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傳》讀後感9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6.75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巴菲特傳》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巴菲特傳》讀後感9篇

《巴菲特傳》讀後感1

主人公巴菲特是美國最成功的集團企業塑造者,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資產總值超過六百二十億美金。是一個比韋爾奇更懂得管理的人,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人之一。以世界頂尖投資人和令人難以企及的能力創造財富而贏得世人的稱讚和追捧。巴菲特也是一個平凡人,因為他跟普通人一樣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中。可是他卻擁有一個普通人難以樹立也難以擁有的偉大目標和決心。他從小就樹立目標跟理想,長大後追逐自己的理想,中年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老年的他便成為世界的焦點。

巴菲特是成功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天生便對數字有著濃厚的興趣,即使人們隨便說出某個城市的名字,他也能準確的報出人口數,死亡率,賽馬勝算等等。即便是老年的他也能說出某個城市或者公司五年甚至二十年的盈利狀況。由於對數字有天賦這一點,對於投資上是非常有利的。

有理想有目標的我們是快樂的,可是我們又要考慮如何實現我們的理想與目標。這時我們要注意即使有了理想有了目標卻不代表我們就一定能成功的實現自己的理想達到自己的目標。

失敗乃是成功之母,那我們還考慮那麼多有什麼用呢?放膽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達到自己的目標吧!

曾聽張愛玲說過這樣一句話:“成名要早。”,我腦袋突然閃過“成功不是等到的,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爭取的”這一念頭。

是的,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從不認為我一定能成功,但我始終追求一個比昨天更棒更成功的自己。我也不認為自己有過人的才能,但我不相信只要是我努力換來的成果會不如別人。

我有我的理想我的目標,我會用努力證明我也可以成為像巴菲特一樣棒的人。

《巴菲特傳》讀後感2

懷著敬仰與好奇的心態,我購買並拜讀了羅傑。洛溫斯坦的經典著作《巴菲特傳》,在老師眾多的推薦中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對於心拙口夯的我來說,讀其他經管類的書籍讓我略感佶屈聱牙,而《巴菲特傳》以傳記的形式,通過對沃倫。巴菲特生活、學習、工作的生動描寫,得以使我們更加深入瞭解巴菲特本人,學習其投資技巧和一些金融知識。本書沒有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以巴菲特的所作所為及對他一些觀點的簡單分析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讓我覺得妙趣橫生、簡單易懂,有時更有醍醐灌頂之感。

因為時間原因,整本傳記沒有讀完,但在前部分的閱讀中給我印象較深的有很多。首先他立志很早,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的原因,祖父歐內斯特經營著一個雜貨店,父親霍華德在證券經濟公司工作,在這樣一個氛圍當中小巴菲特也難免從小打上未來股票經紀人的標籤,他更是在12歲時發誓要在30歲前成為百萬富翁,“如果成不了百萬富翁,我就從奧馬哈最高的樓上跳下去”,看似童言無忌,卻不無根據,巴菲特從小天賦異稟,對數學充滿興趣,對數字非常敏感再加上其強烈的賺錢慾望,也造就了他內心的成熟;其次他樂於實踐,6歲時挨家挨戶兜售可口可樂、加價賣出撿來的高爾夫球、13歲時送《華盛頓時代先驅報》、和好友成立舊彈子球公司、大一時成為管理者監督50個報童等等,其19歲時就已經有了13年經商經驗;最後,勤于思考也是他出人頭地的一個重要品質,善於從小事中發現問題,和同伴一起分析思考。在哥倫比亞大學時,他也是上課最活躍的,與恩師格雷厄姆交流最多。他堅持在自己看得懂的領域、用自己擅長的理論和方法、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巴菲特傳》讀後感3

巴菲特說投資理財很重要,巴菲特很樸實,我們和巴菲特的不同在於有沒有堅持做自己愛做的事。重要的話一般都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但“有了想法就去行動是沃倫的準則”。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巴菲特的家人對巴菲特有什麼影響呢?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在證券公司工作過,影響了巴菲特的興趣愛好。他爸爸為人正直,有社會責任感,熱衷政治。當巴菲特該交第一筆稅金的時候,他拒絕了爸爸替他交的建議。他選擇獨自承擔自己的責任。他一生都將稅收平等視為自己的第二事業。

巴菲特也繼承了父親愛思考的品質,有質疑精神,愛閱讀,但不盲信老師和書本的話。在上大學之前就通過閱讀和實踐有了豐富的金融方面的知識。

巴菲特的童年生活是壓抑的。因為媽媽利拉在生下他的那一年,因為她姐姐的去世,性情大變,對孩子動不動就嚴厲責罵。本來就性情溫和的巴菲特花更多的時間讀書。成年後的巴菲特也還是躲著母親,不願意單獨與母親相處。

巴菲特缺失的母愛一定程度上在他姑姑那裡得到了彌補,當經濟學教授的姑姑對非常疼愛,也教授他許多知識。

一位心理諮詢師,說有愛的家庭,孩子可以完好地發展自己。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無論家庭生活發生怎樣的變化,巴菲特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孩童,聰慧,內向,敏感和勤奮,他像害怕成長一樣害怕改變”。

這裡的成長應該不是進步,而是衰老。世界首富的他最想長壽。書中說,“他是一位內心強大的先賢式人物”。

《巴菲特傳》讀後感4

巴菲特的導師格雷厄姆熱衷於尋找那些便宜得幾乎沒有風險的公司來投資.巴菲特將這種行為升級為一種思想:別指望做大生意。如果價格低廉,即使中等生意也能獲利頗豐。

那如何去尋找價格低廉的股票呢?

