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樣教語文於永正讀書心得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7W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怎樣教語文於永正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怎樣教語文於永正讀書心得

我怎樣教語文於永正讀書心得1

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時,是在於永正老師去世一週之後,只看書名,我以為是一位資深語文名家從專業的理論角度向讀者闡釋語文之教法,對於高深的理論性的東西,我內心有些抗拒。但真正翻開時,才感受到這是名家作為一線教師立足生本課堂積累下來的最樸素又最難得的實戰經驗。句段篇章,從俗不從雅,從易不從難,行文之淺顯如涓涓之細流沁入心田。

於老將自己從教以來的點滴感悟簡單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現在這本書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輯《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國小階段的課文篇目相對固定,現在的課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我上國小時的課本中出現過,同一篇課文被不同的老師反覆的講過。怎樣匯入、哪裡可以表演、哪裡可以拓展延伸、哪裡可以"多元解讀"……當我拿到一篇文章時,我能想到的能出彩的點,似乎別人全部都想到了。要想上出"新意"、講出"亮點",對於一個菜鳥級別的老師來說難上加難。就像書中所說,一堂課沒有亮點意味著什麼?它雖不能和失敗畫等號,但至少意味著平庸。

除去用花架子來製造亮點,語文課真正的亮點究竟在哪裡呢?於老師在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裡,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裡。字詞句段篇是我們學習語文的載體,聽說讀寫則是要語文課程應該留給孩子的基本的`素養,但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要以讀寫為重。

指導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很重要,講解是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是綜合,能躍出紙外,能賦予作品生命,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授課老師能指導學生把文章讀好,這節課就成功一大半了。怎樣才能讀出亮點呢?第一:強化初讀,要求人人把課文讀順,把握文章情感基調,讀出人物的輪廓。第二:通過提示語、標點符號、語氣以及表情等能夠傳情達意的元素來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老師範讀,讓學生聽出人物對話的弦外之音。第四:關注人物身份、性格、年齡。如此朗讀,學生通過大量朗讀再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便能將文章中需要意會的地方讀出自己的感悟。文貴自得,有些知識老師講也講不清楚,但學生讀多了,見多了,自然會懂。

讀懂了,就要會用,體現在書面上,那就是寫的能力的展現。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一定有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然而苦於課堂容量以及上課時長的限制,拓展延伸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但這種課堂上生成性的知識,往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也最能展示學生的風采和授課老師的功底。於老師在書中呈現的用"關心"進行造句訓練的片段,頗引人深思。他首先出示一副"老師家訪圖"並對圖中的人物身份進行假設,減少學生造句時不必要的麻煩。然後讓學生造句,並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身份造句。最後,要求學生用上"關心"來寫一段話。從詞到句到段的過渡,依託一幅形象的圖畫就能變得行雲流水,妙趣橫生,也很好地解決了低年級學生因襲和乾巴的問題。

總之,語文課要想上出亮點就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多琢磨,多鑽研。國小語文不需要上的多麼花哨,簡單為好,但讀寫環節,一定要紮實,紮實,再紮實。

語文很簡單,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時時刻刻,來源於社會的方方面面。於老師這些讓我們拍案叫絕的語文教法似乎也沒有太高深,讀罷反求諸己:這麼簡單的方法我怎麼沒有想到?我如果能多想一步就好了……要知:這一小步如攀山之頂峰,舉步維艱。

大道至簡。語文也是如此。教之能力需要自己去修煉,教之方法,還需自己去參透。

我怎樣教語文於永正讀書心得2

終於用了差不多兩週時間把於永正的《我是怎樣教語文》這本書看完,相信讀過這本書的同仁都知道這本書真是語文教師的良師,它和那些國外大教育學家的著作不一樣:於老師文中提到的語文教學的觀點很平實,很接地氣。它沒有高深的理論,有的只是平實的例子,有效的方法。

其中有關朗讀和錯別字的論述給就讓我受益匪淺,因為這兩個問題困擾我已經很久了。今年帶的這屆學生著實令人頭疼:已經是四年級的孩子了,卻不能正確流利的讀好一篇課文;答起題,寫起作文錯別字連篇。

