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世說新語》讀後感1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世說新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世說新語》讀後感13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1

《世說新語》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以至於它成了我的枕邊書,臨睡前翻一翻,看幾則漢末魏晉名士的言行軼事,品一品魏晉風流,總能有所感悟。

魏晉名士善於用隻言片語,傳神描繪出眼前的自然景物,又在狀物中加註個人情感,讀來讓人感覺意蘊悠長。如袁彥伯即將出任安南將軍的司馬,友人給他送行一直送到瀨鄉。分別時,一種悵然若失的情緒油然而生,袁彥伯不禁感嘆道:“江山遼落,居然有萬里之勢。”讀著文字,我的眼前彷彿浮現出一幅水墨畫,遼闊浩蕩的江岸邊,一行人在目送一個人登舟離岸,一種“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悽然別離之感湧上心頭。又如大將軍桓溫北伐,途經金城(現在的蘭州),看見自己做琅琊內史時所種的柳樹,已經有十圍那麼粗了,不禁感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每讀至此,總覺韶華易逝,“流光容易把人拋”。於是告誡自己,餘生要認真過好每一天,歲月經不起蹉跎。

魏晉名士中,有的人以儒家所倡導的德行嚴格要求自己,成為世人修道立德的楷模。如東漢名臣陳藩,言為士則,行為世範,成為世人尊崇的`物件。更有一些人,敢於衝破傳統束縛,不囿於常規,勇於展示自己的才華、個性。於是,一大批富有智慧、“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晉名士湧現出來。他們當中以“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嵇康最為突出。嵇康信奉老莊之學,講求隨性自然,不修邊幅。他才華橫溢,卻蔑視權貴,隱居不仕,屢拒為官。因得罪司隸校尉鍾會,遭其構陷,而被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處死。行刑前,他從容淡定,彈奏一曲《廣陵散》,而後從容就義。時“夕陽在天,人影在地”,為後世留下一幅悽愴絕美的卓然畫面。魏晉名士或許不完美,更有甚者,在今天看來太過任性放誕、狂傲不羈。但穿越一千多年曆史的塵埃,透過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仍是一個個鮮活、不可複製的獨立個體,讓人漸漸愛上他們的不完美。

《世說新語》通過一個個小片段,傳神描繪出人物各具特色的性格、品性,有些讀來讓人忍俊不禁。如書中記載的鄭玄,是東漢末年的一代大儒,不僅自己學問高,就連他家的奴婢在他的薰陶下,也能出口成章,引經據典。有一次,鄭玄因事使喚家裡的一個婢女,婢女做得不好,還強詞奪理,為自己分辯。鄭玄一氣之下,正好瞥見院子裡有個水坑,便命人把那個婢女拽到泥中罰跪。不一會兒,另一個婢女經過,便問:“胡為乎泥中(你怎麼跪在泥地裡呢)?”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唉,我運氣不好,本來想向主人解釋一下我的冤屈,卻正好趕在他的氣頭上)。”大家可別小看了這兩個婢女的一問一答,她們說的兩句話都引用了《詩經》裡的原句。跪在泥中受到懲罰,還滿口“之乎者也”,這兩個女婢也太可愛了!《排調》篇裡,記載了晉元帝的一件事,晉元帝皇子出生,皇帝升級為人父,一高興便遍賞群臣。一個叫殷洪喬的官員答謝道:“皇子誕育,普天同慶。臣無功受祿,覺得受之有愧呀。”元帝笑著說:“這事豈能讓你有功勞!”貴為天子,有一言九鼎之威,卻能和臣下開這樣的玩笑,魏晉風流可見一斑。

《世說新語》是中華成語的巨大輸出地,將中國歷史上極具智慧、熱情、個性,極富創造力和藝術精神的時代濃縮其中。它就像一塊取之不盡的寶藏,給人常讀常新的感覺。閒暇時,捧本《世說新語》來讀吧!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2

暑假期間,我喜歡上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我被裡面的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簡短的文字,蘊含了無窮知識,它讓我眼界大開。

《世說新語》記述了魏晉人物言談軼事,它是一本筆記小說。裡面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則。多以人物評論、做人道理和機智應對的故事為主。