按巴菲特的做法,當他投資某家公司時,總是閱讀所能找到的全部年度報告,瞭解公司的發展狀況及策略.注重公司的成長性.

而公司的成長性最能體現於每股真實價格與現時市價的比率,只要這個比率能夠大於一,這個公司就值得投資.

但前提是每股真實價格從何而來,那就必須利用數學的方法進行理論上並不縝密的計算,通過資產負債表或年度報表之類的公開資訊,可以得出大致正確但不準確的公司資產(包括有形資產和通過估算的無形資產),再除以該公司發行的總股票數量,就是公司的真實股票價格.

投資的祕訣就在於當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時投資,並且相信市場趨勢會回升.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投資該公司之前,你可以想想這個公司值多少錢,,如果你意圖收購這家公司,你對這家公司進行評估後,你可以出什麼價格.這個價格就是格雷厄姆所啟發的:這個企業售價多高?它用來衡量股票價值.它並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但是(關鍵在於)一個人並不需要精確——他所需要的是有能力甄別出那些偶爾出現的其作價遠低於其價值的公司和那些作價已經很高(遠高於公司價值)的公司》。

《巴菲特傳》讀後感5

我必須承認,我比較反叛,別人誇讚的,我一定質疑,並刻意地排斥,不願去接觸,一直到慢慢地瞭解為止,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讀後感。這其中,有傳言不實的原因,也有自己性格的因素。

對於巴菲特,對於他“股神”的稱號,我是不以為然的。很多人寧可死也不願意思考,這件事,讓我對一切的追捧和崇拜嗤之以鼻。隨著對金融的興趣增加,我開始閱讀很多書籍,慢慢地發現巴菲特此人,並不像傳言之中的那麼淺薄,於是我開始看他的這本傳記。

看到頁碼數和開頭的囉嗦的西方文體,第一次嘗試,沒超過50頁就放下了,我討厭西方人寫的東西,跟夢話一樣毫無邊際。第二次是這一次,讀完了,受教不少,但對西方文體仍然痛恨,讓我受教的是巴菲特其人的經歷。

巴菲特出生於30年代,經歷了兩次大的經濟蕭條,一是70年代,二是正在繼續的08年開始的風暴。他的性格方面我不感興趣也不想評價,我欣賞的是他對於投資理念的把持,只做自己看懂了的投資,寧可錯過無數爆發的機會,也要嚴格控制風險,即使經歷低谷,無論別人如何張狂,仍堅持自己的路。他撥開迷霧,牢牢地抓住了經濟的本質,而不像大眾那樣,被浮華的表象忽悠瘸了。

書太長,非常希望能有本精簡版,這樣我會多讀幾遍。也建議朋友們讀上一遍,他人生的經歷,確實可以作為你我的參考。

《巴菲特傳》讀後感6

最近接觸的股票書籍挺多的,接觸的越多,就越有點後悔,大學期間也看了很多的書,卻對股票的書籍敬而遠之(覺得自己不行,也沒實力),只可惜,當時沒有這樣的意識。

這本書理論偏多一點,有些理論讀起來比較難懂,我儘量試著先記住它,在腦海中留點印象,等後期見到再次加深理解。有些理論暫時也用不到,我只挑揀一些對目前的實踐有用的。

看完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更見堅信了一個理念:投資要靠持續的學習、調查研究、獨立思考。讀書,多讀、兼聽、多思考,信也不要迷信,並與實踐相結合,這才是人生閱讀的真意義。

學習巴菲特,學的'更多的是理念以及心態,玩股,更多的是要把握好人性,克服自身的性格弱點。漸漸的,就會發現,股市也會給我們一種力量,讓自己心態穩,也會刻意去規避自己性格中的弱點,讓自己實現一次一次的成長。

感謝巴菲特讓我知道:我們需要長遠的眼光,做價值的投資,看到人生與事業的長期價值,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誘導;自己要學會獨立思考,聽取別人的見解後,要去驗證思考,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即使自己的判斷有時候會出錯,選擇錯了,也不怕,思考的過程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堅持自己所選擇的,也要堅定自己的信念,相信相信的力量,有執行力。

願這一切可以伴我成長。

《巴菲特傳》讀後感7

巴菲特的導師格雷厄姆熱衷於尋找那些便宜得幾乎沒有風險的公司來投資。巴菲特將這種行為升級為一種思想:別指望做大生意。如果價格低廉,即使中等生意也能獲利頗豐。

那如何去尋找價格低廉的股票呢?

