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讀書心得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1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爾王》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爾王》讀書心得

《李爾王》讀書心得1

最近,我讀了莎士比亞的名作《李爾王》,讀完這本書後內心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我讀後的感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李爾王》主要講述了:年邁的老國王李爾,決定把他的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但他決定要根據女兒們語言表達對他愛的程度來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國土。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虛偽的二女兒里根,盡說些甜言蜜語來騙取父王的歡心,而小女兒考狄利婭卻說:“我只愛我的父親!”李爾聽了不高興,覺得考狄利婭並不愛他,於是就把國土分給了另外兩個女兒,將小女兒流落他鄉。

李爾分完國土後輪流住在兩個女兒的王宮中,可誰知兩個女兒得到父王分配的權利和地位後原形畢露,並惡毒地對待她們的.父王,最終甚至將他趕出了王宮。

無家可歸的李爾,開始思念小女兒對他的愛,但自知已無顏應對考狄利婭。此時,考狄利婭已成為法國的王后。得知自我的父王被姐姐們趕出王宮後,決定把父王接回自我的王宮併為父親報仇,於是帶兵出征討伐兩個不孝的姐姐。

邪惡戰勝不了正義,最終,考狄利婭勝利了。

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說過的謊言終會因時間驗證。撒謊的後果是殘酷的,我們都要誠實待人,不能像書中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一樣欺騙自我的親人,否則將會受到懲罰。

《李爾王》讀書心得2

《李爾王》也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的醜陋描寫的淋漓盡致,甚至站在讀者的角度,都會被人恨死。

英國的李爾王有三個女兒。他們是奧伯尼公爵的妻子,貢內爾,康沃爾公爵的妻子,里根和美麗女孩科迪莉亞。與此同時,法國國王和伯肯迪公爵向科迪莉亞求婚。當時兩個人為了這件事住在李爾王的宮殿裡。

老國王八十多歲了,他決定把國家大事留給年輕人。他把女兒們叫過來,想知道她們有多愛自己,這樣他就可以按照女兒們愛自己的成都來分配他應得的土地。

大女兒Goneril和二女兒里根各得到三分之一的說辭,但Cordelia知道姐姐們說的不是真的`,所以只能說:“我愛你不多也不少,只是按每個女兒的本分愛你。”

李爾王分不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聽了科迪莉亞的話,她大發雷霆,斷絕了與科迪莉亞的父女關係,將三分之一的土地分給了奧爾巴尼公爵和康沃爾公爵。原本想娶科迪莉亞的伯肯迪公爵沒有向她求婚,於是科迪莉亞嫁給了法國國王,去了法國。

科迪莉亞離開後,國王受到兩個女兒和康沃爾公爵的欺凌,不僅減少了一半保鏢,還阻止他返回皇宮。因為歐本尼公爵善良,所以他處處為國王說話.

最後,國王去了科迪莉亞,但他和科迪莉亞在法國和英國的一場戰爭中被帶回了英國。在監獄裡,貢內爾和里根派人去殺了他們。貢內爾、里根和康沃爾公爵最終被殺,歐本尼公爵最終成為國王。

事實證明,“一切美德以孝為先”連孝都達不到,還能成就什麼大事?我給了他們一句話:再也不說話了,但是你藏不住你邪惡的心。只有未經修飾的文字才是完美的,你不能讓真正愛你的人傷心。

《李爾王》讀書心得3

自從學過威尼斯商人以後,我就開始喜歡上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是因為別的,主要是覺得他的語言是很風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譯成中文以後。雖然讀起來可能在某些地方會覺得有些可笑、有些誇張,但那卻是在影射我們的生活,這其實最真實的。

再來說莎翁“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

“當我們生下地來的時候,我們因為來到了這個全是些傻瓜的廣大的舞臺之上,所以禁不住放聲大哭”

我想這句話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麼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來不公待遇的人嗎?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舊忠誠的人嗎?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拋棄真情的人麼,不惜工於心計的人麼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麼東西可以超越情感而去統領這個世界的話,那一定是冰冷黑暗的。

武斷卻不是傻瓜的李爾王——

書的前一部分,寫考狄利亞是三姐妹中最愛李爾的,卻因為她沒有虛假而華麗的詞藻而遭到父親的摒棄。我很氣憤,覺得李爾終究會遭到報應的。果然,他最終被只愛財富的“好女兒”折磨得發狂了。有一點點解氣的同時,我卻開始並不憎惡李爾了。因為當他流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錯誤,開始意識到考狄利亞的真摯和兩個口蜜腹劍的女兒的卑劣時,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心靈的柔軟,尤其在他決定與考狄利亞同死時。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愛的'。

