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重陽節的散文1200字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6W

一年一度秋風勁,重陽佳節如期至,每逢重陽節,就想起故鄉家家打餈粑的場景,憶起那個香,心裡萌生饞意,越想越想吃,想得嘴裡直冒口水,還是別想了,而今身處異地他鄉,雖然現在教書的待遇已經好多了,不再是前幾年的日子緊巴巴了。但是這思鄉的情結還是無法改變,就算我常年在外已成習慣,可每到過年的時候,不得不想起在家裡過節的熱鬧氣氛,特別是家裡每個節日都有它特有的食物,也就是節日的飲食文化,那份濃濃的'鄉音鄉情總在心裡夢裡索繞。

關於重陽節的散文1200字

過重陽節,我就記得老家人人皆知的俗語:“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重陽不殺雞,豹子咬你爹。”因些家鄉重陽打餈粑、宰鴨殺雞成為過節的習俗,其代表食品就是餈粑。

每到重陽的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打餈粑。這餈粑的原料就是糯米,那可是百分百的純糯米,而且還是家裡自己留的傳統糯谷種——八月早(俗稱高杆糯)。那種長很高很高的傳統稻杆,稻杆晒乾後還可以用來搓煙繩、捆苞杆丶打背系、打草鞋,因為它長又堅韌,所以農家在收穫糯谷時,再忙也得把穀草捆起晒乾後收撿。這種稻穀的糯米滾圓雪白如(老家人稱此為團糯或珍珠糯)加工成的餈粑,既柔軟又香酥,比現在的雜交糯米要好吃得多了。在我們家裡,這種糯米要比雜交糯米貴幾角錢。而且它又在八月和九月之間這個時段,正是重陽嚐鮮的好食物了。曾有詩曰:八月半里糯谷黃,九月九來是重陽。大人細娃盼過節,家家戶戶餈粑香。

重陽這天,我母親都會早早的起床,把糯米用水淘乾淨,再將糯米裝成木蒸子裡,然後燒灶火蒸熟蒸透,直到遠遠的就聞到濃濃的糯米香,為檢驗熟透沒有,母親常常對著剛揭開蒸蓋遠騰起濃濃熱氣的糯米吹幾口氣,聽響聲判斷是否起鍋,若蒸好了,就舀起部分用瓷盆裝著,叫父親和大哥及院子裡的叔伯幫忙打餈粑。

剛蒸熟的糯米飯可好吃啦,那晶瑩透亮,潤澤香濃的糯米,直接盛在碗裡,放上白糖攪拌均勻就可吃了,而且還耐餓。我小時候每年這天,當說糯米蒸好了的時候,總是纏著母親給盛一碗,邊吃邊看父親和院子叔伯互幫打餈粑。

我老家那時候是一個大院子,叔伯都住在一個大院裡,老少幾輩人都很團結和氣。院裡有一個石臼,是公用的。所以每到這個時候,不管是誰家先來打餈粑,全院的男勞力只要沒要事的都會自覺來到堂屋幫忙打餈粑,因為土辦法打餈粑是很費力的一種活。就是把蒸熟的糯米到在這石臼裡,打餈粑的時候,用力將蒸熟的糯米飯迅速的夯融夯亂,反過來反的用力夯,直到夯成一灘柔柔的,糯糯的黏在一塊的,夯得越黏越糯,吃起來才越香。直到糯米粘在一起用力拉長的糯米線,那餈粑與對窩相撞的聲音把整個堂屋都振起迴音,老遠都聽出是在打餈粑,這樣反覆的夯幾次,直到對窩裡不再沾糯米時,才算可以了。然後就在一張簸箕裡撒上事先用石磨磨好的熟黃豆粉,或者麵粉,母親將搗爛的糯米據餈粑大小掐成坨放成簸箕,姑姑嬸嬸們就用手掌碾成圓形,待冷卻變硬後,就可燒著吃,或用油炸著吃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今逢佳節陪思親,重陽的餈粑,承載著我兒時的歡樂,更勾起我對家鄉和親人的念想和牽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