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11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11篇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1

今天讀了《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讓我感觸頗深,作者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敘事風格講述了一個深層次的組織理論問題。全書深入淺出,事例生動,核心只有一個:如何提高組織內部成員的個人責任意識問題。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是責任,是一種努力行動,使事情的結果變得更積極的心理。看起來問題背後的問題不過是怎樣去提出好問題,避免錯問題,但是要做到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還需要每個人去用心慢慢體會。責任是使命的召喚、是能力的體現、是制度的執行;也是國家、組織、個人都能各盡其責、各司其職,我們的社會才高速的發展,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富強。責任使人充實,快樂,高尚!

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面對問題時,他不會退縮,勇於承擔責任,儘管有些錯誤不是他份內的事情,但他都敢於去承擔,而不是推卸責任,不怕麻煩事情找上自己。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勇於從自身找問題,其實大家看看自己身邊的人,甚至包括自己,大多數經常抱怨這怎麼的不好,那怎麼的不好,但是他們很少說自己的怎麼樣,自己錯在哪裡,他們經常要求別人怎麼樣,就是不敢於承擔責任,不敢於承認問題是出現在自己身上。在面度問題的時候,有責任的人責怪誰呢?誰都不怪,包括自己在內。他側重的是解決問題,問題已經出現了,與其在這責備誰浪費時間,還不如抓緊時間去解決問題,如今的社會看中的事情的結果,在乎的事情是否完成。

責任意識也就是態度,是任何事情成敗的關鍵,良好的態度,表示了一個人或一個集體做事的動機,才會有積極向上的動力;有了良好的態度,我們才能努力工作,積極進取;我們才能有把事情做好的決心。我還記得我們高中的時候,每天讀的口號:時間是生命,態度是根本,方法是靈魂,紀律是保障。他們伴隨了我們整個高中生涯。態度是根本,可想而知態度決定一切,做任何事情,一旦態度不端正,老要說或想為什麼,為什麼又是我,不是想著怎樣在我的本職崗位上發揮創造,只是想著怎樣把這一天混完,這樣的工作態度或處事態度,怎麼能把事情做好,我想是比較困難的。

因此,對於我們這些剛入職場的人來說,責任感尤其重要,不要推卸責任,要用自己的責任感去挖掘問題的所在,從而學到更多的東西,豐富自己的人生。

問題背後的問題塑造是個人責任意識問題。個人責任意味著從我做起,面對現實,我們惟一能改變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全都在實踐著塑造自己、而不是企圖去改變他人的想法與行動,那麼世界將因為我們會變得更加美好。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2

我最近讀了一本是要我們別“問爛問題”、別問“為什麼?”、別問“什麼時候?”等等的書。這本書名叫做《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作者是約翰米勒。約翰米勒是QBQ公司的創辦人,所以他會寫這本書是當然的啦!內容是在說,開口說話前,不管是問問題還是反駁別人或者是其他的,都必須有個人擔當的意思在,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別人,更不要有"小媳婦心態",看完這本書就會知道了。

這本書其實是給那些上班族、員工之類的人看的,我看是因為我覺得很有趣(雖然有點艱深看不懂),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是在教我們問問題時,不要問爛問題,不管是問別人還是自己,這個問題裡最好要有:一、以“什麼”或“該如何”這兩個詞來發問,而不是“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二、包含“我”字在內,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你們”。三、把焦點放在行動上。比如說,“我能做什麼?”就是最佳範例,這句話以“什麼”這個詞來發問,包含“我”字在內,並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攤開這本書時,翻到目錄,你會看到“做更好的抉擇”、“問更好的問題”、“爛水手責怪風向”、“領導者不是問題的解決者”等等的,只要看目錄就幾乎可以知道他在講什麼,所以我覺得很有趣,大家看了也會跟我一樣的,大部分的人看到書的標題是“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大概就會認為它是厚又字很多的書吧!其實完全相反!他不只薄而輕,每一頁的字也不會多到嚇人,還有幾頁幾乎只有三、四行而已呢!也有插圖,不會翻到每頁都是字,而頭痛。

