭,家裡有一個鋸木場。但是他的父親和哥哥們都不識字,所以經常抱著書讀的於連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個另類,於連經常受到哥哥們的欺負,所以他是對於自己的出身一直是自卑的,在上流社會人的眼裡,他就是一個貧窮的下等人。所以於連才迫切逃離那個家庭,成為一個上等社會的人。在所長夫婦帶於連參觀房子的時候,於連覺得那些僕人似乎都嚴陣以待,準備迎擊蔑視,這裡從於連對於僕人的反應也從側面反應了於連的自卑。他的這種自卑源於自身身份的強大落差。在參觀所長裝飾漂亮的房子時,於連內心很不平衡,一方面感到深深的自卑,一方面又非常嫉妒。所以於連看到所長的房子時覺得這些東西有卑鄙的成分,認為這些錢來得不明不白。於連長期以來的自卑感使他變得極其敏感,他覺得在市長家裡雖然自己收到了彬彬有禮的接待,但他卻從中看出輕蔑的微笑和高傲的優越感,並大大地收到了刺激。對於周圍的人或事於連都小心翼翼地,儘管有時魯莽無知,但他還是不斷地戒備著。

紅與黑讀書筆記8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者司湯達的代表作。司湯達是在“資產階級勝利之後,立即就開始敏銳而明確地表現它的特徵的第一個作家”,也是在法國美學領域裡,提出批判現實主義理論的第一個作家。

小說主人公於連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著傑出的智慧。在於連十九歲那年被市長聘為家庭教師,不久,和市長夫人戀愛,事情敗露後被迫到 神學院投靠神父。後來在教派鬥爭中神父失敗,於連也不能繼續留在那裡,於連又被介紹給宮廷大臣當祕書。從此,於連打開了進入上流社會的大門。於連十分能 幹,受到侯爵的賞識,為他發了勳章,於連因此參加了貴族們的反動會議,甘願為貴族效勞。與此同時,於連也得到了侯爵女兒瑪蒂爾德的愛情,並迫使侯爵承認他 們的結合。正在這時侯爵的政敵想方法讓市長夫人寫了一封揭發信,侯爵接到信後斷然否定了自己女兒和於連的關係。於連氣憤之極,槍擊了市長夫人。儘管瑪蒂爾 德等人竭力營救,於連任被判處極刑……

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及最終的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近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小說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

全書最耀眼、也在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 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著筆於人物心靈的跟蹤的手法出心靈跟蹤的手法 強,正是突出了於連處在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心理歷程,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所以他日後能躋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著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著於連。在他心目 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在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當中的。他因為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傷害而幸福,為德·萊 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渴望飛黃 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他想要擁有尊貴的地位,眾人的欽羨。為此,他製造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卑鄙、虛偽的手段,這一切都 使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內心還保留著真、善的一面,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陷入深深的自責。因此,他的計劃又總會漏洞百 出,總會讓人懷疑。

不難發現於連的這種幸福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的,是為了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際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自己時時刻刻都 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感受不到踏實、安定,僅僅是自己告訴自己感覺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就像“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 剩下的就是想緊接著應該怎樣制定並實施下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暫時的滿足,暫時的安慰,於連為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迷失了自己。當他 得知德·萊納夫人的一封揭發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把他歷經千幸萬苦開啟的通往上層社會的門無情的封鎖時,他想到了報復,他選擇了最直接、卻又最愚蠢的方法 ——結束了德·萊納夫人的生命,也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在監獄中的那段時間,使於連想了很多,他從自己禁錮的思想中解脫出來,從社會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獲 得了精神的自由,獲得了靈魂的重生。他脫下了往日一切偽裝的面具,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也找到了最真實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 友,坦然地面對死亡,安靜的等待死後的再一次輪迴。

作為一部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望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大概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對於書名人們曾經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 德·萊納夫人的鮮血,“黑“是瑪蒂爾德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想紅色是否還可以象徵於連對人生的不懈追求, 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真正價值的生存狀態吧!

