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龍應臺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龍應臺讀後感

龍應臺讀後感1

我羨慕這樣的對話,卻也滿足於自己的幸福。

看完這本書,心中有點想法。

從這本書裡,我看見了想飛的孩子,想逃離的孩子,也因為牽掛有了這本書的孩子。看見了想給予跟多束縛的母親,看見了想給予很多愛的'母親,看見了想讓孩子飛得母親,看見了給予自由的母親。長到這麼大,我似乎是沒吃過什麼苦,泡在蜜罐里長大,從小就有姐姐,爸爸媽媽的愛,所以,我好像到現在也沒有能夠能獨立,但有時又好像很獨立,我喜歡依賴他們的感覺,也喜歡靠自己的感覺。我喜歡他們管我的感覺,也喜歡他們放手的感覺。但這中間,到底什麼才是一個平衡點呢,我總是覺得被需要是一種很有力的安全感,會讓人感覺到被愛,但也僅限於他們,我喜歡被他們需要的感覺,也喜歡依靠著他們,但這是不是代表我不想翱翔呢?我想不是,只是,我還沒有找到那個平衡罷了。

看到安德烈對母親的提問,我不禁想起,我有多久沒思考過問題了,我沒有廣大的閱讀面,沒有見過很多的世面,確實不能提出那麼深奧的問題,也不能完全理解自己。但,我卻總是花大把的時間發呆,卻不曾思考,我還年輕,不該停止呢。

龍應臺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目送》的書,讀到了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使我的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本書是龍應臺老奶奶寫的,她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知裡最為珍貴的東西,親情。

《目送》中沒有歇斯底里的.語氣,卻在你讀每一句時,心靈總是一次次地被滾燙地衝刷,從頭至尾,眼眶都是溼潤的。那一字一句間隱隱的悔恨和憂傷,彷彿不是龍應臺的憂傷,而是我們的父母的憂傷:讀得也彷彿不是別人的心情,而是我們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孩子尚未領悟之前,總是這樣: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覺這些是天經地義?我小時候愛吃蝦,卻很討厭剝麻煩的蝦殼。於是每次吃蝦我媽總是最忙的那一個,她要幫我剝蝦殼,弄得滿手醬油也顧不上吃飯,而我還厚臉皮地說:“媽媽,蝦沒了。”她一個勁地往我嘴裡塞,即使自己不吃也顯得相當愉快。

我願意捧著這樣的書,看著如此睿智而充滿魅力的文字,靜靜地回想起曾經的過往,遙想即將到來的未來,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龍應臺讀後感3

十九歲的華安,十五歲的華飛為龍應臺改版重出這本書寫下了對母親想說的話“跋”,也是另一個生命的“序”。

想回憶一下快樂的童年和無憂無慮的生活嗎,這本書至少可以幫你暫時忘掉人慾橫流物慾橫流的當下,做一回三四個小時的神仙,就當坐禪打座吧!

當我翻讀這本書時,似乎感覺它正一點一點開啟我的童年記憶庫,裡面的腳印深深淺淺,在深的腳印場處,還能挖出一點殘塵的資訊。最有趣的.是我給雞做手術。那一天放學回家(國小五年級),我看到我們家的一隻雞待在大門口的臺階上發愣。我趕它,它不跑,我抓它,它也不叫喚。一摸它的雞食盹,脹鼓鼓的。我想不好了,雞中毒了!雞跑到生產隊的地裡偷吃了拌了農藥的麥子。

我對奶奶說,這隻雞快不行了。奶奶說,怎麼辦?我說讓我試試。我拿了一把剪刀,先把雞食盹周圍的毛拔掉,剪開雞皮,又把雞的胃剪開一個口子,把胃裡面的東西清理乾淨。然後用一根縫衣針線,先裡後外把剪開的刀口縫好,整個過程雞沒有叫喚過。第二天這隻雞又像往常一樣活蹦亂跳了。這是六十年代發生的事了!農村有一句土話叫做雞皮狗骨,說的是雞的皮破了會自己癒合,狗的骨頭斷了自己也會癒合。

