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門》讀後感精選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7W
《第一次出門》讀後感精選

我想:十八歲,正是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可以出門遠行了。每一個未成年人都會眼紅走出家門的人,因為他們可以擺脫所有的約束和羈絆,在廣闊的天地中盡情地發揮自我,實現偉大的理想和抱負。遠行對於每一個稚嫩的生命來說都是愉快而充滿新鮮感的……我對這本書來了興趣,於是把它細細品味。

《第一次出門》讀後感精選

其中一篇精華作品是作家餘華所創作出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它讓我從中品嚐味出了人生的真正滋味。作者用魯迅式的黑色幽默講述了一段看似平常,卻耐人尋味的經歷,撕開了世界表層的面紗,撕開了一切虛偽、愚昧、暴力、黑暗,將它們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我們的眼前——

“我”在父親的安排下,十八歲時獨自出門尋找“旅店”,可父親卻沒有給“我”任何指導或提醒,“我”就像在一張白紙的心理狀態下踏上了遠行之路……

“我”本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可是,“我”尋找“旅店”的過程卻是挫折重重,讓“我”吃盡了苦頭:“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館,好不容易搭上車卻半路拋錨。自以為有朋友在就可以把問題解決,可他卻在蘋果被人搶奪完時離“我”而去,甚至把“我”唯一的揹包也搶走了……最讓人難過的是,本該淳樸的農民、天真善良的小孩,卻變成了野蠻的“強盜”。這都是社會的黑暗“給予”的。它把農民的淳樸、孩子的天真善良統統都給“掠殺”掉了。挫折最終讓“我”明白了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意義所在。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頗深,有所省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走過去看看吧”這句話。的'確,人生是複雜而曲折的,前面的路是好是壞,沿途的風景是否合意,只有我們走過去看看才知道。

走過去看看吧,即使前面的路鋪滿了釘子,一刺就痛,但是隻有在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後,我們才能真正地長成參天大樹。

尋找“旅店”的過程就是尋找正確的人生目標的過程,它像一把雙刃刀,一面是“天堂”——成熟,一面是“地獄”——幼稚。只有用“成熟精靈”打敗“幼稚妖怪”,我們才能完成“成人儀式”,變得勇敢、獨立。

《第一次出門》讀後感精選

第一次獨立出門遠行,其實也就是從家庭中獨立出來,獨自生活。年輕人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對他人充滿了信任,認為世界是美好的,可事實並不是這樣。

作者這樣寫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我認為只是在陳述一種狀態。被教育成看到一篇文章就要解構來解構去的我們,讀有些文章就會下意識地去對號入座。有很多時候寫作只是為了訴說,之所以用卡車,司機,蘋果,拖拉機,鄉下人這些大家司空見慣的東西來寫就是為了讓人有代入感,很容易就聯想到自己十八歲時的情景(也可以說是年輕時候的情景)年輕的時候總會受傷,總會受騙,付出也許不會得到回報。但我們還是無所畏懼只要有一片可以睡覺的地方就會感到溫暖。

它引起了我們的共鳴,小說自始至終充滿了種種不確定的、令人難以捉摸的情境,而它所描述的一切又是邏輯、準確無誤的。它用多種可能性瓦解了故事本身的意義,讓人感受到夢一樣的美麗

文章中的少年遠行時的一切都是單層的,如果我們活在一個多層的世界?逛城堡般的大型商場,到最後總會落得頭暈眼花,彷彿誤入了吸血鬼的迷宮,在自動扶梯上戰戰兢兢,不知道自己腳踩的是幾樓。地鐵和商廈通過各種道路鬼斧神工的連成一氣,地面像被屠宰的鴨子一樣掏空內臟,四通八達。這是人類值得讚頌的奇蹟之一:《荷馬史詩》裡的特洛伊城也不過十來米高。而如今,高聳入雲的城堡式建築,連同腳下穿行的地鐵和地鐵站附帶的購物點,就彷彿在為那句話做註解:上窮碧落下黃泉。

除了人造的花壇,你已經很難看到泥土的存在。我們腳踩的水泥地下是鏤空的,賓士著地鐵,行走著人群。大地就像樓層之間的板壁。戶外的樹木就像美術教室裡的水果一樣,快要淪為單純的觀賞品類了。假期的某個夜晚,我想要觀看在電視新聞裡被反覆提示的月亮,卻發現樓宇橫七豎八的橫在天空之前。

在我觀看過的《星球大戰》系列電影裡,到處是自動化電腦操控的基地,以及動輒高聳入雲的樓房--自然,那個時代人們早已普及了飛天摩托艇之類的交通工具。但那些細節確實容易使人浮想聯翩。向天空蓬勃崛起的高樓,向腳下挖地三尺的地鐵。某一天,我們的世界會變成一座巨集偉的大樓,而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層上。《西遊記》裡的三十三重天將會成真:到時,人們在陳述地理名詞時會這麼說:

"我要去二十二層座標AB去買條麵包。"

或者:"我要去十九層座標CD那裡做健身。"

世界變成了分層的大樓房,而建築商負責在大樓房頂端繼續搭造,底部繼續挖掘。這座寬巨集的巴別塔縝密而巨集偉,而人們在巴別塔的腹中生活。充足的電力會保持燈光亮如白晝,久而久之,人們忘記了陽光和泥土是什麼樣。富翁有權買得頂端的建築,在世界的最頂端露天陽臺上晒日光浴。而窮困的人們則購買地下室,在較低的層次生活,因為那裡的房租比較便宜。

那時的世界會變成一個沒有地平面的世界,因為人們腳踩的都是高科技複合的堅固材料,而並非泥土。想象一個無限多層的地鐵站吧,除了最頂端能接觸到陽光的那些居民,大多數人們會發覺自己像捷克動畫片裡的鼴鼠一樣快樂的生活。人的適應能力是無窮的,學校的教科書將會指導大家:"曾經有那麼一個時期,人類穴居…曾經有那麼一個時期,人類在地面建築房子,並依靠管道供應的飲用水生活…現在,人們生活在一個分層的世界裡,就像那時生活在一個大樓裡一樣。"

《第一次出門》讀後感精選

看到這個標題,我想到的是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出門遠行時發生的一些趣事兒,第一次深入接觸這個社會的興奮而複雜的心情,或者是受到了什麼刻骨銘心的震撼。看完全文後我才發現什麼也不是,但是的確讓我刻骨銘心, 我原來從未讀過這樣的小說。初期的熱情,為了遙遠的理想而執著。 剛滿十八歲的“我”懷著憧憬獨自上路。告別童年,告別過去,是成長的第一步,去尋找自己的未來。路上,一直問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覺得人生不能沒有理想。年輕的我們總是帶著理想出發,並試圖在某個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憊,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 不斷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著將遇到的折磨,爬上高處再滑向低處,如此迴圈,他始終看不到旅店。於是,他的熱情逐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憊和困惑。因此,當他看不到旅店時便選擇了汽車。現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麼地方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車馳著,那就馳過去看吧!現實的安逸讓心靈得到了暫時的滿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暫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拋在一邊,不管這種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這樣的生活將把自己帶到何處。  

後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這麼簡單。人總要接受現實,並且在現實中尋找自我安慰,學會坦然。就像每個在年輕的時候都夢想著將來要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但真正步入社會,發現一切都不像自己當初想象的那樣,所以只能學著坦然面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