其中,我最喜歡的要數:“雅量第六”中的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只有七歲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經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遊玩。大家看到路邊的李樹上結了很多果,把樹枝都壓彎了,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後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有人問他,他回答道:“樹在路邊,又結了這麼多的果子卻沒人摘,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嘗,果然是苦的。當我讀這則故事,讀到前半部分時,第一反應是,王戎怎麼這麼笨,有這麼多的果子,為什麼就不願去摘呢?整則故事讀完的時候,我要為王戎聰明、機智、善於動腦點贊。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見的“迷惑”。可以根據事物的.現象思考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看完這則小故事,不由的讓我想起了發生在三年級暑假期間的一個故事。爸爸出差從海南迴來,帶回了一個大大的菠蘿蜜。我初見菠蘿蜜時,只見它渾身長滿了小疙瘩,又粗又長,像個長滿“青春痘”的大冬瓜。我邊看邊搖頭,爸爸見我對它充滿了“敵意”。他告訴我,別看它長的醜,它的味道卻特別的鮮美。我頭搖的像撥浪鼓,嘴巴里一直說著: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當爸爸開啟它後,我的味蕾瞬間被空氣中瀰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後來,我嚐了一口,便從此愛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千萬不能光憑著外表或是現象,就急著去下結論,一定要去深入瞭解,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有時,一句話,也蘊含著大道理。在“輕詆第二十六”中有這樣一則:舊目韓康伯“將肘無風骨”。意思是:過去人們評論韓康伯說:“胳膊肘粗壯,但是沒有什麼剛氣、骨頭。它從人的體格外貌上去輕視詆譭別人,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一種行為。”這則小故事警世我們,千萬不要從一個的外型體貌上評論他人。這樣不但讓別人“受傷”,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學習中,一定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優點,檢查自己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優秀!

《世說新語》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讀它。它不但讓我們能快速瞭解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時代精神和各種歷史知識,它總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指引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還培養我們對古文的閱讀興趣。

愛上它——《世說新語》很容易。

只要你願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對它愛不釋手——閱新語、明事理!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3

直到本年暑假我才把《世說新語》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招引。《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白話志人小說集,由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掌管編寫的是一部紀錄魏國風流的故事集,其內容首要觸及漢末至東晉時期士族階層的逸聞趣事。《世說新語》所記載的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卻反常豐厚,對後世的筆記小說的開展有著深遠影響,模仿此書編制而寫成的著作更是不可勝數。書中不少的故事,成為後世戲劇小說的資料,成為後世詩文所常用的典故,在我國文學具有重要的位置。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認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勸他賣掉。庾公說:"賣它就必定有人買它,那樣也會損傷這位庾公(庾亮)騎乘的買主,莫非由於它對自己不安全,就能夠嫁禍他人嗎?早年孫叔敖為了後人而殺了兩頭蛇,被古人傳為美談,我仿效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達事理嗎?"這是選自《世說新語》德行中的.:庚亮不賣的盧,這其間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品德品德。當咱們做一件事時,咱們應當為他人考慮,不要只由於個人的一己私益,而禍患到了他人。這樣即對自己晦氣,也對他人晦氣。所以咱們在做一件事時,咱們要顧及他人感觸。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闢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目中無人。顧憤然不勝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缺乏齒之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反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從會稽郡通過吳郡,傳聞顧闢疆有個名園,原先並不知道這個名園的主人,仍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闢疆正和來賓朋友設宴暢飲,但是王子敬遊遍了整個花園後,只在那裡點撥議論好壞,目中無人。顧闢疆氣得臉色都變了,忍耐不住,說道:“對主人高傲,這是失禮;靠位置尊貴而對人專橫,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僅僅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算了!”就把他的侍從趕出門去。王子敬單獨坐在轎子裡,瞻前顧後,侍從的人好久也不來。然後顧闢疆叫人把他送到門外,對他但然自如,置之腦後。從這則故事中使我理解了人際聯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咱們人生的勝敗。所以,咱們有必要重視日常的禮儀文明,做到與他人往來有標準,說話要有尺度,行為要有控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諛奉承,給他人留下好的形象。

上有萬仞之高,下有意外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泉流所潤。

仔細品讀這本書,我收穫頗豐。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繪聲繪色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花團簇擁令人眼花繚亂。那一句句講話措辭,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講述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咱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咱們身上擔負的不只僅是我國的未來,咱們我國的傳統文明也需求咱們去傳承;讓咱們行動起來,讓這條歷史長河源源不絕。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4

讀了整個暑假,我總算把那本超級後的世說新語給讀完了,真爽,不過也挺累的。世說新語裡的故事真的許多,有的長如龍,有的短如蟻,不過這兒的每一個故事都告知你一個道理,儘管很單調,但它畢竟是一本好書啊,接著讀吧!

