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讀後感精品(1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昆蟲記讀後感精品(12篇)

昆蟲記讀後感 篇1

總是在盛夏時聽見蟬的歌聲,只是這絡繹不絕的歌聲在炎熱的夏季難免令人感到聒噪不安。人們甚至厭倦了蟬帶來的沒完沒了的“噪音”,但蟬又是怎麼歌唱的呢?

人們通常認為大教堂——雄蟬胸部左右蓋片下合起來的兩個大空腔、鏡子——大空腔後的一層紅色薄膜、音蓋——緊靠大腿的後面兩塊寬的半圓形大蓋片是蟬的發音器官,但當法布林破壞了這三個器官,也只不過改變了歌聲的音質和音量。在音室上開個缺口,便可發現一塊幹薄膜,呈白色,形狀為橢圓形,往外凸,有三四根褐色的脈絡分佈在上面,使得它有較大的'彈性這就是發音器官鈸。這個音鈸固定在框架上。當音鈸被拉得凹下去一點,又在脈絡的彈性作用下迅速回到凸起狀態。原來一聲聲的蟬鳴就是從這來回的振盪中發出來的。法布林甚至可以讓死去的蟬唱歌。用鑷子夾住一塊肌肉柱,小心地拉動,每拉一下音鈸就會發出聲音。甚至可以讓一隻活蟬變成啞巴,到這我們也可以猜測,方法便是破壞音鈸。當天氣炎熱時,我們不難發現,蟬會將它的歌聲分成一段一段的,每一段持續幾秒鐘,中間有一個很短的間隔。每一段歌聲都是突然開始的,然後迅速達到響亮的頂點。持續幾秒鐘後,逐漸降低。在悶熱的傍晚時分,蟬便會縮短休止符的時間,甚至會取消。歌聲不斷,但還是強弱交替進行。蟬的歌聲從藏尚七八點鐘開始,要到晚上八點才會停止。但如果是陰天或者下雨,蟬就不會歌唱了。

瞭解了蟬的發音器官後,蟬唱歌的目的又是什麼?人們普遍認為,這是雄蟬在召喚伴侶,是情人們的大合唱。但法布林卻對這個似乎合情合理的看法表示懷疑:雌雄蟬混雜地棲息在樹皮上,近在咫尺,若歌聲是愛情的呼喚,實在沒有必要。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時候,雨蛙、綠蛙在灌木叢中發了瘋似的呼喊著,它們也是在召喚愛情嗎?是在向伴侶表白嗎?大多數的昆蟲在兩性之間的靠近會讓彼此安靜下來。因此,蟬的音鈸、蟋蟀的揚琴、雨蛙的風笛都能看成它們表達生存樂趣的一種方式,每一種動物都有它們特殊的表達生存快樂的方式。

鳥有著敏銳的聽覺,當有過往行人的交談、樹葉的擺動,它們便會馬上停止歌唱,甚至飛走。但在夏天,小夥伴們捕捉蟬簡直是輕而易舉,甚至不需要悄悄地走近蟬,用手輕輕一摳便可以活捉一隻蟬。蟬是真的聽力遲鈍嗎?法布林為此做過許多實驗,這個實驗過程令人難忘。法布林和炮手們在梧桐樹下安置了炮,裝上火藥,在仔細地觀察了蟬的數量,歌聲的旋律和音量後,炮爆炸了。但蟬的數量依舊沒有少,歌聲旋律依舊沒有變,聲音還是如此向量。炮聲對蟬的歌唱沒有絲毫影響。這令我大吃一驚,彷彿看見了蟬忘我歌唱陶醉的表情。雖然不能推斷說蟬是聽不見聲音,至少我們可以得出:蟬的聽覺非常遲鈍。就像俗話所說的那樣,叫喊得像個聾的。

瞭解了夏季的歌唱家——蟬,真心覺得蟬並不如人們所說的討人厭,或許當我和它們一同唱起的時候,還能樂在其中。這個炎炎夏日沒聽見蟬的歌聲,還真是有點遺憾呢……

昆蟲記讀後感 篇2

《昆蟲記》是法國的"科學詩人"法布林寫的一部觀察細緻的昆蟲學鉅著,又是一部文筆優美,富有詩意和情趣的散文作品!

