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宵節的古代詩

來源:果殼範文吧 6.95K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元宵節的古詩有,一起來看一下吧。

關於元宵節的古代詩

1、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____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2、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____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3、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____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4、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____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5、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____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6、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____賀鑄《思越人·紫府東風放夜時》

7、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____蔣捷《女冠子·元夕》

8、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____王磐《古蟾宮·元宵》

9、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____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10、美人慵翦上元燈,彈淚倚瑤瑟。____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細如塵》

11、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____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12、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____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13、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____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

14、聽元宵,往歲喧譁,歌也千家,舞也千家。____王磐《古蟾宮·元宵》

15、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____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16、靄芳陰未解,乍天氣、過元宵。____周端臣《木蘭花慢·送人之官九華》

17、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____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18、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____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

19、?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____元好問《京都元夕》

20、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____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21、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____劉辰翁《永遇樂·璧月初晴》

22、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____符曾《上元竹枝詞》

23、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____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24、九衢雪小,千門月淡,元宵燈近。____晁端禮《水龍吟·詠月》

25、將壇醇酒冰漿細,元夜邀賓燈火新。____趙時春《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

26、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____李商隱《觀燈樂行》

27、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____王守仁《元夕二首》

拓展閱讀:生查子·元夕鑑賞

在解讀這首詞之前,其實有兩個技術性問題,首先要交代一下。第一個就是這個詞牌《生查子》的音韻,上一次我們講了牛希濟的《生查子》之後,有朋友跟我說:“酈老師,好像不對呀”,他聽到有老師說這個《生查(zhā)子》應該讀作生查( chá)子,而且說好像只有在姓裡才可以讀zhā,查慎行、查良鏞。聽了他引的有些老師觀點之後,我也很感慨,這就是漢語文化的博大深。漢語漢字像最典型的就是多義字與多音字,一字多義一字多音。那麼在詩詞中就造成了不少的困難。但反過來,這也往往是漢語文化的魅力所在,這就造成漢語一個字音、形、義有三個維度同時存在,所以它一種最凝練的文化符號。那麼從音韻的角度看,說查( chá)這個字只有在姓名中讀查(zhā),這個說法肯定過於武斷了,從字源學的角度上來看,“查”應該是三個字的本字,一個就是那個“乘槎浮於海”的那個“槎”,那是以木為舟、水中浮木之意,但它同時也是山楂樹的“楂”的本字,另外在很多時候它也和三點水那個“渣”,也就是學渣的“渣”、渣子的“渣”也通假。因為,“乘槎浮於海”的“槎”有經過、有漂流的意思,那麼就引申出“查訪、調查、查獲、勘查”這些動詞性的延伸義,所以在用作的動詞的時候大多讀chá,但在做名詞或者形容詞的時候,它很多時候就讀查zhā。比如說古漢語裡經常有“查語”、 “查談”,那麼《生查子》的查(zhā)為什麼讀查(zhá)呢?因為《生查子》它本來是唐代教坊曲。

我們會發現很多詞牌,其實都原來來自唐代的教坊曲。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詞它其實是一種音樂文學,它孕育於初盛唐,而成體於中唐,這已經是詞史研究上的共識。而唐代的曲樂,主要分為“太常曲”和“教坊曲”,“太常曲”就是太常寺下屬的大樂署的供奉曲,是朝廷的正樂,雖然它也雜用於燕樂,但與此密切相關的雜曲、小唱,大多都被排除在外,所以總共兩百多首太常曲中後來轉為詞調的。今有像《蘇幕遮》、《傾杯樂》、《感皇恩》,等少數的幾個,所以“太常曲”和詞的發展關係不是太大。而和詞發展關係最大的其實是唐代教坊曲,那麼在唐玄宗之前呢,教坊是被設在禁中的,也就是被朝廷正樂所管轄的。唐玄宗繼位之後,他是個大音樂家,也是個真正的音樂天才,他就很喜歡俗樂,為了不受太常寺禮樂制度的限制,他就“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樂”,從此教坊與太常並行。太常隸屬朝廷,主“郊祭”之樂,而教坊隸屬宮廷,主“燕享”之樂。因為教坊曲通俗,接近民間,得人心,更易於流行,所以後來很多教坊曲都直接變成了詞牌名。像《生查子》就最能體現教坊曲的俗樂特色。古人解釋說“縱放不拘禮度者為查”,所以“生查”的意思其實就是放誕不經、流於民俗而不拘禮法。“子”呢,則是小令,所以《生查子》本來就是教坊曲的名曲,正是因為教坊曲的通俗曉暢,不拘禮法的特色,這一類曲牌才會直接就過渡成了詞牌。詞為燕樂,一開始就是以強大的流行性與通俗性,才得以於唐詩之後屹立於中國文學史的。