作為一篇教育方面的書,劉墉的《世說新語》真實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書本,確實文如標題“新語”。他用最樸素生動,形象風趣的言語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小作業,小故事,而這些文章都顯現了他對教育的情緒與考慮。讀來令人深思,發人深思。

看了他的文章,給我感觸最深的便是他對待孩子的那種情緒。用一個詞來歸納的話便是——“寬恕”。現在的社會幹流文明早已不在倡議“嚴師出高徒”的辦法了,那麼作為教師或家長,究竟用怎樣的情緒對待小孩子呢?劉墉給咱們供給了一種方向。

我是個80後,在我仍是個小屁孩兒的時分,常常聽到外界對咱們這代人的點評,例如:獨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爺等等,總歸大人們對咱們充滿了不信賴。這樣的批判之語聽多了,一朝一夕便有點信了,所以自己如同都不太自傲了起來。從校園走向社會,即便上了班,在剛開端的時分也仍是遭到質疑了。但是漸漸的一年,兩年,三年,日子作業中的一點一滴讓他人知道了我,也信賴了我。周邊的許多朋友搭檔也是如此,在閱歷了這樣的蛻變之後總算成為了社會的“國家棟梁”,由於80後現已不再是小男生和小女生了。回過頭來,許多人發現本來擔憂會垮掉的一代並沒有垮掉,反而是在越來越多的舞臺上看到了他們的身影。

當我成了大人之後,我突然發現我如同在用閱歷過的這一切對待這90後的孩子們。第一屆的學生就現已是90後了,當他們不仔細,調皮搗蛋,犯錯誤的時分,我也曾無比擔憂地拿過去的話批判他們。現在想來咱們是不是太杞人憂天了呢,日子會教會他們許多東西,但是咱們如同太著急了一點,總想把自己幾十年的人生感悟和閱歷提早交給他們,但其實人生是要一點一點去閱歷的不是嗎?哪怕閱歷一點波折,又怎麼呢?奧運完畢了,許多獲獎的選手便是咱們口中所責怪的難以擔任重擔的90後,但現實是他們做得很好,並且將來或許更好。

劉墉說得好,他認為咱們只看到了學生們身上的缺陷,卻忽視了他們身上的.長處,所以總覺得一代不如一代。90後的孩子身上確實有些年代大環境所帶來的缺陷,但是他們身上其實也有一些年代所賦予他們而咱們這些60後,70後,80後們身上所沒有的長處。所以,寬恕一點吧,先學會底子的做人道理,其他的或許僅僅咱們和他們挑選的路途不太相同,或者是走向結尾的辦法不太相同吧。

因而用心教育每一位學生,就算現在效果再差,再不聽話,只需咱們用心去交流,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用暴力的變相體罰。我信賴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5