語文的本質,說到底是讀和寫。讀既包括默默地閱讀,也包括大聲地朗讀。於老師說,語文教學的“保底工程”,就是每個學生都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連學過的課文都讀不流暢的'學生,語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為他的語感不好。文中於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一個男生剛轉到於老師班時,語文水平很差,一個長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讀完。後來,於老師給他佈置了一項家庭作業——每天讀課外書,要大聲讀,每天堅持半個小時。不到一年,大見成效。

聯絡到班級學生的朗讀情況:每次提問學生讀課文,不是加字、減字,就是讀錯字。如果不看他讀的內容,單聽他朗讀你根本不知道他讀的內容的到底是什麼。我還發現這些不會讀書的孩子都是背書困難戶。即使會背了,也是結結巴巴漏字添字。他們並沒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積。我一直認為是因為孩子識字量不足,看書太少,所以不斷強調多認字,多看書,結果還是收效甚微。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白紙黑字、清清楚楚,他們作為四年級學生居然把文章讀的支離破碎?現在我才明白:他們是語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大聲讀書,培養語感。語感強了理解能力也隨之提高,背書速度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詞方面的教學中很多老師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話,一個詞一個詞地默寫,錯別字不多,可是一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運用字詞時,就會寫出成串的錯別字。好多錯別字往往也是老師們的反覆強調的'字詞。於老師認為,主要是由於國小生的字學得多而且快,而實踐太少的緣故。面對這個問題,於老師一方面教育學生看書寫字時要細心;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別樣的聽寫方法:每節語文課都利用五六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聽寫幾句話,這些句子中含有學生易錯易混淆的字。每次聽寫完了,讓同桌之間互相檢查,允許爭論,實在拿不準的,向書本或老師請教。這樣得出來的正確答案,印象特別深。顯然這種:融詞於語境、互為人師、爭論、探究的方法不失為一種簡易高效的好方法,這在我們教學生甚至教育自己孩子時都能用得上。

古人說:“開卷有益”。勤於閱讀必是對的。他人的智慧,旁人的經驗往往能讓我們少走彎路。作為教師多讀教育書籍,從名師身上學教學技巧,武裝自己。讓自己以最快速度成長起來,能夠在工作中游刃有餘。更好的詮釋: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我怎樣教語文於永正讀書心得3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從家裡拿到學校,再從學校拿到家裡,只要有點空閒,便認真讀上幾頁。於永正老師倡導“教語文,其實很簡單”,但我們都知道所謂“大道至簡”,只有真正掌握了語文教學的規律,才能達到“簡簡單單教語文”的境界。於老師的書風格亦是如此,平實的文字娓娓道來,所說的道理卻切中要害,引人深思。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向晚輩逐條敘說,希望能給後者以真切的幫助。

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話——我不斷告誡自己: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時的我,我對學生就會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寬容。我會對學生交出這樣一張“名片”——“名片”的正面寫著兩個大字:微笑;下面書寫著三個關鍵詞:尊重、理解、寬容。“名片”的反面寫著兩個大字:負責;下面也書寫了三個關鍵詞:嚴格、頂真、耐心。微笑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名片,何況是對於這6、7歲的孩子。但是我覺得這方面我做的真的不夠,班裡孩子也多,特別是講課時,我總是急於想把自己備好的課都教給孩子們,孩子小有時會坐不住,我就有點急躁,總忘記微笑這件事,但吵的效果又是比較差的,形成了惡性迴圈。每每下課,我總後悔自己怎麼又忘記了微笑,下定決心下次務必換種溝通方式。

我要記住的第二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對於孩子來說並不適用。對於孩子來說,更恰當的說法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給了孩子動力,是成功激發並維繫著孩子持續不斷的學習興趣。對於孩子來說,成功來自哪裡?很大一部分來自老師,來自老師的激勵。所以,誇獎孩子、激勵孩子,這是老師應有的善舉。

