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金鎖記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金鎖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讀後感1

以前我喜歡看人物傳記,看過最多的是張愛玲和林徽因。也在心裡暗暗把她們作比較,後來才知道她們雖然都被別人稱為才女,稱為傳奇女子,其實兩人風格各異,是無法放在一起做比較的。

在看過了很多別人筆下的張愛玲後,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熟悉她的,我知道她的很多文字都被當做經典,她那句"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在我看來是對愛情最精簡而深邃的表達。而然在看過她的作品後,我對她感到陌生,我甚至覺得跟我們所有人都不一樣,我們生下來是人,而她,生下來就是一個作家。

一直對她的作品淺嘗輒止,直到大二現代文學課讀了的她的中短篇小說《金鎖記》,《金鎖記》裡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瘋子一樣被折磨了30年,在慾望的壓迫下,形成了病態的性格,葬送兒女的幸福。

張愛玲在這篇小說裡,用一種極其公平的態度去寫一個被所有人怨恨的人,她的筆下沒有十惡不赦的人,讓讀者感覺所有的`事都是有因果的。我在看《金鎖記》的時候,被張愛玲善於描寫,善於比喻的寫作功底深深吸引,文章開頭寫月亮有一句"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溼暈,像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渲染了一種淒涼悲切的氣氛,也安慰著讀者事情過去了三十年,這樣看來,故事是悲切的,好在是在三十年年。你不得不說張愛玲筆下的任何一樣東西都是有意義的,哪怕是早晨的一朵花,女僕的一聲響動,午夜的一聲貓叫在她的小說裡都意義非凡,因為她善於用諸多細節來表達人物的內心。

在《金鎖記》裡她很多次寫到月亮,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是在寫曹七巧吸鴉片前所鋪墊的月亮;它預示著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雲裡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月亮代表著人物的內心。

小說的開始張愛玲並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床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說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說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曹七巧的出場我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張愛玲通過寫她一隻手撐著門,一隻手撐腰,瘦骨臉兒,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嘴裡說著犀利刻薄的話,與《紅樓夢》裡那個五辣俱全的王熙鳳有著些許的相似,把曹七巧乖戾,刻毒又可伶可悲的形象表現的一覽無餘。

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是由一個有血有肉,直率潑辣而又不失可愛的少女因為追求金錢,權利,愛情而慢慢變得喪心病狂,心靈扭曲。曹七巧的一生中也有過情竇初開的時候,也有過對美好生活的幻想,正如小說的最後,張愛玲站在同情七巧的角度寫她,寫"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的將那鐲子順著瘦骨如柴的手臂上往上推,一直到腋下。她不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有過圓滾的胳膊"。這樣的曹七巧讓我覺得她命運的可悲,她的一生被拷上了黃金的枷鎖,她渴望愛情,愛情卻成了她不敢奢望的東西,其實,她也只不過是封建社會裡一個被毒害的女人,因為在不甘命運的擺佈,而一步步走向無休止的精神折磨。

金鎖記讀後感2

我覺得讀某個人的文字,常常像一場戀愛,最初頗覺驚豔,一讀再讀,便生出些許彆扭。這正如和戀人日日廝守,總歸會碰觸到對方一些頑固的個性。然而唯有天才方能張揚出令我們不得不退避三舍的個性來。西川講到李白說:“這就是你,不斷誤解著生活,而別人比你誤解得更深。”這話用來形容張愛玲,亦是再合適不過。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嘆。但讀過之後,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彷彿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雲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荒涼景緻,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說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著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麼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說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她在十二歲的時候正為當畫家還是音樂家猶豫不決,最後看了一張貧困潦倒的畫家的影片,她哭了,於是選擇了後者。她的父母離異時她仔細分析過,父親雖然有錢,卻未必是歸她的,為了不耽誤學業這才跟了母親。她在香港淪陷的時候當過臨時看護,有病人得了蝕爛症,整天哀嚎,她卻能視而不見,後來那人死了,她還和同學歡呼慶祝。胡蘭成也曾說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為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於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銳地提出 “娜拉走後”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

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於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著。

然而張愛玲同樣是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女子。“髒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她對身邊事物的感受細緻到一絲一毫,對人性的觀察洞若觀火。她想到“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馬上定乾坤”這樣的純潔和光整便要落淚;看到床頭疊得很齊整的藍青睡衣便會很高興。和張愛玲談文藝,總要令胡蘭成驚歎,更令我們驚歎。胡蘭成曾對張愛玲贊到:“這書裡的句子像是街上的行人,只與你打招呼,我倒真像是鄉下人來上海,端得只有看的份了!”受過西方教育的張愛玲,其天才是詩意盎然的`,無拘無束的,似乎經由她隨手拾掇的事物就能煥發出令人驚詫的美來。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慼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的天才和理智似乎一直在鬥爭。天才不斷地生出夢幻的花朵,這花旋而又被理智掐滅了,然而天才的夢卻總是不屈不撓地繼續盛開。所以她終究是個不徹底的人――既成不了徹底的天才,也做不到徹底的俗人。