我向往古人的生活,他們的生活自由灑脫,他們的生活率性純真,永遠都不會屈服眼前的苟且和困難,而是更加重視著詩和遠方。地平線上升起的一輪初陽,象徵著中華民族對未來的無限嚮往和希望;而浩瀚星辰中掛著的一彎明月,則和那烈酒燒斷了多少詩人思念的愁腸。指點江山的鐵面帝王,更有著無限的志向,身在紅磚金瓦的宮殿之中,而心在決勝千里的戰場之上。中國人是注重精神世界的,中國人更是善於表達情感的!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五千年的朝代更迭。那些金戈鐵馬和戰火硝煙都早已經化為空氣,那些皇宮城闕和傳奇帝王也早已成為歷史。而古人們留下的精神寶藏卻是永遠存在的。它帶給後人一種力量,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這種埋在中國人的靈魂中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亙古不變的!直到今天仍然是中華民族得以繁榮富強的不竭動力。中國的詩詞歌賦是最經典的,《世說新語》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其中的每一個小故事都是一個影響我們一生的道理。文言文是精煉的,是像中國人一樣將所有的精華都鎖進了自己的內心,要如同品茶一般,一點一點向深挖掘,找到最深處的真諦。中國文化的精髓,彷彿就是在大霧中找這世間最美麗的花朵,雖然會遇到無限的困難和挑戰,但是,當你撥開層層濃霧,看到綻放的花時,內心的喜悅,和這一路來的發現,將是你最最寶貴的財富。讀書,讀古人寫下的一串串美麗文字,彷彿就是在端詳中國的文化瑰寶,彷彿就是在讀五千年來的中國。中國古人所向往和倡導的“大同世界”,更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國人要不斷努力的目標。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覺得以下面得一個故事足以概括: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先人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詮釋了這句話的完美含義:子路,春秋末代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是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度日,有一次,年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都沒有,子路翻山越嶺到親戚家借了一點米,滿足了父母的要求,鄰居們都誇子路是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果然,他也成為了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子路的孝道何不是啟發到了我們所有人,我們從父輩那裡得到“勇敢、理智、仁愛、善良”等這些人類精神中最美好的品質。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給自己生命和優良品德的父母,再傳給自己的下一代。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許,就是感恩,就是傳承。

中國,一個古老又神祕的國度,她歷史悠長,她飽經風霜,她用我們腳下的土地哺育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女。我們總是從先人的腳印中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我們總是從先人的錯誤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尋華夏起源,探文化精髓,在一條條阡陌中,尋古代韻味,在一支支花朵中,品文化之美。文人墨客,筆下的行雲流水,優美詩篇;遊俠浪子,劍尖的俠肝義膽,鐵骨柔腸;英雄豪傑,麾下的千軍萬馬,刀光劍影;龍袍加身,頭頂的無上冠冕,萬里江山!中國的文化,一代代的傳承,中國的騰飛,一代代的希望!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6

記得國中時學過一篇文章——《周處》,是《世說新語》裡的一章。作者劉義慶在文章裡描述了一個為鄉里人所厭惡痛恨的人——周處,此人無惡不作,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百姓恨不得去其皮、食其肉方解心頭之恨,而周處殺蛟刺虎之後意識到自己從前所犯民憤,立意改之,最後終為“忠臣孝子”的故事。古云:“朝聞夕死,其死可矣”,周處最後改過自新,可見人的行為是可以後天改變的,同時也證明後天的'經歷和思過足以讓人面目一新。從那以後,自覺《世說新語》一書雖傳奇異志,但卻教育人的意義重大,總想一天買來閱讀,至少可以為自己的成長有所裨益。

幾個月前,偶在小街攤上看到此書,雖包裝不算精美,倒也落落大方,隨掏錢買下。此時之意,已不是自發向上,沽名釣譽之嫌,而是覺得此書經典,故裝一素雅;二來意覺女兒以大,為之所用,亦可助其發展;另女兒亦在學習古文期間,可以以此作為女兒的課外讀物,曾其對古文的認識和理解。然來買回家之後,女兒卻並不感興趣,只好自己在閒暇之隙,偶爾翻看,殊不知,我越看越著迷,其博大精深,誨人之意如滔滔江河,不增間斷,我亦為之所歎服。

幾天來,我閱讀背誦了其德行篇之幾章,頓覺古人之偉大明智,讓現今吾輩不敢進出其左右,是吾輩所學之典範。有其文觀之,以下皆為我所認識,認識膚淺,有待商榷:

一、德不在多,在精、純。如“周子居常曰:‘吾時月不見黃書度,則吝嗇之心復生矣’。”“季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寥寥數語,則把黃叔度、荀淑、鍾皓之德躍然紙上,讓我們遐想連篇,從側面反襯本是行文的一大手法,《世說新語》此法用的是淋漓盡致,讓人佩服。

二、德不在深,在情。如:“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為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短短句句話,把人間至情寫在紙上卻如寫在人的心裡。

三、德不在廣,在真。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俗話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管寧用真性情去識別好友,不願與庸俗物慾之輩合流同汙,怎一”真“字了得!