每個人其實都很常問壞問題,不外乎是因為怕有麻煩上身,而把錯誤都推給別人,不管是別人的錯或是自己的,都要反省。如果我們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又把時間浪費在抱怨、責怪......等負面想法裡,永遠找不到出口,這也是我們要反省的。

我看這本書只有三次(第三次目前正在看),第一次我只看有插圖的幾面,第二次才真正看完,看第三次是因為他最後有寫說:““重複”是學習的動力。很好。既然現在你已經讀完本書,請在讀一遍。”你看吧,這就是有趣的地方,哈哈!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3

我最近讀了一本是要我們別“問爛問題”、別問“為什麼?”、別問“什麼時候?”等等的書。這本書名叫做《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作者是約翰米勒。

約翰米勒是QBQ的創辦人,所以他會寫這本書是當然的啦!內容是在說,開口說話前,不管是問問題還是反駁別人或者是的,都必須有個人擔當的意思在,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別人,更不要有"小媳婦心態",看完這本書就會知道了。這本書其實是給那些上班族、員工之類的人看的,我看是因為我覺得很有趣(雖然有點艱深看不懂),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是在教我們問問題時,不要問爛問題,不管是問別人還是自己,這個問題裡最好要有:

一、以“什麼”或“該如何”這兩個詞來發問,而不是“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

二、包含“我”字在內,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你們”。

三、把焦點放在行動上。比如說,“我能做什麼?”就是最佳範例,這句話以“什麼”這個詞來發問,包含“我”字在內,並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攤開這本書時,翻到目錄,你會看到“做更好的抉擇”、“問更好的問題”、“爛水手責怪風向”、“領導者不是問題的解決者”等等的,只要看目錄就幾乎可以知道他在講什麼,所以我覺得很有趣,大家看了也會跟我一樣的,大部分的人看到書的標題是“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大概就會認為它是厚又字很多的書吧!其實完全相反!他不只薄而輕,每一頁的字也不會多到嚇人,還有幾頁幾乎只有三、四行而已呢!也有插圖,不會翻到每頁都是字,而頭痛。每個人其實都很常問壞問題,不外乎是因為怕有麻煩上身,而把錯誤都推給別人,不管是別人的錯或是自己的,都要。

如果我們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又把時間浪費在抱怨、責怪......等負面想法裡,永遠找不到出口,這也是我們要的。我看這本書只有三次(第三次目前正在看,第一次我只看有插圖的幾面,第二次才真正看完,看第三次是因為他最後有寫說:““重複”是學習的動力。很好。既然現在你已經讀完本書,請在讀一遍。”你看吧,這就是有趣的地方,哈哈!希望大家多看這本書,真的很好看的喲!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4

我們經常說,態度決定一切,讀了這本書後我的感受是觀念決定一切,有時觀念小小的差別,就會整個影響事情的發展,導致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每一本好書都會給人帶來很多思考,我從以下幾個方便談一談讀這本書的`感受。

一、學會克服小媳婦心態。

剛看到小媳婦心態這個說法覺得很搞笑,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怨婦心態吧,什麼都抱怨,總是在喊著為什麼我這麼倒黴老天爺為什麼這麼不公平這樣的話,抱怨來抱怨去,狀況一點也沒有改善。與其抱怨,不如想想自我能做什麼。這樣的小媳婦心態不但對工作和情緒只能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且無助於改善現狀。原因是抱怨時提出的問題既沒有正面用心的作用,又缺乏行動的力量。然而如果從好的方面來想,碰到困難的時候,也是立功的大好機會呀。我們都有選取的權利,並且要為自我的選取負責。既來之則安之嘛,既然躲但是,還不如用心應對。再遇到難題,不如把我怎樣這麼倒黴換成我面臨過許許多多的問題,但大部分我都解決了。