與李爾對比他的兩個大女兒,就卑劣的多了——

雖然同樣是難逃命運的懲罰,但她們至死也沒有明白自己錯在了哪裡。她們的人生裡沒有親情,也沒有愛情,只有相互利用、相互傷害,去追求自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利益。我想這樣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當然書中還有一群從始至終都象徵著正義與美好的人們,這就包皮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亞

對於考狄利亞,我只能用完美來形容了,不知道是因為她真的沒有缺點,還是李爾王中醜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親,狠毒而虛偽的兩個姐姐,考狄利亞是善良、誠實、懂得真愛、盛氣凌人的。雖然她的戲份很少,但一定是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因為善良而擁有氣質的,這樣的氣質是容不得半點虛偽的。好人該有好報,我本以為她可以高貴地生活在法蘭西國王身邊,但很遺憾,這樣一個女孩最終還是因為為父親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難道善良也有錯嗎?也許這是悲劇中註定的吧——把美好的毀滅掉。

我想,李爾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不能接受的,但也許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只是我還沒有看到過它的黑暗。我不知道當自己走出校園以後會面對著怎樣的世界,我都希望遠離諂媚和虛偽,堅守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純真,不去做因為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許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做到這很難,但不經歷誰又知道善於惡,偽與善的標準呢?

向真誠的考狄利亞致敬!

《李爾王》讀書心得4

我曾經聽過一個和《李爾王》有幾分相像的童話,其中的國王也有兩個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一個直率的小女兒。當小女兒拒絕奉承父親而被驅逐時,從她臉頰上流下的眼淚變為了晶瑩剔透的鑽石。最後國王意識到自己的錯,順著鑽石鋪成的路找回小女兒,童話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李爾王》中,科迪利婭的眼淚是輕小的水滴。只有在肯特和讀者的眼裡它才和鑽石一樣價值連城,因為那是親情和真理的象徵。《李爾王》以悲劇結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

首先,權力實在是非常誘人的東西。莎士比亞添加了一條情節線索說明這一點:同是葛羅斯特伯爵的兒子,愛德蒙的地位就比愛德加低。儘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選擇是不是當個合法的孩子,他們還是對私生子抱有偏見。機敏狡猾的愛德蒙因此才向英格蘭開始了自己爭奪地位的'戰鬥。親情在這條線索中不那麼重要,只是為了在兩兄弟之間作對比控制變數而已。在愛德蒙接近勝利時他是多麼風光,掌權者信任他,看清他詭計的父親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長淪落成流浪漢,只差一點他就能借著戈納瑞和裡甘登上國王的寶座。愛德蒙以不正當的方式挑戰了命運,終究被正義和道德——即愛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發了瘋。雖然戈納瑞和裡甘對於權力的渴望沒有那樣誇張地落在文字上,她們的一言一行配合愛德蒙的地位戰向讀者展示了權力和慾望交織構成的無底洞。

其次,李爾沒有反省自己的意識,而是空口指責兒女的可恨。李爾的性格乖戾。他將詛咒濫加於任何不按照他的意願行事的人;他變化無常,有時喜歡聽甜言蜜語,有時又喜歡弄臣帶有諷刺意味的兒歌。他的性情除了表現在自己身上以外,還充分地從女兒們身上顯露。哪一個女兒沒有遺傳任何父親的特徵?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貪婪無情;小女兒的善良寬容,不正是李爾的不同側面嗎? P516弄人的比喻“蝸牛揹著一個屋子是因為可以把它的頭縮在裡面;它不會把屋子送給它的女兒,害得它的觸角沒地方安頓。”用“屋子”暗示國土和權力,用“觸角”暗示這一家人脾氣霸道的地方。壞脾氣在宮廷裡有阿諛奉承的大臣幫忙掩飾,蛻下這層虛偽的表皮李爾才得到了報應。悲劇就在於李爾依然沒有明白:做父親的沒有樹立好榜樣是不應該的。

作為一部戲劇,客觀的描述讓讀者能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故事。《李爾王》的悲情不是讓淚水溼潤讀者的眼睛,而是讓思考充斥讀者的大腦。

《李爾王》讀書心得5

《李爾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敘述了年事已高的李爾王意欲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贏其寵信而瓜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不願阿諛奉承而一無所得。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后。李爾王離位,大女兒和二女兒居然不給其棲身之地,當年的國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婭率隊攻入,父女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屍體悲痛地死去。

