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8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浮生六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浮生六記》讀後感

《浮生六記》讀後感1

卷三《坎坷記愁》一改前兩卷的清新明快之風,文字開始變得沉重起來,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一個聰明又有情趣的芸娘,但他自己在家中處不好與親人之間的關係,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反而連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芸娘四處漂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幾乎差點死掉,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這本《浮生六記》我讀的是朱奇志點評版,朱在其中曾批:衣冠子弟,不善生理,一路狼狽,幸而天可憐見,得遇曹翁,不至於客死他鄉。看來,三白也就配作點畫,栽點花,寫點《浮生六記》而已!

沈復的那些朋友也都是一干文人,看卷四中所寫,當時這些文人也就是平時做做幕僚,閒時沒錢還要瞎玩,遊山玩水混混日子,然後寫點酸文腐詩,生活情調就宛如現今的某些小資。自古人云,百無一用是書生,這些文人的人生追求便是如此,大多也都這樣渾渾噩噩了卻了一生,淹沒在浩浩的歷史長河中去了,所幸沈復自己還留有這本浮生六記於世。當芸娘說求親不如求友,建議沈復去向朋友們借錢時,沈復說自己的朋友們現皆閒處,自顧不遑。我覺得他說這句話的原因有二,一是如我上面所說的那樣,這些文人朋友確實窮酸;二是沈復他受盡親人欺辱之後,只能在朋友面前保持自己作為文人的那一丁點尊嚴了,所以無法拉下自己的那張臉去向朋友借錢。唉,其實關鍵時刻,靠誰都沒用,還是自己手中有糧才是王道啊。

捲一捲二中的那點小浪漫小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生活的主流,那些看起來似乎令人羨慕的閨房之樂,在缺衣少食四處漂泊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卷三中寫到沈復夫婦走投無路,借宿芸孃的發小夏氏家中。純樸的夏氏雖然嫁給了一個農民,但豐衣足食,兒女歡繞,全家其樂融融;相比之下,聰明的芸娘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受了一輩子的辛苦。難怪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從古至今,這些心高聰慧的女人,真的就難得幸福嗎?

芸娘最終還是因窮困交加,生病而亡,沈復以恩愛夫妻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芸娘早夭的原因,不知他自己是否真正思考過,對此,朱奇志點評曰:芸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芸之情痴,多愁善感,此其三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四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塗還是敷衍?

芸娘去世時建議沈復在她死後續絃,沈復信誓旦旦地拒絕: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但後來卻在卷三末尾輕描淡寫地寫到有人贈餘一妾,重入春夢。不知此時的他,是否還記得那些滄海巫山的承諾麼?而當在卷四中讀到沈復揹著芸娘尋花問柳時,我們也就對他的背信行為不足為奇了,只能哀嘆芸娘將一生幸福託於此人,實是悲哀。

《浮生六記》讀後感2

東坡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何謂浮生,猜想著不過是一段接著一段酸甜苦辣,時而起時而落的時光。生活不易,能用平淡從容的心態度過一生,這不禁想讓人品味沈復這一生。

對於《浮生六記》,最初的印象大概便是語文裡的《童稚》了吧,曾幾何時的背誦全文,依然歷歷在目。“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當時卻只覺得這人無趣的很,看太陽、抓蚊子這樣的小事,也能專門寫一篇文章紀念?似乎只能說他從小便能捕捉生活中的樂趣,把這無趣的生活過的有一絲色彩吧。

當讀完原著發現,原來童年生活不過是歲月中的一角而已,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概還是愛情故事吧。他的愛情,不像梁祝一般的曲折、悽美,卻是那麼的平淡。“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從最初的一見鍾情到婚後的“能察眼意,懂眉語,—舉—動,示之以色”相敬如賓,相知相守,直到最後“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萬分悲痛的陰陽兩隔。彷彿在讀書之前,剛剛看了一出虐人的瓊瑤劇。當沉沁在這愛情故事中的時候,好像穿越時空,來到他的身邊。

送親歸來的他看到遠方佇立的倩影,臉上是隱藏不住的喜悅,加快了腳步來到她的面前,兩人低聲細語,滿是笑容。

山川之上,兩道人影,一人中等身材,一人嬌小婀娜,都著男裝,確是掩飾不住深情。面對著大好河山,二人談論詩詞歌賦,卻時常提起家中瑣事,從“琴棋書畫詩酒花”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箇中樂趣,不足為外人道。感覺兩道身影時而模糊,時而清晰。