於老師給這樣一個語感不好的孩子的家長開出的“藥方”:從今天開始,您的孩子必須完成一項家庭作業——讀課外書。您要為孩子多買點好書,例如國內外著名童話,專為青少年改寫的`古典名著,等等。總之要有一定情節的,這樣能引起孩子的讀書興趣。要出聲讀,不是默讀。每天堅持讀半小時。累了,聲音可以輕一點。什麼時候發現您的孩子讀書很流暢了——特別是讀從來沒有讀過的文章——這就告訴您,他的語文水平上來了。開始,沒有興趣以前,可以強制他讀,時間可以短一點,比如說十分鐘、二十分鐘。是啊,不能只教一本語文書,課外書是很重要的教學資源。靠讀書長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後勁,更不怕考試。

繪本是一種用比較直觀的圖畫和簡單的文字講述故事的書,喜歡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利用繪本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我選擇了很多適合他們現在閱讀的繪本,每人一本繪本,每人一張讀書清單,讀過的繪本讓家長在讀書清單上面簽字,每月彙總一次,評選出本月的閱讀之星。現在孩子們形成了換書習慣,直接自己換書,中午一次下午一次。現在孩子們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識字量明顯變多,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濃。

我怎樣教語文於永正讀書心得4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高尚的人談話。這幾天,我讀了十幾頁《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就像參加了於永正老師主講的語文學科培訓。書中共有四輯,明確的教學理念,典型的課例細節處理,對語文課的寫字、閱讀和作文教學都有醍醐灌頂般的指導。讀其書如見其人,於永正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從事國小語文教學近二十二年,我一直都在反思,怎樣去上好語文課?怎樣培養學生對語文的.熱愛?我作為語文老師,要向於永正老師學習,從平時教育教學的點滴中去反思,更容易理解。語文教育,到底能給學生留下了什麼?於老師回憶上過的十幾年語文課,已經忘記老師上過的內容。但他的語文老師給他留下了語言,認識了近4000個漢字,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語言資料詞彙,留下了較好的語感,使他不假思索地綴字成文;留下來認識和情感;留下了初步書寫的能力和閱讀能力(包括朗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了興趣和習慣。這就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教的不僅僅是課文,而是語文。用教材教識字、教寫字、教讀書(包括朗讀)、教表達,激發興趣,培養習慣。因此,於永正老師十分重視朗讀。是朗讀讓學生喜歡語文,是朗讀讓他們有了悟性。他還十分重視寫字,重視讀寫。不管是培養學生哪方面的習慣,於永正老師都用盡心思去思考:如何激發學生興趣,這是最大的法寶。語文教學應當重視學生的識字與寫字能力。識字與寫字是國小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於老師抓住這個基礎,紮紮實實地教國小生識字和寫字。當然,要想學生把字寫好,教師必須自己練字,給學生做好正確的示範,同時再進行細緻的寫字指導,效果會更好。寫好字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

寫字就是育人,學寫字就是學做人,可以修身養性,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內心狀態。這更加堅定了我帶領孩子們練字的決心,教學中,我要時刻以於老師為榜樣,注重加強對學生書寫的指導。

我怎樣教語文於永正讀書心得5

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留下較好的語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認識和情感,留下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興趣和習慣。教學時,眼睛不要只盯著語文,還要盯著人,一隻眼睛盯著語文,一隻眼睛盯著人,這才叫完整的語文教學。寫字就如同做人一樣重要。字如其人就是這麼來的。強調是老師配合學生,不是學生配合老師。這種師生關係才是正確的。

語文教的不是課文而是語文,要把校內外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用於閱讀和寫作。認識到了這一點,為時未晚。接下來的日子裡,從“少做題,多讀書”為出發點,縮減抄寫生字、詞語等機械性作業,把多出來的時間用於閱讀。過去的教學中,我在課堂裡講得太多,以致學生學語文不是那麼地道。重全部學生,留時間給學生。

文中還講述了非常出名的五重教學法,我對其中的重情趣一節感觸比較深。從文中真正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受到了對待差生應當持怎樣的態度。

