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評課稿通用

來源:果殼範文吧 5.01K

資訊科技評課稿通用1

今天我們學習了劉超老師的《用事實說話—表格資料加工與數理統計》一課,使我收穫頗多,下面我對這節課作一些簡單的點評。

資訊科技評課稿通用

一、教學目標內容

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一是使學生了解資料統計的一般過程,二是學會利用EXCEL進行資料的統計與分析。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他沒有盲從課本,而是創造性地處理教材,通過即時調查獲得到班級上網情況調查資料,進而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和統計,由於這些資料來自學生實際,所以這樣精心設計的教學範例更符合學生實際,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過程

1、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符合教學內容實際,有很強的獨創性,學生新鮮感強,課堂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雖然教學容量較大,但時間緊湊,分配合理,學生活動還是比較充分的。

2、劉超老師一開始用“xxxx年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引入新課,在調查報告時“通過我對…的瞭解,我覺得…”到“通過資料統計,我發現…”的轉變,使學生意識到語言表達的嚴密性和數理統計的重要性,使學生的思維從感性轉變為理性,從而幫助學生生成學習數理統計動機,這樣的匯入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性,

3、在介紹分類彙總時候,由於資料來源生動真實,與自已相關,學生興趣很高,在評價自已的統計資料時,學生思維明顯活躍,而且在分析過程中,不時傳來其他同學的認同的笑聲,教師對學生的分析也作了充分的肯定,師生之間交流充分,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與培養了師生感情。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劉超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採用了任務驅動、學生引領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劉超老師通過現場即時採集資料,然後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把教學內容隱含在每個任務中,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個小任務,逐步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真正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建構知識、寓學於實踐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這個環境裡,充滿興趣地學習,突出在做中學的思想。

四、教學素養

劉超老師語言準確、生動形象,有啟發性,教態自然,舉止從容,顯示出很好的課堂駕馭能力。

劉老師能夠嘗試將Excel抽象至一般的數理統計分析工具,再將數理統計與學生感興趣的研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在“做中學”,並深深體驗到數理統計之於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作用,最終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這非常值得我學習的。

資訊科技評課稿通用2

這節課我認為也存在些許不足,以下是我這堂課的一點看法:

一、課堂分組,小組合作學習不夠明顯,小組長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以往的資訊科技課上尤其是上機操作中,學生們只知道自己獨立操作,同伴之間缺少一種合作交流,使合作學習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整節課單獨輔導比較多,顯得比較累,也沒有能充分發揮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學習的作用,小組長的積極性與作用也沒有能充分調動起來。

二、教師課堂上對學生作品評價以及課文總結性評價不夠。

資訊科技課堂評價也是課堂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評價的好壞將直接提高學生的興趣及參與課堂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聽了高老師這節課,我認為教師對學生作品的評價都過於簡單,或者說是很少評價。

三、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看書。

高老師在教學文字變形動畫之前,讓學生自己看書,按照書上的步驟嘗試著做。我看了好幾個學生,沒有一個學生能夠動手做,主要是學生不會看書。我將操作步驟給理順了一下,讓坐我隔壁那一組學生進行操作,他們很快就做出來。如果在學生看完書後,老師能夠及時進行指導,講解,並將步驟理一下,大多數學生應該能做一些。

我認為這節課儘管存在著某些不足,但無論從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上以及環節的把握和學生興趣的調動上來講都不失為一節精彩的課。但資訊科技課起步較晚,沒有一個特定的上課模式,具有與其他課程不同的特點,怎樣去設計、實施、評價以及怎樣真正從走向資訊科技課到走進資訊科技課。都是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評課結束,藉此機會談點自己的想法:

從幾次的教研的活動來看,我校微機室的硬體設施還不是很完善,在我看來,存在兩種情況,其一缺少了一套多媒體控制系統。微機室裡機器較多,人員較多,噪音也多,教師在課堂上講話學生不易聽清,課堂就更加混亂,如果配備了音響裝置,課堂紀律相對來說要容易掌控一些。其次,教師演示如果通過多媒體控制軟體,控制學生機器,讓學生從學生機上進行觀看,效果會差很多。首先,顏色會失真,再有,傳輸速度不快,導致學生機螢幕要慢一些,動畫不流暢。如果將教師機螢幕投到大螢幕上,就不會出現這些問題。