雖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質。夕陽西下,遠處立著一處庭院,門前伏著一條老黃狗,庭院旁的柳樹下,夫婦二人挽手相依,看著門前的湖畔斜陽。無比和諧又溫馨的畫面,不禁想到了夫妻二人幾十年如一日的感情。讀後感·他孤獨的坐在床上,仍然記得妻子離世前對他說的字:“來世”,他似乎想起了什麼,起身走到桌旁,提起筆,卻望著窗外,腦海中浮現的,是如白駒過隙般的一生。

讀完全書後,再回想他的一生,失去愛人是變故,家道中落是變故,顛沛流離更是變故。幾乎走遍了全中國、閱盡了人生辛酸的他,行文間卻沒有什麼大喜大悲,只是從容的道來這一生之事。耳邊似乎聽到了他在對我說話:雖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質。無論遭遇多大的變故,前面都有可能峰迴路轉,你還可以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在這裡還會有棲息之所,也還有逆轉的空間和餘地。

所以,《浮生六記》在我看來就是起于波瀾,止於不驚。看的時候——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想的時候——卻是從容與安寧。

《浮生六記》讀後感3

我習慣把愛看的書不厭其煩地從家裡運到學校,再從學校揹回家。

其實家裡也有可以閱讀的書,學校也有。

可就是喜歡這樣背來背去。好似蝸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時候,手邊恰好沒有這一本書。

從昨晚臨睡開始閱讀沈復的《浮生六記》。

今天值班時偷暇將《閨中記樂》讀完。

只覺得這夫妻的歡娛如此真實地有趣。

吃豆腐滷這樣的小事寫起來亦是生動非凡。

他們印刻章,“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夫為朱文,妻為白文。

沈復外出,兩人通訊,在信箋結尾必定要蓋上這一個“願生生世世為夫婦”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卻是如此別緻,讓人感懷。

然而在字裡行間卻充溢了沈復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後,他回憶起以往甜蜜瑣碎時竟找出了許多可以印證“不得白頭”結局的徵兆。

他們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雖然後期顛沛流離,然而伉儷情深,清貧而善於作樂,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經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寫悼妻詩的不在少數。

譬如元縝。他的《遣悲懷》。

可他與“鶯鶯”的故事卻使我對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懷疑。

譬如陸游。他的《釵頭鳳》。

雖然他到老來還數次到沈園題詞懷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對母親的強權時遠沒有沈復對愛情的堅貞。

陳芸不得公爹喜愛竟被逐出家門,沈復居然追隨她離開了家庭的庇廕,以至一世顛沛流離,而他卻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決心,試問,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語堂說,陳芸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那麼,我也不禁要說,沈復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奇男子。

這兩個最可愛的人的結合,怪不得連老天也要嫉妒,讓他們後半輩子嚐遍坎坷,而使陳芸早夭。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

愛情似乎越來越速食麵了。而愛情好似也只有那麼幾個月的保鮮或者一年兩年的保質期。

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緻封面。淡雅樸素的小插圖。註解不多,讀來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卻令我深深感動。

這使我的心增添了無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輕盈起來。

《浮生六記》讀後感4

前些日子上古文課,老師偶然提及《浮生六記》,講到文章是如何的生動有趣,筆觸是怎樣的細膩獨到,頓時心嚮往之,《浮生六記》之讀後感。於是,立即去拜讀了一番。《浮生六記》是一本追懷往事的書。文章寫得坦率真實。不論是哪一章,都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而且作者的思想史很自由的,尤其是文章第一章就寫夫婦生活的《閨房記樂》,而且寫得那麼大膽自然。這在當時是很難得的。

首先從書的題目來看《浮生六記》大概是去了李白“事如春夢了無痕”的意思吧。然而只要是用敏感的心靈細細體味,再久遠的事情也會依稀重現。大概人生總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溫可以獲得些許暖意。清乾隆年間,一位不那麼有名的書生沈復,用簡約的俊逸的文字,回憶自己的純真少年和憂患中年,記錄那段時光裡所經歷的閨房之樂,坎坷之愁,閒情之趣,浪遊之俠。處處流露不隨人是非的浪漫情懷和獨特的審美眼光。

讀了這本書,不得不羨慕其中的女主人公,芸娘。沈復得雙眼始終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這位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不得不讓讀者“閱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嫻雅,口授成誦,何其穎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豪邁。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兒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雲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於當今的時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內涵,淡雅,一份矜持。卻不料這樣一位佳人中道悽然長逝,空流下兩行痛淚。“父親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記》的芸娘。他愛她能與沈復促膝談詩愛她的憨性,愛她的愛美。(林太乙(林語堂之女))