文中講到:情是什麼?是情感。它包括兩個方面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我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關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人”,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一件藝術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也是“愛”的主要表現之一。我尊重每個學生,不僅僅讓他們感到我和藹可親,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並盡力滿足他們的內在需要,無論是學習上的,心理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在教學中,不想學生之所想,不急學生之所急,不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即使我表面上“和藹可親”,學生也不會有較深刻地感受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最需要老師的理解、同情。以前總是把差生,好學生分的很清楚,現在逐步克服了頭腦中的偏見,走向成熟。教師除了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人才觀,還要蹲下來看學生。蹲下來看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蹲下來,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氣、好動、好玩。才能體會出為 什麼冰心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沒有理解和寬容,也談不上愛學生。

於老師崇尚“微笑教學”,認為這是教學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燦爛的笑容,還能在古稀之年成為“孩子王”。面對學生的犯錯,拉下臉,提高嗓門,還是以批評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烏雲中。學生耷拉著腦袋,心靈之門早已關閉,再多的言語也是徒然。教師的微笑需要什麼做支撐?於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寬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達的氣度、開朗的性格、豐厚的知識、寬廣的胸懷和詼諧的談吐。一直以來我也試圖用微笑解決問題,師生間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樑,讓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滿陽光的老師。

語文教學大有群雄逐鹿中原的氣魄,關注點不同,內容有區別。我們初學者取其可以用的,採集對學生髮展有利的,哪怕一點,紮紮實實,實踐下去,學生和教師都會有收穫。

我怎樣教語文於永正讀書心得6

“五重教學法”指的是: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情趣、重習慣。反覆品讀 “五重教學法”,文中的每一句話都是於老師心靈的獨白,那一句句樸實的話語,看似平淡,實則蘊含著於老師多年的教學經驗。書中所講述的一些現象與問題,與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是那樣的貼近,所以讀起來感受頗多。

一、 重情趣

“重情趣”是於永正老師“五重教學法”中的第一部分,也是於老師語文教學的最大特色,更是能引發我產生共鳴的地方。每每讀起這一章,我的心靈總會生出不同的感慨。這裡的“情”一方面是指對學生有情,另一方面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

於老師提出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尤其是關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因為他們最需要老師的同情、理解。他從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學生,因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學生,量出來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憤怒。所以,於永正老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從不企圖把全班學生培養成“一個人”。

一個班幾十名學生,我們避免不了會有偏愛個別優生,厭惡個別差生的念頭。俗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理所當然,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高尚”。於老師不是聖人,但他關愛每一位學生,為每一個孩子都準備了不同的尺子,將自己深厚的愛溫暖每一位學生。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學中,對於某些差生的表現,我們為什麼生氣、憤怒,甚至出現了不理智的行為,就是因為忽略了學生個性之間的差異,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結果。

所謂“差生”,只不過在學習上比別人遜色一些,在其他領域裡,“差生”不一定就差,許多“差生”在成人後變得很有出息,而且對老師也很有感情。我們班就有一個姓樑的孩子,學習成績一塌糊塗,但這個男孩特別地樂於助人,看見老師抱著一摞本子走出辦公室,他會主動上前迎接;看見班上女同學抬不動課桌,他會主動去幫忙。每每看到這些,我心裡都會感動不已。因此,我們做老師的也要像於老師那樣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人才觀,才能徹底改變對“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讓每位學生跟著我們學習都能感到快樂,都能得到應有的進步和發展。

作為語文教師,不愛語文教學就教不好語文,更要緊的是上課要有情,只有關注了教材和學生才能體現一個“情”字,課堂教學,是老師、學生和教材三者之間的對話。課前,先生總是找準文章的感情基調,一遍又一遍地練讀,不把課文讀得聲情並茂決不罷休。我們外出聽課或看錄象,於老師每次範讀總是繪聲繪色,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會陶醉其間,流連忘我。於老師認為,教學藝術首先是善待學生的藝術,是在師生之間的情中。因此,在他的課堂上,我們總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責任定位於組織教學,是引導、是點播、是鼓舞、是激勵,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在兒童的世界裡,偉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二、 重感悟

書中所講到的“重感悟”就是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書,自己體會,領悟其義,悟其情,悟其法。於老師在這一部分的講述中著重講解了他在教學中是怎樣體現一個“讀”字的。於老師備課先備讀,拿到一篇課文他總是反覆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語感,讀出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妙處,一直讀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為止。