第二、資訊科技課起步較晚,參考的資料較少,上課經驗不足,課堂模式單一。教學競賽搞了好幾年,我們微機組都是我聽高老師的課,高老師聽我的課。對彼此上課模式已經很熟悉。我想以後搞教研活動,是不是能夠走出學校,多去聽一聽其它學校老師是如何把握教材,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僅在小範圍內搞這種教研活動,無異於閉門造車,對我們幫助不大。

資訊科技評課稿通用3

在這次培訓活動中,我聽了一節七年級下冊《在WORD中製作表格》的視訊課,在教學法過程中,教師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力爭讓學生學會學習。

一、巧妙匯入學習內容

教師通過請學生幫忙找一找報紙上第一欄有什麼,幹什麼用的,讓同學們小組合作討論。 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讓學生找出表格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開始,讓學生能夠了解學會了插入表格可以有很多用途,這樣學習起來就動力十足。而且教師採取請學生幫忙的口吻,這樣學生會想:老師都請我幫忙了我一定要好好表現一下,同時體驗幫助他人的樂趣,也會認真學習本課的內容。

二、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法是一種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從開始教師讓學生找報紙上的第一欄有什麼,幹什麼用的,給了學生第一個任務,讓學生進行探究。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自己邊看書邊學習在電腦上實踐,再演示總結出製作表格的步驟。在教學中,學生自學體現學生的學習個性,避免個性的壓抑;通過學生的自學,自己解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來達到我們相應的教育活動目的。同時解放教師,讓教師在課堂上有更大的教育活動時間和空間,更好地瞭解學生學習動態。

三、悉心指導,大力組織操作

對於表格的製作,學生有著強烈的動手創作慾望,在教師講解了製作的具體步驟後,就讓學生動手操作練習,自己置身學生當中,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在操作練習中,組織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適時點撥明確製作表格的步驟,讓學生掌握知識且清楚明瞭。

四、讓學生採用多種方法

在製作表格時,教師以一種方法為主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制作表格。如可以用繪圖工具中的畫表格,也可以利用表格工具欄繪製表格,還可以插入表格。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教態自然,親切,課堂設計比較合理、得當,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節課是一堂成功的課,以下是我對這節課提出的建議:

1、教師在課堂中較為隨意。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在巡視時老師想起什麼沒講就補充講,發現問題也順著講出來。這過程中,老師講時學生忙於操作根本沒有聽進去。在上課時老師可以把一些重點或流程記在書上,或者在多數學生操作的差不多時讓學生停下來,教師運用多媒體演示學生中有的問題,讓其他學生找出問題所在,並提出改進的方法進行演示操作進行集中講解。

2、教師的作品評價時用了過多的“嗯,好”、“很好”。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儘量不要使用好或很好這類詞,因為你用好作評價時學生會認為你已說好了,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對學生作品請其他學生作出評價,然後再作評價,或對學生作品作出具體某一方面給予評價。

資訊科技教學已從最初將計算機當作學習的物件,已經轉化為將計算機當作收集、整理、辨析資訊的工作,所以資訊科技教學活動不單是讓學生僅僅掌握一些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還應是努力讓學生通過我們的教學活動養成使用計算機這個工具的能力,提高資訊素養,促進其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他們各項能力的綜合發展。

資訊科技評課稿通用4

《花香滿園》是浙教版國小資訊科技三年級上冊第九課的內容。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掌握“複製”,“貼上”。學會選區的變化,能清除選定的區域。過程和方法目標是通過將圖形複製、貼上和變形,初步掌握對圖“物件”進行“處理”的一般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是體驗電腦繪畫的神奇,感受電腦技術的應用,培養對資訊科技創作的興趣。

下面就來談談我對這節課的幾點看法:

一、情景創設真奇妙

在引入環節,宋老師通過播放《小貓種魚》視訊創設情境,這個既貼近學生生活又富有童話色彩的情境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出知識點“複製和貼上”,可以說是“一箭三雕“啊。

在接下來的環節中,宋老師借用“小貓的車子翻了,請幫幫小魚”和“請你設計一個美麗的魚塘”這些問題自然地順著情境把學生引入“旋轉/翻轉”“拉伸/扭曲”知識點的學習。當學生通過操作變出各種姿態魚時,他們感受到了電腦繪畫的神奇和成功的喜悅。

整堂課,宋老師利用魚這一個情境貫穿始終,巧妙地把教學知識點串聯起來,環環相扣,一節課聽下來給人行雲流水般的暢爽感覺。而知識點又融入到任務中,每個任務地設定循序漸進。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成就感,這對鄭國小生資訊科技資訊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這節課情境的合理設計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這節課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半成品加工”策略的合理應用