讀完《浮生六記》,最大的感觸就是,休閒,一點也不覺得累人,傷神。每每獨到其中的一些片段還會於坐著產生共鳴。例如“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這是多麼的會享受生活,多麼愜意的比喻呀。還有其中關於插花的想法,讓人不覺讚歎。總之《浮生六記》是以篇筆致生動,細膩,簡約的美文。其中還印著姑蘇古城的文化底蘊,透著江南才子的精神氣質,裹著追憶往事的神祕面紗,是的語言精緻自然。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言《浮生六記》儼然一塊純美水晶。 《浮生六記》的確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文字也不生澀,簡單,閱讀起來也很有趣。

《浮生六記》讀後感5

重讀《浮生六記》,四個字來形容沈復:情深不壽。

沈復其人,大抵可窺一二矣。[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卷一便是《閨房記樂》,通篇皆是二十三年來沈復與其結髮妻子陳氏的瑣碎情事。說它瑣碎,是因為幾乎沒有幾件代表性的大事,平鋪直述到不需要任何懸念轉折;說它皆情事,則是因為字裡行間莫不是珍惜、卷首頁首都透著恩愛。沈三白,料想又是一情痴矣!記得當年初見,彼此仍是少年。沈復喜她才思雋秀,雖恐其福澤不深,然心之所繫不能釋之,對母親訴言:非姊不娶,那年,沈復十三歲。都說古人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這一個十三歲的小小少年,因為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傾慕上了比他大了十個月的族中阿姊,這一傾慕,就是一生。

婚後某晚,其與故人划拳飲酒,酩酊大醉臥倒在床,醒來時陳氏正對鏡曉妝。我自己看書的時候不做別的念想,現在回頭來看,不過就是一次醉酒,有什麼值得刻意寫下來?轉而想到,大概從妻子過世之後,他再也沒法兒喝醉醒來還能看到她當窗理雲鬢的模樣了吧?那時候,陳氏初為新婦,整日恭敬侍奉堂上,寬和以待下人,怕被人說新娘憊懶,日日太陽初升便要起床,沈復喜歡賴床,可看她嚴肅認真的樣子,只得跟著一同早起,這大概就是現在年輕人常說的“為愛改變”了吧。

夫妻兩人遊園消夏,讀書論古,品月評花,,可惜好景終不長久,沈家家道中落,陳氏又接連失弟喪母,多番打擊之下,身體日漸沉痾,病榻之側,沈復悉心守護終不曾離棄。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我想天下恩愛夫妻大抵都相似吧,記得婚後數年,沈復和陳氏整理書卷論及詩詞,沈復得知陳氏最為推崇者是那 張口吐出大半個盛唐的李太白,當即像個小孩子一樣笑道:“夫人定是與‘白’有緣啊!”陳氏不解,沈復說道:“夫人啟蒙於白居易的《琵琶行》,詩詞最重李太白,夫君我字‘三白’,可不是一生都與這個字有緣麼?”陳氏莞爾。此間情狀,不解風月之人如何體會得來!即便是如今這個多少顯得寡情的年代,多少痴兒情女,也會因為“你生在六月,我生在七月,天下怎麼會有這麼巧的事情肯定是緣分讓我們在一起”而驚歎,情到深處無從解釋,只好託詞於上天,道一聲:一切真乃緣分也。其實文中最打動人的,不是夫妻情事,不是患難與共,也不是相守到老。

世間有的是扶持一生的夫妻,難得的是,沈復在斯人不再後,於貧病孤苦中,一字一句寫下了這些故事,只屬於沈氏夫婦的故事,《浮生》一卷,名垂文史千古,萬尺黃泉之下,雖於逝者無補,料想也能一慰佳人芳魂了罷!