1、《金步甲的婚俗》讓我很驚奇!金步甲們屬於"閃婚一族",總是上演一見鍾情。然而恐怖的是,雌雄蟲交尾後,雌蟲向雄蟲發動攻擊,竟然親手殺死它的情郎,並把情郎的內臟挖空吃淨,可憐的雄金步甲為了愛情而獻身。金步甲這種特殊的婚俗,從科學的角度講,,是由它們的飲食習俗決定的,我無法從人類的角度評價這種婚俗的是非對錯,只能在心裡慶幸,幸虧我不是一隻雄金步甲!

2、讀了《金步甲的食物》這一篇,我知道了金步甲是一種食肉動物,它們被稱作園丁,是因為它們是消滅毛蟲的專家。雄金步甲也是雌金步甲的美食。另外我還認識了黑步甲。開始我以為黑步甲裝死來騙過敵人,後來看到最後才知道那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真實的暫時麻木的昏沉狀態。在食素昆蟲中,有一些昆蟲能吃不同品種的植物,但不是所有種類的植物。不限食物品種的昆蟲是很少的。我在想這應該也是食物鏈的一環吧?

3、在《昆蟲記》裡,我最喜歡看的莫過於松毛蟲了。每到春天,你就會看見一條一條的毛毛蟲在松樹上爬來爬去。它們是專吃松葉的小傢伙。松毛蟲總是一隻跟著一隻排著隊去找食物的,非常有紀律。它們邊走邊吐絲,後面的沿著前面吐的絲前進。有一次,作者試著把一群松毛蟲的絲切斷了,又把它們放在花盆的邊緣,它們就一直吐著絲繞著邊緣轉圈,整整走了三天三夜。直到有一隻松毛蟲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它們才跟著走"魔圈"。真是又笨又可愛!

4、松毛蟲蛾是松毛蟲們的進化。忙碌一生的松毛蟲們把自己葬在離地面三寸的地方,織起繭子長眠。當它們化為鬆娥後,就像短跑運動員起跑一樣破繭而出。它用頭上如鑽頭的鱗片,鑽出一條十寸長的隧道通到地面上來。那個憨憨的小傢伙完全變成了一隻漂亮成熟又自由自在的蛾子了。其實,我們今天的努力學習,不也正是為了將來的.破繭而飛嗎?

5、《蟬》一章中細緻講述了蟬的一生:如何在泥土中挖掘隧道、蛻變成蟲、產卵和孵化。作者還通過事實糾正了人們一慣以來對蟬的錯誤的看法:古老的寓言裡,人們總是說蟬在冬天裡去向螞蟻乞求食物,事實上蟬從不需要靠別人的幫助活下去,螞蟻才是個貪得無厭的剝削者,它們常常把蟬的勞動成果據為己有。這個冤案啟示我:只有親自觀察、認真探究,才能遠離謬誤,接近真理。

總之,《昆蟲記》這部著作,讓我瞭解到了一些平時不為人知的許多的昆蟲世界的真相,學到了許多有關昆蟲的知識。法布林以這種探索大自然、勇於付出的勇氣和精神,為人類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他這種追求真理、探求真理的求真精神,是值得我一生好好學習的。

昆蟲記讀後感 篇3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書,是美味的精神食糧。有這樣一本書,它描寫著大自然最尋常,最不引人注意的可愛精靈,它是譜寫昆蟲生命的詩篇,他是一位偉大的昆蟲學家的偉大著作,它就是《昆蟲記》。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用畢生精力所創造出的奇蹟,書中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輕鬆詼諧的語調生動形象地、細緻地描寫了昆蟲的習性與生活,讓我們不禁感嘆,作者該是多仔細認真吶!連那麼微不足道,還沒指甲蓋大的昆蟲都描寫的那麼全方位!I服了him.我們也要感謝他,要不是他,我們怎麼會了解到昆蟲的真實生活情況呢?向這位偉大的昆蟲家致敬!

