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個人反思(彙編10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7W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訊科技個人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資訊科技個人反思(彙編10篇)

資訊科技個人反思1

翻開以往的計算機基礎課本,無非是以計算機的發展史講起,接著講解數制與編碼,再次講述計算機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作用,再才進入到DOS與WINDOWS系統的使用,其枯燥的理論很容易打消孩子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一但孩子的計算機興趣被扼殺,資訊科技課堂的生機也就蕩然無存。然而如今的資訊科技課本內容設計合理,完全符合學以至用的目的,課本從資訊科技基礎講起,接著介紹WINDOWS系統的操作,再介紹網上衝浪的過程與方法,這就讓同學們形成蒐集資訊的習慣,但這些對於我們的學生,課本的`價值量還是低了些,學生計算機水平普遍都比較高,如果再圍繞書本講解,學生不但會抵制,更耽誤後續課程的進度,如何設計一套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是上好資訊科技課的關鍵。

一、靈活運用五糧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在資訊科技課上使用五糧課的分組模式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和小組團隊協作精神。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學習。學生在相互討論和與其他小組的對比中可以輕鬆掌握相關知識。結合積分獎勵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通過各小組長得培養增強教師對課堂的掌控力。

二、任務驅動式教學,一改枯燥的課堂

新授課中,教師如果一味的注重理論的講解,學生在十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內就會走神,所以採用任務驅動式教學可以讓學生集中精神配合老師共同探討新知識。如在講解WORD軟體中繪製表格的第一課,教師可以拿出象棋棋盤圖片,讓學生數出棋盤的行與列,再介紹如何將單元格調整為正方形以便放棋子,如何來畫棋子,美化表格,接著就讓學生完成棋盤表格,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會發現畫棋子很費時,這時老師就可以先讓學生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技巧,再來演示如何“投機取巧”,此時學生似乎一切恍然大悟,接下來的製作過程就方便高效的多了。

三、老師教以引導為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其實要讓學生真正上好資訊科技課,老師就必須充當好一個導學者的角色,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區分好與壞的資訊,提高學生對資訊的分辨能力;多給學生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能因為老師的導向而埋沒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除此之外,在教學中可以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資訊科技課堂當中來,讓學生知識資訊化時代的兩面性,培養學生收集資訊、加工處理資訊的能力,學習至用。作為專業老師,更應該要讓學生知道學習資訊科技的必要性,真正讓學生成為具有高品質的人。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保持並提高學習積極性

資訊科技課上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漲,他們對新事物充滿著好奇,總幻想有一天能熟練的駕馭計算機、能製作出精美的動畫、能設計出漂亮的遊戲、能控制自己建立的遊戲角色……只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至用,久而久之,其操作水平又會上一個新臺階。七年級上學期開設的課程是資訊科技基礎與WORD軟體,學生操作量大,高一每週僅有2次課,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的學習任務,45分鐘尤為重要,課堂講解時間不能太長,上機練習的時間可以放長些,每次授完新課後給每個學生下發一定的練習題,練習範圍就是本堂課所講授的內容,學生按照老師給定的題目針對性練習,教師再個別輔導,當然學生對於知識點模糊的地方也比較多,老師可以安排每組的小組長擔任輔導員,同桌討論等形式,完成課堂練習,在作業時間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鞏固並消化,從而彌補了總課時不夠的難題。

資訊科技個人反思2

半個學期過去了,我們高二的資訊科技課也接近尾聲,下週他們就要進行考試了,回顧這半個學期,收穫頗多。

本學期進行了考前複習,我們分三步走:

一、各章節複習

各個章節我們都按照“各知識點總結——本章知識點彙總——知識點測試”的模式進行。例如:文字錄入部分,最簡單的一部分。

首先,領學生複習相關考點;

其次,讓學生自主訓練;

最後,讓學生進行測試,在規定的時間內,用同樣的練習內容,比一比誰的作業質量高,速度快,選出優秀小組。

通過這樣的環節,不僅讓學生複習到了全面的知識,還大大增加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尤其在最後的比賽環節,我把所有我得任課班級的成績登記在黑板上,排名次,選出前三名,並在這冠亞季三個班裡分別選出冠軍組,大大刺激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做題興趣和參與度。