二、提高行動力。

書中提到,我們應對任務和困難時,最核心的最就應提出的問題就應是我能做什麼?遇到任何的狀況,先想這個問題。所有的QBQ務必以什麼或該如何發問,能這一分鐘做得事情不拖到下一分鐘,把所有任務一口氣做完是很有成就感的事。事情早晚都得座,做的晚了,說不定會更麻煩。

三、能改變的只有自我。

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的特點,優點缺點都就應去理解。我能控制和改變的只有我,所以不要徒勞的管別人,改變自我比較實際。我們經常感覺不到自我正在意圖改變他人,不知不覺就白費了力氣。我們也不就應試圖改變孩子,而是要幫忙孩子成為他們原本就應成為的人。責怪別人,是在為自我推卸職責。真正有職責感的人,不但不會責怪別人,也不會責怪自我,只會想辦法解決問題。書裡面還說到一個很搞笑的說法,擊敗裁判。我得理解是,要讓自我強大到別人挑不出毛病。

我們常犯的毛病是,上太多課讀太多書,但是不清楚學習的真諦。學習不只是參與,事實上學習是把明白的轉化為行動。我也會把讀書帶來的思考,變化為我得行動。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5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全書的主旨: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其主要實質是強調個人擔當,也就是增強個人的職責意識。我們能夠解讀為:要去找出爛問題背後的好問題。所為爛問題,就是哪些推責、抱怨的一類問題;所謂好問題,就是正面的能夠迅速付諸行動的型別。

在現實生活中,個人職責感的缺失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推諉、抱怨、拖延與執行不力這些都是組織內部的通病,而缺乏職責意識的組織和個人將無法達成目標、無法在市場上與競爭對手一較長短、無法實現願景,更無法讓個人和團隊更上一層樓。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的終極目標便是行動。先修煉出自我的想法,之後問比較好的問題,最終付諸行動。所謂的學習,應當是把“已知”轉化為“行動”,所以,學習是一種改變。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給了我們解決的方法,要我們別隻是把“團隊合作”掛在嘴邊,而是問:“我該如何貢獻一己之力?”以及“我要如何改變現狀?”

本書以簡明趣味的故事與易讀的篇章,教授讀者嘗試一種實用的方法,將個人職責意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提出三項指導原則:

1、著眼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推責。以What或How來發問,而不是WhyWhen或Who。

2、把焦點放在行動上,而不是“該誰做”或“誰做錯了”。

3、強調個人擔當。主詞用“我”,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你們”。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我們雖然不必須問得出口,但卻有意無意在心裡發問的問題,並且給出了答案。比如,有擔當的人怪罪誰呢?誰都不怪罪,包括自我在內,千萬不要小媳婦心態的自憐自哀。我們個人能改變組織中的什麼事情呢?僅有一項,那就是自我,不要再去想要改變別人了,用心反思自我,並著力改變自我。如果組織不再是我們達成人生目標的媒介,那有何必繼續呆下去呢?如果值得待下去,那就拿出個人擔當,努力改變吧!

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要找到溼潤的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其實你自我必須是那團溼雪,最好邊走邊加上更多的雪,因為你不會再回到山頂,而生命就是這樣運作的。

不要去理會別人的眼光和喜歡比較的心態,做好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6

以前很少認真的去讀一本書,這次突然發現了一本好書,拾起書本細細的品味。這本書由美國作家約翰。米勒所著,發行後被許多大公司、大企業引用作為培訓、管理的好書,可見書中的內容在當今社會被提倡是多麼重要。這本書主要講述的道理就是提高責任意識。

責任一詞說起容易,做起來呢?有人說:“有了孩子的人,會對家庭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有了自己的寶寶後,知道自己已不是從前父母手中嬌生慣養的孩子了,為了給寶寶更好的生活,讓父母有很好的後半生生活,無形中揹負了一種責任,一種對家庭的責任感,要努力工作。”

