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4W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1

重陽節插茱萸的由來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古人把山茱萸作為祭祀、避邪之物,傳說中戰國時期的楚王妃曾經佩戴茱萸首飾,於重陽日登高暢遊,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飲茱萸酒、吟茱萸詩,極盡歡娛之樂。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文人們於重陽結伴出外登高賞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幾十位詩人均有吟唱重陽登高及插茱萸的詩。最為膾炙人口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一種中草藥,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茱萸香味濃,有驅蟲祛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山茱萸又叫山萸肉、山芋肉,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在民間,關於山茱萸的名稱由來還有一段傳說。相傳戰國時期趙王有頸椎病,頸痛難忍,一位姓朱的御醫用一種乾果煎湯給趙王服用,很快使趙王解除病痛。而後趙王問朱御醫用了什麼靈丹妙藥,朱御醫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堅持服用,不但可治癒頸椎疼痛,還可安神健腦、清熱明目。趙王聽後大喜,令人大種山萸。為了表彰朱御醫的功績,就將山萸更名為山朱萸,後演變為茱萸。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重陽日,採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避除邪惡之氣。

重陽節插茱萸的傳說

重陽節插茱萸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縣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那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人心害怕卻又毫無辦法。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

病癒之後,恆景決心除魔,於是辭別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以除瘟魔。他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天下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住著一位法力無邊的仙長,叫費長房。

經過遙遠的路途和艱辛跋涉,恆景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並見到了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聽恆景說明來由後,仙長費長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收他為徒,並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龍劍。

之後,恆景廢寢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練習,終於練就了一身的非凡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回到家鄉後,恆景按仙長的`叮囑,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鄉親們領到附近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意欲禍害人間。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青龍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從此以後,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有人分析認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遷移中去理解。

重陽在早期民眾的實踐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相關記載

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闢除惡氣而御初寒。

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

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記述了這一情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見,唐時重陽節登高茱萸插頭習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陽節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為重陽節俗的主要標誌,因此登高會也稱“茱萸會”,重陽節被稱為“茱萸節”。庸人張說《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詩云:“西楚茱萸節,南淮戲馬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後,插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終蓋過廠“辟邪翁”(茱萸)。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2

根據中國的民俗,在重陽節這一天,除了登高望遠,賞菊之外,還要身插茱萸。有一句詩道:“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大家都有學過,但真正為什麼要插茱萸的原因肯定都沒有那麼瞭解,那麼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呢?一起來看看吧!

茱萸是一味中藥,分吳茱萸和山茱萸。《中國藥學大辭典》解釋,本品南北皆可,入藥以“吳地”為佳,所以又稱吳茱萸。以前有人認為“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山茱萸,實為張冠李戴。山茱萸雖為傳統中藥,有滋補益精的功效。

六味地黃丸中便有一味是山茱萸,但它聞起來沒有氣味,顯然起不到驅邪避災的作用。而吳茱萸藥名為吳萸、氣辣子、越椒等,吳茱萸是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吳茱萸的乾燥未成熟果實,性熱、味辛、苦、有小毒。入肝、脾、胃,有溫中散寒,止痛燥溼,疏肝下氣,降逆止嘔之功效。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都得按時向強鄰楚國進貢。有一年,吳國的使者將本國的特產“吳萸”藥材獻給楚王。貪婪無知的楚王愛的是珍珠瑪瑙金銀財寶,根本看不起這土生土長的中藥材,反認為是吳國在戲弄他,於是大發雷霆,不容吳國使者有半句解釋,就令人將其趕出宮去。

楚王身邊有位姓朱的大夫,與吳國使者交往甚密,忙將其接回家中,加以勸慰。吳國使者說,吳萸乃我國上等藥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症,因素聞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獻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紅皁白……聽罷,朱大夫派人送吳國使者回國,並將他帶來的吳萸精心保管起來。

次年,楚王受寒舊病復發,腹痛如刀絞,群醫束手無策。朱大夫見時機已到,急忙將吳萸煎熬,獻給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賞朱大夫,並詢問這是什麼藥?朱大夫便將去年吳國使者獻藥之事敘述。楚王聽後,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攜帶禮品向吳王道歉,一面命人廣植吳萸。

