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的故事》的讀後感600字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5W

電影《狐狸的故事》中有這麼一段情節:五隻從小在父母餵養下的小狐狸如今已長大了,老狐狸按慣例趕它們出家,讓它們自己去覓食謀生。其中四隻小狐狸因獺於覓食而相繼死去,只有一隻小狐狸積極同自然作鬥爭,儘管失去了半隻耳朵,卻頑強地活了下來。餵食與覓食畢竟是兩回事,長期在別人的餵食下生活,就會漸漸失去自身的能力,最終導致滅亡,只有自己去覓食,才能求得生存,這在小狐狸身上得到了極好的體現。

《狐狸的故事》的讀後感600字

自此而想到,現在的許多學生走的還是一條“餵食”之路。他們習慣於教師“填鴨式”的灌輸方法,視課堂筆記為“上帝”,所持的學習信條是: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全忘記。他們不想去更廣闊的知識天地獲取營養,因此他們既缺乏課外知識的積累,更沒有覓取知識的能力,一旦走上社會,看到一片未知的新領域,就會不知所措而仿徨退卻,直到最終落後于飛速發展的`時代。“喂”,儘管是需要的,但只是培養能力的基礎,唯有“覓”才能實現能力的飛躍。

“靠人喂”的方式,無論學習還是研究顯然都是行不通的,科學有許多未知領域還未被人們認識,只有我們學會“覓”,在生活的海洋中尋求掌握規律、發掘真理的主動權,才能實現自我的價值。當代的偉人中,愛因斯坦、愛迪生、居里夫人,乃至文豪魯迅等,無一不走過一條從無知到發現的道路。他們用超於一般人的洞察和開拓能力,在無先例的情況下,覓到了使人們從矇昧中解放出來的金鑰匙,從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現今已到了資訊社會,每分鐘都有新的知識問世,靠別人“餵食”怎麼行?只有通過“覓”,自己去尋找、去探索,才能獲得最新資訊,根據社會需要來塑造自我。

狐狸尚且懂得“餵食,終究要被淘汰,難道我們———作為萬物之靈的人能僅僅滿足於“餵食”,而不去豐富的大千世界尋覓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