大家還記得《伊索寓言》中“螞蟻與蟬”的故事嗎?故事中,蟬在夏天只顧著唱歌,冬天來了,什麼食糧也沒準備,就去向螞蟻討要。可螞蟻卻說:“你夏天忙著唱歌,那冬天就去跳舞吧!”故事中蟬被化身成了不勞動就想獲得“食糧”的懶者,可事實恰恰相反,蟬才是真正勤勞的一方,而螞蟻則是可惡的討要者!七月,當其他昆蟲都在為口渴苦惱,失望的在已經枯萎的花上想找點喝的東西的時候,蟬則舒服地坐在樹枝上唱歌。當蟬唱到口乾的時候,就會伸出他那好像錐子一樣的嘴巴,刺入柔軟的樹皮吸食裡面的汁液,這個時候,偷偷躲在一旁的`螞蟻就會跑出來,想要趁機舔、吸。而蟬則會很大方的抬起身子,讓他們享用。但沒想到,螞蟻得寸進尺,咬住蟬的腿尖,拖住蟬的翅膀。爬上它的後背,甚至抓住它的吸管,想把吸管拔掉。最後,蟬則沒有辦法,不得已拋棄自己所鑿的井,悄無聲息的離開了。於是,螞蟻的目的達到了,霸佔了蟬的井,喝光裡面的汁液。

靜謐的夏夜,紗窗上點起了一盞又一盞綠色的燈籠,給整個夏夜帶來了無盡的美好與幻想。相信大家對螢火蟲都不陌生吧!我以前特別喜歡螢火蟲,認為他們就是夏夜的美麗精靈,他們是那樣的美好。可看了《昆蟲記》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它是“披著羊皮的狼”!我以為螢火蟲是吃植物的,可事實上,它們吃的是蝸牛。吃蝸牛就算了吧,還要把蝸牛變成液體,不就是把蝸牛化成汁嗎?想想都覺得噁心……

常聽大家說螳螂殺蟲不眨眼,會吃同類,原來我一直不信,後來從這本書中瞭解到,螳螂之間確實存在自相殘殺的局面,而且,在它吃同類的時候,面不改色心不跳,十分泰然自若,那副神情簡直和他吃蝗蟲、吃蚱蜢的時候一摸一樣,彷彿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螳螂還具有食用自己丈夫的習性,這可真讓人吃驚!再吃自己丈夫的時候,雌性的螳螂會咬住她丈夫的頭頸,然後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後,剩下來的只是它丈夫的兩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螳螂真的比狼還要狠毒十倍啊!聽說,即便是狼,也不吃他們的同類。這樣看來螳螂真的是很可怕的動物了!

怎麼樣?這本書不錯吧!還在等什麼?心動不如行動,快拿起《昆蟲記》,在昆蟲的世界裡遨遊吧!

昆蟲記讀後感 篇4

法布林是法國著名的作家和生物學家,他一生寫過二百多篇《昆蟲記》。我早聽說《昆蟲記》名揚天下了。那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昆蟲記》,我喜出望外,心裡樂開了花。剛拿到《昆蟲記》,它就像一塊奶油蛋糕深深地吸引著我。因為裡面的昆蟲不但有趣而且生動:有可憐的鳴蟬、膽小如鼠的蛐蛐、可怕的狼蛛、五毒之首的蠍子、勤勞的蜜蜂、長毒刺的黃蜂……這本書主要講了一些昆蟲的家庭生活、捕獵技巧和外貌特徵等。

就說那可怕的狼蛛的產卵和母愛吧!狼蛛是節肢動物,身體主要分頭、腹兩大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之一。狼蛛有一個又小又圓的頭,頭上長著八隻眼睛和恐怖的毒牙,還有八隻長毛的長腿;腹是產卵用的。狼蛛真令人望而生畏啊!一年夏季的一天,法布林在一叢迷迭香的花下見到一隻挺著巨大肚子的狼蛛,這表明它既將臨產。法布林見了馬上用捏子小心翼翼地把狼蛛夾起,輕輕地放入一個既透明,底部又放著泥土的大瓶子裡,留作觀察。幾天後,狼蛛開始產卵了。只見它先在地上織了一張網,大小相當於一隻手掌。蛛網很粗糙,也不成形,卻相當穩固,接著,母狼蛛吐出一些更結實的絲,織成一個圓狀的白色球體。上面留了個小口子;再把胎部對準小口子,產下一粒粒金黃的卵;;產完後,狼蛛把口子封上。最後,它把那張不成形的網用腳踹到一邊,把卵袋往身上一背,卵帶就成了它的無價之寶。狼珠媽媽把它的“寶貝丸子”保護得嚴嚴實實的,無論行路、休息、捕獵、逃跑,狼蛛媽媽與它的卵袋每分每秒都不離開。如果卵袋意外脫落了,狼蛛也會飛速地拾起卵袋。狼蛛的母愛真深啊!

