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端午節習俗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6W

萊蕪端午節習俗

萊蕪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在中國是傳統的紀念節日,它傳承著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維繫著炎黃兒女深厚的骨肉情誼。端午節有何由來,有何意義?端午期間,記者採訪了萊蕪市民間文學研究學會會長李勝華,聽他講述萊蕪市的端午民俗。

端午節主要為紀念屈原

據介紹,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是開始的意思,所以初五又叫端午。據說因唐玄宗李隆基是八月初五生,為了避“五”字諱,由當時的宰相宋?提議,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此外,民間還稱“重五”、“端陽”,它與中秋節和春節,並稱我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李勝華介紹。他說,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等等。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

插艾草、吃粽子過端午

從農曆五月七年級開始,在很多早市、菜市場就有人開始賣艾草。“一把五毛錢,插到門口能驅災辟邪。”賣艾草的老年人向走過路過的人們介紹。很多人順便捎一把回家,在端午節這天放到門口。

“小時候就聽老人說端午節插艾蒿,現在在城裡住找不到,買上一把圖個吉利。”買艾草的李大姐告訴記者。不一會兒工夫,艾草就銷售一空。

插艾草是端午當天的重要活動。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門前插艾草。在《詩經》時代,艾草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於鍼灸術的“灸”。所謂鍼灸其實分成兩個部分。“針”就是拿針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後去薰、燙穴道,穴道受熱固然有刺激,但並不是任何紙或草點燃了都能作為“灸”使用。艾草的氣味肯定也同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中國民間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療風溼病時,以艾草作為燃料效果更佳。但是現在,人們只注重儀式了,對於艾草的保健意義關注度卻少了。現在的人都只是插在大門口表示一下,其他位置基本上也不放了。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但李勝華介紹,萊蕪民間還有一個端午節前後吃江米糕的習俗,據調查,粽子和江米糕同源,都是源自紀念屈原的.一個習俗活動。

繡荷包、懸掛五角寶保平安

這兩天,位於青草河邊的一家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給家長和小朋友上起了民俗課,包粽子、縫荷包、看皮影瞭解端午由來……豐富的課程設定既能吸引小朋友參加,又順便做好了傳統教育,受到大家歡迎。“我們的荷包是改良過的,小朋友自己塗鴉,然後填上艾草做成香囊掛在身上。”一位老師向記者介紹。

當然,在萊蕪市有的地方還有縫製“香荷包”、掛五角寶的傳統,這樣的荷包則相對難度高一些。

李勝華說,荷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萊蕪市,荷包的樣式豐富多彩,有心形、桃形、葫蘆形、酒罈形、花籃形、花瓶形、書卷形等。

李勝華說,送給老年人的多為松鶴長壽荷包,送給中年人的為平安祝福荷包,送給青年人的為友情祝福荷包,送給兒童的為動物荷包。不同的圖案代表不同的祝福。

除了繡荷包,有的地方還有掛“五角寶”的習俗。李勝華說,五角寶是由“香包”古稱“香囊”演變而來的。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芳香化濁驅瘟的蒼朮、山奈、白芷、菖蒲、麝香、冰片、辛夷等中草藥,含有較強的揮發性物質。香袋有長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雞心形、菱形等,上繡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款式極為精美。

看閨女、送粽子送平安

農曆五月八年級凌晨3點多,家住高新區鵬泉街道興隆村的侯敬延夫婦一大早就起來包粽子。“煮熟的時候都七點多了,包了紅棗的、花生的、豇豆的,今天去看閨女啊。”粽子稍微晾涼,夫妻倆便裝袋趕往閨女家。100個粽子沉甸甸的,包的是父母的掛念和關懷。“現在不缺吃不缺穿,送粽子卻不能少,去閨女家看看,和她公婆聊聊天,看到閨女在人家過得好俺也就放心了。”侯敬延的妻子說。

舊時,家家戶戶過得貧窮,端午節包粽子看閨女,意思是麥收剛過,父母不放心女兒家的日子,親自或者打發孩子去女兒家看看收成如何,能不能吃飽肚子。後沿革成端午節包粽子看閨女的習俗。

民間還有端午節看閨女,孃家人撐山一說,如果這一天孃家人不去看閨女,婆婆就以為兒媳為人處事不行,降低了兒媳的身份。其實,看閨女的意義遠不止這些,親家相聚增進親情,兄弟姐妹團聚歡樂聚會,既增進了親情又顯示了和諧,可謂一舉多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