在社會現實重重阻礙而又想要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縮或是反抗。那些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縮者,他們享受著平庸的生活,最後 卻難逃社會進步被淘汰的命運。能不斷地樹立人生目標、決心要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顯然使不歡迎虛偽的言行、卑鄙的手段, 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

我想,在人們一味的批判社會的黑暗、同情於連成為社會的犧牲品時,是不是也該想想於連的反抗精神。

我們是否也應該在“戴著腳鐐跳舞”的同時,培養適合自己的“反抗精神”。

紅與黑讀書筆記9

這顆頭顱從不曾像將要落地時那麼富有詩意。

在讀完《紅與黑》後,某個書評網站中看到的這句話,使我愣在當場,幾秒鐘裡——或者甚至一分鐘裡,像一塊石頭一樣僵在自己的座位上。它如此簡短,而富於美感與深意,好像於連的一生都凝結在這句話裡了。幾乎與從冰凍狀態中解脫的同時,我決定將它放在我讀書筆記的開頭——倘若不摘抄下來,我該有多遺憾。

司湯達是19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而過了一半多才開始進入文學領域,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紅與黑》就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

事實上《紅與黑》出現在我的書單中很久了,由於中學期間繁忙的學習任務一直被擱置,高三那年的暑假本來是絕佳的機會,又由於我對《基督山伯爵》和《平凡的世界》長度的錯誤估計,計劃中排在第三與第四位的《呼嘯山莊》和《紅與黑》不得不再次被延後,直到現在。以下就是我閱讀《紅與黑》時的一些思考與感悟。

首先,關於標題——這可以說是有關於本書的討論裡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了,百年以來,眾說紛紜:軍裝與道袍,劍與十字架,軍人的榮耀與僧侶的黑暗,火紅的理想與黯淡的幻滅,體內沸騰的鮮血與身上拘謹的黑袍,革命的激情與結局的死亡,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勳章……司湯達本人也給出了一種方案:書中主人公於連想去當兵並且建功立業的理想即是“紅”;迫於生活與社會環境,不得不成為僧侶,披上“黑”的道袍。我很贊同司湯達的觀點,而與此同時,我自己也對此有一些想法。——“紅”象徵著火,熱烈、光明,又有恐被灼傷的危險。有如於連身上如熾烈的熱情,正直的品德與智慧,一不小心就會傷人傷己的衝動。“黑”則是陰影,隱祕、黏連、無處不在,吞噬一切。有如於連心中深藏的自卑與不安,對人的疑慮警惕,人類難以擺脫的虛榮與為實現虛榮的虛偽。“紅”與“黑”相互對立而相互成就,形成於連——這位人性代表,表現出人的雙面性。

當然,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有一千個紅與黑。種種解釋層出不窮,實際是不必要強辯的。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先後與兩個女人墜入愛河,那麼,誰才是他的真愛呢?從書中的結局來看,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在監獄中,於連痴迷於瑞那夫人的夫人,而對瑪蒂爾特(講到這裡,我不得不提一點,我對本書的翻譯不甚滿意,尤其是一些人名地名的音譯選字,因此在本文中稍作改動)的來訪展現出冷漠的態度。於連的兩段感情,其實都有著同一個起點:於連通過運用外貌與學識征服這些高階層的女人,獲得打敗貴族的快感,並證明個人的才能與知識才是決定命運的要素——而非出身或者信仰。

儘管分享著同一個開頭,兩段感情卻由於女主人公的身份性情不同與於連的心境變化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瑞那夫人善良單純,深情順從,而彼時的於連尚是個初出社會的青澀男孩,社會地位與經濟基礎在與身為市長夫人的女郎比起來更顯低下,因此放大了他的自卑與不安,對包容與認可的需求幾乎達到渴望的程度,因此對瑞那夫人的感情更為依賴、信任。我曾看到一種說法,認為於連對瑞那夫人的愛其實是一種對母愛的渴望,無限的信任被背叛的結果是無限絕望和無限憤怒,因而產生了後來的行刺事件。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至於瑪蒂爾特,這位與瑞那夫人基本是兩個極端,她有獨立的思維與獨立的人格,機敏果斷。於連本身也由於社會地位的提高,心理不斷強化,人格不斷完善。從瑞那夫人任自己予取予求的狀態,到瑪蒂爾特站在與自己相對更為平等的的地位上交流,使他在與瑪蒂爾特的感情中更為冷靜自持,時刻自審,偶爾在熾熱的感情中痴迷,又很快清醒過來,因而在最後的相聚時光中顯得冷淡。

《紅與黑》全文不過兩百多頁,在西方名著中實在算是比較簡短了,但其中值得探討的問題卻有不少,我今天在這裡提到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本書值得細看、精看,反覆鑽研、探討。