那麼在解讀了這個詞牌之後,第二個問題其實就是作者問題了,有關這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歷來作者有兩個說法:一說是歐陽修所作,一說是南宋初期的著名女詞人朱淑真所作。歷來主流的觀點還是認為是歐陽修所作。比如宋人的《樂府雅詞》,這應該是今存最早的一部宋人選編的宋詞總集。它這裡就提到是歐陽修所作,後來一直到清代,像詩壇盟主王世貞,也明確說這首詞應該是歐陽修所作,不知為何訛為朱氏之作。反過來呢,有另一派觀點認為是朱淑真所作,朱淑真作有《斷腸集》,詞風清婉豔麗。傳說是因為那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寫得太過大膽,怕壞了女子風氣,才偽託歐陽修所作。其實我個人也認為應該是歐陽修所作。當然,在沒有明確的史料之前,兩派觀點都很難徹底地征服對方,但是就詞創作的本身的風格而言,總有它的統一之處,像《斷腸集》中就有好幾首《生查子》的名篇。比如說朱淑真有一首特別有名的《生查子》,甚至因為其中的一句名言,使得《生查子》這個詞牌有了一個別名叫《楚雲深》。這首詞曰:“年年玉鏡臺,梅蕊宮妝困。今歲未還家,怕見江南信。酒從別後疏,淚向愁中盡。遙想楚雲深,人遠天涯近”。寫得深情繾綣,別有韻味,而那一句“遙想楚雲深,人遠天涯近。”最是有名,所以後來《生查子》又有別名《楚雲深》。再比如她另外一首《生查子》曰:“寒食不多時,幾日東風惡。無緒倦尋芳,閒卻鞦韆索。玉減翠裙交,病怯羅衣薄。不忍捲簾看,寂寞梨花落”。這些《生查子》寫得都非常的精彩,但是和《元夕》仔細地推敲比較,你就會發現,朱淑真的詞風雖然清婉,但別有一種典雅之氣。這種屬於女性詞人的雅緻氣質和風格,仔細品味的話在字裡行間還是非常明顯的。而《元夕》呢,“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真是如《生查子》的詞牌一樣,雖然情感動人,但用語卻是極其的通俗明快,有人說這不像歐陽修作為文章大家的風采,文壇盟主的風格。其實恰好相反,歐陽修之所以能成為唐宋八大家,包括在宋代詩壇、文壇成為領袖與盟主,其最大的.貢獻就是,反對“西昆體”、反對“太學體”,而主動將文學的創作引向民眾化、通俗化。所以他在主持科舉考試的時候,因為選拔像蘇東坡這樣真正的人才,因為反對“太學體”,甚至受到所謂“技術派”、“保守派”的太學生們的圍攻。所以作為名臣、學士、文壇盟主,而作小詞,歐陽修的詞風恰恰就是淺白曉暢通俗而近人心。又有人說歐陽修一個文壇盟主、朝廷重臣,應該寫不出女兒心態的這樣直白之作、這樣婉轉之作。這麼說又大謬不然,像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就這麼一句,讓身為女子的李清照都讚佩不已,甚至為之摹寫、仿寫詞作多篇,卻最終慨嘆難以超越“歐陽文忠公”啊!所以,以其寫情情態之深婉,以其寫情用語之通俗淺白。這首《生查子·元夕》,我個人認為確實應該是歐陽修所作,那麼用語的通俗、淺白和情感的深婉、感人,又是如何巧妙的糅合在一起呢?