這是一出感人的歷史悲喜劇,情節緊湊,動人心絃,人物的行事、對話、反應也都合乎邏輯。在莎士比亞改編之後,卻出現了很多不可思議的情節:如李爾王突然暴怒趕走女兒,又莫名其妙認不出肯特,時而發瘋時而平靜,愛德蒙不可思議地欺騙了愛德伽,一個不知從哪裡來的弄人與國王作滑稽的對話,考妮狄婭無足輕重地死掉等等。在人物的對話上,也過多地不符合李爾王時代,像中世紀似的。托爾斯泰曾詳細批判過此劇(論莎士比亞和戲劇)。但不可否認,這齣戲劇在此後的幾百年中,一直廣受好評,除了托爾斯泰,幾乎沒有著名的人物對其提出過批評。客觀的說,托爾斯泰的評價並非沒有道理,不過考慮到莎士比亞的時代,莎氏對此劇本的改編也有其現實意義,或許莎士比亞是想通過此劇來反應當時的一些社會現象吧.

此劇主要情節為:年老的李爾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在分封的時候,他讓每個女兒都說說對他的愛戴,以她們對他愛戴的程度給她們分配國土。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竭盡全力的讚美國王,只有小女兒考狄利婭因表達了自己樸實而真摯的感情被李爾驅逐,(經典語句為Love and be silent),但因為她的誠實得到了法國國王的歡心,去法國做了王后。在把國土分給兩個女兒之後,李爾王的兩個女兒經過商量以後決定讓李爾撤掉他當初的100個隨從,不然就不讓李爾住在她們的宮廷。被兩女兒趕出家門悲痛的李爾與他的隨從格羅斯特在風雨中碰到了可憐的湯姆,也就是格羅斯特中了埃德蒙詭計而下令驅逐的兒子埃德加。李爾認為這是自己誤解小女兒,理應受到兩個女兒的懲罰。

後來與格羅斯特和可憐的.湯姆分開以後,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時候,來了一個聖徒安慰他。李爾對聖徒說了自己對考狄利婭犯下的錯誤,並懊悔的表達了自己的絕望:他覺得考狄利婭再不會原諒他了。但聖徒卻說,考狄利婭一直愛著她的父親。原來,這個聖徒就是考狄利婭。她在法國得知李爾的困境之後,立刻組織了一支軍隊,祕密在英國登陸,因為放心不下李爾,所以特地在開戰前,來探望李爾。與此同時,高納里爾與里根都愛上了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親與哥哥的埃德蒙。最終,小女兒的軍隊大敗,她和李爾都被抓起來了,愛德蒙釋出祕密處以他們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這個密令,但已太晚,雖然李爾殺死了想暗殺小女兒的殺手,她還是死了。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並且與他決鬥,最後埃德加殺死了埃德蒙。而在李爾抱著她去尋找大夥時,高納里爾與里根也已經死去。李爾過於悲傷,最後崩潰而死。

《李爾王》讀書心得6

自從學過威尼斯商人以後,我就開始喜歡上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是因為別的,主要是覺得他的語言是很風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譯成中文以後。雖然讀起來可能在某些地方會覺得有些可笑、有些誇張,但那卻是在影射我們的生活,這其實最真實的。

再來說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李爾王》

“當我們生下地來的時候,我們因為來到了這個全是些傻瓜的廣大的舞臺之上,所以禁不住放聲大哭”

我想這句話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麼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來不公待遇的人嗎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舊忠誠的人嗎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拋棄真情的人麼,不惜工於心計的人麼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麼東西能夠超越情感而去統領這個世界的話,那必須是冰冷黑暗的。

武斷卻不是傻瓜的李爾王——書的前一部分,寫考狄利亞是三姐妹中最愛李爾的,卻因為她沒有虛假而華麗的詞藻而遭到父親的摒棄。我很氣憤,覺得李爾終究會遭到報應的。果然,他最終被只愛財富的“好女兒”折磨得發狂了。有一點點解氣的同時,我卻開始並不憎惡李爾了。因為當他流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開始反思自我的錯誤,開始意識到考狄利亞的真摯和兩個口蜜腹劍的女兒的卑劣時,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心靈的柔軟,尤其在他決定與考狄利亞同死時。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愛的,至少在臨死之前他迴歸了最純真的人性。