紅與黑讀書筆記10

抱負,一種潛藏在靈魂深處、無形卻滲透有形的力量。它能夠讓人在絕望和失敗中振作,也能夠讓人在成功與歡樂中沉淪。

一般有抱負的青年都比較勤奮,可是他們所走的道路並非都能到達人們所肯定的領地——走偏路的青年大有人在。法國作家斯湯達的小說《紅與黑》就塑造了一個野心勃勃的青年於連。他將本來可能是雄心的抱負引入歧途,其奮鬥之路更像一條自我毀滅之路。

徜徉《紅與黑》的海洋,我對主人公於連的美麗與哀愁深有所思。

於連十分聰明,能夠把《聖經》倒背如流,並以此向別人炫耀,妄想佔據別人心目中一席地位,但命運總在捉弄人。他出身卑賤,僅處在微不足道的僕役地位,無論他付出多少的努力都無法填平階級的溝壑,在那些貴人眼裡,於連只可是是一個忠於效勞的傭人罷了。然而於連從不侷限於自我所處的位置,他想在社會上實現自我的價值,想要得到他應當得到卻讓別人搶去的東西,可又無能為力,因而一向對現實充滿嫉恨。

在他腦海裡總顯現出:“在一切事業裡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崙統治下,我將會是一名軍官……”他瘋狂崇拜拿破崙,夢想有朝一日能突破等級森嚴的階級界限,進入上層社會的權貴之中。可他卻不明白,拿破崙由於不甘心放棄最拿手的炮兵,結果使戰場的形勢迅速逆,遭到了慘不忍睹的失敗。於連排斥他人對拿破崙的諷刺誹謗,繼續固執地迷信拿破崙,默守自我的“原則”,寧願在不重要的戰場上做些讓步和犧牲,坦然理解次要戰場上的損失和恥辱。因為僅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地靠近成功,才能實現他的“抱負”。然而聰明被他誇張地用在野心的擴張中,在權欲的驅使下,他像一個失去重量的人,完全喪失了人性中的真實。

書中,法國正是七月革命前夕,統治者劇烈交替的變動時代,一方面是以“紅”為象徵的拿破崙時代軍人的榮耀;另一方面是以“黑”為象徵的王權復辟的時代擁有勢力之僧侶階級的黑衣,他們左右著人們命運的輪盤。於連也置身其中,被歷史的遊戲所蔑視:在這個完全沒有選擇的時代,要麼繼續做一個木材商人,要麼就讓野心吞噬自我善良的心。其實,一個人不管他所處的地位多麼的顯赫或多麼的卑微,只要做好自我就能夠了,何必歧視自我的所有,為了追求心中的目標而竭盡全力,急於求成,不擇手段,把自我套得那麼牢固?

但,不幸的是,現實中大多數凡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像於連一樣,沉溺於自我臆造的幻想中,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愛”上自我的痛苦,從而對他人已獲得的成就虎視眈眈,嫉妒仇恨之;同時忘卻自我人生努力奮鬥的無限完美可能性,一心一意報復之。這些人同那個於連一樣,膨脹的慾望猶如白內障,使他們雙眼皆瞎,惟剩下一身蠻力,向他們想像中的敵人迸發,傷害他人更毀滅自我。

紅的仍舊是紅,黑的仍舊是黑。

撕開夜色的包裹,這就是生命的鮮活。

紅與黑讀書筆記11

《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為什麼在這風雲變幻的200年中小說仍可以經久不衰?原因在於小說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小說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和遭遇反應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普遍命運。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啟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勳,飛黃騰達。但是在復辟時期,拿破崙式的晉身之道已被貴族階層堵死了。

就在這樣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樹彎彎曲曲地生長。於連為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在那段時期,他與德。瑞那夫人發生了曖昧關係,大部分是為了反抗和報復貴族階級對他的侮辱。但是,紙醉金迷、利慾薰心的上流社會也腐蝕了於連的靈魂,助長了他向上爬的慾望和野心。

於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後,親眼目睹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醜惡內幕,於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裡不一的行為居然得到院長的表睞和寵幸。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於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偽的作風。於連給木爾侯爵當祕書後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後,於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於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紅與黑讀書筆記12