實際結果證明,我們的這樣先基礎後考試的方法是有效的,奠定了踏實的知識基礎,同時提高他們的做題速度,對最後順利通過學業水平測試有大的幫助。

二、模擬考試

各個模組的知識點複習完畢以後,我們用20xx年的學業水平測試真題對學生進行考前練兵。練兵的目的有兩個:

1、熟悉真正考試的試卷內容和考試方式;

2、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測,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有利於知識的查漏補缺。

三、考前實踐

20xx年11月20日是我們河北省高中資訊科技學業水平測試時間,11月份在我們有限的上課時間裡,我們充分利用了學業水平測試中的演示資料,讓學生體驗正式考試,目的有四:

1、讓學生熟悉考試程式,到時候不會出現緊張心理;

2、讓學生熟悉本次考試題型和試卷考試內容的分佈;

3、讓學生做一下webmail,對這個特殊題進行突擊;

4、讓學生了解試卷組成,主卷做完以後交卷,做附加捲。

我們全體資訊科技教師都在默默的付出,為學生站好最後一班崗。

資訊科技個人反思3

此刻學生在資訊的學習上,貧富懸殊現象十分嚴重,並且我們不能以他的學號來劃分他們的優差。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使用評價的手段來發現他們掌握程度,從而對他們的教學採取分層教學。另外我們看到學生不認真聽講,就會去怪學生不好好聽,而不去反省自我的教學行為如何來吸引學生。

我們的資訊科技課有很多的'課程能夠採用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如遊戲、FLASH動畫演示、採取學生製作網上評比的方法激勵學生主動去參與學習中去,與教師實現互動,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的技能。所以我們應當經常反思自我怎樣用學生理解或掌握的方法去教他們自我去學習,如何去掌握。那麼學生主動地參與進來了,我們就不會出現上課不認真聽,冷場之類的情景。

學生的掌握知識程度參差不齊,理解新知識的本事不一樣,如何讓不一樣的學生都能得到必須的發展是我們每一個教師任務。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學會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務。這樣其實會抹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任務定得太高有的學生完不成,索性就不高興做了;

任務太低了,好的學生完成了就沒有事做,就可能會製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多反思如何分層次的佈置任務,也能夠讓學有餘力的同學充當一下小教師,讓他們嘗試主角的轉變,同時增進學生間的友情。這樣我們就能讓每一個學生在不一樣的層次上都能得到必須的發展。

資訊科技個人反思4

隨著資訊化2.0工作的推進,省、市、區都組織我們老師參加了關於資訊化2.0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訓。在培訓中,我選擇了三個能力點,分別是:B2創造真實學習情境、B4支援學生創造性學習與表達、G8智慧教育環境下教學模式創新。在培訓中我收益良多。

以下是我的學習總結。

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國小生學習科學知識,定是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本本的“填鴨式”的滿堂灌,是不能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的。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所學知識與生活相互緊扣,才能讓孩子將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這就顯得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尤為重要了。

但是,在基於資訊科技支援的背景下,創設真實學習情境,常常成了眾多教師存在理解偏差最大的一個能力點。在學習這個能力點之前,很多教師把它理解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的一個環節,實則不然。關於能力點的理解,應當如下才是:利用技術創造真實學習情境,從而將學習內容與現實環境進行有意義的關聯和互動,促進知識的深層次理解,突破時空限制,整合多種資源,豐富學生學習體驗,促進意義建構,為學生經歷和完成複雜的、挑戰性的任務提供情境;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投入,促進學生自我導向的學習,擴大學習交流範圍和交流物件,幫助學生髮展社會基本技能。

所以,我們要創設的,應該是學習情境,不是教學情境,同時必須是利用資訊科技創造的真實環境或者是利用技術驅動的實景學習環境。

那麼,如何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呢?關於這一點,經過能力點的學習,我也是有收穫的:

一是建立虛擬社群;

二是利用虛擬現實和增強實現技術;

三是利用技術驅動的實景學習。

從學科的角度以及本校硬體設施配備上分析,我認為國小科學課堂上暫時能使用的,就是“希沃白板”、“NB國小科學教學平臺”,這兩個平臺有有較好的創設情景的功能,尤其在模擬實驗這一塊顯得尤為突出。但是要讓這些平臺為更多的`學校服務,得到廣泛的使用,恐怕還需要學校硬體設施的更新。因為大多的類似平臺,都需要智慧白板的支援。故我思考,要推進教育資訊化2.0,光是教師的思想進步、本本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校的相關設施裝置的升級與支援,這樣,教師才能將習得的資訊化教育手段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得以實踐,才能加快推進教育資訊化的程序。

