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集》讀後感700字

來源:果殼範文吧 7.79K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老舍散文集?從中有什麼啟發呢?以下是老舍散文讀後感700字,歡迎閱覽!

《老舍散文集》讀後感700字
  老舍散文讀後感700字【1】

老舍先生的散文《養花》,寫得情真意切,富有哲理。讀後,使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進一步體會到“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動力”的深刻含義。

散文一開始,老舍先生就明確地告訴讀者:“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讀罷全文,就會有這樣的感受:在養花的過程中,老舍先生的“喜”是愛,“優”是愛,“笑”是愛,“淚”還是愛;是愛的力量使他堅持不懈,並享受到“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樂趣。一個貫穿全文的“愛”字,很有啟發性。我認為,如果一個人對某事物充滿了愛的感情,那麼這種愛就是追求的動力,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面臨多大的阻力,都會鍥而不捨,追求到底。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就拿我自己來說吧,以前我不愛讀書只貪玩,拿起書來就昏昏欲睡,玩起來就忘了一切,因此,學習成績始終稀鬆平常,尤其是作文總是乾乾巴巴那幾句話,只能混個及格的水平。後來,在老師和父母的引導下,我逐漸懂得了知識的重要,對書產生了愛的感情,而且越愛越深,有時讀起書來會忘了吃飯,忘了睡覺,因此,學習成績,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問我其中的奧祕是什麼,我就會告訴他:愛,愛讀書,愛思考。你看,老舍先生愛花,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鮮花的飄香;我愛書,用勤奮的努力換來學習成績的“步步登高”。

由此我又想起生物學家達爾文的故事。他從小就愛觀察小螞蟻,不知厭倦。中學時,他更對生物著了迷,採集到的昆蟲標本多得雙手拿不住了,就用嘴叼著帶回家。父親執意讓他在大學學醫學經濟,可到頭來他還是轉學了生物

畢業後,又不辭千辛萬苦,隨海船周遊世界,採集標本,研究生物的演化老舍散文讀後感600字5篇作文。愛的`力量激勵他追求。愛的心血孕育出成功之果,他終於寫出了舉世聞名的科學鉅著《進化論》。還是達爾文說得好:“愛自己的事業吧!愛,能使你百折不撓,堅韌不拔,取得事業的成功。”

愛就是動力,就是《養花》一文給我們的啟示。愛知識,愛自己的事業吧,因為愛的感情是揚起的帆,蕩起的槳,使你到達成功的彼岸!

  老舍散文讀後感700字【2】

讀老舍先生的散文,真是一種享受。它能帶來一種輕鬆愉悅的感受,宛如清風拂面,彷彿偷來的悠閒自在,猶如小孔中看世界,心中竊喜不斷。那美妙的景色,悠閒的生活,樂觀的人生態度,濃厚的情感表達,無不讓人深深沉醉其中,使人真正明白生活的真諦,宛如置身天堂

“天堂”,多少人嚮往的地方,因為那裡有自己的渴望與追求。可當人們輕易地擁有並坐享其成時,卻發覺“天堂”給予自己的並不是所想要的幸福,而是一種無聊、空虛的美好掩飾。這時“天堂”的實質便是地獄。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生活的意義,多在於付出,而不在於一味索取。

人生仿若一張魚網,並非一撒一收間就可收穫鮮魚,而需心境平和地找準時機,勤於勞作。好似水般淡泊的人,以勤勉為本,不管時間如何周而復始,心中仍是平靜。

老舍先生曾寫道“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如此有益身心的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想起那穿行花草間的老者,遊目騁懷,做生活的主人,不禁沉吟“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正是這閒逸之情,用其花養其心德,看透人世凡俗。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般襯托生命的真諦。

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不就是生活的真諦嗎?

百年後物是人非,一切都在不知中變遷。松柏翠竹,冬日寒雪,皎皎月色,絢爛星辰,何曾有思?寰宇內沒有永恆的生命,沒有永恆的星宿,沒有永恆的回憶,有的只是永恆的變遷。

孩提時無憂無慮,青年時逍遙自在,壯年時謹慎小心,直至半百後痛定思痛。驀然回首間生活已近盡頭,才幡然悔悟……

什麼是理想的“天堂”?它是一個過程,一個在追求我們夢想中苦與樂的過程,它是一種心境,一種在平庸生活中以悠然心態去客觀看待人世盛衰、花開花落、潮起潮退的心境。

蒼穹有霧霞虹影陪伴,自然有繽紛四季陪伴,過往有晨鐘暮鼓陪伴,而我們只有它來作伴。

人生在勤,只為了更為美好的未來!

  老舍散文讀後感700字【3】

再次提筆想寫東西時,我突然慚愧地覺察到:因為自從大學聯考結束後,我就再沒有碰過“筆”,若不 是這次作業“逼迫自己”拿起筆來,我還真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和神聖的“筆”再見。 “筆”這個字眼對我來說,一直是被尊敬和崇拜的。甚至在高中的某些日子裡,我痴痴地夢想自己有一天能用“筆”表達出自己的心聲,表達出社會的角角落落的影 像……可惜而後的自己整日所接觸的東西和“筆”這個帶有境界感的字眼頗有距離,於是慚愧的我漸漸疏遠了“筆”,或者說是“筆”漸漸拋棄了我。

面對作業題目的我,同樣只能用“慚愧”來形容自己。因為我讀過的近代文學作品少之又少,面對著一個個“相識”但不“相知”的作品名稱,我只能在取笑自己的同時抓緊時間“抱佛腳”,於是便有了接下來的感想,希望老師批閱的時候不要太要求我對作品的挖掘能力。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書,我已經接觸了許多位讀者,從汪曾祺的“胡 同”到史鐵生的“地壇”到郁達夫的“秋天”,每個人都對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讀,而今天我走進的是另一位“哈姆萊特”的世界,老舍話北京。

看到《想北平》的原文,我不禁暗喜,因為文章短短千把字,肯定易讀、易懂、易分析。北平的美自然在於“風神古韻”,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可謂“應有盡有”。帶著對“紅牆 金瓦”、“綠湖青山”的期待,我跟著老舍漫步於對北平平靜的情感中,慢慢地走,細細地尋,認真地品。

可遺憾的是,走完“全程”我都沒有找到任何有關北平的傳統麗景,從頭至尾都是“平淡有餘,波 瀾不足”的感覺。哪怕是老舍最情有獨鍾的四合院的一片瓦的出現,哪怕是老舍最心愛的茶館中的大碗茶香,多少也能吻合我的猜測。可相反的是,出現在我眼中的 只是諸如青菜豆腐似的大眾情景。老舍對北平的情感在哪裡?難道是朦朧一片看不清的迷霧,或是像他自己所說“而我的北平大概等於牛的一毛 ”,“這個愛幾乎 是要說而說不出的”。老舍都表達不出的愛,到底該是一種怎樣複雜的感情?我繼續尋,繼續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