讀了法布林的《昆蟲記》,我知道要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還知道法布林對昆蟲是那樣的好奇,所以才去專心致志地觀察、研究昆蟲。

法布林是法國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最近我又開啟《法布林昆蟲記》,看其中的《聰明的'獵人節腹泥蜂》。

讀著,讀著,我被節腹泥蜂阿布的偉大母愛精神所深深感動。阿布很關愛自己的小寶寶。她為了給小寶寶尋找食物——最有營養的象鼻蟲,和比自己重幾倍的象鼻蟲進行了殊死拼搏。她在強敵面前不屈服、不低頭、勇敢戰鬥,不怕犧牲。最後,阿布得意洋洋地抱著比她足足重兩倍的象鼻蟲飛回了家。幼蟲們都用尊敬的眼神看著媽媽,覺得媽媽阿布真了不起。他們決心長大以後,也要像媽媽一樣,成為一個勇敢的捕獵高手。

動物都有這樣令人感動的母愛,更何況我們是人類呢!我的外婆、奶奶、媽媽何嘗不是這樣呢?不管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寒風刺骨的冬天,四季如一日,每天都早早起床,做早飯,送我上學。遇到我生病的時候,又沒日沒夜地守護在我的身邊,盼著我早日恢復健康。她們為我的成長,真的是付出了很多很多……

我感謝外婆、奶奶、媽媽和我的親人們,我更讚美偉大的母愛精神。

昆蟲記讀後感 篇5

有這樣一本創造了奇蹟的書,為什麼說它創造了奇蹟呢因為它記載了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生育和死亡,而且它創造於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間,在那個時期,昆蟲學家的“田野實驗”是不被認可的,昆蟲學家們只是將昆蟲做成標本,睜大眼睛觀察,卻不思考真正的昆蟲的習性與本能,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敢於衝破傳統思想的昆蟲學家——法布林。

初看這本書的題目,還以為是一本科普讀物或是觀察記錄什麼的,所以並沒有在意,只是漫不經心的去閱讀它,可當我讀了才不到一半的時候,我便被它深深的吸引了。

於是,昆蟲的顏色是從哪裡得到的蝗蟲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些問題久久縈繞在腦海裡,使我不得不如飢似渴的讀完了它。

這本書使我受到了無數的啟發。

蟬,這位大自然的歌唱家,雖然在炎炎夏日為我們帶來了高昂的歌聲,可人們似乎並不喜十分歡它。

法布林拋開世人對蟬的看法,開始了他對蟬的研究。

很快,他便發現蟬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勤奮者。

反之,被人們授予極高榮譽的螞蟻竟然是凶悍的劫掠者,它們將蟬辛苦尋得的食物一搶而光。

這使我懂得看待問題時不能光依據別人對待此事的看法,而要自己去尋覓真正的答案,並且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鑽研。

寄生蟲,這種似乎被世界上所有人所唾棄的昆蟲很快也成了法布林的研究物件。

在人們看來,它們天生懶惰,靠奪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來維持自己的.生存。

但法布林在妥協此看法的同時也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

他認為從本質上來說寄生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行獵行為。

表面上是坐享其成,但實質上寄生蟲付出了勞動。

他還舉了幾個例子來證明了這一觀點。

為寄生蟲家族洗去了千古罪名。

法布林這種求真精神使我大受感動,他不論昆蟲們以前作了什麼,只從自己的實驗裡去真正的瞭解他們。

法布林的這部書,咋看起來是十分枯燥無味的,可當你深入去了解它,你便會發現,法布林不僅僅是一位昆蟲學家,還是一位作家!“螢火蟲的光是白色的,十分柔和而且幽靜,沒有一點兒刺激,就像星星的光華被這隻小小的昆蟲給收集起來了一樣。

讓我們懷疑天上的星星原本就是無數螢火蟲在那裡睡眠。”如此一段優美的文字正是出自法布林之手。

因此,人們讚譽法布林“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書寫”。

總而言之,《昆蟲記》這部書給了我無數的樂趣與無數的啟發,我認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

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的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體會和感想,必須會明白的更多。

昆蟲記讀後感 篇6

“我們所謂的醜美、髒淨,在大自然那裡都是沒有意義的。”——題記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最開始,我與很多人一樣,都對昆蟲不理解甚至有著可怕的刻板印象:也許是看到蟑螂時的驚慌失措,是對於夏日裡刺耳蟬鳴的厭煩,又或是不解蟈蟈和蟋蟀之間的比賽到底精彩在哪裡......