與李爾比較他的兩個大女兒,就卑劣的多了——雖然同樣是難逃命運的懲罰,但她們至死也沒有明白自我錯在了哪裡。她們的人生裡沒有親情,也沒有感情,僅有相互利用、相互傷害,去追求自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利益。我想這樣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當然書中還有一群從始至終都象徵著正義與完美的人們,這就包皮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亞,對於考狄利亞,我只能用完美來形容了,不明白是因為她真的沒有缺點,還是李爾王中醜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親,狠毒而虛偽的兩個姐姐,考狄利亞是善良、誠實、懂得真愛、盛氣凌人的。雖然她的戲份很少,但必須是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因為善良而擁有氣質的,這樣的氣質是容不得半點虛偽的。好人該有好報,我本以為她能夠高貴地生活在法蘭西國王身邊,但很遺憾,這樣一個女孩最終還是因為為父親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難道善良也有錯嗎也許這是杯具中註定的吧——把完美的毀滅掉。

我想,李爾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不能理解的,但也許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只是我還沒有看到過它的黑暗。我不明白當自我走出學校以後會應對著怎樣的世界,我都期望遠離諂媚和虛偽,堅守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純真,不去做因為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許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做到這很難,但不經歷誰又明白善於惡,偽與善的標準呢?

向真誠的考狄利亞致敬!

《李爾王》讀書心得7

這些天我在世界文學名著上看到一個名叫《李爾王》故事。讓我來把故事說給你們聽吧:

從前有個國王,他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厭惡這個國王,唯獨小女兒愛國王。一天,國王把三個女兒叫到自我身邊,對她們說:“我的女兒啊,我今日要明白誰最愛我,我就分領土給她。”大女兒和二女兒聽了,異常想得到領土。大女兒對國王說:“父王,我將永遠愛您,我愛您愛得比我自我的生命還重要。”國王聽了,認為是真的,就把一大塊領土分給了大女兒。二女兒對國王說:“父王,我要是沒了您,我每一天睡覺都睡不好。”國王聽了,信以為真,又將一大塊領土分給了二女兒。到小女兒了,小女兒明白姐姐們是花言巧語,即使對父王說了,父王又怎樣會相信呢小女兒沒有說好聽的話給父王聽,國王就認為小女兒不愛自我,所以沒分給她領土,又把小女兒趕出去。

國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為了爭奪王位,把老國王趕了出去,老國王這才恍然大悟,原先那些甜言蜜語都是假的!小女兒才是真心的愛我,是一個誠實的人。老國去找小女兒,覺得自我都很難應對她。

國王要收回自我的國家,小女兒帶著自我的軍隊,和父王一齊向兩個姐姐發起了征討,戰鬥進行了三天三夜,兩個姐姐對處斬了,可是小女兒也在戰鬥中負傷,永遠的離開了。

老國王悲痛極了,也去世了。

恩恩怨怨結束了,這個國家又安寧了下來。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人不能做壞事,不能貪心,要不然會受到懲罰的;也不能光聽好聽的話,而不去認真思考,要看清事情的本質。做人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小妹為善,李爾為庸,二女為惡。

這是《李爾王》裡所講述的,從本不該出的錯開始,從李爾對王位的放棄開始,不再有愛。只因大女兒為利放棄愛,只因小女已無權再愛。

第一個瞬間:“愛父若父”

年輕的李爾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不願意再忙碌於複雜的社會事務中,分土地儀式上,他想知道女兒有多愛她。

大女貢納梨“愛父勝過一切”,次女呂甘“愛父親以至於不能愛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麗霞卻僅僅“愛父若父”,盛怒的李爾王讓科第麗霞在沒有任何嫁妝的情況下嫁給法蘭西國王,將反對他的忠臣肯脫放逐,而他的國土,則成了貢納梨和呂甘的“收穫”。表面她們愛父,殊不知,這二人愛的僅是李爾的國土。

阿諛逢迎已成忠誠,真正的愛卻不得不掩藏。

第二個瞬間:“老父衣百結,兒女不相識”

已經得到第一次財寶的李爾家二姐妹終於原形畢露,將李爾趕走,李爾的身邊只剩下偷偷化妝並陪在他的身邊被放逐囚徒肯脫和一個看透是非的弄人。穿過暴風雨,李爾終於明白了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兒將愛分給了每一個人,明白了兩個長女的貪婪。終於惱怒至瘋,不再理智。

已發生的事永遠不可能改變,“三思而行”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記住的。

第三個瞬間:“叛國之父”

李爾的另一個忠臣葛羅斯脫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愛特門為爭奪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當其父在幫助李爾時,他眼看父親被剜去雙眼而無動於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紛爭之中,無法自拔。

這一切終究為了什麼?愛特門不願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終目視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願回頭向後看:身後是親人,是真愛。

第四個瞬間:“曲終人不歸”

最終,死亡為一切畫上了句號,李爾死了,他的三個女兒死了,愛特門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財富的,連同他們善良的親人,一起去了,惡人死前也不知悔過,而李爾與科第麗霞相擁長眠。貢納梨、呂甘和愛特門最終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們的死,一無所有。

