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 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3W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奪冠》 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電影《奪冠》 觀後感

電影《奪冠》 觀後感1

10月25日下午,我兒子說,你寫文章沒有題材能行,我們去看場電影吧!票己訂好,說走就走,我已二十多年沒看過電影,心情忽然特別激動。

由陳可辛導演,鞏俐出演女排英雄郎平,電影《奪冠》開始了,這是令我期待已久的體育片,這是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很喜歡看的女排比賽。整部影片回顧了中國女排振奮無數國民的奪冠之路,重溫跨越幾代人的集體記憶,看《奪冠》讓人熱血沸騰,女排精神又一次被提起。對於這個詞,90後們尤其是95後或許不如我們那一代熟悉,然而就是這樣一幫90後為主力的女排隊員,在為第一代女排精神做代言人,在郎平教練的帶領下,將女排精神如火炬一般傳遞了下來。

隨著電影的播放,回顧這些年來中國女排在我心中的形象,跟隨12個女排健將的身影,他們身著中國紅的運動服,那神釆飛揚的情態簡直讓我羨慕,讓我鼓掌,讓我的心為之飛翔!

影片中中國女排於1981年在世界盃上首次奪冠,讓全國人民都為之振奮。之後,中國女排又在幾年的時間裡締造出五連冠的偉業,成就了中國體育界的奇蹟,學習女排精神,振奮中華,成了中國人民的共同口號。

這部電影不是歷史,更不是紀錄片,它是屬於我們全體中國人的集體記憶。看到老女排隊員的艱苦訓練再現,我感動啊!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嗎!天呀!上世紀70年代,老女排就是在條件非常艱苦的土地裡訓練,在粗糙的地板場上進行防守訓練,姑娘們身上受傷,血水把衣服染紅了,看後讓人心痛。訓練完畢,大家相互包紮傷口。

據說至今,在福建漳州訓練基地的博物館裡,人們依然可以看到當初老女排隊員訓練時的舊球衣和護膝,上面還有血印和泥土。

這部影片的特點之一就是著名播音員宋世雄老師的'解說聲,它讓我激動振奮,我好象又回到七八十年代。

還有就是現役中國女排球員走上銀幕演出自我,但令人震驚的是她們的演繹已經超越了演員,真實再現了她們自己。特別是朱婷演自己,來自農村的他,其實內心比較自卑,剛進國家隊,就是不愛說話,在場上更不會招呼隊友,興奮不起來。郎平不斷鼓勵朱婷在場上要大聲地說話,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在隊裡都一樣,尤其是郎平問她你為什麼打排球,朱婷終於說話了,為了我爸媽,為了和你一樣優秀,你滿意了吧!朱婷放聲痛哭!

她痛哭的表演,完全超越自己。現在朱婷已成為了中國女排隊長,成為了世界頂級球星,這在影片中真實再現的過程,讓我們扼腕感嘆,太難了,真不容易啊!

這真實的往事,給我們以啟迪,我們要時刻學習女排健兒們頑強拼搏的精神,面對問題困難,永不言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我們的民族復興也需要這樣的女排精神,然而它又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建設力量,對個人,對民族,對國家而言,猶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砥礪前行。

觀影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奪冠》 觀後感2

這個國慶假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既不是外出遊玩的快樂,也不是在家看書的安逸,而是觀看電影《奪冠》帶來的感動……

《奪冠》中有三個場景讓我感動得淚流滿面。

影片開始不久,老教練站在訓練場上,對新來的陪打教練和老女排隊員說:“中國女排是什麼?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我的心一顫,“我們”是誰?我帶著疑問繼續往下看。當我看到7號隊員負著腰傷上陣,為主攻手郎平贏得寶貴的休息時間時,這不正是“我們”嗎?當我看到面對日本對手遙遙領先,女排隊員凝成一股勁、咬牙死瞌、要球不要命、絕地反擊時,這不正是“我們”嗎?當我看到女排奪冠,大家都衝上大街敲鑼打鼓、搖旗歡呼吶喊時,這不正是“我們”嗎?我明白了,正是因為女排隊員心裡裝著“我們”,用五連冠一次次證明了“我們中國人行”,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在生活中更應該多想到“我們”而不是“我”。

影片放到2008年中美女排大戰,美國女排戰勝中國女排時,鏡頭拉近,椅子上球衣USA字母映入眼簾,美國女排教練郎平平靜地站起來,拿起球衣,背上球袋,緩慢地走出賽場,對身邊的歡呼聲、吶喊聲、怒罵聲充耳不聞,眼裡卻分明閃著點點淚光。這點點淚光啊,刺得我的心一痛,似乎感應到了她心裡的糾結、矛盾和哀傷。是啊,作為一名曾經的中國女排隊員,一名中國人,她當然希望中國女排再次奪冠,但作為一名職業的美國女排教練,她也希望自己帶的隊伍能奪冠啊。這“點點淚光”不正是我們中國人對祖國深沉的愛嗎?