支援學生創造性學習與表達,整體能力點要求教師要採取合適的資訊科技支援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表達與交流展示,從而鼓勵和引導學生的主體觀察和體驗,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用多種方式捕捉生活的精彩;優化成果的表現方式;幫助學生以多種形式外化自己的思考;創造多樣化的學生表達與分享的機會;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啟用學生的創造潛能。

這裡便對資訊科技的運用提出了對學生兩個方面能力的培養。意識支援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而是支援學生的表達與交流。

於是我構思了“科學小講師”的學習模式,以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與表達。經過一段時間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與表達的實踐,我發現這樣的學習方法非常好。以下是我對自己實踐過程中的反思與總結。

一、創造性學習與表達活動對學生成長的意義

教師利用資訊科技能夠幫助拓展學生學習便捷、豐富學生學習結果的表達形式,其實質是拓展學生問題解決的思考維度和視野,幫助學生基於自主探索與理解內化嘗試多種形式的交流表達。

開設“科學小講師”,讓學生藉助各種工具(手機、電腦)等,錄製小實驗視訊,對所學知識進行預習,模擬教師的備課過程,通過推薦或者自薦產生部分預習效果好、溝通能力強的學生來擔任“小老師”,給其他同學教授知識。讓學生體驗成功,收穫自信。

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同樣的內容,有教師完全進行講授,兩週後學生對所教內容的記憶平均率不足10%;由學生進行討論,記憶平均率可達50%,由學生進行實踐,記憶平均率可達75%;由學生教別人,記憶平均率則可達90%。同時,培養自己基本的視訊剪輯能力,視訊拍攝能力,間接提升自己的資訊科技能力。

二、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在剛開始實踐操作過程中,發現有的同學會因為不會錄製、不會剪輯,就知難而退,也有因為實驗器材難以準備,不會尋找替代的物品來實驗,而放棄了去做實驗。

於是與班主任溝通,爭取到班主任的支援,在班主任的協助下,越來越多同學參與到當中;建立獎勵機制,給孩子們適當的獎勵,提高孩子的積極性;給孩子們推送相關的實驗視訊公眾號,給孩子們一個拍攝視訊的學習參考;同時,讓會拍攝視訊的孩子上臺分享自己的拍攝經驗。一段時間下來,參與到這種學習方式中來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基於資訊科技支援的智慧教育,不是為了“智慧教育”在課堂上譁眾取寵,而是要讓資訊科技為課堂服務,真正利用資訊科技讓課堂變得更加的生動,更加有趣,更加便捷。

如,在國小科學的課堂上,常常都要進行探究活動,孩子們分組合作探究,做記錄,分析,得出結論,最後小組彙報。在智慧教育的環境下,教師可以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使用平板記錄學生的活動情況,以隨堂進行資料分析,同時,學生也可以在探究的過程中,利用平板將自己小組的探究資料上傳到教師端,以便教師收集。

又如,探究活動結束,學生需要向其他小組彙報自己小組的實驗結果,利用平板,可以將小組資料快速地呈現給全班同學。教師還可以利用模擬實驗平臺,幫助孩子們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孩子們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支援智慧教育的軟體有非常之多,釘釘、希沃白板、模擬實驗平臺、UMU。但是,智慧教育環境的改進,其實更加有賴於教師的資訊科技素養,以及學校硬體設施的提升。

儘管智慧教育如此有利於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但是對於一些相對落後的學校,學校裡面的硬體設施裝置還不足以提供智慧教育環境給孩子們。故我思考,要推進教育資訊化2.0,光是教師的思想進步、本本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校的相關設施裝置的升級與支援,這樣,教師才能將習得的資訊化教育手段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得以實踐,才能加快推進教育資訊化的程序。

資訊科技個人反思5

國中資訊科技課。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們很喜歡上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的操作課,更是有一種讓我一次愛個夠”感覺,但是一部分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玩”樂”為主要的情緒支配,對遊戲、上網聊天情有獨鍾,而對於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不好玩”或者乾脆來個置之不理。上機操作的秩序也比較混亂,結果一節課下來,外表上課堂氣氛很輕鬆、活躍,其實效果很差,學生覺得自己一節課後好象什麼也沒學會。

