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圍城》讀後感11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6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圍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優選】《圍城》讀後感11篇

《圍城》讀後感 篇1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第一次閱讀《圍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話。這本書的題目也是取自這句由書中才女蘇文紈所說的話。其實這本書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

小說以方鴻漸的一生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在感情上,方鴻漸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對鮑小姐,他失敗於膽怯而無力反抗;對蘇小姐,他失敗於不敢多言,優柔寡斷;對唐小姐,他失敗於無所行動;對孫小姐,他失敗於沒有判斷力,掉入孫小姐設的婚姻陷阱,最終只能自食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他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

而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裡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他離開那裡後,卻還要面對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著。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地接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地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其實文中所有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利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錢鍾書先生以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城內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著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圍城》讀後感 篇2

“冷若冰霜,豔若桃花。”本是一句對文中蘇文紈的評價,但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對蘇小姐的評價,更是本書的靈魂所在。

蘇小姐如此,然而文中其它人物又何嘗不是如此。更甚於書中所述“圍城”也逃不開這八字的短評。

“圍城”看上去冷若冰霜,然而當人們真正品味其中,又何嘗不能豔若桃花?方鴻漸終了一事無成,似乎命運於他冷若冰霜,然而若他在人生任何一處改變態度,誰又能說她的命途不會豔若桃花?

魯迅先生曾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圍城,大抵也是如此。世上本沒有圍城,被困住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圍城。或者可以這麼說,圍城,不過是各人加予自己或他人的枷鎖。

曾有人這樣說:“一個人的`記憶就是座城市,時間腐蝕著一切建築,把高樓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不往前走,終會被沙子掩埋。所以,我們淚流滿面,步步回頭,可是隻能往前走。”沙城,就是一個人的記憶;記憶,也可能變成一個人的圍城。

偶爾可以夢迴沙城,那些建築依舊精美,即使它變成圍城,它也依舊美好,豔若桃花,但那僅僅限於回憶,當我們沉溺其中,整座城市便會開始崩潰,把所有美好通通埋葬,只餘冷若冰霜的圍城。

《圍城》一書以方鴻漸的生活為主線,講述他如何一步步走向圍城,一步步將命途趨向冰霜般的寒冷境地。誠然於他而言,圍城本就存在。從他最初出國求學不成而弄虛作假開始,他便一步步踏進城中。然而,本可以如桃花般豔美的城,終在他的軟弱與怯懦下冰封千里。

我們沒有權利改變世界,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儘管我們無法強大到拒絕走入圍城,但我們至少可以令圍城宛如桃花般優美,而非千里冰原般寒冷。

書中的方鴻漸,其實很可憐,然而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他本有那麼多機會走出冰冷的圍城,給自己一個豔美溫暖的圍城,可他卻都一一放過。

無論是情感,亦或是生活,當斷則斷。只有果決的做出抉擇,才不會令記憶的沙城變成冷若冰霜的圍城。

所以,即使我們無力阻攔記憶的沙城變成困住大家的圍城,但我們至少也一定可以做到不讓它變成一座冷若冰霜的圍城。

命運,圍城,究竟會冷若冰霜,還是會豔若桃花?選擇權永遠都在我們自己身上。

《圍城》讀後感 篇3

《圍城》堪稱中國近代小說中的經典,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方鴻漸在歐洲遊學後,回到中國後發生的事。方鴻漸,書本的主人公,方鴻漸在歐洲遊學期間,遊手好閒,荒廢學業,混了幾年後,什麼收穫也沒有,方鴻漸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就從騙子手裡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的文憑,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

在回來的船上被留學生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在他到達上海後,在死去的未婚妻父親周先生開辦的銀行裡任職。此時,方鴻漸獲得了大學同學蘇文紈的喜愛,但又與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在蘇文紈、唐曉芙二人之間,並且在那段期間結識了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也被趙辛楣當做情敵,後來,在方鴻漸最終與蘇文紈、唐曉芙二人感情結束後,蘇文紈嫁給了詩人曹元朗,而趙辛楣也明白方鴻漸並非其情敵,從此與方鴻漸成為了好友。那時方鴻漸也逐漸與周家不和。