對於拿破崙我是不瞭解的,閱本書都有拿破崙的影子。但於連的內心就住著一個拿破崙,包括每一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拿破崙。於連是一個出身困苦的木匠兒子,極其渴望改變命運去當了家教老師,在上層社會中他的才華顯露無疑。為此他也碰上了他的愛情,瑞那夫人是危險的愛情,想好了就馬上去做的衝動,讓這個不被世人認可的愛情銷聲匿跡。再次得到神甫的幫助,上了學院也當了別人的祕書。由此結識到馬娣兒特小姐,學識與精神的交流,由此碰撞出了火花,馬娣兒特小姐的主動加速了故事的發展。讓有婦之夫的瑞那夫人成為他的情人,讓高貴出身的馬娣兒特小姐成為他的情人,多麼的瘋狂,瘋狂的背後是毀滅。愛情裡是不能兩全的,他幸福了兩個人,同時也毀滅了兩個人。內心的鬥爭,衝動的行為,讓自己上了斷頭臺。

如果於連能控制好自己,那他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他的才華就不會白白浪費,他的未來就可以前程似錦,不必擔憂金錢與地位。如果瑞那夫人能遠離他,那她就可以依舊當她的高貴夫人,相夫教子,享受生活。如果馬娣兒特小姐,不被博尼法斯特拉穆爾與瑪葛麗特。特。納。瓦拉生死相戀的故事傾倒,遠離他,那她個人的高貴生活與繁花似錦是不會受到任何的打擾,結局也不會和生死相戀的故事相呼應!

紅與黑讀書筆記13

小說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一直寄希望於個人拼搏與奮鬥躋身上流社會。

而在法國與瑞士接壤的維立葉爾城,美麗的杜伯河繞城而過,河岸上矗立著許多鋸木廠。市長德瑞那是個出身貴族,在扣上掛滿勳章的人。

他二十不到,在父親的作坊裡幹著苦工,住著簡樸的茅草屋。而他五十左右,有著全城最富麗的花園和最漂亮的妻子。他的生活就彷彿黑色的天空,毫無絢爛的色彩;而他的生活恍若紅色的豔陽,飽含激情的交錯。這便是19世紀初法國社會的真實縮影。

縱容出身卑微,一無所有,但於連才華橫溢,志向遠大。由於精通拉丁文,有幸被選作市長家的家庭教師。在寧靜時,他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輝,不凡的思想可見一斑。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於連得到了市長年輕漂亮妻子的垂青。縱容於連摸索在朝不保夕的道路上,但他獨一無二的精神品質卻深深吸引了市長妻子德。瑞那。然而好景不長,事情敗露後,於連被迫遠走他鄉,謀了一份祕書的差事。但同樣的境遇又一次戲劇般的發生了,侯爵女兒的追求無形之中為於連的仕途畫上了句號。窺探於連的人生,雖然如蜉蝣般短暫,但卻如那劃過天空的流星,短暫卻絢爛。這個悲劇式的人物短短的一生中充滿了悲劇的愛情,不能不說於連見風使舵,耍弄手段,但是也不能否認於連內心深處的善與愧疚。倘若他不是社會底層無助的於連,而是有著市長般顯赫地位的於連,那他與德。瑞那太太的愛情絕對會讓人傾羨。但他不是,矛盾在於連的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他時而卑怯但又時而勇敢,他時而狡猾但內心深處又散發著誠實人的氣質,他時而待人老練卻又總是冒出許多新奇天真的想法。雖然於連只是一個19世紀小說中虛構的人物,但是不能否認生活中處處都生活著於連,每個人都是矛盾的,渴望幸福卻被煩惱困擾。幸福是紅與黑至始至終一直在探討的主題,於連沒錯,他只是想按自己的意願生活,只是想追求自己認定的幸福,想法很簡單。但是付諸實踐就註定不那麼簡單了,人被迫背離自己的意願,染上了所有昔日鄙夷的品性:虛偽、造作、自負、自私林林總總。就像於連一樣,用蒼天賦予的才華來將其虛偽的手段發揮的淋漓盡致。雖然在一路攀升,但內心深處閃現最頻繁的卻是不安與擔憂。但是當他鼓起勇氣,毅然決然地決定面臨自己內心深處的矛盾時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擾人類幾千年的問題。縱眼望去,很多人的幸福標準都是以社會和他人為標準,追求他人與社會的承認,這固然重要。但是自己的接納也許更有必要。什麼時候當做著卑微低賤的工作卻能抬頭挺胸地行走,當面對家中歪瓜裂棗的妻子卻能眉開眼笑地呵護,當完成震古爍今的成就卻依然能心如止水地工作時,想必幸福也就不遠了。