這種鬥爭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虛無色彩。理性洞徹了人生所能洞徹的部分,終於便觸碰到了餘下的荒謬。一切人生的美好、繁華、燦爛。在刻薄的理性面前,都會成為煙花過後的沉寂。理智這條盤踞在心靈王位上的蛇時刻提醒我們,歡樂的代價是痛苦,繁華過後是沒落,人生的終點是死亡。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牆。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傑作。

金鎖記讀後感3

《金鎖記》是張愛玲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於《傾城之戀》的幸福結局《金鎖記》則是一個悲劇,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故事從一開始就不是給人以明豔,歡快的節奏,而是給人以憂傷和悲哀的感覺。

故事是從兩個小丫環的談話開始的,兩個小丫環躺在床上聊起主人家的事,說起姜家的大爺,大奶奶及剛進門不久的三奶奶,最後提及二奶奶曹七巧,卻是一個讓人頭疼的人物。我便起了好奇,究竟是怎樣一個女人?看完整篇文章,我只覺得震驚,震驚於曹七巧做的事與她的瘋狂與變態。再看第二遍,便覺出了七巧的可憐與無奈,她何嘗不想好好生活,可是她卻沒這個機會。

她是被兄嫂因金錢而嫁於姜家的,其實說嫁倒不如說賣字準確。她所嫁的人為姜家二爺,可這個二爺卻是一個得軟骨病的殘疾人。她的大家庭中婆婆妯娌因她出身不好也或多或少有點瞧不起她。她的丈夫無能,她的兄嫂來也只是為了她的錢。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中日復一日的生活怎麼能不瘋?在這樣環境下能正常生活的人才不正常!一個女人,嫁到一個新的家庭,都會有期盼,都有美好的願望,誰願意變成一個瘋子?七巧也不想,可是這是她的命,逃不掉,就只能忍,直到最後忍受不了,變成一個瘋子。她被金錢剝奪了幸福,便以瘋狂報復心理去剝奪更多人的幸福,甚至自己兒女的幸福。她的精神已陷入了瘋狂的狀態中去了,她瘋狂的想要報復所有人。可是在報復他人的同時,自己何嘗不痛,報復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自虐式的復仇。

可能只有這樣她的心裡才會好過一點。她看不得別人幸福,因為不合理的社會剝奪了他自己的幸福,她嫉妒,愁視,便這樣毀掉了兒子的幸福,毀了女兒的幸福。她沒有愛,或者她以前有愛,只是這愛在生活的苦痛中完全消失了。最初她愛姜家三爺姜季澤,但姜季澤只是一味的敷衍她,甚至最後為了錢財欺騙她。也許最初她愛她的兄嫂,只是當兄嫂將她賣於姜家時她便不愛了。也許最初她愛她的兒女,只是當她心中只有金錢還有強烈的佔有慾時,她漸漸迷失了心中的愛。因為他對這個世界沒有愛,所有她看到的一切都是醜的,惡的。

她沒有感受過愛,便也失去了愛他人的能力。從來沒有愛的人都是可悲又可憐的。她幾乎毀掉了與她有關的所有人的幸福,同時也招來了他們的恨,她不知道嗎?他知道,她不想改變,也改變不了。故事的最後寫到:“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人恨他,她孃家人恨她。”最後的最後,七巧想起在北京麻油鋪還為出嫁時的'自己,當時的自己快樂而又自由。想起喜歡自己的朝祿,丁玉根,張少泉,如果能和其中一個結婚生子,也許結局就會不一樣。但這只是也許,也許真的該信命,該信“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七巧的生活也由不得自己挑選與安排,人所受的苦也不是自己求來的。誰都想幸福的過完一生,可是哪有那麼容易。

《傾城之戀》中範柳原說“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首詩這樣講:“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自己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是的,我們做不了主,人各有命。

自己的命運從來都是自己做不了主的。七巧也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她只能這麼活著,也只能這麼活著。可憐的七巧,她的心中沒有愛;可悲的七巧,她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可恨的七巧,毀了如此多人的幸福。

七巧,願你來生幸福。別再這麼悲哀,這麼瘋狂的活一輩子了,願你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願你平平安安過完來生。

金鎖記讀後感4

有些人說,亦舒是一個熱血傳奇,她寫盡了上海灘的生離死別,所有喜怒哀樂。最開始是那一道白色玫瑰與紅色玫瑰的始終沒有答案的單選題。再之後,就是硝煙瀰漫中絲帶和柳原的傾城之戀,清香卻厚重的第一爐沉香屑,及其苦卻難以忘懷的茉莉香片。每一個小故事都令我有感而發。而最喜歡的就是那讀過千萬遍的《金鎖記》。

“年青的人惦記著三十年前的月兒應是銅幣大的一個修神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老舊而糊塗。老人追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兒是歡愛的,比眼下的月兒大、圓、白;殊不知隔著三十年的艱辛路望回放,再好的月光也免不了帶點蒼涼”。

她是一個被罪孽矇騙的美少女,被一個封建社會的舊家中和一個殘疾的男生可憐的奪走了一個女人最珍貴的的青春年少,可她仍無法得到乃至是一個婢女的認清。因此,開朗動人的天性在失落中室息成一種乖戾,轉變成一種粗暴與蠻橫。她在一個浮華背後奢侈浪費綺麗的舊家中,也是一箇舊時代中的縫隙中艱辛存活,惱怒到乏力。分戶是她最終的一點點期待,可運勢仍不作罷。