總之,自己正在探索摸索之中,希冀能從中學到古人的至德至義,把其中的深刻含義應用於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之中,並能承擔的起至高師德之重任,為自己的學生微盡綿薄之力,也算與己與彼大功一件,不枉枉自為師一場。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7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過無數的風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上的百花齊放,兩漢時的獨尊儒術,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明朝的抗倭、復臺……都是這條長河中的河道,而三國兩晉南北朝,雖不如西漢的沉穩端莊,唐宋的燦爛輝煌,兩岸卻是風擺翠竹,花香鳥語,清綺瑰麗。、

三國兩晉南北朝,它的開始是“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的悲壯,結束是《玉樹後庭花》的紙醉金迷。中間流淌著的,凝結在《世說新語》中。它是一本記錄士人言行的小品,裡面一共有三十六章,記錄著當時名士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本書的字裡行間,瀰漫著灑脫不羈的“魏晉風度”。

《世說新語》中有一段很能體現魏晉風度的記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間共故,王日:“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徽之在晚上下雪時醒過來,想起了朋友戴逵。他沒有考慮時間和天氣,僅僅因為想見就去拜訪,整整走了一晚上,到了門前,沒有見戴安道就離開了。他沒有考慮來時花了那麼多時間,卻僅僅因為沒有興致而離開。這是何等的隨意灑脫!

魏晉時這種隨意灑脫的代表非竹林七賢莫屬。竹林七賢分別是山濤、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嵇康、阮籍。他們經常在竹林裡吟詩作賦,嵇康撫琴,阮咸彈琵琶,悠閒快樂,與世無爭。但這只是表象,他們大多都有很高的政治抱負。如阮籍的《詠懷。三十九》“壯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驅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場。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垂聲謝後世,氣節故有常。”從此可以看出,阮籍的理想是征戰南北,立下赫赫戰功,為國家開疆闢土,建立輝煌事業。但是他的父親阮禹是“建安七子”之一,深受曹操的知遇之恩,而當時掌實權的是司馬家族,並不久後就被篡位了。所以,連國家都沒有了,又何談“報國”?況且,從曹魏以來,對知識分子的.迫害十分嚴重,禰衡、孔融、陸機、陸雲等人相繼被殺,知識分子只要說錯一句話,都有可能面臨殺身之禍。在這種壓力下,這些人只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借酒澆愁,狂放的外表下,隱藏著對理想不能實現,連年戰亂、政治傾軋的痛苦與掙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鳴彈琴”、“徘徊將何見,優思獨傷心”就是他內心壯志難酬的悲傷。

透過《世說新語》,我們可以看到魏晉士人傲然立世的風骨下,深深的糾結與無奈,所以才有了那一句“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一段段特立獨行的故事背面,瀟灑飄逸的顏容下,是中國歷史獨一無二的華麗到眩目,悲涼到徹骨的樂章。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8

很慚愧,《世說新語》這本書現在才看完,由於時間關係,我一天只翻閱幾頁,中途也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換書看)。最終還是憑著自己那股倔犟勁兒堅持把它閱覽完畢,而且越看到後面越是意猶未盡呢!書中的故事分為德行、言語、政事等三十六類,每類都有若干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主要記述當時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通過寥寥數語,就能述說出一個個富有哲理的故事。

