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作文彙總七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7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清明節的作文彙總七篇

清明節的作文 篇1

四月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這天,我要和爸爸一起去大爺爺、大奶奶墓前掃墓

記得唐朝有位大詩人叫杜牧,他寫過一篇以《清明》為題的詩,詩中這樣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可今天恰恰相反,天空萬里無雲,陽光明媚;路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路邊開滿了不知名的鮮花,紅的像火,黃的像金,白的像雪,漂亮極了!麥田裡,麥苗綠油油的,像給大地鋪上一層綠色的毯子;小河清澈見底,小魚在水裡游來游去,像是在做遊戲。此情此景,讓我絲毫沒有感到一點“斷魂”的感覺!

當我和爸爸看到那仿古大門上方方正正四個字“西郊公墓”,再看看身邊一個個拎著祭品,神色凝重的行人時,我的心裡隱約感到一絲哀傷。

來到公墓,一陣陣哭聲不時傳來,公墓上空飄浮著股股青煙,更讓我增添了哀傷壓抑的心情。來到大爺爺、大奶奶的墓前,爸爸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祭品,燒了起來,還不時的低聲禱告著什麼。我好奇的問爸爸在說什麼?爸爸說是在告訴大爺爺、大奶奶,我們來看望他們了。望著熊熊燃燒的火焰,看著墓碑上大爺爺、大奶奶的照片,我不由地想起了他們生前那慈愛的笑臉、和藹的話語,一切都歷歷在目,“我想念你們,大爺爺、大奶奶!”我輕聲說道。燒完祭品,我們恭恭敬敬地叩了三個頭,默默地離開了公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寫的沒錯,雖然今天晴空萬里,雖然今天鳥語花香,但在懷念逝去的親人們時,人們的心情是悲傷的,那陣陣和風在他們的眼裡,也是漫天的風雨。

清明節的作文 篇2

清明節又到了,天空中又飄起了紛紛揚揚得清明雨。怪不得杜牧大詩人會吟誦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祭奠亡靈得日子,清明節是緬懷逝者得日子,清明節是寄託哀思得日子。

今年得清明節,我們全家顯得尤為隆重,因為我們都聚集在一起,要去鄉下拜祭去年剛剛去世得外公。

這一天,我們一行人來到鄉下,準備了一番後,我們就上山了。大人們有得扛著鋤頭,有得拿著鏟子,有得提著籃子。他們臉色嚴肅,流露出哀思之情。我默默地跟在後面走著,那漫山遍野得映山紅映入了我得眼簾,一簇簇、一叢叢,像一團團燃燒得火焰。開得那麼熱烈,開得那麼鮮豔,我想它們也在以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死者得哀思吧!

踩過泥濘得田間小路,終於到了山上。一座新墳赫然展現在眼前,這就是外公得墳墓了!一看到這座墳,媽媽和大姨就不禁失聲痛哭起來,我也默默地流著眼淚,外公得面孔彷彿就在眼前,想起與外公在一起得日子:我與他一起下棋,一起看電視,一起吃飯……這一切彷彿就在昨天。可如今,外公卻躺在冰冷得地下,怎不令我們傷心欲絕?

爸爸和姨父從遠處鏟來了一些新土給添上,媽媽從籃子裡拿出準備好得供品,一一擺放在墓前,並深情地說:“爸爸,我們來看你了。”然後開始燒紙錢了,媽媽今年買得紙錢特別多,我挑了一些面額大得:一千萬得、一億得、一百萬美金得……我希望外公在陰間過衣食無憂得生活。妹妹也不甘落後,一張張拼命地往火裡扔。大姨一邊燒,一邊唸唸有詞:“爸爸,快來拿錢吧!希望你在天有靈保佑我們身體健康,保佑孩子們學業有成……”我也在外公墓前許下心願:保佑我考上清華大學。紙錢燒完後,爸爸又用酒在墓前灑了一圈,我們每個人在墓前作揖。之後大家帶著沉重得心情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墓地。