擺脫大家族,她總算還有機會去追求完美自身的幸福快樂,可針對她早就動了情弦的`季澤,她仍惶恐不安的擔憂著他的用意。內心的惡在她心裡奠定了深深地的印記,她自己也是被運勢的金子網絲纏的難以擺脫。她強大的罵跑了季澤,心裡卻確是那樣苦悶無奈;因此,她愈發癲狂了起來,可又誰知道,她僅僅在掩蓋心裡最乏力的敏感。“她捏著自身的腳,想到了想她錢的一個男人;卻又嗤笑了起來…”

她自將沉淪,卻把運勢的可怕噩夢又帶來了她的閨女;她原是一個善解人意而又怯懦的女性,可在巨集偉的宗法觀念倫理道德架構中儲存著惡,實習著惡,只等時間一到便朝著更年輕一代的女生噴撒。她的閨女就是不幸的持續。應對深愛的世舫,北京長安是期盼幸福快樂的,可她卻乏力掌握幸福快樂,亦不敢去承擔這一份幸福快樂;她向媽媽妥協了,向這一醜惡的社會發展妥協了,僅僅將自身的友情與愛情青春年少,又交給了曹七巧式的運勢。在她的假想中,或許七巧會由於她的獻身精神這一“漂亮滄桑的手式”而感覺打動、開心,因此她便在這裡苦悶的幻想中得到了一種悽切的清甜味。

人的內心就好像一面鏡子,歪曲的內心總是映襯出一個歪曲的全球。

七巧的內心便是一面被錯亂的社會發展歪曲的浴室鏡子,映襯出那時候中國時新的物品卻也是舊時代最腐爛凝滯的殘渣。錢財所帶來她的抽象性的、虛報的考慮從沒讓她真實開心,反倒更刻骨銘心地讓她覺得到恐怖的苦悶。這時候錢財唯一能臨時地減輕她心裡痛楚的功效,就是變成她奴隸摧殘他人也是自身的專用工具。“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平。三十年來她戴著金子的枷。她用那厚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未死的也送了小命。”

人的本性的旅途中,總會有一份“惡”在心裡悄悄地出芽,運勢不公平的灌溉,人的本性便逐漸滋潤成一種邪惡。每一個人都感覺他人走入了幸福快樂的門,自身卻進不了,處心積慮後的失落剛開始轉變成妒忌,牴觸,毀壞,影響。但是總有人忘了,錯過,隨後就始終失去,沒了。像七巧。可伶得人沒有人可伶。而亦舒,更是用那樣細緻精美的筆風,揣測收藏了一顆在痛苦中歪曲的生命,嫵媚動人凶狠了人的本性一種不一樣的精彩迷人卻可怖的淒涼,“三十年前的月兒早就沉下來,三十年前的人也去世了,殊不知三十年前的小故事還不停——完不上。”

七巧人性的扭曲與黑喑早就被時代瞬息萬變的的浪潮埋藏,可也是時期造就了這一切。時期在發展趨勢,殊不知人的本性這部善也是惡的書還未唸完——完不上。

金鎖記讀後感5

《金鎖記》是張愛玲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一樣於《傾城之戀》的幸福結局《金鎖記》則是一個杯具,一個徹頭徹尾的杯具。故事從一開始就不是給人以明豔,歡快的節奏,而是給人以憂傷和悲哀的感覺。

故事是從兩個小丫環的談話開始的,兩個小丫環躺在床上聊起主人家的事,說起姜家的大爺,大奶奶及剛進門不久的三奶奶,最終提及二奶奶曹七巧,卻是一個讓人頭疼的人物。我便起了好奇,究竟是怎樣一個女人?看完整篇文章,我只覺得震驚,震驚於曹七巧做的事與她的瘋狂與變態。再看第二遍,便覺出了七巧的可憐與無奈,她何嘗不想好好生活,可是她卻沒這個機會。

她是被兄嫂因金錢而嫁於姜家的,其實說嫁倒不如說賣字準確。她所嫁的人為姜家二爺,可這個二爺卻是一個得軟骨病的殘疾人。她的大家庭中婆婆妯娌因她出身不好也或多或少有點瞧不起她。她的丈夫無能,她的兄嫂來也只是為了她的錢。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中日復一日的生活怎樣能不瘋?在這樣環境下能正常生活的人才不正常!一個女人,嫁到一個新的家庭,都會有期盼,都有完美的願望,誰願意變成一個瘋子?七巧也不想,可是這是她的命,逃不掉,就只能忍,直到最終忍受不了,變成一個瘋子。她被金錢剝奪了幸福,便以瘋狂報復心理去剝奪更多人的幸福,甚至自我兒女的幸福。她的精神已陷入了瘋狂的狀態中去了,她瘋狂的想要報復所有人。可是在報復他人的同時,自我何嘗不痛,報復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我,自虐式的復仇。