幾年後,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佈各地,全靠吳萸挽救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楚國百姓為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吳萸的前面加上一個“朱”字,改稱吳茱萸。後世的醫學家又在朱字上加個草字頭,正式取名為吳茱萸,並一直沿用至今。

茱萸屬芸香科植物,分佈於長江流域和華南一帶。茱萸苦辛性溫,功在溫中、行氣、止痛。茱萸對嘔吐吞酸、腹痛瀉痢均有奇效。茱萸外用對高血壓、慢性消化不良、口腔潰瘍等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所謂的“吳地”,即歷史上的吳國。這茱萸的名字也是來自於一個傳說。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3

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

正是菊花盛開時:每逢重陽節,正是一年菊花盛開之時,這個時候是最佳的賞菊時期。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而菊花又被稱為長壽之花,重陽節賞菊有祈求長生與延壽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稱為"延壽客"。據說重陽節賞菊的風俗,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賞菊之風盛行:在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4

茱萸是什麼

茱萸是什麼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藥。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戴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藥。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這跟端午佩掛艾草、菖蒲的道理是一樣的,為了驅病、防蚊、辟邪。所以無論是艾草、菖蒲,還是茱萸,都有特殊香味,才能達到除病辟邪的效果。

九月初九,正值秋冬交替,九又是「至陽之數」,古人認為這天陽氣太盛,陰陽失調,是凶日,佩戴氣味濃烈的茱萸能御初寒也可辟邪氣。

以前的人,到了重陽節會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身上佩裝有茱萸的布袋。

茱萸的植物種類介紹

一、山茱萸

重陽前後到山上走一走也許會碰上些紅色小果子,長相喜人,那很可能就是山茱萸的果子了。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屬植物,它的果子,也叫萸肉,長橢圓形,紅色至紫紅色,是一味中藥,溫肝補腎,中醫俗稱它為棗皮。

果期在秋季,9-10月,上山秋遊看到這麼誘人的果子,不妨摘一點,但別急著吃,它味道苦澀,並不好吃。

可以把山茱萸果帶回家泡酒,喝完腰不酸腿不痛,是補血補虛,強身健體的良藥酒。

山茱萸開小黃花,每年春天,3、4月份光景,樹上一片片的金黃色,美極。

題外話,最近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在晒山荔枝,它跟山茱萸是親戚,也是山茱萸科的,中文學名叫四照花。

山茱萸

果子像荔枝,可以吃,所以大家叫它山荔枝。

盛開的.四照花美美噠,我們看到的四瓣白色花瓣

其實是苞片不是花。

扯遠了,說回茱萸,下一個登場的也是可以食用的茱萸,叫食茱萸。

二、食茱萸

在辣椒傳進中國之前,愛吃辣的人,像湖南人、四川人,據說「辛辣」這一口味主要從花椒、姜、食茱萸這三種食材中來。

食茱萸指的是芸香科花椒屬的椿葉花椒,枝葉、果實都有濃烈氣味,分佈在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區。

果期10-12月,果實成熟後分果瓣呈淡紅褐色,幹後變灰粽,外形跟花椒很相似。

食茱萸藥食兩用,樹根、樹皮入藥,可祛風溼,治跌打腫痛。

三、吳茱萸

吳茱萸也是芸香科植物,跟食茱萸長得很像,因此,自古就有對兩者身份的爭議。

現代植物學家考證後,認為吳茱萸和食茱萸是兩種植物。

吳茱萸春末初夏開綠白色小花,秋後成熟,果實為暗紫紅色。

吳茱萸是古老的中藥植物,嫩果經泡製涼幹後既是中藥「吳茱萸」,是健胃劑和鎮痛劑,還可驅蛔蟲,藥用價值還遠不止這些。

古代人們在重陽節佩戴的,既不是長得好看但沒啥氣味的山茱萸,也不是可以當辣子但枝幹帶刺的食茱萸,而是吳茱萸。

吳茱萸有非常濃烈的氣味,符合古人用「芳香闢穢」的習慣,且中藥吳茱萸能散寒祛溼,消積食、除寒熱,祛病養生,滿足人們希望健康長壽的節日願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