龍應臺讀後感4

我讀每一本書,並不是因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發現幾個美麗的、能讓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目送》,看得人心酸,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的確,並不只是為書裡的描寫,而是想到未來可能遇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說不怕老,但我怕老了會麻煩別人,會因為不能自理生活而讓別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樣的生命質量,但是也要承認,有些時候,不由自己作主。

而另一方面,雖然我自己還沒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長,我都有目睹。她們從出生到長大,中間的轉變。我有時候的確懷念,她們的'嬰兒時期,可以軟軟的抱在懷裡,對大人充滿了依戀和信賴,會說:我最愛姑媽了。而當她們長大,情感上雖然不變,但是會有不耐煩,有她們自己的想法,也會象大人一樣教育我:姑媽,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得承認,我傷過心。

看著書裡的描寫,觸動我自己的心懷。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書裡的“愛生”於我心有慼慼焉,也許我也可以成立一個這樣的組織,互助互扶,有尊嚴地度過生命的最後階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龍應臺讀後感5

今天,我讀完了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頗有感觸。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龍應臺和她孩子在一起的生活趣事,故事生動形象,美麗動人。

書中的孩子給人無限快樂,華安的調皮可愛更是讓人大笑不止,最讓我驚歎的是德國的教育,書中看似含影射沙的顯現德國教育的寬鬆,但這種暗示好像有無所不在,我不太贊成這種教育,但更不贊成中國的`教育,中國的教育,教出的孩子不靈活,不會應用。中國孩子學習時間太長,扼殺了孩子玩耍的天性。而德國呢,相對來說卻十分寬鬆,只學一個上午,作業量卻只用15分鐘即可完成,這樣的教育,卻耽誤了正在讀書時的少年,應適當在添些時間學習,學習時間較之玩耍多些,這樣,既可以激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又鍛鍊了學生手腳並用能力,將來對學習一些科目也有所幫助,這樣。,最妙。況且,我們還有在國中高中再適當加些學習時間,時間要呈金字塔狀慢慢累積,不能過度學習或過度玩耍。相對來說,美國教育我更贊成些,因為它更貼近事實。

書讀完了,但它生動形象的內容,使我久久難以忘懷,刻在了我腦海的深深處。

龍應臺讀後感6

同名主打篇《目送》觸動了很多人。文章裡仍然是母親到女兒的角色轉換,看著自己的孩子赴美國時離開的背影,回憶起小時的自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起初我並不太懂這種感情的,甚至在初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覺得很平常。

直到來北京念大學。這大概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在這麼遠的地方生活。送父母離開宿舍的時候,母親眼淚稀里嘩啦地流。我只能轉過頭去不看。當我離開的時候,我能感受到背後灼熱的目光,卻不敢回頭。我知道他們一定在背後看著我的背影。

這種目光究竟包含了多少種感情?不捨、牽掛、擔心、期許?

我時常會想起那天和父母分別時如芒在背的'糾結,會想念溫熱的晚飯,想念一家人圍著桌子說說家常的日子。這種長久的一家人的日子至此大概是真的沒有了,已經成年的自己,未來需要自己照顧好自己,完善自己,之後,去追尋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龍應臺讀後感7

讀完此書,陷入了深刻的沉思。這大概是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最珍貴的記憶。信裡她完全扮演了雙重身份,不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說教,而是用充滿愛的言辭和孩子握手言和。她並沒有過多的苛責他的孩子帶給她的陌生感和距離感,而是即可用了一種成熟而有遠見的方式和孩子洽談,她得到了孩子肯定的'應答,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個好的開始。

她試著站在一個成年孩子的角度去思索和考量,即使是一個不可跨越的鴻溝她也要企圖一試。因為她想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以另一種方式讓他的孩子去接納她。

文化的差距,環境的影響,包括人被培養出來的習性,不得不說你若沒有且生經歷,你可能參悟不到他思想上的高度,行為上的寬度。更何況是兩個年代人,思想意識的侷限性,安德烈和母親都打破了規則,不想被文化、傳統任何本質性的東西所影響 ,也在他們的交談中看到了他們對一個新時代的一切,所產生的獨特的見解和差異。我為此為之動容,這是在深遠意義上的為此開啟心扉,知道了你在想什麼,才不會錯過你成長的任何一個精彩的瞬間和艱難的抉擇。