抗戰開始後,方鴻漸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在三閭大學裡上自校長、訓導長、各系主任,下至職員、學生、甚至還有家屬,都捲入了一場又一場的.糾紛,排擠,競爭,一時間三閭大學成了競相逐鹿的舞臺,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在結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

方鴻漸在報社工作,薪水很低,於是打算應趙辛楣邀請去重慶謀職。這時孫柔嘉請她姑母給方鴻漸找了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方鴻漸覺得孫柔嘉和她姑母在貶損自己的人格,動手打了孫柔嘉,孫柔嘉憤然離家而走。方鴻漸回到空蕩蕩的家裡,心裡一片茫然無措,小說在一陣老式自鳴鐘的聲音“當、當……”中結束。

《圍城》一書中作者用幽默的文筆使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但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常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

《圍城》讀後感 篇4

前段時間,我翻了下讀書時候的書籍,看到了《圍城》《愛的教育》等,於是我又拿起了《圍城》看了一遍。感觸和那時候又有不同。

小時候會跟著作者的筆跡,跟隨作者的想法去感悟這個文章的意境,但是現在更多的是自己的感觸。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而我覺著圍城處處存在,任何人都會有面對圍城的時候,只是沒有那麼深刻的認識,不會如錢鍾書那樣將這種感覺以文字表達出來。

我有2個侄女就相差2歲,當小侄女在喝藥的時候,大侄女總認為小侄女在吃的要比她的好吃,但是大人總不給她吃,總是推掉大人給他的零食,要吃小侄女的藥。吃藥就是那個圍城,圍城裡的小侄女不喜歡吃這個藥,圍城外的大侄女想吃這個藥。

我們工作也經常會有這個情況發生。例如倉庫的倉管員。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倉管員是很輕鬆的活,只要管理庫存就好,但是這個管庫存也是一個技術活。首先要會電腦的基本操作;其次要和車間不同的員工打交道,如果發生流程不清楚或者無法溝通的還要找領導解決;再次要和供應商物流溝通,協商好卸貨事宜和到貨時間;最後才是倉庫庫存的管理和整理。

圍城裡的倉管員感覺工作很繁瑣,車間員工只要手工操作,不需要那麼多的溝通和電腦操作,心理滿是羨慕,而圍城外的車間員工則認為圍城裡的倉管員坐在辦公室要比它們在車間工作輕鬆和舒適。其實這個是相對的,倉管員付出的`更多是腦力,而車間員工付出更多的是自己的勞力,所以工作性質不同,所要承擔的工作責任也不同。

其實,那個圍城根本不存在,只是自己給自己建的一個藉口。別人的家庭、別人的工作、別人的成就,那都是別人努力給自己爭取來的,在圍城外的你怎麼可能瞭解別人的那些付出;而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失敗,那都是自己作的,在圍城裡的你怎麼可能瞭解圍城外的人的努力。所以圍城根本不存在,只是為了你自己用來區分和隔離他人的藉口。一切只是你希望自己活成什麼樣子而已。為了讓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必須要有付出,沒有付出你永遠是被圍城隔著的人,無論你是圍城裡還是圍城外。

自己的人生不是靠想象的,是靠實踐的,不要在羨慕和嚮往中浪費自己的人生,應該用實踐來實現自己的人生。

《圍城》讀後感 篇5

我在暑假裡看了一本書,至今記憶猶新。這本書的書名叫《圍城》,說起“圍城”從最簡單的意義上講,大家會以為一座城市被圍了起來,但是,不是這樣的,這兩個字還包含著很多意義。

看這本書之後,我體會到“圍城”兩個字描述的是我們的人生,人生就像一個迷宮一樣,只有一條道路,一些人想走出迷宮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一些人則想進入迷宮探索裡面的奧妙,再有一些人就是走錯了方向,困在了迷宮的路途上。