雨又飄飄灑灑地飛舞起來,絲絲細雨好像在訴說著我們對親人得哀思。

清明節的作文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裡,人們要用各種方式寄託對先人的緬懷。按照我們的家鄉——福州的習俗,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踏青、掃墓。我們家也不例外。一大早,外公就匆匆忙忙地出去買掃墓的用品和祭拜祖先的供品了。外公一回家,就在廚房裡忙開了。不一會兒,我就看到餐桌上擺滿了用來做供品的食物,有肉燕、魚丸、菠菠?等。其中不可缺少的要數菠菠?了。菠菠?的皮灰綠灰綠的,他是用菠菠草做的。我嚐了一口,咬到了裡面的餡,有:芝麻、蘿蔔等,甜滋滋的,裡面有一股清香。

在家裡祭拜完祖先之後,我們就出發去陵園給外婆掃墓了。到了墓地,我們用布把墓地擦得乾乾淨淨,

然後插上新鮮的菊花,點上蠟燭,在外婆的墳墓前上香鞠躬。大人們開始燒紙錢了,我被分配去撿小石子。我把紙錢放在墳墓的四周,用小石子壓上。據說,以前福州人掃墓,不能燒紙錢、放鞭炮。因為不能用火,所以人們把燒紙壓在墓地的四周來祭拜祖宗。

最後,我們撿了一根松枝帶回家了。折鬆只是為了討吉利。每次掃墓後撿一根松枝,插在家門口,表示今年已經祭拜過祖宗了。

雖然外婆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我的記憶裡沒有她的形象。但是,通過每年清明節掃墓,我總是能感覺她就在我心中。

清明節的作文 篇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這裡過節總有自己的特色。

現在我就給大家說說我們這裡過清明節吃的兩種特色食品—鬆皮子粑粑和茴香粑粑吧。臨近清明時,家家戶戶都去山上砍松枝,揹回家裡,用刀把粗糙的老松樹皮輕輕削去,再用手把裡層新鮮的松樹皮剝下來,晒它個三五天。松樹皮晒乾後,又將它放在罐子裡,再放入適量的水和柴灰,把蓋子蓋上,用火將松樹皮煮熟,這時候松樹皮已經變成紅色的了-煮鬆皮是做鬆皮子粑粑的一大主料。(聽外婆說,罐子裡的灰要好,木匠師傅做木材時推出的刨花就不行,如果把刨花燒成的灰放到松樹皮裡,既不能把鬆皮很快煮熟,也不能使鬆皮變紅,做成的粑粑也不會好吃。)鬆皮煮熟後,又將它從罐子裡倒出來,進行清洗,直到沒有任何灰燼為止,然後把它舂細,待用。做鬆皮粑粑的另一大主料是糯米。將糯米提前泡一夜,第二天早上就去推磨,將糯米磨成粉,拿到家中將米麵和舂細的鬆皮混合揉成一團面,混合時要加點水,這樣麵粉和鬆皮才能融為一體,還要放適當的鹽,這樣煎出的粑粑才有鹽有味。鬆皮子粑粑的煎法和煎一般粑粑的方法一樣,揪出一團面,捏成一個個圓餅樣的小粑粑,油辣後放入鍋裡,不一會兒,香甜美味的鬆皮子粑粑就煎熟了。

那清香的味道,很遠就能聞著,讓人垂涎欲滴,讓人越吃越愛吃。除了鬆皮子粑粑,我們這裡有名的還有茴香粑粑。顧名思義,茴香粑粑便是以糯米麵和切細的茴香為主料做成的粑粑,茴香粑粑也很好吃,但我還是喜歡鬆皮子粑粑那清香宜人的味道。

我們這裡過清明節,其它習俗與別的地方大同小異,我就不說了,只是不知道看了我的文章,你是否想嚐嚐我們的鬆皮子粑粑和茴香粑粑呢?如果想吃,就來和我們過清明節吧。

清明節的作文 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隨著春回大地,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但是今年我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清明節。

