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故事簡短經典(大全)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5W

1、屈原投江

端午節的故事簡短經典(大全)

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終不能實現,終於被削職流放出去。後來楚國亡了,屈原便於五月初五來到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裡自盡。

2、伍子胥屍體投河

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後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屍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

4、白娘子端午節喝雄黃酒現原形

端午節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黃酒避邪,許仙按照法海教的辦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推卻不了許仙,喝了酒後,馬上現出蛇的原形,許仙立刻被嚇死了。

5、源自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6、源自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就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就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就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7、源自惡日說

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就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8、源自夏至說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一是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是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是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就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就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端午節的來歷之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