可能僅有這樣她的心裡才會好過一點。她看不得別人幸福,因為不合理的社會剝奪了他自我的幸福,她嫉妒,愁視,便這樣毀掉了兒子的幸福,毀了女兒的幸福。她沒有愛,或者她以前有愛,只是這愛在生活的`苦痛中完全消失了。最初她愛姜家三爺姜季澤,但姜季澤只是一味的敷衍她,甚至最終為了錢財欺騙她。也許最初她愛她的兄嫂,只是當兄嫂將她賣於姜家時她便不愛了。

也許最初她愛她的兒女,只是當她心中僅有金錢還有強烈的佔有慾時,她漸漸迷失了心中的愛。因為他對這個世界沒有愛,所有她看到的一切都是醜的,惡的。她沒有感受過愛,便也失去了愛他人的本事。從來沒有愛的人都是可悲又可憐的。她幾乎毀掉了與她有關的所有人的幸福,同時也招來了他們的恨,她不明白嗎?他明白,她不想改變,也改變不了。故事的最終寫到:“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明白,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人恨他,她孃家人恨她。”最終的最終,七巧想起在北京麻油鋪還為出嫁時的自我,當時的自我歡樂而又自由。想起喜歡自我的朝祿,丁玉根,張少泉,如果能和其中一個結婚生子,也許結局就會不一樣。但這只是也許,也許真的該信命,該信“萬般皆是命,

半點不由人”。七巧的生活也由不得自我挑選與安排,人所受的苦也不是自我求來的。誰都想幸福的過完一生,可是哪有那麼容易。

《傾城之戀》中範柳原說“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首詩這樣講:“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自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齊,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我做得了主似的。”是的,我們做不了主,人各有命。

自我的命運從來都是自我做不了主的。七巧也主宰不了自我的命運,所以她只能這麼活著,也只能這麼活著。可憐的七巧,她的心中沒有愛;可悲的七巧,她主宰不了自我的命運;可恨的七巧,毀了如此多人的幸福。

七巧,願你來生幸福。別再這麼悲哀,這麼瘋狂的活一輩子了,願你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願你平平安安過完來生。

金鎖記讀後感6

以前我喜歡看人物傳記,看過最多的是張愛玲和林徽因。也在心裡暗暗把她們作比較,後來才知道她們雖然都被別人稱為才女,稱為傳奇女子,其實兩人風格各異,是無法放在一起做比較的。

在看過了很多別人筆下的張愛玲後,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熟悉她的,我知道她的很多文字都被當做經典,她那句"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在我看來是對愛情最精簡而深邃的表達。而然在看過她的作品後,我對她感到陌生,我甚至覺得跟我們所有人都不一樣,我們生下來是人,而她,生下來就是一個作家。

一直對她的作品淺嘗輒止,直到大二現代文學課讀了的她的中短篇小說《金鎖記》,《金鎖記》裡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瘋子一樣被折磨了30年,在慾望的壓迫下,形成了病態的性格,葬送兒女的幸福。

張愛玲在這篇小說裡,用一種極其公平的態度去寫一個被所有人怨恨的人,她的筆下沒有十惡不赦的人,讓讀者感覺所有的事都是有因果的。我在看《金鎖記》的時候,被張愛玲善於描寫,善於比喻的寫作功底深深吸引,文章開頭寫月亮有一句"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溼暈,像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渲染了一種淒涼悲切的氣氛,也安慰著讀者事情過去了三十年,這樣看來,故事是悲切的,好在是在三十年年。你不得不說張愛玲筆下的任何一樣東西都是有意義的,哪怕是早晨的一朵花,女僕的一聲響動,午夜的一聲貓叫在她的小說裡都意義非凡,因為她善於用諸多細節來表達人物的內心。

在《金鎖記》裡她很多次寫到月亮,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是在寫曹七巧吸 食 鴉 片前所鋪墊的月亮;它預示著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雲裡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月亮代表著人物的內心。

小說的開始張愛玲並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床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說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說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曹七巧的出場我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張愛玲通過寫她一隻手撐著門,一隻手撐腰,瘦骨臉兒,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嘴裡說著犀利刻薄的話,與《紅樓夢》裡那個五辣俱全的王熙鳳有著些許的相似,把曹七巧乖戾,刻毒又可伶可悲的形象表現的一覽無餘。

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是由一個有血有肉,直率潑辣而又不失可愛的少女因為追求金錢,權利,愛情而慢慢變得喪心病狂,心靈扭曲。曹七巧的一生中也有過情竇初開的時候,也有過對美好生活的幻想,正如小說的最後,張愛玲站在同情七巧的角度寫她,寫"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的將那鐲子順著瘦骨如柴的手臂上往上推,一直到腋下。她不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有過圓滾的胳膊".這樣的曹七巧讓我覺得她命運的可悲,她的一生被拷上了黃金的枷鎖,她渴望愛情,愛情卻成了她不敢奢望的東西,其實,她也只不過是封建社會裡一個被毒害的女人,因為在不甘命運的擺佈,而一步步走向無休止的精神折磨。

