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W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1

興許是突發奇想,我竟然不顧大雨滂沱,堅持踩著板鞋,舉著雨傘,弄得滿身狼狽,只為看《同桌的你》,散場後我回望著空蕩無人漆黑一片的房間,內心竟不知為何湧出一絲孤寂,或許歲月流逝,當日後這部影片以不在流行,又有多少人會回憶起這部影片,恰如幼時成長經歷了多少任同桌,當長大後回想起,有些人或許還能模模糊糊地記得自己當時與同桌一起經歷的趣事,有些人或許連同桌的名字都遺忘在了歲月的長河之中,當他人提起你曾經的某一任同桌名字時,又有多少人會十分茫然地問句“他是誰?”

從國小到如今我看過許多同桌相處的場景,有些同桌是互幫互助好友型,有些同桌是針鋒相對敵人型,還有些是時好時壞畸形型……

《同桌的你》中男女主角多年的青梅竹馬同學情中夾雜著對對方不同程度的的愛戀情,最後結局中女主角嫁給別人,對他說我願意時,男主角是抱著怎樣的心裡,是絕望,還是嫉妒,又或是羨慕,更甚是祝福?

青春本就是一個陰雨常落的季節,在青春這條道路上,愛與憂傷本就是相互依靠的,“若無愛何來傷,若無傷豈知愛,你總怪我無心無肺,我總怨你無情無淚”不正說明了這點,在青春的歲月中,那所謂的愛是多麼的朦朧,朦朧到你時常分不清它究竟是愛情還是友情,是愛戀還是愛慕,青春的歲月中,那所謂的愛可謂是脆落無比,它經不起一絲絲的風吹草動。當你從那朦朧和脆弱中走出,長大後,才會更加的懷念那個以逝的歲月,那個令你懂得了許多的時光。我想男主從那鏡界中走出,將會徹底成長,變得更加堅強吧!

曾有好友和我打趣到,我的同桌一定要是冰山男或者是悶騷男,不然一定會和我唧唧喳喳講個不停的。其實換了這麼多同桌不乏有冰山或悶騷型的,但我卻覺得無論是哪一任同桌,都是值得存在記憶中的,不論是陪我打鬧還是令我一個人一直講的同桌。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2

今天,本來應與我最好的同桌去看《同桌的你》的,但他因故臨時缺席了。好吧,還是來談談觀感吧。

一開始,似乎看到了曾經那個同桌的影子:用紙阻著流鼻血的鼻子,從理科生轉文科生,甚至突如其來為配合劇情的大雨。

可是,越看到後面,我越覺得好似《致青春》及《中國合夥人》的影子。

“我們”那一代人的青春為什麼總和美國扯上關係,你的同桌裡去美國的是多數還是少數。為什麼分手總在大學畢業,既然要殘酷現實,那可知真正的現實是,不是每一次久別重聚雙方都可以把之前的每一次誤會,錯過的真正原因說的一清二楚。也許用鏡頭語言表達要比從嘴裡說出更有感染力吧。另一個讓我感覺這三部片子像的原因可能是音樂。懷舊歌曲再次被濫用。如果說開頭用口琴吹奏《同桌的你》讓人倍感貼切和親近,那後來的《Champion》就顯得太過矯情,最後又來一遍《Champion》更是讓人雞皮疙瘩。中國電影人,可否用心原創電影音樂,當這些懷舊老歌都被用過來時,你們還有什麼藉口打懷舊牌呢?胡夏註定要走“青春之歌”路線了嗎。其實我覺得采用原版也未嘗不可。你想懷舊,又想創新,結果搞的不痛不癢。當然我也相信,喜歡費翔的那個年代,或說南斯拉夫的大使館被炸的時代,還沒有“我靠”“苦逼”這些詞彙。更別提借反話“後浪”“校外”替“新浪”“校內”打軟性廣告及硬說“Facebook”是中國人的Idea。

當然,在“周小梔”酒後吐真言一段,我周圍有女性抽泣的聲音,導演的目的達到了,他就指著這兒狠煽下情呢。可在我看來,就像前文所述,一,不是每一種誤會都有機會說清道明,用鏡頭拍出事件過程遠比用一張嘴講來的張力更大。二,人生中,正是因為有很多無法說清楚的事情,才成為人心上永遠的一顆硃砂痣,一種殘缺的'遺憾之美。

現在想想,如果讓我自己去拍一部致敬自己青春的電影,或者拍自己當年經歷的與同桌故事的電影,我肯定不會這麼拍。

最驚喜的是看到王嘯坤在裡面的演唱,哎呀,多年不見,瘦了啊。但是很放得開,很好,加油,嘯坤!希望以後電影主題曲是你唱。哈哈。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3

今天和高中一直以來的同桌小圓子一起去看了《同桌的你》,未觀影前,笑稱為《同桌的狗》,觀影期間多次輕撫同桌狗毛,導致她多次想要憤然離場。 之所以想去看這種青春片一是為了放鬆一下,而是感覺一種關係要靠一些標誌性事件來記錄。這樣在很多年後,及時世事變遷,也能在再見時一瞬,過往一起經歷的種種都浮現腦海,比如和同桌一起去看《同桌的你》。再比如開通部落格也是為了將自己用時間換取的經歷記錄在冊,以防日後還要靠別人提醒自己過去的經歷和感悟。 對於記錄而言,照片直觀而清晰,文字則細膩而綿長。 雖對這種型別的片子期望不是很高,好在跟著適合的人去看了適合的電影,前半部分資訊量過大,可以看出導演很想竭盡全力把那個年代的元素融入電影,但這種過於擁擠的資訊量已經不是融入,而是給人硬塞進去的感覺,開篇男主的自述給人無比高大上的感覺,我在心裡不禁吐槽,這真的不是小時代?後來證明這只是為男主悲慘的生活形成對比,埋下伏筆。事實證明,美利堅不是那麼好混的。 看劇多年,雖受很多挑剔的影友影響對男女主的顏有些要求,但我對顏的要求一向不高,當然俊男美女的確看得養眼,但最重要的還是符合劇情,而林更新和周冬雨純得恰到好處,周冬雨也看得比在宮裡面順眼多了。不過除了國中那段,這劇基本就和同桌沒啥關係了,到了大學階段,純粹當做喜劇片看了,對於這種輕喜劇,我一向都是看配角比看主角真實而順眼,可能主角往往都是大明星,再演一些普通的角色總是感覺不那麼天然,而很多眼生的配角則一口方言,吊兒郎當,哪怕是丑角,也自然可愛,比如這部裡男主的舍友們,寡言又恐高的呆子,蜂學專業的beeman,還有後來當上小城管的廣播員,這些人往往是我們身邊人的寫照。 從國小上到大學,個子從小到大,微妙而不己知的變化在悄悄滋芽,從我們身邊經過的每個人都可能塑造了今天的自己,曾經罰我們抄作業站講臺的老師,曾經可能現在連相貌名字都不記得的同學,曾經和我們上課說話被老師抓的同桌前桌後桌周圍桌。我想在很多青春電影裡,除了青春,都是成長,蓬勃的成長,撕裂的成長,不忍回眸的成長,自以為傲的成長?? 剩下的,是長大後的一聲長嘆,懷念,和想當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