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後電影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3W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零後電影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零後電影觀後感

九零後電影觀後感1

下午帶班上的學生一起觀看了紀錄電影《九零後》,並和導演進行了簡單的交流。初看電影的名字,讓人一頭霧水,不知道是講什麼。再看海報上的細節,才知道是講關於西南聯大的故事,被採訪的聯大畢業,年歲都在90以上,所以稱其為“90後”。

這是一個不太好駕馭的題材,尤其是作為一部在院線播放的電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部電影作為紀錄片,其故事感並不差,代入感也很強,是一部非常好的紀錄電影。下面談談對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為三點:先賢的精神,時代的使命,以及永恆的美和知識。

先說先賢的精神,簡而言之,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電影敘述到,在聯大讀書時候,楊振寧、鄧稼先兩位先生時常一起背古詩,楊振寧的回憶鄧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過他們一起背誦唐代詩人李華的《弔古戰場》文。

電影引入這個段落,取意有二:一是家國淪喪、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二是改變這一切是知識分子的責任。我一直認為,家國情懷是中國傑出知識分子的精神底色。這種精神底色古已有之,從先秦諸子,再到宋明諸儒,皆是如此。

從《大學》裡的修、齊、治、平,到張載的“橫渠四句”,再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內在的情懷是一致的,聯大學子亦是如此。

楊振寧11歲時,其父楊武之已從美國學成歸來,任教於清華大學算學系,並開始著手孩子的教育問題。楊振寧曾回憶道:父親想找一個人來教我,他沒有找人來教我數學,他去找歷史學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說,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個學生,來教振寧《孟子》。雷先生就介紹他的一位得意門生,叫做丁則良。

我記得很清楚,每個禮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學館我父親的辦公室裡,然後丁先生也來,教我一兩個鐘頭的《孟子》,這樣持續了一個暑假,跟第二年的半個暑假。一個半暑假裡,我可以把《孟子》從頭到尾背出來。

《孟子》裡頭有很多儒家的哲學,你可以瞭解整個中國的思想方式。現在回想起來,這對我這個人整個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響。遠比我父親那個時候找一個人來教我微積分要有用得多。”樹人先立德,此之謂也。

再談“時代的使命”。時易世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電影裡聯大校友馬識途說:“我最初讀的'是中央大學化學系,那會兒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學化學,造炸彈炸日本鬼子。”這讓我想起錢偉長的故事,錢偉長和楊振寧一樣,出身書香門第,以修齊治平作為學問的起點,錢偉長的叔叔,是著名的歷史學家錢穆。

1931年,錢偉長以中文、歷史滿分,物理5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還沒入學報到,九一八事變爆發。錢偉長感嘆學歷史造不了飛機大炮,決心轉投物理系,但叔父錢穆對此並不支援。

於是錢偉長找到與叔叔過從甚密的顧頡剛從中斡旋,顧頡剛先生說:“我們國家站不起來受人欺負,就因為科學落後。

青年人有志於科學,我們應該支援。”所以說,“工業救國”、“科技救國”是他們那一代人的時代使命。同樣的,我們這一代人,亦有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們攀登的高峰,需要我們補齊的短板。

最後,是永恆的美和知識。知識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識的意義,不僅在於可以用來造房子、造橋,亦在於其可以帶來思想的愉悅,一種崇高的審美;無論文史哲,還是數理化,皆是如此。這種思維的愉悅,崇高的審美,可以穿越時代,具有永恆的意義。在觀影后的交流環節,導演說,她對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觸就是他們對知識本身充滿熱情,而不僅是“知識”所帶來的某種具體的好處。

如果對其本身沒有熱情,是難以有傑出的建樹的。我們可以想一想,自己喜歡的是知識帶來的“分數”、“好工作”?還是對其本身充滿熱情,並且,並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悅。

有時候,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讓我們有不可避免的功利,並且讓我們把孩子教得也變得功利起來。一位同事對我講,高一上學期,一次她在課堂上談了對世事現象的看法。學生下課後真誠地問:“老師,你講這些,大學聯考考不考?”,讓老師哭笑不得。

也有學生對我說過:“大學聯考準備選物理,歷史學的不好也沒關係”,讓我感到遺憾。如果看這樣一部紀錄片,能夠讓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教育是一個概率遊戲,只能努力為傑出的人創造某種可能性。