有兩個故事讓我很有感觸,不僅反覆看了幾遍,還打上記號便於再次閱讀。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黃門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起去拜訪謝安,子猷和子重說了很多日常瑣事,子敬只是寒暄幾句。三人走後,在座的客人問謝安:“剛才那三位賢士哪個更好?”謝安說:“小的最好。”客人問道:“憑什麼知道他最好?”謝安說:“賢德的人話少,急躁的人話多。由此推斷而知。”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語,特別跟人初次見面時,說得越多,越能讓人看明白你是什麼樣的人,會失去很多做事和交友的機會。話少才會定下來,定才會靜,靜才會生智慧,有智慧的.言語別人才喜歡聽。《弟子規》裡“話說多、不如少”,《增廣賢文》裡“貴人語遲貧子話多”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另外一個故事陶侃年少時就胸懷大志,家境貧寒,和母親湛氏住在一起。範逵被舉薦為孝廉,上任途中到陶侃家投宿。當時陶侃家家徒四壁,而範逵的馬匹和隨從很多。陶侃母親對陶侃說:“你只管出去留下客人,我來想辦法招待。”母親頭髮長,於是剪下來做成兩副假髮賣掉換成幾斛米;屋內柱子砍下一半做材火;草蓆鍘碎了做草料餵馬。最終擺上了精緻的飯食,大家都不缺乏好的招待。範逵被盛情款待甚感愧疚。最後範逵到了洛陽盛讚陶侃,於是陶侃名聲大噪,後來被推薦為孝廉。這個故事名字叫“截髮延賓”,雖以前在學堂給孩子們講過,這次閱讀又被打動。陶侃有一位賢惠善良的母親,對陶侃的教育影響深遠。楊晫說:他可不是普通的人。楊晫對陶侃的評價是“堅固貞正,足以幹事”。這個點評很準確,因為當時清談流行,身居高位的都是手拿羽扇言談玄遠的名士。而陶侃是個寒族,不喜歡誇誇其談,喜歡做實事。隨後而來的天下大亂,終於讓名士們靠邊站,讓他這個實幹家揚名天下。“實幹家揚名天下”七個大字讓我為之動容,我身邊的老師們在智博老師的帶領下不就是這樣嗎?少說話,就是一個字“幹”。學堂老師們和孩子們所具備的素質可能再高明的教授也教不出來的,而是來自《弟子規》在生活中的力行。

《世說新語》中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而且每個故事都通俗易懂、意蘊深刻,大家可以多閱讀,日積月累,不僅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智慧,還可以從中找到共鳴的聲音,比如“實幹家揚名天下”激發了我的鬥志......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9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古典名著不計其數,但使我感觸最深的是《世說新語》。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說新語》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由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主持編寫的是一部紀錄魏國風流的故事集,其內容主要涉及漢末至東晉時期士族階級的逸聞趣事。《世說新語》所記載的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卻異常豐富,對後世的筆記小說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書中不少的故事,成為後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成為後世詩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勸他賣掉。庾公說:"賣它就必定有人買它,那樣也會傷害這位庾公(庾亮)騎乘的買主,難道因為它對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禍他人嗎?從前孫叔敖為了後人而殺了兩頭蛇,被古人傳為美談,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達事理嗎?"這是選自《世說新語》德行中的:庚亮不賣的盧,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品行。當我們做一件事時,我們應當為他人考慮,不要只因為個人的一己私利,而禍害到了他人。這樣即對自己不利,也對他人不利。所以我們在做一件事時,我們要顧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闢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旁若無人。顧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之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迴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從會稽郡經過吳郡,聽說顧闢疆有個名園,原先並不認識這個名園的主人,還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闢疆正和賓客朋友設宴暢飲,可是王子敬遊遍了整個花園後,只在那裡指點評論優劣,旁若無人。顧闢疆氣得臉色都變了,忍受不住,說道:“對主人傲慢,這是失禮;靠地位高貴而對人驕橫,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罷了!”就把他的隨從趕出門去。王子敬獨自坐在轎子裡,左顧右盼,隨從的人很久也不來。然後顧闢疆叫人把他送到門外,對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從這則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際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人生的成敗。所以,我們必須注重日常的禮儀文明,做到與別人交往有尺度,說話要有分寸,行為要有節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諛奉承,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泉水所潤。

認真品讀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我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身上揹負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未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需要我們去傳承;讓我們行動起來,讓這條歷史長河源遠流長。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10

閱讀《世說新語·文學篇》,更多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學習氛圍。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記載是說鄭玄的故事。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幹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釋說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於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裡。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為什麼站在泥地裡?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為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說: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說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生氣的火頭上。

這裡且不論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鄭玄家裡的學習氛圍更是讓人歎服,雖是“婢女”,卻能那麼嫻熟地引經據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蹟時,又不盡然,這裡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為學成就之高,連家裡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鄭玄的學術修養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據《世說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後人為之慚愧不已。文人為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後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現在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為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說新語·文學篇》關於文人對婦女態度看法的文章,謝太傅問陸退:“張憑為什麼為母親作悼念的誄文,而不為父親作?”答曰:“這自然是因為男子的品德已經在他的事蹟中表現出來;而婦女的美德,那就非誄文不能顯揚了。”謝朗母親王夫人因為兒子的體弱曾對支林道說:“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致可傳述。恨不使朝士見!”這些話語中所顯示的文人對婦人尊敬的的態度,就不難想象《花木蘭》這部文學作品為何會流傳至今了,故事本身的價值當然重要,但是,更應該看到人們對傳承這些作品的積極性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面。