你看,詞的上片說,“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所以詞題曰《元夕》,正是元宵節的時分。對於元夕之夜,蘇味道說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辛棄疾說“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到了柳亞子就直說“火樹銀花不夜天”了,這簡直就是狂歡節。那麼為什麼元夕、元宵會成為中國古人的狂歡節呢?那是因為,元宵、元夕,包括“上巳節”是古代最重要的兩個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節”的起源雖然有漢代平呂后之亂,包括漢武帝祭祀太一之神之說。當然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它和“上巳節”一起成為古代先民們對生命的鼓勵和渴望,於是在這兩個隸屬情人節性質的節日裡,像元宵節女孩子可以夜不歸宿,而像“上巳節”女孩子就可以直接去郊外臨水浮卵,包括和自己喜歡的男子進行交合。所以像孔子的出生,《史記》裡說是,他的父親叔梁紇與母親顏徵在,野合而生。後人不瞭解先民的文化大多進行歪解,其實實際說的“野合”就應該是“上巳節”中男女在官方組織的活動中在郊外的一種相愛與相戀。所以在元宵節、在上巳節這樣獨特的節日裡,女子對愛情的主動追求,本來在這樣的日子裡就受到社會的鼓勵。那麼如果說作者是朱淑真,因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而寫的過於大膽,從而託名於歐陽修,其實是說不通的。

當然,另外有一種說法說,歐陽修這首《元夕》是懷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楊氏所作。景佑二年楊氏離歐陽修而撒手人寰,所以有人認為到了景佑三年歐陽修作這首《元夕》是懷念他的妻子,那麼這樣一來“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就變成了悼亡之作,但這個說法其實很勉強,同樣是因為那一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所謂“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既然有一個“約”字在,歐陽修怎麼可能對自己的妻子說約嗎?怎麼可能是已經成為夫妻的二人,尤其是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呢?我相信所有經歷過愛情的女子也好、男人也罷,都會自然而然的喜歡這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明月初上柳梢不就像戀情初上心頭嗎?戀愛中的男女那種戀情濃郁的不可抑制,居然淡淡的說“人約黃昏後”,但在這種愛戀的約會中,連黃昏也變得柔美繾綣起來,所以這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妙處,是雖然在寫景、雖然在寫實,卻一句寫盡戀愛中的男女他們的心情與情態啊!這才叫“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可是遺憾的是,那麼美的戀情,都是去年。過去,過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這裡的“依舊”,其實還不只是月與燈啊,還有一幕幕“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愛戀故事,依舊在每一個元宵節,在每一個情人的夜晚在繾綣的上演,可是如今美麗的愛情都是別人的了。那位或是被負心郎拋棄或是被命運拋棄的女主人公,看著依舊的月與燈,看著依舊的繁華與紅塵,會不會心中深深的哀嘆“物是人非事事休”。請注意,這一句“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它不是當事人的哀嘆,當事人有可能哀嘆“物是人非事事休”,也有可能哀嘆“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可是“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這就像“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一樣是一種客觀的描述、描寫,這裡詞人更像一個忠實的記錄者,記錄下萬丈紅塵狂歡夜晚的一角,記錄下喧囂城市裡一顆受傷的心靈。所以這種筆觸其實也像歐陽修所寫,如果是朱淑真所寫的話,以她的詞風她往往會以第一人稱的筆觸,而非第三人稱的筆觸,就是客觀記錄的筆觸,去寫這段痛徹肺腑的。如她《斷腸集》所名一樣,讓人慾罷不能的、悲傷的情感歷程。所以集淺白、通俗的語言,又集客觀、忠實的筆觸,從去年元夜到今年元夜,從黃昏之約到淚溼衫袖,完全如口語道來,卻讓人不知不覺間深陷其中。連讀詞的人、連旁觀者,也不覺為之一往情深,所以,這就是大師的筆力。大俗而大雅,所以蘇軾曾評價其師歐陽修說:“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是說他學誰像誰,隨手寫來即貼近文章的本質,即貼近最本初的人心。清人尤展成則說,”六一婉麗,實妙於蘇。歐陽公雖遊戲作小詞,亦無愧唐人。”,是說在小令的創作上歐陽修的水平,其實比蘇東坡還要高,他雖然經常作像《生查子·元夕》這樣的遊戲之作,但因為既格局高,又接地氣,所以隨手寫來並不遜於唐人風貌。所以這樣的《生查子·元夕》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當一個男人能寫下這樣的詞篇,他偉岸的身軀裡,該是有著一顆多麼柔軟的心靈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