九零後電影觀後感2

除了與西南聯大“同宗同源”的三校,《九零後》還陸續走進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十餘所高校,與正青春的大學學子通過這部關於“中國最傳奇大學”的紀錄電影,探討“何為大學精神”。在浙江工業大學這所工科學校,同學們在映後就“當代年輕人究竟為什麼而讀書”展開激烈交鋒;復旦大學的一位同學則在觀影后默默寫下:“願摒雜念,胸有天下,潛心向學。”

深圳中學站是《九零後》唯一一場面向中學生群體的特別放映。這一次,銀幕上璀璨的“九零後”撞見了正青蔥的“00後”。近200名初高中生和家長觀影,走出教室的“小課堂”,體驗一堂“電影人生課”。

有幾場路演在文化氣息濃郁的上海圖書館和方所書店舉行,收穫了一批情懷滿滿的觀眾:“做紀錄片導演是需要情懷的,我們也想成為有情懷的觀眾。”在影迷路演場,令人感動的故事不斷出現。在被稱為廣州“紀錄片之家”的豆園,幾位中學生觀影全程坐得筆直,邊聽導演映後發言邊做筆記;一位武漢的觀眾路演當天生日,他“推掉了所有的飯局,特意來看這部電影。”

一位發起人在5月4日百城首映禮首日就組織了一場點映,聽說有路演後再次前來觀影,“這部電影越看越有味道”。路演過程中,已經出現多位在影片全國公映前就達成“二刷”成就的觀眾,影片豐富的細節和雋永的影像魅力,激起觀眾反覆品味的興趣。

16位聯大學子非凡魅力折服觀眾年輕觀眾稱“影片成為我人生的動力”

20xx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考察調研。在瞭解西南聯大結茅立舍、絃歌不輟的光榮歷史後,他深有感觸地說,“國難危機的時候,我們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裡,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後在這裡開花結果……我們現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在聯大精神的感召下,各地高校校友會、聯大後代紛紛組織《九零後》觀影,在電影中重溫絃歌不輟的聯大歷史,影片中的聯大學子之一、103歲的吳大昌先生更是驚喜“空降”北京路演場,令全場觀眾為之沸騰。

而濟南、無錫等多地的首映禮,清華、北大、南開三校校友會因《九零後》難得“再聚首”,影片無意間促成了這三所大學當地校友的首次“歷史性”團體交流活動。而影片中關於教育、大學和讀書的思考,更是帶動了許多中學、大學教師、家長及各地書店、讀書會的點映發起人。百城首映禮及路演開啟半個月以來,目前已舉辦了100餘場,超過8000名觀眾走進影院,提前觀看了這部珍貴的人文紀錄電影。

《九零後》迎來的第一波觀眾口碑堪稱“萬花筒”,大家不僅紛紛為影片中16位“眼中有火,心中有夢”的“九零後”折服,還從不同視角給出了相當豐富、多元的觀感。有家國情懷,“百廢待興的年代的知識分子總是有一種危機感和使命感。”有青春感嘆,“這是一群眼中有光、心中有信念的‘年輕人’。”“九十歲,仍然年輕,永遠年輕。”

“可愛”成為觀眾提及片中人物時,出現頻率極高的描述,“雖然是群像,但看得到每個採訪物件的個性,因為他們真誠、可愛、說真話。”鄧稼先先生的口頭禪“pure”深入人心,甚至因電影心生“慚愧”,卻也從中獲取力量,“雖然身處時代不同,但是感受卻是可以相通的,看著紀錄片中這些‘九零後’依舊保持著青年般的熱忱,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堅持努力下去呢?”

如同一位年輕觀眾觀影后激動而真誠的心聲:“我覺得人生早點看這部紀錄片,應該會更堅定找好自己的方向,然後一如既往。這部紀錄片好像可以成為我人生的動力,或許有一天迷茫之際,可以好好想想這些九零後,他們對待人生的那份坦然豁達、怡然自得,會減少一些負面情緒。”相信《九零後》這部燒錄西南聯大歷史記憶,同時解讀青春這個永恆話題的紀錄電影,將給無數觀眾帶來激勵與鼓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