《浮生六記》讀後感6

如譯者所講:浮生六記和許多老故事一樣,其中有歡樂也有悲傷,有溫馨也有酸楚,有熱鬧也有寂寞;似乎過於平凡,還有點不合時宜,卻有一種看似“慢半拍”但永遠不過時的溫暖、悠然和浪漫;當然,還有愛情。在我看來,作者一生的經歷莫過於八個字,那就是:人生寫意,莫過良緣。

沈復生於1763年,字三白,號梅逸,清代蘇州畫家。一生在家庭、官場、經商之間沉浮,浪遊各地,閱盡人生百般滋味。誕生在蘇州一個小康讀書人家。沈復年幼時與他的表姐(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芸)定親,開啟了這段百轉回腸的故事。沈復生性豁達快樂,喜好交友,喜好出遊,結交了眾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遊歷了許多山水名勝。他似乎就是有這種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總是有辦法過的津津有味。

更為難得的是,芸和他是一樣的人,安於簡單平淡的生活,自得其樂,兩人情深意篤、夫唱婦隨,芸的溫柔體貼和蘭心蕙質,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了別樣的趣味和風情。

沈復對芸的愛是如此的真摯,在他筆下的文字中,你不難讀出芸的形象:她清秀瘦弱,脖頸修長,彎彎的眉毛,眼睛靈秀俏麗,顧盼間神韻動人。唯是上脣略短,微露出兩顆牙齒,雖然這似乎不是有福之相,但別有一種嫵媚嬌柔之感,讓人怦然心動。然而芸讓沈復著迷的絕不僅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為人處世樂觀積極的點點滴滴。她終日神色平和,與她說話,常以微笑作答。對父母長輩尊敬愛重,待晚輩溫柔和氣,家事料理的井井有條,沒有一點疏忽。又見她可終日與作者廝守,花間月下品讀詩書,縱論古今。

回頭看,似乎我們的男主角並不大有資格勝任這一角色。雖家境小康,但他既不曾積極規劃未來,也沒有絲毫將來要繼承門第的自覺;對讀書沒有什麼上心的地方,也不知道像精明能幹的父親多多學習。他似乎甘於過小情小調的小日子,和芸卿卿我我,兒女情長。

但即便如此又有什麼不好呢?為什麼一定要把人生活成小說或者劇本?誰又規定了做人就一定要志存高遠、胸有成竹?我們中絕大多數的人都很平凡,並將終生平凡。沈復沒有巨集大的才情和高遠的志向,他生性風流,不貪圖功名利祿,但好在他身邊有芸的陪伴,縱然生活充滿未知和艱辛,但這位女子卻總能把生活變得充滿樂趣。

正如我所說:人生寫意,莫過良緣。在歲月的長河中,終將陪伴我們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或朋友,而是攜手一生的伴侶。所以無論看上去多麼平凡的人生,只要身邊有佳偶相伴,接受它,安於它,堅守它,並樂在其中,發現快樂,懂得欣賞,懂得感恩,自會體會到人生獨特的樂趣。

《浮生六記》讀後感7

這是一個悽婉動人又十分勵志的故事,篇幅不大卻道盡人生的滄桑與無奈。沈復就像曹雪芹一樣,在人生的過程中沉浮。所謂“浮生”也是源於此意吧,不受控制則為“浮”。

現在的我們,對那個年代的人生觀、價值觀包括愛情觀當然都有各種不理解和不明白;但我還是感受到了一件不受時空限制的事兒,那就是——變故。變故這個話題也是怎麼說都不為過,因為它基本上是脫離了所有控制,成為了一個永恆的存在。

失去愛人是變故,家道中落是變故,納妾不成是變故,顛沛流離更是變故……幾乎走遍了全中國、閱盡了人生辛酸的沈復,行文間卻沒有什麼大喜大悲,只是從容的道來這一生之事。是真的看破,還是無奈到了盡頭?是想明白了人生,還是出離了命運?我很難揣測,唯有感其心、勞其形,算是一種狀態的釋放。

話說回來,無論幅度大小,我們的人生也都是沉浮不定的。就跟心電圖一樣,只有起伏高低的不同,但都在起伏,沒幾個人希望變成一條線的樣子吧?所以我們能不能安心的面對沉浮,真是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狀態。

按照目前的科技進步,我們對自己命運的控制力會越來越強,直到最後會有一批長生不死(不老難度太大)的人。這種人你說到了最後是不是也沒什麼好追求的.了,也不能有什麼變化了?但是仔細想想他們會成為一批有史以來最害怕變化的人,因為死不了了,所以只要有一點兒生命危險的事兒都是巨大的風險,他們的餘生都將在與這種風險的對抗中度過。

這樣看來,咱們現在這個活法兒還不錯,起碼想開了的可以不畏生死,沒想開的也頂多想多活幾年。總比扛著巨大的壓力強,不敢坐車坐船坐飛機,也不敢散步游泳玩兒攀巖,生命變成了漫長的平淡折磨,也算是被拉平了一條線,生命的存在也失去了意義。