三、重積累

沒有讀到“五重教學法”之前,我以為學生積累的內容無非是課內與課外的語言積累,而於老師所說的“重積累”,不僅指的是語言的積累,還有生活的積累和感受的積累。語言的積累主要靠讀和背,生活和感受的積累則需要引導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親密接觸,搞好實踐活動。

另外,於永正老師還注重生活和感受的積累,他認為現在學生生活單調,感受不多,情感不豐富,在加上讀書少,這樣一定會影響他們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影響他們良好情感的形成。他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博物館、軍營、工廠,常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讓城裡的孩子們瞭解農村,讓農村的孩子們瞭解城市……

四、重遷移

於老師認為,語文教學中的遷移主要指的是讀的遷移和寫的遷移。讀的遷移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用在語文課上學到的讀書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讀課外書,去讀報紙、雜誌。於老師特別重視課外閱讀,他想方設法地對學生進行號召、示範、檢查、鼓勵,引導學生看課外書,要求讀過的書要留有痕跡,鼓勵學生做讀書筆記。除此之外,於老師十分重視作文訓練,他先從模仿開始,根據學習的課文,進行片段仿寫,如寫一段對話,寫人物的外貌,寫一段場景,寫與課文結構相同的一段話,用幾句話把課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筆答課後的某個問題等等。這不正是一種由讀到寫的遷移嗎?所以, 我非常贊同於老師“重遷移”的說法。遷移,就是舉一反三,就是運用。

五、重習慣

讀到這一章節,不禁使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格,品格決定命運。”

於老師所談的習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習慣,二是運用語言的習慣。在教學中,他特別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他認為激發學生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教學最大的成功。學生的學習習慣主要指:愛讀書報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遇到生字查字典的習慣。而運用語言的習慣則要靠反覆的練習和實踐才能逐漸養成。於老師還特別重視“身教”,他常把自己買的書帶到學校裡讀,故意把自己的讀書筆記落在講臺上讓學生看。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我們要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習慣,才可讓他們受用一生。

讀完書後,我對於老師的創新意識,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的態度,對語文教學的深刻認識以及深入淺出地剖析語文教學的種種現象等,欽佩不已。合書深思,為什麼於老師會對語文教學能夠如此高瞻遠矚?歸根結底,我想還是緣於對語文教學的摯愛,對學生的摯愛,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吧!因此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像於老師一樣胸懷大愛,愛自己的教學,愛自己的學生,把自己的愛輻射到周圍每個人,這樣就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師!

我怎樣教語文於永正讀書心得7

於永正老師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部“跨世紀名師工程”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於老師自1962年從事國小教育工作以來,主要教的是國小語文。他對國小語文教學情有獨鍾,說“痴迷”,也不為過。於老師的導師張慶先生把他的語文教學概括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

本學期我在工作之餘讀了於永正老師的《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讀下來,對於老師的語文教學觀點,很有感觸。讀於老師的《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不同於其他教學著作,他的文字真實,於平凡中見真知,正如於老師自己在書的序中寫道的:我的文章不是在書齋中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我寫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經驗、體會和感受。

於老師的這本書每一章都讓我學到了很多語文教學的知識技能。本書分為四輯來寫第一輯、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第二輯、教語文,其實很簡單;第三輯、語文課堂教學的“兩點”在哪裡;第四輯、關於作文教學。在本書的開始於老師還寫了“人生留痕——寫在前面的話”寫的是於老師的教書經歷和寫作經歷。

每一輯都結合了於老師自己在實踐中的故事、感想,以及他在觀、聽青年教師課堂過程中的思考。其中有幾點給我有很深的啟發:

一、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

“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留下較好的語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認識和情感,留下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興趣和習慣。”在多年的低段教學中我越來越覺得語文課堂要走近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留給學生興趣與習慣,好的學習習慣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在今年的現代經典研討學習活動中廣州的一位老師的關於傾聽共同體的學習課堂中,可以充分的讓我們知道學生習慣和能力的無限。