直到這個夏天,因《昆蟲記》的出現,讓我瞭解了這幫可愛的小傢伙們,地下的世界不再陌生,它們好像也和我們一樣,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忙碌,也許下一秒就會有比它們大出幾百倍的動物將它們一腳踩扁,但卻依舊在當前經營好每一秒鐘。

在昆蟲學家法布林的筆下,昆蟲是充滿智慧,有頭腦的。螳螂會為了捕食而挖空心思,平日裡看起來是典雅優美,安詳溫柔的樣子,卻會在獵物來臨之際立刻收起自己祈禱的姿態,迅速把獵物送到兩把鋼鋸之間,再夾緊,這樣的方法百發百中。它們,善於偽裝。聖甲蟲有著做窩築巢的崇高本能,看起來長且笨拙的爪子阻擋不了它們“雕塑家”的氣質,將自己藏在洞穴中,一心一意地加工被它運入洞中的糞料是基本操作。它們,心靈手巧。“蠍子是最先把近乎我們人類的.母愛傳給自己的孩子的”這是作者對母朗格多克蠍的評價,它們是稱職的母親,小寶寶在自己母親身上時,會讓人感受到溫情,對於自己的孩子母朗格多克蠍收起自己看似惡毒的容顏,對孩子關愛有加。它們,溫暖純良......

昆蟲是那麼的不起眼,但它們的靈動可愛會讓我認識後忍不住想去了解。

那就從螞蟻生態箱開始吧,小小的透明塑料盒裡是藍色的螞蟻凝膠,待螞蟻們搬進“城堡”內,就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排隊覓食時的它們盡然有序,不爭不搶。發現水源時的它們知道去分享並保護。成群結隊的螞蟻穿梭在容器內,似乎不厭其煩地每日都重複著同樣的動作,來來回回,一忙碌就是好幾十天。極有趣的大概就是看螞蟻們挖掘地道了,它們有嚴謹的佈局和專業的施工團隊,每個人好像都為了自己的KPI而奮鬥。我最喜歡趴在地上,呆呆地看著它們一路向下挖,有時候還會造個小洞儲存食物,一觀察就是幾十分鐘。現在我才開始理解法布林看似怪異的行為,它為如此渺小的生物而痴迷,用了好幾年重複著提問、觀察、實驗、結論,記錄的迴圈。世人不懂,是因為他們沒有看見各種昆蟲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還沒領悟到屬於它們的可愛之處。

仔細想來,在人類看不起昆蟲的時候,人類真的比昆蟲做的好嗎?除了體格龐大,處食物鏈頂端這樣約定俗成的優勢外又剩些什麼呢?螞蟻過河,它們會與自己千千萬萬的同伴們抱在一起,滾過小溪,也許它們還是會面臨被湍急的溪水沒過去的風險,但團隊的力量讓他們的結局不一定是必死無疑。但是人類真的會放棄利己來成全別人嗎?

地底下也是一個小社會,有時候我們也應該放下俯視的姿態,學會去平視並給予尊重,讓蟲鳴在記憶中迴盪。

昆蟲記讀後感 篇7

我讀了一本叫《昆蟲記》的書,我很喜歡。

節腹泥蜂給我最大的印象是它的動作很敏捷,它在一眨眼的時間內就飛到獵物身邊,在獵物還沒有準備攻擊的時候節腹泥蜂就已經把它擊倒在地了。節腹泥蜂的力氣大得驚人,它可以抱住比它還要大的獵物。節腹泥蜂的 最大特點是捕捉獵物時能夠迅速刺中獵物的神經,使獵物無法動彈。

很多人都認為蜘蛛很可怕,我猜這和蜘蛛可怕的外表有關,大多數蜘蛛都是沒有毒的'。不過,少數蜘蛛是有毒的。義大利人就有關於舞蛛的傳言,它的毒刺能使人痙攣並瘋狂地跳舞。

作者想捉一隻舞蛛來觀察。他先餵了它土熊蜂,第二次餵了它木匠蜂。舞蛛咬了木匠蜂的頸後根部,木匠蜂就死了。

後來,他用小麻雀做實驗。麻雀的腿被咬後,流出一滴鮮血,不一會兒它的腿變成了紫色。麻雀胃口好像沒什麼影響,喂遲了還要發脾氣。兩天後它不再吃東西了,縮成一個小球一動不動。

