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嘉木》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1W

在友人的極力推薦下,懷著別樣的心情閱讀了《茶人三部曲》,起初並不曾在意,哪知越讀越有興致。全文自1863年起,至1998年止,用一個世紀的歷程,描繪出一部近代中國茶人奮鬥的歷史畫卷。然予生性愚鈍,每每不得其要旨,閱畢,雖偶有所得,遲遲不得切題點,近日得友人耳提面命,語吾之不足,方得其妙有一二,與眾享之。

《南方有嘉木》讀後感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這是忘憂茶莊的大堂前一副對聯,也是我對全文感觸最深的一句話,也許,茶人的心境,全部在於此處罷。特意去查了一下這句話的出處,語出《詩經。穀風》的一首怨婦詩,摘錄如下。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

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荼”即是古“茶”字,但據文史專家們考證又不全是。這詩中的“荼”專家說是草本的苦菜而非木本的茶,我自然是相信專家的,因為《詩經》裡的民歌多出自中原,而中原及東南產茶最早也只能上溯到魏晉。但我在默唸這些詩句的時候腦海裡卻仍固執地浮現出小小的茶樹和苦澀的茶。品讀這女子的柔順、徘徊和顧戀,還是茶的感覺??女子的憂喜得失、離合變化都在茶湯中盪漾著。我希望她能細細地喝下一盞茶,喝下一份苦澀,浮出一絲回甘。可是我明白“國風”裡的句子大多產生於周室東遷之後。那時的茶還沒能擺脫食用或藥用甚至祭祀的階段。成為飲料,不管是對於當時的茶還是平民來說都還是一種奢侈。這樣的話,我幻想棄婦能通過品飲一盞苦茶而釋懷,終究是幻想罷了。

話題有點遙遠了,還是來說“茶人”。中國古老的茶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而在《茶人三部曲》中,這種為人景仰的文化,可以說是經歷驚天?輒之後又起死回生,故事的主人公———杭州杭家祖孫六代人,見證了改朝換代、歷史變遷對古老文化的興圖與泯滅,而所謂的茶文化,只不過是歷史的一個縮影罷了!當杭天醉因與羽田話不投機,怒摔兔毫盞時;當趙寄客因保護孔廟,怒撞大成殿石經時;當杭嘉和為救護群眾,乃自斷一指時,從他們身上,依稀可以折射出茶經沸水衝擊,上下翻騰,不折不撓的傲骨。而從林藕初、沈綠愛、杭寄草三代人對待感情的不同追尋,則猶如那杯中的茶,升起嫋嫋青煙的同時,飄出一縷芳香,教人忍不住多出那麼一絲情感出來。

而有些情感即便是上了千年,後人也能感同身受。這裡又不得不提《詩經》了。通過綿延幾千年卻始終共通的情感和文字,我們可以貼近祖先或質樸或辛酸或悸動的,心底那最真實而柔軟的`部分,感受我們和祖先之間微微共振的心絃。於是,那有因追求而痛苦且快樂的男子,更有因痴情而悲嘆或甜蜜的女子的畫面,變又雀然在前了。都說女子如茶,如茶的並不僅僅是那份悠長的韻味和回甘。活在幾千年歷史長卷裡的女子,和茶最大的相似點其實是——苦!甚至,有時和自己心中的苦比起來,苦茶之苦簡直不值一提。而在《茶人三部曲》中涉及到的女子,無論是舊時的大家閨秀,還是新時的小家碧玉,亦或者生活在新生代的,又哪一個,不是經歷過一番痛苦的歷程,方才明曉世事的真諦呢?

燈一盞,點暖四壁;茶半壺,染馨八方。

夜深人靜,翻閱這本厚厚的人生閱歷鑄成的經典,竟不自覺的想到了自己,透過裊裊上升的青煙,彷佛聽見心靈的呼吸。“茶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人的一生,何嘗不是如這茶一般,在沸水的衝擊中,上下沉浮,不曾發一聲吶喊,不曾有一絲埋怨,只是盡最大的可能與水親密接觸,散發本身的芳香,尤其難得的是,茶須三泡方可回甘,這是需要怎樣的耐性的呀!

茶性中蘊含的“儉、敬、清、和”,正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用行動去篤行,而茶的風骨,是值得用一生去修行的罷!茶的特性,在不夜之侯—杭嘉和的身上表露無疑:他的一生都在為別人想,為別人活。惟其經歷苦澀如茶,才茶人合一,茶我兩忘,盡得茶禪一味真諦:茶,寧靜、平和、祥瑞、甘美。禪,靜慮、思維修、棄惡。這一切,不都是值得我去學習的嗎?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薺菜的韻味,在於平常,不嬌,不豔,它平凡的就相你每天喝的水那樣普通,只有你聞到它散發出的那股淡淡的清香後,才會體會到它的不平凡,才會明白這普通的小草,時時透露出一種靈氣和淡雅。早期間看周星馳的電影《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猶記其經典名句:“曾經有一份……如果再給我一個機會……”等等,人,何嘗不是在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最為珍貴的,也越蘊藏於平常之中,不顯山、不露水,就那樣默默的,可正是這種處於無聲中的不平凡,才是尤為珍貴的人生寶藏。

我的朋友們,請接受我為你泡上的第三杯茶,在茶香的回甘中,體味人生。

後記:予少不更事,於沉浮中迷失,恨不能己,悽悽之情,訖諒得失之處!不知何語,匆為此文以記之,希聞者得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