所以我就可以說結論了,雖然起起伏伏跌跌宕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質。無論遭遇多大的變故,前面都有可能峰迴路轉,即便生活真的侷限於平庸,你還可以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在這裡還會有棲息之所,也還有逆轉的空間和餘地。

越寫越像雞湯了,看上去有點兒像——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報——這樣的忽悠。但這不是我的本意,因為我覺得失去了就悲傷,得到了就歡喜,失敗了就認慫,成功了就叫囂。這些都是順理成章的,天經地義的。但無論你走上的是哪條沉浮之路,成也好,敗也罷,你的內心都要清醒自知——成敗得失都是過眼雲煙,接下來的變故,又會帶你到不同境地。

所以沈復的《浮生六記》在我看來就是起于波瀾,止於不驚。看的時候——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想的時候——卻是從容與安寧。

《浮生六記》讀後感8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愛情故事,值得我們去紀念。或如祝英臺與梁山伯的彩蝶無奈舞翩翩,或如孟姜女與杞梁的淚雨傾盆長城新,亦或如吳三桂與陳圓圓的衝冠一怒為紅顏。或感天動地,或轟轟烈烈。但是在清代的蘇州,有這麼一對的夫妻,默默無聞,從恩愛相守,到不離不棄,再到陰陽兩隔,然後有了《浮生六記》。

說到《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當真稱得上默默無聞,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說白了,沒有驚人的家庭背景、沒有功名利祿、沒有驚人財富,一生堪稱平平庸庸,就是當時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就是這麼一個普通人,他卻擁有任何功名和財富都換不來的愛情,一個他深愛的和深深愛著他的芸娘,這便讓他整個人生精彩起來了。

回到小說本身,這是沈復在芸娘去世之後寫的作品,記錄了作為一個清代江南人真實的普通生活,分別有閨情、花卉、園林、官場、交遊、市井、山林、寺院乃至兄弟之情與妓僚。其沒有驚險刺激的場面,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平平淡淡,娓娓道來,猶如一幅寫意的水墨畫般自然。

這水墨畫裡一抹亮眼的顏色便是芸娘。一個被林語堂先生稱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據沈復自己說,是“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可見沈復對芸娘是一見鍾情。那芸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芸娘是沈復舅舅家的女兒,自幼喪父,擅女紅,獨自一個人支撐全家生計。又生性聰穎,自學詩文,能寫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這種句子來。結婚後芸娘既能夠陪沈復談詩論書、賞月飲酒,又能夠喬裝打扮、女扮男裝。既讓人讚歎於芸孃的蕙質蘭心,又驚奇於她敢於跳出世俗的勇氣。其實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家庭裡,物質條件不算好,甚至說有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芸娘默默承受了很多,不僅把日子打理的像模像樣,還過出了一種安貧樂道的風雅之資,著實不易。自古以來,才女有,同情達理者有,一往情深者也有,但是往往這幾條是不相容的,衝突的。偏偏在芸娘身上,這幾種特質渾然一體的融合到了一起,毫無維和感。古語有云“貧賤夫妻百事哀”,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兩個人很多時候都是苦心經營才能維持生活,按理說應該冷漠、心灰、忙碌,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清暖溫柔,甚至風流倜儻,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芸娘,正是因為有了芸娘,沈復的生活堪稱多姿多彩。所以林語堂先生的評價,實在恰如其分。

雖然時代不同,但是人們對愛情的嚮往是相同的。得如此一知己,也算此生無憾。斯人已逝,往事不堪回首。一雙璧人,情深意重。哪知天意難測,陰陽兩隔。自此餘生皆為浮生。

《浮生六記》讀後感9

先秦諸子、秦漢文賦、唐宋詩詞、明清小說,今天我給各位分享的是清代嘉慶年間一介普通文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感動於書中記錄的日常生活的“真情”與“真趣”。拂卷,感受書中主人翁心無羈絆、灑脫真摯的個性。全書共六記,描繪愛情美好、記錄童年趣事、承載坎坷人生、描摹心中風景還有中山奇遇和養生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帶給我的三美。

一、愛情之美。

一個是嬌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長頸,眉彎目秀”,這女子如此平凡,卻美得恰到好處,舉手投足間盡是知書達禮、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靈動的雙眸之中,傳遞出的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復的妻子,陳芸。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書生,生性直爽,放蕩不羈的書生,沈復。他約她遠出遊郊,她女扮男裝,怎掩眉目間秀麗的風姿;他與好友郊外觀花,她蕙質蘭心,巧設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載六菜,菜餚置身花瓣之中——好個色香味俱全!好個詩情畫意!飲茶論詩、遊歷山水,處處有他們結伴的身影,“金風玉露一相逢,卻勝似人間無數”。

