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祝福》人物形象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8W

人物形象在小說中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魯迅《祝福》人物形象的內容,歡迎閱讀

魯迅《祝福》人物形象

《祝福》中的人物形象:

1、柳媽的形象

在魯迅小說《祝福》中,柳媽是一個小人物——————長舌婦,但正是這個長舌婦,卻對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柳媽是一個“吃素戒殺”的人, 從她的政治、經濟地位來說,她與祥林嫂一樣,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也是個被壓迫受剝削的下層人物;但由於封建倫理觀念、迷信觀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劇命運中,卻又不自覺地扮演著“幫凶”、甚至“劊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著祥林嫂往死路上走。因此柳媽既是一個可憐可悲的人物,也是一個可惡、可恨的人物。

柳媽於祝福時到魯四叔家,她也是前來幫工的,她的到來原本對於祥林嫂就是一種威脅和傷害。往日的祝福是祥林嫂最繁忙的時刻,而現在封建宗法勢力卻不能諒宥她再嫁、再寡,祭祀、祝福時不讓她沾手.她閒得只有燒火和看柳媽洗器皿的份了。對於祥林嫂而言. 生活中已經蒙受了巨大不幸——新寡、再嫁、再寡、喪子、大伯收屋,此時在精神上又進一步遭受迫害,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她需要人們的幫助、安慰、那怕是 廉價的同情。而此時的柳媽——這樣一個“吃素” “不殺生”的“善女人”,對祥林嫂卻沒有像對待其他生命那樣富有同情心:她對阿毛的慘死不同情,對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為然,她和祥林嫂的對話,極富嘲 諷的意味。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嘆息著,獨語似的說。(這一話語無疑反映祥林嫂在喪子後所受到的嚴重打擊,也流露出一個喪子的母親內心的無限痛苦,這樣一個不幸的女人,是多麼需要別人的安慰和關懷)

“祥林嫂,你又來了。”柳媽不耐煩的看著她的臉。

“我問你:你額上的傷疤,不就是那時撞壞的麼?”

“我問你:你那時怎麼後來競依了呢?”

“ 我想:這總是你自己願意了,不然……”

“你後來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說他力氣大。”

柳媽的打皺的臉也笑起來,使她蹙縮得像一個核桃;乾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額角,又盯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侷促了,立刻斂了笑容,旋轉跟光,自去看雪花。

這是她可惡可恨的第一個方面:她有著當時處於底層的中國人的最陰暗心理,不僅對自己的不幸無知無覺,而且她還把別人的不幸和痛苦作為慰藉乃至娛樂自己的 東西。她的調侃和嘲弄使祥林嫂甚至不想再說一句話。對祥林嫂的不幸和痛苦,她不僅自個兒咀嚼,又廣為傳播.將祥林嫂的不幸和痛苦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她久已不和人們交口……;但自從和柳媽談了天,似乎又即傳揚開去,許多人都發生了新趣味,又來逗她說話了。至於題目.那自然是換了一個新樣,專在她額上的傷疤。”

她的可惡可恨還表現在:她對祥林嫂講有關陰司的故事使祥林嫂陷入了極端恐懼的深淵。

“祥林嫂,你實在不合算。”柳媽詭祕地說。“再一強,或者,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現在呢,你和你的第二個男人過活不到兩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我想,這真是……”

“她臉上就顯出恐怖的神色來,這是在山村裡所未曾知道的。”

柳媽對動物不殺生,卻主張祥林嫂“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可見其無情與冷漠。當祥林嫂被心靈的創傷痛苦地折磨時,迷信的柳媽又對她講述陰問的懲罰,這 就更讓祥林嫂感到極大的恐怖。“她當時並不回答什麼話,但大約非常苦悶了。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兩眼上便都圍著大黑?????/p>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當。你到土地廟去捐一條門檻,當作你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這使祥林嫂陷入了更深的悲劇命運之中。祥林嫂本來是社會罪惡 的受害者,正是柳媽使祥林嫂把社會的罪過自覺地轉化為自己的罪過,從而最終使祥林嫂完全失去了對社會的反抗精神,這可以說是“誅心”。“哀莫大於心死”, 柳媽就這樣把祥林嫂推向了更恐怖的深淵之中,使祥林嫂雖死而靈魂難以安息,她死前對“我”的'有關靈魂的有無問題的追問,就證實了這一點。更可怕的是柳媽自 己卻全然不知自己就是一個“劊子手”——正是她的迷信思想在精神上嚴重摧殘著祥林嫂這位極其不幸的下層婦女,使她的精神倍受折磨——還自以為是祥林嫂的 “救世主”。這種不懂的“有為”比“無為”更可恨。