最後他用鼴鼠做試驗,鼴鼠被咬後不停的撓鼻子。第二個晚上,它完全不吃東西了。大約在被咬的三十六小時後,它死了。

我讀了這本書後知道了要遠離這種蜘蛛。還要向作者學習做事認真,觀察仔細。

聽,誰在這悶熱的夏季裡歌唱? 看,誰在煙囪裡築巢?這些千奇百怪的事物到底是什麼呢?哦,原來是法布林的著作的一個個惹人喜愛和厭惡的昆蟲們

記得一個寓言,那裡訴說了一個故事:蟬在整個夏天都一直歌唱,而螞蟻們卻在儲存糧食,到了冬天,蟬去向螞蟻祈求食物,螞蟻問:“夏天你在幹什麼?”蟬說在唱歌,螞蟻不屑的說:“你夏天去唱歌,那麼你冬天就去跳舞吧!”這個寓言形象的諷刺了蟬等不務正業,想不勞而獲的人,但是蟬真的是不勞而獲嗎?法布林用了幾十年的觀察,否定了這種說法。

蟬總是在枝頭歌唱,然而它卻永遠感覺不到飢渴,因為如果它累了,就在樹上開個小洞吸取汁液就行了怎麼會缺衣少食?然而螞蟻卻並不是勤勞的,他們是一群強盜,在炎熱的夏季,他們為了食物,總是去搶奪蟬的“井”蟬不得不到其他地方去,繼續開鑿下一口“井”。

中國有個成語“金蟬脫殼”就是由蟬而演變來的,蟬在還沒有出陸地時,他能夠在自己的隧道里用肚子裡的一種東西來弄成灰泥,來將自己的以後到陸地的通道隧道加固,從而容易爬出去。

出去後的蟬,要經過一次蟬脫,脫掉自己的那一層皮,才算是真正的蟬。

蟬雖然聲音鳴叫的聲音很大,但是卻無法聽見,就這樣一直放聲歌唱著,不知疲倦的歌唱著,一天法布林拿著,蟬並沒有看見,然而槍放出去,聲如霹雷,卻沒有影響,依然如故直到生命的終結。

昆蟲記讀後感 篇8

今天中午收到了一個特殊的快遞,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這是我在寶寶地帶第一次申請試讀就得到的一本書。這讓我既興奮又好奇,像個孩子似的天天盼著:書怎麼還不來呢?終於,它在今天到了。儘管沒有立即開啟快遞的袋子,但我還是一下就猜到了是《昆蟲記》,我把袋子放到了手包裡,到家之後抑制住興奮勁,陪寶寶吃晚飯後才告訴他:“媽媽今天帶了新書給你讀,喜不喜歡?”寶寶當然喜歡啦!之所以飯後才告訴他,也是因為如果飯前告訴他,他就會一直看書而不好好吃飯了,呵呵。

我和寶寶一起小心翼翼地把袋子開啟,裡面是一層厚厚的報紙。寶寶問:“怎麼還有報紙呢?”可見寄書出來的老師有多麼細心了。再把報紙取掉,就看到書的廬山真面目啦!——是一本《胡蜂》。這是一種我一直會有點怕的昆蟲,儘管自己沒有被蟄過,但曾看到別人因為它而痛苦。我和寶寶一起,同樣帶著一顆好奇的心,翻開了書的第一頁。

先看到目錄,全書總共分成六部分,分別是:地下宮殿的建築師、龐大的地下宮殿、負責任的育嬰員、不要隨便走進胡蜂的家門、胡蜂家族的神祕死亡、廢墟里的大食客。下面開始讀書啦!

寶寶剛剛2歲2個月,如果是一頁一頁的翻給他讀,他是不耐煩的。於是我們折中了一下,撿有圖畫的給寶寶講。或許是因為生活中沒有見到過胡蜂的緣故,寶寶很好奇,不停的問:“媽媽,這是什麼?”我一一解答,同時自己認真讀書裡的介紹,也一樣很長見識。我會用自己的語言講給寶寶聽,比如胡蜂的眼睛長得什麼形狀、胡蜂的寶寶是什麼顏色的、胡蜂的翅膀和蜻蜓的翅膀像不像呀?胡蜂還穿著黃黑相間的禮服呢,真神氣!寶寶聽得津津有味,我也陶醉其中,非常享受。