金鎖記讀後感7

張愛玲自幼在舊家庭裡封閉孤獨的生活和她在少女時代在教會學校所接受的殖民教育使她成長為一個疏離家國,遊離社會,孤獨“自私”的人,這對她的創作風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她出生之時她顯赫的家族敗落,她的父母因不和而分居,沒有在父母那裡接受應有的愛和關懷,這樣的家庭生活使張愛玲自幼倍感孤獨與壓抑,由於她過早窺見家族內部所暴露的人性自私和生命的頹廢,她養成了孤獨個性。之後她還經歷了“世亂”,因為其接受封閉的教會學校偏西化的教育,張愛玲對近代中國現實的認識也只是妨礙個人現世安穩但個人卻無力抗拒的亂世。她的小說基本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著力揭示和平的平常生活里人物內心之變態,即如寄生在半殖民地都市裡的一些舊世家的末代子孫,由於所依憑的那個舊制度崩潰了,他們成了靠祖傳遺產生活的現代寄食者,一方面慣性地延續著傳統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又不自覺地接受著現代都市所提供的消費方式和生活享受,但他們並沒有真正的現代意識,他們的生活只是消費性的,金錢化的,等待他們的只是日漸沒落的命運,這些人的心態行為往往是病態或變態的,張愛玲就出生於這樣的家庭,她自身經歷使他更能切身體會這種悲涼,這一類的代表作便是中篇小說《金鎖記》。

《金鎖記》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寄食於半殖民地都市上海的舊家庭姜公館裡,這個曾經顯赫的舊世家如今有出無進,少爺們不是敗家子,就是病秧子,在這個家庭裡唯一有生命力的是出身卑微的.二少奶奶曹七巧。漂亮能幹的七巧本是一家麻油店老闆的女兒,原本不願意也沒有資格人嫁名門姜公館,只因姜家二少爺久患骨癆,門當戶對的人家誰也不願把女兒嫁給他,姜家只得退而求其次,而七巧的哥嫂也貪圖姜家的富貴,兩家於是結成了婚姻。在這場門第、金錢的交易中,七巧犧牲了自己正常的生活欲求,而只剩下一種焦灼的等待:用青春熬死丈夫,她自己擁有金錢才好改變一切。十五年過去了,她的心願實現了,卻未料及自己也由此套上了黃金的枷鎖,而不能正常滿足的生理慾望則趨於變態。她早就喜歡其風流倜儻的小叔子姜季澤,如今自己經濟上獨立了,小叔子也上門來向她示愛,她內心不定,然而她隨即又察覺到自己財產被覬覦的危險,於是憤怒地趕走了姜季澤。但她失去了她的愛“真長,這寂寂的一剎那。七巧扶著頭站著,倏地掉轉身來上樓去,提著裙子,性急慌忙,跌跌蹌蹌,不住的撞到那陰暗的綠粉牆上,佛青襖子上沾了大塊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樓上的窗戶裡再看他一眼。無論如何,她從前愛過他。她的愛給了她無窮的痛苦。單只是這一點,就使她值得留戀。多少回了,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與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錯。他不是個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裝糊塗,就得容忍他的壞。她為什麼要戳穿他?人生在世,還不就是那麼—回事?歸根究底,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從此,曹七巧被壓抑的情慾便以反常的甚至殘忍的方式尋求著出路,得不到幸福的她也不想讓兒女幸福。為了把兒子長白再留在自己身邊,曹七巧處心積慮地逼死了兒子的妻妾。隨後她又不動聲色地破壞了女兒長安和歸國留學生童世舫的婚戀。

《金鎖記》生動深入地揭示了曹七巧被虐到自虐再到虐子的心理變態過程。小說的結尾以不慍不火的語調將七巧命運的悲涼表現的淋漓盡致。

張愛玲的另一類作品則表現了戰亂下的人性之平常——男女情愛與安穩的訴求。張愛玲也是這些人中的一員,所以她的體會更深。這類小說的代表作便是《傾城之戀》。範柳原和白流蘇這兩個自私的人因戰亂而成為平常夫妻。小說中淺水灣的那面不倒的牆象徵著自私的人需要相互依賴。白流蘇和範柳原雖然不是真愛但因為戰火他們“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決定做平常的夫妻,這也是小說中提到的大抵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蘇和範柳原,他們是亂世中的傳奇。這個故事展現了孤獨脆弱的人在戰亂下祈求現世安穩的訴求。

金鎖記讀後感8

薄夏的午後,靜靜坐著,捧一杯香茗,讀一個故事,那幽幽的筆,訴說著一世的滄桑,淡淡的馨香化為苦澀的氳氣彌散開來……

《金鎖記》是張愛玲早期的作品,完成時她不過23歲,這個早熟,執著,涼薄卻富有才情的女子,她在本書中空前深刻的表現了現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蘊。她在她那創作的年代並無任何前衛的思想,然而卻令人震驚地拉開了兩性世界溫情脈脈的面紗。

《金鎖記》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家庭為原型的。小說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曹七巧,曾被稱為張愛玲小說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擁有著“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為了報復曾經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為病態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著淫威。在之前所讀的小說中似乎從未有遇到類似角色,那麼瘋狂,那麼變態,那麼神經質,那麼難以置信,像一個孤魂野鬼。然而,你又會覺得她是可憐的,覺得她的悲劇是註定的,她命當如此,她是一個瘋狂的凶手,可你卻不忍心判她一個凌遲處死或五馬分屍。你會感到她的一生是不幸的,即使你唾棄她。她生活在一個壓抑的年代,她的生命從一開始就被加上了詛咒。她是一個恐怖的幽靈,更是一個失控的木偶。