我們為企業工作,同樣也應有責任感,盡職盡責是最基本的,我想這樣才能做好本職工作。為企業創造效益,承擔自己對企業的責任,增強個人的責任意識。讀了QBQ以後,發現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我們也像書中所述那樣,在推諉、抱怨、拖延著一些事情。遇到問題後不去想怎樣解決而在無謂的問著為什麼,為什麼呢?其實這樣做不僅沒有什麼意義,而且還浪費了我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而我們為何不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呢?這本書中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向我們闡述了無理的問為什麼的人,其實本身就是不敢去承擔,在推卸責任。遇到問題時,不要再去追跟究底問為什麼了,要做的是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儘快改善或者解決問題。問題得以解決,這才是最後想要的結果,企業只有通過不斷的團隊合作跟執行力才能獲得持續的發展。這中間需要這些普通的員工在平凡的崗位上敢於承擔責任,多想想該如何去做。

敢於承擔責任並不意味著你承擔了責任,責任全在你就完了。的目的是徹底的執行力,最終解決問題。在發生錯誤或事情達不到預期效果時,有時習慣了責怪他人,將矛頭指向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習慣了問“為什麼”說“他”“他們”而從來不說“我”忘記了自己應該承擔的。我們不防多考慮一下應該怎樣做才能儘快的解決問題,發現問題背後的問題,讓事情執行下去,這也是尋找問題最佳答案的最有效途徑。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具有“主人翁”精神,從“我”做起,提高自我的責任意識。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7

我們經常說,態度決定一切,讀了這本書後我的感受是觀念決定一切,有時觀念小小的差別,就會整個影響事情的發展,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每一本好書都會給人帶來很多思考,我從以下幾個方便談一談讀這本書的感受。

一、學會克服“小媳婦”心態。

剛看到“小媳婦”心態這個說法覺得很有趣,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怨婦心態吧,什麼都抱怨,總是在喊著“為什麼我這麼倒黴”“老天爺為什麼這麼不公平”這樣的話,抱怨來抱怨去,情況一點也沒有改善。與其抱怨,不如想想自己能做什麼。這樣的小媳婦心態不但對工作和情緒只能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且無助於改善現狀。原因是抱怨時提出的問題既沒有正面積極的作用,又缺乏行動的力量。然而如果從好的方面來想,碰到困難的時候,也是立功的大好機會呀。我們都有選擇的權利,並且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既來之則安之嘛,既然躲不過,還不如積極面對。再遇到難題,不如把“我怎麼這麼倒黴”換成“我面臨過許許多多的問題,但大部分我都解決了”。

二、提高行動力。

書中提到,我們面對任務和困難時,最核心的最應該提出的問題應該是“我能做什麼?”遇到任何的情況,先想這個問題。所有的QBQ必須以“什麼”或“該如何”發問,能這一分鐘做得事情不拖到下一分鐘,把所有任務一口氣做完是很有成就感的事。事情早晚都得座,做的晚了,說不定會更麻煩。

三、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優點缺點都應該去接受。我能控制和改變的只有我,所以不要徒勞的管別人,改變自己比較實際。我們經常感覺不到自己正在意圖改變他人,不知不覺就白費了力氣。我們也不應該試圖改變孩子,而是要幫助孩子成為他們原本應該成為的人。責怪別人,是在為自己推卸責任。真正有責任感的人,不但不會責怪別人,也不會責怪自己,只會想辦法解決問題。書裡面還說到一個很有趣的說法,擊敗裁判。我得理解是,要讓自己強大到別人挑不出毛病。

我們常犯的毛病是,上太多課讀太多書,但是不清楚學習的真諦。學習不只是參與,事實上學習是把“知道的”轉化為“行動”。我也會把讀書帶來的思考,變化為我得行動。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8