往年的清明節,我們掃墓祭祖、插柳、踏春,記得有一次掃墓祭祖時,弟弟被鞭炮嚇得屁滾尿流。我也好不到哪去,被墓園裡濃濃的.黑煙嗆的鼻涕一把,眼淚一把。唉,我們好像兩條可憐的小蟲子。

掃墓祭祖,他是一個清明節裡最受歡迎的“人”了,我們每次都是先“拜訪”他。奶奶每次都會買一些“紙錢”,折成一個又一個的“大元寶”,讓爸爸一袋又一袋地運到墓園裡;還會買一些用紙做的“衣物”,祭拜的時候會把那些“大元寶”跟“衣物”燒著。奶奶告訴我,把這些“大元寶”跟“衣物”燒成灰,讓灰飄上天空,好讓天上的祖先穿到新衣服,還有“錢”花。原來是這樣呀!我覺得這樣的祭拜方式真特別!

插柳,也是清明節特有的習俗。“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又是一個美好的春天。媽媽告訴我,她小時候插柳時,會和小夥伴們頭戴柳枝,就好像大公雞一樣;身上也插著柳枝,好像印第安人。哈哈哈!他們還把柳枝抓在手上玩。我倒是沒試過把柳枝插到身上過,奶奶每到清明節前後,都是把柳枝插在門口,說是有保平安的寓意。

今年的清明節比較特殊,因為疫情的關係,墓園緊鎖,不讓掃墓,所以我們沒有出去。但是我和爸爸媽媽,老師同學,還有全國人民一起默哀。在清明節當天,北京時間上午十點整,舉國上下奏響了國歌,降下了一半國旗,閉上眼睛,開始默哀三分鐘,深切哀悼抗疫烈士和逝世同胞。我也在心裡默默地祈禱,願所有抗疫英雄及逝世的同胞安息!今年的清明節雖然沒有舉行往年的那些習俗,但卻是一個特別的清明節,我想許多年之後,我們仍然會記住守護我們的這些逆行者。

今天的清明節真是個不一樣的清明節呀!

清明節的作文 篇6

今天是清明節,奶奶教我包清明餅。包清明餅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泡了一夜的糯米放到石磨裡,磨成粉,再把這些粉揉成團切成一塊塊,再在裡面放進各種各樣的餡,有清明草,豆腐乾,肉末等,最後把它揉成扁圓形狀放進煎鍋裡煎成金黃色。煎好以後, 我就嚐了嚐鮮,外脆裡嫩,又想又好吃。吃完了,奶奶還誇我時候個小巧手呢!

學做“清明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到清明節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這句詩句。

今天就是清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清明餅。我跟奶奶學做”清明餅”。先是和麵,把煮起來的綿菜伴著麵粉和成麵糰。接下來就是準備餡料,把肉,鹹菜,豆腐等佐料炒起來。

東西都準備好了接下里就是做清明餅了,先把麵糰放著手裡揉成一個小半圓,往裡面放入一些餡料,再把餡料包在麵糰裡面,揉成一個半圓形的球就算成功了。可是,看似簡單的活,在我手裡麵糰就是不聽話,不是露餡,就是揉不圓。看奶奶和媽媽都做的有模有樣的,我心裡可著急了。

包了好幾個以後我也包的像樣了。包好後奶奶把餅放著鍋裡蒸,不一會兒,一個個又香又美味的清明餅出鍋了,看的我直流口水,我一下子就吃了兩個。哇!真好吃啊 。

我終於學會了做“清明餅”。

清明節的作文 篇7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是郊遊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總稱“三冥節”,有城隍出巡的儀式。

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山東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區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墾利地方自清明節前三日算起,稱“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為清明,人們於這四天內掃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又稱清明節為“鬼門關節”。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