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5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

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1

每一次的祈願要想到眾生的幸福安康!每一次聽到他說的話,再看到所有人全心信服的樣子,我的內心總是升起莫名的感動,就算是平凡的藏民,一路艱辛,心中的愛也不僅僅是關乎小我,如此大愛令我深受觸動,所謂修行,唯有眾生喜樂安康才是目標!

隊伍堅定的前行因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斷,楊培叔叔告訴大家繼續,於是所有的人脫下羊皮的圍裙,繼續無懼涉水的長身磕頭,看著陽光照耀下突然輕裝的他們,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讓我突然明瞭:當這涉水成了煩擾,前行便是痛苦;當這涉水變成歡樂,陽光亦是明媚。所謂萬法唯心,所有困難的境界都是幻象,我們日常生活的心境是不是也如此呢?

有信仰的人總是善良和體貼的,就算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裡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遲疑,如此朝聖之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有這些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麼還?所造的業如何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於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家默默的集體站在那裡遙望施禮,內心的激盪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聖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聖山還在遠方,但是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的生命,甚至那隻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的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xx多裡的朝聖之路......,電影最後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漸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聖山的道路還在前方,這樣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螢幕,每一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生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並沒有那樣近距離的瞭解過藏民的朝聖之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製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如此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們從電影裡只是看到沒有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美麗而神聖,可是我卻很清楚走到那裡絕大多數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攝製組卻在如此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有非常意義的電影的拍攝,如此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聖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如果你想要看這部電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援!

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2

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著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彷彿要作一場朝聖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誇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知道《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聖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一段生活、一種狀態,而不像是表現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群自發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唸經,它所完成的不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儘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手法上對“重複”的不斷運用或顯現。重複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內容相對照,影片裡的這些重複隱含著在各種“變數”面前益發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體現在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動作中變成“執著”“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遊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係,在許多優秀的影片裡被闡釋為“救贖”;但弔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這裡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唸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重新整理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於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癒現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並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聖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兼具神聖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聖”的目的地的執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