面對著這樣的學習現象,經常會產生幾許無奈,但更多的'思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作為從事國中資訊科技教學的教師要改變這樣的現象又該做些什麼呢?資訊科技學科在大部分中學裡,叫副科,受傳統舊觀念影響,資訊科技的課堂教學和教研活動從一開始就沒有受到過重視。

資訊科技課堂教學基本能勉強按照大綱要求進行,而教研活動在中學卻開展得很不理想,或根本就不開展,有的學校完全照搬別的學科的教研方法,形而上學。看來原因有很多,有大環境的因素,有領導的意識因素,也有資訊科技教師自身因素。

資訊科技個人反思6

5月18日,我參加了在XX南鄭舉行的全省中國小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推進會及培訓者高階研修班。

本次研修班的舉辦,主要是對提升工程2.0試點實施以來的工作進行總結,交流經驗,明確任務,夯實責任,推進工程順利實施,促進中國小教師資訊科技教學應用融合創新發展,為我省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打下堅實基礎。研修班既是一次業務培訓會,也是對提升工程2.0實施進行再動員、再部署的工作會。

在為期五天的學習當中,我聆聽了專家講座、案例分享,進行了現場觀摩以及能力點的實境測評。通過學習,我對2.0工程的實施目標、實施路徑、考核方法、考核流程、考核細則及考核組織實施有了清晰的認識。

2.0工程實施的總體目標是:到20xx年,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資訊素養髮展新機制。通過示範專案帶動各地開展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培訓,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展目標。(“三提升一全面”是指校長資訊化領導力,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資訊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實施的路徑是:省市統籌、區縣負責、學校自主、全員參與。

學習的方式是: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線上培訓25學時,線下實踐研修25學時,線下實踐研修主要是依據教育部制定的《中國小教師校本應用考核規範》進行,校本考核規範設定了三種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四個考核維度(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學業評價),以及30項微能力點。教師在參加完不少於25學時的'線上培訓任務後,依據學校制定的研修目標和任務,至少選擇兩個微能力點作為線下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通過研課磨課,授課評課等環節,最終將線下實踐內容轉化為成果提交到校本應用考核系統。

考核的流程是:先進行校級初評,再進行縣級複核,然後省級複審。考核達標後發放證書。

通過試點學校的案例分享、現場觀摩,我對如何推進我校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有了明確的思路和方向。我覺得要做好全員參與、整校推進,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於校情制定整校推進計劃

首先要仔細研判學校、教師、學生現狀,在此基礎上,學校根據實際制定《提升工程實施規劃》,在《規劃》中明確學校的發展願景及目標,強化資訊科技與教學融合,不斷提升教師資訊化應用能力,推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明確資訊化發展年度目標,劃好時間節點和目標任務。

二、組建一支強有力的隊伍

1、資訊化管理團隊

我校組建由校長領銜,教務、科研、資訊化主任、資訊科技骨幹教師參與的學校資訊化管理團隊,準確評估學校資訊化教學狀況,制定學校資訊化發展規劃和校本研修方案,建立健全有利於教師應用資訊科技的各項制度,構建教師資訊化發展自覺成長的新機制,確保學校提升工程2.0培訓與應用得到有效落實。

2、資訊化培訓團隊

學校精選教學能力強,資訊科技優的教師,組建校級資訊科技融合創新培訓團隊,採用混合研修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以觀課議課、學案例研討、課堂實錄分析等為主要內容,引領學科教師學技術、用技術、用好技術,服務於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

3、資訊化研究團隊

組建資訊化研修共同體,通過組建“骨幹引領、學科聯動、團隊互助、整體提升”的研修共同體,圍繞學科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研修為抓手,推進相關教學裝置和學科軟體應用,通過推門聽課,引領課,示範課,微型課等資訊化教學校本研修,打造“技術創新課堂”。