按巴菲特的做法,當他投資某家公司時,總是閱讀所能找到的全部年度報告,瞭解公司的發展狀況及策略。注重公司的成長性。而公司的成長性最能體現於每股真實價格與現時市價的比率,只要這個比率能夠大於一,這個公司就值得投資。

但前提是每股真實價格從何而來,那就必須利用數學的方法進行理論上並不縝密的計算,通過資產負債表或年度報表之類的公開資訊,可以得出大致正確但不準確的公司資產(包括有形資產和通過估算的無形資產),再除以該公司發行的總股票數量,就是公司的真實股票價格。

投資的祕訣就在於當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時投資,並且相信市場趨勢會回升。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投資該公司之前,你可以想想這個公司值多少錢,如果你意圖收購這家公司,你對這家公司進行評估後,你可以出什麼價格。這個價格就是格雷厄姆所啟發的:這個企業售價多高?它用來衡量股票價值。它並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但是(關鍵在於)一個人並不需要精確——他所需要的是有能力甄別出那些偶爾出現的其作價遠低於其價值的公司和那些作價已經很高(遠高於公司價值)的公司。

《巴菲特傳》讀後感8

在這之前我以為我懂了巴老,其實我錯了。他真正是一個多面性格的人,完全看完後我發現我對他有太多的疑問。

1、他為什麼從小就愛打工,送報紙,弄彈球等。一般的小孩如果家裡不是特別困難是不會要小孩這麼早就工作,是因為巴從小就愛錢還是因為他的性格從小就獨立這個早是不得而知。我的第一次打工,是讀大學時和室友賣賀卡,那時走出家門也並不完全明白錢對一個人的作用。

2、在他的操作方面,他其實不單單是買股票,而是收購某家企業,做他的董事,這個和單純的股票投資似乎也不一樣。是因為他的想法還是希望擁有多家有“護城河”效應的實業企業嗎?還是收購某家企業在一家市場交易會更低價呢?

3、他對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擁有某種偏好,他收購《華盛頓郵報》等,但在21世紀網際網路時代,傳統媒體受到的衝擊可謂非常大,他又會採用什麼樣的措施呢?

4、好吧,說到他的性格,他在財富和經濟方面是有天賦的,但是我想他的家人在早年應該說必須得忍受他的無趣與小氣吧。所以她的妻子會離開他,不和他住在起,但奇怪的是,兩人也不離婚。後來另一位經蘇珊介紹的女子陪伴他在奧馬哈生活。小時候,他的兒子摔倒了他也會置之不理,家庭的樂趣也太少了。這些影響對他日後的三個小孩多少是有影響吧,他的三個小孩都曾離婚隨後再婚。他對錢出奇的吝嗇是很難想像的。他富的如油卻不願給錢給她的小孩用,哪怕一點點。他65歲後才開始變得大方起來,這種性格的人讓你很難想像,怎麼可能是巴菲特,我並不是他一定要奢侈富華的生活,而是家裡人向他借錢都不肯。他的內心世界其實蠻難讀懂。

《巴菲特傳》讀後感9

“選擇一隻股票靠的並不是旁人信口開河的評價,而是要靠事實說話”,格雷厄姆逃脫了股民在博弈中的心理悖論,他認為股市像一個投票機,數不甚數的投資人會通過這個市場來投票,而祕訣便是理性價值評判,當股價遠低於股票內在價值的時候堅決買進,同時堅信股價會有補漲的那一天。巴菲特將作為偶像的格雷厄姆的話銘記在心,並且巴菲特恰恰也是這樣做的,他被人們稱作是"奧馬哈的先知",就是因為他總是有意識地去辨別公司是否有好的發展前途,能不能在今後25年裡繼續保持成功。巴菲特常說,要透過窗戶向前看,不能看後視鏡。預測公司未來發展的一個辦法,是計算公司未來的預期現金收入在今天值多少錢。這是巴菲特評估公司內在價值的辦法。然後他會尋找那些嚴重偏離這一價值、低價出售的公司。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市場的大起大落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理性,從1969年的牛市狂熱中退出市場,到1973年市場暴跌後勇敢挺進,巴菲特的成功也正是在於他從不盲目從眾、從不道聽途說,而是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來作出理性的判斷。他具有無與倫比的獨立思考能力,他超乎尋常地專注工作,保持不受外界干擾。我想這是他之所以成功的重要核心能力之一吧。巴菲特的成功不僅揭示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同時告訴我們如何在嘈雜的社會中大隱於“世”,保持一份理性。因此,我們在生活與工作當中,要學習這種獨立思考模式,而非人云亦云,只有這樣才能創新,才能創造出常人所不能的業績。當然切記不要走向極端,固執已見、盲目自大、標新立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