作者錢鍾書,以20世紀三十年代為背景,寫了當時知識分子人生的酸甜苦辣。一群年輕人在努力的進取,學習、工作、結婚、生活。這麼一路過來總不是想得那麼容易,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往前走,累了就歇歇,但不能停止,我們要用我們僅有的力量在這條漫長的路上撒下種子,開花結果。

在剛看幾頁書時,第一個瞭解的人物就是方鴻漸,我認定他就是主人公。但是我錯了,這書上的每一個人物都是主人公,他們都用一件事或微小到一個動作來教會我一些東西,比如言行舉止、遇到困難不放棄等等。我個人認為作者在描寫方鴻漸時,塑造的這個人物有自己身上的影子。

讀一本書需要有耐力,剛開始讀覺得枯燥,但越往後越覺得書中的內容非常精彩,深深的吸引著我。作者在描寫人物的語言溝通時,總是能讓人感到很幽默。我們在讀這本書時,不應該站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角度去讀,應該站在那個年代的`人們的思想理念上去品味。

這本書演繹了一個完完整整的人生。我們每個人也不過如此,我們活著就要為這個社會添上一點光彩,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了我們的付出而有那麼一點點的變化。人人都知道,只要堅持方能成大事,只要我們能約束住自己的慾望,堅持我們的理想,努力的去實現,我們離成功就不遠了,可這談何容易呢?

《圍城》讀後感 篇6

最開始只覺得《圍城》道理的精妙與普適,哪想到書中的圍城單隻講的愛情婚姻是座圍城吶。最開始只是好奇書中故事,哪想到錢老透著濃濃濃濃的中國味的文字會這樣吸引我。行文用詞不必說,讀起來只覺親切。文中的比喻真的可以說是絕了,有趣又精妙。最重要的是,如書中序所說的“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書中人物隨著文字真就緩緩走進了我心裡,隨其而來的還有那個動亂的年代,混亂的社會,舊的中國,野蠻湧入的新思想。一筆一劃,彷彿在眼前。

這個結局真讓我有“猝不及防”的感覺,本來一切還平穩流暢的進行著,最大的.變故不過是辛楣離開了學校,鴻漸剛熟悉了自己的教學內容,孫小姐范小姐各自小心思,學校間派系的小打小鬧。我還好奇著隨後會如何發展,鴻漸最後會遇見誰呢。哪料章節都沒有換,直接一個急轉彎彎到了結尾,鴻漸糊塗娶了孫小姐,陰差陽錯下高校長解聘了鴻漸。這下可好,人物地點全要換了。期待的女主角沒有來,剛認識的幾個主任教授等人這就要說再見了。我還有點留戀,鴻漸可是一點餘味沒有回味。

去到重慶的趙辛楣踏入了職業的圍城。回到上海,鴻漸入了婚姻的圍城。全書在黑夜中落幕,牆上鍾還在敲,人也還在聽。只不過明天的故事已經沒有描寫的必要了,不過是一天又一天地重複罷了。

哎!誰能逃的出這樣的圍城呢。有些東西,你一旦感知不到它的改變,它就遲遲停留在原樣。不論人是多麼的積極,在圍城外時對自己多麼地有信心。進城之後那從生活的每個邊邊角角的細節裡趁你注意或不注意時一點點一點點席捲而來的改變,會在某個長夜和你徹底攤牌,猙獰著臉面與你眼對眼,逼迫得你只想逃離。

比起方鴻漸,我真心喜歡的是趙辛楣。雖說一開始他錯看了蘇文執,但畢竟大洋相隔,難有接觸,幾年的堅持反倒體現他的好。蘇文執、沈太太,辛楣是喜歡知識多又厲害的這一掛的吧哈哈,要是有另一個世界,真希望和他談場戀愛,雖說他沒啥特別好,但沒啥特別不好。普通的他和普通的我哈哈,我貪心了。

《圍城》讀後感 篇7

起初讀圍城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一句話“城裡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想進來”,上學聽老師講,周圍聽朋友言。在孩童年代總覺得是否是這個城有魔力,如今已然是一個即將入社會的成年人了,生活給予了磨練也多了些沉澱,再看這本書就全然不是懵懂的模樣了。