或許他們的愛情並非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只因他們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摯的情懷,而深深感動你我。

二、童趣之美。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算白髮爬滿鬢角,我們依然對這個世界充滿探險和好奇。書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沈復從小就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他會把叮人擾人的蚊子關進自己的蚊帳裡,用煙慢慢噴它們,對它們吞雲吐霧。此時,蚊子變成了“群鶴飛舞”,令擾人的蚊子“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極富想象力;還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叢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野獸,把土堆當作小丘,把低窪處當作峽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這個童年創造的世界裡暢遊其中、自得其樂。

三、山水之美。

沈復在《浪遊記快》描述了許多地方的山水風景,30年的遊歷他或沉醉於自然風光或暢遊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讓沈復心動、流連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靜雅的西山、空悠的無隱庵等等,用清淨心觀世間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筆分享世人,這一山一水,都是沈復心靈休憩的世外桃源。(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繪於文)也觸動千萬讀者心靈,所以他筆下山水分外美!

《浮生六記》是浮世生活的真實寫照,沈復“以全是人工,卻歸於自然”的散文,道出人世真正的色彩。記愛情之美,宛如一對情侶,把酒賞月,品詩論畫,比翼雙飛,行走世間;寫閒時雅趣,栽植花木,遊歷山水,春夏秋冬皆有風景;敘坎坷人世,滿心期待,布衣飯菜,悠然自得。

一本書一生情,一本書記浮塵,一本書看世間。

《浮生六記》讀後感10

有學者稱《浮生六記》為“晚清小紅樓夢”,著名學者林語堂、俞平伯對此書大加讚賞,愛不釋手,多次批註推薦。

《浮生六記》是沈復寫於清朝嘉慶年間的自傳體隨筆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文章寫的率真灑脫,文辭綺麗,記錄了作者一生的際遇,或歡樂,或悲愁,或閒逸,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淋漓流淌於筆端,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古代散文,在晚清作品中有很高的地位。

浮生六記給我們的人生感悟和啟示在《養生記道》裡有這樣一段話,被很多人喜歡引用:“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競論短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看那秋風金谷,夜月烏江,阿房宮冷,銅雀臺荒。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機關參透,萬慮皆忘。誇什麼龍樓鳳閣,說什麼利鎖名韁。閒來靜處,且將詩酒猖狂,唱一曲歸來未晚,歌一調湖海茫茫。逢時遇景,拾翠尋芳。約幾個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適性,或曲水流觴,或說些善因果報,或論些今古興亡。看花枝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覆,世態炎涼,優遊閒歲月,瀟灑度時光。”描繪了一副悠閒自得、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類似於竹林七賢那般詩酒唱和,瀟灑率真。

觀望一下文學寫的感情,大多以悲劇收尾,白娘子被關了雷峰塔,羅密歐和朱麗葉殉情而死,唯一一對終成眷屬還得化成蝶才行。人,終究是脆弱渺小的,每個人在殘酷現實前都無力(尤其在幾百年前的封建社會),幸福只能相對而無絕對。也許就是沈復前半生的幸運,使得其後半尤為顯得淒涼。

其實《浮生六記》目前僅存四卷,文章的精彩之處在於他與妻子的生活部分,其實紅塵的生活,也如浮生六記一樣,骨子裡的性格,和現實的生活也是很相接近,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其實現實之中的網路作家,也有點與沈復類同,稍有點才氣,精力也是夠佳,同時,在文學論壇,也沾了點心氣高,而文章,大多是小成之類,但總以為寫得不錯。搞一個徵文相類似的,到處拉票,獲得獎之後,就更是沾沾自喜了。如是拔高了自己的高度,更是沾沾自喜了。

浮生,就如同李白所言,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也許是平淡的記敘,與有些大眾的心態雷同,郊遊之心,周邊之鬧,風景相宜,也還是有一定的功底。整體來說,《浮生六記》也可以當作乾隆年間蘇州書生家庭市井的一幅卷軸畫來欣賞,而且增添了更多的迷人景緻。記得東坡言道:“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人生也似如此,生活態度,有時沒有必要太較真,生亦何歡,死又何苦?

