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清明節議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2W

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清明節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1

細雨濛濛,透過細膩的雨絲,彷彿能看透街上的行人,就好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的,街上的人不多,嘆,又是一個清明。

回了老家,在未開桌前,看天未暗又下著幾滴小雨,伴隨著這種天氣走了出去。

眼前是一排整齊的綠,鋪滿老房子前面那塊地,聽爺爺說那是米麥,他還笑我沒見過這東西。下地後一股清晰的味道撲鼻,似乎是從天空飄下的餘地濺落在大地上,順便還吧藏在土裡的香味帶了出來。是的,這的的確確是大地是味道。上前折下一支米麥,整支米麥裡都沾著春雨,一有什麼動靜,水珠就滴溜溜地滾進葉子於杆的縫裡去。細看這支米麥,有六股,它們還沒成熟,青幽幽的。一粒粒一顆顆,都有以根常常的須沖天向上。爺爺告訴我它們是先長殼再長肉的,成熟後可比現在大多了。

其實剛進老家的小道,我先注意到的並非這片麥綠,而是遠處寧go頭(方言,院子)裡兩棵高達的梨樹以及那漫樹白花。看完這片綠,我就迫不及待地跑是看這片白了,哦不,是雪白。真的很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站在這片雪下,滿地都是春風帶下來的花瓣,零零散散,灑灑落落。又回到老房子轉了轉,欣喜發現14年前那棵枇杷樹結果了。有好幾棵枇杷樹在支小小的土地裡孕育,生長。那是14年前媽媽懷我的時候所吃的枇杷,隨便一扔,誰知所扔之處必有發芽,它們與我同歲,與我一起成長

時間還早,又與堂哥去了後山,這個小小的村莊依山而建,後山不是一座兒是一片。找了最近的地方上了山。這是一條經常走的路,小時候把整座山都翻遍了,走遍了,玩遍了卻找不到什麼寶藏,今日卻感覺整座山都是寶藏,它正堅守著小時候與夥伴們冒險留下的快樂與回憶。上山依舊做著那同樣的事,走同樣的路,吹一樣的風,卻又不一樣的感受。整座山都沐浴在微寒的春風中,都沉浸在有趣的回憶中。依舊做著看似幼稚的事,採了一大把紅杜鵑,小時候也如此,彷彿上山就是為這片春風春雨滋潤過的紅色似的,時間怎麼過還是如此風塵不變。

這些植物以及這些山,完好地保留著我的回憶,觸控著空氣,觸控著風,看到它們彷彿打開了記憶,那扇陳舊的門。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2

清明,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期之一,約在公曆的四月五日前後,具體的說清明是在冬至後的第108天。到了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是草木蔥綠、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銀裝素裹、淒涼的景象。農業生產也多忙於春耕、春播了。江南諺語:“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就是在寒冷的北大荒,為了不違農時,清明節前後也搶著播種小麥了,並有“清明忙種麥”的諺語。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多彩而極其有趣的,除了禁菸火、吃冷食、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

清明節在山東省膠東地區人們普遍叫“過寒食”。寒食節在魯膠東地區人們的心目中僅次於春節和正月十五元宵節燈節,都要慶賀三天。孩子們都要脫去穿了一冬的舊棉衣,換上新做的單衣。民間有傳說:“清明不穿棉,穿棉死後變兔子”。民間還有傳說:“老牛老馬也要過個寒食節”。這三天也要給牛、馬一些好草、好飼料,並休耕三天。

記得兒時,每逢寒食節學校都要放假三天,老師帶領學生到效外踏青、郊遊。山東呂劇中有一段唱詞:“清明佳節三月三,老師踏青去遊玩……”充分說明清明節老師與學生們的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一項很有意義的健身活動。

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祀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去的先人的一種活動。每到清明節,家長都要帶上供品、香、紙、扛著鐵鍬、舉著掃帚,領著孩子們去自家的祖墳祭掃墳墓,將供品擺放在死去的先人墓碑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柳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供品回家。

記得兒時寒食節玩得最有興趣的當數放風箏,盪鞦韆了。盪鞦韆不但能夠增進身體健康,而且還能夠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人們特別是兒童最喜愛盪鞦韆。放風箏是兒童最喜歡的一項活動,牽著高高飛翔的風箏的牽線,仰望著風箏悠哉,悠哉飛翔的形態,踏著綠毯似的小草,吸著春天郊外的新鮮空氣,彷彿進入了仙境,別說有多開心了。

清明不但是祭祖的祭日,同時又是兒童們踏青、郊遊、放風箏、盪鞦韆玩耍的好時光。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3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是祭奠逝者、悼念先人、緬懷英烈、寄託哀思的重要日子。每到清明祭掃時節,除了祭祀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營銷旺季以外,不少在外工作的人們正籌劃踏上返鄉祭祀掃墓之路。