《圍城》主要有兩大看點,一個是幽默的語言諷刺,一個是深沉的生活閱歷。不得不佩服錢老的文字功底與創造力和對生活深刻的觀察與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語言下顯得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那句被人用濫的“婚姻就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書中很多經典的話語確實值得回味,“愛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麼苦於終成眷屬的'厭倦,要麼苦於未能終成眷屬的悲哀”“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這些話語總是犀利中又揣著明白,雖然書中的故事讓人覺得有些瑣碎,過於生活,但這就是最真實的存在。雖然經歷得不多但是總在世上活著,看過的聽說過的也無非如小說中說的如此,愛情也好生活也罷,總要撞的頭破血流才會有真實的感受,曾經大放厥詞不信的那些“邪”最終還是信了。

在我看來不光是愛情,生活也一樣是“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簡而言之就是慾望罷了,學不會滿足也停不下追逐的步伐,部分來說慾望也許是好的能夠推動你的向前發展,但是過猶不及。在這個時代裡我主張的是趁著年輕,用盡全力去看看這座“城”,當你對“城”真的裡裡外外全都瞭解透徹了再選擇你想要的。但我想說這個“城”之大,可能窮盡一生都沒法看完,所以還有一句話就是“人生只有兩種東西,一種是你看過的,一種是你沒看過的,看過的是得到,沒看過的即是遺憾”你選擇做得,和你遺憾沒有選擇做的終究會伴你一生。所以努力去闖,靜心選擇,保留遺憾,度過這一生,也許是一個最好也最真實的狀態了。

《圍城》讀後感 篇8

從《圍城》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並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著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並沒有表達什麼。到後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裡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後,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說: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裡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裡,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圍城》讀後感 篇9

我喜歡錢老先生的寫作風格,夾敘夾議,語言既諷刺又不失幽默。錢老最厲害的是他的比喻功底,人間百態,兒女情長都在他的筆下變得格外真實。慢慢品味書中的各色人物,確實是一大樂事。錢老先生對人物的塑造很成功,一個人本就是複雜的多樣的`矛盾體。

小說的背景發生在1937年及以後的若干年,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遊學歸來。說是到海外深造,令人感嘆的是他學的不是數學、物理、哲學、心理、經濟、法律,而是中國文學,彷彿國文到海外之後會升值似的。方鴻漸的興趣頗廣,卻沒有一門有什麼造詣。為了應付父親和岳父,他出錢買了個假博士文憑。雖說現在文憑造假困難,但是學術造假確實屢見不鮮。可見,時代進步了,人的某些個劣根性依然沒有擺脫。

此外,還有一點是方鴻漸的“學藝不精”,我覺得很適應當下的景。網路世界發達了,人們學習知識應該更加廣泛、自由和靈活,卻還是難出學術上的奇才。甘心坐冷板凳的人少了,急功近利的人在日漸增多。凡是一門學問,頗受歡迎的是標有某某速成課的字樣,去點開一聽,莫過於是應付考試的“錦囊妙計”,更劣質的也許是一些空泛的大道理,毫無實質性的東西。曾經紅極一時的“成功學”就是的諷刺。最近火爆網路的14歲天才少女,其背後不過又是一個“成功學”陷阱。

反思我自己,也許就是現實版的“方鴻漸”,興趣頗廣,卻是一事無成。不過,我的內心又是不願承認的,因為我不是他。

有趣的是,我明知錢老是在諷刺方鴻漸這類讀書人,我對方鴻漸卻是談不上厭惡,而是同情。他在團體中存在感低,用處不大。他性格優柔寡斷,容易被他人算計利用。他沒有什麼遠大志向,習慣走一步算一步。以至於他的婚姻和事業都以失敗告終。他的懦弱,他的順從讓他註定失敗。他又有些單純,看不清孫柔嘉的計謀,與孫小姐匆匆步入婚姻。最後孫小姐性格完全暴露,他才有所察覺,為時已晚。