為什麼會這樣?與我能做什麼?,這是我們遇到問題之後常會出現的兩種心態。從表面上看,這兩種反應都是自然而發,貼合常情,然而往深裡去想,你卻會發現,這兩種想法代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工作和生活態度。而《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如暮鼓晨鐘,用一種清越敦實的聲音敲醒了我,讓我明白的明白了提高個人職責意識,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核心。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也有眾人同心,其利斷金的說法,可見群眾的力量之大。(veryok)但是如果試想一下,那些負責拾柴的總是想著拾柴的辛苦,而看火的又不斷的抱怨看火的無聊,這把火還能燒的那麼旺嗎?是的,群眾是由我們這樣一個個的人組成的,如果人失去了主觀能動性,那群眾力量的疊加效果又怎樣能體現的出來?為什麼一個和尚、兩個和尚都有水喝,三個和尚就沒水喝呢?這歸根結底還是一個職責心的問題,如果個個和尚都是有職責心,懂得主動做事的和尚,泉水自然是用之不竭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平時的工作就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很多人都重複著平凡的工作,尤其是我們圖書館人。我們每排好一本書,每服務一個讀者,每做完一個方案,無不都包含著對館裡、對崗位、對自我的一份職責。我們的工作,需要一份默默地堅持,還有一份對工作和生活用心的態度。

在這本書中,有句話給我的啟發最大,就是把焦點從他人與周遭環境中移轉開,聚焦在自我本身如何能做得更好上方,這才是最有益於問題解決的做法。

是的,相較於被動地期望環境向對自我有益的方向發展,還不如主動地改變自我,實際上,人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我。當我們學會謙遜地生活和工作,為了工作隨時準備改變自我的現狀,包括思想、潛力、習慣等等,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付出換來的是個人的進步和境界的提升,這將是我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在仔細地看完了這本書後,有很多想法在腦袋裡轉圈,也有一些東西沉澱在了腦海裡,忽然間記起了前國足主教練老米的那句明言態度決定一切!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9

我最近讀了一本是要我們別“問爛問題”、別問“為什麼”、別問“什麼時候”等等的書。這本書名叫做《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作者是約翰米勒。約翰米勒是QBQ公司的創辦人,所以他會寫這本書是當然的啦!資料是在說,開口說話前,不管是問問題還是反駁別人或者是其他的,都必須有個人擔當的意思在,而不是把職責推給別人,更不要有"小媳婦心態",看完這本書就會明白了。

這本書其實是給那些上班族、員工之類的人看的,我看是因為我覺得很趣味(雖然有點艱深看不懂),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是在教我們問問題時,不要問爛問題,不管是問別人還是自我,這個問題裡最好要有:一、以“什麼”或“該如何”這兩個詞來發問,而不是“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二、包含“我”字在內,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你們”。三、把焦點放在行動上。比如說,“我能做什麼”就是最佳範例,這句話以“什麼”這個詞來發問,包含“我”字在內,並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攤開這本書時,翻到目錄,你會看到“做更好的抉擇”、“問更好的問題”、“爛水手責怪風向”、“領導者不是問題的解決者”等等的,只要看目錄就幾乎能夠明白他在講什麼,所以我覺得很趣味,大家看了也會跟我一樣的,大部分的人看到書的標題是“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大概就會認為它是厚又字很多的書吧!其實完全相反!他不只薄而輕,每一頁的字也不會多到嚇人,還有幾頁幾乎僅有三、四行而已呢!也有插圖,不會翻到每頁都是字,而頭痛。

每個人其實都很常問壞問題,不外乎是因為怕有麻煩上身,而把錯誤都推給別人,不管是別人的錯或是自我的,都要反省。如果我們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是否能夠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又把時間浪費在抱怨、責怪......等負面想法裡,永遠找不到出口,這也是我們要反省的。

我看這本書僅有三次(第三次目前正在看),第一次我只看有插圖的幾面,第二次才真正看完,看第三次是因為他最終有寫說:““重複”是學習的動力。很好。既然此刻你已經讀完本書,請在讀一遍。”你看吧,這就是趣味的地方,哈哈!期望大家多看這本書,真的很好看的喲!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10

在現實生活中,個人責任感的缺失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推諉、抱怨、拖延與執行不力這些都是組織內部的通病,而缺乏責任意識的組織和個人將無法達成目標、無法在市場上與競爭對手一較長短、無法實現願景,更無法讓個人和團隊更上一層樓。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給了我們解決的方法,要我們別隻是把“團隊合作”掛在嘴邊,而是問:“我該如何貢獻一己之力?”以及“我要如何改變現狀?”

