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長恨歌》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6.62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長恨歌》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長恨歌》讀後感

關於《長恨歌》讀後感1

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三四年代的舊上海。王瑤琦因攝影師的極力推介,成為“滬上名媛”。後來,她又得到可以做她父親的將軍張儀良的心儀,搖身變為上海知名的“三小姐”。在張將軍遭遇空難後,她又與康明遜偷食夢果,生下女兒薇薇,卻把女兒栽髒於薩沙。正在他進退兩難時,她又遇到了了可以做兒子的“老克臘”的垂青和鍾情。但最後被見利忘義的“長腳”殺害。這故事雖說有上海弄堂的悠遠、少女閨閣的溫馨、白鴿般的純潔和鄔橋的杜樸,但終究因故事的平淡、蒼白和單薄而失去了一些吸引力。小說開篇就用密不透風的散文化語言和近20頁的版面去描繪上海的弄堂、閨閣和街衢,而不描寫半個人物,這分明是作家在賣弄文采。這難以讀動的語言讓小說走入了死衚衕,也讓小說失去了可讀性的趣味性,像一個“長篇化”的'散文,這捨本求末的做法無疑是不可取的。像這“機械化”一篇篇散文的銜接,讀來讓人感覺怎麼都像在讀一篇散文,而不是在讀一篇小說,這還叫小說麼?

小說中。除了王瑤琦一個從一而終的人物外,其它的人物都是半道殺出又中途退出,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而且,小說的敘述方式就像一個又一個鏡頭的剪接、疊加,還夾雜著搖晃和斷裂。這電影記錄片式的跳躍和蒙太奇式的回覆加大了閱讀的難度。分散、淡化並削弱了小說的主題思想,使之趨於平淡,沒有戲劇化的矛盾衝突,讓人找不到故事的高潮。而且,小說描寫的盡是一些開麥拉、照相和跳舞等小女兒情態之類的婦性話題,顯得不夠大器和大度。

用《長恨歌》作書名,作家顯然用心良苦,可惜的是,她從唐代詩人白居易那裡借來了題目,卻借不來白詩的藝術張力,豐富意蘊和深刻內涵。在這虛擬化的故事中,王瑤琦的愛情悲劇無疑是作家“長恨”的理由,其實這只是當時舊上海獨特的文化背景、歷史人文、民俗風情和“她”那隨波逐流與破罐破摔的愛情觀衝撞和磨合的必然,也是“她”戀父情結和自戀情結交相作用的結果。她沒有經歷刻骨銘心、大悲大痛的愛情,也沒有為之付出過什麼,實在是沒有什麼可以值得“長恨”的,而勉強冠以“長恨”,就顯出了婦人式的嘮叨、瑣碎和矯情,還有幾分自怨自艾和顧影自憐。這好像不大符合大腕級作家創作風格。

關於《長恨歌》讀後感2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長恨歌》

那是一條黃昏夢殘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驛積澱了江楚流香的亭閣。著一條漫卷的青絲帶,映著斜陽走過碧坪,你輕曼的溫柔,異於北國的風雪,你的妖嬈更有著明晰的江南芳韻。江南的水無私的把你妝望,綠林薰陶成你的素雅,天生麗質一朝秀選,卻都化作淡淡的歷史傷雲。

夜,靜的出奇。

你踏著唐朝宮殿的.紅地毯,吟著那江南的曲賦信步而來。久睡的長安,投下一片卓麗的雲彩,那是江南的水給她織的嫁衣嗎?“一枝紅豔露凝香”“春風拂檻露華濃”,這豔容勝過冬日裡貞傲的梅和寺裡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迴應這春來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筆顫動了。

或許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許一方愛的曙光將要在冷冬擦亮,或許這都是冥冥之中從未休止的撥動的命弦。雄偉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國端重的氣韻,也抵不住她輕盈的舞姿,和浪漫時節的回眸一笑。已再沒有了她的倩影。遠去的車跡,回首這雄偉的金殿,天摧殘星,月蝕清夜,玉階生怨。

那夜的馬嵬驛,在祭奠絕代的紅顏。

那夜的馬嵬驛,著裳的紅樹謝了。

那夜的馬嵬驛,好美,好涼。

明皇落淚了,哭的悽慘,哀惋。窗,開著,缺月無聲,門扉裡透著沉沉的鼻息,青松漏著幾段光隙。昨日的記憶,是車如流水馬如龍;今日卻是伊人歸去,從此陰陽。(萬利文學)

宮闕里,依舊有曾經舞動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場浮華之後,悄然離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聲斷斷續續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襲霓裳濾出的滴滴清淚。

紅晝月弭,風輕掠。木積香山雪,冷宮闕。竹鬆懈,輕紗妝玉階。伊人眉籠,彤如月。月曳輕波,皎渡仙橋鵲。冷夜誰人解?——《長生殿》

有人說:“她愛明皇,不愛天下。”

有人說:“她的擁有使千萬民眾一無所有。”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

我淡然對曰:“歷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墮落在漫舞飄飄的溫柔鄉里,卻看不到他自身的墮落。”

日月成為流年,她終於化為愛的殉鵲,天空一片澈藍。長生殿裡,也許只有一對仙侶,在暗淡中撫琴,歌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