她瘋狂忘我的聚斂財產,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侄子是哥嫂圖謀她錢財的棋子,她拒絕兒子過正常的婚姻生活,她無恥的狠毒至極的摧殘兒媳致死,她折磨得長白的二房吞生片自殺,她給女兒裹腳誘騙女兒抽菸硬生生拆散女兒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黃金的枷鎖,變成了一件凶器。她用這件凶器用力地劈向她的親人和敵人,在他們的痛苦的呻吟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快樂。人性的惡在那一刻達到了極致。

或許從邁進姜家的門的那一天開始,她就像一朵鮮花,插在了浸滿毒汁的土壤中。可她並沒有枯萎,她卻長成了一朵詭譎怪異的惡之花,她的綻放讓人心驚膽戰,她的凋零又讓人心有餘悸。她的根莖是罪惡的,她的枝條是罪惡的,她的花瓣是罪惡的,她的幽怨的香氣更是罪惡的。可是這樣的罪惡彷彿是不可阻擋的,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一個時代自虐的見證,那個時代切割著自己的動脈,鮮血滴在這朵奇異的惡之花之上,她貪婪的忘情的吮吸著,茁壯的畸形的成長著,完全忽視了一旁的我顫慄的眼神和混亂的思緒。

這是怎樣的一種心理呢?

或許是被鎖住的慾望所產生的破壞性,這種破壞性是極大的,它毀了曹七巧的愛情,兒女。當慾望本身被壓制到一定的程度,它就會以另一種力量與之勢均力敵的'形式出現,那就是復仇;而當復仇的物件無法成為一個具體的可捕捉的物件時,復仇的物件便轉化成了自身,也就是以自殘的形式出現。其實,就大多數的個體來說,相對於生存外部環境而言的物質需求與來自人內部的情慾幾乎是同時,並以同等的能量出現在生命中的,當物質與情慾可以相互轉換彼此補足時,人將處於一種非常平衡且幸福的狀態;就如我們所熟悉的王子與公主的美麗童話,便是以物質慾望的完美結合所呈現出來的。但若這兩者發生了衝突,比如《金鎖記》裡的故事,那麼這兩方的鬥爭就只能是以殘骸自身作為唯一的結局。

張愛玲的文字讓我糾結,曹七巧的人生讓我驚悚,人性惡的發展撲朔迷離捉摸不清,卻吸引著我一遍又一遍去觀察思考它。每個人的心裡都埋藏著罪惡的種子,讓它孕育發芽成長需要營養和土壤,它會長成什麼樣子取決於你給了它什麼。曹七巧那朵惡之花凋零的時候,又有多少罪惡的種子正在一片溫熱的土壤中蠢蠢欲動。正像張愛玲篇末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闔上書本,依稀稠稠密密的思緒湧上,反反覆覆。

抿一口茶,聆聽半世滄桑。

金鎖記讀後感9

張愛玲擅長描述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說記錄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給了當地的一戶大戶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個性不招姜人待見。於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脫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著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並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我的感情;兒子成家後,由於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後,這個不幸的女生在鬱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說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要屬側面描述。在文章的開始,作者並沒有正面說姜公館的狀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床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聯和大致狀況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說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說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這一系列的側面描述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究竟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後,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脫脫地刻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之後作者便展現了七巧的語言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說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聯交代地一清二楚。

張愛玲的一枝生花妙筆著實令人佩服。我認為最妙的一個側面描述在最後。七巧晚年的時候,作者並沒有花費筆墨去正面描述她。而是透過童世舫的眼看了出來——“門口背者光立著一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這是一個瘋子”。

小說的題目叫《金鎖記》,為什麼要叫“金鎖”呢?我認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別人愛她,她說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自我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說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佔她的家產;女兒上學丟了東西,她便上學校找校長討公道……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我沒得到愉悅,也害的自我的孩子前程被斷送。當然這金鎖也能夠明白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這篇小說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淒涼的象徵。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著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雲裡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這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從這篇小說中也能夠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戶人家講究門當戶對,小戶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儘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這天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做鳥獸散。有一句俗語說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金鎖記讀後感10

張愛玲擅長描寫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說記錄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給了當地的一戶大戶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特別不招姜人待見。於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脫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著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並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兒子成家後,由於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後,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鬱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說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要屬側面描寫。在文章的開始,作者並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床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說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說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這一系列的側面描寫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究竟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後,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脫脫地刻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接著作者便展現了七巧的語言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說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係交代地一清二楚。

張愛玲的一枝生花妙筆著實令人佩服。我認為最妙的一個側面描寫在最後。七巧晚年的時候,作者並沒有花費筆墨去正面描寫她,而是通過童世舫的眼看了出來門口背者光立著一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這是一個瘋子。