本書以簡明有趣的故事與易讀的篇章,教授讀者嘗試一種實用的方法,將個人責任意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全書的主旨: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其主要實質是強調個人擔當,也就是增強個人的責任意識。我們可以解讀為:要去找出爛問題背後的好問題。所為爛問題,就是哪些推責、抱怨的一類問題;所謂好問題,就是正面的能夠迅速付諸行動的型別。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提出三項指導原則:

1、著眼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推責。以What或How來發問,而不是WhyWhen或Who。

2、強調個人擔當。主詞用“我”,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你們”。

3、把焦點放在行動上,而不是“該誰做”或“誰做錯了”。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我們雖然不一定問得出口,但卻有意無意在心裡發問的問題,並且給出了答案。比如,有擔當的人怪罪誰呢?誰都不怪罪,包括自己在內,千萬不要小媳婦心態的自憐自哀。我們個人能改變組織中的什麼事情呢?只有一項,那就是自己,不要再去想要改變別人了,用心反思自己,並著力改變自己。如果組織不再是我們達成人生目標的媒介,那有何必繼續呆下去呢?如果值得待下去,那就拿出個人擔當,努力改變吧!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的終極目標便是行動。先修煉出自己的想法,接著問比較好的問題,最後付諸行動。所謂的學習,應該是把“已知”轉化為“行動”,所以,學習是一種改變。

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要找到溼潤的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其實你自己必須是那團溼雪,最好邊走邊加上更多的雪,因為你不會再回到山頂,而生命就是這樣運作的。

不要去理會別人的眼光和喜歡比較的心態,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11

“為什麼會這樣?”與“我能做什麼?”,這是我們遇到問題之後常會出現的兩種心態。從表面上看,這兩種反應都是自然而發,符合常情,然而往深裡去想,你卻會發現,這兩種想法代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工作和生活態度。而《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如暮鼓晨鐘,用一種清越敦實的聲音敲醒了我,讓我明白的知道了“提高個人責任意識,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核心”。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也有“眾人同心,其利斷金”的說法,可見集體的力量之大。可是如果試想一下,那些負責拾柴的總是想著拾柴的辛苦,而看火的又不斷的抱怨看火的無聊,這把火還能燒的那麼旺嗎?是的,集體是由我們這樣一個個的人組成的,如果人失去了主觀能動性,那集體力量的疊加效果又怎麼能體現的出來?為什麼一個和尚、兩個和尚都有水喝,三個和尚就沒水喝呢?這歸根結底還是一個責任心的問題,如果個個“和尚”都是有責任心,懂得主動做事的和尚,“泉水”自然是用之不竭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平時的工作就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很多人都重複著平凡的工作,尤其是我們圖書館人。我們每排好一本書,每服務一個讀者,每做完一個方案,無不都包含著對館裡、對崗位、對自己的一份責任。我們的工作,需要一份默默地堅持,還有一份對工作和生活積極的態度。

在這本書中,有句話給我的啟發最大,就是“把焦點從他人與周遭環境中移轉開,聚焦在自我本身如何能做得更好上面,這才是最有益於問題解決的做法。”

是的,相較於被動地期望環境向對自己有益的方向發展,還不如主動地改變自己,實際上,人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當我們學會謙遜地生活和工作,為了工作隨時準備改變自己的現狀,包括思想、能力、習慣等等,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付出換來的是個人的進步和境界的提升,這將是我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在仔細地看完了這本書後,有很多想法在腦袋裡轉圈,也有一些東西沉澱在了腦海裡,忽然間記起了前國足主教練老米的那句明言——“態度決定一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