文中五重教學法講到:情感。它包括兩個方面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我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關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人”,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一件藝術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也是“愛”的主要表現之一。我尊重每個學生,不僅僅讓他們感到我和藹可親,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並盡力滿足他們的內在需要,無論是學習上的,心理上的,還是生活上的。於老師在書中舉到了教孩寫字的例子,對比我自己的寫字教學,我覺得我自己沒有像於老師那樣教好學生。一堂課中的寫字指導之後,對於學生生字抄寫本上寫得不好的字都有點出來,都要讓孩子達到規範,這是我以後教學中要注意的。

二、教語文,其實很簡單。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育不能只讀一本語文書;教學藝術是處理教材的藝術加善待學生的`藝術,走近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比處理教材、傳授知識更重要;語文老師的語文素養決定著語文教育的質量。

於老師談“簡單語文”的實質是按照語文教學的規律去做,它不純粹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常態語文。簡單語文是指教學目標簡約,教法簡潔,它強調的是讀和寫,一個人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字詞句的訓練有了,語感訓練有了,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讀的過程中,要會品味,即品詞、品句、品段、品篇。簡單語文簡單不是粗糙,不是簡單化,它仍然追求教學的高境界真實、紮實、樸實。簡單是一個相對概念,有簡單就一定有複雜,只有複雜作為前提,這樣的簡單才會有保障,才不會淪落為簡單化。語文教學要得法於課內,激趣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如果學生的確讀了很多書,而且邊讀邊想,精彩處要記憶,那麼,他的語言積累會豐富的,語感會強的,寫作能力也會提高的,不要強迫學生看書,強迫,即使看了,也是沒有用的,興趣是最重要的。

三、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語文課本里有人文性,老師這本書裡更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師身上的人文性對學生的影響,要大於書本里的人文性。要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點燃心中的夢想,使學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眼睛不要只盯著“語文”,還要盯著“人”。教學時,一隻眼睛盯著“語文”,一隻眼睛盯著“人”,這才叫完整的語文教學。我的語文老師的經驗告訴了我什麼?我的語文老師告訴我:語文教學教的不是課文而是語文!我教語文,第一,十分重視朗讀。第二,十分重視寫字。第三,我特別喜歡教作文,我的語文老師告訴我:要善待學生。不蹲激勵是激發興趣的偉大法寶,不斷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哪怕是一點一滴的),是穩定並使興趣持久。

學語文是個慢活,是一輩子的事情。所以,優秀的語文老師,有遠見卓識的語文老師,都有自己的課程,他們的眼睛絕不只盯著一本語文課本。

寫字的規律是什麼?是描紅、仿影、臨帖,而且要天天描紅、仿影、臨帖。無論是硬筆字、軟筆字,概莫能外。

朗讀的規律是什麼?是“跟我讀”,是讓學生聽老師讀、跟老師讀。老師讀不好,反覆聽別人的錄音也可以。和音樂老師教唱歌一樣,要範唱、領唱。教低年級小朋友,必須領讀。不要怕某些理論家譏笑我們“抱著學生走”。該抱不抱,是不負責任。

教作文也是有規律可循,這就是“讀寫結合”。讀是基礎。書,是最好的作文指導老師,每篇文章都在告訴你怎樣寫作文。因此,閱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包括朗讀),重視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培養,同時要關注表達。要“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重視課外閱讀。課外閱讀要引導學生關注“怎樣表達”。

語文課本里有人文性,老師這本書裡更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師身上的人文性對學生的影響,要大於語文書裡的人文性。要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點燃心中的夢想,使學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四、 教語文,其實很有趣

教學生寫字,老師要喜歡寫字,對書法略知一二;教學生讀書,老師要是喜歡讀書,會讀書,能讀出課文奧妙之所在;教學生作文,老師要是能寫點文章,知道一點寫作知識,那麼,教語文就更不難。

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反思,我懂得了,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世界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相同的學生。承認差別,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並千方百計地使其在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的同時,儘量發展他的特長,把每個學生培養成“一個個”的人,這就是我的學生觀,也是我的教育觀。通過學習和反思,也是我認識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去做。

所謂“趣”,就是可要上的油趣味性,讓學生願意學,樂此不疲。不要以為熱熱鬧鬧才算有趣,戴上頭飾表演表演、做個“課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這樣理解就淺了。