小說的題目叫《金鎖記》,為什麼要叫金鎖呢?我認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別人愛她,她說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自己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說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佔她的家產;女兒上學丟了東西,她便上學校找校長討公道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沒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斷送。當然這金鎖也可以理解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這篇小說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淒涼的象徵,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著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雲裡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從這篇小說中也可以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戶人家講究門當戶對,小戶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儘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做鳥獸散。有一句俗語說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讀完全文,我對七巧的感覺不是厭惡,更多的是同情與可憐。生活在那樣一個沒落的時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選擇反抗以自己的方式。

儘管那方式最終毀了她自己。

金鎖記讀後感11

張愛玲擅長描述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說記錄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給了當地的一戶大戶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異常不招姜人待見。於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脫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著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並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我的感情;兒子成家後,由於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終,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鬱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說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要屬側面描述。在文章的開始,作者並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景,而是借兩個丫鬟的床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情景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說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說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這一系列的側面描述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究竟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後,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脫脫地刻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之後作者便展現了七巧的語言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說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係交代地一清二楚。

張愛玲的一枝生花妙筆著實令人佩服。我認為最妙的一個側面描述在最終。七巧晚年的時候,作者並沒有花費筆墨去正面描述她。而是經過童世舫的眼看了出來——“門口背者光立著一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這是一個瘋子”。

小說的題目叫《金鎖記》,為什麼要叫“金鎖”呢我認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別人愛她,她說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自我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說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佔她的家產;女兒上學丟了東西,她便上學校找校長討公道……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我沒得到幸福,也害的自我的孩子前程被斷送。當然這金鎖也能夠理解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這篇小說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淒涼的象徵。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著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雲裡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今日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從這篇小說中也能夠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戶人家講究門當戶對,小戶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儘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今日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做鳥獸散。有一句俗語說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讀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覺不是厭惡,更多的是同情與可憐。生活在那樣一個沒落的時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僅有選擇反抗——以自我的方式。

金鎖記讀後感12

傅雷曾在看完《金鎖記》後,如是說:“《金鎖記》是張女士截至目前為止的最完滿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中國現代小說史》也定位《金鎖記》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如此高的評價,其內容一定可見一斑。於是乎,便細細品味了這一佳作。一個心靈漸趨扭曲,行為漸變乖戾的女人形象,帶著禁錮身心的黃金枷,讓人倍感悲哀。故事這樣發生了,曹七巧——一個麻油店老闆的女兒,嫁給了官紳人家的姜二少爺,然而她似乎是跳入了火坑,不僅正常的情慾沒能滿足,而且因她出身低微而受歧視。因此她性格變得更加張狂,甚至試圖與小叔子調情來尋求某種心理平衡,此時雖有滿腹牢騷的七巧也不過是一個性被壓抑的女人原地可做的有限的聲援。同時在這時候,衣食無憂的七巧,並沒對黃金有著強烈而濃厚的嗜好,從來探望自己的兄嫂的出手闊綽便可見得。

張愛玲在《談女人》一文中寫道:“女人的活動範圍有限,所以完美的女人比完美的男人更完美。同時,一個壞女人就惡的無孔不入。”隨著所受壓抑的與日俱增,丈夫和婆婆的相繼過世,尤其是分家之後,曹七巧變得更為怪癖,對黃金的渴望更是愈演愈烈。因為分家之後,意味著一無所能的七巧必須帶著她的一雙“紙糊般的小兒女”開始獨自承受著艱辛的生活,日子漫漫無期,而錢卻那麼有限,正是這種無所倚附的恐懼使七巧拼命固守黃金。黃金是她唯一的生存依靠。瘋狂地對黃金充滿佔有慾,心靈也開始滑坡。

之後,姜季澤忽然登門主動向她傾訴愛情時,身心已被黃金枷鎖禁錮的曹七巧機警地想到了自己生存的錢,“這一轉念使她暴怒起來”,在試探中得知他的來覬覦著她的錢,曹七巧在心旌搖盪之餘意識到愛情的虛假,大怒之下把季澤趕出了家門。愛情破滅,淚眼婆娑的在窗前凝望著絕望:“玻璃窗的上角隱隱約約反映出弄堂裡一個巡警的縮小的影子,晃著膀子踱過去。一輛黃包車靜靜在巡警身上輾過。小孩把袍子掖在腰裡,一路踢著球,奔出玻璃的邊緣。綠色的郵差騎著自行車,影印在巡警身上,一溜掠過。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後的沒投胎的鬼……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過了秋天又是冬天,七巧與現實失去了接觸。”小說的`後半部分,曹七巧幾乎成了瘋子,用黃金的枷去劈殺兒女的愛情。曹七巧就此從一個被迫害者淪為迫害他人的非人。兒子娶了媳婦,她卻一直霸佔他,引誘兒子訴說夫妻間的祕密,再而去羞辱媳婦;女兒直到三十才訂婚,她又陰險尖刻的干涉,最終女兒也失落自己的愛情。最後都被折磨的不成人樣,“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哪怕她自己能意識到“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但黃金枷已經牢牢地禁錮了她的身心,使她沿著自虐和他虐的惡性軌跡無可阻擋地往下滑,一直滑到人性扭曲的最底層。在她看來愛情是不可靠的,只有沉默的黃金才是最忠實的。最後曹七巧死了。她一生的悲劇是虛假的愛情使她緊緊地拽住黃金,是來謀取她黃金使她更緊地拽住黃金,同時也永遠地禁錮了自己。無論是身還是心都變得如此遙遠,只有物質利益——黃金才旨歸。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小說中“月亮”這個特別的意象。“月亮”這一意象在文中彷彿是一箇中心,其他意象隨之轉動,並把小說的悲劇性和深刻性不動聲色地流露出來了。“月亮”意象在文中出現多達九出,並且在開頭和結尾相呼應。“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使得整個故事的悲劇變得更為徹底,更為濃重。