紅與黑讀書筆記14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著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著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閱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啟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紅與黑讀書筆記15

司湯達的《紅與黑》,第一層面表現為一部愛情小說,而其對愛情的高超描寫,也足以讓其成為一部“偉大的愛情小說”。

書中寫到了主人公於連的兩次愛情,雖然有其相似處,卻更多地表現為不同的性質。這當然同於連自身的性格特徵是分不開的。於連具有進取心,自尊心強,不願屈服於貴族之下,聰明能幹,感情熾烈,大膽勇敢。而這些特徵中最中心的便是他身上那種平民階級的反抗性。這種反抗性自始至終都左右著他的愛情生活。

在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中,是他採取主動的,但這種主動,卻是源自他對貴族階級的代表德·萊納先生的反抗。也是他滿足自己強烈自尊心的要求。愛情是他用來衡量自我價值的一種手段,他把愛情看作是一種“責任”,是對貴族階級的征服,他是以挑戰者、征服者的姿態來對待這場愛情的。他要握住德·萊納夫人的手,不是出於情慾,而是出於一種“責任感”,當他握到那雙手的時候,他所體會到的,不是愛情的甜蜜,而是勝利者喜悅。“於連的心被幸福的洪流淹沒了,不是他愛德·萊納夫人,而且一次可怕的折磨終於到頭了。”

顯然,在這次愛情的開始階段,於連只是個把一切看作“戰鬥”的戰士,這時的他,還沒有心思去顧及情慾或激情。

司湯達在他的《論愛情》裡把愛情分為激情之愛,情趣之愛,肉體之愛,虛榮之愛。他推崇的是激情之愛。而在談到於連的愛情時,他將於連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稱為“心坎上的愛情”,並給予了毫無保留的讚美。但我們應該看到,於連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並非一開始就是激情之愛,或說並非一開始就是在“心坎上”的。

與此相應的,德·萊納夫人對於連的愛卻是純粹的。從第一次見於連,那個“羞得滿臉通紅站在門口不敢拉門鈴的孩子般的少年”便在她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後來的相處中,她不斷地發再在於連身上表現出來的平民階級所特有的品質。而一直身在貴族階層中的她,很快便被這些品質打動了。但此時,她對於連,還只是一個善良的女人對一個孩子的同情和愛護,稱不上愛情。而她自己也在否定著這種出格的情感。

聽到愛麗莎說於連拒絕了她,德·萊納夫人“大喜過望,幾乎喪失了理智”,以至於讓她在心底暗想“我是不是對於連動了情”。從此時起,她才漸漸開始了對於連的“有意識”的愛。到了韋爾吉,她著意打扮自己,無非出於對於連的特殊感情。但她的貴族身份不容許她有這種不合道德的愛情,此時的她,也還沒有勇氣向貴族階層的行為規範挑戰。直到於連向她發動強勢的進攻,她終於難以抵擋,徹底墜入愛情之網。

而在這場戰鬥中取得“勝利”的於連,一旦放下心裡的那種過分敏感的自尊和自卑意識,任感情自由流露,他對於德·萊納夫人的感情也便一發而不可收拾,甚至於讓他幾乎忘記了自己的雄心大志。這次愛情也便逐漸轉向了純粹的“激情之愛”,或者說,這場愛情,從這裡才正式開始。

與瑪蒂爾德的愛情,自始至終都像一場戰爭,處處帶著心機謀略。於連在對待這次愛情時,自始至終都是理性在起支配作用,他的出人頭地的社會目標,給他的這場愛情染上了濃厚的功利色彩。

身在上層社會中,於連的自尊心表現為一種不卑不亢,而這恰恰給了受慣了奉承的瑪蒂爾德一種難以忍受的挫敗感,這種“不服氣”的心理,或許便是瑪蒂爾德一系列行為的最初出發點。但卻不是這麼簡單。瑪蒂爾德身上帶有一種對祖先前輩“反叛”意識和“英雄主義”的追慕,而這種“傳奇愛情”的情結,便構成了她在愛情中的虛榮性。

於連在對待瑪蒂爾德的追求時,帶有著一種戒心,面對她的約會,於連不能不去,因為他不能讓她笑看他的懦弱,但他又擔心這會是一個陰謀,所以,他在做了一番精心的佈置之後才去赴約。而這次約會中,兩人也只是在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而不能敞開心扉面對。