五、語文教學中的“讀”

反覆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語感,讀出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妙處。讀到“其言皆出其口”“其意皆出吾心”為止。備課不等於寫教案,我是把功夫花在鑽研教材上。備課於心是最重要的。至於寫教案,因課而異。對熟悉的,特別是教了多遍的語文,往往只寫個提綱,記下新的體會、新的方法;新接觸的課文,編寫的具體一些。寫的最多的是自己的新感受、新體會、新方法和自己滿意的作業設計等。

先說語言的積累。第一,教學中要十分重視讀和背,要按照學習語文的規律教學。對那些“不必解”的東西,我堅決做到“不饒舌”;對那些國小生目前還“不可解”的,我常常強調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嚥”後“反駁”;對那些學生一生都用得著的東西,不但要求熟記,而且要想辦法讓他們記得快、記得牢。這樣做,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學生應該積累的時候,儘可能多地、愉快地記下他們應該記住的“精品”,為他們打好“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底子。第 二,重視課外閱讀。試驗已經證明:只有學生的閱讀來能夠達到課本的4.5倍時,才有可能形成語文的自學能力。重什麼,抓什麼,學生便會什麼。做讀書筆記也是一種重要的積累手段,我這樣做嚐到了甜頭,於是也要求我的學生這樣做。總之,語文老師要有積累意識,語文教學要重積累,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如古人所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六、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裡?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的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的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就是一種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範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入情入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嗎?

於永正老師的《於永正,我是怎樣教語文》使我受益匪淺。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借鑑於老師的方法,培養學生,力爭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

我怎樣教語文於永正讀書心得8

一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收穫了很多,更讓我在實踐中明白,做事要打出提前量的重要性,暑假不僅讓我有了放鬆調整的時間,也給了我充電學習、為下學期工作打出提前量的機會,假期中我認真閱讀了《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一書,可以一邊讀,一邊琢磨,好不愜意!本書從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教語文,其實很簡單;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關於作文教學四個方面,闡述了於永正老師獨特的見解,真是為我們年輕教師指出了一條語文教學的明路。

一、學習語文,最重要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看了這本書後,我才明白對語文教學存在誤區,如果一味的緊抓成績不放,課後運用習題查漏補缺,教師累,學生更是辛苦。於老師指出:“語文能力哪兒來的?是在大量的讀、寫實踐中形成,不是教出來的。”讓學生大量的讀和寫,才是語文教育的根。

語文教的不是課文而是語文,要把校內外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用於閱讀和寫作。我現在認識到了這一點,就會及時改正和補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從“少做題,多讀書”為出發點,縮減寫生字等機械性作業,把空出來的時間用於閱讀。以學校的學年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書單為目錄,積極鼓勵孩子們閱讀。

二、有的學生就是不愛讀書怎麼辦?

在之前和家長的溝通中,發現部分孩子不喜歡閱讀,問我該怎麼辦?這個問題也讓我一籌莫展,但在書中我也找到了答案。

於老師鮮明地指出:強迫他讀!當然背後還有許多工作要跟上。後面的工作包括:第一,要求人人做讀書筆記,以摘抄為主,定期檢查。第二,要及時表揚讀書好的。第三,要讓學生嚐到讀書的甜頭和樂趣。第四,老師為學生做出表率。針對本班情況,下學期讀書安排如下:

1、每天增加20分鐘左右的閱讀作業。

2、每天的閱讀作業都會留些與文章相關的問題,需要學生作答。

3、充實班級讀書角。

4、每週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會。

5、設定讀書金星學生。

6、家長、老師、學生三方周評比金星學生。

7、為孩子營造我愛讀書的環境,積極動員老師家長參與進來,以身作則!