龍應臺讀後感8

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為母親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好,我學會了,以後能夠做給你吃了。”,兒子卻認認真真地說:“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自己吃。”

家是什麼?有父母在、伴侶在、兒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的存在,是成長的催生劑,“躲在書房裡的小姐”做了母親後立刻變成一個很能幹的人,能夠在十分鐘為四個孩子端上色香味加營養到位的食物。家的存在,也模糊了家庭成員個性的意識,個性是女性,即使如龍應臺這樣的公知人物,“等孩子大了,發現獨自生活的自己又變成了一個不會燒飯做菜的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再怎樣頑執,躲但是生老病死之自然規律,“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書裡《山路》一文裡的一句話,也是作者在敘寫親情的基礎上,對生命和人生的最真實的體驗:哪怕是我們還能彼此擁此的此刻,我們也務必找到自我,素顏修行。若沒有這份獨自承受人生的勇氣,我們無法安放生命中一次次的“傷逝”和“舍”,做不到火葬場的爐門前對父親的最後一次目送,當不了給失憶母親帶來溫暖的“雨兒”,為兒子送行時控制不了“母親的深情”。

龍應臺讀後感9

總會有個天使因你而來 ,並讓你明白生命全部的意義!有沒有想過,你要孩子是為了什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而我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參與意味著付出與欣賞。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們爭門面,不用為我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們養老。我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們有機會和他同行一段。我們總是說我們在無條件的愛著孩子,其實孩子更是無條件的愛著我們,他們可以承受我們的脾氣,事過之後依然天真無邪的對我們微笑,他們可以承受我們的`錯誤,事過之後依然會緊緊的擁抱我們。孩子會毫無吝嗇的,向我們表達自己的情感、喜愛、笑容。雖然也有被氣著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我們家長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裡探出頭,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龍應臺讀後感10

斷斷續續的……總算是讀完了。短篇小散文,用最近健哥的話來說就是“憂傷的質量很高”,嗯……讀起來有一種傷感的美麗,有的片段會不知不覺眼眶酸澀。不過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仍然是關於父母子女關係的那一段詮釋“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在看奇葩大會的時候,薇薇姐有一段關乎愛父母的話說得我感同身受,特別我也是獨生子女一代。小的時候想獨享,長大了特別希望有一個人能分擔。我只希望未來的自己能夠平衡父母與其他事物的關係,在有限的時間抽最多的時間陪伴他們,真正的做到“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龍應臺讀後感11

有時候,父母莫名地會打個電話過來,卻沒有什麼事情要告訴我。有時候,他們會突然想到我幾天前說過的一句話,繼續深究一下。有時候,我會覺得背井離鄉很苦,希望回家發展,他們卻鼓勵我不要放棄。我知道他們在想念我,卻無法定義出他們想念的形狀。

龍應臺在她的《目送》裡說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很感動,就與媽媽分享。媽媽對我說,她去年也在網上看到過這篇文章。我說我很感動。媽媽說,一代傳一代,都是這樣的,沒什麼應該特別感動的。

媽媽的淡定和從容出乎我的意料。大概,親身目睹了孩子的長大和離開,才能真正體會“目送”中的深意。當我還陷在目送的.傷情中時,媽媽已然明白了“不必追”的境界。父母子女一場,永遠親密無間是不可實現的目標,孩子的成長,總是意味著不可抗拒的告別。

龍應臺讀後感12

在圖書館兜了兩年,每次瑟瑟去檢索學校網站檢索,永遠都是“已借出”狀態,沒想到最後是微信讀書讓我圓夢了,感恩~

安德烈,習慣了德國自由的生活,真切體會了liberal,很欣賞他,完全獨立的思想,還有自己的喜好,聽歌消遣。而MM則是從歷史從現實中走出來的時代智慧女性。很喜歡龍應臺的文筆,每個對生活小細節的刻畫都讓人能真切體會到彼時彼景。