清明祭掃,為的是追憶先人,不忘根本。但遺憾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地區在清明祭掃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怪現象”:有的借祭祀之名,行攀比之實,祭品越燒越多、鞭炮越放越響、排場越來越大;有的借掃墓之機,禮尚往來,聯絡感情、拉攏關係;還有的亂丟亂扔、亂燒亂放,掃了一個墓,汙染了半座山。這些都偏離了文明祭祀的軌道,不僅起不到緬懷先烈、祭奠先祖、告慰先人的哀思之情,還敗壞了社會風氣。究其原因,就是忽視了清明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應該讓清明節文化迴歸傳統。

讓清明節文化迴歸傳統,首先,我們每個人都要樹立正確的祭祀觀,主動踐行文明祭祀、生態祭祀、綠色祭祀、厚養薄葬的祭祀觀,以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清掃墓碑等方式寄託哀思,將祭拜逝者的傳統習俗以更加環保、健康、安全、文明的'方式表達,徹底轉變鋪張浪費、盲目攀比、搞其他名堂的“不良風氣”,文明祭祀才對先人最好的告慰,讓清明祭拜先人的傳統習俗成為後人對前人的情感寄託、家族血緣的價值認同和緬懷英烈的愛國情懷。

其次,讓清明節文化迴歸傳統,政府部門要加強宣傳引導。比如以清明節為契機,舉辦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通過發放“文明祭祀倡議書”、懸掛宣傳標語、微信等方式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文明祭祀新風尚,引導和鼓勵群眾選擇文明、綠色殯葬方式,大力推廣植樹祭掃、網路祭掃、鮮花祭掃等文明祭奠形式,號召黨員幹部帶頭,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培養和樹立群眾認知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的思想觀念,增強了他們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讓清明節文化迴歸傳統,必須注重孝道傳承。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也是加強家風建設的時刻,是孝道傳承的時刻。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尊老敬老愛老孝老的孝道,應該成為家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清明節,多數人會帶著孩子進行祭祖,祭祖的過程也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無聲的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懂得百善孝為先。

總之,讓清明節文化迴歸傳統,從現在做起、從你我做起,爭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中華美德的踐行者,爭做告別陋習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帶頭人,讓我們用更加文明、更加健康、更加環保、更加清雅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過一個文明、綠色、平安、開明的清明節。

高中清明節議論文4

又是一個放假的星期六,也正好是一個清明節的前幾天,為了讓我們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提前了幾天來掃墓。但這次掃墓並不像以前那麼單純,這次掃墓也許會帶給我們許多快樂的事情。

一路上,我們再次聞到了農村獨有的風味——“空氣清新”。在繁華的城市裡什麼都好,唯獨空氣受著工業的影響而變得到處是一層煙霧,讓這天空慢慢地變成了灰色,那清新的味道從此在城市裡消失了。回到了這裡,感到在我們頭上的天空是那麼的藍,白雲是那麼的白,我真想永遠的生活在這片天空下,享受在城市聞不到的味道。看完天空,再看看在我身旁的山,真是不能聯想。山上,一棵棵野鬆挺拔的生在懸崖陡壁的土裡;一簌簌映山紅向我們吐出它的新枝,在春天的陪同下,花蕾漸漸的長出來,彷彿在向我們報到春的來臨;梨樹的枝頭上長滿了白梨花,在春風的呼喚下把它小小的花瓣灑入人間,在路上鋪上了一條白色大道,好像正歡迎著我們在它這裡通行。春天的氣息注入到我的腦海間,讓我心曠神怡。

觀賞完美好春光後,我們開始自己的安排——做竹筒飯。心靈手巧的姑父早就把應該帶的工具給帶來了。“噠噠噠”傳來了姑父砍竹子的聲音,隨後又開始鋸,經過了一番周折後,終於能夠把竹筒飯放在火上烤了,我們耐心的等待了好一會兒,竹筒飯終於烤好了,肚子已經哇哇叫的我們,迫不及待地吃了,因為大家都沒有經驗,所以,有的竹筒飯還是半生半熟的。這可害死我了,不能過癮的嚐到竹筒飯的香味,但這總給我們吸取了一點教訓,讓我們下一次做竹筒飯更好了。

吃完飯,我們上山了,我們帶著沉重的心情,爬上很高的山,來到墳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著老祖宗的保佑,讓世界太平,讓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讓公平來結果這場無必要的戰爭。也讓我們這些小荷才入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績,不辜負你們這些長輩對我們的期望;也讓全家健健康康,開開心心……按著次序辦完後,我們向著太公太婆說著再見,便又下山了。

一天的路程在這裡結束了,我們也又得回去吃晚飯了。“哎!”時間過得真快呀!一眨眼,一天又這麼結束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