科第麗霞,那個在陰暗之下堅持去愛的人,她會永葆親情。死亡抵擋不住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縱使已到天堂,他們也可以互相彌補人生最後那份缺失的愛。

而對於我們,或許沒有紛爭,沒有不和,那麼何不盡情享受親情呢?向後看看,身後有始終如一疼愛我們的親人。

《李爾王》讀書心得8

讀完本書,我覺得書中的那個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李爾王”實在是可悲。他好像不懂得人情世故一樣,分不清好與壞,僅僅憑著兩個大點兒女兒平常多說的那些奉承、好聽的話。就將自己的江山和權利分給了她們。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以至於被兩個大女兒所拋棄,最後還連累了小女兒,自己則在悲痛瘋癲中死去。

可以說,悲劇的發生是由這個糊塗虛偽的老國王一手造成的。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之心,他不僅害了自己,而且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看來他是遭到了天遣,可謂是自食其果。當然,那兩個壞女兒的做法也是讓人沒法容忍的。她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在自己的父王面前一個勁兒的誇耀、吹噓,好來騙取父親對自己的歡心,從而為自己將來那背信棄義的理想打好基礎。然而,正當兩個女兒都向他獻媚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往往小女兒科第麗霞沒有搖尾乞憐似的向他奉承,她不怕和他頂撞,也因此大大掃了他的興。一怒之下,這位被蒙著雙眼的可悲國王就把對自己忠心的小女兒趕出了家門。而沒有了絆腳石的兩位大女兒也如願以償的`,得到了李爾王分給她們盼望已久的家產。之後,她們便拋棄了原先深愛著她們的老國王。當然,惡人有惡報,我可以說,她們的一生是最不完美的,她們沒有得到別人真誠的愛。有的,僅僅是和她們當初同樣目的一個男人無盡的擺弄。她們不光害了別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同樣的,那個害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和父親的私生子愛特門,到頭來也是一無所有。他同那兩個可悲又可恨的女人一樣,為了金錢和權力,拋棄了原本屬於自己的幸福。

《李爾王》讀書心得9

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高納裡兒、二女兒里根,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考狄利婭驅逐到國外。考狄利婭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到達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餘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託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因此慘遭毒打,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他雖認識到自己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欺負的兒子仍在人世並陪伴保護著困苦無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後,由於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為伍,最後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身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政界的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能夠決定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正因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味道又怎樣會知道甜的味道呢?

李爾已經逐漸感知到這個世界的本質,他充分認識到里根和高納里爾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權的偉大的影子(諷刺),看到得勢的狗、可惡的教吏、放貸的人,看到那些斥責罪惡的同時在幹著他們所斥責的,看到了社會的虛偽和罪惡的無處不在。“罪惡鍍了金,公道的堅強的槍刺戳在上面也會折斷;把它用破爛的布條裹起來,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多麼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話,將罪惡的本質剖析地淋漓透徹。如果將罪惡得到了權威金錢的支援,那麼它將是不可抵禦的,然而如果罪惡無依無靠,它將無所施展;所以“沒有一個人是犯罪的”,罪惡源自權威的作祟……

李爾告訴葛羅斯特雖然命運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們要忍耐。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荒謬的,充斥著無盡的苦楚。在這個大舞臺上演繹的人們全是些傻瓜,這雖然令人禁不住放聲大哭,然而我們是清醒的,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的,所以面對這命運、人性的荒謬應該忍耐,因為只有忍耐才能幫助我們穿過這無盡的痛苦。只要忍不住哭泣,便會淪落到無盡的痛苦中,最後成為在舞臺上的傻瓜。李爾看到了真實的世界,看到了社會、人性的.本質,他自己卻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掙扎,他在清醒與瘋癲中反覆。正是因為他看透了人性的醜陋,看到了表面後的真相,所以被這種痛苦的真相所折磨。他感嘆“我是天生下來被命運愚弄的”。此時折磨李爾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會、自然、人性後被其醜陋、瘋狂而折磨、因那躲不過的悲哀而悲苦。

當結尾考狄利婭死去時,對李爾來說這象徵著這世界跟人性的最後一點善也被吞沒了,他跟這個世界最後的牽連也被斬斷了,他再也無法承受世間的折磨和痛苦。“要是她還有活命,那麼我的一切悲哀都可以消釋了。”而考狄利婭是永不回來了,等待李爾的也只有在無盡的痛苦中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李爾終於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實世界的本質時,他看到的卻是不盡的悲哀,人性躲不過的悲哀,而他自己也因為難以承受這悲哀而發瘋、走向生命的盡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