老公在我們讀書的時候,給我們拍了幾張照片,儘管都不是特別清楚,但我們專注的表情還是被拍下來了。我和老公都一致認為:這套《昆蟲記》適合2-10歲之間的孩子讀,是很好的科普讀物,其中的.語言比較優美,不是純粹的兒話,因此如果給5歲以下的孩子讀的時候,最好用爸爸媽媽平時給寶寶讀書時的語氣、語速、聲調來讀,這樣寶寶更容易聽懂,畢竟他們的理解能力還有限,如果原原本本的按書上的來讀,孩子可能比較容易失去興趣。

正如昆蟲學會理事長黃大衛在《序》中所說的那樣:這套書不僅有助於孩子們接近自然,永遠保持對大自然的親近感,永遠不泯滅對大自然的好奇心;還可以讓孩子們學會尊重每一個小生命,懂得生命的內涵,培養健康的身心、人格。

我深以為然。

是為首次讀書報告。

昆蟲記讀後感 篇9

這個寒假,我最愛看的書是《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他出生在法國南部的一戶農民家庭,雖然家境貧寒,他仍然抓緊一切時間自學。後來,他獲得了教師職位,在課堂教學之餘,他閱讀了一本昆蟲學著作,從此萌生了要畢生研究昆蟲的偉大志向。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穿著農民的粗呢子外套,吃著粗茶淡飯,不知疲倦地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終於撰寫出10本科學鉅著-《昆蟲記》。

我喜愛這本書的原因可多啦!首先,它不像其它的科學書,文字特別多,讀起來很枯燥,讀著讀著就沒興趣了,而這本書有圖有文字,當我閱讀的時候,就彷彿走進了昆蟲的世界裡,我甚至覺得觸控到了它們的身體,聞到了它們的氣味,成了它們中的一份子。每次拿起一本《昆蟲記》,我總是如飢似渴地往下讀,。這也是我為什麼我最愛看的書是《昆蟲記》的原因。其次,讀完《昆蟲記》,我對昆蟲們的生活習慣就有了很多的瞭解,我知道了夏日音樂家蟬是用一個抽水機般的`長嘴來吸收樹汁的,我還知道了生活在地下的毒王狼蛛是怎樣捕捉獵物的,當然,我還了解到神祕的隱士蠍子會用尾巴上的毒液來捕捉食物。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第六冊《蔬菜大食客-菜粉蝶》。菜粉蝶能以驚人的速度吃掉捲心菜,還會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它一次能產下200粒左右的卵,但是隻能有三四隻卵變成菜粉蝶。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是因為它的天敵赤眼卵寄生蜂,小繭蜂和黃金蜂的存在。如果沒有天敵,那麼菜粉蝶的數量就會不停地增加,整個世界就會變成菜粉蝶的天地了。法布林的《昆蟲記》,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神奇的昆蟲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昆蟲,它們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它們都是一些可愛的小生命,我們都應該愛護它們,讓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法布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來研究昆蟲,從來都不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是充滿愛心地在田間研究。他對昆蟲們的熱愛才讓他寫成了這麼有名的著作。

《昆蟲記》不僅僅浸淫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這就是法布林精神。如果沒有那樣的精神,就沒有《昆蟲記》,人類的精神之樹上將少掉一顆智慧之果。法布林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法布林的心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和對自然萬物的讚美之情,他以人性觀照蟲性,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並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在其樸素的筆下,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如優美的散文,人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閱讀本身就是一次獨特的審美程。

昆蟲記讀後感 篇10

法布林以他精彩的文筆寫成了譽滿全球的《昆蟲記》,這部鉅著在世界自然科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昆蟲記》堪稱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多少年來,深受讀者們的喜愛……

在《昆蟲記》一書中,講述了一個個有趣的昆蟲故事。如:蟬在地下“潛伏”了大約有四年之長,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鑽出地面。夏日裡,在樹上盡情歌唱5個星期之後的它們便繁殖下一代然後死亡,還有: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來儲存食物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的;蜣螂的工作比農民的工作還要辛苦,但是蜣螂卻比農民還要任勞任怨……諸如此類的種種昆蟲故事與奧妙便蘊含其中,耐人尋味。

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都不知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鬆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只捕小的,這樣每隻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麼樣?聰明吧!

