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錯圖筆記》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4.78K
  篇一

在這一個學期中,我讀了許多本書但是令我最深刻的,還是這本《海錯圖筆記》。

《海錯圖筆記》讀後感

這書名中“海錯”一詞在詞典中是指海洋生物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而這本《海錯圖筆記》是根據他的“祖師爺”——《海錯圖》編寫的。在《海錯圖》中描繪了三百多種海洋生物,而在這三百多種海洋生物中大多數都是沿海的一些小生物,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海中的植物。這本書的作者叫聶璜,他出身在明代末期的杭州,因為當時還沒有一本關於海洋生物的書籍,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畫一本圖鑑。他走遍了各個沿海城市,探索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他最後終於完成了!而這本便被他叫做《海錯圖》之後他便消失在歷史中,而《海錯圖》也不見了。到了公元1726年這本書被當時皇宮裡的太監蘇培盛帶入了宮內。雖然《海錯圖》是找到了,可是因為字跡潦草,而且句子不太好理解,所以沒有人能把它翻譯出來。百年之後,有一個人歷經千辛萬苦把它翻譯出來了,他就是著名的《博物》總編輯——“博物君”張晨亮。他把這本書命名為《海錯圖筆記》。我讀這本書時,彷彿正和書中的海洋生物一起玩耍嬉戲。在這本書中,海洋裡的生物應有盡有,如稀有的鱟、奇特的海腮、美味的馬鮫......它們像一個個小小的精靈一樣在我的眼前浮現出來。我徜徉在其中,好像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但是當我流連其間時,又開始擔心它們的未來的生活了。因為我們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有時把汙水直接排放到海洋裡,致使許多的生物死的死、傷的傷,還有的生物完全被滅了“九族”。這還不算什麼,有好幾種生物竟然是被人類吃滅絕的,如海腮這個笨到不行的傢伙總是被人吃,結果被吃到了幾乎滅絕,當最後人們後悔莫及的時候,發現深海中還有少些海鰓。這時的人們不敢再捕捉海腮。以免它們再一次滅絕。所以,它們的`未來還是生死未卜啊!

我從這本《海錯圖筆記》中學到了不少的知識,於是這扇海洋的大門從此永遠地向我敞開。

  篇二

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

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製的《海錯圖》,共描繪了300多種生物,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是一本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的奇書。

在本書中,我採用了中國傳統本草書的分類法,把書中生物歸為“介部、鱗部、虫部、禽部”4類,以展示古人是怎樣給生物分類的。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紙堆裡的考據,有中國人和大海之間的軼事,也有一些我個人的絮叨。說白了,就是我讀《海錯圖》時做的30篇筆記。如果你看完後,覺得這是一本有意思、有意義的書,那我就很高興了。

在中國的古書中,到處可見“海和尚”的傳說。這種海中的神祕生物長什麼樣,一直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直接把它等同於人頭魚身的人魚。《廣東新語》雲:“人魚雄者為海和尚,雌者為海女。”

有人說它像禿頭的猴子。《子不語》寫道,某漁民起網時,發現“(漁網中)六七小人趺坐,見人輒合掌作頂禮狀,遍身毛如獼猴,髡其頂而無發,語言不可曉。開網縱之,皆於海面行數十步而沒。土人云:此號‘海和尚’”。至於《海錯圖》,則採用了和《三才圖會》類似的說法:“海和尚,鱉身人首而足稍長。”還提供了一件目擊案例:“康熙二十八年,福寧州海上網得一大鱉,出其首,則人首也。觀者驚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說實話,很難給這種怪物找到一個現實中的原型,畢竟每個傳說都口徑不一。我們不妨縮小範圍,只看《海錯圖》的描述。

首先,這個“鱉身”就很有意思。這意味著海和尚雖是龜形,但殼被面板包裹,像鱉一樣。海里沒有鱉,只有海龜。現存的海龜中,只有一種符合以上描述——稜皮龜。稜皮龜是地球上現存最大的龜,能長到3米,遠遠大於其他海龜。嚴格來說,稜皮龜不算海龜。因為其他海龜都屬於海龜科,唯獨它屬於稜皮龜科。稜皮龜科裡只有稜皮龜一個種。它的後背沒有角質的甲片,而是包了一層革質的面板,與其他海龜截然不同,不知道的人也許真的會以為是個大鱉。稜皮龜也是世界上移動速度最快的爬行動物之一。按身體比例來講,它的前肢是海龜中最長的。這麼長的前肢划起水來,可以達到每小時35公里的速度。這也正好和海和尚“足稍長”的記載相符。

至於“人首”嘛,就見仁見智了。稜皮龜腦袋光光,倒是符合和尚的特點。而它的五官,說像人也像,說不像也不像。有些傳說裡所說的,海和尚被抓住後會流淚、口唸經文,可能是稜皮龜從眼中的鹽腺排出含鹽液體、發出沉重的呼吸和低吼的現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