《世說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也包括人生態、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為主要內容,以辯論為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11

劉墉的《世說新語2》之教育祕笈,在我的閒暇空餘終於讀完了,但久久地讓我回味其間。娓娓道來的教育祕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亦頗有感慨。“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一點沒錯,就拿我女兒來說,看似動作很慢,起床時叫來喊去的,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又另一種看她的眼光。她學了法語後,瞭解了一些法國風情,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趟日本,就會告訴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這就是“新新人類”。當然,書中談到的很多的觀點,我都很贊同。我自己也是教師,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好像自己的教育方法越來越侷限了,方式越來越單一了,因此,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成敗,於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來尋求適合我孩子的教育方式。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中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設想和規矩,於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臺,當然或許是某個衡量的標準,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路問題少年,我們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常認為學校老師如何如何,卻沒有問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總是以為,孩子到學校就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卻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個體成長的空間是極其重要的,能夠暴漏出他內心深處最底層的東西。

現在我教育的觀點在逐漸改變,教育的方式在逐漸改變,我發現孩子又願意與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樂告訴我,我欣喜萬分,這是對家長的信任。——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極其讚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澱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嘆。文中又談到來太原發生的事,讓我這個太原人引以自豪,儘自己的能力為別人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也是造福子孫後代。我想到了原來的一位年輕的同事,曾幫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讀書,幾次輾轉去山區看望那些孩子,那麼,她的這份愛心,必然會影響到她的孩子,也會成為有愛心的人。教育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時也充滿了魅力。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生理和心理),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鬆,一種和諧,要啟發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把思想變成視野,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前行目標,無論如何,只要不斷堅持,總有實現自我的一天!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12

之書,玄旨高簡,機鋒俊拔,寄無窮之意於片語,包不盡之味於數句。

燭影搖紅,千年的滄桑於名士的弦上指間若夢囈般悄然逝去。魏晉風度,名士風流,皆似行雲流水飄逸於臨川王的筆下。在這幅長卷中,不僅有清談之士的“竹下之風”,也不乏女子的冰清玉潔——或哀婉,或皆備德才,或孤獨而寂寞的行走在苦雨悽風。

死生有命

她本為漢元帝寵姬,本應“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但這一切全因趙氏姐妹的出現而從此幻滅。

飛燕進讒言誣婕妤咒詛,並令成帝親自招其拷問。早已明知這一天的到來,她從容答辯,波瀾不驚。“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善尚不蒙福,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奸邪之訴,若其無知,訴之何益,故不為也。”

修善尚不蒙福,為邪欲以何望?可悲,可嘆哉?這樣一位冰雪聰明的女子,即便年紀輕淺,自經歷這一番世故後,卻恍然悟出這金碧輝煌的殿上,這衣冠楚楚的君王,其下卻暗藏著禽獸之心。

史傳,班婕妤曾多次上諫君王以黎明蒼生為重,杜奢行儉,勤於政事。固然,她風華絕代,她是脂粉英雄,是治國裙釵,但於將女子視為玩物的古代君王看來,前者方是重新的唯一尺度,何況成帝竟是這樣一位耽於酒色,疏於國政的昏庸之徒

她的入宮,她的委身,從一開始便註定了是悲劇的宿命;她的甘於引退,她的明哲保身,卻依舊無法力挽狂瀾。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她不得不入了冷宮,獨對秋窗風雨夕。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經年已逝,皓首微白,君已陌路。

她淺笑依然,靜對著漢宮森嚴的'鐵壁,芳華流轉。

青冢,秋雁南飛

王明君的故事,攜著大漠的風塵,不知被吟詠了多少年。

深鎖宮花,繡生魚鑰重門閉。亭臺軒榭,簾幕低垂,平凡的景象背後,卻遮掩著太多心機與爾虞我詐。稍有野心的,運籌帷幄,一步步攀上權利的頂峰;恭順善良的,暗守閨室,直至青娥老,卻還無法等至隆君的一瞥。

未上征途前,明君也無非是這樣一位平平宮人,自恃天生麗質,自出高格的她婉拒了畫師的無理之求。若為男子,她必然是位高潔隱者,烹琴煮鶴,而不喜為世俗所控。但這宮宇間,怎容得一女子的自尊有尚存之地?