鏡頭來到2016年中國女排備戰里約奧運會,新女排隊員狀態不佳,不明白“為了誰打球”、“愛不愛排球”,郎平教練把她們帶回當年老女排的訓練基地。一天深夜,曾經的陪打教練來到基地,摸著牆上的球印對夜宿球場的新女排隊員說:“這牆上的每個球印,就是以前那幫傻姑娘,一個球一個球給鑿出來的。”“我們那時什麼都沒有,但我們有‘這個’。”教練指著心口說。我的心一震,“這個”是什麼呢?當我看到新女排隊員迎戰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女排,她們拋下包袱,放開了打,豁出去了打,頑強拼搏,把比分一分一分咬下來,最後逆轉奪冠時,我明白了“這個”是什麼。要知道當時的女排處於低谷,排名下滑到世界第七,多少年沒站在冠軍領獎臺了。“這個”不正是一代代女排不放棄、不言輸、竭盡全力奪冠的團隊精神嗎?“這個”不正是我們國家從貧困落後走向繁榮富強的精神源泉嗎?

看完《奪冠》,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只要心裡想著“我們”、眼裡含著“淚光”、胸裡懷著“這個”,就都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奪冠”。

電影《奪冠》 觀後感3

中國女排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電影《奪冠》力求從更深的層面對細節進行發掘,力求展現中國女排為奪冠而經歷的艱辛歷程。影片同時也提出了女排精神是否過時的疑問。

據說當初潘多拉的盒子被開啟後,人類幸好還保留了一件東西,那就是希望,正是希望讓人們堅持向前。中國女排低谷時期,臨危受命的郎平說過,她只是給人們帶來暫時的希望。話雖這樣說,郎平卻竭力把這希望發揮到了極致,最大程度激發隊員蘊藏的能量,她更想要的是一支積極陽光的中國女排,看重的是樂在過程以及精神的永存,並不是寄全部希望於奪冠。在與實力相當的巴西女排決賽中,理性地說勝負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退其次了。事實上,不管曾經幾連冠,長勝不敗是不可能的。

你為什麼打排球?這個問題並不是可以簡單回答,甚至都無法用語言來確切表述,但又是一個不得不回答的根本問題。朱婷打排球最初就是為了能夠離開農村,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但在老一輩女排精神的激勵下,她將自己的目標擴充套件並逐漸得到昇華,成就了球隊以及自己人生的輝煌。奪冠路上每個隊員的人生中,都具有類似的昇華過程。當然能有中國女排這樣的平臺,她們是幸福的。

郎平率領女排奪冠的經歷再次證明,解決思想問題是首要的。到了一定年齡才能體會到,快樂和解放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是件多麼難求的事,但它又會激發出多麼大的能量。推及我們每個人正在做的大事小情,都可以問自己是為什麼,可以嘗試在心底回答一下。

其實每個人都有著追求的天性,追求更多精神的愉悅,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用社會學專業名詞來表述,就是具有自我實現的欲求。但追求是要付出的代價,就如同看電影《奪冠》要花錢買票一樣。每個人欲求的目標應該是無上限的,就看你願意付出多麼大的相應代價,這可不是說說那麼容易,更不是電影所能夠完全展現出來的,例如朱婷深夜裡的獨自痛哭。越高的目標越容易產生灰心的情緒,因為難度等級會讓你對正在和將要的付出產生懷疑,從這個角度說,對影片中自願退出發隊員,應該是可以理解的,誰又不曾知難而退呢?做不了英雄不可怕,只要心中依然敬慕英雄。

雖然個體的目標最初往往顯得私人、零碎、渺小,但當心往高處的時候,普通人的大事小情足夠昇華出意義。如此,對自己的存在便少一些懷疑,不再糾結是否身體殘疾,不再糾結能力大小,最大程度地享受人生就好。精神昇華了,付出大約等於收穫的公式也就容易成立了。這不是雞湯,是切切實實的事實。

不可否認,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觀眾正是被女排精神召喚走進影院的,試圖尋找某種東西。推薦觀看《奪冠》,在觀眾的潛意識裡,必然能夠得到某種激盪,作為一名辛勞的普通公民,不斷的激盪也許是不可少的強心劑。女排站上領獎臺,國歌響起,你是否油然而生出莊嚴和激動呢?往大了說,家國多事之秋,恰恰最需要振奮的女排精神,電影《奪冠》正當其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