三、基於學的課堂選擇好微能力點

與1.0時代的任務驅動、技術學習、個體學習不同,2.0時代我們的任務是整校推進,應用考核,靶向學習。全部學習涉及30個微能力點,如何選擇能力點十分重要,選擇能力點低,教師提升空間小,選擇能力點過高,一部分教師難以完成,學校技術設施跟不上,會使學習達不到效果。根據學校教師的年齡結構,建議50歲以上的教師選擇A能力點(基礎能力點)兩個,40——49歲的教師至少選擇一項A和兩項B(提升能力點)能力點,35至40歲的教師選擇兩項B和一項C能力點(發展能力點),35歲以下教師至少選擇一項B和兩項C能力點學習培訓,資訊科技骨幹教師和特長教師選擇三項C能力點進行學習培訓。

四、出臺激勵機制,實現有效監管評估

出臺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能力培訓激勵措施和管理辦法,明確學校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考核與測評工作辦法,及時記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培訓必修學分。通過各種競賽活動表彰先進個人,將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作為骨幹教師認定等條件,將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對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提升工作進行過程監督和質量評價,並將評價結果納入學校量化考核和評先選優工作。把2.0提升工程工作納入教師業務考核,在評優樹模方面優先推選。

資訊科技個人反思7

教了十幾年的資訊科技課,越來越感覺到資訊科技課堂管理不如以前好管理,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也不如以前得心應手。剛開始教授這門課程時,由於學生剛接觸計算機,對於學生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神祕的,課堂上,他們懷著好奇心帶著探索的慾望想了解計算機,想操作計算機,所以他們學習積極性非常高,也由於他們所掌握的資訊科技知識都是零,他們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所以學生們課堂上學習興趣都一樣的濃厚,課堂上根本不用對學生進行管理,他們學得都非常認真,聽得都非常仔細,很怕漏掉老師講的一句話,很怕看錯老師的一個演示動作。

現在,由於家庭電腦的普及,由於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學生或多或少地都掌握了一定的資訊科技知識,電腦對他們來說已經失去了神性感,對計算機的探索興趣也被越來越多的遊戲所替代。因此,資訊科技課堂管理也就成了資訊科技教師比較頭疼的問題。學生在資訊科技課堂上脫離了傳統的課堂環境,行為方式有了很大變化,學生掌握的資訊科技知識的參差不齊,使得他們的學習興趣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國小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好動的行為習慣,這都使得資訊科技課堂較難管理。課堂教學的展開也有了一定的難度。面對學生的變化,面對課堂的變化,教師的教學也要採取相應的變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才能真正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一、靈活使用教材,改變教學方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要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習才會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教師應靈活地使用教材,注重從興趣入手,從學生的實際入手。資訊科技課長期以來之所以大力提倡和採用“任務驅動法”,就是因為它的很多學習內容都可以化解為一個個具體而有趣的任務,學生通過努力並不難實現,從而激發其學習慾望,使他們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靈活使用教材,更多地取用教材中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因素,如學習設定桌面背景時,可讓學生畫一幅或者選擇一幅自己喜歡的畫做為桌面背景,學生就十分感興趣,特別是用自已畫的畫作為桌面背景,還會使學生產生成就感。

別一方面,教材上有些章節的內容過於籠統,如果按照教材上按排的內容講下去,大多數學生可能根本接受不了。如六年級上冊的《靈動的畫面》一課,要求學生在一兩節課時間掌握自定義動畫的各種動畫效果的設定及幻燈片的切換方式,由於學生平時對PowerPoint這款軟體接觸的'很少,用到的就更少了,每週一節的資訊科技課所學的內容也有限,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掌握那麼多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難度可想而知。學生不能接受的內容,你老師在上面講得天花亂墜,學生也不會感興趣,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你講的是什麼。如此下去,學生哪來的積極性,又怎麼會認真聽講,甚至會使學生感覺到課堂無所事事,這樣課堂的管理難度就不言而喻了。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即要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又要使學生易於接受。

前面提到學生掌握資訊科技知識的參差不齊,這個“不齊”的差距是很大的,比如文字錄入,有的學生錄入的速度非常快,每分鐘能錄入幾十字甚至更多,而有的學生每分鐘只能錄入幾個字。有的同學對電腦的常規操作非常熟練,而有的同學卻顯得笨手笨腳。其他方面也存在著這樣的“不齊”。

如此的“不齊”就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面對客觀存在差異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完成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在完成面向全體學生的最基本任務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自願多完成一些其他相關任務,以滿足其學習需求,如編輯一張主題小報,設計一組幻燈片,製作一個動畫等等,只要學生努力完成任務即可,不要強求作業的質量。這樣即可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對課堂進行有效管理。使學生達到共同進步的效果。