男子無能,總以女子為辱,這種荒誕之事,卻總是往往復復地在歷史舞臺上重演,經久不衰。漢朝後期,國力衰敝,不為君王所欣賞的女子,被不幸地作為貢品,滿足北岸匈奴貪婪之慾。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元帝“既召,見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於是遂行。”漢皇重色思傾國,卻未想到絕色女子竟深藏於後宮的煙鎖重樓之間,更未料到“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的選妃之策竟會招致永久的遺憾。

昭君出塞,受胡恩中蒙漢澤輕,縱使“玉顏憔悴,似花落,悔隨流水”,但卻毅然決然地踏上旅途,未嘗不是憑一己之力而對黑暗而撲朔的現實的一種無言的抗訴。古之女子,命似草芥,薄如風中之燭,卻依舊未曾泯滅心中對光明與自由本能的嚮往。咽上緊扣著男性極權的枷鎖,足踝上繫著綱倫的重錘,點點血花,化為夕照時天邊最後一抹殘霞。

時光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再為沉重的歷史,隨著忘川水的沖刷,便也漸漸消散模糊。三國兩晉那段清風吟嘯的歲月,僅存於古籍中的隻言片語,令人不禁扼腕抑或嘆息。

繁華靡麗,過眼皆空。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13

王徽之居山陰,夜大雪,眼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寺》。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世說新語·任誕》

王徽之因興而行,又因興而返,不為目的所羈絆,好似那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灑脫。

徽之曰:“我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古人所說“不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實質的,是人們所想達到無法理解了。的,可這個東西在王徽之眼裡還不及那突發的詩興來得重要。因興而去,興盡而歸,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這件事若是安排在趕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門前的大前提下,這就讓世俗裡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麼放在現代呢?在“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裡,整天忙著掙錢的人們是不會白費力氣做這件毫無實質收穫的事。制定一個目標,為達到目標而努力,不達目的善不罷休,這就是現今以物質至上的觀點。但我們換個角度看,效率、結果固然重要,可我們真正獲得的東西是從過程中得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歡笑,有哭泣,有感動,有無奈,也許過程是漫長的,但我們樂在其中,品味了苦盡甘來,比起最後那個乾巴巴的目的,這個過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較於王徽之那個時代,現今社會要複雜得多。金錢、權利、地位、榮譽,人們追求地更多,同時所羈絆的`東西也會更多。人們被這些東西綁起來了,只能縮手縮腳的活於世中。

再說說如我一樣的學生吧,對一個窮書生,一個身無長物的學生來說,學習本該是一件單純的事情,可有哪個學生會為了學習而學習呢?種種外界因素讓我們的身心疲憊不堪,只為得到那一紙成績單,可真正學到的又有多少東西呢?

學習變得不再單純,強烈的目的性,它早已變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隻待宰的羔羊,每個人都可以給它來上那麼一下。

中國的大學聯考制度,在家長,老師,學校“齊心協力”下,成功的把學習死死的綁在了那單調的阿拉伯數字上。學習不再是我們自己的了,他變得似乎與每個人都有關聯,老師、家長的期望,學校的升學率,這些都與我們的學習緊緊相連。在我們身上揹負得越多,最後的目的也就越重要,這就像是層層的堡壘,我們被它困住了。

那麼何時我們的心靈與肉體才能得到釋放?其實答案可以是:隨時。我們雖不能改變社會現狀,但生活與學習的心境是由自己支配的。只要我們能夠做到自我解放,在過程中獲得自己的快樂,那麼即使不能做到王徽之那麼灑脫,也可以讓心靈得到休憩與釋放。

有句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得到也許不是滿足,不得到也許並非就不能滿足,是否自我感到滿足,只有自己知道。放開心扉吧,讓我們飛得更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