《浮生六記》讀後感11

品《浮生六記》,看沈老爺子的神仙愛情。

林語堂曾經說:“陳芸(游魚注:該書作者沈復的妻子)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生活中,陳芸也是最令人喜愛。她生具慧才,性情灑脫,簡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時,我記住了陳芸這個名字。後來,我翻看《世界文學》,發現它將《浮生六記》列入傳世藏書,不由心生閱讀的渴望。讀《浮生六記》最大的收穫就是享受到幽閒之情趣。古人說過“人非有品不能閒”,而《浮生六記》更在閒情之中浸染了豔情。

書中記錄著作者一生經歷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散發著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彷彿置身於當時的社會,體味著世間百態。沈復得雙眼始終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這位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不得不讓讀者“閱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嫻雅,口授成誦,何其穎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豪邁。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兒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雲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於當今的時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內涵,淡雅,一份矜持。卻不料這樣一位佳人中道悽然長逝,空流下兩行痛淚。

“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不貪屠門之嚼”,日子過得輕淡,沈三白應是極隨性的人了。卷四浪遊記快,與眾友共覽天下名勝,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灑灑,閒情逸致,字裡行間皆是。細細讀來,讓人暫忘塵世間的千絲萬縷。於愛妻芸娘,沈三白筆墨卻不多,就是浪跡天涯,流連煙花巷之時,心中的那份牽掛,也似不經意的。卷二閒情記趣、卷四浪遊記快,寫情寫景,對芸娘看似不經意,那份平淡而真實的感情,卻處處都在了。於是,芸孃的雋秀穎慧,知書達禮,溫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筆墨中,輕輕點出,就這麼不經意的豐滿和鮮活起來:居鄉,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蘭插菊玩石置景賞月;會友,“芸拔釵沽酒”,巧置梅盒;著小帽領襪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潔;夏荷初開,芸置條葉於荷心取香……一點一滴,皆平白敘來,娓娓道出,可羨可嘆,夫復何求的感覺,真讓人羨煞!

《浮生六記》讀後感12

“事如春夢了無痕”。陳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蘇軾的詩句來概括。本書雖說是從沈復的角度來寫,文章的主角,那位“點睛者”卻只是陳芸。林語堂稱她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而她的可愛之處在於,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聰慧,幼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對於詩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於,她賢淑能幹,懂插花、疊盆景、焚香,還能夠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們的生活雖說簡樸,卻也知足常樂。而就在這簡樸的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追求美麗,看到了他們的窮困潦倒,看到了他們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們為他人所譏諷。他們並沒有特殊的建樹,僅僅只是同知心友人過他們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風範,同時不負良辰美景,不負時光。

那麼,沈復筆下的陳芸是否僅僅只是陳芸而已?其實不然。陳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於封建思想的枷鎖之中、為取得自由平等而鬥爭的女子們的代表。陳芸見了一位歌妓而發痴,換上男裝與丈夫出遊觀“花照”,一個女人打扮男裝,抑或是傾情於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嗎?她盡沒有考慮到,她僅僅是思慕著去看,去看見人世間的美好景物。的確,陳芸看到了人世間的美好景物,但這也給她帶來了禍。由於她道德上所犯的禮法的衷懷,她才想要遊遍天下名山——願意留待鬢斑之時去遊歷的名山。可那個時代是與現在不同的,封建的社會中,看見一位風流蘊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禮法。這也足使讓她的公公認為她是痴情少婦,足使將她逐出家門。

而換個角度想想,陳芸真的做錯了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已經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陳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譏諷。這來由沈復雖然沒有明說,但定是與陳芸識文斷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關係。作為家庭的“異類”,陳芸難免鶴立雞群,並被整個家庭所不容,最終受到排擠。而他們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們的錯,反而更值得我們同情。

的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在這美好的青春年華之中,我們理應做的就是發奮學習,為未來的生活打好基礎,而不要虛度年華,給這短短的浮生留下遺憾。

《浮生六記》讀後感13

作者對七巧百出的花木園藝的描寫和對一花一木一石的情義的刻畫,都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古人的閒情逸致,同時也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裡所包含的很多獨特的藝術美和個性魅力,正如龔自珍在《病梅館記》裡批判束縛梅花自然生長的審美方式:“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願你我都擁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畢竟你過得好不好,與生活無關,與你的心態有關;現如今物慾橫流的世界,我們的生活好像只剩下匆忙、敷衍和疲憊,少了享受與趣味,生活的樂趣,在於我們自己去發掘,沒有樂趣的一生,未免顯得過於乾癟。