二、掌握學生的心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資訊科技不同於其他學科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便是學生動手操作量大,在學生進行操作練習的時候,老師不可以放任學生自己練習而疏於輔導,在練習中往往有一些學生對練習不感興趣,覺得越練越沒意思,甚至有的學生乾脆就不練習。這就要求老師在輔導的時候找出學生不願操作或不操作的原因,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措施。

有一次讓學生練習製作表格(製作課程表),A同學突然很屈地站起來報告說自己本來就作不好課程表,B同學自己不作還給他搗亂。我來到B同學跟前問他原因,他低著頭小聲地對我說:“老師,我早就會作表格了,比這複雜的表格我也能作。”我說你是不稀罕作吧,你看A同學作起來有困難你能不能幫幫他。聽到這話,他馬上有了精神,說:“行,老師,我保證完成任務。”練習結束,A同學不但完成了表格製作,而且製作的表格比其他同學都美觀。臉上露出了笑容,B同學也是一臉的自豪。所以,在學生進行操作練習的時候,教師要掌握學生的狀態,及時發現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耐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糾正錯誤,改進方法,加快進步,教師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一定要注意並且要堅持個別輔導,而對於能力強的學生就要給他一個施展的機會。

三、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現代教學中大力倡導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資訊時代產物的資訊科技學科,更是具有學科優勢,可供教師和學生創新之處不勝列舉,小到每一項操作,每一個練習,都有不同的方法。同樣方法達到不同效果更是司空見慣。

比如,“刪除檔案或資料夾”的操作共有三種方法:方法一,用工具條中的刪除按鈕,這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方法二,執行“編輯”選單中的“刪除”命令,每條命令都可以在選單中找到,這是比較直觀的一種方法;方法三,右擊滑鼠,從快捷選單中找到“刪除”命令,這是比較快捷的一種方法。通過這三種方法,使學生明白完成某一項操作可以有多種途徑。

又如,在教學生製作幻燈片時,同學面對功能如此強大的PowerPoint軟體,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創新的少,製作出來的簡報,沒有新意,為了培養學生有求新、求異的思維,有自己的設計風格,就要仔細觀察學生作品中的創新閃光點,即使很少,也要演示給大家看,並讓他們說出思路,再讓其他同學發表意見,並鼓勵大家一起試一試。最終同學們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或審美觀來設計幻燈片,製作好的幻燈片都非常有自己的個性,都是一個可以代表自己的作品,所以只要老師用心挖掘,悉心指導,到處可以展現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資訊科技課是學生掌握資訊、開拓視野的平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只著眼於書本,還要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總結交流、掌握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要在教學過程中多動腦筋,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不斷進行教學研究,採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興趣,讓學生自始至終愉快地學習,盡力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教是為了不教”,這是教育的終極理想,資訊科技教學更是如此,面對海量的資訊科技知識,我們能做的不可能是教其所有,而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與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意識,這樣才能為他們今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資訊科技個人反思8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計算機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已越來越普遍。國中資訊科技是近年新開設的一門課程,該課程日漸重要。資訊科技課的主旨在於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對資訊科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處理和應用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如何教學這問課,我進行了下面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也是激發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一個人只有對某個問題產生了興趣,才會啟動思維,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它的辦法,才會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因此,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疑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每當接手一些新班級,總會發現其中有一部分學生從未使用過或極少使用計算機,根本不具備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個“電腦盲”。

在操作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絕大多數非常簡單,甚至令人發笑,作為教師,不能因此而嘲笑、訓斥學生,一定要注意聆聽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並針對不同問題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輔導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與學生站在平等的高度,用適當的鼓勵和表揚樹立他們成功的信心、決心。

二、遊戲引導法

眾所周知,漢字輸入訓練是一項機械的`、枯燥的教學內容,有的學生在學會了輸入方法之後就不願花時間反覆練習,這樣就不能達到要求的輸入速度。那麼如何才能使學生“不厭其煩”地反覆練習從而提高輸入速度呢?創設一種愉快的環境,讓學生在玩中學、練中學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比如進行指法訓練,可以先對照實物讓學生認識鍵盤,並講解鍵位及指法要求。接著為每一臺學生用機安裝打字遊戲軟體,花樣百出的打字遊戲能夠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通過幾次遊戲的玩耍,學生很快就能記住指法與鍵位。然後教師就可以教給學生漢字的輸入方法,進入實際訓練,此時可以安裝上漢字輸入的測速軟體,搞幾次分組或全班學生的輸入競賽,調動起學習的熱情。