看完這本書,我最想說的反倒不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交流,我慶幸我有一對善解人意的`父母,而站在父母的角度想,可能我是一個可以讓人放心的孩子。有時候也覺得放蕩不羈也要有度吧,畢竟人生活在這世上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indivisual,而是別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或深刻或淺痕,都存在過。

看過1988的人可能會比較能理解做父母的不容易吧,德善排行老二,她不喜歡吃黑豆,她也想吃雞蛋,但是每次都那麼剛好只有兩個煎蛋,她沒有跟姐姐弟弟搶,因為她知道爸媽難做,但是有一天她還是忍不住了,總是被忽視肯定不好受,她爸爸過後跟她說 “對不起,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有了你們也是第一次經歷,所以希望你能包容”。

鼓起勇氣,好好生活吧。你若不負生活,生活便溫柔待你。

龍應臺讀後感13

孩子是天使,但孩子很淘氣。我還沒有孩子,也沒有帶孩子的經驗,所以對孩子這個群體知之甚少。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緒,不能緩解孩子的憤怒,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與孩子有關的喜怒哀樂。

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我可以深切的感覺到,身為人母的她一定累並快樂著!孩子帶給父母的是不一樣的煙火,帶著從未有過的愛心參與孩子的生命是父母覺得最幸福的事情。

孩子神奇的腦袋隨時隨地都可以想出諸多古靈精怪的'問題,往往令學富五車的父母不知如何作答或者說是不好開口,那這時父母應該怎麼做?是搪塞過去嗎?當然不可以。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尊重小小的人,小小的人長成大大的人以後,才會尊重他人。

也許在生活中,兩個人站在你面前,你並不能分辨出哪個是更有素養的人。但是真正的相處是檢驗修養的唯一標準。不去管別人的閒事,說人長短,評頭論足,不對別人的生活指指點點,能夠照顧到別人的情緒,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事情和情緒,說出的話能讓人感覺到舒服,為人處世有自己的原則卻不剛愎自用,即使是做錯事也有承擔的風度和氣量。

孩子你慢慢來,總有那麼長的時間讓你成為一個有素養的人,與世間所有的邪惡對抗。

龍應臺讀後感14

這本書講述了龍應臺女士和她的兩個兒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整本書中,每一個與孩子相處的細節,都是母愛的流露,同時也體現了母愛的偉大。

從古至今,大多數的家長都認為,孩子應該無條件的遵從父母的安排。但是在這本書中,龍應臺女士讓我看到了一種獨特的觀點: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這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在孩子學習的道路上,家長與孩子之間總會因觀點不同而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面對這些衝突,很多的家長找不到恰當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但在這本書中,龍應臺女士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給了我啟發。這段話是這樣說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而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和尊嚴,給你快樂。這段話寫出了我想對孩子說,卻又表達不出來的觀點。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許多與孩子相處的新穎的觀點,讓我受益終生!

龍應臺讀後感15

最近,我讀了龍應臺的文章——《目送》,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本文主要說“我”送兒子上學,希望他能回一次頭,看看“我”,對“我”說一聲再見。可是,十幾年他都沒有回一次頭,只有“我”在目送,渴求有一次回頭。多年後,兒子上大學了,“我”在窗子邊看著他,只是看一個高瘦的背影對“我”說不用追。

看完本文,我想起一件事,那是去六中上學的第一天,我騎著自行車上學,媽媽就跟在後面,遠遠地目送著我第一天上中學興奮的背影。讀後感·當我進入教室,與新同學新朋友談天說地,根本沒有注意到媽媽也在窗外看著我,默默地看著我,我也沒有回頭,而站在廊上的'媽媽一定希望我回頭看他一眼吧!窗外的家長們,看著孩子們打鬧,恐怕也希望孩子們回頭對他們說一句再見……

是的,天下所有的父母不都是愛孩子的嗎?他們永遠對孩子充滿關心和愛護。就像龍應臺看著兒子轉過街才放心,就像母親不放心我第一天騎自行車上學,她一直跟著我到教室門口。後來,她還是放心不下,我們就搬到離學校比較近的房子去住,雖然這個房子又小又舊,但是裡面充滿了媽媽對我無限的關愛。

母愛如春風,如目送的深沉,有孩子的天真,有一顆最熱忱的心,滋潤著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