《圍城》讀後感 篇10

有的參考書上,《圍城》被列為給國中生的推薦書目,我認為這是不妥的。並不是說《圍城》有多麼地晦澀難懂,而是因為想要理解《圍城》,必須要有一定的閱歷,裡面的諷刺挖苦,作為中學生就是可以讀懂的了,但是想要了解人物在不同場景中的內心感受,就是非常困難的了。

《圍城》的一個特點是整本書中基本沒有什麼大事件,似乎描述的一直是一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普通知識分子回國後的平常經歷,從頭讀到尾,都沒有什麼能夠讓你內心激盪的情節。而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也給人一種沒有什麼可以讚美的地方的感覺。但是,這恰恰就是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它就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那個時代的所謂知識分子的冷漠、陰暗、狹隘、軟弱並將這些展示到了讀者的眼前。儘管錢老在出版這本書的時候強調過“這不是一本影射小說”,但是無疑,這本書的確給那些當時海外歸來的所謂精英當頭一棒。

《圍城》中從來沒有眼淚,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批判;《圍城》中從來沒有搞笑,取而代之的是詼諧的諷刺。錢老以幽默來書寫《圍城》並沒有使批判失之厚重,反而更能使沉浸在海歸一夢的知識分子們驚醒過來。《圍城》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感動或是崇敬,但帶給了我們理性的思考。

《圍城》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故事的不完美性,方鴻漸的經歷從哪個角度來講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故事的結尾也並不令人感到滿意:方鴻漸與真正懂他知他的唐曉芙失之交臂,卻和並沒給讀者留下什麼印象的孫小姐結了婚,這無疑是可惜的,但也揭示了生活的不順人意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一定也能讓讀者加以思考吧。

錢老的學識淵博在這本書中完完全全的體現出來,古今中外的典故信手拈來,卻又與故事配合得恰到好處。直到現在我還是對將鮑小姐形容成“熟肉鋪子”的比喻記憶猶新。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錢老即使是書寫婆媳、妯娌之間的猜疑、矛盾、貌合神離也是入木三分,跟現在充斥在螢幕上的各種黃金檔婆媳劇比起來,真不知道要高明瞭多少。

現在的書中,都是些重口味的劇情,大起大落,愛得死去活來,經不得咀嚼,錢老這樣的好作家,已經很少了。

《圍城》讀後感 篇11

初讀《圍城》,沒覺得有多大意思。但是作為一部名作,定有它的獨特之處。抱著這樣的想法,我接著讀下去,果真,越到後面越有意思。尤其是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語言,幾次自己樂得笑出聲來。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裡,或曾有過愛慕自己的蘇文紈,或曾有過兩情相悅卻因誤會而分開的'唐曉芙。我們對愛情充滿了幻想,想著某天相親相愛、心心相印的兩個人,走進婚姻,也能舉案齊眉、相濡以沫、白頭偕老。

“你的好脾氣、大度量,為什麼不留點在家裡,給我享受享受?見了外面人,低頭陪笑;回家對我,一句話不投機,就翻臉吵架。”我們曾經或現在,也是這樣,對外人客氣,跟家人生氣。

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苟且。以下總結的更有深度:

從婚姻是“圍城”,到最後感慨人生是“圍城”。方鴻漸不斷渴望衝出“圍城”,卻又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圍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對,老是與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馳:他不想結婚,但父親卻塞給他一個老婆,卻也因“禍”得福,有機會出國留學;他不想得什麼學位,在父親和岳父的催促下,才買了一個假的文憑充數;他不愛對自己一片痴情的蘇文紈,愛上了溫柔伶俐的唐曉芙,眼看就成了,卻因為誤會分了手;到了三閭大學,他不願意在履歷表上填上假學歷,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卻受到同樣是“克萊登大學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韓學愈的排擠;他害怕自己愛上孫小姐,卻糊里糊塗地答應了孫小姐的婚事……有人認為這是一部“探討人的孤立和彼此無法溝通的小說”;也有人認為闡釋了生活是荒謬的這一哲學命題;還有人把人物的命運和現實的鬥爭生活結合起來,認為這種荒謬性是由於他們精神上的圍城造成的,只有面對廣闊的生活,才能擺脫各種圍城的束縛。每一種理解都有道理,這也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