正如我在網路部落格中發表的第一次磨課感想中提到,鄭小和我們練川國小的學生上資訊科技課時有一個共同的尷尬——學生兩級差異非常明顯。按正常的教學計劃和課時上課時,往往能完成和幾乎不能完成教學目標的學生差不多是一半一半,因此在教學時,如何緩解這種差異決定著一節課的成敗。

對面參差不齊的學生基礎,“半成品”的提供為教與學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宋老師直接讓學生利用已提供的小魚進行復制貼上時非常明智的。這個半成品的提供能幫學生的知識點操作爭取更多的時間,如果小魚影象能可愛的話還可以成功吸引了學生更多的注意力。

從始至終,宋老師都利用這一個半成品進行操作,我覺得這也非常好,但是這個半成品的設計還可以更加美觀些。就這樣一隻魚,感覺略顯單調。

三、學生的生成很精彩

在第一個環節,宋老師提到: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有的同學在種小魚的過程中,只複製了半條魚,有什麼好的辦法嗎?宋老師的目的是利用這個問題引入“清楚選定內容的教學”,而有一個學生提到“因為沒有選定好,可以選定好一些”我覺得這個學生的想法非常好。對於剛接觸選定操作的學生來說,這個操作時有難度的。老師可以利用這裡契機把這個難點攻克一下,正好早上的課因為停電這裡教學事故由了充分的時間。

在設計美麗魚塘的環節,有一個學生利用旋轉設計出了花瓣形狀的魚群,有的學生給魚塘添加了美麗的色彩。這些想法很精彩,教師在這裡都可以利用展示稍作評價,給與肯定。

四、教師的講解可以有收有放

新課程模式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學習新知時,可以適當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探索的樂趣。而且,本節課在學習“旋轉/翻轉”中,學生對詳細操作非常有興趣,有些學生甚至都叫出生來。說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在學習“拉伸/扭曲”時,教師可以不用像上面講解時那麼詳細,利用這裡環節讓學生自己去嘗試,這樣的收穫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整堂課思路清晰,突顯了男資訊科技老師的理性味兒,但講解又不失細膩,知識點的落實很到位。可以說這節課上得非常成功,而且為研究“半成品加工”策略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機會。

資訊科技評課稿通用5

一、在任務中學習

“在任務中學習”是這堂課設計的核心。從一開始的“比較自己作品與教師作品的異同”探索如何利用剪貼畫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豐富,到“觀察教師作品的播放,小結教師作品的特點”激起學生為自己的作品設定動畫的強烈慾望,以及後來的“調整動畫的次序”這些環節,始終將操作方法簡化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始終堅持讓學生在興趣中自己找任務的理念,這種設計理論,對課堂的動態生成體現得很少,往往是以教師的預設為主,以激起學生的興趣為主,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那這種教學方法也是無從下手的。

上述任務的設立,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具體的例項中激發學習的興趣,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求知和慾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迴圈。在進行“動畫設計”這個環節,當學生自己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時,當學生髮現自己的作品也能動起來時,那此起彼伏地響起在教室裡的歡呼聲,那滿臉驚訝、欣喜、興奮、激動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我覺得,如果這些問題不是靠一個個具體的任務去解決,學生會有這種愉悅的情感體驗嗎?學生會有積極主動的思考嗎?他們的探索慾望會強烈嗎?

二、教師成為任務學習活動的引領者、組織者、參與者

在這節課任務設計時教師精心準備了每個環節,課堂上深入到學生當中去和孩子交流,認真傾聽孩子的發言,針對課堂上出現的突發情況,冷靜應變。學生在“自主反饋”這一環節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在組織學生交流和引導分析得出結論這方面教師的能力還顯得不足,引領學生展開討論的面不夠寬,深度還不夠深,學生思維捲入不夠。在這一點上尚需磨練!

另外,在進行本堂課的教學活動時,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從上課時播放螢幕廣播時要求學生不能抱有埋怨的態度到完成任務時碰到問題該如何請教老師和同學的方法上,都能很好地體現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這一新課程理念。下課時要求學生將各自的機器整理好再離開教室的做法也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操作計算機的習慣。

縱觀這節課還是比較成功的,教學層次清楚,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輕鬆而活躍,達到了教學目的。但如果在課堂組織、參與上多下功夫,再錘鍊錘鍊教學語言,多看看教育書籍,從各方面不斷充實相信會更出色!

熱門標籤