三、任務驅動式教學

任務驅動式教學就是介紹有關知識和方法前,提出一些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較密切的任務,在引導學生應用計算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貫穿滲透學習內容。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適合課堂教學的相關遊戲或其它內容。這樣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和實踐,有利於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興趣盎然地掌握所學知識,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鍛鍊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能力。

四、自主學習

建立有利於自主性學習的環境及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現代資訊科技來學習資訊科技課程。在組織安排教學過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時間用於組織講解教案上,而是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把精力放在簡化利用資源所經歷的實際步驟上。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找出已經學過的知識與正要學習的知識之間的聯絡與區別,有利於教學中突破難點,也能使學生輕易地掌握教學重點。教師通過讓學生圍繞問題自學、討論、交流、實踐,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總之,教師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要從更新教學觀念入手,營造創新環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保證學生有創新的時間和空間,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讓學生感到資訊科技課一定要學會,一定要學好。

資訊科技個人反思9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開始加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300多年的變化,超過以往3000年的變化。但是對於我們的學校教學,相對於整個飛速發展的世界來說,基本上算是波瀾不驚。從我接觸的資料來看,中國洋務運動以來開設新式學校,當時的課堂教學主要依靠“粉筆+黑板”來進行教學;到了21世紀之交,我走上教師的崗位,乃至工作了十餘年,雖然偶爾也會在課堂上使用電化教育裝置(老式投影機),但是主要還是依靠“粉筆+黑板”,與一百多年前相比,教育技術沒有大的改變。

從十年前開始,隨著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教育現代化”正在被逐步實現。我所在的學校,有了多媒體教室,可以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主要是PPT課件)。2014年,屯溪區所有的班級都實現了“班班通”,可以說從那一刻起,時代終於裹挾著大家,一起跨進了“教育現代化”的時代。資訊科技進入課堂,到底給我們的數學教學帶來哪些變革呢?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認識,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讓學情分析更便捷

每次備課,我們都說要備學生,說實話,真的做到是很難的,大部分情況下,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學生以往的情況來推測學情,到底有多少知識儲備,可能遇到哪些問題。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單進行前測,但是從耗材和便捷性上看,操作起來比較麻煩。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問卷星設計一組問卷,或者用小數盒子釋出一組前測題,這些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問卷或者學生的前測答題資料能夠自動生成,並且能夠自動進行資料分析。教師可以根據前測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

資訊科技的介入,減少了教師的重複性勞動,讓教師的教學策略有了更多的選擇,從而能夠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而且,教師的教學策略選擇,不再僅僅是基於經驗,而是更多的是在“大資料”的基礎上做出的合理化選擇,增強了教學的“科學性”。

二、便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可見,自主學習能力是多麼的重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很多方式方法都能做到,資訊科技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更具可操作性吧,便於監測和檢測。

“翻轉課堂”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地解決方案。傳統教學中學生在校學習,在家進行練習鞏固。往往學習在完成作業時,遇到困難反而缺少教師及時的幫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讓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單》的引導,學習微課,完成進階練習。在課堂中,教師輔導學生進行練習鞏固。這樣的教學模式,學在前,教在後,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現在網路中的微課、一師一優課等教學資源也非常豐富,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

三、更直觀地展示細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課件或者其他教學軟體展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夠在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上多花力氣。在數學學習中,有些細節往往用語言描述是比較困難的,這就需要藉助模型、畫圖等的幫助。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這方面的問題會更多一些。

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中,學生對“割圓術”難以理解,我在教學中藉助“幾何畫板”軟體,演示正三邊形、正四邊形、正八邊形、正十六邊形、正三十二邊形……,隨著邊越多,這個圖形就越接近圓形。資訊化手段的應用,讓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無限逼近”的思想。