希望下學期通過各個方面的努力,學生能真正喜歡上閱讀,暢遊書海,收穫知識與快樂!好習慣的養成好比在銀行裡儲蓄,孩子可以終生享受它的“利息”,感受到文字的美麗和生命力。

三、萬事開頭難——寫作

一轉眼孩子們已經是二年級的學生了,寫作也開始慢慢的走進了他們的語文學習的範疇,但回想孩子們一年級的看圖寫話,部分孩子總有畏難情緒,很多時候不知該寫些什麼。學生握著筆,緊鎖眉頭,絞盡腦汁想著,寫出的話還是容易出現不知所云或者是流水賬等問題。寫作的指導也成為了語文教學中壓在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但通過這本書讓我明白,作文教學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只要肯花心思,是有出路可走的。

於老師認為什麼都能和作文教學聯絡起來,一盆盛開的鮮花、電動玩具狗、扔在地上的麵包……入情入境,學生的語言隨之豐富。處處留心皆學問。處處留心也皆“文章”。

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文?於老師是這樣說的,學生喜歡他的作文課。主要有兩點原因:首先,他喜歡作文。因為於老師對作文的情有獨鍾,經常動筆寫,動腦想,用心感悟,因此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就更得心應手。第二,於老師從讀國中就養成了動筆的習慣,因而也就養成了觀察、思考的習慣。老師發現得多,為學生提供的素材多;老師思路開闊,學生的思路就會開闊。在此基礎上,於老師還很重視作文批改和作文評講,批改的過程發現學生作文的閃光點。

為了能使作文有效提升,於老師也竭力提倡寫“下水文”,讓學生了解作文的難易,怎樣寫才能好。寫植物,方法很多,如比喻、擬人、對比等。枯燥的內容呈現在面前,難以內化為自己的血肉。理科生出身的我,聽到下水文其實也有畏難情緒,對於寫作我一直玩笑的說,只能寫說明文。對自己不是很有自信,但是看了於老師的書,我有了勇氣,我想給孩子最好的,我就需要不斷努力,不斷提高,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現在我想說:“下水文,水不管多深,我想試試。”

四、微笑就是陽光

記得剛開始上公開課的時候,劉校長給我評課最先說的一點一定是你太嚴肅了,上課的時候要對孩子多笑笑,這可一度難倒了我,朋友們對我最多的評價就是理性,可能就是理性這兩個字,讓我的表情缺多了分淡然少了分微笑,但是一年的時間,我要感謝孩子們,孩子們用他們最純的愛和最燦爛的笑臉深深地打動了我,現在的我會因為孩子們的小天真被逗得哈哈大笑,也會因為孩子淘氣被惹的淚流不止,微笑也漸漸的.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我們的生活,現在的課堂上我們的笑聲越來越多,孩子的思路也越來越開闊。

於老師崇尚“微笑教學”,認為這是教學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燦爛的笑容,還能在古稀之年成為“孩子王”。面對學生的犯錯,拉下臉,提高嗓門,還是以批評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烏雲中。學生耷拉著腦袋,心靈之門早已關閉,再多的言語也是徒然。

教師的微笑需要什麼做支撐?於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寬容的品格、善良心地、豁達的氣度、開朗的性格、豐厚的知識、寬廣的胸懷和詼諧的談吐。於老師的答案也讓我非常信服。

對孩子來說,批評本是壓抑的一件事兒,不苟言笑的老師往往拉長了臉進行“狂轟亂炸”。挨批後對老師產生了距離,如何能夠進一步教育呢?微笑面對,問題也就引刃而解,它展示了教師的美德,是知識和能力的結晶。寬容對待學生,他們才會由衷喜歡上老師,學科成績的提高更是在情理之中。

“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而言,要學習的太多。有人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應該有一桶水”,漸漸我們明白如果一桶水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身為教師的我們要有長流水。相信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還會不斷的讀書,不斷的讀各種型別的書,充實我的教學,我的人生。

這本書的第一遍我已經讀完了,那感覺就像一個走在沙漠裡的人發現了綠洲,發現了水源,我咕嚕咕嚕的喝了一大碗水,可是還沒有解渴,這本書的營養我還需要慢慢的汲取,我相信我還會讀第二遍,第三遍,相信每讀一遍都會收穫滿滿。

我怎樣教語文於永正讀書心得9

於永正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於先生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歎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老師的範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範讀。課堂上先生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他追求的亮點。

在語文閱讀中,文字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資訊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藉,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薰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物件,閱讀時不僅要接受資訊,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這裡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裡,在理解後的朗讀裡。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裡,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裡。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教師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