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瞭解了許許多多的昆蟲,他們雖然看起來渺小,但在法布林的筆下它們卻成了一筆思想寶藏,這些寶藏以它獨特的方式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不保護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無疑丟失了許許多多的財富,環保的重要性毫無遮蔽的展現,通過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繼續讀下去,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蟬蟲的蛻變,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塔藍圖拉毒蛛,我看到他反覆的觀察和實驗,尋找大量例證,反覆推敲,一步一步推斷舍腰峰的窠巢的製作材料,螢的捕食過程和捕蠅峰的捕食過程,蜜蜂的超人的記憶力……

法布林為探索真理而投入畢生心血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世界的神奇和美妙,又讓我感受到了法布林超人的毅力和細緻入微的觀察。《昆蟲記》以它獨特的看待問題的角度,理解問題的深度,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人。

我在這裡衷心地推薦大家讀一下《昆蟲記》。我歎服法布林為了探索大自然所付出的忘我精神;更加歎服他對昆蟲、對大自然的鐘愛。他讓我們知道了:昆蟲同樣富有智慧。並呼籲我們一定要熱愛我們的大自然以及一切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生物。法布林帶我們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他更希望我們用雙手來保護這一個昆蟲世界。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布林的昆蟲世界,去傾聽大自然的吟唱。並一起保護大自然,保護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所有昆蟲。

法布林憑藉著廣博的知識、詼諧的趣味以及精彩的文筆告訴我們昆蟲並不渺小,而是缺乏發現的眼睛。

昆蟲記讀後感 篇11

讀完《昆蟲記》,輕輕合上書,細細回味著書中那些生動細緻的描寫,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陣陣波瀾,沉浸在這個奇妙的昆蟲世界裡,彷彿自己也化身為一隻長得像人類的蟲子,會飛會爬樹會鑽洞,在法布林的顯微鏡下,翻動著眼皮,揮動著觸角,調皮地和他打招呼。

《昆蟲記》是一本描寫昆蟲生活習性的書,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在法布林的筆下,這些在我們眼裡微不足道的小昆蟲表現出它們獨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門人充當著守門衛兵的角色,同類來了就讓開放行,異類來了就趕跑;迷宮蛛的網編織得像一個迷宮,其他昆蟲掉進去就“走”不出來了;蟈蟈兒看起來好像是食素的,只吃青草,其實它們是一群“偽素食者”……這些小生靈在作者的筆下表現得活靈活現,會唱歌,會跳舞,有歡喜,有悲哀,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在法布林的筆下,這些昆蟲具有了人性,和人類一樣有喜怒哀樂,也有高尚的奉獻精神。我對這幾句描寫遂蜂“守門人”的話還記憶猶新:“也許三個月以前,那時它還很年輕的時候,它曾經為了自己和後代們在這裡單槍匹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幹得筋疲力盡,一直到現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沒有停下勞動,它還在用它微薄的餘力守衛著這個家。它已經不能再做母親了,可是它依然能夠為家人守衛大門,抵擋不速之客。”看完這幾句話以後,我被遂蜂“守門人”那深沉的母愛所震撼了。年輕的時候,它為了自己的家庭奔波著;老了,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守衛這個家。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的許多母親不也是如此嗎?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操碎了心,兒女長大後雖然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幫忙的了,可是心中卻仍然裝滿了沉甸甸的母愛,一直惦記著自己的孩子,想要再做點什麼。

昆蟲世界精彩絕倫,歷史和人類一樣久遠,我聯想昆蟲世界和人類世界,細細對比,才發現,原來昆蟲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何以前就沒人去發現這一點,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卻發現了?後來我才知道,法布林將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昆蟲的研究中去了,因此,他發現了昆蟲的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為何只有法布林能夠孜孜不倦地投入到昆蟲研究呢?我覺得是因為他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嚮往大自然。唯有如此,方能留下如此鉅著,啟迪著一代又一代後人。

《昆蟲記》雖然看起來平平淡淡,都是說昆蟲世界的小事情,但卻蘊含了作者對生命的無比尊重,對大自然的無限嚮往。《昆蟲記》讓我瞭解了昆蟲,更讓我瞭解了生命。作為自然界最高階的動物,愛護昆蟲,保護好大自然永遠是我們人類的使命。

昆蟲記讀後感 篇12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動地開始閱讀一本書——《昆蟲記》,它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曰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巨集偉詩篇。法布林窮其畢生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他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給後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了現代文明。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就是這樣一個奇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絡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而且,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它的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也很有真實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臨其境。被我因為厭惡而忽視太久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昆蟲記》,讓我重新喜歡上了這些小生靈,發現它們並不討厭,相反,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是《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與小說,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的,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