2、“我”的形象

魯迅先生的文章語言犀利,社會性強,看問題、分析問題無不入木三分。他的人物刻畫更有特色,三言兩語,看似閒庭信步,寥寥幾筆,便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下面我們欣賞一下《祝福》中的“我”。

我們摘取《祝福》中幾句有關“我”的語句,進行一下分析,來明確一下“我”的形象與作用。

①“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後說我‘胖了’,之後即大罵新黨……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屋裡”

與封建思想、封建宗法制度的捍衛者——魯四老爺話不投機,以及祥林嫂的話“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可以看出“我”是一個遠離閉塞、衰敗和蕭條的魯鎮社會環境,基本上擺脫了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觀念禁錮的知識分子。

②“我在極短期的躊?中,想,這裡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了,——或者不如說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吧”從而吞吞吐吐回答了“也許有”,聽到祥林嫂說“那麼,也就有地獄了?”引起我的吃驚,只得支梧著“也未必”,在祥林嫂的緊逼下“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我即刻膽怯起來了“我也說不清楚”

我們仔細品來,不難發現“我”是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回答她的。第一句“也許有”是“我”為了減輕她的苦惱,在安慰她,但這給祥林嫂似疑實斷的答案,對其“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可以說是一個不小的衝擊,若有的話,她就的接受“宣判”,免不了遭受更大的苦痛與恐怖了。在“我”意識到前面的回答給祥林嫂增添了苦惱時,趕緊含混其辭說“也未必……誰來管這事”,希望減輕她的苦惱。可“祥林嫂”由此想到死後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惱。“我”又不得以改口,還是含混其辭“我也說不清楚”,從而在祥林嫂心靈上掀起了更大的波瀾,這無法解答的問題,更成為祥林嫂無法解脫的沉重包袱,可以說這客觀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劇的到來。在“我”善意的動機下,體現的是“我”的軟弱無力。

③“我”回答了祥林嫂關於靈魂的有無的問話之後“心裡很是覺得不安逸。自己想,我這答話怕於她有些危險……又因此發生別的事,則我的答話委實該負若干的責任”“‘死了?’我的心突然緊縮,幾乎跳起來,臉上大約也變了色。”

從這些話語中,可以看出“我”對祥林嫂是抱有極大同情心的,祥林嫂的慘死著實使“我”驚慌與緊張,或者說是為此而痛苦了一番。

④“然而我的驚惶卻不過暫時的事,隨著就覺得要來的事,已經過去,並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說不清’和他之所謂‘窮死的’的寬慰,心地已經漸漸輕鬆;不過偶然之間,還似乎有些負疚。”

預料中而又不願發生的事終於還是發生了,但“我”的驚慌、緊張、同情或者說是痛苦,“只是暫時的事”,很快“心地已經漸漸輕鬆”,不過“偶然之間”有些負疚,並且為了卸去這偶爾的負疚感,“我”決計要離開魯鎮了。這充分顯示了一個知識分子道德上同情弱者,但思想上迷茫無助、精神上軟若動搖、潛意識裡想逃避現實的現實矛盾。

⑤“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光了,只覺得天地聖眾欣享了牲醴和香菸,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我”,一個知識分子,親眼目睹了祥林嫂悲慘的一生,內心充滿了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無限憤懣之情,作者運用了反語,在“我”之“懶散”且“舒適”的背後,隱藏的是深深的悲傷與內疚,是“我”無力改變現實的自我嘲諷。

從以上內容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封建禮教的殘酷又深感自己無能為力,甚至潛意識裡想逃避現實矛盾。因此說,“我”的靈魂還受著傳統思想的深刻影響,精神上還有麻痺,思想上還有軟弱逃避的一面。

那麼,作者為什麼選擇“我”——一個遠離故鄉的知識分子作為敘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魯四老爺、四嬸、柳媽或是短工呢?總結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祥林嫂悲慘的一生中,“我”是關心祥林嫂的,同情她的悲慘遭遇的,而除“我”以外的人沒有一個真正關心與同情祥林嫂的,這些冷酷、愚昧、麻木的靈魂,是感覺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態的炎涼和社會的黑暗的,是蒙著眼睛生活無法洞知舊制度、觀念的殘酷的,所以他們擔當不了故事敘述人的角色。只有遠離了魯鎮,見過世面,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識分子“我”才能看到現實的冷漠、祥林嫂命運的悲慘、社會的黑暗、封建禮教的殘酷,並且,“我”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一個真正關心和同情祥林嫂的人,一個親眼目睹了祥林嫂的不幸的人,尚且時時表現出對現實的冷漠和無動於衷,更能突現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會的無情,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知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深藏著的吃人的本質。同時也寄託了對軟弱動搖的知識分子的勸喻與呼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