再如研究“為什麼自行車輪是圓形”的數學問題時,藉助幾何畫板軟體來模擬車輪的滾動(正三角形車輪、正方形車輪、正五邊形車輪……),學生通過觀察中心點的執行軌跡,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車輪要設計成圓形了。

四、課堂的互動性更強

資訊科技走進課堂,從原來的教師操作,變成了師生互動。現在的鴻合白板,已經具備了較好的互動性,學生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觸屏進行拖動、複製、書寫等,參與課堂的程度更高了,真正將“主人”落到了實處。

教師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時將學生的想法、作業、操作過程投影到大屏,實時互動,能夠促進大家高效交流,教學效率更高。比如在《觀察物體》的教學中,我們通過101教育PPT軟體,將手機變成實物投影儀,實時將學生擺放正方體的過程投影到大屏上,極大的方便了觀察。

五、資訊科技讓學習隨時發生

課堂教學一定要在教室裡嗎?不一定,學生在家就可以進行線上學習。今年疫情期間的直播、空中課堂等,就是基於資訊科技實現的。學生可以實時線上學習,也可以看直播回放;可以選擇學習1遍,也可以反覆學習;可以說,資訊科技拓展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學習時有了更多的選擇。

以上幾個變化,可以說是資訊科技的參與,讓課堂教學更具現代化的氣息。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今後大資料、人工智慧、VR等會逐漸走入課堂。未來的課堂會怎麼樣,我們相信一定會更美好。為了迎接這樣的美好,我們教師更要先行,主動學習資訊科技,促進課堂教學變革。

資訊科技個人反思10

20xx年10月14日至18日,我有幸參加了XX市中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能力提升工程2.0專項培訓——骨幹教師“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第二批培訓。為期五天的培訓,深感自己與當今先進的教育資訊科技的差距,也深刻地認識到先進的教育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可發揮重要的作用,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深切地體會到只有不斷地學習,接受新理念、新技術,學會並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才能跟上現代教育的步伐,真是受益匪淺。現將參加這次培訓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理念與理論知識得到提升

1、張秀梅教授給學員們解讀了關於“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理解與實施思路梳理”的方案。在張教授的解讀中,使我理解了1.0工程專項培訓與2.0工程專項培訓的聯絡與區別,並深刻地理解了2.0專項培訓不但要求提升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水平,還要求教師要學以致用,也就是把所學到的資訊科技能力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並領略了能力提升工程2.0的總體目標是“三提升,一全面”和構建教師資訊素養髮展新機制是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

2、餘紅教授給我們講授了“學校資訊化發展規劃與整校推進校研修計劃的制定與落實”。在餘教授的專題講座與案例分析的分享過程中,我深切地體會到了現代資訊時代網際網路+,既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創新與驚喜,任何地方都是互聯互通的,無線連線的。所以作為資訊時代的.教師,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的學生,我們就要不斷地研修、提升資訊科技能力。

3、分別在林飛、黎招準、張子石教授的專題講座中,領悟了資訊科技能力提升2.0的五個維度和28個微能力點,並在專家們典型課例的分析中,初步掌握瞭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深度融合資訊科技,體現微能力點;並從中理解了“雙師課堂”教學的理念與實踐路徑,瞭解了什麼是“雙師課堂”,體會到了“雙師課堂”可以推動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有效彌合、推動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同時還了解了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路課堂的開通促進了教育公平、優質、均衡的發展。

二、資訊科技專業水平有所提升

10月15日上、下午,我們分別參訪了XX市第八國小金城校區和XX市第二十八中學。八小的樑春萍老師和二十八中的劉麗豔老師分別為我們展示了“多技術融合課堂”和“智慧課堂”的示範課。兩位老師運用了粵教翔雲、希沃白板、班小(二)和易課堂等軟體深度融合在課堂教學中,使課堂內容豐富、生動,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輕鬆、快樂、幸福地翱翔在知識的海洋中。在觀課和與授課老師的交流過程中,使我初步認識了粵教翔雲、希沃白板、班小(二)和易課堂等軟體,對這些軟體基礎的操作運用方法也略知了一二,並深刻感受到在課堂教學中深度融合資訊科技,可以促使課堂生動有趣,學生上課激情高昂,學習效果倍增。

總之,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對教育資訊科技的理論知識與實操方法掌握得更有深度。我一定把這些感悟用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並努力學習提升資訊科技能力,儘量做到把資訊科技深度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