這次約會之後,瑪蒂爾德開始後悔,又改變了對於連的態度。而於連卻不會接受這樣的轉變,他已看到了自己飛黃騰達的未來,他要在征服這個女人的基礎上站在貴族階層上。所以,他使了個手段,向瑪蒂爾德身邊的一位夫人求愛。這一手果然見效,瑪蒂爾德無法容忍這種侮辱,自然要把於連“搶”過來。她徹底地在於連面前屈服,“她對他說自己不好,坦白自己的種種不是。”她對於連說:“你是我的主人,我是你的奴隸,我要跪下來求你饒恕,因為我竟然想反抗。”而此時的於連,又一次嚐到了勝利的喜悅。“這個不可一世的女人,終於跪在我的腳下了。”

但這次愛情卻同樣不能持續,一封告密信斷送了他的一切。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次愛情在這裡開始交匯,而他在兩次愛情中的不同心理出發點,也在這裡發揮了作用。第一次愛情中的感性因素和第二次愛情中的理性成分在這裡混雜,並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

首先是他第一次愛情中的感性因素,也就是“激情之愛”中付出的激情。他把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視為真正的愛情,而在他看來,真正的愛情必須是建立在平等與真誠之上的。我們可以看到,在與德·萊納夫人相處過程中,於連從來就不能忍受德·萊納夫人的不平等的表現。正因為他太在乎這樣的一場寶貴愛情,所以他不容許有什麼人或什麼舉動來破壞。這也是他性格特徵所決定的。得知德·萊納夫人對他的告發後,他不能忍受這對愛情的背叛,而這種憤怒也正顯示了他對第一次愛情的珍視。這種憤怒讓他失去理智,槍殺了德·萊納夫人。

第二次愛情中,於連一直在幻想著一個輝煌的未來,他的注意點只在事業上,而這場愛情,只是他事業的代表,在他眼中,這場愛情就是他的事業,他要保護的是愛情背後的事業,而非愛情本身。那封告發信來了之後,於連在意的不是與瑪蒂爾德的愛情的消亡,而是他前程的幻滅。這也便是他在這次愛情中的理性之所在,這種理性的追求一旦變成痴狂,也就會讓他做出不理智的舉動,這也是他槍殺德·萊納夫人的推動力。

於連這一舉動中的複雜因素,也展現了他與這個與他的本性格格不入的社會吃力的搏鬥後的最後心理。面對在上層社會的“事業”的失敗,又得知了愛情中的背叛,他終於完成了自己人性在苦苦掙扎後的迴歸,而這種迴歸只能是一種結局——絕望!所以,他做好了一死的準備,向德·萊納夫人開槍後,束手就擒。

兩次不同性質的愛情,也只有在此時,在真正面對的時候,才能見出其高下。在獄中,面對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同樣真誠的表現,於連的反應卻不同。只有在此時,他才能最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心裡對愛情的真實態度。他別無他求,只願與德·萊納夫人在這獄中享受最後的哪怕是片刻的幸福,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瑪蒂爾德,還在繼續她的虛榮,她親手將於連葬在那個於連喜愛的山洞裡,完成了她“英雄主義”的模仿行為。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司湯達把於連這兩次愛情分別叫做“心坎上的愛情”和“頭腦中的愛情”。但同時不能忽視,司湯達的這個評價也有太達絕對化之病,畢竟他是站在一個寫作者的位置上來評價,難免會帶有規劃性,而作品中真正顯示出來的情況,則不會也不必完全與他的規劃相符。

德·萊納夫人與瑪蒂爾德身上,同樣表現出一種對貴族階層行為規範的大膽反抗,而這種反抗,很難不把它歸因於真實的激情之愛。這種反抗,在前者身上表現為其對沒有愛情的婚姻關係的衝破,最終不顧丈夫兒女們的看法而全身心地愛於連,在後者身上則表現為其不遺餘力地對於連的營救,雖則因為出身原因而帶有一些矯情成分。同樣的,對於連來說,也很難把兩次愛情嚴格地放在“心坎上”或者“頭腦中”來區分,與德·萊納相愛中,他也必須有理性的考慮,而且也決不在少數,在與瑪蒂爾德的愛情中,他也有發自心底的對瑪蒂爾德和感情,同樣也不在少數。作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