這一種屬於張愛玲獨有的筆調,有機地結合傳統與現代藝術,深刻運用透視人性的視角,不禁讓人嘖嘖稱讚,這種“蒼涼的啟示”也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去探求。“張愛玲”一個孑立的傳奇,需要仰望膜拜。

金鎖記讀後感13

一提起張愛玲,幾乎所有人都會說:我知道,她是個很有名的女作家。我也是這樣,不過我雖知道她的名聲很大,一味聽到身邊的人說張愛玲很有名,很少有人在我面前對她的作品做字或句的評價,我也很少讀她的作品。

最近在圖書館看了關於她的書,其中有很多篇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茉莉香片》,》,《琉璃瓦》,《金鎖記》,《花凋》,《心經》,《年青的時候》,這八篇小說都編寫在《傳奇》這本書中。

讀了一些,感覺她的文章都太過平淡,她對各種愛情,婚姻之間發生的新事物有著抵抗心理,她寫出來的都是她害怕的東西。還有一點就是她的文章開門見山,不僅僅是開門見山,而是開門見一切,以前看書書中多會有些鋪墊,然後自然而然引出人物、事件等,所謂開門見山,也不過是一筆帶過看似有關係又無關係的東西后引出故事發展,這樣看起來有根有據,而張愛玲開頭就接著說主人翁怎樣怎樣,讓人不由得一愣,對於這個故事完全沒有一點構想。所以對我來說看起來沒有什麼興趣。

要說張愛玲的小說有點說明特點的話,應該是那個《金鎖記》,這部被譽為文壇奇蹟張愛玲的最圓滿之作,小說講的是一個嫁入有錢人家的不幸女子曹七巧——那副貪財、吝嗇的樣,活靈活現,因為自己婚姻的不美滿還導致了自己的兒女也不能得到美滿的婚姻,女兒好不容易大齡談戀愛,她卻從中攪和,我不禁驚歎:哪會有這樣的母親。把自己鎖在黃金枷鎖裡的人,不給自己快樂,不給身邊的人快樂,甚至不給所愛的人快樂的故事。

在我第一次看完《金鎖記》時,對曹七巧這個瘋狂變態的`女人有著咬牙切齒的憎恨與厭惡。但是後來,我又看了一遍,覺得可以慢慢理解這個人物,領會作者對她的刻畫心理。對曹七巧的世界,我不再覺得陰森可怕,心中的憎恨與厭惡早已被更多的同情與憐憫替代。其實,七巧也是個可憐的人,她也曾擁有過夢一般短暫而瑰麗的青春年華,而這一切都隨著嫁入姜家而成過眼雲煙。一個年方二八的姑娘,一具沒有生命的空殼,毫無感情可言,卻註定要相守一生。這在今天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而在那個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那些所謂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從小接受的便是三從四德的教育。一個女子一旦嫁為人婦,便是恪守婦道,從一而終。丈夫可以在外徵歌逐色,作為妻子的一旦又有什麼想頭,便被看作傷風敗節,十惡不赦,為世道所不容。三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婦女們也逆來順受慣了,還時不時有上佳表現,來個烈女守節,弄出個貞節牌坊的名堂,為千古歌頌,卻不知其又害了多少女子!

作為一箇舊時代女子,七巧不懂得什麼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她最初所需要的只是一個美滿的歸宿,有人真心愛她。可她不能自己選擇,命運把她帶進了一個沒有親情、沒有友情、更沒有愛情的世界,在那裡,只有冷漠、欺騙、中傷,只有用綾羅綢緞、黃金珠寶堆砌起來的醜陋的世界。七巧只是一箇舊式的女子,也許她能夠潑辣地對付姜家的人,可是她卻無法去抵抗她悲慘命運的肇事者——那整個不平等的社會,她只能任由自己被一隻黃金枷鎖牢牢地鎖起來,從此沒有愛,只有很,直至人性的完全淪喪。就這樣,一個出身不高的女子,儘管她自己不樂意,投身於上流社會的禮儀和罪惡之中,最後她卻成為上流社會最腐朽的典型。

而在當今社會,甘願嫁給一個比自己年長几十歲或身體有缺陷而家財萬貫的人的妙齡女子大有人在,心甘情願把自己鎖在黃金枷裡,只不過是為了物質上的虛榮,這樣說來,如果把她們放進七巧的社會裡,恐怕不會有什麼七巧式的悲劇了吧——她們心甘情願的。看來,社會在進步,文明在進步,而人性與道德卻有可能退化。

以上感受只是零星讀了幾篇,她的文字雖然趨於平淡,但是寫出來的文章卻被很多讀者喜歡。對像這樣好的文章的感悟能力可能還要通過不斷閱讀用心去感受其字裡行間的文字魅力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