第三卷,主要記錄了沈復和芸曲折坎坷的人生軌跡,讀起來著實讓人難過,但是此卷文字卻又讓人覺得真實、感動。開卷作者就有言:“人生坎坷何為乎來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觀點引起了廣泛讀者的共鳴,是呀!人生坎坷並非作惡多端之孽,反而行善也會徒增煩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芸的善良讓自己在家中困於裡外不是人的境地,芸的一味付出令自己為丈夫操碎了心;理想的婚姻和家庭狀態是“家和萬事興”,可也避免不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的情況,只因為禍患常起於日常瑣事,偏聽偏信、信以為真,若得不到及時的解釋,誤解就會一個個接踵而至,矛盾也就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了,如果再沒有一個明事理的人,這個家就亂套了,芸就是這諸多誤會的“背鍋俠”,芸擔任寫家書一事,使得一家人心裡各生間隙,父親因信中妖姬之事大怒,又牽扯弟弟跟鄰里借錢之事,而弟弟故意掩蓋事情真相,至此誤會更深,歸罪於芸,無奈芸百口莫辯,只能啞巴吃黃連;而作者沈復於外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藍,文韜才情也沒有超脫到可以養家之境,芸久病無錢問醫,女兒被迫做童養媳,兒子無奈寄人籬下,拮据窘迫之時,還需纏綿病榻的芸刺繡補貼家用、為其出謀劃策;於家不能周全家庭關係,芸平白受些惡氣只能隱忍,林林總總,任由芸一人去思慮,終因心思過重,疾病連綿,懷恨辭世。

理性分析後,縱然詩情畫意、琴瑟相對,但夫妻二人的關係若是長期建立在不對等的關係中:妻子一味付出、忍讓,丈夫不諳世事,白頭到老必是難事;生活可絕不止琴棋書畫詩酒花,還有操心不完的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第四卷,作者無心仕途,一生浪遊,飽覽天下,看盡了山河美景,看透了人生悲歡,享人世之趣,體味平凡之最;不糾結於俗世,不苟活於錢銀,不哀怨於生活瑣事,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寵辱皆忘,實乃風流韻事;然而人間事道不盡,道不盡山川美景、風花雪月,道不盡沙漠荒煙、懸崖碧嶺,道不盡士知己、醉紅顏,道不盡世間幸與之不幸,莫不人珍我棄,人棄我取,豈不快哉?

《浮生六記》讀後感14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於沈復與陳芸的愛情,我羨慕著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於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於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後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芸雖在飢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後,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悽慘。就在陳芸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通讀後,不覺中發現,另一種想法卻湧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芸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係,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芸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捲一捲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芸,聰明的芸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芸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並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芸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塗還是敷衍?”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是被現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細胞又有何用?芸嫁於沈復實在是淒涼。到頭來,芸的一生終究只化作沈復一句“夫妻恩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罷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15

看完《浮》,著實對沈復這人喜歡不起來,也可以說是鄙夷、厭惡。

他身上有著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清淡閒雅之氣。在生活窘迫之時,仍能苦中作樂,遊山玩水,或與妻在閨中,時不時會三兩好友,吟詩歌嘯,撫琴聚談,飲酒行令。他好熱鬧,好交友,是個真性情的集出世與入世於一身的人。

但要說真性情,其夫人陳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喪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紅養活全家,並自學認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詩;但她並不是一個只知相夫教子、知書達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還有著可愛靈通的內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也能想出絕妙的辦法為丈夫的賞花會解決難題,而又不失雅緻與樂趣,能夠寬容主動為丈夫謀妻室,也主動為自家公公尋姬妾,並獨自承擔家庭的誤會,隱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邊與芸恩愛不已,視為知己,又能一邊毫不介懷地享受尋妓之樂,還說是因為與夫人有些相像?芸為其謀妻室,也因此被欺騙,而傷心氣憤得舊病復發,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雙人”的覺悟和堅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鄉,差點無錢下葬的下場?若真能將這愛入骨髓建立在忠貞,只此一人的基礎上,何會中年喪妻喪子?

乍看沈一生經歷眾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樂,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誤會,他無法從中斡旋解釋,緩解家庭關係;妻子病重無錢醫治,還得自己拖著病體趕工刺繡掙點藥費,是沈無能。父親病重,無錢趕回家中見其最後一面,在父親生時也未能盡兒女之責,是沈不孝。還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個人精神世界倒是維護得很好,可是未想過一直都是有人在為他負重前行。我並不認為他算得上一個真正的男人。

中年喪父、喪妻、喪子、喪摯友,這一切,何不是因果報應呢?只可惜了這些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個男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